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幫你逆襲變優秀”:自我優化類移動應用程序的話語分析

2023-12-07 02:27孫文崢謝娟
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3年6期
關鍵詞:專注話語分析應用程序

孫文崢 謝娟

[摘要] 從傳統的紙筆記錄到移動應用程序的使用,自我優化數字化正在成為一種趨勢。通過對“時間管理”“運動及身體管理”“休息、冥想”“習慣養成”四類自我優化類移動應用程序在應用商店中的推介文本展開話語分析后發現,兼具“企業家式自我”和“療愈型自我”,在自我實現的同時保持平靜且快樂是自我優化類移動應用程序鼓勵和希冀的生活理念。在此目標引導下,應用程序所使然的專注在一定程度上成為具有共通性的技術優化路徑。此外,自我優化類移動應用程序在行為提醒、鼓勵書寫的過程中融入社會期許和生活規范,以數據作為衡量標準對個人進行凝視和引導。自我優化類移動應用程序的相關話語成為社會敘事的縮影,折射、簡化甚至限定了個人對自我優化的認知和想象。

[關鍵詞] 自我優化;應用程序;專注;話語分析

[中圖分類號]? G434[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8-1763(2023)06-0165-08

Help you to be excellent: Discourse Analysis

of Self-optimization AppsSUN Wenzheng, XIE Juan

(1.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210023, China;

2.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Hunan University, Changsha410082, China)

Abstract:From pen and paper to the Apps nowadays, self-optimization has been increasingly digitized. By analysing the texts of four types of self-optimization Apps: time management, exercise and body management, rest and meditation, and habit formation, the study finds that a combination of the entrepreneurial self and the therapeutic self, and the maintenance of peace and happiness while achieving self-realization is the philosophy desired by the Apps. Guided by this aim, Apps-assisted concentration becomes a common solution. In addition, the Apps integrates social expectations and norms in reminding users’ behavior and encouraging them to interpret the data. Data works as a standard in evaluation and guidance. The discourse of self-optimization Apps has become the epitome of social narrative, reflecting and even simplifying individuals’ cognition and imagination of self-optimization.

Key words: self-optimization; Apps; concentration; discourse analysis

2008年7月,蘋果公司率先推出應用商店(App Store),同步推出針對iPhone和iPod Touch的應用軟件,在文化、社會和經濟領域掀起一陣熱潮,改變了人們工作、娛樂、會面、旅行等諸多活動的方式。[1] 之后,谷歌、酷安、小米等相繼推出了應用商店。根據第5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22年6月,我國國內市場上檢測到的移動應用程序(以下簡稱“App”)數量達232萬款。[2]

數字時代,人們旅居于“App星球”。在很多人眼中,App是普通的軟件(mundane software)。其使用情境、特定的功能和指向性主要針對日常問題的解決,在人們日復一日形成慣性的使用中流于平常。但同時,App已成為深度嵌入娛樂、商業、教育、人際關系等日常生活方方面面的關鍵。[3] 在使用過程中,人們所產生的情感,所形成的連接、分享、內容創造和場景探索等,使App不再微不足道。[4] 看似尋常的App正形塑著個人與自我及世界的關系。

從各種形式的“打卡”式習慣養成,到飲食追蹤、時間管理等,自我優化的數字化正在成為一種趨勢。我們不禁開始關注:當前人們以自我優化為目的所下載的App主要涉及哪些方面;相關App在宣傳推廣的過程中,如何闡釋其設計初衷和愿景,生產出怎樣的一套生活話語體系和實踐規范,映射和呼應著人們怎樣的自我期許和訴求;App對自我優化的生活理念和生活秩序構建起到了怎樣的作用。

一文獻綜述和研究問題

(一)自我優化的數字化

以何種方式安置自己?如何設計自己的人生?對于此類問題,當然無人能夠提供答案。[5] 當人們直面世界的變動不定和現代生活處境中的“無意義感”時,掌控生活、塑造自我成為越來越多人的選擇。

法國哲學家??滤岢龅摹白晕壹夹g”概念為理解人們的自我優化提供了洞察。在??驴磥?,自我技術、生產技術、符號系統技術、權力技術四類技術都包含著針對個體的某種類型的訓練及調整模式,在明顯的意義上要求個體掌握某種技能,同時還暗示要培養某種態度。其中,自我技術是個體通過自己的力量或者他人的幫助,進行一系列對他們自身的身體及靈魂、思想、行為、存在方式的操控,以此達成自我的轉變,以求獲得某種幸福、純潔、智慧、完美或不朽的狀態。那時的人運用“自我技術”,通過改變自我而達成一種具有審美意義的生命追求。[6]53-54, 174自我技術的核心是關注自我,自我關注促使個體成為自我的“主人”,并把生命本身作為知識、技術乃至藝術的對象。[7]

