?

高校思政課有效教學:要素構成、問題剖析與 完善路徑 鄧 驗 賀茶湘

2023-12-02 16:02
大學教育科學 2023年6期
關鍵詞:問題剖析完善路徑高校思政課

摘要: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如何提高高校思政課教學效果廣受關注。教學要素是構成教學活動的充分必要因素,是高校思政課有效教學應予重視的著力點?;诟咝K颊n“2+4”教學要素聯系性的特點,高校思政課有效教學取決于思政課教師、大學生這兩個教學主體要素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評價這四個教學過程要素構成的合力。目前高校思政課教學效果成效顯著,但依然存在諸多不足。完善高校思政課有效教學,必須激活主體和過程的“兩翼”驅動力量,發揮教師要素能動作用,激發學生要素自主成長能力,優化教學過程要素功能發揮,為實現思政課教學基本要素的有效運行構建一個融合互動、統籌高效的良性生態系統。

關鍵詞:高校思政課;有效教學;要素構成;問題剖析;完善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1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0717(2023)06-0052-12

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落實好思政課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關鍵在于增強思政課教學的有效性?!坝行Ы虒W就是教師在先進的教學理念指導下,合理統籌各種教學要素,選擇和運用適合的教學策略”[1],促進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不斷進步與發展的教學活動。教學要素是教學論研究的基本課題之一,也是教學論問題研究的邏輯起點。從教學要素視角思考高校思政課實現有效教學,意味著應在教學“閉環”中,實現教師“用心教”與學生“用心學”的雙向驅動。但是,在實然現狀中,高校思政課各教學要素的運行現狀同有效教學的理想狀態相比尚存在一定的差距。本文基于有效教學基本要素的視角,探討如何提高高校思政課教學實效。

一、高校思政課有效教學“2+4”的要素構成

教學要素是構成教學活動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的要素。目前學界對教學要素進行了深入研究,其中“數量論”較為普遍。教學“要素論”分為“三要素論”“四要素論”“五要素論”“六要素論”“七要素論”等。顧明遠認為“教學要素通常劃分為教師、學生和教材(有時也叫課程教材、教學內容等)?!盵2]在“四要素論”中,南京師范大學主編的《教育學》主張教師、學生、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構成教學過程不可缺少的基本因素[3];張楚廷認為教學要素包括教師、學生、教材和教學環境[4]。由此可見,無論幾要素論,教師、學生和教學內容是公認的教學要素。主張“四要素論”的學者們在傳統“三要素”基礎上,關注到了教學實施的手段和環境條件。南紀穩的“五要素論”[5]、郝恂等的“六要素論”[6]、李秉德的“七要素論”[7](P15)在強調認可“三要素論”“四要素論”共性要素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教學要素的內涵,添加教學目的(目標)、教學方法、教學反饋等要素。

關于高校思政課教學,從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公開發表系列重要論述,國家先后印發關于高校思政課的改革通知與方案,對高校思政課教學展開論述并提出創新發展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作為建設教育強國最重要的基礎工作來抓……”[8],“老師要用心教”“學生要用心悟”[9]。這類講話,體現到高校思政課教師要素上,是對教師角色在教學中重要性的強調;體現在高校思政課學生要素上,是對學生主動學習必要性的強調。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印發的《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實施方案》規范了大中小學思政課課程目標、課程內容的建設要求[10],指明了高校思政課教學目標要素、教學內容要素發展完善的方向。從高校思政課教學方法要素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11];《關于新時代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再次重申“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這一命題的重要性[12],這都體現了教學方法革新進步的主攻點和突破點?!渡罨聲r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明確指出,要“引導教師潛心育人的評價制度更加健全”[13],這也意味著高校思政課教學評價要素需持續性完善?;诹暯娇倳浵盗兄v話和有關文件精神對高校思政課教學各要素的要求,我們認為,從教學活動主體、教學活動過程兩個維度,高校思政課有效教學可以構建“2+4”的核心要素模式。具體而言,“2”是指教學活動中的2個主體要素,包括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和學生;“4”是指教學活動中的4個過程要素,包括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評價。

(一)高校思政課有效教學的主體要素

主體要素是教學活動中的能動性要素,在高校思政課有效教學中起著關鍵性作用。高校思政課在教學活動主體性維度經歷了“以教師為主體”到“教師學生雙主體”的發展階段。高校思政課教學是教師與學生圍繞教學目標雙向驅動的過程,即發揮教師和學生雙要素同向同行、同頻同調互動作用的過程。

思政課教師角色定位應該是“經師”與“人師”的統一者。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調研時發表重要講話,提出教師要“努力做精于‘傳道授業解惑’的‘經師’和‘人師’的統一者?!盵9]思政課教師是高校思政課教學的主體力量,是“大思政”格局中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高校思政課有效教學要求教師精通專業,做好“經師”,涵養德行,成為“人師”。思政課教師不僅肩負著講授知識、傳播真理的光榮使命,更肩負著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時代重任。辦好思政課關鍵在于教師,思政課教師責任重大。高校思政課有效教學的第一要義是思政課教師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在提升自身的言傳身教能力上下功夫,不僅要在課堂上“傳道授業解惑”,更要以人格魅力潛移默化地感染學生,努力成為引導學生為學、為事、為人的“大先生”。

