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思政課自我形象建構與他者形象認知的統一

2023-12-07 02:27張青張波
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3年6期
關鍵詞:公眾形象思政課

張青 張波

[摘要] 無論是國家、社會還是個人,任何主體都需要良好的形象,思政課亦如此。思政課公眾形象認知認同、塑造建構、優化提升等問題已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領域的前沿課題和重要問題。思政課公眾形象有“自我”與“他者”兩個觀看主體,在教育學、政治哲學、心理學視角的“他者”鏡像下,厘清思政課自我形象建構與他者形象認知的辯證關系,在消弭認同壁壘、增進認知共識、提升對話能力、完善對話場域的實踐邏輯中,探賾思政課自我形象建構與他者形象認知相統一的培育路徑,意義重大。

[關鍵詞] 思政課;公眾形象;自我建構;他者認知

[中圖分類號]? G641[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8-1763(2023)06-0009-06

On the Unity of Self-image Construction and Other Image

Cognition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ZHANG Qing ZHANG Bo

(1.School of Marxism,Shenyang Aerospace University,Shenyang110136,China;

2.School of Discipline Inspection and Supervision, Liaoning University,Shenyang110136,China)

Abstract:Bo it a? country,society,or an individual,any subject needs a good image,and so do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The issues of public image recognition,shaping and construction,optimization and improvement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have become cutting-edge topics and important issues in the? field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public imag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has two viewing subjects:self and others, under the mirror image of othe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edagogy, political philosophy and psychology,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elf-imag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and the cognition of the image of others is clarified. In the practical logic of eliminating identification barriers,enhancing cognitive consensus,enhancing dialogue ability,and improving the dialogue field,exploring the cultivation path of integrating self-image construction and other image cognition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Key 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public image;self-construction; other cognition

馬克思指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盵1]135思想政治工作從根本上是做人的工作,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我們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2]34。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是立德樹人、鑄魂育人的關鍵課程和主渠道,發揮著重要作用。近年來,隨著“我心中的思政課”“一堂好課”“同上大思政課”“金課”“網紅課”等標志性冠名的涌現,思政課跳出以往“刻板印象”的公眾形象躍然紙上,思政課公眾形象認知、塑造、建構、認同、優化等問題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領域的前沿課題和重要問題。問題的深化研究源于實踐的動態發展,當下新媒體建構的交往環境、中西方意識形態交鋒帶來的意識形態風險以及話語權搶奪等新問題,也給思政課公眾形象建構帶來不少新挑戰。因此,本文試圖從形象建構理論的“自我”與“他者”這對相對概念中,研判思政課自我形象建構和他者形象認知的辯證關系,以期有針對性地提出思政課公眾形象建構的完善路徑。

一“他者”鏡像中的“自我”:思政課形象初探

無論是國家、社會還是個人,任何主體都需要良好的形象,思政課亦如此。目前,學界對思政課公眾形象的內涵沒有統一界定,但較為廣泛認同的概括是:“社會公眾在感知高校思政課的學科建構、理論內涵、實踐教學以及功能發揮的過程中所形成的總體印象,即社會公眾對高校思政課的存在樣態、運行狀況及其功能價值的總體判斷與評價?!盵3]這個概括是對形象建構理論的具象化解讀,一方面說明形象并非與生俱來,也非靜態不變的,需要在“他者”的鏡像中得以實現;另一方面說明思政課公眾形象是自我形象建構與他者認知形象認知的綜合體。從學科視角看,作為一門建立在相關學科綜合基礎上的思政課,在當下“大思政課”格局以及不同學科交叉融合成為時代潮流的條件下,我們有必要先從與其學科關系最密切的教育學、政治哲學、心理學的“他者”鏡像中,來洞見當下思政課的整體形象。

(一)教育學視角下的“他者”鏡像

思想政治教育是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下的二級學科,也是教育學的分支學科,思政課的整個發展過程貫穿教育學的方方面面,教育學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也為思政課的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再次強調:“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也是建設教育強國的核心課題?!盵4]教育的基本價值取向就是“立人”二字,教育學視角下的思政課形象,角色定位更加聚焦“立德樹人”的價值鏡像和“理論闡釋”的知識鏡像。

