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失地農民養老保障滿意度影響因素實證分析

2023-12-14 19:17宋沁潤
新農民 2023年33期
關鍵詞:失地農民影響因素

摘要: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劇,越來越多的土地被征用,大量失地農民也隨之產生。失地農民作為城市化的參與者和影響者,其養老保障狀況愈發引人關注。本文基于青州市Z鎮的失地農民的被征地情況、目前生活狀況、未來生活預期、現行政策態度等方面設計問題并通過問卷調查及訪談獲得相應調查數據,經二元logistic回歸分析,探究影響失地農民養老保障滿意度的相關因素,以期為提升失地農民養老保障滿意度,增加失地農民幸福感提供決策參考。

關鍵詞:失地農民;養老保障滿意度;影響因素

失地農民是指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推進,為適應社會經濟發展,加快城市化進程,被征用土地的農民群體[1]。失地農民由于自身資源稟賦的限制,適應市場能力較弱,且社會保障體系不完善,補償方式單一且多為一次性補償以及補償資金發放不及時使失地農民成為城鎮化進程中切身利益的受害者[2]。從失地農民角度來看,此現象的本質原因在于,土地是農民生活的依靠,其依附于土地滿足日常生活所需,被征地后農民無法獲得相應穩定保障,農民生活方式發生相應改變[3]。為了更好地解決失地農民養老保障問題,消除失地農民不滿情緒,維護社會穩定發展,探究影響失地農民養老滿意度因素的分析是非常必要的。

1 研究設計

1.1 調查取樣與處理

筆者選取山東省濰坊市青州市Z鎮為調查點,共發放問卷650份,回收統計有效問卷為611,有效回收率為94.8%;以年滿18周歲以上作為調查對象,調查以隨機發放問卷的方式進行,問卷具體指標包括個人基本信息(年齡、性別、文化程度、健康狀況)、被征地情況(被征地面積)、經濟因素(征地前后收入變化)、生活情況(家庭人口數量、目前工作)、政策因素(征地補償標準、養老保險待遇發放標準、征地前后養老保障)、內心預期(養老期待、養老預期走勢),上述指標作為數據分析的解釋變量,養老保障是否滿意作為被解釋變量,自變量含義及賦值如表1所示。問卷資料通過Excel表格初步統計整理,以IBM SPSS Statistics 27進行初步卡方檢驗,選取有顯著性差異的變量進行二元logistic回歸分析,探究失地農民養老滿意情況,Y為二分類數據,0表示不愿意,1表示愿意,其中P為因變量Y=1發生的概率,故1-P為意愿為0,Xi為第i個影響因素;βi為第i個影響因素的回歸系數,β0表示隨機誤差。二元logistic回歸模型具體表示如下:

其中,β0是常數項,βm表示模型中第m個解釋變量的回歸系數,Xm代表因變量,ε是隨機誤差項。

1.2 樣本基本特征

通過調查對象基本特征顯示,男女比例相近,說明樣本方面不存在性別的差異,從失地農民年齡組成方面來看,60歲以上的共計244人,占總人數的39.61%,占比最高。31~45歲人數為153人,占比為24.84%,年齡在46~60歲的人數為160人,所占比例為25.97%??傮w來看,失地農民年齡小于45歲占比為212人,所占比例為34.42%,符合普通農村生產的實際,有65.58%的調查對象年齡超過45歲。在失地農民文化程度方面,在調查對象中大專及以上學歷人數為48人,所占比例為7.79%,高中學歷人數為64人,在調查人數中所占比例為10.39%,學歷為初中的有272人所占比例為44.16%,學歷在小學及以下的人數為232人,所占比例為37.66%,總體而言,小學和初中占比總數過半,數量為504人,占比為81.82%,反映出失地農民總體文化程度不高。在健康狀況方面,調查人群總體是較健康水平。

