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右江流域紅色歌曲傳播機制研究(1921—1930)

2023-12-02 16:15余順順
歌海 2023年5期
關鍵詞:紅色歌曲傳播機制

余順順

[摘 要]左右江流域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百色起義、龍州起義的革命根據地,是工農紅軍第七軍、第八軍的發源地。該區域廣泛流傳的紅色歌曲以馬列思想為指導,經革命骨干編創、宣傳隊推廣、群眾傳唱,形成民歌化特征,體現人民性、革命性、邊疆性、民族性特質。左右江流域紅色歌曲環形傳播機制在田野與文獻中得以互證。此類官方文獻鮮有記錄,卻廣泛流傳于民間的紅色歌曲信息,為邊疆民族鑄造中華民族共同體提供事實依據,打開了認識革命時期人民主位視角的窗口,對整體認識反帝反封建背景下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革命史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關鍵詞]紅色歌曲;左右江流域;傳播機制;邊疆革命史

2020年,筆者在廣西百色學院從事民族音樂學課程教學工作期間,導師趙塔里木教授常提醒筆者教學研究中應注意百色少數民族的文化特質,尤其是各民族在共同熔鑄中華民族精神過程中的貢獻,由此啟迪了筆者對左右江流域革命根據地的關注。2021年8月,筆者與覃金盾副教授在右江、巴馬、東蘭、鳳山,進行網絡微型課程“百色起義紅色歌曲賞析”項目的田野調查,并收集百色起義的紅色故事、歌謠等材料?;诖饲皩?00余首左右江流域紅色歌曲的梳理,筆者思考:為什么紅色歌曲能克服政治形勢不利和交通、語言障礙在群眾中廣泛傳播呢,其傳播機制是什么?紅色歌曲的文化特質有何共性?

關于紅色音樂的概念界定,李詩原從軍事政治學視角將紅色音樂視為服務政治的音樂文化,是一種具有戰時文化和軍事文化特征的音樂文化,在中國共產黨引領人民發展的歷史進程中,紅色音樂具有闡述和表達、詮釋和維護、塑造和構建、展現和謳歌、集聚力量的五種功能屬性。1筆者認為,從民族音樂學視角出發,紅色音樂與人民互為研究主體,研究方法需歷時性與共時性相結合,故界定:紅色音樂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爭取民族獨立、解放的斗爭中誕生,汲取學堂樂歌與各族民歌之精華,其傳播、承載并受益于人民,于中華民族發展的進程中蛻變、創新,是反映人民思想、體現民族氣魄、展示群眾智慧及藝術情操的各類音樂藝術作品的總和。

紅色歌曲是紅色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爭取民族獨立、解放的斗爭時期,革命地區大量傳唱紅色歌曲,充分發揮了宣傳革命的作用。下文主要以1921年至1930年間左右江流域紅色歌曲的史實與案例,論述其動態傳播之機制。

一、左右江革命根據地概述

左右江革命根據地位于廣西西南邊陲,北與貴州省接界,西和西南面分別與我國云南省及越南毗連。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共中央代表鄧小平(化名鄧斌)和張云逸、李明瑞、韋拔群、陳豪人(又名陳導民)、雷經天、俞作豫等發動和領導的百色起義和龍州起義,是威震南疆的英勇的武裝起義。他們領導創建的廣西左右江革命根據地,是當時我黨在民族地區建立的一塊重要的革命根據地。21929年10月13日,俞作豫率警備第五大隊離開南寧,開赴龍州。次日,鄧小平、陳豪人率警衛部隊溯右江駛向百色,張云逸率警備第四大隊從陸地掩護前進3,巴馬、東蘭、鳳山一帶的農民武裝沿左右江河畔武裝扎營,以百色、龍州為中心的左右江流域革命力量已經形成,如圖1所示。