一是“立德樹人”的價值鏡像。人的本質在于人的社會性,人類社會向前發展,要把一切自然人轉變成社會人,促進個體社會化同樣也是教育本質的重要體現。思政課是立德樹人的關鍵課程,通過思想觀念、政治觀點和道德規范的社會化來塑造人、改造人、影響人,提高人的綜合素質,把社會成員培養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培養成一代又一代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可堪大用、能擔重任的棟梁之材,確保黨的事業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后繼有人。習近平總書記在“3·18講話”中對思政課建設指明發展方向、提出殷切希望、明確課程建設要求,實際上也為思政課公眾形象的建構擘畫了框架圖譜,“為學須先立志。志既立,則學問可次第著力。立志不定,終不濟事”,要成為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必須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把實現個人價值同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思政課重在塑造學生的價值觀,但絕非“千人一面”地兜售自己的價值觀,而是要寓正確的價值觀引導于知識傳授之中,在“立德樹人”的價值鏡像中自覺提升境界、涵養氣概、激勵擔當。

二是“理論闡釋”的知識鏡像。教育學是探求教育一般原理和規律的學科,為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和思政課教學內容、教學改革提供理論依據和教育手段?;诮逃龑W視角從教學的基本內容和課程的學理意義來看,思政課是一門“理論闡釋”的知識傳授課程,這和思政課的本質是“講道理”相輔相成。思政課教師要遵循教育學的基本原理和教育規律、尊重學生成長成才規律、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規律,把思政課的道理講好。我們要講深講透講活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人民性、實踐性、發展開放性,使學生建立起馬克思主義道義性和真理性相統一的理論體系;講深講透講活馬克思主義的基本概念、基本范疇、基本觀點、基本原理,使學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講深講透講活“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使學生踐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知識體系等。

(二)政治哲學視角下的“他者”鏡像

政治哲學研究人的政治,論述人與政治的關系。馬克思對政治哲學的貢獻在于以“人的解放”“人自由而全面發展”為主線,從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相互作用來詮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用唯物史觀觀察世界、改造世界,以“‘人的觀點’把握‘政治問題’”[5]。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與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的交叉、融合是學科發展完善的理論訴求,也是思政課政治屬性的重要體現?;谡握軐W視角,思政課的公眾形象更加注重“政治引導”的政治鏡像和“意識形態”的灌輸鏡像。

一是“政治引導”的政治鏡像。從亞里士多德的“政治動物”[6]4到馬克思的“社會動物”[7]363,均表明任何一種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活動,其背后必然涉及人的價值立場和政治取向,思政課也不例外。政治引導是思政課的最基本功能,必須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堅定崇高理想信念,通過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提高人們的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進而達到政治認同的目標。但需要注意的是,思政課“政治引導”的政治鏡像,并不是要把思政課的形象簡單地看成是“政治宣教課”和“政治說教課”,而是要以透徹的學理分析回應學生,以徹底的思想理論說服學生,用真理的強大力量引領學生,在用學術講政治的話語中既體現出言傳身教的教學方式,又體現出答疑解惑的教學內容。

二是“意識形態”的灌輸鏡像?!耙庾R形態既不是空洞無物的說教,也不是閑來無事的詩詞,而是個人進入并生活于某個社會中的許可證。個人只有通過教化與意識形態認同,才可能與這種意識形態為主導思想的社會認同?!盵8]2從政治哲學視角來看,思政課是傳播主流意識形態的重要載體和主要陣地,通過鮮明價值導向和正確政治導向的課程體系來進行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灌輸,從而使學生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同時,馬克思主義是代表無產階級利益的“科學的意識形態”,灌輸并非強制操縱、歪理邪說、道德綁架,而是通過道理的灌輸,回答時代之問、解答學生所惑,培養學生做意識形態正確、政治立場堅定的明白人。

(三)心理學視角下的“他者”鏡像

在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系統借鑒和參照的臨近學科中,心理學非常重要,“運用心理學的理論和方法透視思想政治教育現象和運用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和方法透視心理現象”[9]成為學界常見的研究范式,思政課的教學研究和實踐探索大量運用心理學的知識和資源,讓思政課在心理規律的指引下走進學生心靈深處。心理學視角下的思政課形象,更加關注“啟智潤心”的精神鏡像和“鑄造人格”的品德鏡像。

