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校、社“三結合”的內容、路徑和啟示

2023-12-13 16:42白嫻棠于蘇寧
現代教育科學 2023年6期
關鍵詞:協同育人勞動教育家庭教育

白嫻棠 于蘇寧

[摘 要]《林哈德和葛篤德》是瑞士著名教育家裴斯泰洛齊所著的一部充滿人道主義精神的教育著作,書中滿含裴氏關于家、校、社相結合的教育理想與教育智慧。家、校、社“三結合”的主要內容,即德為立世之本、智為成才之基、勞為謀生之道。促進兒童成長和發展的過程中,家、校、社任何一方都不應該是旁觀者,三者應相互配合,同向偕行。首先要做到學校引領,爭取家庭和社會的全面支持;其次要做到資源整合,聚集家、校、社的優勢資源;最后要做到政府發力,落實自身的社會教育責任。分析書中對于家、校、社“三結合”的經驗,對當前教育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的啟示:一是確定育人共同目標為家、校、社結合的前提;二是建立合作信任的關系為家、校、社結合的關鍵;三是形成優良的家教家風為家、校、社結合的支撐;四是整合利用各方資源為家、校、社結合的樞紐。

[關鍵詞]德育;勞動教育;家庭教育;協同育人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843(2023)06-0015-06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3.06.003

約翰·亨利赫·裴斯泰洛齊是18世紀末、19世紀初瑞士著名的民主主義教育家。他所著《林哈德和葛篤德》(又名《賢伉儷》)一書以葛篤德為主線人物,描述了坡那鎮經過許多有識之士的努力由愚昧、落后轉向理智、光明的過程,教育在其中起到了關鍵作用。在此書中,裴氏為坡那鎮構建了一幅全面且美好的教育圖景。通過母親葛篤德進行的家庭教育滋養、少尉格呂菲進行的學校教育培養,以及縣長亞爾納和牧師安斯特進行的社會教育涵養,家、校、社“三結合”最終使得坡那鎮年輕一代的身心狀況發生良性改變。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教育是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決定性意義的事業,并強調要“健全學校家庭社會育人機制”。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離不開家庭、學校和社會教育發揮合力作用,家、校、社結合已經是當前我國教育發展的重要舉措和必然趨勢。當下我國家、校、社結合可以借鑒外國教育名著中的相關經驗,去蕪存菁,實現家、校、社同頻共振、協力育人,共同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读止潞透鸷V德》一書滿含裴氏關于家、校、社相結合的教育理想與教育智慧,探究其中的積極因素,可以對當今家、校、社結合提供啟發和借鑒意義。

一、家、校、社“三結合”的內容

在《林哈德和葛篤德》一書中,家、校、社三方在知識傳遞、道德教化和勞動教育三方面各盡其責,各揚其長,共同促進孩子德、智、勞的發展。其中,德育是最重要的,德為立世之本。另外,主張知識和勞動教育相結合,智為成才之基,勞為謀生之道。本書不僅明晰了育人責任指向,并回答了“家、校、社結合內容”等關鍵問題,形成三者共育的正向合力,保證孩子德智勞各方面發展的連續性和一致性。

(一)德為立世之本

書中“德”的內涵十分豐富,微觀層面是指孩子要具備良好的生活習慣和文明的言行舉止;中觀層面是指要擁有誠實勤勞的美德和樂于助人的愛心;宏觀層面是指人生要不斷求善。裴氏認為德育是“整個教育體系中的關鍵問題”[1],要求家、校、社三方都要注重對年輕一代美好品德的培養。具體來說,兒童德育的基礎應在家庭中奠定,在學校中得到進一步發展,與此同時在社會中得到鞏固。

