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農科”背景下高校農學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探究

2023-12-16 01:48王洪剛劉德瑩牛魯靜
淮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23年6期
關鍵詞:新農科農學農科

王洪剛,劉德瑩,牛魯靜

(阜陽師范大學 化學與材料工程學院,安徽 阜陽 236037)

我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逐步解放勞動力、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是必要趨勢。2018年,教育部首次提出了“新農科”建設,即:以鄉村振興戰略及生態文明建設為中心,以現代科學技術為支撐,推進已有涉農專業的課程體系、實踐教學等多方面的改革,從而為實現鄉村振興目標提供更為有力的人才支撐。2019年,農林教育改革唱響的“三部曲”——安吉共識、北大倉行動、北京指南進一步推進了“新農科”建設。

“新農科”建設是我國高等農林教育的一次重要創新。[1]2019年4月9日,教育部辦公廳正式發布《關于實施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雙萬計劃”的通知》,計劃2019—2021年建設10 000個左右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點和10 000個左右省級一流本科專業點?;谖覈鴩楹蛧野l展,各項涉農政策、指標相繼出臺,農學類專業要做好規劃,優化農學類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全面提升農學類專業的能力與水平。[2]相較于傳統教育,創新人才培養在教育方法、授課方式、課程改革等方面作了較大的調整,更加注重學生自身的主體參與性,以及教育的應用性、實踐性。[3]提高本科人才的培養質量,加強新農科建設,打造人才培養新模式是中國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該文通過分析高校人才培養現狀,提出高校農學專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相關策略,以期為推進創新人才培養改革滿足我國農業發展的人才需求奠定一定的基礎。

1 高校農學專業人才培養現狀分析

1.1 農業院校與綜合院校在農業人才培養方面的比較分析

傳統農林高校有著深厚的專業文化底蘊、研究傳承與學科傳統,其特定研究領域具有很強的優勢,有利于“新農科”的建設,但因其領域較為固定,傳統農林院??赡茉谵D型升級、專業拓展、學科交叉等領域面臨一些困難。相對于傳統農林院校,綜合類涉農院校具備相對齊全的學科門類,有利于實現高校內部各專業之間的交叉與合作,促進農科領域研究范疇的充分拓展。但一般綜合類院校農科專業有其本身的局限性,發展處于較為弱勢的狀態。一些綜合類院校在培養農學專業人才的功能上逐漸降低,普遍存在著農學專業的學生畢業后更愿轉向工科、商科等其他專業方向發展的情況。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是我國的重點農業大學,揚州大學是我國重點綜合性大學。二者的農學均是國家特色專業,參與教育部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改革。以兩個大學為例:我們通過分析其最新版的《農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來進一步分析農業院校與綜合院校在農業培養方面各自的特色。從表1中可以看出,不論是農業院校還是綜合類院校,其農學專業的培養目標與培養要求是一致的,均注重學生知識、能力、素質等方面的全面發展,培養復合型高級人才。同時,不同院校又有其不同的培養特色,例如: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注重實踐教學,其學分占比達21.43%;在基礎的農業相關課程之外,還開設了細胞生物學、植物分子遺傳學、生物信息學等拔尖創新型學科基礎課,這有利于學生創新思維及創新能力的培養。同時,院校通過加強學生的科研訓練,大力支持學生參與科技競賽、科研創新活動,達到提高學生的專業素質和科研能力、促進優秀學生脫穎而出的目的。揚州大學開展第二課堂新型教學,并設6個必修課學分。第二課堂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能夠培養學生交流合作的能力,[4]這對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促進學生個性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表1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農學培養方案(2014版)與揚州大學農學培養方案(2018版)比較分析

1.2 高校農學專業課程設置情況

必修課程是根據專業設置的,要求學生必須掌握的課程,能夠培養學生的基本學習力、發展學生的共性。選修課程在高等院校教育教學計劃中是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其設置的目的是促進學生開拓專業視野,增強專業實踐能力,培養創新思維。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在課程設置上是相輔相成的,具有同等價值。因此,在課程體系結構的設置上既要有統一的要求確保學生發展與社會發展的需要,又要為學生提供更為多樣化的選擇方向,使學生的個性、興趣的發展擁有相對足夠的空間。