一是“啟智潤心”的精神鏡像。思政課與心理學的融合,堅持以學生為本,遵循“需要—心理—思想”的互動規律。思政課要引導學生立德成人、立志成才。只有打動學生,才能引導學生。習近平總書記在幾次重要場合講話中都提到了焦裕祿的事跡,正是因為他上初中時,政治老師在講述焦裕祿時數度哽咽,特別是他被焦裕祿在肝癌最嚴重時把藤椅頂破仍然帶病堅持工作的事跡所震撼。這說明學生的思想與心理緊密相通,思想道德的品質彰顯與心理活動規律和心理結構彼此適配。思政課要有溫度、有情懷,要運用心理學相關理論,把握好教學規律和學生心理成長規律,使課程呈現“啟智潤心”的精神鏡像,從而培育和造就具有積極心理品質、博大仁愛情懷的時代新人。

二是“鑄造人格”的品德鏡像。人格心理學是心理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健康人格的培育是良好的道德水平和心理素質的基礎?;谛睦韺W相關理論研究,健康人格有十個衡量標準,包括強烈的感受力、坦誠、有能力感、友好、心態積極、不怨天尤人、低焦慮、低抑郁、較好的抗壓力、自制力強。人格教育強調教育的內化,人格教育融入思政課,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的內在要求。思政課教師有“六要”,其中“一要”就是:人格要正,對思政課教師的要求,實際上更是對思政課育人目標的要求。思政課不僅是鞏固主流意識形態的課程,還是鑄造健康人格、涵養德行、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高學生整體思想道德素質的人文類課程。思政課教師要有堂堂正正的人格,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學生、贏得學生;學生要心懷“國之大者”、知行合一、激揚斗志、開放包容。

二 思政課自我形象建構與他者形象認知的關系考察

當下,建構思政課公眾形象是時代發展的需要和課程本身的自我訴求,在實踐中有兩個觀看主體,一方面通過“他者”鏡像得以展現,一方面通過“自我”鏡像得以形塑。思政課公眾形象建構的動態過程,實際上是“自我他者化”的動態平衡,既是“自我”的建構與完善,也是“他者”的認知與肯定。通過分析可以看出,教育學視角下“立德樹人”的價值鏡像、“理論闡釋”的知識鏡像,政治哲學視角下“政治引導”的政治鏡像、“意識形態”的灌輸鏡像,以及心理學視角下“啟智潤心”的精神鏡像、“鑄造人格”的品德鏡像,都是應然狀態下“他者”對思政課的認知與肯定。但在實然狀態下,要保持思政課自我形象建構與他者形象認知之間的動態守恒,前提是厘清和堅持思政課自我形象建構與他者形象認知的辯證統一。

(一)思政課自我形象建構與他者形象認知存在主體間性矛盾

“自我”與“他者”是研究形象建構理論的兩個維度?!八摺毕鄬τ凇白晕摇倍?,“是主體構建自我形象的要素,是賦予主體意義的個人或團體,其目的是幫助或強迫主體選擇一種特殊的世界觀并且其位置在何處”[10]。在思政課公眾形象的建構中同樣有兩種形象出現,一種是自我努力塑造同時又期待他者肯定的“自我”形象,一種是純粹來自外部認知并對自我構成影響的“他者”形象。從主體間性關系來看,“他者”即對象主體,且兩種“形象”存在主體間性矛盾,這種主體間性矛盾體現為自我主體與對象主體間的交往、對話存在偏差甚至是偏見,解決主體間性矛盾需要對自我主體和對象主體重新確認與超越。

一是關于思政課的本質,自我形象建構與他者形象認知的偏差主要體現為:“說理”還是“說教”。有些人認為思政課的本質并不是講道理,而是一味地政治說教。他們話語表述的教學場景是思政課教師高高在上、刻板生硬地將黨的大政方針政策“填鴨式”單向灌輸。學生只聽只記只背,不表達立場、不抒發感受。這是他者形象認知中忽略思政課的理論性和科學性的表現。

二是關于思政課的內容,自我形象建構與他者形象認知的偏差主要體現為:“與時俱進”還是“形而上學”。有些人認為思政課的內容高大上過多、接地氣不足,僅就意識形態談意識形態,且過于強化意識形態色彩,教學內容單調無味,與現實生活關聯度較低,“注水課”的成分更大。這是他者形象認知中忽視了思政課的創新性與開放性的表現。

