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職院校創新創業課程體系探索與實踐
——創新創業與專業技術雙螺旋融合

2023-12-14 22:11潘念萍黃小娥龍艷紅
教育教學論壇 2023年43期
關鍵詞:第二課堂課程體系融合

潘念萍,黃小娥,龍艷紅

(廣西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 質量督導處,廣西 南寧 530023)

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背景下,高職院校近年來高度重視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把培育高職學生創新創業能力作為經濟發展的“新引擎”和人才培養新的支點,不斷提升人才對企業需求的吻合度,從而提升教育服務社會的能力[1]。但創新創業教育在不斷受到高校和社會重視的同時,在實施過程中,仍還存在很多問題,比如創新創業教育通過什么途徑才能更好地與專業教育進行融合?創新課程體系與專業課程體系融合的契合點在哪里?“雙創”人才培養的特色是什么?如何突破創新創業教育的瓶頸?要解決這些問題,仍然是高校尤其是高職院校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方向。

一、高職創新創業課程體系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亟須深化改革

(一)創新創業課程存在與專業課程不夠契合的問題

高職創新創業教育需要深度融入人才培育全過程,從制訂人才培育方案著手,以學生創新能力培育為目標,分解目標任務,整體推進,形成合力。但目前職業院校創新創業課程體系與專業教育課程體系存在分裂,體現在課程體系上兩者沒有精準找到結合點。

對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現狀調查結果顯示,茹秋平對廣東省近700名高職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在分層分階的創新創業課程資源建設、課程體系及資源共享平臺、專業教師參與創新創業實踐指導方面不盡如人意,分值均在3分以下(滿分5分),創新創業教育課程與專業教育融合效果不佳,校內專業教師指導很少持續到創業環節[2]。

(二)創新創業課程存在綜合性、創新性不足問題

創新創業課程主要載體為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相結合,目前普遍存在第一課堂理論性太強,第二課堂實踐課程缺乏多元化。從第一課堂的創新創業課程來看,主要側重于講座和報告會,以及學校開設的必修及選修課,理論性、政策性解讀多,創新思維訓練、產業技術等內容少的現狀,很難激發學生創新創業的熱情。從第二課堂創新創業實踐來看,偏重于創新創業競賽為主,創新創業平臺比如創業園、孵化基地等提供的實踐項目覆蓋學生數較少,創業實踐難落實的現象依然存在。如何實現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的融合,創建更多的實踐活動和項目,仍是創新創業教育需要突破的教育教學改革問題。

關于創新創業實踐課程的設置問題,結合茹秋平對廣東省12所高校高職學生的訪談調查結果不難發現,對于高職學生的創新創業參與熱情來說,98%的學生都學習了創新創業的相關課程,但是,真正參加創新創業項目的人數占比很少,不到25%。從另一個角度也可以看出,學生創業的主觀訴求并不高,同時高職院校普遍沒有提供更多機會讓學生參與創業實踐。

(三)創新創業課程存在評價體系不健全問題

創新創業課程教學評價,對于衡量高校教師的教學水平以及學生學習創新創業的熱情有著重要的作用。在評價內容上,目前偏重于課堂教學內容,普遍缺乏實踐課程的評價;在評價的依據上,偏重于單一的考試內容和考核方式,對學生實踐課程、線上學習、技能競賽等綜合考評缺乏考核標準和管理辦法。

對于這一系列問題,結合劉偉調查結果不難發現,相當一部分學校并未制定專門的評價標準,而是沿用了諸如專業課、公共課的書面考試方式,將考試成績作為唯一標尺,一方面忽略了創新創業教育需要動手、實踐的教育規律,同時也忽視了創業實踐活動在創新創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這不僅不利于豐富教學實踐的具體形式,也不利于對教學過程的有效監督。

二、高職創新創業課程體系建設主要原則

(一)體現創新創業—專技融合原則

1.構建創新創業育人體系和專業技術人才培養體系雙線螺旋、互推互促的育人模式。對于創新創業教育改革來說,想要在人才培養上更新模式,理念更新是先導。首先,明確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融合互促的關系。明確以目標一致、課程模塊契合作為專業技術教育和創新創業融合的原則,促進課程內涵互通、效果互促。其次,明確人才培養方案中兩條主線的關系。人才培養模式與創新創業教育是當前培養創新型人才的兩條同樣重要的主線,沒有主次之分。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可以作為相互交錯螺旋上升的主線,成為高質量人才培養中不可或缺、不分主次的育人“DNA”式存在[3]。