左右江流域地緣上指百色與龍州兩地流向南寧的河段和紅水河部分流段及周邊縣份。由“兩江一河”串聯起壯、漢、苗、瑤等各族人民,共同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左江流域誕生了聞名遐邇的龍州天琴、大新高腔詩雷、龍州調等原生態音樂;右江流域有平話蔗圓山歌、白話28轍民歌以及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田林壯劇、平果嘹歌;紅水河流域有瑤族唱調、過山音、盤古歌、東蘭壯族勒腳歌、都安苗族古老的三音歌。1在擁有深厚民族音樂文化的左右江流域所孕育的紅色歌曲,見證了左右江革命根據地各族人民團結一致、英勇頑強、艱苦卓絕干革命的不朽業績。左右江流域的民族音樂文化,為紅色音樂的創造提供了多樣且珍貴的文化藝術原料。紅色歌曲傳播革命思想,是起義斗爭的重要工作環鏈,在艱苦的革命環境中凝聚群眾力量,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左右江流域紅色歌曲文化資源是紅色基因傳承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

百色起義和龍州起義是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繼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和廣州起義之后,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的兩次規模和影響較大的武裝起義,為我國革命事業培育和造就了一批堅強的革命骨干,為少數民族地區武裝斗爭、建立革命根據地積累寶貴經驗,為民族工作提供了成功示范。2

二、左右江流域紅色歌曲的環形傳播機制

(一)紅色歌曲編創

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后,始終將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以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全人類徹底解放為目標的馬克思主義通過音樂、美術、文學等多種形式在中國迅速傳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兩次全國性的民歌收集工作與各市、縣(區)文化部門長期的調研,使左右江流域的紅色歌曲得到較好的記錄,為筆者提供大量可查閱的音樂文本信息,如《僮族民歌選集》3《廣西民間歌曲集》4《廣西革命歷史歌曲》5《民間歌曲集成河池地區分卷》6《民間歌曲集成百色地區分卷》7《韋拔群山歌選》8《拔哥山歌》9《左右江革命根據地紅色歌謠》1《百色起義紅色歌曲賞析》2和其他選編集等。結合田野調查和不完全統計,筆者現收集1921—1930年反映左右江革命根據地的紅色歌曲有398首。眾多歌曲為我們打開了從人民主位視角了解革命歷史的窗口,如《游歷三年整》記錄韋拔群尋找革命思想的過程,《革命跟列寧》《多謝孫文的好心》贊頌革命導師列寧和先行者孫中山,《為何這樣窮》《帝國軍閥罪惡大》揭露剝削與聲討土豪軍閥,《農民協會來掌權》《農民革命》教導和號召農民革命,《婦女解放歌》《婚姻自由自己找》提倡婦女解放、婚姻自由等。此類歌詞語言樸素而頗具巧思,簡明扼要地表達革命斗爭的意志,例如《打破種種的不平》:

打破種種的不平(1)窮苦百姓才翻身(2)

革命浪潮涌起了(3)美好日子要來臨(4)

如今革命未成功(5)大家齊心去拼命(6)

打破種種的不平(1)窮苦百姓才翻身(2)

打倒地主資本家(7)掃盡黑暗見光明(8)

革命浪潮涌起了(3)美好日子要來臨(4)

該歌詞結構屬壯族典型的七言十二句“勒腳歌”3形式,內容為描述民情、反映民意、凝聚民心,是革命進程中人民性的體現,重復使主題表達力度得到加強。

左右江流域農民運動時期,山歌的功能性開始發生延展變化。原本對唱時稱呼“貝儂”(“貝”指比自己大的同輩,“儂”指比自己小的同輩,“貝儂”泛指親戚)“親家”等改為“百姓”“同志”“人民”等。傳統稱謂的細微變化延展了山歌的文化內涵與社會功能,無論是農民運動時期還是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的紅色歌曲,革命思想始終貫穿其中,反映了邊疆地區各族人民對革命事業的高度認同與獨特的文化創造。

(二)農講所與校園的歌聲

1924年7月至1926年9月,在廣州先后舉辦6屆講習所,右江地區東蘭縣韋拔群、陳伯民、韋如山等分別參加第三屆和第六屆的學習。1925年,韋拔群在東蘭縣舉辦三屆農講所,韋如山于恩隆縣開辦農講所。4韋拔群在東蘭武篆創辦的農講所設立八門課程1,革命歌曲課即其中之一。學員每日上午學習革命理論和文化知識,下午學習軍事課和開展文娛活動,農講所文娛活動以教唱革命歌曲、講故事為主。韋拔群在廣州農講所的課程基礎上,結合地方少數民族群眾生活情況,將反剝削壓迫、婦女解放等內容編入革命歌曲中教唱(如譜例1)。