三是關于思政課的作用,自我形象建構與他者形象認知的偏差主要體現為:“缺一不可”還是“可有可無”。有些人認為,思政課涵養學生的政治品格、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境界,要依靠學生自悟而非教師教導;思政課作用微乎其微,不會給國家帶來現代化的實際利益,特別是高校思政課應將“必修”改為“選修”,留給學生更多時間和精力學習專業課。這是他者形象認知中片面強調實用主義,漠視了思政課的真理性和道義性的表現。

(二)思政課自我形象建構與他者形象認知具有相同價值旨歸

從他者形象認知的偏差中可以看出,思政課公眾形象的自我建構實際上還存在著不少現實困境,困境來源于自我形象建構與他者形象認知存在著較大的差距,而造成困境的一部分根源在于“他者”作為對象主體,存在“他塑”的主導權,在主導權的邊界里既可以異樣表達,又可以善意言說。但是,結合形象建構理論,我們從“自我”與“他者”這對哲學中的經典概念中深入探賾,會發現思政課自我形象建構與他者形象認知具有相同價值旨歸,成為思考思政課公眾形象建構的一把鑰匙。

從價值追求上看,自我形象建構期待他者形象認可與認同;從價值實現上看,自我形象建構與他者形象認知相統一,是優化與提升思政課公眾形象的最終目標。自胡塞爾的“主體間性”到海德格爾的“我與你的共在”,到馬丁·布伯的“我—你”,再到哈貝馬斯的“交往理論”和列維納斯的他者性哲學,理論的發展越發體現“自我”與“他者”是靈魂的相遇,需要相互理解與溝通。思政課是培養人的特殊課程,培養對象就是他者性的存在,思政課的公眾形象如何,培養對象的認知反饋最有發言權;思政課教師的公眾形象如何,學生的感受和評價最為直接;學生的認可與認同直接影響思政課教師的獲得感實現。正如黑格爾所說:“自我意識只有在一個別的自我意識里才獲得它的滿足?!盵11]137只有他者認可、認同,自我形象建構才得以可能;只有他者與自我認知相統一,公眾形象建構才會更加優化與完善。

(三)思政課自我形象建構與他者形象認知成為互相發展條件

如前所述,“自我”與“他者”相伴相生、相輔相成,“自我”離不開“他者”,“他者”也離不開“自我”,在對立中尋求統一。思政課自我形象建構離不開“他者敘事”,他者形象認知有利于自我形象建構跳出“自我中心主義”。而“他者敘事”的本領高低,說到底取決于自我形象建構過程中是否能夠持續自我賦能;是否能夠進行常態化內涵建設;是否始終與他者形象認知成為互相發展條件,進而彼此成就共同勾勒出思政課公眾形象的完整圖譜。

一是自我形象建構為他者形象認知輸入“成分”。自我呈現的樣態是他者形象認知的基礎和前提。思政課是一項理論拓展和實踐探索相結合的課程,交叉性和綜合性很強?!榜R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蘊含哲學視角下的形象成分,“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蘊含政治學視角下的形象成分,“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蘊含歷史學視角下的形象成分,“思想道德與法治”課蘊含教育學和心理學視角下的形象成分。這些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與發展的形象成分共同豐富了思政課的形象模塊,為“他者敘事”和“他者言說”奠定了物資基礎。

二是他者形象認知為自我形象建構輸入“養分”。當自我形象建構跳入“自我中心主義”后,帶來的是自我形象認知的狹隘和局限。雖然自我在形象建構中始終發揮主體性作用,但“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他者形象認知帶來的“養分”,諸如類似認知:思政課教師的理論形象,不僅要“?!边€要“全”,要適度增加對多學科理論研究的深度、廣度、厚度,增補理論“養分”,增強理論闡釋力,這樣有利于學生形成分析現實問題的系統思維,涵養胸懷天下的品行格局,也更加符合思政課開放性的時代特征。此外,思政課公眾形象的傳播效果,以“他者敘事”和“他者言說”來評價傳播效果也會更為客觀、全面、立體。

三思政課自我形象建構與他者形象認知相統一的培育路徑

綜上可以看出,形象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在自我形象建構和他者形象認知的交往過程中動態生成的。思政課公眾形象的培育路徑,需要在研判思政課情境變化、把握思政課公眾需求、更新思政課話語范式、探索思政課數智技術的實踐邏輯中,達致思政課自我形象建構與他者形象認知保持動態平衡和辯證統一。這也是“大思政課”格局下思政課公眾形象的建構目標。