2.創新創業課程與專業技術課程在不同的時期不同的階段形成相互促進的關系。在實踐過程中,學校通過課程模塊在人才培養方案中各個學期的進階式設置,解決長期以來兩條主線未能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以及融而不合的問題。一年級第一個學期致力于創新創業意識的培養,通過創業成功人士、工匠講座等課程樹立理念,一年級第二學期致力于創新思維訓練,通過“創新創業基礎”專業課建立主動發展意識;二年級第一學期致力于創新創業綜合能力培養,形成以實踐為平臺的能力培養體系;二年級第二學期致力于創新創業實踐能力的培養,形成以比賽為平臺促進能力提升的培養體系;三年級學生在企業實習實踐,形成校企共育的培養體系。

(二)體現理實一體化原則

1.打造分階培養的實踐課程體系。根據學生的基礎差異,在課程教學實踐和課外競賽實踐上,提供分層次的思維訓練和實踐訓練,使不同水平的學生都有提升空間。既有普及的創業基礎課程又有重點分階創新創業實踐課程體系。有效解決創新創業實踐缺乏系統性、理論與實踐脫節的問題。

2.打造分層次的項目培育機制。項目培育機制能確保參賽項目有效落地,最大限度激發學生的創新創業的興趣[4]。在創設層面,覆蓋全體學生,強化對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提升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創新創造能力;挖掘層面,以社團創新+自主學習中心結合的方式為主,鼓勵學生開展自我探索和專創結合的實踐;培育層面,在二級教學單位挖掘創新創業的潛力選手進行培育,突出科研項目與創新創融合,遴選重點培育的項目;在參賽層面,在高職學生創業園和孵化中心對選手進行創業精神和創業實踐的實戰指導,注重資源優勢,進行深度輔導,推動參賽項目有效落地。

(三)體現多方評價原則

1.結合本校的創新創業教育實施方案,在評價內容、評價方式、評價工具等方面做了一些有益嘗試,建立了第一課堂理論考核、第二課堂實踐考核、創新創業比賽考核多方評價機制,把課程成績、社團活動、競賽成績等納入相應的考核指標體系。實施創新學分制,通過認證競賽獲獎成績、在線申請創新學分、進行學分認定等流程,建設賽教融合學分評定機制。

2.鼓勵高水平教授、名師大師、企業導師等參與指導學生創新創業競賽,提升學生競賽的層次和水平。對于評價改革來說,把企業、行業、社會組織等眾多社會要素共同參與的開放系統納入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體系和評價中,為暢通綜合評價注入新的元素,激活學生的創新動力。

三、高職創新創業課程體系建設探索與實踐

(一)優化雙螺旋融合的模塊化課程體系

學校修訂《學院創新創業課程實施方案》,將創新創業教育貫穿于專業人才培養全過程,將創新創業課程安排寫入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聚焦課程體系、實踐體系、機制運行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與專業人才培方案中專業建設、課程開發、教學組織相應模塊充分融合,貫徹人才培養全過程。

構建初級、中級和高級的創新創業課程模塊,創新創業教育的理論知識部分以課程形式融入人培方案,專業技術教育的項目化實踐教學部分則融入創新創業實踐環節中。

一年級第一個學期致力于創新創業意識的培養,面向全體開出“三創”通識型公共必修課程,同時,通過創業成功人士、工匠講座等課程樹立理念。一年級第二學期致力于創新思維訓練,通過“創新創業基礎”、專業基礎課建立主動發展意識,課程包括“創新創業基礎”“創新創業實踐”“創新思維”“微商創業指南”“網絡創業理論與實踐”“品類創新”等創新課程。二年級致力于創新創業綜合能力培養,形成以實踐為平臺的能力培養體系,打造“四創”融合的品牌課程。在課程要素融合上,集成了專業、思政、比賽、就業等內容,打造了專創、思創、賽創、就創“四融合”的品牌課程,培育了“工業產品創意設計”“紅色扶貧創業”“互聯網+創業樂園”“‘小微’創新機電”等品牌課。三年級致力于創新創業實踐能力的培養,形成以比賽為平臺促進能力提升的培養體系,包括校內組織的創業大賽、省級、國家級的“互聯網+”大賽和挑戰杯,不斷強化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