《廣西黨史》記錄了鄧小平教宣傳員孫醒儂唱《國際歌》的事跡,進一步說明革命骨干在紅色歌曲傳播環鏈中起到的重要推動作用。

一天晚飯后,一名叫孫醒儂的女學生來找鄧小平匯報宣傳鼓動工作。匯報完后,她思索一下說:“百色五中師生們叫我教他們唱革命歌曲,我不知道教他們唱哪首歌曲才好?!?/p>

“你就教他們唱《國際歌》嘛,這是一首好歌?!?/p>

“《國際歌》,我還不會唱呀?!?/p>

“來,我先教你唱?!?/p>

于是鄧小平以滿腔的激情,一句句地教唱起來:“起來,饑寒交迫的奴隸!起來,全世界受苦的人!……”鄧小平教唱兩個晚上之后,孫醒儂就會唱了。她到百色五中教唱這首歌,師生們也很快學會。3

東蘭縣、恩隆縣、奉議縣農講所學員和宣傳干事學習革命理論、學唱紅色歌曲,為左右江流域革命斗爭培養了堅實的骨干力量,使農民協會會員都較為了解“打倒反動政府”“建立革命政權”“推翻剝削制度”“實行土地革命”等思想。左右江流域革命根據地的成功建立,離不開中國共產黨引導工農群眾了解革命思想,即農講所設立的課程以及編創的紅歌。

(三)面向群眾宣傳

為了使學員對學習的理論獲得更深刻理解,農講所組織學員進行社會調查、理論宣傳、革命斗爭活動。農講所教員和學員分配任務,采取聚集地廣泛宣講與走村串戶逐一宣傳兩種模式。宣傳對象包括貧苦農民和部分國民黨政府職員或開明紳士,使其了解革命道理、同情革命、支持革命、參加革命,站到革命的立場上。

左右江流域一帶每逢趕圩日,群眾聚集交換商品和信息,每個鄉鎮都有較為穩定的趕圩點。1東蘭、奉議、恩隆農講所十分重視圩日宣傳,通過宣讀課堂稿件、結合民情演講、高唱紅色歌曲等方式將革命思想傳遞給群眾?!斗欠参渥酚涗浟水敃r農講所婦女班面向群眾宣傳的工作安排。

1926年10月,韋拔群在武篆小學開辦第二屆農民運動講習所時,特別開辦了一個婦女班,學員有40多人。除了開班上課,還組織多個山歌隊。韋拔群不但親自創編山歌,還發動學員創編山歌。每逢圩日,他就帶領山歌隊上街宣傳,要求農民運動講習所學員回各地組織農民協會時,每個隊至少配有兩名山歌隊員,要充分利用當地的山歌宣傳革命道理。

1926年11月,縣農民協會派黃正秀、韋鳳娥和四名男同志去南寧省農民運動講習所學習,沿途經巴馬、田東、平果等幾個較大的圩鎮。她們兩個不忘拔哥的交代,用山歌宣傳革命。她們登上大會講臺,唱起韋拔群事前編給她們帶去的山歌,她們唱完一首,翻譯念一首,山歌激起了南寧各界民眾對東蘭農民運動的更大同情和支持。從南寧回來,她們在田東逗留了十多天,陸炳堂帶她們下各村屯演唱革命山歌,組織成立農民協會,收到很好的效果。2

革命起義前,民歌宣傳是替舊軍閥政府發布信息的群眾方案。農講所組織學員和宣傳隊利用紅色歌曲宣傳,使各族群眾產生對革命的同情心和向心力,以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引發群眾覺醒,形式通俗易懂且頗見成效。百色起義后蘇維埃政府創辦《右江日報》,同時在各圩場專門設立宣傳演講臺,以民歌結合報紙圖文等媒介宣傳革命思想?;仡欀袊伯a黨領導各民族人民走向民族解放的革命歷程,紅色歌曲無疑是革命思想傳播的有效媒介。