有研究者指出,優化(optimization)是指盡最大可能實現某個特定目標的過程。關于優化的研究從物理和計算機系統逐漸轉向對促進生活改善相關實踐方面的關注。[8] 為了擁有更健康的生活方式、更苗條的身材和更為高效的日常,現代人的飲食風潮、運動打卡、生活效率、冥想等均是自我優化的體現。在分析現代人對自我心靈、心理治療的關注中,楊锃指出,一系列的心靈治理機制之所以在現代社會順暢運作,與其治理過程中不斷增強的自主自律的自我觀密不可分。當代社會倡導形成具有自主自律的個體,自主自我(autonomous self)正成為現代人的理想社會形象。[9] 所以,現代人積極投入時間管理、睡眠管理和健康管理等實踐,對自身的欲望和行動模式展開自我操控,同時也促進對自身的反觀,處理與自我的關系。

自我優化的訴求一直在延續,但所開展的方式在互聯網時代正經歷著轉變。隨著數字媒介日益深入日常生活,基于紙筆所記錄的“對日常生活、精神的運動以及自我分析的關注”[6]70正被移動應用程序對生活方方面面的追蹤所替代。學者狄波拉·勒普敦(Deborah Lupton)所提出的“自追蹤”概念為人所知。[10]人們使用軟件對個人健康、工作效率等方面進行積極監測,不僅幫助提升生活狀況,同時也提升了實現特定理想自我的能力?!白宰粉櫋北旧?,以及將個人定位為自追蹤者,成為人們具有進取心、追求自我優化的體現。此外,參與自追蹤也是自我關愛的體現,且能夠被別人看到正以最具效率、前沿的方式展開自我關愛。[11]

從傳統的紙筆記錄到現在的App使用,自我優化的數字化正在成為一種趨勢。而App所蘊含的媒介邏輯也在促進、塑造、引導或限制著特定的行為,[12]對人們產生影響。

(二)App研究

App研究的興起反映的是當下對“物質性”概念的日益關注,以及多個學科在“物轉向”“物質性轉向”等認識論范式上的革新。研究者發現,不僅物通過“物質性”,如屬性、質地、顏色、外形等視覺呈現向主體施魅,各種“物的課程”也在建構“物質性”,其中包括但不限于介紹商品用途的購物指南、炫目的商品櫥窗展示、新品發布會、精心制造的廣告等。[13] 作為交流的媒介,App也會通過圖像和措辭等方式展現其理念與功能。[14] App不僅是技術工具,同時也是置身于既定話語和意義中的社會文化產品。[11] 譬如,美容類應用程序 (beauty Apps)已成為當代美容工業綜合體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從橫向上看,相關App與化妝品公司、女性雜志、名人文化、美容整形和時尚行業等有著密切聯系。進一步分類后發現,美容類App提供了一種性別技術,鼓勵女性積極投入對自身外表的數字化檢視,為達到具有女性魅力的理想狀態而努力。[15] 相似的是,健康和醫療保障類App中對身體的文字和圖像呈現也塑造并影響著人們對于身體、健康、疾病和風險等方面的認知。有研究者對生育App進行分析后發現,該類App強調生育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傷害”以及感受到的“欣喜”。這兩種話語模式呈現了對生育的期許,再現并強化了與生育相關的性別、消費等方面的理想行為模式。[16] 作為一種社會文化產品,App的誕生、闡釋和推廣離不開社會文化規范和話語情境等方面的支撐。[4] [17]

在對健康和醫療類App相關研究進行整理和分析后,狄波拉·勒普敦(Deborah Lupton)指出,當前對App的研究主要采用工具取向,更多關注App在行為改變上所發揮的功效,卻相對忽略了將App作為當代公共健康實踐的一部分。App所發揮的社會、文化和政治功能,影響著人們對于健康、疾病以及具身性等理念的理解。[11] 基于此,勒普敦提出從社會物質性的視角,將App視為“社會文化的人工制品”(sociocultural artefact),承擔、塑造和型構了特定的能力、訴求和理念等。App本身是作為行動者的人在協同下的產物,這決定其形式、內容、使用和可供性,界定了可開發和可使用的范圍。勒普敦同時結合物質女性主義進一步理解人與數字技術之間的關聯。當使用App時,人們進入了生命與非生命物體“具有生產力的聚合”(productive assemblage),并在使用中結合App的可供性(App文本也是可供性的一部分),生發出情感力量(affective forces)、代理能力(agential capacities)和關系連接(relational connections),共同構成鮮活的App使用經驗。情感力量是吸引潛在用戶興趣和注意力的方式,它們推動并激勵人們下載和試用App;關系連接是人與人、人與App之間的聯系;情感力量和關系連接交織,進一步推動App代理能力的發揮。[18-20]

