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職院校教師教學設計能力提升的實踐探索

2023-12-14 22:11歐陽網陳在鐵
教育教學論壇 2023年43期
關鍵詞:學情電梯職業院校

秦 艷,歐陽網,陳在鐵

(沙洲職業工學院 a.科研處;b.成教處,江蘇 張家港 215699)

教學設計指的是在課程教學實施之前,根據國家專業教學標準、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學生學情和企業崗位需求,融入“以生為本”“全面發展”等現代教育教學理念,通過對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策略、教學方法、教學環境、教學資源和教學評價等多個教學要素進行系統設計和合理規劃,制訂教學具體實施方案的過程。通過教學實施,把重視學生、理解學生、尊重學生、愛護學生、提升和發展學生素質和能力貫穿于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全方位,促進每一名學生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的全面發展與完善,提高學習能力,提升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教學設計是高職院校教師教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學設計能力是教師職業能力的重要體現,是高職院校推進教師、教材、教法“三教”改革順利進行的關鍵點。高職院校教師教學設計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優化教學資源,提升課堂教學效果[1]。

一、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教學能力比賽概況

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教學能力比賽(以下簡稱教學能力比賽,2019年以前賽項名稱為全國職業院校信息化教學大賽,包含信息化教學設計、實訓教學、課堂教學三項)是由教育部主辦的針對職業院校教師的專門賽項,2022年的大賽指導思想中明確要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職業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全國職業教育大會精神和新修訂的職業教育法,落實《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等部署,充分發揮大賽的示范引領作用,不斷提高教師的師德踐行能力、專業教學能力、綜合育人能力和自主發展能力。大賽重點考查教學團隊針對某門課程中相對獨立和完整的部分教學內容完成教學設計、實施課堂教學、達成教學目標、對教學進行反思和改進的能力,需要提交的參賽材料包括參賽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參賽課程的課程標準、參賽教學內容的教案、參賽教學內容的教學實施報告和教材選用程序說明等文檔資料,以及課堂教學實錄和課堂教學片段等視頻資料[2]。

合理的教學設計是確保教學順利進行的前提。在比賽方案中明確要求高職院校教師要能夠針對不同的生源類型合理進行教學設計,依據學生學情和個性化發展需要進行分類施教、因材施教,并根據課程實際需要有效利用在線課程平臺、虛擬仿真軟件、數字孿生、大數據等信息化教學資源和先進技術組織課堂教學,優化教學過程[3]。

二、高職院校教師教學設計問題

結合筆者近幾年的比賽和評審經歷,從選手預賽提交的文本材料(人才培養方案、課程標準、教案、實施報告以及課堂實錄視頻等)、決賽實施報告匯報、決賽課堂教學展示以及現場答辯等方面發現,高職教師在教學設計方面存在一些普遍問題。

(一)學情分析不夠聚焦、教學目標不夠明確

學情分析是合理進行教學設計的前提,很多參賽作品中的學情分析比較空泛,沒有聚焦到授課專業、授課班級課程學習前的學習情況,諸如“學生是00后”“學生不喜歡理論學習,喜歡動手實踐”“學生基礎差”等空泛的語言,不能為教學設計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撐。教師應在課前通過課程教學平臺收集學生學習行為數據、先導課程或模塊的過程性與結果評價、展開問卷調查等方式,對學生在課程學習前的情況進行動態、全面的跟蹤分析,并結合往屆學生的課堂表現,準確預判教學難點。

教學設計的第一步就是合理制定教學目標,很多參賽作品制定的教學目標空泛,表述不明確,很難測評。教學目標的制定應該要適應新時代對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新要求,符合教育部發布的專業教學標準、實訓教學條件建設標準、崗位實習標準等有關要求,涉及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課程教學內容,還應對接有關職業技能等級標準。教學目標的制定還要緊扣學校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標準,夯實學生專業基礎和專業能力,培育學生職業道德、職業能力、信息素養、創新能力、工程思維,培養學生科學精神、工匠精神和終身學習能力等[4]。

(二)教學內容太過陳舊、教學策略選擇不夠得當

教學設計的核心是課程教學內容的重構和教學策略的選擇。很多參賽作品的教學內容陳舊,不能對接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新職業;教學模式單一,很多教師趨向于采用講授式等單一的教學模式,在教學設計中較少運用成果導向(OBE)、問題導向(PBL)、任務驅動、合作探究、情景教學、案例教學等先進的教學模式和方法。有些教師雖然在授課過程中采用了微課、在線課程教學平臺、虛擬仿真軟件等信息化資源和手段,但并不能與教學設計進行有效融合,導致課程的教學效果不夠理想。

(三)教學理念未能體現“以生為本”

很多參賽教師設計的教學環節不夠合理,大多以教師授課為主,未能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不能有效施行因材施教;有的教師不能針對不同生源特點,開展靈活的教學組織形式,設計的教學互動不夠深入有效,不能讓學生樂學、學會,導致學生課堂參與度不高、學習興趣不濃厚。

(四)教學設計不夠完整流暢

有些作品的教學設計只關注課堂教學本身,未能及時進行深入有效的教學反思;有的教學設計只關注學生學習行為的數據采集,未考慮教師教的數據采集與反饋;有的作品只設定教學目標,未能針對目標要求開展教學與實踐的考核與評價體系的設計[5]。

三、教師教學設計能力提升的實踐策略

以筆者2019年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教學能力比賽一等獎的獲獎作品為例,教學設計可通過以下環節來具體開展實施。