大學生價值定位應該是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大學生代表新時代中國青年的風貌,是具有開拓性的建設者與創造性的主力軍,是推動社會進步的主要人群。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青年之于黨和國家而言,最值得愛護、最值得期待”[14]。高校思政課在為青年大學生的理想信念和人生發展保駕護航過程中,需要充分發揮大學生作為思政課教學主體要素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突出大學生的主體性和參與性,強化大學生學習思政課的自主性、自覺性和獲得感,為培育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鑄魂。

(二)高校思政課有效教學的過程要素

過程要素是教學活動中的結構性要素,在高校思政課有效教學中起著支撐性作用。教學過程要素,包括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評價。四要素互相支撐、互相約束,以教師教學活動主體為主導,以學生教學活動主體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共同對教學施加影響。

教學目標是進一步具體化了的教育目的和培養目標[7](P119),是教師期望學生通過學習過程所要實現的行為變化,是一定教學階段終結之時學生應達到的水平、程度或標準。教學目標是其他教學要素設計的前提,制約教學全過程[15]。思政課教學目標是學生通過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學習所要達到的預期結果和標準。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開展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是辦好思政課的明確要求,是設定思政課教學目標的根本指引。

教學內容是為實現教學目標,要求學習者系統學習的知識、技能、思想和行為的總和[16]。高校思政課有效教學,以“講道理”為教學內容。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思政課的本質是講道理?!盵9]思政課教師必須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把道理講深,離不開深厚的學理支撐。高校思政課有效教學是圍繞“理”展開的,以理服人是思政課教學的本質要求。也就是說,要以透徹的學理分析回應大學生,引導學生用科學理論武裝頭腦。把道理講透,就要詳細解答大學生提出的問題,把事實和道理講清楚,引導大學生全面客觀地認識中國和世界,善于在批判鑒別中辨明是非。把道理講活,要做到縱橫歷史與現實,貫通理論與實踐,做到因時而進、因勢而新、因事而化,用情感溫度和歷史厚度讓思政課釋放“真理的味道”。高校思政課有效教學要結合具體科學和專業課程,結合自然界、人類社會和思維的發展,講清馬克思主義反映自然界、人類社會和思維發展最普遍規律的基本原理,講清“大道理”和“小道理”及其關系,增強“道理”對現實問題的解釋力與說服力,使學生自覺學習、掌握和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

教學方法是教師為幫助學生掌握知識技能、獲得身心發展而采用的、能共同活動的方法[17]。教學方法包括教師教的方法和學生學的方法兩大方面,是教授方法與學習方法的統一。教學方法由教學方法指導思想、基本方法、具體方法、教學方式四個層面組成。思政課有效教學的方法可以是啟發式、發現式等原理性教學方法,也可以是講授法、談話法等技術性教學方法,還可以是視唱法、體驗法等操作性教學方法。但教學方法的實施,需要以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提出的“八個相統一”為基本遵循。這“八個相統一”,為思政課有效教學的方式方法創新標定了“航道”。目前,虛實融合、理實一體的教學方式依托于互聯網和全媒體,將教學的內容與現代先進技術有機地結合,使傳統的教學方式得到前所未有的創新,促進了思政課有效教學的落實。

教學評價是依據教學目標對教學過程及結果進行價值判斷并為教學決策服務的活動,是對教學活動現實的或潛在的價值做出判斷的過程,內在包含對學生學習效果和教師教學質量的評價。要促進思政課有效教學,提高思政課堂教學質量,就不能忽視教學評價這個“指揮棒”和“診斷器”。要想發揮思政課教學評價的“綜合性”作用,為教師的成長、學生的發展、教學目標的設定、教學內容的設計與教學方式方法的優選提供依據,就必須通過多元評價主體、多維評價方式、多樣評價數據,全方位保障思政課教學評價的實效性和轉化力。

有效教學效果取決于教學諸要素形成的合力。合力并不是指各要素力的簡單相加,而是指在相互配合、相互促進中形成最佳聯系,獲得最佳教學效果。高校思政課教學活動是圍繞學生組織實施的,教學要素只有充分關注學生才能發揮作用,學生也只有正確把握自身的主體定位,才可能保障其他教學要素發揮應有的作用。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教師要主動調整、理順各要素之間的關系,達到最優化的系統程度。高校思政課“2+4”教學要素只有同向同行地協調運行,才能使各要素力量徹底釋放和發揮出來,才能達到有效教學的理想狀態。