(一)研判思政課情境變化,消弭“自我”與“他者”的認同壁壘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自我形象建構與他者形象認知的差異乃至對立,是社會存在的產物?!八摺睂λ颊n的形象認知往往受到外在社會情境和自身內在尺度的影響。

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關鍵時期,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我國發展面臨新的戰略機遇。同時,逆全球化思潮抬頭,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明顯上升,全球性問題加劇,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我國發展進入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并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隨著ChatGPT等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和社會思潮的多元泛化,當下新媒體建構的交往環境、中西方意識形態交鋒帶來的意識形態風險以及話語權搶奪等新問題此消彼長,使得思政課所處的社會情境較以往發生深刻改變。面對現狀,思政課的重要性越發凸顯,思政課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課教師隊伍責任愈加重大。

我們研判思政課所處社會情境,有利于“他者”在重塑自身內在尺度的過程中,認識到“兩個大局”下的黨和國家事業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迫切地需要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和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有利于“他者”正視思政課的社會地位、顯著作用,消弭對思政課的認同壁壘,認識到思政課承載的正是國家使命,通過不斷拓展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和實踐研究,提升自身育人效能的方式來實現國家戰略層面的“立德樹人”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的“使命擔當”。

(二)把握思政課公眾需求,增進“自我”與“他者”的認知共識

把握思政課公眾需求,不僅是提升思政課親和力、針對性的關鍵,還是解決思政課供需矛盾的著力點。我們要在把握思政課公眾需求的基礎上增進“自我”與“他者”的認知共識,進而滿足思政課更為豐富的公眾期待,使思政課自我形象建構和他者形象認知相統一。只有這樣,思政課有效性才會提升,才能最終滿足思政課在“大思政課”格局下真正“善用之”的時代要求。

新的時代背景下,思政課所處的社會情境發生變化,思政課教學改革獲得了較大成效,思政課教師的社會地位也在提升。但作為“他者”的典型群體——今天的“00后”,他們身為千禧寶寶,生于中國“入世”節點、長于移動互聯網興起時代,享受到了全球化、移動互聯網、整體性消費升級的復合紅利,物質上更充裕,精神上更沒有包袱感,便捷的社會資源使得從小受互聯網文化濡染的他們,對多元世界有著更深的體認和理解,“移動互聯網一代”“二次元時代”“Z世代”“獨二代”等時代烙印鐫刻在他們身上,也讓他們思想更為活躍、自我意識更加強烈、文化認同更加多元、創造力更加凸顯。也正因如此,作為“他者”的“00后”大學生們,對思政課呈現出更高階的需求特征,而這個需求特征與時代的關聯度非常高。一方面,他們不喜歡教師的照本宣科,期待更深邃的洞見和更現實的價值引導;另一方面,相比宏大敘事,他們更容易與微觀敘事共鳴。這對思政課教師的“教學供給”提出了新的要求。

正如列寧所說:“工人特別容易明白和領會社會民主黨的綱領,因為這個綱領所說的,全是每一個有頭腦的工人看見過、經歷過的東西?!盵12]176社會民主黨制定綱領,把握工人現實需求,增進了“自我”與“他者”的認知共識,使社會民主黨的公眾形象得以建構。新的時代背景下,盡管思政課教學改革收到了很大成效,但思政課教師面臨的教學情境不再具有天然優勢,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還是不同程度受到了沖擊。教師言之諄諄、學生聽之藐藐的現象時有發生,思政課教師在課堂上講授的知識、道理、案例、故事,在一些學生看來味同嚼蠟,不新鮮且無用處,這實際上是因為公眾需求和教學供給沒有實現有效對接。因此,我們的教學內容必須緊扣時代脈搏,教學案例必須與時俱進、接地氣,在學生“看見過、經歷過的東西”上下功夫,避免理論與現實的割裂,增進“自我”與“他者”的認知共識。當“他者”愿意聽、愛聽思政課時,思政課公眾形象逐漸會生動浮現。

