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子語類》“道統”論說的比喻修辭藝術

2023-12-10 06:09
關鍵詞:朱子語道統朱子

張 濤

(福建師范大學文學院, 福建福州 350117)

朱子作為繼周敦頤、程顥、程頤、張載、邵雍等人之后的理學集大成者,建立了博大精深的理學系統。同時也身負理學乃至千百年來“道統”的傳承重任,道統論作為一種關于儒家圣賢傳道內容與過程的理論,既注重對“道”的認識,也注重對儒家思想發展歷史過程的認知與判別。學界以往對朱子“道統論”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傳什么”與“誰來傳”兩個主要方面,并多從宏觀理論層面進行研究。本文則圍繞朱子“怎么傳”加以探討,關注朱子現場論說“圣賢之道”與詮釋儒家經典,立足朱子終生從事的教育實踐,以《朱子語類》為文獻參考依據,選取師生雙方關于“求道入德”等富有啟發式內容的對話,對其語錄體語言藝術的突出手法——比喻作集中考察,從微觀層面對“道統論”蘊含的“怎么傳”進行研究,探究其形象透徹說理的修辭展現、修辭功能,并分析其在儒家文化傳承背景下形成的內外成因。朱子一生在探索接引后輩登堂入室的最佳方式與途徑,希望能對后學晚進有所輔助啟發,以傳續圣賢之道,講學談話實踐中也曾懊惱“橫說豎說,都說不入”?!吨熳诱Z類》以朱子師生在廣大而精微的講學問答中,在探討“求道入德”等思想火花碰撞的過程中,為后人留下了一座圣道啟蒙、人格塑造與語言藝術并存的精神財富寶庫。后人讀之仿佛身臨其境、親承教誨,能直觀地感受并領會道統具體“怎么傳”之藝術。

一、基于“道統”傳承的比喻

朱子門人黃榦在《池州刊朱子語錄后序》中說:“先生之著書多矣,教人求道入德之方備矣。師生函丈間,往復詰難,其辨愈詳,其義愈精,讀之竦然,如侍燕間,承謦欬也。歷千載而如會一堂,合眾聞而悉歸一己,是書之傳,豈小補哉!”(1)黎靖德:《朱子語類》,中華書局,1986年,第2頁。黃榦的序言不僅充分肯定了《朱子語類》在傳續圣賢之道中的重要作用,同時生動呈現了“道統”如何代代相傳,而且體現了師生問答中生動形象、精湛深刻的語言魅力。清儒朱澤沄通讀《朱子語類》,認為朱子講學談話“滔滔滾滾、盡言盡意”;錢穆先生則認為《朱子語類》不僅會通朱子著述作品之要旨,而且許多闡釋起著畫龍點睛的作用,“使人讀之,有破壁飛去之感。朱子之精神笑貌,畢寓于此……較之親炙,亦何多遜”(2)錢穆:《朱子學提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4年,第244頁。。諸多說法一方面證明了《朱子語類》在道統傳承中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也充分說明了借助《朱子語類》重現朱子講學現場的可能性。

“道統”在朱子看來,就是“‘上古圣神’秉承天道建立起來的人間秩序的標準,其實也就是世代相承的文化和精神傳統”(3)朱杰人:《朱子一百句》,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第39頁。。它是民族文化精神的主體性和獨特性的象征,因此,他終生致力于這一民族文化精髓的推廣傳承。這一傳承又因語錄體形式而體現出生動形象中深蘊內涵的語言特點。班固在《漢書·藝文志》論及儒家學派的傳承發展時曾說:“儒家者流,蓋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經之中,留意于仁義之際,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為高?!?4)班固:《漢書》,中華書局,2007年,第333頁。儒家在歷史上一度受佛道的擠壓,經過唐朝韓愈、柳宗元等人以及宋朝周敦頤、程顥、程頤等人的不懈努力,終于在集理學之大成者的朱子手中,完成了儒家制度建設與禮義思想的融合建構,出現了儒學新氣象,并完成了以朱子為代表的理學道統論的建構。

朱子道統論不僅反映了朱子對儒家之道的體認,也呈現了朱子對儒家思想發展歷程的認知。圍繞朱子“道統論”的研究,田智忠概括為兩個主要方面:一是“道統”內容上的“傳什么”之爭,“傳什么”緊扣理學的主題;二是“道統”的傳承譜系之爭,焦點在于周敦頤是否可入道統譜系,即“誰來傳”。(5)田智忠:《傳什么與誰來傳:對朱子“道統論”的兩點辨難》,《哲學研究》2022年第4期。鄧慶平圍繞“道統論”主題,不僅梳理了朱子道統論的發生過程,而且指出了宋理學作為一種新型儒學在研究方法、理論追求、實際成果上不同于以往漢唐儒學的特殊之處,道統論關系著理學發展的現實性問題,指明了道統論的具體內涵,還指出了“道統論作為一種歷代圣賢傳道內容與過程的理論,從一開始就內在地具有哲學與哲學史之間的某種張力,這種張力的存在使得不同思想家在道統論問題上呈現出復雜性與差異性”(6)鄧慶平:《朱子門人與朱子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年,第276-277頁。。該文敏銳地指出了關于道統論在歷史和現實中出現紛爭的原因。學界除了從理論上宏觀討論朱子道統論,還借助《朱子語類》中朱子對圣賢之道、儒家經典的詮釋及對具體人物的評價,從而為“道統”的研究提供理論資源,如文章主題往往表現為探討理學核心概念等與“道統建構”的關系,或朱子著述作品對儒家道統論的理論貢獻。葛兆光在關于思想史的寫法中曾提出了一個有意思的問題:“思想史究竟其意義在于確立歷史上值得表彰的‘道統’,建立一個思想的‘系譜’,還是敘述一個思想的歷史過程,實際上,這個問題也是追問,思想史到底屬于思想,還是屬于歷史?”(7)葛兆光:《思想史的寫法:中國思想史導論》,復旦大學出版社,2013年,第7頁。這是一個反思思想史敘述對象的問題,到底是只有精英和經典,還是應囊括普遍的、一般的知識,包括思想凡俗平庸的時代。按照這個思路,道統論以往關注的是宏觀的、理論的建構,而從微觀角度來看,朱子傳續圣賢之道的具體言語、傳道方式也應該得到重視。