基于此,本研究以人們智能手機中出于自我優化目的而下載的App為切口,關注App在描繪和推介中所呈現的情感力量、關系連接和代理能力,進一步發掘App中所吸納及蘊含的社會文化理念,繼而更為深入地理解人們的數字化生活方式和心靈狀態。

二研究方法

研究者首先通過“滾雪球”的方式邀請169名智能手機使用者(受訪者)在問卷中羅列以自我優化為目的而下載的手機App,在填寫問卷的過程中,與部分受訪者進行簡要交流,主要涉及下載的原因、使用頻率和使用感受等。在整理總結后發現,相關App主要集中在“時間管理”“運動及身體管理”“休息、冥想”“習慣養成”四個方面?;诖?,本研究首先以它們為關鍵詞,于同一天在“七麥數據”官網中進行搜索,分別記錄每個關鍵詞所對應的兩個系統(蘋果應用程序商店App Store和安卓手機系統Android,其中Android選擇的是華為系統)中排名前20的移動應用程序。從移動應用商店入手,是因為其是探尋用戶、開發者以及其他參與者如何影響App以及App文化生產、分發和接收的重要切入點。[21]隨后本研究對App進行話語分析:主要關注并記錄App標題、內容簡介、所使用的圖像(包括應用程序圖標、內容介紹中的配圖、介紹視頻等)中出現的文字。最后,對每個類型中被受訪者提及次數最多的2個App ,追溯其流變和發展,關注其功能的調整以及不同時期App介紹的變化等。

三“成為更好的你”:現代生活的

期許與癥結為了在應用商店達到推廣效果,App的文字表述和圖像選擇具有允諾性。例如食品類App會被作為遠離壓力和困難的解決方式,承諾帶來興奮、趣味和歡樂。作為一種話語策略,允諾性敘述(promissory narratives)的目的是激發人們使用新技術或新服務的興奮和期望。[22] 當人們出于自我優化的目的下載App,“成為更好的你”不僅是個人主動接納的道德規訓,同時也成為App不言自明的運行邏輯和價值取向。在移動應用程序的簡介中,與“成為更好的你”相似的允諾性表述還有“幫你逆襲變優秀”“等不及看到一個更好的你了”“見證每一天的進步蛻變”“幫你突飛猛進”等。

社會學家哈特穆特·羅薩(Hartmut Rosa)指出,現代人需要減肥、除痘、降低血壓等,在自己身體上所察覺的一切都成為自我要求,越來越明顯地感到一種“把它變得更好”的壓力?!俺酥?,我們還必須更從容,更放松,更謹慎,更有環保意識等”。[23]18-19 現代主體的自我優化立體且多維。在對相關話語進行整理后發現,自我優化類APP所描繪的“生活期許”包括“工作”“學習”和“生活”三個方面?!昂谩钡纳钜环矫姘靶省薄皩Wⅰ币约安粩唷疤嵘钡摹皩W習”和“工作”;另一方面,是“健康”“放松”和“平靜”(見圖1)。具體到每個類型,時間上,是“成為時間管理的高手”“有規律的生活方式”;對于所設定的習慣,能“樹立良好目標并不斷朝著目標前進”“創建正向生活”;要“在身體上和精神上塑造更好的你”,這需要“練就完美身材”“每天都充滿精氣神”;此外,也包括“保持專注與平靜、梳理思緒、安心睡眠”“平和身心”以及擁有“久違的平靜與幸福感”等。簡言之,現代生活的“好”需兼具效率且高產的“能夠”和身心感知的“幸?!?,即兼具“企業家式自我”和“療愈型自我”。

“企業家式自我”(entrepreneurial self,也被稱為以自我為企業、進取自我等),是個體在自我的內部培養一種由更廣泛的、經濟理性控制的、自治的企業家式的精神氣質。[24] 效率、競爭成為運行準則,自我負責和自我經營的背后是不斷被生產和強化的“進取心”的驅動。亟待“變好”、自身需要優化的地方之多、身份的精心管理不止不歇,這些顯著地體現在晚期現代日常生活中的一般主體越來越專注于處理不斷增添、長到爆炸的要事清單。[23]19 譬如,某款具有“養成良好習慣的待辦事項列表”功能的App可以“每天追蹤多達24個你想完成的任務”;還有App可以讓用戶羅列“無上限的習慣數量”。在羅薩看來,“要事清單”是晚期現代主體對世界持一種必須全面侵占態度的體現。[23]19 這同時也是精算型自我時間價值最大化的體現:如果事情做得少或者慢了,就會落后于時代。[25]212 “完成”“搞定”“克服”“解決”等“積極的情態動詞” [26]16體現的是“企業家式自我”在成就壓力下的自發行動,是對于增長和進步的熱情和渴望。