(四)群眾傳播的民歌化特征

筆者在收集左右江流域紅色音樂的過程中,發現同曲異詞或同詞異曲的現象較為普遍。民歌化特征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1)隨著傳歌者所傳遞的信息的增加和減少、變化和更新,顯露出游離原作、放逐原作的變異現象,最終生成新的文本。(2)出現一曲多用或同曲異詞情形,并衍生出類似“同宗民歌”的多個曲目。(3)歌詞和曲調出現差異,且在不同傳播區域呈現出不同形態。這些特征即因“民歌式傳播”而體現出的“民歌化特征”。3例如以《蘇武牧羊》為旋律母體的歌曲有12個版本(見表1),歌詞覆蓋漢、壯、瑤、白話四種語言,內容主要是解釋農民窮苦的根本原因以及反壓迫和剝削的斗爭號召。以《蘇武牧羊》為旋律母體的多個歌曲版本在巴馬、東蘭、百色、田東、德保、天等(上映)、大新(下雷)、靖西、龍川等地廣為流傳,成為左右江流域目前發現傳唱度最廣的歌曲之一。

韋拔群還將《蘇武牧羊》的曲調填入壯詞,改成《為何這樣窮》以壯語演唱,傳遍西山、武篆,后來在列寧巖開辦廣西第一屆農民運動講習所時,陳伯民給講習所的學員教唱,當時學員來自東蘭、巴馬、鳳山、都安、河池、天峨、南丹、田東、田陽、平果、馬山、凌云、樂業等地方,他們回到各地后又繼續傳唱,使得這首歌曲傳遍整個左右江。1

根據記錄的歌譜分析,《蘇武牧羊》曲調多版本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1)在革命斗爭觀念的傳播上由接受啟發轉變為主動自發,群眾形成對革命事業的關注;(2)《蘇武牧羊》作為當時熱度極高的愛國歌曲,使借調二次創作具有廣泛傳播的前提條件;(3)群眾口口相傳造成的訛誤、不同地區的語音語調、襯詞習慣是導致《蘇武牧羊》版本多樣的主要原因。此外,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愿景和集體的文化創造也是紅色歌曲民歌化的主要因素。

除熱度極高的《蘇武牧羊》曲調,以熱議話題為歌唱內容的歌曲在群眾中也廣為流傳。例如以歌頌革命英雄韋拔群為主題的民歌9首,以呼吁婦女解放為主題的歌曲13首等。紅色歌曲傳播的基本條件是內容上能引起群眾共鳴,形式上便于流傳。此外,各族群眾將共同的革命思想表達于歌曲中,出現同詞(主題)異曲的現象正好呼應了廣西“歌?!敝雷u。

總結以上,左右江流域紅色歌曲環形傳播機制如圖2所示:

圖2 左右江流域紅色歌曲傳播機制示意圖

三、環形傳播機制形成的原因與價值

(一)革命精神與愛國主義情懷

革命骨干開拓性地運用民歌曲調宣傳革命道理,將馬列主義思想傳播給農運所學員,為號召群眾、建立工農武裝割據奠定了思想基礎。左右江流域紅色歌曲的編創有兩大特質:歌詞創作以革命思想為指導,選曲為民歌與學堂樂歌。清末民初,先進知識分子康有為、梁啟超開啟救亡圖存、培養國民意識的教育改革,提出在新式學堂開設“樂歌”課。課堂演唱的歌曲主要來自當時留日學者沈心工、曾志忞、李叔同等選曲填詞或重新創作的歌曲。此前,錢仁康先生有云:盡可不必拘泥于“學堂”和“樂歌”二詞,不妨把它的時限擴大為20世紀初到20世紀30年代。1

學堂樂歌對左右江流域的紅色歌曲創作產生了巨大影響。據武篆農民運動宣傳員黃正秀、陳三妹等回憶,韋拔群從外地購買了手搖留聲機回來,于西山鄉弄京洞牙家琚家中播放,還買有《打倒列強》等歌曲的唱片,由韋拔群親自教唱《打倒列強》這首歌。2受學堂樂歌的影響,選曲改編為左右江流域紅色歌曲的現象普遍存在。例如1929—1930年在左右江群眾和赤衛隊中流傳的《成立蘇維埃政府》《不當亡國奴》,1929—1932年間流行在田陽、百育、田州一帶的《全世界勞工們聯合起來》,選曲于辛亥革命時期歌曲《亞洲》;1927年流行于東蘭的《紅軍紀律歌》,選曲于辛亥革命時期歌曲《愛國歌》;1927年在東蘭縣學生、婦女、赤衛隊中流行的《提倡國貨》1,選曲于辛亥革命時期歌曲《運動》;《誰是革命主力軍》2選曲于辛亥革命時期歌曲、沈心工代表作《光復紀念》。3