(三)更新思政課話語范式,提升“自我”與“他者”的對話能力

形象建構離不開話語傳播,話語是表征權力關系的敘事行為,“自我”與“他者”之間有效的話語暢聯,以及“自我敘事”與“他者言說”的和諧同拍,是話語形象最大值的體現。眾所周知,在思政課教學中,最忌諱的就是“老生常談”和“照本宣科”,其結果就是“自我失語”和“他者失聲”,思政課成為干巴巴、沒有生命的政治宣教形象,思政課教師呈現出毫無主張、上綱上線的刻板印象。通過更新思政課話語范式對教材進行合理解讀和技術改造是思政課教師的職責,否則思政課教師存在的價值微乎其微,也較難獲得“他者”包括教育同行的尊重和認可,更不用講思政課形象建構這個課題。因而,更新思政課教學話語范式,提升“自我”與“他者”的對話能力,將邏輯縝密的教材內容轉化為新鮮生動的教學話語,這是思政課公眾形象建構的關鍵環節。

在“自我”話語形象建構中,更新思政課話語范式,有幾點需要注意:一是不違背教材的基本精神、不背離主流價值、不信馬由韁、不信口開河;二是要在傳播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的基礎上用好批判的武器,直面各種錯誤觀點和思潮,旗幟鮮明地進行剖析和批判;三是要從學生關切的社會熱點問題特別是敏感尖銳的問題切入,與學生展開對話,增強自身講道理、講好道理,會講故事、講好故事的能力;四是尊重、理解、掌握“他者”話語范式,將思政課的教學內容同“他者”話語體系和話語習慣深度融合,拉近對話距離,共情對話內容。

(四)探索思政課數智技術,完善“自我”與“他者”的對話場域

如今,信息環境已經成為“自我”與“他者”打通虛擬現實聯結壁壘、實現全程交互的主要場域。同時,隨著信息技術從數字化向智能化轉型,即數智技術的創新發展,“由信息多寡形成的‘知溝’已漸趨消失,但由判斷力強弱所致的‘智溝’卻愈發凸顯”[13]。對此,我們要“積極推動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促進教育變革創新”[14],也要推動思想政治教育的數智化轉向,探索數智技術有效融入思政課的方式手段,在數智賦能下完善“自我”與“他者”的對話場域,豐富思政課形象的建構空間。

數智技術始終堅持以人為本,對于思政課數智技術的探索運用,在堅持信息技術的基礎上,根本目的依然是獲取“他者”真正需求。一方面,我們可以通過大數據、人工智能、數字孿生等數智技術,分析“他者”在上思政課過程中產生的教育數據,及時了解“他者”的形象認知、心理動態、價值取向和行為傾向等。另一方面,我們可以運用數智技術塑造人機協同教育場景,增創“自我”與“他者”交互體驗方式和場景,彌補傳統思政課教學短板,激發思政課虛擬教學的內生動力,提升數智化思政課的實效性和吸引力,為思政課形象建構提供更多想象空間和實施場域。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寧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3]馮剛,楊小青,張智.新時代高校思政課公眾形象塑造的理論探賾[J].中國遠程教育,2023(6):73-78.

[4]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強調 加快建設教育強國 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有力支撐[N].人民日報,? 2023-05-30(1).

[5]常江,胡海波.論“為政以人”的政治哲學精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政治哲學觀[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9(2):44-49.

[6]亞里士多德.政治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7]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寧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8]俞吾金.意識形態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9]佘雙好,張莉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研究:現狀、問題與發展[J].思想理論教育,2014(10):32-38.

[10]卡瓦拉羅.文化理論關鍵詞[M].張衛東,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

[11]黑格爾.精神現象學[M].賀麟,王玖興,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12]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寧著作編譯局.列寧全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13]陶志歡.當前思想政治教育質量提升困境及其應對[J].中國青年社會科學,2020(1):70-77.

[14]新華社.習近平向國際人工智能與教育大會致賀信[N].人民日報,2019-05-17(1).

猜你喜歡
公眾形象思政課
醫學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課的實施路徑研究
新時代高校思政課中中國故事的創新表達
——評《新時代高校思政課的打開方式》
淺議高校學生在思政課中的情感認同
“三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的啟示——以四川工商學院教改為例
思政課堂這樣“沸騰”——陜師大思政課從“有意思”到“有信仰”
提升“復興號”公眾形象,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
網絡語境中警察身份認同初探
網絡媒體中綜合檔案館公眾形象研究
政治傳播語境下政治人物公眾形象的建構
青少年對思政課的逆反心理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