但同時兼具“企業家式自我”和“療愈型自我”并非易事。某冥想App在描述中指出,“……在繁忙和快節奏的生活中,大家越來越難維持自己內心的平和與自在,而是奔波在各自的生活之中,時常與焦慮和壓力共舞……”在韓炳哲看來,作為積極的情態動詞的、打破界限的“能夠”是當代功績社會的關鍵詞。但功績社會下的功績主體同時“將自身困在一架不斷加速、圍繞自身旋轉的瘋狂競爭之中”。[26]54這種不停歇的自我約束和自我消耗同時也會讓人感到不僅是身體上,更是心靈上的疲憊和倦怠。當“能夠”成為自我要求,同時伴隨著的是過程中面對“未能”“難能”“即將能”的焦慮和消耗,以及在與“能夠”產生裂隙和間距時的自我否定。此外,功績社會阻礙了主體之間的合作和交流,讓追求績效的個體之間變成競爭關系,進一步加劇了焦慮和疲憊的彌散。[27]

四“專注”的實現:自我優化App設計的

理想主體狀態自我優化的目標是兼具“企業家式自我”和“療愈型自我”,在該目標導向下的諸多優化路徑中,App多次強調專注的重要性,在其相關說明中,“注意力”“嘈雜”“走神”“分心”等詞匯(見圖2),學生“思緒不太專注”、創意人“需要平靜下來獲取靈感”、對拖延癥患者“常常分心、無法專心致志”、焦慮癥患者“常常分心”等敘述,無不表明在其看來,現代人專注的缺乏影響了“企業家式”和“療愈型”自我的實現。

在自我優化App說明中,手機是導致人們難以專注的一個主要原因,相關說法包括“手機依賴”“手機成癮”“手機奴”“手機干擾”“手機誘惑”等。手機已成為網絡空間中聲色光影的主要承載者,“大多數圖像的生產和流通是為了最大限度地增加耗費在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上的時間”。[28]67 “無時無刻不盯著屏幕”“隔幾分鐘查看一次社交App的消息通知”,人們在不同的應用程序間切換,在頻繁且高密度的互動往來中承擔多元的社會角色,適應多元的社交預期和要求。愈發飽和的影像、資訊、社交等均爭奪個人的注意力,甚至會形成矛盾和沖突?;诖?,自我優化類App采用基于數字戒斷邏輯的“禁用App模式”(也被稱為“學霸模式”或“專注模式”):為個人排除“干擾”“分心”,通過白噪音等形式幫助人們形成“強大心流”,引導人們“專注靜心學習、提升自我”,“找回專注力”。

此外,“焦慮”“壓力”“失眠”“拖延”“精力疲憊”等現代人所面臨的諸多困境在該類App中被多次提及。這與日益激烈的社會競爭、傳統關系網絡的斷裂和衰落導致的個體原子化等社會結構關系密切。[29] 為了達到現代生活的理想狀態、為了撫平內心的焦躁與不安,人們渴求“獲得久違的平靜與幸福感”?!捌髽I家式自我”同時開始“自助式”療愈:高度關注個體的身心狀態,努力學習和運用各種自我管理技術,以便快速有效地恢復平靜與快樂,從而更接近心目中的美好生活與優化之后的理想自我。[30] 冥想作為一種較為普遍的療愈方式,該類App通過類比描述其重要的特征是專注:“只要你曾經專注地仰望過一次星空、觀察過一片樹葉,你就體驗過冥想?!?/p>