二、高校思政課有效教學“2+4”要素的問題剖析

近年來,高校思政課建設成效顯著,教學目標逐步推進,教學內容常講常新,教學方法不斷豐富,教學評價多元深入,教師樂教善教、潛心育人,教師隊伍規模和素質穩步提升,總體上思政課教學質量有明顯提升。但對標高質量發展要求,高校思政課教學依然存在一些不足。本研究針對“2+4”教學要素,設計抽樣調查問卷,以全國不同類型院校的思政課教師、大學生作為調查對象,通過分層抽樣調查,收集到教師樣本662份,學生樣本10 267份,并對調查問卷進行信效度檢驗,其信度分別是0.896、0.924,問卷信效度良好。本文采用SPSS24.0進行描述統計分析,多選題采用普及率說明,以此為基礎分析高校思政課有效教學基本要素的匹配情況①。

(一)思政課教師主導性與大學生主體性相聯動尚不充分

教師與大學生作為主體要素,雙方在教學互動中保持交流對話,產生角色交融,有助于推動主導性與主體性相統一。思政課教學的有效性,內含著思政課教師與大學生的高度配合,對營造和諧的師生關系、達成思政課立德樹人目標具有重大意義。但在思政課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師有時難以把握思政課教師主導性和學生主體性的邊界和限度。本研究以6個教師項目和4個學生項目對思政課教師主導性與大學生主體性的聯動狀況進行分析。

通過調查研究發現,思政課教師有較高的教學熱情,教學投入較多,對學生主體性的發揮有一定引導;大學生對思政課教師的教學熱情有一定認同,對教師主導性的彰顯有一定認可,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思政課學習有一定期待;但教師主導性與學生主體性相聯動的作用發揮尚不充分。教學與科研,是高校的兩大重要職能,相輔相成、缺一不可。高校教師同時承擔教學和科研兩項任務,以教學帶科研,以科研促教學,才能更好地發揮教師的主導性,才能更好地激發學生主體的理論思維和批判性思維,提高教學質量。

調查顯示,思政課教師中存在“重教學輕科研”現象,63.75%的教師自認為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教學中,只有7.85%的教師自認為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科研中。思政課教師重視學生綜合素質尤其是價值觀念的塑造,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重視發揮學生主體性,99.4%的教師鼓勵學生參與研討、分享、展示等教學活動,但只有57.85%的教師能總是對學生參與的各種教學活動進行及時性、經常性的指導和點評總結。從學生調查問卷來看,結果顯示,學生在回答“你認為思政課教師教學態度如何”和“教師是否對教學課件進行了及時更新”時,均值都在4以上(李克特5分制計分),體現了學生對思政課教師教學態度的普遍認可。然而,仍有10.61%的學生不愿意在思政課上表達觀點,有26.15%的學生認為自己參與的各種教學活動未能得到教師及時性、經常性的指導和點評總結;有12.80%的學生抱著“隨便聽聽,應付考試”的態度學習思政課,有34.85%的同學對思政課的學習停留在“學習理論,熟記知識”層面。由此可知,思政課教學中學生主體地位的踐行還有相當拓展空間,部分大學生對思政課學習還沒有形成正確的認識,對自身的主體地位還沒有形成正確的認知。從上述調查分析來看,思政課教師的主導性與學生的主體性雖然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揮,但兩者的聯動效應還有待增強。

(二)教學目標針對性不強

教學目標是教育者進行教學設計的依據,對明確教學方向、安排教學內容、選擇教學方法手段、指導教學評價等起著重要的先導作用?!缎聲r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實施方案》提出,思政課要把握新時代、推進一體化、增強針對性。思政課教學的有效性,內含思政課教師教學目標設定與思政課教學頂層設計、學生學情狀況的高度匹配。當前,部分思政課教師對教學目標的設定還存在一定問題。本研究以4個教師項目對思政課教學目標設定的針對性進行分析,結果如表1。

通過調查研究發現,一是部分思政課教師設定教學目標的高度不夠。在設定教學目標前,25.23%的教師會充分了解與本課程發展相關的政策要求,但仍有超30%的教師對本課程發展相關的政策要求了解不夠充分。這說明當前部分思政課教師設定教學目標與國家社會需求銜接不緊密,沒有完全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思政課這一關鍵課程的價值引領作用還有待進一步提高。此外,在設定思政課教學目標時,只有14.05%的教師充分考慮到思政課大中小學一體化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要求。

二是部分思政課教師設定教學目標的精度不夠。有超40%的教師在設定教學目標前未能對學情進行充分的分析;在具體分析學生不同層面學情上(多選),85.50%的教師會分析學生已有知識,89.88%的教師會分析學生認知能力,80.21%的教師會分析學生心理需求,對學生已有知識和認知能力的分析略高于對心理需求的分析。這說明,部分思政課教師教學目標的設定尚未充分、全面地把握學情狀況,特別是對學生心理需求的分析有待加強。教學目標設定的精度不夠會導致教學目標設定與教育教學規律、人的思想行為形成發展規律稍顯偏離,表現出盲從性、滯后性、偏失性的教學行為。如果教學目標設定未能達到應有的高度和廣度、精度與深度,思政課教學效果肯定難以保障。