關于道統論的“傳什么”“誰來傳”的闡釋,學者們往往以朱子的《大學章句序》《中庸章句序》為文獻依據,并從中提煉出“繼天立極”“執中復性”之道,卻較少集中探討朱子道統論所蘊含的“怎么傳”的命題?!吨熳诱Z類》中記載朱子與廖德明、張顯父交談時,曾明確指出“須是專心致意,一切從源頭理會過。且如讀《堯》《舜典》‘歷象日月星辰’……須一一理會令透。又如《禮書》冠、婚、喪、祭,王朝邦國許多制度,逐一講究?!?8)黎靖德:《朱子語類》,第2741頁?!吨熳诱Z類》中所提出的“源頭活水論”實為“道統論”的傳承核心,這些“一一理會”“逐一講究”指出的是“怎么傳”的關鍵問題?!霸趺磦鳌蹦芰钍吕硗笍孛鲿?“怎么傳”能令圣賢之道深入人心?!霸趺磦鳌鄙婕啊暗澜y”的傳承方式及傳承效果等重要問題,很遺憾的是,在歷來研究中多被忽略。

本文對《朱子語類》論說“道統”的考察注重“怎么傳”的問題,從朱子與學生對話的語言形式入手,考察語言形式如何恰如其分形象生動地傳遞文化內涵,從而在師生共同協作講學形式中完成對文化傳統的傳承。在這一考察思路中,本文著重探尋了比喻這一朱子傳道解惑的重要語言模式?!吨熳诱Z類》中使用了許多修辭手段,涵蓋語音、詞匯、句法、修辭格等諸多修辭手法。從師生問答的具體例子來看,修辭效果最突出的是修辭格的使用。以較能體現《朱子語類》講學特點的“學一”到“學七”共七卷內容為例,七卷中使用頻率最高的修辭手法是比喻,共出現了158例比喻辭格。這說明朱子喜好比喻,善用比喻,多種多樣的喻體信手拈來,皆成文章。

二、《朱子語類》的比喻模式

朱子學的價值不僅在于文化傳承,還在于傳承語言藝術的魅力?!洞呵镒笫蟼鳌は骞迥辍分杏涊d仲尼語:“言之無文,行而不遠?!薄拔摹敝浮拔牟伞?意即說話要有文采,才能傳播久遠。但對文言文的文采曾經有一種偏見:只有書面語才有修辭,或美詞麗句才是修辭;而將口頭語視為“俚語”或“俗語”,歸為不入流的行列。文言文最初是從先秦時代的口語發展而來的,口語與書面語在修辭方式上大多相同,修辭的奧秘并不是由書面語獨享的。仔細揣摩《左傳》“言之無文”的前后語境,不難發現“文采”首先講究的是“其辭順”,指的是外交禮儀場合中合乎禮義之言?!拔馁|彬彬”,樸實與修飾配合適當,才是孔子追求的目標。朱子的文采既體現在智性的說理修辭,更體現在充滿語言智慧的比喻修辭手法上,產生了形象生動的修辭效果。形象生動也是接地氣的語言傳播方式,使深奧的理學原理通俗易懂,為受眾所接受,以達到最佳傳播效果。

比喻修辭手法源遠流長,從《周易·系辭》“近取諸身,遠取諸物”、孔子的“能近取譬”到韓非子的“連類比物”、西漢《說苑·善說》中的“善譬”說以及東漢王符《潛夫論·釋難篇》中的“譬喻”說,再從《詩經》到《楚辭》“比興”手法的運用,從中可以看出比喻理論及其實踐在中華思想文化中的重要影響。馮廣藝在對比先秦與古希臘的比喻理論時指出:二者雖然都是建立在辯說藝術基礎之上的,但先秦的比喻理論無論是喻體的選擇,還是喻意的表達,均從當時的具體社會實際出發,體現出強烈的民族氣息和人文性。(9)馮廣藝:《漢語比喻研究史》,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3頁。比喻,俗稱打比方。朱子在《詩集傳》“周南·螽斯注”中言簡意賅地指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10)朱熹:《詩集傳》,中華書局,2011年,第6頁。李索對此作了更具體的說明:“就是用具體熟悉的事物和淺顯的道理來打比方,以說明與之有某種相似之處的生疏事物和抽象道理的一種修辭方式?!?11)李索:《古代漢語修辭學》,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01頁。比喻在介紹陌生、未知的事物,闡釋抽象、深奧的道理時,能起到“固以其所知,諭其所不知,而使人知之”(12)劉向:《說苑譯注》,程翔譯注,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286頁。的效果。作為修辭手法中的超級大格,比喻有著紛繁復雜的下位分類。與朱子差不多同一時期的陳骙寫出了我國修辭學史上第一部修辭學專著《文則》。他在《文則》中將“比喻”分成十種類型,即直喻、隱喻、類喻、詰喻、對喻、博喻、簡喻、詳喻、引喻和虛喻。其中的分類標準或按結構形式劃分,突出其形式標記,如“一曰直喻?;蜓浴q’,或言‘若’,或言‘如’,或言‘似’,灼然可見?!浑[喻。其文雖晦,義則可尋?!?13)陳骙:《文則注譯》,劉彥成注,書目文獻出版社,1987年,第40-41頁。由于研究的時代局限,十種分類標準不一,存在交叉重疊的現象。雖然分類標準的科學性存在問題,但其中一些類別已十分接近現代漢語修辭學對比喻的分類,十種分類法中的“直喻”“隱喻”相當于現代比喻修辭格中的“明喻”“暗喻”。對比喻下位類型進行考察,有利于分析比喻的結構模式與語義關聯。