以成為“規矩”的人為例。首先,作者借葛篤德之形象,說明家庭教育中要初步把孩子培養成講規矩的人。文中葛篤德問道:“不過,孩子們,這個星期里我們大家的行為怎樣呢?我們的行為都規矩端正嗎?”[2]她引導兒童對自身言行進行反思,初步使孩子們認識到行為規矩的重要性。其次,作者認為學校教育不應隨意轉移教育責任,學校也應該培養兒童的品格和生活習慣。校長格呂菲在學校中“把專業訓練和道德培養結合在一起……他要求一切都要合規矩。像繩墨那樣準確,或立或坐,都要秩序井然,融合和諧,使一切不相抵觸。誰的鞋子污穢了。就脫在門外,穿著襪子進課室坐到位子上”[3]。他對“規矩”提出了更高、更詳盡、更可行的要求。孩子們不僅在認知上明白規矩的重要性,而且落實到具體的行為實踐中。最后,社會教育也注重把孩子培養成合乎規矩的人。文中縣長亞爾納通過對愛慕虛榮的女孩于娜貝的審判與教育,使其從一位炫耀穿戴、愛慕虛榮的人,變成一個有規矩、有節制的人,通過身邊反面事例向其他孩子說明恪守規矩、合乎身份的重要性。最終,通過家、校、社三方的共同努力,坡那鎮形成了“大德育”格局。

(二)智為成才之基

裴氏認為智育的真正任務不僅是傳授知識,教學中“永恒不變”的任務是在心理學的基礎上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能力。書中智育的具體目標是多方協力,使兒童具有讀、寫、算的基本能力和社會、自然的基本知識,最終成為為社會做貢獻的人才。

文中葛篤德并不認為孩子學習知識以及促進智育的發展只是學校的事,而是深刻認識到家庭在孩子學習興趣和學習習慣培養方面的重要作用。在家庭教育中,她教給孩子們最基礎和最實用的知識,包括閱讀、計數、演算等。文中說道:“孩子們都把書翻開了,找著指定今天要讀的篇頁和行句……在孩子們學紡紗學縫紉的時候,她也教育他們學計數和演算。葛篤德熱烈地主張‘計數和演算是給腦子奠定規律和組織的基礎’——這在她的教育法里占了重要的地位。她的方法是:在紡紗和縫紉的時候,要使孩子們把紗線和口針腳來回地數,計算它的數目,用不相等的數字跳過去,練習加法和減法?!保?]

和家庭教育相比,學校中的智育呈現出更具規范性、科學性的特點。對于閱讀的教授,書中說道:“對能拼讀字音的一批和認過一些字母的,都合在一起、教學拼音讀字的課程。這兩批孩子都有書本,他們和能讀的一批孩子一起把書本攤開,放在紡車面前,逐字地讀。一個人朗誦,其余的人跟著低聲復誦?!保?]對于計算的教授,學校教育中有獨特規范的九九表排列形式。與家庭教育相比,計算題難度更高,計算方法更加多樣靈活??梢?,書中家校雙方在智育上的合作并非無規律可循,而是循序漸進、取長補短的。家庭教育教授最基本的知識技能,側重養成孩子的學習興趣和良好的學習習慣。學校教育在家庭教育的基礎上,教授系統化的知識,訓練邏輯思維,更深層次開發智力。雙方凝心聚力實施智育,使孩子們成人成才。

(三)勞為謀生之道

裴氏十分注重勞動教育,認為“勞動教會人蔑視那些跟事實脫節的語言”[6]。他覺得合理組織兒童的體力勞動,不僅能夠使兒童獲得各種職業活動必不可少的勞動知識和技能,而且可以促進智慧和道德力量的發展,為未來生活做準備。書中,坡那鎮學校對學生、葛篤德對子女、縣長亞爾納對鎮上的孩子,都實施勞動教育。