(三)教學內容供給不足

教學內容是實現教學目標、組織有效教學活動的載體。思政課教學的有效性,強調思政課教師、大學生與教學內容的高度契合,并要求在教學過程中堅持“內容為王”的教學路向。當前,部分思政課教師對教學內容的設計還存在一定問題。本研究從5個教師項目和6個學生項目維度對思政課教學內容的供給情況進行分析。

通過調查研究發現,部分思政課教師教學內容設計不理想。在進行教學內容設計時,39.43%的思政課教師未能結合自身學術研究專長、未能融入前沿理論點創新點,這容易導致思政課教學內容思想性不夠徹底、學理性不夠透徹。雖然思政課教師對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及時融入教學內容的意識高于對其他相關要求的重視,但是仍有近一半的思政課教師教學內容的設計未能較多考慮到大中小一體化循序漸進與螺旋上升,也未充分考慮同學段各門思政課交叉主題課程特色與講授重點的相關要求,且有34.9%的思政課教師教學內容的設計未能較多注重不同場域、不同形式特點的需求。這會導致教學內容設計的有效銜接、精準適切、特色彰顯不充分,進而影響到思政課教學內容吸引力、說服力、協同力等供給問題。

調查還發現,部分學生對思政課教學效果不盡滿意。雖然學生對思政課教學內容體現社會熱點焦點、前沿理論創新的情況認同度較高(分別為75.85%與73.36%),但仍有超40%的同學認為思政課實際教學內容未能充分體現教材的重點難點和學生困惑點、需求點。這說明仍有相當部分思政課教師教學內容的設計未能真正體現教材內容到教學內容的有效轉化,未能真正實現教學內容供給與學生真實需求的充分平衡。91.39%的教師認為教學內容設計體現了“社會熱點焦點”,而只有75.85%的學生認同這一點。這說明,教師自身對教學內容設計的認可度與學生對教學內容效果的認同度有一定差距。此外,調查還發現,思政課教師教學內容設計在是否體現大學學段的高階提升、是否契合不同專業需求、是否實現線上與線下相融合、是否體現理論與實踐相統一等方面,都獲得了超過七成學生的認同,76.03%的學生也認同思政課教學內容對溝通心靈、啟智潤心、激揚斗志有較強效果。這說明大部分學生基本認可思政課的教學效果。然而,要想確保每一堂思政課都“有虛有實、有棱有角、有情有義、有滋有味”[18],達到“鮮活解渴”的效果,就必須盡量確保每一個學生都認同思政課“甘之如飴”。而現狀卻是仍有近三成的學生對思政課的教學效果不盡滿意。因此,思政課教師還要持續在內容供給上下力氣、下功夫。

(四)教學方法缺乏靈活性

教學方法是連接教師“教”與學生“學”的橋梁和紐帶,是提高思政課教學質量的重要要素。提升思政課教學質量,教師必須高度重視各種教學方法的靈活運用。本研究從3個教師項目和4個學生項目維度對思政課教學方法的靈活性進行分析,結果如表2所示。

從教師樣本看,項目1結果顯示,當前高校思政課教學常用的教學方法中,教師采用有理論講授法、問題教學法、案例教學法的比率分別為88.22%、85.05%、93.66%,遠高于其他教學方法;而采用啟發學生思辨的合作探究法、保障學生學習挑戰度的任務驅動教學法、激發學生共鳴的情景教學法分別只達到54.38%、56.19%、62.24%,理實一體教學法的采用比率僅為34.29%。項目2主要調查思政課教師對信息化教學手段的應用情況。結果顯示,多媒體教學手段已經在思政課堂上得到了充分應用,移動學習平臺也在思政課堂上逐步推廣開。但是大規模開放資源的在線課程運用,以及學生自主選擇學習的翻轉課堂運用均在50%以下。這說明,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充分融合還不足,有的課程還存在線上線下“兩張皮”的問題,思政課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有待進一步改進和增強。具體教學方式來看,線下課堂教學仍是最主要的方式,但“實踐教學活動”比例也達到了81.42%,這說明大部分思政課教師都開展了實踐教學活動,但也有近兩成教師未能完全實現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聯動。

從學生樣本看,項目1、項目2、項目3的結果顯示,當前學生對教學方法與信息化教學手段應用的感知基本上與教師樣本反映出的結果一致,不同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的采用比率也基本一致。但仍有21.16%的學生認為思政課堂教學方法的采用未能與教學內容緊密結合,未能與學生需求緊密契合,達不到增強學習興趣、提升學習效果的作用。近年來,自主式、體驗式的教學方式作為“后起之秀”在思政課教學上“大顯身手”,讓學生耳目一新。但值得注意的是,教師在改變教學形式的基礎上,更應該注重教學內容的質量提升,而不能過于注重形式而沖淡內容,甚至忽略教學內容;更不能因片面追求教學方法的標新立異而導致思政課泛娛樂化,忽視了思政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要求。