App專注是一種“設計專注”(attention by design)。此種專注不是人們沉溺于媒介時的專注,而是被社會所認可、作為一種良好品質的專注,[31]是提升競爭力所需要的專注。App為實現專注所采用的方式,不禁讓人想到??略趯ψ晕壹夹g進行分析時所提及的斯多葛派的自我修煉。自我修煉是漸進的自我思慮(progressive consideration of self),逐漸掌握自己的過程(mastery over oneself)。自我修煉所包括的一些練習方法能夠讓主體將自己放進一種特殊的情境中,以證實他應對問題的能力,以及使用他所配備的話語裝備的能力。自我修煉的練習活動有兩極,其一是自我訓練,即在一個真實的情境中訓練個體相對于外部世界的獨立性,即便這情境有時是刻意制造出來的。[6]82-83能否“禁用手機”以一種直接且嚴格的方式考驗個體是否能抵御手機的吸引,相對于媒介世界是否具有足夠的獨立性;在過往的時間管理中,也有采用阻止、避免等方式在一天中獲得一段不受打擾的“黃金時間”的情形。[32] App的數字戒斷,敘述中“遠離干擾,保持專注”“一鍵鎖機,屏蔽”“一鍵鎖屏,阻隔娛樂訊息”“遠離手機”等指令性話語,強化了對“蜂擁而至、不由自主的沖動刺激”進行阻止的刻不容緩。自我修煉練習活動的另一極是默想。哲學默想是將自己置放進一個具體的情境,在其中個體可以想象自己回應的方式。斯多葛派的默想是“預知兆災”:讓個人想象未來可能發生的最糟糕的狀況,即使它發生的概率微乎其微;通過對一切可能發生的,一切正在發生的以及一切悲慘的想象性還原讓人們學會接受一切。[6]83-84 而App“冥想”所建構的是一種情境式“抽離”:日常生活中所累積的密集且層疊的情感壓力被暫時性懸置。有研究者將冥想稱為正念勞動(mindful labor)。人們通過冥想,產生和保持情感鎮定,其目的是緩解高效率所帶來的壓力,從而更好地適應已高度內化為個人責任的效率。[33] 值得注意的是,App式的心靈調試和治愈似乎也具有“快餐式”特點。App允諾用戶在“10分鐘”,或是“每日5-20分鐘”內快速進入“由內而外的平和、喜悅的幸??臻g”“平和安靜的時空”,實現“沉浸與沉靜”等狀態。在“片刻喘息”后,個人又需以更好的狀態面對“焦慮和壓力”和“快節奏的當下”。

五與用戶對話:如何面對與“最優值”的偏差

有研究者梳理了人向物——從日記本到現在各類App——進行傾訴的歷程。和日記本一樣,App也會傾聽書寫者的敘述。但不同的是,日記本是安靜的傾聽者,而App在傾聽的同時會與書寫者對話,并給予其指導。[34]在與App的互動往來之間,自我優化被賦予了更深層次的意義。

(一)提醒:來自App的“鞭策”

為了“避免你因忙碌或者偷懶,而忘記你的目標漏打卡”“時刻督促和提醒您距離目標越來越近”“不會錯過任何重要事情”等,多數App均設置了“提醒”功能。提醒涉及事件備忘(“和客戶開會”“信用卡還款”“倒數日提醒”等)、重要時間節點(“畢業紀念日”“結婚紀念日”“節日”等)、生活行為(“健身”“飲水”“斷食進度”等)。同時,提醒的形式包括多次提醒(如“提醒可以每隔一段時間再響一次,絕不錯過重要的事情”“在通知上用力按后選擇持續提醒,將會不斷提醒直到完成”)、定時提醒、根據內容設置不同的提醒聲音或鈴聲等。

在著作You Must Change Your Life中,哲學家彼得·斯洛特戴克(Peter Sloterdijk)指出,垂直張力(vertical tension)正成為人們自我實現的內在驅動力?,F階段自身仍存在著不足的想法一直在人們的心頭縈繞,但人們堅信憑借個人能力、專注、勤奮的工作等可以激發更多的潛能并達到更為高階的地位。個人的自我審視正以“第二人稱單數”同步進行:我的生活正在展開,但同時某個不可挑戰的權威告訴我,你現在的生活仍不夠好。這個權威是我此生一種不同的生活,它觸及我內心所感受到的微妙的不足,是我內心深處的未實現。[33]13-14,[35]而自我優化類App正在扮演著這樣的角色。當人們允許App對個人進行監督,App即發揮了反向平行監視的作用[36]。App所統計的進度、完成率、累積數、與所設定目標的差距等,以清晰顯現的方式將個人的數據表現與所設定的目標進行比較,呈現自我是否有所提升或退步,并在形成偏差時“跳出”,以對個人展開敦促和指引。

(二)書寫:與數據對話的“質化自我”