首先,在家庭教育中,葛篤德常常一邊教授孩子們歌唱、讀書與計算,一邊耐心指導孩子們紡紗?!昂⒆觽兌及褧_了,找著指定今天要讀的篇頁和行句。紡車的輪盤仍然轆轆地轉動不停,孩子們只用眼睛看著書本?!保?]裴氏借葛篤德的行為,竭力設法在勞動時“使兒童的情緒熱烈,并且要發展兒童的智慧”[8]。其次,在學校教育中,勞動教育占有很大的比重。校長格呂菲重視對學生進行全面的勞動訓練,并將此置于職業訓練之上。他通過將學習理論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實踐方法以鞏固學生的知識。還帶著孩子們去參觀鎮上的工藝作坊,并在這個過程中估計每個學生的前途,使他們將來的職業都有著落。最后,在社會教育中,縣長亞爾納十分關注人民是否踏實勞動,避免不勞而獲。書中說道:“他對人民的娛樂方面也是如此;娛樂配合勞作。布置孩子們傍晚的游戲,也緊密地結合著白天的生活勞作,并且周末的晚會也完全一致?!保?]縣長還關閉了害人的酒館、開辦炭廠發展實業、帶領孩子們植樹和牧羊。這一系列的努力成功改變了坡那鎮不勞而獲、偷竊成性的風氣,助于坡那鎮擺脫野蠻狀態而逐步向著文明前進。

總體而言,家庭中的勞動教育初步培養了孩子們對勞動的興趣和熱愛以及勤勞節儉的品德;學校中的勞動教育使孩子們獲得更廣泛、更系統的勞動知識與技能,并為未來職業指明了發展方向;社會中的勞動教育為孩子們營造了良好的勞動氛圍,提供了更多的勞動實踐機會。家、校、社結合,最終使得勞動教育的內容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家、校、社“三結合”的路徑探析

在促進兒童成長和發展的過程中,家、校、社任何一方都不應該是旁觀者。在《林哈德和葛篤德》一書中,家、校、社三者結合,同向偕行,協同育人,為坡那鎮上的孩子們的健康成長營造了和諧有序的環境。

(一)學校引領:爭取家庭和社會的全面支持

建立家、校、社協同育人的格局,學校在其中發揮著重要的引領作用。書中格呂菲校長通過不懈的努力,爭取到了家庭和社會教育的支持,達到三方合力育人的理想教育狀態。那學校該如何成為“引領者”,爭取其他主體的支持呢?格呂菲作為坡那鎮學校的新校長,通過以下兩個方面實現此目標。

首先是主動加強聯系與溝通。由于價值觀、立場、文化等方面的差異,學校與家庭很容易出現沖突與隔閡,甚至產生消極對抗的心理和行為過程。一開始坡那鎮的民眾對“新學?!焙汀靶滦iL”保持著觀望甚至敵對的態度。但校長格呂菲并未因家長的不信任和鄙夷,而熄滅對孩子的愛以及教育熱情。他抓住時機了解鄉民們對學校教育的感受和看法,和家長之間建立了通暢的溝通機制,引導家長注重自身的言行以及對子女的教育?!跋戎徽f說他們的孩子怎樣好,怎樣有希望;漸次了解他們對學校教育的觀感和各家對孩子們的愿望,弄清楚他們的底細以后,就很誠懇地舉起杯來,同大家干杯,祝各家孩子的健康幸福?!保?0]文中他為了幫助學生改正缺點,和孩子說:“對你的爸爸媽媽說,要求他們與我合作,幫助我改掉你的懶惰和馬虎忘事的習慣?!保?1]通過一系列的努力,他的真誠打動了鎮民,拉近了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距離?!按蠹疑顬樗脑捤袆?;幾十對眼珠一動不動地盯著少尉;許多人合掌靜聽,好像祈禱似的?!保?2]家庭和學校之間的良好合作關系對學生的身心健康、學業成就以及學習動機等都有積極的促進作用。格呂菲的努力,不僅彌合了學校和家庭的隔閡,解決了坡那鎮家校沖突的現實問題,而且為家校合作注入了不竭的動力,進而助于孩子們的成長和發展。其次,格呂菲還重視與社會中有一技之長的人溝通聯系,請求他們為幫助孩子獲得知識和技能貢獻自己的力量。他請求一位對園藝有經驗的老婆婆,幫助年輕的一代,學好在自己園地里和種植花草。