(五)教學評價實效性不高

全面、高效、精準的教學評價是提升思政課教學質量的重要保障。當前,思政課教學評價在實施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有待解決。本研究從6個教師項目和3個學生項目維度對教學評價的實效性進行分析,結果如表3所示。

從評價主體看,教師樣本項目1和學生樣本項目1的調查結果顯示,對學生思政課學習效果的評價主體均是以思政課教師為主,這說明教師對學生學習效果進行評價的主導作用得到了充分發揮;但學生之間同伴互評的作用還未充分發揮,仍有超過30%的思政課教師未重視同伴互評這一同輩群體評價在學習效果相互促進上的作用。從評價方式看,教師樣本項目2和學生樣本項目2的結果顯示,平時學習考察、期末紙質考核是最主要的思政課考核方式,這說明過程性考核在思政課考核中的作用得到了充分發揮;但對線上微課學習的考核還未充分納入到課程考核體系中,這說明線上線下同步考核有待進一步優化,部分學校線上課程教學效果還未得到充分彰顯,少數學生有線上刷課現象。從評價指標看,教師樣本項目4的調查結果顯示,對教師的評價指標主要集中在較為傳統的思政素養、師德師風、學科專業水平、教學內容設計等方面,關于教師對學生學情把控、教學方法運用的評價略少于其他。對學生而言,思政課教師的“教學內容貼近實際”“教學方法靈活多樣”“教學語言親切熱情”“教學特色鮮明新穎”這幾個評價維度的認可度基本平衡。

思政課教學評價目的旨在檢驗課程教學的有效性,從評價結果中發現教師“教”和學生“學”的問題,并以問題為導向、以數據為支撐,進一步優化后續教學實施。但從評價結果的使用來看,教師在回答“是否會在結課后持續關注學生思想行為發展”這一選項的賦分均值為3.43,只是略高于賦值的中值,這說明高校思政課教學評價結果的全程性、延續性作用的發揮還有待進一步增強。與此同時,對于是否會依據評教結果優化后續教學,只有31.87%的思政課教師表示會及時、全面了解自己的課程教學評價數據,并將其作為進一步優化后續教學的重要依據。這說明高校思政課教學評價數據的實效性不高,評價結果有待進一步轉化為提升教學效果的有力助手。

三、高校思政課有效教學“2+4”要素的完善路徑

高校思政課有效教學是一項系統工程,教學過程中不僅要從教師和學生這2個主體要素出發,而且要著眼于目標、內容、方法、評價等4個教學活動過程要素,激活主體和過程的“兩翼”驅動力量,實現思政課教學基本要素的有效運行。

(一)高校思政課有效教學“2”主體要素的完善

1.發揮教師能動作用,提升人才培養能力

辦好思政課的關鍵在教師?!蛾P于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中明確提出要“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19]。思政課教師作為思政課教學活動主體要素,提升自身的人才培養能力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基本要求,也是促進有效教學的重要保障,更是思政課教師適應時代要求不斷自我完善的需要。

首先,教師要明晰自身的雙重職能,強化立德樹人的使命。高校思政課教師不僅要明確教學與科研是自己最為核心的兩項職能,更要牢記自己作為立德樹人關鍵課程的“關鍵主體”身份。教學和科研雖然側重不同,但兩者卻是相互統一的關系。思政課教師要以教學促進科研,在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將教學中形成的科學性、專業化知識和系統化、創新型做法轉化為經驗總結理論概括,并上升為學術思想、論文或著述,豐富科研成果。同時,思政課教師要以科研反哺教學,不斷產出、學習并踐行前沿科研成果,將科研中的教育教學理念、專業理論知識不斷融入到教學中,提高教學能力。教師踐行好教學和科研雙重職能,最終都是為了踐行“培養堪當民族復興重任時代新人”的初心使命。思政課教師作為學生的人生引路人,要“堅定理想信念、陶冶道德情操、涵養扎實學識、勤修仁愛之心,樹立‘躬耕教壇、強國有我’的志向和抱負,堅守三尺講臺,潛心教書育人”[8],必須修煉好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的內功,才能發揮好“樹人”力量。