為了體現比喻修辭格在書中分布的廣泛性,我們盡可能地按“求道入德”等主題涵蓋不同章節,選取《朱子語類》一百四十卷中典型的比喻修辭格語料,按類型順序排列,并列圖表對其結構模式、本喻體語義對應情況加以概括說明,以體現《朱子語類》比喻的結構語義特點。

(一)平行結構,本喻體關系分明

基于口語體特點,《朱子語類》比喻的結構以平行為主,這樣便于雙方的溝通交際。我們選取《朱子語類》中典型的比喻修辭語料,結合朱子義理之學中的重要概念以及喻詞主要類型模式等,用以說明《朱子語類》中使用比喻常見的結構類型:

(1)天有黃道,有赤道。天正如一圓匣相似,赤道是那匣子相合縫處,在天之中。(卷二,第12頁)

(2)若論正理,則似樹上忽生出花葉,此便是造化之跡。(卷三,第37頁)

(3)伊川言氣質之性,正猶佛書所謂水中鹽味,色里膠清。(卷四,第67頁)

(4)性如水,流于清渠則清,流入污渠則濁。(卷四,第73頁)

(5)“理如一把線相似,有條理,如這竹籃子相似?!敝钙渖闲畜?“一條子恁地去?!庇謩e指一條曰:“一條恁地去?!?卷六,第100頁)

(6)因說克己……且從易見底克去,又卻理會難見底。如剝百合,須去了一重,方始去那第二重。(卷四十一,第1043頁)

(7)蓋忠信,則無一事不誠實,猶木之有根,其生不已。(卷六十九,第1714頁)

(8)太極如一木生上,分而為枝干,又分而生花生葉,生生不窮。到得成果子,里面又有生生不窮之理,生將出去,又是無限個太極,更無停息。(卷七十五,第1930頁)

(9)向承見教,須一面講究,一面涵養,如車兩輪,廢一不可。(卷一百一十三,第2738頁)

(10)問性、誠。曰:“性是實,誠是虛;性是理底名,誠是好處底名。性,譬如這扇子相似;誠,譬則這扇子做得好?!?卷六,第102-103頁)

(11)讀書要須耐煩,努力翻了巢穴。譬如煎藥,初煎時,須猛著火;待滾了,卻退著,以慢火養之。讀書亦須如此。(卷一百一十五,第2778頁)

(12)及悼公歸來,不知如何便被他做得恁地好。恰如久雨積陰,忽遇天晴,光景便別,赫然為之一新!(卷八十三,第2169頁)

(13)曾子說話,盛水不漏。曾子太深,壁立萬仞。(卷九十三,第2354頁)

(14) 問道之體用。曰:“假如耳便是體,聽便是用;目是體,見是用?!?卷一,第3頁)

(15)致知、敬、克己,此三事,以一家譬之:敬是守門戶之人,克己則是拒盜,致知卻是去推察自家與外來底事。(卷九,第151頁)

(16)且如狗子,會咬人底,便是稟得那健底性;不咬人底,是稟得那順底性。(卷第十七,第375頁)

(17)飲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卷十三,第224頁)

(18)顏子,和風慶云也;孟子,泰山巖巖之氣象也。(卷九十三,第2361頁)

(19)三者恰如行軍,知言則其先鋒,知虛識實者;心恰如主帥,氣則卒徒也。(卷五十二,第1236頁)

(20)讀書,須是看著他那縫罅處,方尋得道理透徹。若不見得縫罅,無由入得??匆娍p罅時,脈絡自開。(卷十,第162頁)

(21)先生一日說及受贓者,怒形于言,曰:“某見此等人,只與大字面配去!”(卷一百零七,第2673頁)

(22)某嘗謂其徒曰:“自家有個大寶珠,被他竊去了,卻不照管,亦都不知,卻去他墻根壁角,竊得個破瓶破罐用,此甚好笑!”(卷一百二十六,第3011頁)

這些語料基本反映了《朱子語類》中使用比喻的結構類型。從表1可以看出,明喻和暗喻在結構形式上基本相似,構成成分即本體、喻體、喻詞均同時出現。二者在喻詞上有所區別,明喻喻詞常用“如”“似”“猶”“譬” “譬如”“恰如”“恰似”“如……相似”等作為形式標記;暗喻喻詞則常用“是”“則”“……也”“……者,……也”作為形式標記,關聯起本體與喻體,比與被比關系分明,便于雙方溝通交流。本體和喻體通過喻詞加以綰合,使二者的相似性和相合性更加清晰,表達者所要表達的語義更加分明。