其次是使各主體從中“獲益”。文中校長格呂菲把正在跳舞的子女們指給父母們看,說道:“我希望你們和我立約,我也和你們立約:憑上帝保佑,只需短短的幾年時間,一定要使人心情舒坦地看到子孫后代的前途?!保?3]其要求“立約”的行為使家長們感受到學校育人的決心,相信子女未來在家校共育下會有美好的前途。從而支持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積極主動和教師溝通聯系,貢獻自己的力量。書中說道:“少尉當面跟師博約定,他的徒弟今后仍然是學校的學生,可以到校學習算術與圖畫,這對他們的手藝將來是大有用處的。恩格爾師傅認為對他也有好處,因此師徒合同的條款就都照少尉的意見定下了?!保?4]格呂菲校長關注到了人性中的獲益心理,使得相關主體認識到合作的結果也會帶來其個人所圖目標的實現,有益可獲、有利可圖,從而得到其真誠的支持。他發揮了學校的引領力量,努力爭取家庭和社會的幫助,使得學校與家庭、社會的聯系更加緊密,實現了三者的互補與銜接,有效增強了教育合力。

(二)資源整合:聚集家、校、社的優勢資源

在家、校、社“三結合”共同育人的過程中,由于三方都有自己的優勢和短板,因此整合利用各方資源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延伸教育陣地、加強教育效果。書中格呂菲校長很好地將坡那鎮的家庭教育資源、學校教育資源和社會教育資源進行聚集整合,并為育人所用。

首先是利用學校教育資源。學校是家、校、社協同關鍵資源的擁有者,具備專業的教育技術和豐富的教育資源[15]。坡那鎮的學校中有教室、黑板、紡車等顯性教育資源,還有科學的教育觀念、和諧友愛的校風等隱性教育資源,二者形成合力,共同發揮育人作用。

其次是優化家庭教育資源。一是家庭教育資源包括物質資源,例如家長的經濟收入、家庭生活用品、職業等。文中格呂菲校長在開學第一天就要求孩子們把家中有的勞動工具帶到學校中加以利用,“我還要交代清楚;每個上學的孩子,明天要隨身帶著自己在家庭工作的工具,不論是縫紉、紡棉花”[16]。女孩子在學習栽種花木時,需要在自家田地里留出土地供其實踐。二是家庭教育資源還包括非物質資源,例如家長的品德和養育觀念等。文中善良的母親葛篤德,本身就是一種人力資源,為孩子的品德發展樹立了良好的榜樣作用。

再次開發社會教育資源。校長格呂菲懷揣著要照顧全體學生、使他們將來的職業都有著落的教育理想,十分注重使孩子們在社會教育中獲得有助于生存的知識與技能。書中坡那鎮的居民大多數靠農耕或手工業勞動來維持生計,鑒于這種社會實際情況,格呂菲充分利用鎮上現有的社會教育資源,注重使貧苦人家的兒童都能學到關于農耕或者工業方面的知識和技藝,幫助其找到適合自己的謀生之道。格呂菲和鐘表店的師傅恩格爾進行溝通交流,幫助寒苦的學生成為了鐘表店的學徒,并答應他們還可以隨時來學校學習。他還帶著女孩們去鎮上擅于種花的大娘家里參觀,請大娘教她們園藝知識。只要有時間,他就帶領孩子們走出學校、走進社會。文中說道:“帶領學生去參觀鎮上的各種工藝作坊,不惜花費幾個小時去觀察人家如何做活,了解各種做法,從多方面研究、估計每個學生的前途?!保?7]格呂菲將社會教育資源進行綜合利用,使鎮上的工藝作坊都變成了“社會教育基地”。一方面提高學生的社會實踐力,使貧苦的孩子們有一技之長,保證將來在社會中有謀生手段和立錐之地;另一方面使得學校和社會教育緊密相連,共同促進學生的終身發展。

總體來看,家庭、學校和社會等主體進行資源的交換和共享,不僅有助于構建家、校、社三方協力育人的和諧教育生態,而且有利于孩子們獲得更加公平和優質的教育機會。

(三)政府發力:落實自身的社會教育責任

書中縣長亞爾納作為政府代表,充分認識到政府本身的社會教育作用以及對家、校、社協同育人的領導意義。他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家、校、社合力育人做出了努力。