其次,教師要明確教學中“教”與“學”的雙重主體屬性,著力打造理實一體的課堂。如果僅僅將教學理解為以教師為主導的“教”的過程,或者是完全放任學生盲目摸索地“學”的過程,那都是偏頗的。要想提升高校思政課的教學有效性,必須促進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的相互作用,打造理實一體的課堂,真正培養學生的使命擔當意識。理實一體的課堂教學,不僅應該是“理論”與“實踐”的統一,還應該是“理想”與“實際”的結合,并貫穿于雙主體作用的發揮?!袄碚摗迸c“實踐”的統一,要求將思政課單向課堂變為雙向課堂的奔赴,思政小課堂要與社會大課堂相結合。思政課堂要從傳統的教師靜態理論講解的單向課堂,轉變為教師理論講解指導與學生動態學習演練相配合的雙向課堂;要從傳統的局限于思政教育視角和環境的小課堂,轉變到涉及歷史、現實、未來視角的縱橫,關聯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黨的建設內容貫通的大課堂,甚至延伸到廣袤的鄉村天地,忙碌的田間地頭等?!袄硐搿迸c“實際”的結合,則要求思政課教師從關注思政課應該教什么,轉變為關注理論教學如何走深和學生想學什么。學生在課程學習中可能會提出一些尖銳敏感、涉及深層次思考的理論和實踐問題,這就要求思政課教師必須吃深、吃透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要在讀原著、學原文、悟原理過程中掌握馬克思主義精髓,學會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來正確看待問題、辯證認識問題、理性分析問題。思政課教師時刻不能放松對新理念、新思想的學習,要努力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在頭腦里、踐行于教學中;要結合中華大地上的生動實踐和偉大成就展現馬克思主義教育的現實解釋力和實踐引領力,引導學生善用歷史思維、辯證思維,銘記苦難卓絕的歷史光陰、感恩砥礪奮斗的現實光景、憧憬乘風破浪的未來光明,實現真學、真懂、真信、真用,讓思政課成為有理論深度與實踐力度的金課。

2.激發學生培養自主成長能力

大學生作為高校思政課教學活動另一主體要素,增強自主成長能力是他們接受高等教育、提升思想素養、追尋自身發展的關鍵任務。首先,大學生要提升學習力。學習是持續反思和進步的基礎,“學生學得積極主動才能使教學發揮更有效的作用,才能說明教師的教起到了主導作用”[7](P125)。學習的積極性體現在要有明確的學習目的,能自覺學習如何努力成為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學習就必須求真學問,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思政課學習的真理要從讀原著、學原文、悟原理中得來;學生要深入領會學習的內容,掌握學習方法,以學思踐悟為核心,形成一個“學而思、思而踐、踐而悟”的螺旋上升的過程。其次,大學生要增強思考力。思想引領行動,“00”后為主的大學生是與祖國共同成長的一代人,也被稱為“網生代”,強大祖國的支撐和科學技術的發展賦予他們更多的選擇機會,同時也使他們面臨更復雜的挑戰。面對信息時代相互激蕩的各種思潮,面對紛繁多變、魚龍混雜、泥沙俱下的社會現象,大學生要運用戰略思維、歷史思維、辯證思維、創新思維、底線思維等高階思維能力,思考如何運用正確的價值導向來明辨是非曲直,增強自我定力,避免迷失自我和方向,作出正確判斷和理性選擇。最后,大學生要提高行動力。個人對世界的認識及對價值的思考,最終須落實在行為上。大學生在參與研究性學習成果展示活動、社會調研活動、宣講活動等眾多實踐活動中須將個人命運與國家、民族命運緊密聯系,在謀求國家未來發展和關切國際關系中實現自我價值。

(二)高校思政課有效教學“4”過程要素的完善

1.以科學的目標建構提升教學的針對性

教學活動以教學目標為導向,且始終圍繞實現教學目標而進行,教學目標在教學過程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設定教學目標要對標國家社會需求。高校思政課是為了幫助大學生正確認識世情、國情、黨情,樹立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大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為了引導學生明晰他們在國家和社會中的自我定位,堅定其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促使大學生矢志不渝聽黨話跟黨走,爭做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其次,設定教學目標要統籌大中小一體化要求。高校思政課教師需對大學生進行中小學已知、未知的達成目標分析,要對大學想知、能知預測目標進行分析;應設定符合大學生階段性特點、00后學生時代性特點、不同專業學生需求性特點的知識目標、能力目標、素質目標。再次,教學目標要契合教育教學規律,目標的設定不僅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規律,更要依循教書育人規律、學生發展規律。教師對學生學習發展規律的把握須從真實的學情著手。課前整體把握學情,教師可通過問卷調研、云端互動、深度訪談來了解學生,重點關注學生已有知識、學習興趣,使教學目標符合學生年齡階段、時代特征、學段特征、學校層次的認知能力和心理需求。課中快速捕捉學情,教師可通過科學觀察和互動對話,捕捉學生的認知反應、學習狀態、參與熱情、情感表達、思想困惑等,并對“可能情況”進行預測、分析和應對。課后動態追蹤學情,教師可通過了解學生領悟了什么、還應延伸什么等問題,判斷教學目標設定的合理性、有效性并及時調整。當然,教學不能只是迎合學生,而要引領學生。最后,教學目標的設定應著眼于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通過針對性教學使其在原有基礎上獲得最佳發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20],促使學生從基礎發展邁向高階提升。