在??驴磥?,書寫是自我技術的一種方式,是照看自己的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罢湛椿顒拥囊粋€主要特征就包括記錄下關于自己的事情以便重讀”,“人們關注生活、情緒、閱讀的細枝末節,而書寫這種行為則進一步強化并拓寬了這種體驗?!盵6]69-70 記錄與個人相關的事件、對細枝末節的感知和捕捉已成為自我優化類App的職責,記錄內容的細致和涵蓋范圍的多元也成為其優勢。例如,某時間管理類App僅“屏幕時間的統計”就包含“平均查看時長”“拿起次數”“邊走邊看”“呆呆地看”“最后一次放下”“第一次拿起”“睡眠時長”等多個方面。此外,個人可以在App中“打卡”,即對特定行為和活動進行追蹤并通過記錄明確和強化其完成情況。App的“打卡”設計正日益輕便和簡潔?!拜p輕點擊”“不打開應用就可以輕松完成”“右滑或者輕輕地按下習慣”“簡單地對Siri說:記錄喝水,即可完成喝水計劃打卡,解放雙手,記錄隨心”等使“打卡”成為一種不需展開思考,自覺重復操演的日常書寫。[37] [38]

這些日常統計與記錄,使生活由“柱狀圖”“餅形圖”和“時間軸”等圖像和符號所描繪。一方面,數字構成了生活的表征,其精準性和客觀性同時也將App追蹤與嚴謹、專業性和科學性等價值理念關聯。[39] 但另一方面,App期望用戶進一步記錄“對生活的感悟”、“敞開心扉訴說心事”、記錄“激勵自己的話”、“在卡片的背面記錄該日的感想,激勵自己”、“記錄你的習慣心情”、“完成打卡后,能夠及時對自己的習慣計劃做一個復盤總結,從而反饋調整習慣計劃”等。這表明App正試圖跳出單一的“數據主義”,不再流于數據的累積和堆砌,而是鼓勵用戶基于數據積極生產自我知識,融入個人意識和感受,展開自我審視。

面對、評估和解讀可視化數據的過程中所經歷的認知和情感波動,其本身即構成了一種儀式。[39] 如果說量化自我是通過數據認識自我,敘事和詮釋則將簡潔且凝練的數據有選擇性地融入并貫穿個人的感知和體驗。App的相關說明和圖片示例,流露出以數字為指標且需要在“每天”“堅持”的生活狀態:“早起一杯紅茶”“每天刷牙兩次”“每天喝水8杯”(有App指出“每天喝水7杯才能變漂亮”)“每日喝水2000ml”(有App指出每日喝水量需達到“2200ml”)“每天鍛煉30分鐘”“做50個仰臥起坐”“每周復習10次”“每周讀一本書”,以及需要養成“每日閱讀35分鐘”習慣等。用戶可以“自定義個人作息時間”,但App也會告訴用戶“早7點晚11點是最佳喔”等(見圖3)。App所列舉的活動和對應的數值構成了一種“能指”,共同以一種若有若無的方式傳遞出個人在設立目標時什么是有意義的指標,什么是生活的“最優值”。當人們面對數據展開解讀和反思,同時也是展開與自我期許和社會期許的對話,是面對優績主義的檢視和審思。即便理論上并不存在判斷生活質量的統一標準,但相關數據的多與少、維度的豐富和單調,仍猶如棱鏡一般顯現出個人是否足夠積極且進取。

六結論與討論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的行為科學教授保羅·多蘭(Paul Dolan)提出概念社會敘事(social narratives),這是一種“元社會偏好”(meta-social preference),是人們就應如何表現所秉持的愿望。社會敘事有三個類別,首先是觸達(reaching):對所追求的目標堅持不懈,這包括且不限于期望變得富有成功且受到良好的教育。其次是關聯(related): 結婚、孕育下一代等,社會敘事與人們的親密關系緊密相關。最后是負有責任(responsible):無私、健康、有意志力是人們對自身的三個期望。作為可參照的人生目標,社會敘事予以人們如何生活的線索——一條可以效仿的人生路徑指南。[40] 貫穿其中的是以改良生活意識、改善生活方式為核心理念的自我優化以及個人持續的提升和發展。這也使自我優化類App成為社會敘事具象的媒介化載體,其相關話語是社會敘事的縮影。

相較于寬泛的社會敘事,自我優化具體且細致,涉及時間管理、習慣養成、健身管理、心理健康、記賬、記單詞等多個方面,同時也從不同維度對個人提出了期許和要求,以及生活應何為的希冀與期盼?!白月伞薄拜p松”“幸福且平靜”等描述呈現了一個有作為且有健康身心狀態的主體形象。在飛速運轉的社會中,人們面對競爭,持續地進步、拓展成為必須遵循的發展路徑。同時,自我實現所衍生的焦慮和倦怠、所承擔的重負和精神壓力需承受和盡快克服。