表1 《朱子語類》典型比喻結構模式

平行結構中的句型基本以主謂句為主,本體和喻體作為主語、謂語同時出現在一個句子中。如屬于明喻類型的例(1)“天正如一圓匣相似”、例(5)“理如一把線相似,有條理”等,屬于暗喻類型的例(14)“目是體,見是用”。也有本體和喻體分別出現在兩個句子中的,如屬于明喻類型的例(9)“須一面講究,一面涵養,如車兩輪,廢一不可”;屬于暗喻類型的例(17)“飲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明喻的略式結構如例(13)“曾子說話,盛水不漏。曾子太深,壁立萬仞”,雖然沒有出現喻詞,但其用排比的平行結構,本體和喻體并列對應出現,本體語義與喻體喻意對應清晰分明,方便提問者和聽者的理解。從表1還可看出,所選引例從結構模式而言屬于比喻的明喻、暗喻和借喻三種下位類型,以明喻、暗喻為主,隱去本體和喻詞的借喻較為少見,這與口語體比喻修辭格使用特點相關。例(20)中的 “縫罅”指癥結、問題所在,“脈絡”指一本書或一篇文章的結構。讀書要找到問題所在,才能透徹地明白書中的道理。以例(21)來看,宋代法典《宋刑統》沿用唐律,相對于條文的解釋、問答等,法律條文的正文如“五刑”等采用大字書寫,故用“大字面”比喻“刑罰”。朱子稱貪贓枉法者“只與大字面配去”,就是指他們應得到律法懲治。但是,隱去本體,喻詞的表述手法需要交際者具有共知語境作為前提,否則容易造成交際障礙。而借喻本體的隱秘性容易產生交際雙方的誤解??谡Z體中交際者之間需要快速進行交流,缺乏細細斟酌、反復回味的時間與空間。

(二)巧借情境,喻意形象貼切

朱子在運用比喻進行說理時,除了利用平行結構使本喻體關系分明,還善于貼近情境,凸顯喻意。從人到物,從生活起居到自然現象,都成為朱子說理的依據,使得說明道理闡釋也變得具體可感。特別是用講學現場的具體事物打比方,信手拈來,精妙恰當。朱子注重在具體情境中解釋經典語義,如朱子與黃榦在探討《論語》中“巧言令色,鮮矣仁”時就曾指出:“又須把前后說來相參,仔細玩味,看道理貫通與不貫通,便見得?!?14)黎靖德:《朱子語類》,第481頁。注重在情境中的解釋合理性。下面結合《朱子語類》中的部分典型比喻修辭格語料,以呈現本喻體的語義對應情況:

(23)有飛蟻爭集于燭而死,指而示諸生曰:“此飛而亢者,便是屬陰,便是‘成之者性’。莊子謂:‘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盡?!?卷四,第60頁)

(24)問:“‘知至而后意誠’,如何知既盡后,意便能實?”先生指燈臺而言:“如以燈照物,照見處所見便實;照不見處便有私意,非真實?!?卷一十四,第276頁)

(25)一動一靜,循環無端。無靜不成動,無動不成靜。譬如鼻息,無時不噓,無時不吸;噓盡則生吸,吸盡則生噓,理自如此。(卷九十四,第2372頁)

(26)因說工夫不可間斷,曰:“某若臂痛,常以手擦之,其痛遂止。若或時擦,或時不擦,無緣見效,即此便是做工夫之法?!?卷一百二十一,第2948頁)

(27)因鄭仲履之問而言曰:“致知乃本心之知。如一面鏡子,本全體通明,只被昏翳了,而今逐旋磨去,使四邊皆照見,其明無所不到?!?卷十五,第282頁)

(28)曰:“仁,譬如一盆油一般,無些子夾雜,方喚做油。一點水落在里面,便不純是油了。渾然天理便是仁,有一毫私欲便不是仁了?!?卷二十八,第719頁)

(29)太極自是涵動靜之理,卻不可以動靜分體用。蓋靜即太極之體也,動即太極之用也。譬如扇子,只是一個扇子,動搖便是用,放下便是體。(卷九十四,第2372頁)

(30)凡看文字,??醇毭芴?而遺卻緩急之間者,固不可;??淳徏敝g,而遺卻細密者,亦不可……譬如拭桌子,只拭中心,亦不可;但拭四弦,亦不可。(卷十一,第182頁)

(31)意誠,如蒸餅,外面是白面,透里是白面。意不誠,如蒸餅外面雖白,里面卻只是粗面一般。(卷十五,第304頁)

(32)先生因吃茶罷,曰:“物之甘者,吃過必酸;苦者吃過卻甘。茶本苦物,吃過卻甘?!眴?“此理如何?”曰:“也是一個道理。如始于憂勤,終于逸樂,理而后和。蓋禮本天下之至嚴,行之各得其分,則至和?!?卷一百三十八,第3294頁)

(33)曰:“也只如此,只是要日日認過。讀新底了,反轉看舊底,教十分熟后,自別有意思?!庇衷?“如雞伏卵,只管日日伏,自會成?!?卷十九,第439頁)