2 結果分析

2.1 模型擬合情況

通過初步卡方檢驗分析,自變量年齡、文化程度、健康狀況、被征地面積、征地前后收入變化、家庭人口數量、目前工作、征地補償標準、當前養老保險發放標準、與征地前后養老保障、養老期待、養老走勢預期同自變量存在顯著性差異,進一步通過二元logistic回歸分析,經過模型系數的Omnibus檢驗,顯著性P<0.01,P<0.05證明模型是有效的。在霍斯默-萊梅肖檢驗中,顯著性為0.096,P > 0.05,表明擬合程度好。

2.2 實證結果分析

回歸結果顯示,在各個解釋變量中存在10個變量對被解釋變量產生顯著影響,分別是:年齡(P=0.033)、文化程度(P<0.01)、健康狀況(P=0.022)、被征地面積(P<0.01)、征地前后收入變化(P<0.01)、征地補償標準(P<0.01)、當前養老保險待遇(P<0.01)、當前養老保險待遇發放標準(P<0.01)、征地前后養老保障(P<0.01)、養老期待(P<0.01)、養老走勢預期(P<0.01);其中解釋變量年齡和被征地面積對被解釋變量養老保障是否滿意為負顯著性影響,其余為正顯著性影響。從結果來看,(1)年齡的大小對于失地農民養老保障滿意度有顯著性影響,且呈現負相關。(2)而文化程度的高低對于失地農民養老保障滿意度呈正顯著性影響,表明隨著年齡增大,失地農民對于養老保障滿意度越低。年齡較大的老人對原有土地的依賴程度較高,固有的傳統農耕思想使其認為穩定生活保障是建立在土地之上,另外隨著年齡增長對社會適應能力逐漸下降,就業選擇機會較少,因此失地農民隨著年齡增長對于養老保障滿意程度呈降低態勢。但隨著文化程度的提高,就業選擇機會相應提升,因而隨文化水平提升,對養老保障滿意度越高。(3)健康狀況對于失地農民養老保障滿意度呈顯著性正相關影響,其憑借健康的體魄,可以發揮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的優勢獲得更多的收入,從而增加失地農民的自信心,此外健康的體魄,意味著對醫療費用支出較少,進一步增強他們對養老保障的信心。(4)被征土地面積同失地農民養老滿意度有顯著性影響,且結果呈負相關,表明被征地面積增加,養老保障滿意度下降,傳統觀念下土地是農民安身立命之根本,是一切收入來源的保障,征地補償措施不到位,發放不及時(訪談中得知)均會對其產生影響。(5)在生活和經濟方面,家庭人口數量、目前工作對于失地農民養老保障滿意度無顯著性影響,表明關于失地農民養老保障滿意度不受關于家庭人口數量、目前工作這2個因素限制,但卻和征地前后收入變化呈正顯著影響,這是因為較高的收入水平帶來更高的生活質量和幸福體驗感。

(6)在政策因素方面征地補償標準、養老保險待遇發放標準、征地前后養老保障方面均同失地農民養老保障滿意度呈顯著性正相關,表明農民在追求利益最大化過程中,如果能在被征地后獲得較高的賠償且政府關于失地農民補貼安置工作提供充分的支持,農民對于養老保障方面滿意度自然增加。(7)在內心預期方面養老期待、養老走勢預期對于失地農民養老保障滿意度有顯著性影響,且呈正相關,表明較高的心理預期從側面反映出人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有了更高的期待和信任。

3 討論與政策建議

3.1 建立完善的失地農民補償制度

在征地賠償方面,不能局限于土地本身價值和收益,更要同農民的實際利益相關聯,征地賠償標準受不同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限制,加之征收土地后無法確定其非農用途,這就造成了賠償標準難以統一的困境[4]。此外,農村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的分離造就了不同賠償主體,這也就形成了不僅對失地農民補償還要對農村集體經濟及相關部門進行賠償,加大了利益分配合理化的難度[5]。應建立起科學合理的補償標準,增加農民幸福感和政府公信力,結合失地農民群體養老保險情況,適當提高補貼收入,增加失地農民群體參保率。優化集體經濟補償方面的使用,適當調整集體和個人補償占比,提升農民個體占額賠償。建立合理的補償監督機制,促使補償落實到位,從而消除補償帶來的不和諧因素。