效能維度的“能夠”和心靈維度的“幸?!苯豢?,需要個人積極關照生活的各個方面。App提供了一系列具體的指導方針,并借由各種技術方法,以“一種嚴謹、持續、有規則的實踐方式”[41] 進入對個人時間、空間、行為方式和心理狀態等方面的調和與運作。其中,App式專注在一定程度上成為具有共通性的技術優化路徑。在數字化媒介技術和連接性文化居主導地位的時代,專注最為顯著地體現了個人對自我的自主性和自洽性的維系。[42] 專注同時也契合了韓炳哲指出的“兩種不同形式的能力”:積極的能力是去做某事,消極的能力是不去做某事,即不去感受某物的能力。[26]38 這“兩種不同形式的能力”同時也分別與“企業家式自我”和“療愈型自我”相呼應。一方面,專注是為了高效完成工作和項目,“挽回”備受剝奪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專注被認為可以置放個人“消極無望的心境”,使超載且耗竭的大腦和身體獲得片刻的喘息。為重拾對注意力的掌控,App以斷連的方式“隔絕”已產生負荷的社交聯系,“屏蔽”生活壓力和精神痛苦。數字戒斷是否能獲得預期的注意力、短暫且迅速的沉浸式冥想是否能化解負面情緒需進一步深入探討,但App對專注的強化,潛在地傳達出如果未能掌控自身的專注度、未能實現心理狀態的積極轉變,繼而影響高效率生活和個人競爭力的實現,其主要原因來自個人。除此之外,不斷跳動的提醒是App融入社會期許的凝視,被鼓勵的書寫是以數據作為衡量標準的個人經驗的再組織和構建。

當人們選擇自我優化類App,也由此進入一個個具有特定功能,或集合各種功能于一體的“微”空間,展開一段定制化的、技術輔助的自我技術。App是工具,同時也是個人與社會的一個交接點,這使得自我優化類App成了當代數字文化中一個“精神超市”。當“自我優化”成為標準意義上的成長路徑,當“進步思維”的高效、多產和身心狀態的“幸?!薄捌胶汀比找鏃l件化,相關移動應用程序折射、簡化甚至限定了個人對自我優化的認知和想象。當優化成為人們對自身的固有要求、成為必須遵循的社會期待,對“更好”強烈的渴望又使人們陷入“敘事陷阱”(narrative trap)之中。[40] 自我優化類App在一定程度上成了人生理想模板的描摹和激勵者,自我效能、情感能力等標準的言說者和生活經驗的解構者。App的優化策略是直面還是懸置社會生活的不可預期和復雜性;是解決了人們焦慮、困惑等情感壓力,還是使人們在過程中不斷陷入自身仍“不夠優秀”的情感耗竭,這些需要結合人們使用App過程中真實且鮮活的體驗,以及該過程中對App話語的動態性理解進一步探究。

[參考文獻]

[1]Apple Newsroom. App Store十歲了[EB/OL]. (2018-07-06)[2023-02-19]. https://www.apple.com.cn/newsroom/2018/07/app-store-turns-10/.

[2]CNNIC. 第5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2022-08-06)[2023-05-16]. https://www.cnnic.net.cn/NMediaFile/2023/0807/MAIN1691371428732J4U9H YW1 ZL.pdf.

[3]Morris J W,Elkins E.FCJ-181 there’s a history for that:Apps and mundane software as commodity[J].The Fibreculture Journal,2015(25):63-88.

[4]Morris J W,Murray S.Appified:Culture in the age of Apps[M]. Ann Arbor: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2018.

[5]成伯清.從修己到治人——自我技術視角下儒家倫理的早期嬗遞[J].山東社會科學,2020(12):21-31.

[6]???自我技術:??挛倪xⅢ[M].汪民安,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

[7]安婕.治理術[J].外國文學,2019(6):55-64.

[8]Kristensen D B. The oprimised and enhanced self: Experiences of the self and the making of societal values[C]// Bruun M H, Wahlberg A, Douglas-Jones R, et al. The palgrave handbook of the anthropology of technology. Palgrave Macmillan, 2022.

[9]楊锃.從“人格崇拜”到“自主自我”——社會的心理學化與心靈治理[J].社會學研究,2019(1):57-83+243.

[10]Lupton D. The diverse domains of quantified selves: self-tracking modes and dataveillance[J]. Economy and Society,2016(1): 101-122.

[11]Lupton D.Apps as artefacts:Towards a critical perspective on mobile health and medical Apps[J].Societies,2014(4):606-622.

[12]Trolle E K,Claus E,Lars H.Counting sleep:Ambiguity,aspirational control and the politics of digital self-tracking at work[J].Organization,2021(1):164-185.

[13]韓啟群. 物轉向[J]. 外國文學, 2017(6): 88-99.