表2列舉了幾所高校農學專業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的情況。目前,從國內幾所代表性的高校農學專業課程設置看,中國農業大學、貴州大學的選修課程學分各占總學分的35.8%、33.8%,比例均在30%以上,可見選修課程的設置比例普遍比以往有所提高,但一些高校仍需進一步依據自身專業特色和學生實際情況增設相應的選修課程,使學生在達成農學專業人才培養要求的同時,更好地拓展知識領域、實現能力和個性的生動發展。

表2 國內6所高校農學專業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設置情況

注:此處課程僅含課內課程,未包含課外課程。

2 高校農學專業人才培養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課程體系的建構不完善

目前,我國一般是依據國家政策規定或教育主管部門的要求進行農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容易出現過于行政化,缺少專業內部自身驅動力等缺點,[5]同時,課程體系的編制不夠科學化,在課程體系實施過程中不夠重視相應的科學驗證與反饋機制,不能依據實施情況對目標進行及時、靈活的選擇和調整,從而導致課程體系較為剛性,缺乏一定彈性機制。在課程內容設置上,一些高校的選修課程學分比例偏低,不利于學生的個性發展。同時,專業課程知識單一化、跨度不大,僅局限于農學、生物學等相關學科,無法充分實現多學科的交叉和滲透,不利于培養復合型應用人才。

2.2 管理和培養模式單一

隨著我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發展如火如荼,這就要求農業院校培養拔尖創新和應用型人才服務農業現代化建設。雖然一些高校已采取相應措施,培養模式的改革和創新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一些現有的農業院校的管理和培養模式沒有開展因材施教、差異化教學,仍存在過于注重“集中培養”,教學形式相對陳舊,缺乏專門的科研訓練,同時,也未能充分激發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此外,培養方案不夠重視學科的交叉性,行政管理模式也一般基于學院制,不利于資源的分配和激勵機制的發揮。

2.3 實踐內容缺乏整合性和創新性

國務院1999年頒布的《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號召高等學校要加強對大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6]目前,從高校對實踐教學的學分設置、實踐類型安排,以及經費投入上來看,各校對實踐教學的重視程度比以往顯著增強,但實踐內容往往是以圍繞單個課程知識點設立的驗證型實踐項目,而圍繞整個專業、跨專業或跨學科的綜合性實踐和設計性實踐較為缺乏,同時,與現代農業科學技術相聯系的創新性、拓展性的實踐也較為欠缺。[7]僅僅通過驗證性實踐教學,學生的分析、解決問題能力和科研創新能力無法得到充分的訓練,并不能實現學生知識面的及時更新和充分拓寬及綜合素質的全方位培養。

2.4 人才培養與農業經濟發展的適配度不夠

農業院校的培養目標應圍繞服務地方經濟,農學專業培養出來的畢業生應該是能夠將農業生態技術與地方經濟發展很好融合的人才。在“新農學”的背景下,農業院校更要主動對標地方經濟發展,不斷輸送作物栽培、特色農產品生產、加工、檢測、植物保護、生態文明建設的應用型人才。然而,地方本科院校農學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中沒能顯著地突出服務地方經濟這一社會功能,科學研究和理論教學仍占據人才培養過程的主流。由于定位不明確,導向性不清晰,沒有很好地實現如何更好、更多服務于當地農業經濟發展這一目標,唯有保質保量地為農業產業發展提供相應的專業型人才,反之,也無法在教學實踐中獲得地方政府的支持和反哺,自然在研發方面缺乏資金,這樣導致人才培養與經濟發展不匹配,也是造成地方本科院校不能良性發展的主要原因。

3 高校農學類專業創新人才培養路徑

3.1 校企合作、協同育人

高校要把新農科建設與扎根當地、服務當地、著眼區域的發展需求相結合,做好人才的培養。在具體實踐環節中,應積極加強與行業協會、企業、地方政府的深入合作,建立起產教融合發展,協同育人的創新培養機制,使之成為高校人才培養體系的重要支撐。