(34)問:“如何是禮之全體?”曰:“兼文質本末言之?!薄?“有質則有文,有本則有末。徒文而無質,如何行得?譬如樹木,必有本根,則自然有枝葉華實。若無本根,則雖有枝葉華實,隨即萎落矣?!?卷二十五,第608頁)

(35)胡五峰云:“人有不仁,心無不仁?!贝苏f極好!人有私欲遮障了,不見這仁,然心中仁依舊只在。如日月本自光明,雖被云遮,光明依舊在里。(卷一百一,第2584頁)

(36)“仁”字須兼義禮智看,方看得出。仁者,仁之本體;禮者,仁之節文;義者,仁之斷制;知者,仁之分別。猶春夏秋冬雖不同,而同出于春:春則生意之生也,夏則生意之長也,秋則生意之成也,冬則生意之藏也。(卷六,第109頁)

(37)或問:“萬物各具一理,萬理同出一原?!痹?“一個一般道理,只是一個道理。恰如天上下雨:大窩窟便有大窩窟水,小窩窟便有小窩窟水,木上便有木上水,草上便有草上水。隨處各別,只是一般水?!?卷十八,第399頁)

(38)仲愚問:“‘默識心融’,如何?”曰:“說個‘融’字最好,如消融相似。融,如雪在陽中。若不融,一句在肚里,如何發得出來?!?卷二十四,第570頁)

(39)且如攻城,四面牢壯,若攻得一面破時,這城子已是自家底了,不待更攻得那三面,方入得去。初學固是要看《大學》《論》《孟》。若讀得《大學》一書透徹,其他書都不費力,觸處便見。(卷十九,第440頁)

(40)“不知其仁”。仁如白,不仁如黑。白,須是十分全白,方謂之白。才是一點墨點破,便不得白了。(卷二十八,第719頁)

(41)曰:“便是不得。須是讀熟了,文義都曉得了,涵泳讀取百來遍,方見得那好處,那好處方出,方見得精怪……如人下種子,既下得種了,須是討水去灌溉他,討糞去培擁他,與他耘鋤,方是下工夫養他處?!?卷八十,第2087頁)

(42)讀書正要精熟,而言不用精熟;學問正要思惟,而言不可思惟,只為此兩句在胸中做病根。正如人食冷物留于脾胃之間,十數年為害。(卷一百二十一,第2918頁)

(43)正如人販私鹽,擔私貨,恐人捉他,須用求得官員一兩封書,并掩頭行引,方敢過場、務,偷免稅錢。今之學者正是如此,只是將圣人經書,拖帶印證己之所說而已,何常真實得圣人之意?(卷一百三十七,第3258頁)

(44)試自看一個物堅硬如頑石,成甚物事!此便是不仁。試自看溫和柔軟時如何,此所以“孝悌為仁之本”。(卷六,第115頁)

從表2比喻本體與喻體語義對應中可以看出,喻體所屬范疇涉及現場事物、身體感官、日常用具、生活起居、動物植物、日月星辰、自然現象,以及涉及各行各業用語,如戰爭用語、色彩用語、農事用語、醫學用語、法律用語、日常用語等,內容廣泛,包羅萬象,涉及事物雖各不相同,但對于作為表達者和接受者的人來說,確是密切相關的,是人們生活中熟悉的、常見的事物。

表2 《朱子語類》典型比喻本體與喻體的語義對應

朱子的說理,雖涉及許多抽象概念,往往從日常事務、經書旨意等入手做工夫,將精粗表里融會貫通。朱子善于巧借情境,甚至營造情境,最令人稱道的是,善于采用講學時現場身邊事物作為喻體,將其作為說理對象,如屋內“飛蟻”“燈臺”“竹籃子”“扇子”等,或屋外,如行走街上時,上臺階則舉“階磚”為例;坐下休息時,則以坐具“竹椅”為例解釋“性理”。朱子的比喻說理還表現出 “一物多用”“多物一理”的靈活性,即用同樣的喻體說明不同的道理和用不同的喻體來說明同一道理的系統關聯?!耙晃锒嘤谩?如例(29)用“扇子”來闡釋“太極”的動靜體用之理等;“多物一理” 如例(28)、例(40)分別用“油”的無夾雜任何東西與“白”的“十分全白”來解釋“仁”的純粹性;例(36)用夏、秋、冬同出于“春”的關系來說明“仁”兼義禮智的本體性;例(44)用“頑石”比喻“不仁”,用“柔軟”的事物來比喻“仁”,形象的說明中又包含著正反對立的關系,褒貶分明。

又如表1的讀書與煎藥之喻,煎藥是人們熟知的日常事務,初始猛火,開后文火慢煎是藥理,將之喻讀書須耐心,使本不相干的事情有了關聯。讀書成才是一個漫長的積累過程,不是短時間就能見效,朱子敏銳地指出二者之間的共通之處,做好這兩件事都需要耐心。這些分析涉及抽象概念及理論的闡釋,不僅需要表達者有敏銳的觀察力,還需要有豐富的生活經驗和想象力。本體與喻體之間表面上看來毫不相干,朱子卻能敏銳指出其相似點而臨時關聯。這既是朱子一貫提倡的“格物致知”的認識論,探究事物原理而獲得知識;又符合“理一分殊”的主張,道理之間“貫通浹洽”。