3.2 進一步完善失地農民養老保險制度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完善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制度,發展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使個人養老金制度讓老年生活更有保障?;诔青l二元經濟影響導致農村和城市社會養老保險制度難以統一,故政府部門應結合當地實際,積極引導,保證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健康合理運行。政府應提升補貼力度滿足農民失地后的日常生活需求,提升月基本養老金標準,制定可持續的補貼方案,縮小城市居民和農村的養老保險差距。重視推進傳統養老模式和社會保障機制相結合。建立失地農民養老保障制度以確保農民晚年有穩定的生活收入,加強養老保險制度同其他制度相互補充,如在醫療保險制度方面,通過減輕農民看病治病的生活壓力,把更多的收入分配到自身生活或養老保險中。

3.3 提升失地農民醫療保障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全面開展,在很大程度上為失地農民的醫療保障提供了有力支撐,但由于不同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收入水平差異較大,在失地農民中有相當一部分群體仍存在著“看病難” “不愿看”的情況[6]。應加強農村衛生服務,提升農村衛生服務水平,改善就醫條件,除加強農村衛生機構系統的硬件設施外,還應注重人才的吸取和采納,加強全科醫生的培養,滿足農民常見病、慢性病的治療需求,盡量做到小病當地醫治,在充分利用醫療資源的同時減輕農民醫療壓力。

3.4 提供失地農民法律援助

失地農民作為社會弱勢群體,當合法權益受到侵犯時,往往不能承擔維護自身合法權益所付出的成本,這里的成本不僅僅局限于金錢,更包括時間、精力等方面[7],此時采用法律援助手段是必要且有效的。為了開展更行之有效的服務,建議在農村或者社區成立在線法律援助工作室,積極鼓勵學習法律的畢業大學生、律師,或者其他公益組織為失地農民或其他弱勢群體提供在線法律指導和援助,從而建立起良好的治理環境。

4 結語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實施積極應對老齡化戰略,調查顯示至2035年,我國60歲以上老齡化人口將突破4億,屆時我國或進入重度老齡化的時代,黨中央高度重視人口老齡化問題,國務院先后印發《國家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中長期規劃》《關于加強新時代老齡工作的意見》,新時代老齡工作政策體系逐步完善。在老齡化背景下,作為老齡化人群中失地農民群體切身利益保障越發重要,本文基于山東省青州市Z鎮失地農民養老滿意因素探討,通過模型回歸結果,探究了影響失地農民養老滿意度的重要因素,并提出具有較為針對性的建議。

參考文獻

[1] 陳海斌.基于廣西“城鎮化進程中失地農民后續發展問題”的研究——以桂林市雁山區為例[J].知識經濟,2016(14):33-34.

[2] 吳萌,任立,甘臣林.認知層次對失地農民保障行為響應的影響——基于結構方程模型的實證分析[J].調研世界,2019,314(11):28-34.

[3] 陳沫.泰安市泰前街道失地農民養老保障問題研究[D].煙臺:煙臺大學,2021.

[4] 梁翠麗.中國失地農民養老保險問題研究[J].商業觀察,2021(29):32-34.

[5] 陳慕揚,朱文杰,陳其忠.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問題研究——以揚州市廣陵經濟開發區新星村G組為例[J].山西農經,2023(7):85-91.

[6] 劉俞.完善我國失地農民社會保障制度的建議分析[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1,32(10):210-212.

[7] 馬芳,楊帆,陳好芳,等.失地農民法律權利意識培養策略探析[J].法制與社會,2013(23):177-178+186.

作者簡介:宋沁潤(1997—),女,漢族,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農村發展。

猜你喜歡
失地農民影響因素
當前經濟形勢下城市化進程中失地農民就業方向研究
西藏城郊失地農民市民化研究
突發事件下應急物資保障能力影響因素研究
農業生產性服務業需求影響因素分析
村級發展互助資金組織的運行效率研究
基于系統論的煤層瓦斯壓力測定影響因素分析
大英縣人社局多舉措促進失地農民就業
失地農民在土地征收中的救濟失范及司法回應——以司法權的適度介入為視角
東陽市失地農民就業保障研究
失地農民生活水平評價體系構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