以上歌曲有共性:歌詞內容具有鮮明的階級斗爭觀念、旋律選自學堂樂歌。20世紀30年代,中國百廢待興,具備旋律創作能力的知識分子有限,加之左右江流域地處中國西南邊陲,信息流動相對滯后,左右江流域紅色歌曲創作汲取了學堂樂歌和民間音樂文化智慧,并在文獻材料中得到互證。

(二)苦難群眾革命熱情高漲

為了使來自周邊各縣的壯族、瑤族同胞理解革命思想,韋拔群以現實生活中的遭遇舉例,用壯語、瑤語給大家解釋?!俄f杰回憶錄》記錄了韋拔群在農運所講課的基本情況:

拔群同志走到石頭砌成的桌子面前,就開始講演。記得那次他講了俄國十月革命,講了中國革命,講了毛澤東同志在廣州辦農民運動講習所的情況,講到只有走俄國十月革命的道路,中國革命才能成功。他還說,像這樣的講習所東蘭就有好幾個。他講的是兩廣的官話(漢語),我們壯、瑤族的人有些地方聽不懂,他就用壯語、瑤語解釋。

就是那次,我第一次聽到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和毛澤東的名字。當他講到帝國主義、軍閥、土豪劣紳的罪惡時,氣得兩道濃眉直豎,用拳頭猛捶桌子。4

紅色歌曲編創將馬克思主義作為革命指導思想,以追求各族群眾平等權益為斗爭目標,旋律來源以民歌借調、學堂樂歌為主,在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民革命時發揮了重要作用,也為后期軍旅音樂的建立奠定基礎。

除農講所外,左右江流域的學校也開設了革命歌曲課。東蘭縣勞動小學前身為東蘭小學堂,《廣西革命歷史歌曲》第26、72、80頁中記錄了東蘭縣勞動小學白漢云校長教唱的《成立蘇維埃政府》《不當亡國奴》《追悼牙蘇民烈士》三首歌曲。其中《成立蘇維埃政府》《不當亡國奴》的旋律引起了筆者的注意,其旋律源于學堂樂歌時期流傳的經典歌曲。

《成立蘇維埃政府》(見譜例2)是1929—1930年演唱者(譚花翠)在勞動小學求學時,由白漢云校長教唱的歌曲,隨后在群眾和赤衛隊中流傳。旋律母體來源于民間小調《鮮花調》,沈心工改編的歌曲《剪辮》(見譜例3),刊于沈心工編《學校唱歌》第二集,后在全國流傳。1

《不當亡國奴》(見譜例4)同樣由勞動小學校長白漢云教唱,經筆者比對,歌曲旋律來源于學堂樂歌時期沈心工重新填詞的《十八省地理歷史》(見譜例5),該旋律可追溯至1904年小山作之助作曲、大和田健樹作詞的《日本海軍》。

(三)紅色歌曲環形傳播機制的價值

根植于民間文化又具有革命內容的紅色歌謠,在教育群眾、團結人民、打擊敵人、壯大紅軍等方面發揮了刀槍武器所不具備的獨特作用,也為共產主義思想在左江地區的傳播做出了積極的貢獻,無論是在思想性還是在藝術性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1

革命歌曲在群眾中引起廣泛傳播,進而提高了群眾的革命熱情,為革命斗爭起到有力的助推作用。左右江地區的人民群眾用歌謠控訴社會的黑暗,用歌謠贊頌土地革命、農民當家做主,同樣用歌謠發動宣傳,呼吁更多群眾參加革命斗爭。龍州起義爆發后,遭到敵人的鎮壓,為守衛剛建立的革命根據地,左江青年紛紛參加紅軍,當地傳唱著:“送郎當紅軍,勇敢殺敵人,不想發洋財,只為鬧翻身。不想發洋財哎嘿,同志哥,同志哥!只為鬧翻身,鬧翻身。送郎當紅軍,不怕離鄉井,北上去江西,遠征傳佳音。北上去江西哎嘿,遠征傳佳音,傳佳音?!?