三、《朱子語類》的比喻修辭策略

(一)形象化中通俗淺顯與透徹明暢的話語策略

朱子與弟子坐而論道,回答或分析弟子所提問題時常采用比喻等修辭格來說明抽象的道理、復雜的問題,結合日常生活、讀書修己等經驗,使抽象、深刻的道理通俗易懂、自然貼切,讓聽者易于接受。特別是朱子以個人成長經歷與歷史人物、當下時風等穿插引導,更富有啟發性,從而實現其達意傳情的修辭目的。清代賀瑞麟在《重刻朱子語類序》中指出朱子循循善誘的啟發式問答使講學所涉及的內容變得“透徹明暢,意味無窮”。

吳禮權總結出口語體的三大基本修辭特征:“一是選詞用語上的通俗性、豐富性;二是句式鍛煉上的‘簡’‘短’性;三是修辭文本建構上的靈活性、生動性?!?17)吳禮權:《現代漢語修辭學》,復旦大學出版社,2020年,第333頁?!吨熳诱Z類》中所記錄的師生問答交流充分體現了以上三個特點。特別是比喻在文本中構成通俗淺顯、靈活多樣的語言形式,達到了交流溝通的最佳效果。日常生活事物的綜合運用,通俗淺白的口語詞、簡短的句式構成比喻修辭格,上文比喻修辭格中涉及現場事物、身體感官、生活起居、自然現象等事物,均是人們生活中所熟悉的、經常接觸的事物,一聽就明白,容易理解。如關于什么是天理人欲,很多人不理解,甚至是將“遏人欲而存天理”作為反對朱子及理學的主要依據之一,但只要稍微體會一下“飲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18)黎靖德:《朱子語類》,第224頁。這句話,就會發現天理與人欲的區別,在于是否違背規律,是否節制有度。朱子并不反對人的欲望,比如一般的日用飲食,反對的是過度的欲望,比如超出一般人需求的美食奢求。朱子通過飲食將天理與人欲的區別分析得通俗淺白,使提問者、聽者能信服并接受朱子的觀點。

《朱子語類》中比喻手法的使用不僅有利于說者在內容上的表達,將抽象的本體化為人們身邊熟悉的事物,將未知轉為已知,將深奧化為淺白,將平淡變為生動,通過比喻巧妙地指向道理的本質。同時,也有利于喚起提問者、聽者的興趣和想象,啟發其進一步思考,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通過循循善誘進行透徹說理并加以實踐。朱子在回答弟子楊至關于“孔子登東山而小魯”問題時,針對“比興”手法作出了精彩的解釋?!叭缭娭斜扰d,比者,但比之以他物,而不說其事如何;興,則引物以發其意,而終說破其事也?!缈鬃拥菛|山而小魯’,至‘游于圣人之門者難為言’,此興也?!^水有術,必觀其澗’,至‘容光必照焉’,此比也……只那澗便是那本了。若非本,何處有那流?若說觀其澗,又須觀其本,則孟子何不曰‘必觀其本’?他說‘觀其澗’,便是就澗處便見其本?!?19)黎靖德:《朱子語類》,第1445頁。由此可見,比喻手法中所采用的喻體,往往是熟悉的事物,本身就蘊含著表達者所要說明的事物本質、屬性或道理,但又不說破,需要順著表達者的言語,沿著表達者的思路,引導接受者去比較、去想象、去思考,最終豁然開朗、茅塞頓開。

大量比喻手法中所使用的喻體類型范疇按照“近取諸身,遠取諸物”的模式,與古人創造文字的手法如出一轍:從象形、指事到會意、形聲,符合人類認識的一般規律,容易被人們所接受。 比喻手法能在“口語體”和“書卷體”中均發揮重要作用,與其自身暗含事物之間互相聯系,本體與喻體存在相似之處的特點有關系??鬃釉f:“如有所譽,其有所試?!?20)班固:《漢書》,中華書局,2007年,第333頁。朱子能敏銳地將毫不相干的事物對應起來,一方面是學習過程中進行了大量的驗證,積累了大量的教育經驗,形成了切中旨要的真知灼見,才能順手拈來脫口而出,把道理說得貼切明白深入人心。另一方面,朱子秉承“理一分殊”的觀點,對周邊事物,上至天、下至地以及各類生活中所蘊含道理的熟知領悟和融會貫通,從而能將道理形象透徹地加以分析。

朱子對語體有深刻的認識,《尚書》“書有兩體,有極分曉者,有極難曉者?!吨苷a》《多方》《多士》之類,是當時召之來而面命之,而教告之,自是當時一類說話。至于《旅獒》《畢命》《微子之命》《君陳》《君牙》《冏命》之屬,則是當時修其詞命。所以當時百姓都得者,有今時老師宿儒之所不曉。今人之所不曉者,未必不當時之人卻識其詞義也”(21)黎靖德:《朱子語類》,第1980頁。。同樣采用比喻修辭手法,《四書章句集注》與《朱子語類》對儒家經典《論語》的闡釋呈現出不同的語體風格。以《論語·雍也》中“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為例,《四書章句集注》言:“樂,喜好也。知者達于事理而周流無滯,有似于水,故樂水;仁者安于義理而厚重不遷,有似于山,故樂山?!?22)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今譯》,李申譯,中華書局,2006年,第173頁。而《朱子語類》則是:“譬如吃饅頭,只吃些皮,原不曾吃餡,謂之知饅頭之味,可乎?今且以知者樂水言之,須要仔細看這水到隈深處時如何,到峻處時如何,到淺處時如何,到曲折處時如何。地有不同,而水隨之以為態度,必至于達而后已,此可見知者處事處?!收邩飞健?以此推之?!?23)黎靖德:《朱子語類》,第822頁。