以高校和當地的發展特色及需求為基礎,整合教學、行業等各方面資源,由高校、科研院所及當地相關企業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計劃,構建將就業作為導向,促進學生知識、能力和素養全面協調發展的課程體系。在政府主導下,積極完善校企合作機制建設,強化校企雙方的主體責任,通過完成校企合作產業管理辦法等制度,建立校企合作的動力、激勵及約束機制,保障校企合作長期穩定地運轉與發展。同時,大力推動校外人才培養基地的建設從而順利實現專業教學與就業崗位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的深度融合,把學生培養成為能夠靈活運用基礎知識和專業技能并有效解決實際問題的創新型應用人才。

3.2 生源交換、合作培養

交換生項目在高校培養復合型高質量人才中起著重要的輔助作用,特別是傳統農林高校與涉農綜合類高校在培養農學專業人才上有其各自的優勢和不足,通過交換生培養模式可以讓學生體驗學術自由的風氣,拓寬學生視野、促進自我發展,同時,提升高校間學術交流,有效實現高校間優勢互補,進而提升優質教育資源的利用率,促進教學管理體制的改革和創新。

各合作院校,特別是綜合院校與農業院校之間應建立長期穩定且具有彈性的交換管理體系,達成一致的學分管理制度,做好交換生的選派與接收工作。首先,做好交換生的答疑與選拔工作,保證學生在完成交換工作以后能夠較快適應交換院校的環境,盡快融入學習氛圍。交換生在二年級學生中進行選拔,各合作院校將接收的同專業交換生組成班級進行專業培養,培養時間為半年或一年。選派帶隊導師隨學生進入交換院校,充分發揮導師的主導作用。導師應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培養效果進行長期關注和全程管控,在學生培養中建立密切交流、相互信任的師生關系。

3.3 學科交叉、專業融合

現代農業已不單單是傳統上的第一產業概念,而是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的融合。農業的全面升級、農村的全面進步、農民的全面發展,以及生態文明建設對農業高校的人才培養也提出了新要求,這就要求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要站在促進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的轉型發展的高度,調整優化專業結構,加快傳統專業改造和新專業建設的步伐,不斷提升專業建設內涵和質量。

以學科交叉融合為基礎的跨學科、跨專業的綜合培養模式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理想途徑。[8]要改變專業設置“界限分明”“跨界不大”的現狀,就要把信息技術、設施工程、農業物聯網技術、智慧農業等新技術新知識用來改造專業、提升專業內涵。課程設置上,在進一步優化專業主干課程結構的同時,適當增設農業物聯網技術、生物信息學、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等相關專業課程,同時,在課程中有機地融合不同學科背景知識和內容,淡化專業界限,深化學科交叉、增強學科滲透。實驗實踐環節,在實驗環境及內容的設計上融入人工智能技術,同時,增加具有創新性和綜合性的實驗項目,促進學生對精準農業、精準養殖、農產品精準網絡化、農業管理服務等方面的了解和掌握,從而實現新提出的多學科交叉、理工農融合、跨專業學習、復合型培養等建設目標,為培養掌握新理念、新知識、新技術的“三農”新型人才提供支撐。

3.4 “雙師”指導、全面培養

經過調研,不同年級、不同類別的學生的特點和需求不同,同時,發現學生在認知方面具有較大局限,對自身需求和規劃不夠明確,缺乏有效的引導。[10]在大學期間與其他任課老師相比,導師與學生是“一對一”的長期穩定關系,導師能夠更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熟悉相關領域的理論知識、提高科研能力,并關注學生心理健康,為學生提供規劃建議。因此,導師對學生提供全方面的指導,對學生知識、能力、素養等方面的提高尤為重要。從大一開始,學生在老師指導下根據自身愛好特點,了解和選擇理論導師。理論導師由高?;蚩蒲性核藛T擔任,主要對學生的學習規劃、心理健康、創新實踐、科學研究、論文等方面進行指導。大三開始,在學生充分掌握基礎理論知識和了解自身發展需求的前提下,選擇實踐導師。實踐導師由具有一定實踐經驗的知名企業家或企事業相關人員擔任,主要負責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創業思維等。同時,理論導師與實踐導師應就學生培養方面進行合作與商討,明確分工,防止理論與實踐相脫節。院校應明確和強調導師的職責,加大培養經費的投入,建立激勵機制鼓勵導師對學生的培養。