紅色歌曲的本質在于崇高和美好,是擁有廣泛群眾基礎的文藝作品,在先進文化的傳播過程中承擔了載體的作用?;仡欁笥医锩鶕氐慕?,紅色歌曲記錄著從控訴為何這樣窮,到呼吁自由,經歷反動勢力毫無人性的武力鎮壓,工農群眾團結一致,抗擊敵人,最終獲得革命勝利的過程,用口傳的方式,將崢嶸歲月保存在人民的記憶中。紅歌是植根于民族文化與紅色文化相結合的土壤所生長出來的一朵奇葩,是多年沉淀出來的精華,也成為反映時代的“地標”。因此,把紅歌融入黨校黨性教育中,引導領導干部重溫紅歌、重唱紅歌、感悟紅歌,對于學習黨史、熟悉黨史有很大的促進作用。3

此外,紅色歌曲所承載的內涵與價值在高等教育中具有深遠的意義。4通過讓學生學習紅歌及其中的精神內涵,從而達到思想教育、價值觀引領的育人效果,對當代大學生文化自信的提升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時刻喚起人們心中的愛國熱情和文化自信。

結論

在廣西農民運動講習所開辦的時期,要將革命思想迅速且有效播撒于文盲率較高的左右江流域的群眾中,音樂成為當時最高效的傳播媒介之一。左右江流域豐富的民族音樂文化為紅色歌曲的傳播提供了重要原料,有效解決了語言與習俗的障礙。親切的民間山歌、膾炙人口的經典曲調、朗朗上口的原創歌曲促使人民覺醒、民心凝聚。

左右江流域紅色音樂傳播機制主要分為六個階段:紅色歌曲以中國共產黨革命思想為指導,由革命骨干與文化精英編創,并在農講所、學校教唱,后于趕圩日、節慶活動面向群眾宣講與演唱,引起人民群眾共鳴、自發傳唱,進而興起又一次傳播,形成紅歌民歌化,由此構成紅色歌曲的環形傳播機制。紅色歌曲具有強烈的口傳特質,其傳播機制可歸結為五個在場:革命思想的在場、民族團結一致的在場、演唱者的在場、受眾工農的在場、回溯與學習歷史的在場。

紅色歌曲是了解和反映群眾思想的窗口,是革命發展進程中各民族共同培育的精神文化。民歌作為中華傳統民族文化,在滾滾向前的歷史長河中,其性質隨著各民族集體的思想、感情、愿望和利益逐漸改變。民歌固有的民族性、區域性在革命斗爭進程中,人民選擇在其中注入革命色彩,創作了紅色歌曲。由此,紅色歌曲具有民族性、人民性、革命性的特征,學堂樂歌也對紅色歌曲產生了巨大影響。左右江流域紅色文化經歷從邊疆到全國逐步發展的過程,也經歷以百色、龍州的民歌為中心,吸取學堂樂歌資源融合共筑的空間轉移經歷??v橫相交的坐標分別展現了近百年來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民族獨立、解放斗爭中的文化創作,南部邊疆的左右江革命根據地對反動政權統治的猛烈沖擊,造就了一批堅強的革命骨干。這些充分體現左右江流域紅色歌曲之邊疆性。

猜你喜歡
紅色歌曲傳播機制
高職音樂欣賞課中紅色歌曲的運用研究
依附小學“紅色歌曲”教學傳承紅色基因
淺談紅色經典音樂與大學生黨課教育相結合的實踐
全民新聞報道背景下互聯網朋友圈謠言傳播機制探討
企業微信生態圈的信息傳播機制及效果分析
淺析紅色歌曲與高校主流文化教育的現狀與思考
政府危機公關中的新媒體傳播機制透析
網絡暴力的法理學透視
淺談微電影的藝術特點及其傳播機制
微博的傳播機制及影響力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