從以上兩書中對“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的闡釋可以看出:《四書章句集注》使用文言文進行解說,在辭格使用上,比喻兼用對偶修辭手法,句式整齊勻稱,邏輯嚴密復雜,思維過程注重條理化,同時說理點到即止,注重間接修辭接受的效果,追求含蓄雋永的效果;而《朱子語類》則是采用接近當時口語的通用語,以吃饅頭要嘗到饅頭之味作比,句式整散結合,邏輯單向線性推進,加上口語詞、短句的使用,使語義簡潔明快,易于聽者理解,加速思維進程,注重直接修辭接受的效率,追求通俗易懂的效果,同時又注重鼓勵學生自學,獨立思考,留下“仁者樂山”的問題,期待學生自去著力、舉一反三。

(二)形象化中自然貼切與自去體究的話語策略

朱子既是一位博覽群書、知識淵博的學問家,也是一位有極高精神修養的思想家,更是一位能貼近人心、調動一切語言因素,特別是采用比喻辭格以適應講學談話語境而循循善誘的教育者?!叭省痹谌寮医浀渲惺且粋€重要的話題,以《論語》為例,孔子不輕易許人以“仁”,但關于“仁”的說法達109次(24)楊伯峻:《論語譯注》,中華書局,1980年,第16頁。,因此后世關于“仁”的解釋就有許多說法。朱子論“仁”,將之分為“宇宙之仁”與“人心之仁”。以“人心之仁”為例,程頤認為:“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莫非我也,知其皆我,何所不盡!不能有諸己,則其與天地萬物,豈特相去千萬而已哉?”(25)程顥、程頤:《二程集》,王孝魚點校,中華書局,1981年,第1179頁。程顥則認為:“學者須先識仁。仁者,渾然與物同體?!?26)程顥、程頤:《二程集》,第16頁。朱子既分別繼承了程顥、程頤“仁者,渾然與物同體”“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的精神,同時又認為二程的說法,或說得太艱深,聽的人或學習的人難以捉摸理解;或說得太寬泛,聽的人或學習的人難以領會,難以精準把握。

朱子認為要認識“人心之仁”,“須是近里著身推究,未干天地萬物事也。須知所謂‘心之德’者,即程先生谷種之說,所謂‘愛之理’者,則正謂仁是未發之愛,愛是已發之仁爾”。(27)黎靖德:《朱子語類》,第470頁?!敖镏怼奔磸淖约盒纳险J取,提出了仁者“心之德,愛之理”的說法,又說“仁只是個愛的道理”以及“愛之理便是心之德”,一改以往二程從理上說的做法,理是根,愛是苗。從愛上說,讓關于“人心之仁”的說法,通過自然貼切的比喻變得接近人們日常的感受體驗,變得清晰、通俗、恰當。又如“仁字最難形容,是個柔軟,有知覺,相酬接之意,此須自去體認”(28)黎靖德:《朱子語類》,第1459頁。,緊接著又對“柔軟”的反面“堅硬”加以解釋:“試自看一個物,堅硬如頑石,成甚物事,此便是不仁?!?29)黎靖德:《朱子語類》,第115頁。抽象而蘊含極其豐富的“仁”與“不仁”的解釋說明,用兩個能喚起熟悉的知覺觸覺的事物,貼切形象地進行描述說明,又用兩個通俗易懂的反義詞加以概括說明,這實在是朱子的高明之處!朱子峰回路轉,最后轉回到由“愛”說仁,“人與萬物均受此氣,均得此理,所以皆當愛”(30)黎靖德:《朱子語類》,第852頁。。到此,朱子完成了對“人心之仁”的重新建構。

朱子對抽象復雜概念的解釋,既不同于二程偏于文言文規范典雅語言風格的解釋,也不同于以往經學家注重訓詁,從字詞的原始義、引申義入手考察其演變過程,而是從義理入手,結合經驗道理進行發揮與闡釋。配以自然貼切的比喻說明,顯得合情合理。從思想的廣度深度上來說,朱子在傳續道統時不僅呈現出清晰的條理與嚴密的邏輯,閃耀著理性主義的精神與光輝;同時作為一位教育家來說,他又肩負著“道統”的傳承使命,思想的述說與闡釋方式,關系著理學乃至中華文明能否精準地傳承與發展的使命。他的思想形成過程與最終構成往往暗含著傳承者、接受者的接受視野與期待視野,因此,他的現場論說也就講究形象生動、自然貼切的闡釋,用詞通俗淺顯,以達成透徹明暢的說理,意在使聽者理解疏通,從而在通往圣人之道上能“得其門而入”。與二程的寬泛或深奧說理相比,朱子更注重啟發弟子進一步深入思考,自去著力做工夫。