首先,發揮自身的監督作用,對協同主體進行規范??h長亞爾納為官具有“父母心”和責任感,他不忍心看到“愚民置子女而不顧……他規定凡子女年滿7歲的,家長必須報告子女長大成人以后希望他們做什么;鎮參事就有責任每年作出報告,說明有關的子女的教育進度與家長的期望是否適合。亞爾納不斷地注意到坡那鎮民家庭環境的歡欣和暢,使鎮民充滿光明的希望”[18] 。此項規定有效發揮了政府的監督作用。對于家庭教育而言,加強了父母對子女教育的重視力度,使家長有意識地挖掘子女的優點,并時刻規范自身的教育行為;對于學校教育而言,可以驗證學校發展的軌道是否和家長的教育需求相一致,為家校合作建立起溝通的橋梁。

其次,設立節日,增加協同主體的合作機會。書中縣長為鎮里各階層和年紀的人設立各自的歡樂日,這天孩子們會積極主動地幫助他人,體會奉獻的幸福?!昂煤⒆印痹跉g樂日這天可以獲得獎勵,文中說道“孩子們須由校長或家長發給一張獎狀,證明他一年中是個好孩子,否則就不得參加縣長府邸的歡樂會;因為孩子們一年一度要齊集到亞爾納的府邸,和縣長父親大人同樂一天”[19]。這項規定有兩方面的價值意義:一是加強了家庭、學校和社會的聯系;二是使孩子們在任何時間和空間都注重自身言行,把優秀的道德規范潛移默化地轉化為自覺行為。

最后,開展活動,提高協同主體的教育意識??h長亞爾納和牧師安斯特深刻認識到提高家、校、社合作的意識以及鎮民的教育水平是一項長期工程,需要久久為功,而非一勞永逸。想使家庭、學校和社會教育從分離走向結合,要有理論層面上的宣講,更要有實踐層面的社會教育活動。文中牧師安斯特通過“試驗課”的活動,對鎮上的父母進行一系列的發問,觸及人的心靈,引起家長的反思。例如“你們給孩子們裝束,同時也給他們精神上的糧食沒有?你們知道,如果只顧孩子們的身體,不顧他們的靈性,他們會像野獸那樣成長,會粗魯野蠻,變成被文明人消滅的對象嗎”[20]。每一次試驗課都是對家長的一次精神洗禮,使其更加關注對子女的教育??h長亞爾納和牧師安斯特還注重在鎮上組織大型的社會教育活動,吸引廣大家庭積極參與,引導人們從“小”家融入“大”家。在這個過程中,鄉民們收獲了很多關于園藝的知識以及勞動的喜悅,而且還加強了鎮民間、家社間的聯系。

三、家、校、社“三結合”的啟示

在2023年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上??萍拣^館長倪閩景提到:“現在的社會變化太快,孩子、家長和教師遇到的困難更多,尤其需要家、校、社協同配合?!被谏衔膶ε崾纤读止潞透鸷V德》一書中的家、校、社“三結合”的內容和路徑的分析,結合我國國情,可以獲得以下有關家、校、社“三結合”的啟示,提高家、校、社協同育人的整體效應。

(一)結合的前提:確定育人共同目標

共同育人目標決定著協同育人的發展方向和育人效果,是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的重要前提[21]。但家庭、學校和社會由于價值立場、角色定位等各不相同,對孩子的成長有不同的期待,教育目標也具有差異。當今,家庭教育的目標側重于增加子女在社會中的競爭力,“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學校的教育目標是培養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體現國家意志;社會教育的目標集中于提升國民整體素質,承擔社會責任。雖看起來呈現出相互博弈的應然狀態且各具特點,但背后又有共同之處,即促進孩子的成長與發展。這是三者教育目標的集合點,也是合作的前提條件。