[14]Lupton D,Jutel A.“It’s like having a physician in your pocket!” a critical analysis of self-diagnosis smartphone Apps[J].Social Science & Medicine,2015,133:128-135.

[15]Elias A S,Gill R.Beauty surveillance:The digital self-monitoring cultures of neoliberalism[J].European Journal of Cultural Studies,2018(1):59-77.

[16]Thomas G M,Lupton D.Threats and thrills:Pregnancy Apps,risk and consumption[J].Health,Risk & Society,2016(7/8):495-509.

[17]Marianne C,Deborah L.The materialities and embodiments of mundane software:Exploring how Apps come to matter in everyday life[J].Online Information Review,2023(2):398-413.

[18]Lupton D.“I just want it to be done,done,done!” food tracking Apps,affects,and agential capacities[J].Multimodal Technologies and Interaction,2018(2):29.

[19]Lupton D.“it’s made me a lot more aware”:A new materialist analysis of health self-tracking[J].Media International Australia,2019(1):66-79.

[20]Lupton D.Data mattering and self-tracking:What can personal data Do?[J].Continuum,2020(1):1-13.

[21]Dieter M,Gerlitz C,Helmond A,et al.Multi-situated App studies:Methods and propositions[J].Social Media + Society,2019(2):1-15.

[22]Lupton, D. All at the tap of a button: Mapping the food App landscape[J]. European Journal of Cultural Studies, 2021,(6):1360-1381.

[23]羅薩. 不受掌控[M]. 鄭作彧,馬欣,譯.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2.

[24]汪凱. 從刻奇到戲謔:“反雞湯”作為一種感覺結構[J]. 新聞與傳播研究, 2017(10): 32-48.

[25]舒爾. 運氣的誘餌[M]. 李奇,譯. 北京:民主與建設出版社,2021.

[26]韓炳哲. 倦怠社會[M]. 王一力,譯. 北京:中信出版集團, 2019.

[27]藍江. 功績社會下的倦?。簝染砗徒箲]現象的社會根源[J]. 理論月刊, 2022(7): 5-11.

[28]克拉里. 晚期資本主義與睡眠的終結[M]. 許多,沈河西,譯. 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2021.

[29]袁光鋒,黃雯. “療愈型自我”的興起:網絡社會中的治愈系文化與感覺結構[J]. 新聞與寫作,2023(6): 65-74.

[30]李靜. 新媒體語境下“療愈型自我”的養成 —— 以“老樹畫畫”“小林漫畫”為切入點[J]. 文藝研究,2022(12): 105-117.

[31]Jablonsky R.Meditation Apps and the promise of attention by design[J].Science,Technology,& Human Values,2022(2):314-336.

[32]Gregg M. Getting things done: Productivity, self-management, and the order of things[C]// Hillis K, Paasonen S, Petit M. Networked Affect. The MIT Press, 2015.

[33]Gregg M. Counterproductive: Time management in the knowledge economy[M]. Durham and London: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18.

[34]Rettberg J W.Apps as companions: How quantified self Apps become our audience and our companion[C]// Ajana B. Self-tracking. Palgrave Macmillan, 2018.

[35]Sloterdijk P. You must change your life[M]. London: Polity, 2013.

[36]Murray S. Productivity Apps and the gamification of shame[C]// Morris J W, Murray S. Appified: Culture in the age of Apps,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2018.

[37]Limayem M,Hirt S G,Cheung C M K.How habit limits the predictive power of intention:The case of information systems continuance[J].MIS Quarterly,2007(4):705-738.

[38]Wood W,Quinn J M,Kashy D A.Habits in everyday life:Thought,emotion,and action[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2(6):1281-1297.

[39]Lomborg S,Frandsen K.Self-tracking as communication[J].Information,Communication & Society,2016(7):1015-1027.

[40]Dolan P. Happy ever after: Escaping the myth of the perfect life[M]. Penguin Books Ltd, 2019.

[41]高宣揚. ??碌纳婷缹W的基本意義[J]. 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5(1): 21-30.

[42]黃典林,劉晨宇,楊潤苗. 彈性斷連、專注力管理與數字化時代的自我邊界工作[J]. 新聞與寫作, 2022(6): 14-26.

猜你喜歡
專注話語分析應用程序
刪除Win10中自帶的應用程序
谷歌禁止加密貨幣應用程序
“專注”成就百年老店
科技新聞報道中的共識制造:轉基因議題的框架與話語分析
從話語分析理論看《暮色》中男主角參與的對話
從《喜福會》看華裔家庭的文化困境
宣傳網頁的多模態解讀
一切源于愛,我們專注少兒出版
用好學生課程資源 提高陶藝教學實效
馬云的“專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