3.5 實踐導向、能力提升

實踐教學是農學專業學生培養的重要環節。以農業發展需求為依據,完善實驗、實訓、競賽、創新相結合的“四位一體”實踐教學體系,使課內課外的專業實踐有機結合,培養學生將專業理論知識靈活應用于社會實踐,有效解決農業生產中實際問題的能力,從而實現學生由學習到工作的零距離交接。

在實踐內容上,應逐步增加設計性、綜合性的實驗,對學生進行集中實習、頂崗實習、自主實習,開展實踐性學科競賽,鼓勵學生自主參與到指導教師的研究項目中去。在實踐教學資源上,建設開放性實驗室,激發學生對科研的興趣,培養動手動腦和創新思維。加強校外實踐基地的建設,形成具備高質量、規模性的長期穩定的校外實踐教學基地,確保學生有豐富的實踐學習機會。同時,通過引入企業培訓、技能認證等一些社會教學資源,填補高校實踐教學匱乏的不足。

開展第二課堂,包括思想成長與身心發展、社會實踐與志愿服務等環節,且設置適當學分以提高學生對第二課堂的重視程度。應將第二課堂貫穿于專業實驗、實習實訓、畢業設計三個主要實踐模塊在內的全部教學過程之中??衫玫诙n堂組建學生實踐社團,并選派專業教師進行課余指導,從而提高學生專業技能。

3.6 以“農”為根,以“新”為魂

2022年,教育部印發《新農科人才培養引導性專業指南》,重點布局建設一批具有適應性、引領性的新農科專業,加快培養急需緊缺農林人才,提升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能力。在此政策的指引下,應當將“新農科”元素融入專業課程之中。高校應加強組織保障、課程建設安排等多方面制度體系的規范性。在課程建設上,要健全課程教學全過程的管理實施細則及制度安排,不僅體現出“農”,更要突出“新”。在組織保障體系方面,要形成自上而下、層層傳導、分工協作的聯動保障機制,充分調動學校、學院、專業教師三個層面資源。高校領導要依據辦學特色,建設頂層保障制度,學院相關部門要做好“新農科”課程改革的監督和統籌工作,瞄準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的人才需要,推出一批具有前瞻性的“金課”。從培養人才梯隊入手,以骨干教師作為示范,鄰近的不同農林院校還可以嘗試組成聯盟資源共享,實行師資互聘、課程共建、學分互認、課程互選。積極帶動廣大教師投入“新農科”建設,發揮教師主體動力。

4 結束語

新時代背景下,高等農林教育被賦予重要的使命,在鄉村振興發展的關鍵時期,高校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要適應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根本要求,必須與國家戰略相對接、行業發展趨勢相契合。以新農科建設推進我國從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轉變,高等農業教育的綜合改革就要以未來的眼光去發現問題,在自身優勢的基礎上不斷探索農科人才培養新模式,建設多學科交叉融合、復合貫通的新農科知識體系,增設“新農科”相關專業等,進而順應時代的發展潮流,培養出能夠適應并引領未來農林發展需求的、具有創新思維和創業能力的新型人才。

猜你喜歡
新農科農學農科
中國古代農學風土論的形成、演變與價值
農科城如何為鄉村提供“振興樣板”
公費農科生培養試點工作實施
農科問答
農科110專家,你們辛苦啦! 省總工會與省科協聯合舉辦農科110專家送清涼慰問活動
蒲松齡《農桑經》的農學思想及其當代啟示
《廣西農學報》投稿指南
基于“新農科”發展的《園林植物遺傳育種學》課程教學改革
“新農科”建設背景下《資源昆蟲學》課程教學改革
基于新農科建設背景下的《動物生理學》課程思政建設初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