(一)融合崗課賽證要求,重構課程教學內容

獲獎作品選自“典型機電設備安裝與調試”課程,該課程是機電設備管理與維修專業的一門專業核心課程,旨在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機械、電氣、傳感、控制等方面相關專業知識與技能,掌握該專業培養目標設定的典型機電設備安裝、調試等工作崗位職業能力。

參賽課程學習借鑒“專業核心技術一體化”建設模式的理念和思路,圍繞典型機電設備的硬件安裝、軟件編程、系統調試等技術技能要求,整體教學設計以課程內容一體化、教學環境一體化、崗課賽證一體化為目標,響應國務院《關于加強電梯質量安全工作的意見》的要求、呼應老舊小區加裝電梯的民生改善工程、適應現代智能大廈電梯的群控技術趨勢,課程教學載體以具備機電技術綜合性、控制協調系統性的垂直電梯作為典型機電設備。

課程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對接機電設備安裝與調試的崗位需求,按照電梯的組成結構將課程整合為電梯機械系統裝調、電梯電氣系統裝調、電梯傳感系統裝調、電梯控制系統裝調四大模塊,各模塊按照實際工作流程細分教學項目,形成前后呼應、分門別類、重點突出、由簡到難的體系構架。在教學內容中充分融入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機電一體化賽項以及維修電工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考核要求完成課程內容的重構,如表1所示。

(二)基于多維數據采集,精準開展學情分析

課程開設在第四學期,學生已經學習了“機械結構與零件”“電機與電氣控制技術”“可編程控制器與傳感器應用技術”等專業課程,應當能將所學機械、電氣、傳感、控制等相關專業知識與技能綜合運用于典型機電設備的裝調。模塊四學習前,通過大學生MOOC平臺行為數據、前序模塊的過程性評價、調查問卷與學習測試等方式,對學生本模塊學習前的情況進行動態、全程跟蹤分析發現,學生已經接觸了電梯的機械系統、電氣系統、傳感系統的安裝與調試,應當能夠使用電梯拆裝虛擬軟件、高仿真電梯實訓裝置、職教云教學平臺、小組合作探究法等繼續學習控制系統的安裝與調試。

但是,由于可編程控制器技術的知識學習和實踐操作已經相隔了一定的時間,學生對此有所遺忘,因此需要安排課前的復習回顧;模塊四中的多種情形的條件分析、較為復雜的設備通信等新知學習,以及電梯PLC仿真接線與程序調試軟件、智能眼鏡拍攝操作等首次使用,都需要安排更多的學習指導。

(三)基于課程標準和學生學情,合理選擇教學策略

1.課程思政強調三點關注。一是關注時政,跟蹤社會熱點,播放電梯使用慘痛事故的新聞視頻片段,教育學生增強電梯質量安全的崗位責任意識;二是關注科技,更新教學內容,應用智能大廈群控電梯高新科技的真實案例,教育學生要及時學習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三是關注民生,介紹應用拓展,引用新增老舊小區多層住宅加裝電梯的政府實事工程,教育學生要學好專業本領、服務社會。

2.教學內容安排三層遞進。一是從分解動作到整體連貫,依次學習開關門、上下行、運行狀態、整梯運行;二是從簡單情形到復雜運算,在掌握了單梯控制程序的基礎上,學習雙梯聯動控制,了解多梯智能群控;三是從課堂學習到課外拓展,課內應用三菱PLC最新版編程軟件(GX Works2)、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指定設備(THJDDT-5高仿真電梯實訓裝置),課后參觀具備國家A級資質的電梯企業,由企業兼職教師現場介紹電梯制造、安裝、維保、改造全業務領域最高等級的技術要求。

3.突出重點設置三條主線。一是5次編程任務按照分析流程、軟件編程、軟件調試的流程進行,反復訓練有助于學生掌握教學重點;二是4次調試任務按照仿真接線調試、模擬信號實驗、實梯運行操作的邏輯進行,梯度實訓有助于學生克服畏難情緒;三是8次課堂教學按照引入、探究、歸納、測試的環節進行,閉環要求有助于學生鞏固所學內容。

4.綜合評價安排三個階段。一是課前有測試(占比10%),用以分析了解學生對預習任務的掌握情況;二是課中評表現(占比75%),教師主要考查學生的編程能力和調試水平,利用平臺進行基本知識測驗;三是課后要評估(占比15%),包括學生完成自我總結報告、同組進行互評。教師還嘗試利用數據分析軟件,評估每個人的學習能力與創新能力,有效開展增值評價。

5.信息技術應用三種場合。一是學生利用職教云教學平臺和職教云課堂完成課前測試、課堂隨測、課后總結和學習評價;二是教師教學中充分利用數字資源(微課、視頻、動畫)、教學軟件(虛擬拆裝、仿真接線與調試)和技術手段(模擬實驗臺、觸摸屏控制、高仿實梯、智能眼鏡);三是師生在教與學創新實驗基地中進行資源制作、課堂學習、教學互動、資源檢索等活動。

結語

本文結合筆者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教學能力比賽一等獎的獲獎經驗和評審經歷,從其比賽視角提出高職院校教師教學設計能力發展問題,結合具體課程給出融合崗課賽證要求,重構課程教學內容;基于多維數據采集,精準開展學情分析;基于課程標準和學生學情,合理選擇教學策略。今后筆者還將持續關注高職院校教師教學能力全面發展問題,探索教學能力提升的新策略。

猜你喜歡
學情電梯職業院校
針對學情,實干巧干
立足學情以點帶面
如何加強職業院校學生的德育教育
被困電梯以后
淺談職業院校中的美術教育
例說依據學情開展課堂教學的必要性
支持水利職業院校發展
職業院校不能僅培養一線普通工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