2.以精準的內容設計提升教學的適切性

教學內容是教與學相互作用過程中有意傳遞的主要信息,高校思政課有效教學要始終堅持“內容為王”。教材是“教學過程中教師用來協助學生學習達到教學目標的各種知識信息材料”[15],是教學的基本遵循和師生之間的連接介質。高校思政課教學內容設計應充分重視將教材內容有效轉化為教學內容,實現內容供給原則性與創新性的有機統一。具體而言,在遵循各門思政課統編教材(最新版)基本精神和要求,并參照教育部高校思政課教學指導委員會發布的相關課程配套課件(最新版)內容的基礎上,一是要“縱向”對標大中小思政課一體化建設要求,注重貫連教學內容的螺旋上升和高階提升:小學階段重在啟蒙道德情感,初中階段重在打牢思想基礎,高中階段重在提升政治素養,大學階段則應重在增強使命擔當;二是要“橫向”對標同學段思政課整體性建設要求,注重交叉內容的課程特色和重點突出;三是要“及時”對標新觀點、新論斷、新思想融入性建設要求,注重前沿內容的融入要求和比較分析;四是要“分類”對標多元形式協同有機性建設要求,注重不同特點教學形式的有機混合和優勢互補:線上教學更注重內容設計的基礎性與穩定性,課堂教學更注重內容設計的互動性與探究性,實踐教學更注重內容設計的創新性與實效性。除此之外,思政課教師還應根據學生學情反饋、社會熱點焦點、學科前沿要點等,不斷更新和優化教學內容設計,持續以透徹的學理分析回應學生,以徹底的思想理論說服學生,用真理的強大力量引導學生。

3.選擇適宜的方法提高教學的吸引力

教學方法不僅要服務于教學目的和教學任務,還是師生雙方共同完成教學活動的手段方式。

一方面,高校思政課要綜合運用傳統教學方法。一是運用問題導向法,培養學生的批判思維和轉化思維。問題導向式教學法是教師聚焦問題,鼓勵大學生對各種問題進行研究和探索的方法[21]。高校思政課教師可以通過學生課前自主學習提前收集問題,課中研討互動及時發現問題,課后拓展驅動適度延展問題,形成“問題鏈教學”,促使學生在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將事實問題點轉化為理論知識點。二是運用理論講授法,培養學生的推理思維和辯證思維。對于貫穿思政課教學的基礎理論,教材新增的重點理論,學科相關的前沿理論,教師在遵循內容科學、說理透徹的基礎上,要條理清晰、深入淺出地進行講解。三是運用案例分析法,培養學生的歸納思維和演繹思維。高校思政課教師須緊扣案例特點的“新”,將鮮活素材及時進課堂;須緊扣案例特點的“廣”,將歷史案例與現實案例、國內案例與國外案例、文本案例與實證案例、正面案例與反面案例相結合;須緊扣案例特點的“近”,將思政育人案例與專業特色案例、經典人物案例與同輩群體案例相結合。四是運用理實一體教學法,培養學生的求證思維和遞進思維。思政課教師可通過設計大學生講思政課、大學生微電影、思政課研究性學習成果報告等活動,創新行走中的思政課、場館里的思政課,并將具有實際意義的社會熱點問題引入課堂,促使學生在研究中學習,在學習中實踐,在實踐中驗證,實現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有效互補,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的有效銜接。

另一方面,高校思政課要靈活運用信息化教學手段。一是可以利用線上教學平臺,開發原創微課,開展“混合式”教學,滿足跨時空學習需求。二是基于線上教學平臺,分學期設置翻轉課堂,落細“項目式”教學,滿足特色化學習需求。三是運用移動端學習軟件,增強“交互式”教學,滿足“三全”互動效果:改變單一的“點對點”互動,一鍵實現“全員”互動;改變局限的“課堂內”互動,一鍵實現課前、課中、課后“全過程”互動;改變有限的“問答式”互動,一鍵實現“投票”“頭腦風暴”“選人”“搶答”等多功能“全方位”互動。四是可以開發虛擬仿真實驗教學課程,實現“沉浸式”教學,激活“身臨其境”學習體驗,讓思政課教學中的人物“活”起來、事件“亮”起來、理論“動”起來。

4.以有效的評價反饋提升教學的有效性

教學評價是依據教學目標對教學過程及結果進行價值判斷并為教學決策服務的活動。

從學生評價層面來說,高校思政課教師首先要關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學習狀況,應采取量化與質化相結合的評價方式,追求評價內容的層次性。教師可以通過學生課堂表現與線上學習情況來考查學生的平時成績,掌握學生學習的興趣度參與度;通過紙質化考試考查期考成績,分析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思辨能力;通過實踐成果展示實踐成績,檢視學生對知識的應用和創新能力。通過實施以上多層次、多側面的評價,實現過程性評價和結果性評價的有機結合。其次,高校思政課教師要綜合評價信息,參照學生自評與他評的評價結果,追求評價內容的真實性。教師不僅要分階段、根據學生實際的學習能力進行系統全面的評價,總結學生學習過程及學習能力上的成效與不足,而且要引導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和同伴互評,相互促進、共同成長。最后,高校思政課教師要用好教學評價數據,追求激勵與鞭策相結合的評價目標。通過數據分析得出學生日常學習和多次考核分布變化曲線,教師就能知悉學生的學習狀態并有方向性地改善教學方法、提升教學質量,實現“以評促教”;學生利用評價結果就能明晰自身的不足之處并有針對性地提高綜合素質,實現“以評促學”,最終達到學生掌握知識技能、形成思想情感、進階實踐能力的評價目的。