共同目標的形成是各主體協商的結果,達成共識的基礎是各主體能夠從中“獲益”[22]。文中坡那鎮學校的校長就是抓住了人們的獲益需求,得到了家長和社會的認可與幫助。當下家、校、社結合育人,也應該讓各主體認識到自己是利益所得者。對于學校而言,家、校、社結合可以增加家長對學校教育理念的理解,加強社會對教師的寬容與信賴;對于企業而言,可以增加品牌效應,提高國民的認可度;對于家庭而言,可以為家長排憂解難,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等。在家、校、社合作中,學校要充分了解家庭和社會所需,增強育人共識,堅守為黨為國育人,并以學生為本開展教育活動。

(二) 結合的關鍵:建立合作信任的關系

信任代表著主體對他人或者置身于其中的社會環境的信心與期望,與交往、合作緊密聯系,并在交往、合作中產生。家、校、社結合需要家長、教師、政府、企業等多方主體的共同參與,但當下更多的是以學校為“掌舵者”,家庭和社會常常因各種原因失去了話語表達權利,處于被動接受地位。這就使各主體之間的地位與權利處于失衡的狀態,導致合作與信任不足。倘若各主體間沒有合作信任的關系,那彼此就會不相為謀、離心離德,遑論合力育人。譬如有些教師認為家庭教育是非專業性的存在,忽視家長的教育作用,導致很多家長喪失參與家、校、社結合的自我效能感。還有一些家長因不信任國家的教育政策或者學校的教育理念以及教師的教育能力,過度干預學校的教育教學活動,甚至偷偷給孩子補課報班,產生劇場效應,使得教育生態惡化,極不利于家、校、社結合育人。

因此,家、校、社之間形成合作信任的關系是非常重要的,這就要求各主體首先要尊重差異和沖突,樹立平等的合作觀;其次,應建立通暢的溝通渠道,加強信息的共享,增進主體間的相互理解。學??上蚣议L分享學校管理和運行的信息,增進家長對學校的了解,促進家長更充分理解學校行動背后的邏輯,使學校各項工作為廣大家長理解和認同,從而為學校教育營造良好的家庭支持環境[23]。最后,應秉持穩中求進的原則。家、校、社結合并不是一個目標或終點,而是一個持續不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各主體不可急于求成,應慢慢建立起合作互信的關系,從而增強家、校、社協同育人的實效性。

(三)結合的支撐:形成優良的家教家風

裴氏在書中塑造了有持家之道和教子之道的母親葛篤德的形象,贊揚其創設的溫馨的家庭氛圍和形成的優良的家教家風。裴氏格外重視家庭的價值,文中說道:“千萬不可忽視繁榮社會的經濟,主要在于家庭的幸福?!保?4]兒童的成長包含著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在內的全方位系統工程,其中家庭教育扮演著支柱作用[25]。家庭中優良的家教家風不僅是個體成長發展的起點,還是家、校、社結合的支撐。

首先,優良的家教家風可以潛移默化地規范孩子的行為習慣,塑造孩子的優良品德;其次,可以使孩子更好地融入學校要求的品德規范,為后續接受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打下基礎;最后,優良的家教家風代表父母具有不錯的品德修養和教育覺悟,可以提高家庭和學校、社會之間溝通的質量,減少不必要的誤會與摩擦。不僅如此,優良的家風本身就是一種重要的教育資源。中華優良傳統家風源遠流長、內涵豐富,是修身之本、齊家之要、治國之基,是一個家族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凝聚,是聯結親情、家庭和社會的重要紐帶,是值得當代中國人禮敬和自豪的優良傳統和精神財富[26]。家、校、社結合中要突出家風家教的價值,以優良家風推進協同育人。與此同時,學校要加強對家庭教育的科學指導,進而提升家長的整體素養和教育水平,塑造良好的家教家風,為家、校、社結合提供支撐。

(四)結合的樞紐:整合利用各方資源

家、校、社三方不僅要意識到自身對孩子成長負有責任,還要認識到自身具備獨特的資源為孩子的成長創造更好的條件。只有將三者的資源聚合并有效利用,才能使家、校、社得到更好的結合。教育資源的聚合和利用既是家、校、社聯系的途徑和中心環節,也是家、校、社結合的目的和結果。