(二)健全“課訓賽”結合的實踐課程體系

注重通過第二課堂、創新訓練、創新創業比賽等形式,打造全方面的創新創業實踐課程體系。一方面,成立創新創業學院,統籌創新創業競賽工作,負責創新創業實踐項目的組織、參賽項目培育、競賽組織、資源協調等工作。建立以賽促教、以賽促學、以賽促創的人才培養機制和創新創業實踐課程支持體系[5]。建立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將社團活動、創新實踐選修課、“三下鄉”社會實踐等結合起來。另一方面,通過邀請校內外專家、聘請導師團隊為參賽師生開展集中輔導和一對一項目指導的方式參加創新創業大賽。對重點項目進行支持和培育。學院與東盟經濟開發區及廣西壯族自治區科學技術協會、科技廳、國資委、發改委等聯合,搭建“政企?!焙献髌脚_,成立廣西高校TRIZ 聯盟、廣西東盟TRIZ 研究應用中心等,每年為學生孵化創業項目包括節水灌溉、光伏機器人50多項,學校為企業提供技術升級和創新的橫向項目達100多項,打造校企聯合培養的體系。

(三)綜合考核—過程性考核+實踐考核

在人才培養方案指導意見中明確創新創業課程的學分要求、考試內容和考核方式,同時,依托綜合素質評價平臺進行推廣應用,推動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

在評價內容上,由于創新創業能力的培育其本身具有社會性、體驗性等非知識化的特點,在構建評價體系過程中,學校充分結合了專業素養、自主創新和競賽活動三個層面的需求考量。在評價管理方面,全面實施第二課程成績單制度,第一課堂改革和第二課堂創新同步進行,實施過程性考核+實踐考核的方式。在評價平臺建設上,建立家校共育平臺,學生的個人素養評價電子檔案可實現三方共管、共督、共教,暢通了共同培養渠道互通渠道。此做法得到推廣,也成為學?!叭恕钡囊淮筇厣?。

四、成果效益顯著

(一)課程改革的成效

學校打造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融合的模塊化課程體系,開發了“創新思維訓練”“高職學生創業基礎”等慕課10余門,同時啟動“課堂革命”,上課方式和方法更加開放有效,增加課堂互動,引起教學共振效應的產生,教學效果收效良好。全面推進“課訓賽”結合的實踐課程體系,第二課堂和競賽活動定期舉行,學生參賽和創業實踐活動在校園中蔚然成風,通過課后思考與訓練模塊,讓學生對已經學習的知識進行固化和復盤,關注學生的個人成長和知識的更新迭代。實施過程性考核+實踐考核,讓學生獲得更多學分認證,激活學生學習和創新動力。

(二)學生受益良多

一是打造的創新創業課程體系得到學生的認可。本校2018、2019、2020、2021屆畢業生對創新創業教育的認同感逐年增強,從2018年的21.5%到2019年有74%的學生認為創業教育對樹立科學的創業觀大有裨益,其中認為“創業基礎”課程提供了創業活動所需要的基本知識,創業實踐提供了創業必備的比如商業技術書的撰寫、創業管理等知識,理論和實際知識對他們在專業領域就業和創業都提供了非常有用的幫助。

二是學生創業人數逐年增加。第三方麥可思調查顯示,近三年創業率由0.6%上升為2.1%;選擇就業后發展成為專技人員和管理人員的各占25%和18.8%;選擇先就業、待條件成熟時再創業的占15.6%。

三是以賽促學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質。通過校內和校外的創新競賽活動,激發了學生對創新創業課程學習的動力,在實踐中培養學生創新實踐的精神和能力,在競賽中培養了協同統籌的綜合素質,大大提升了人才培養的質量。

猜你喜歡
第二課堂課程體系融合
村企黨建聯建融合共贏
融合菜
從創新出發,與高考數列相遇、融合
高?!叭斯ぶ悄堋钡诙n堂建設探討
第二課堂
《融合》
以創新課程體系引領學生發展
晉江“四點鐘學?!?孩子們的第二課堂
民法課程體系的改進和完善思路*——以中國政法大學的民法課程體系為例
加強青少年中醫傳統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課程體系構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