從教師評價層面來說,首先,評價主體應多元化,追求評價內容的豐富性和全面性?!叭藥煛钡闹笜藨ń處煴旧淼乃季S高度、政治向度、職業道德、個人品德等方面的評價大數據;“經師”的指標應包括學情分析、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效果等體現教學水平方面的評價。高校思政課教師不僅要主動進行自我評價,使用自評問卷為每個教學指標“打分”;更應積極接受同行評價,敢于亮出風采、勇于接受意見,在鼓勵和批評中追求進步和提升;還要大膽尋求專家評價,通過專家隨機聽課以及全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展示、全國高校青年教師課堂教學競賽、全國高校教師教學創新大賽等活動,實現以評促優、以賽促優。其次,要重視評價結果,持續落實評價結果的督促性和指導性。高校思政課教師要將課程教學中的多維評價結果作為不斷優化思政課教學的重要依據。

學校層面應加強評價制度建設和管理約束,切實將教師評價結果與教師績效管理、職稱評定、獎項授予等掛鉤,讓教學評價彰顯教師職業的專業性、推動教師評價的公平性、促進教師評價的科學性,最終發揮教師評價的激勵與督促作用,激發思政課教師隊伍活力。

參考文獻

[1] 陳張承,魏茹冰,郎彩虹.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教學研究[M].北京:新華出版社,2016:11.

[2] 顧明遠.教育大辭典:簡編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184.

[3] 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系.教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376.

[4] 張楚廷.教學論綱[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8.

[5] 南紀穩.教學系統要素與教學系統結構探析——與張楚廷同志商榷[J].教育研究,2001(08):57.

[6] 郝恂,龍太國.試析教學主體、客體及主客體關系[J].教育研究,1997(12):43.

[7] 李秉德.教學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8] 人民日報.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強調 加快建設教育強國 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有力支撐[N].人民日報,2023-05-30(01).

[9] 人民日報.習近平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強調 堅持黨的領導傳承紅色基因扎根中國大地 走出一條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新路——王滬寧陪同考察[N].人民日報,2022-04-26(01).

[10] 教育部.中共中央宣傳部 教育部關于印發《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實施方案》的通知[EB/OL].(2020-12-22)[2023-03-25]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jcj_kcjcgh/202012/t20201231_508361.html,2020-12-22.

[11] 張爍,鞠鵬.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劉云山講話 王岐山 張高麗出席[N].人民日報,2016-12-09(01).

[12] 人民日報.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新時代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N].人民日報,2021-07-13(01).

[13] 人民日報.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N].人民日報,2020-10-14(01).

[14] 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2-05-11(02).

[15] 曾天山.教材論[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7:8.

[16] 李龍.教學設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06.

[17] 王道俊,王漢瀾.教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224.

[18] 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印發《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工作基本要求》的通知[J].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公報,2018(05):15-18.

[19] 人民日報.中辦國辦印發《關于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N].人民日報,2017-09-25(01).

[20] 姚利民.高校思政課教學質量的現狀與提升策略[J].大學教育科學,2019(05):21.

[21] 齊梅,馬林.教育學原理[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2:148-149.

收稿日期:2023-04-05

基金項目:湖南省重點馬克思主義學院專項研究項目“黨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政課教學研究”(2022ZDAM03)。

作者簡介:鄧驗(1984-),女,湖南湘潭人,法學博士,湖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高校思政課教學研究;賀茶湘,長沙航空職業技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長沙,410000。

Element Composition, Problem Analysis, and Improvement Path of the Effectiv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DENG Yan HE Cha-xiang

Abstrac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s the key course to implemen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moral cultivation in the university. How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n the university has attracted widespread attention. Teaching elements are the sufficient and necessary factors of the constitution of teaching activities, and they are the focus of the effectiv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Based on the interconnected characteristics of "2+4" teaching elements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effective teaching depends on the synergy of two teaching subjects, the teacher and student,and four teaching process elements, which are the teaching objective,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 and teaching evalu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The teaching effec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has achieved remarkable results, but there are still many shortcomings. It is necessary to activate the two wings driving force of subject and process, give full play to the active role of teachers, stimulate students' ability to grow independently, optimize the functions of teaching process elements, and build an integrated, interactive, coordinated and efficient environment for the effective operation of the essential element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eaching.

Key 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effective teaching; element composition; problem analysis; improvement path

(責任編輯? 陳劍光)

猜你喜歡
問題剖析完善路徑高校思政課
高教領域多黨合作制度的完善路徑研究
山區物理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剖析與解決辦法
“翻轉課堂”在高校思想政治課中應用的可行性研究
網絡考試:高校思政課考試改革的新取向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民商法中誠實信用原則的內涵及其完善路徑
現代企業財務分析體系構建和完善
淺析加強和改進新時期礦區統戰工作
新課改下初中數學小組合作學習探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