首先,家長應改變傳統觀念,積極主動地利用社會公共教育資源,例如少年宮、科技館等。其次,學校應統籌好校內外各種力量為教育所用。例如教師邀請不同職業的家長來到學校,為孩子們普及各行各業的知識,使家長本身成為優秀且特別的教育資源。再次,社區要承擔起家校合作的主體責任,避免社會教育缺位,主動提供資源支持。例如有博物館、書店等機構的社區,可以積極主動向學校和家庭發起合作,利用這些資源提供學生課后服務的場地等。相關企業可以為學生提供實習基地,加強校企合作。最后,政府要發揮好自身的領導統籌作用。一方面投入資金建立并完善社會教育公共服務平臺,另外一方面要統籌規劃好教育資源,向欠發達的地區進行傾斜,實現資源共享,保證教育公平。只有這樣,才能避免教育資源的流失和浪費,擴展學生的成長空間,并沖破家、校、社之間的隔閡,構建家、校、社協同育人的和諧教育生態。

參考文獻:

[1][6][8]曹孚.外國教育史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79.

[2][3][4][5][7][9][10][11][12][13][14][16][17][18][19][20][24]〔瑞士〕裴斯泰洛齊.林哈德與葛篤德 [M].北京編譯社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15]麻超,王瑞,曲美艷.家、校、社協同推進青少年生命教育:基于交疊影響域的視角[J].當代教育論壇,2022 (05): 1-9.

[21]郗厚軍.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性質指向、理論意涵及關鍵點位[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 (03):139-145.

[22]邱慧燕, 柴江.家校合作體系構建的要素、困境及路徑[J].內蒙古社會科學,2021 (06): 179-186.

[23]王東.論學校家庭教育指導工作的邊界及其啟示[J].中國教育學刊,2023 (01):47-51.

[25]彭靜雯,曹根.超越西方親子溝通的實用工具:中國家庭教育“鐵三角”模型的構建[J].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刊, 2022 (01): 28-38.

[26]吳默聞.中華優良傳統家風與新時代立德樹人[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0 (11): 66-70.

The Content, Path and Inspiration of the “Three-way Combination” of Family,

School and Society: Approaching from Lienhard and Gertrud

BAI Xiantang, YU Suning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 Taiyuan, Shanxi 030000, China)

Abstract:Lienhard and Gertrud is an educational work full of humanitarian spirit written by the famous Swiss educator Pestalozzi. The book is full of Pei’s educational ideals and wisdom about the combination of family, school and society. The main contents of the “three combinations” of home, school and society are: virtue as the foundation of the world, wisdom as the basis for success and labor as the way to make a living. In the process of promoting children’s growth and development, the family, school and society should not be bystanders, but should cooperate with each other and work in the same direction. Firstly, the school should take the lead in soliciting the comprehensive support of the family and society; secondly, it is necessary to integrate resources: gathering the advantageous resources of the family, school and society; and lastly, it is necessary for the government to make an effort to implement its own responsibility of social education. Analyzing the experience of “three combinations” of family, school and society in the book, it has the following three main inspirations for current education: Firstly, determining the common goal of educating people is the prerequisite for the combination of family, school and society; Secondly, establishing cooperative and trusting relationships is the key to the combination of family, school and society; Thirdly, forming excellent family education and family culture is the support for the combination of family, school and society; Fourthly, the integr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resources from all sides is the hub for the integration of family, school and society.

Key words:moral education; labor education; family education; synergistic education

猜你喜歡
協同育人勞動教育家庭教育
探討農村小學學生的管理工作
校企合作協同育人在大學生就業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馬卡連柯勞動教育思想對兒童勞動教育的啟示
專業教師與思想政治教師協同育人機制研究
協同育人視角下高校創新應用型人才培養研究
家、園合作是幼兒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
初中生家庭教育與心理健康
家庭環境對中學生性格及成長的影響
蘇霍姆林斯基的勞動教育思想的原則
由“依附”走向“聯動”:學校與政府協同育人策略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