四、《朱子語類》比喻的修辭理據

《朱子語類》中朱子在講學問答時,采用比喻修辭格生動鮮明地闡釋了理學概念、理論以及儒家經典,對弟子進行鞭辟入里式的啟發教育,喜用善用比喻有著其內在與外部原因。朱子喜用善用比喻的內因,首先是由特定的表達內容所決定,選用比喻達到了特定內容與語言表達形式的內在統一,同時也體現了“天人一物,內外一理,流通貫徹,初無間隔”(31)朱熹:《朱子全書》(修訂本),朱杰人等主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1674頁。的理學核心理念。朱子構建“理一分殊”的理論,又提倡“格物致知”,努力追求心物內外之理互相交融,最終達成道理之間豁然貫通?!吨熳诱Z類》記錄的是朱子師生問答內容,內容一般涉及的都是理學概念,如“天理”“陰陽”“理氣”“心性”“性情”等,以及對“四書”“五經”等經典的解釋,以及由此而延伸出來的種種問題,大多較為抽象或生僻難懂。同時師生往往是隨問隨答,在反復辯難中需要解決的問題往往是學生理解的重點和難點??谡Z體的即時對話要求表達者在短時間內將道理清楚地闡發,提問者或聽者需要及時回應表達者的解釋分析。因此,要將不好說明的概念、道理說得形象生動、通俗易懂,比喻手法自然成為首選,說者因此能將道理說透,聽者也因此能將道理悟透。

其次,朱子廣博的學問、豐富的經驗、睿智的觀察力與豐富的語言表達能力,使得朱子有能力將各種例子隨手拈來,將不同事物加以聯系。結合日常生活、身體感官等經驗,采用比喻修辭方式加以疏通道理,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接地氣、聚民智”。比喻中本體和喻體雖屬兩種不相干的事物,就像北方的胡人和南方的越人一樣風馬牛不相及,但一旦找到了相似點,就能“肝膽相照”。朱子喜歡用“七通八達”來形容道理的互相關聯,“圣人七通八達,事事說到極致處”(32)黎靖德:《朱子語類》,第184頁。。因此,許多事物經朱子一聯系、一比較,仿佛點石成金,概念變得清晰,道理變得分明通透。

最后,儒家有悠久的師生傳授教育傳統,孔子打破了官學對教育的壟斷,開啟了私人講學傳道授業的傳統,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語錄文集《論語》就充分體現出了老師對學生循循善誘、有教無類的特點。朱子延續儒家傳統,創辦寒泉精舍、武夷精舍、考亭書院,為學生講學常至深夜。同時,《朱子語類》又與以往記錄儒學名家“傳道授業解惑”過程的著作有著區別,它不僅客觀記錄了廣大精微的對話內容,也呈現了朱子現身說法溫情的一面,如“某病后,自知日月已不多,故欲力勉。諸公不可悠悠!天下只是一個道理,更無三般兩樣”(33)黎靖德:《朱子語類》,第1678頁。。娓娓道來自身實踐中得來的感悟,朱子師生之間的傳道授業更顯情真意切。朱子構建了蘊含熟悉的日常生活、真切的生命感悟和形象的理學闡釋等豐富的語言世界,巧思妙想又妥帖自然,從而讓弟子們“得其門而入”,以夯實學問根基。

此外,朱子喜用善用比喻還有著外來因素的推動。經過唐、宋儒家知識分子的不斷推動,儒學復興運動取得了成效,從北宋開始出現了理學興起局面。一方面朱子吸收融合佛學思想的積極因素,如“物我一理”“要妙處”等,特別是朱子著名的比喻“月印萬川”說就源自“釋氏云:‘一月普現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攝’”(34)黎靖德:《朱子語類》,第399頁。。另一方面在李桐的引導下,朱子深刻地認識到了儒、佛的不同之處,即“儒釋言性異處,只是釋言空,儒言實;釋言無,儒言有……譬如一淵清水,清冷徹底,看來一如無水相似。它便道此淵只是空底,不曾將手去探是冷是溫,不知道有水在里面。佛氏之見正如此。今學者貴于格物、致知,便要見到底”(35)黎靖德:《朱子語類》,第3015頁。。從比喻修辭手法的例子運用中可見佛學思想對朱子的影響,同時又可看到朱子對佛學思想的超越。求理的途徑與目的自然關聯著說理方式,《朱子語類》通透地說理、講理也就成了必然。

考察《朱子語類》中的比喻修辭實踐,可以看出比喻修辭手法具有很強的適應性,不僅適合書面體,也能在口語體中發揮智性說理的功能。朱子運用比喻修辭手法只是引導學生登堂入室的第一步,通過其倡導的格物致知,目的在于落實對理氣心性論等思想的深刻體認,達到既涵養,又須致知;既致知,又須力行的境界。由朱子形象生動、透徹說理的方式,體會朱子在論說“道統”的文化傳承中循循善誘的苦心,從中可以真切感受朱子師生坐而論道的風采。師生的配合使雙方“宗經明理”的問答內容“歷千載而如會一堂”,閃耀著中華文明和形象語言的智慧光輝。它不僅是朱子與弟子互動交流的一種方式,更是中華文明延續的一種方式,清晰展現著理學乃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中創新與轉化的魅力。

猜你喜歡
朱子語道統朱子
“理一分殊”是朱子學的“一貫之道”
多肉
Zhang Zai’s Neo-Confucian Guiding Principle and the Positioning ofHis Material Force Theory
《朱子語類》中幾種常見處置式
My Diary
心學道統論——以“顏子沒而圣學亡”為中心
“朱子深衣”與朱熹
張東蓀道統論芻議
重新認識朱子的“讀書法”——以《朱子語類》之“卷十”“卷十一”為例
日本九州大學圖書館館藏《朱子語類》版本辨正:與《〈朝鮮古寫徽州本朱子語類〉的傳播過程考訂》商補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