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素質賦能理念下高職院校美育公共拓展課設計探究
——以美育課程“民俗與影像”為例

2023-12-18 22:31陳玉麟
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23年4期
關鍵詞:民俗立德美育

陳玉麟,譚 旭

(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素質賦能中心,廣東 深圳 518172)

美育是審美教育、情操教育、心靈教育,是新時代“五育”并舉體系的核心之一,也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美育課程作為實施美育的基本手段、“三全育人”中的課程育人模塊,有助于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達成職業教育目標、培育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美育公共拓展課是美育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專業課程體系的補充,構建好新時代的美育公共拓展課,對達成立德樹人目標、提升人文與審美素養、錘煉藝術實踐水平具有重要意義。在“三全育人”新格局下,素質賦能理念遵循黨的教育方針,通過“一核心、二結合、三助力、四協同”的系列措施,構建、完善美育公共拓展課,達成課程立德樹人目標、加強美育公共拓展課程與專業課程的結合、提升美育教師水平、構建美育公共拓展課立體化資源,為培育高質量的技術技能人才賦能。

1 美育公共拓展課的價值意蘊

1.1 素質賦能理念

近年來,國家對素質教育日益重視,黨的二十大強調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與接班人,發展素質教育。2022年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也提出職業教育是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教育,要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質。

素質賦能理念即是在此政策背景下,面向高職院校學生全生命周期培養,為破解高職學生文化基礎薄弱、綜合素養欠缺等育人難題,幫助學生補短板、強基礎、提素質而由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深信院)素質賦能中心提出的育人理念。在素質賦能理念指導下,堅持以立德樹人為賦能核心、以優質課程資源為賦能基礎、以培養助力灣區產業發展的大國工匠為賦能目標,通過充分鏈接校內外資源為全校各專業人才培養提供堅實、全體系的可持續素養保障。在高水平專兼職賦能團隊、六大素質賦能課程模塊、全面立體的素質賦能課程體系等支持下,為全面深化“三教改革”,面向各界開展賦能資源輸出與輻射[1]。

1.2 美育公共拓展課的素質賦能價值

深信院在素質賦能理念下,構建美育育人新架構,開展具有職業教育特色的美育工作,其中美育公共拓展課作為美育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立德樹人、提升素養、拓展視野等方面具有不容忽視的素質賦能價值。

美育公共拓展課為立德樹人賦能。立德樹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務,習近平總書記在給中央美術學院老教授的回信中提到:“做好美育工作,要堅持立德樹人,扎根時代生活,遵循美育特點,弘揚中華美育精神,讓祖國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長?!盵3]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美育工作的指示精神,美育公共拓展課不可或缺。首先,通過自然美、生活美、藝術美等豐富的審美案例,提高審美能力、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其次,審美能力作為一種在人類活動中處于“中介地位”的心理機能,有助于維持心理結構的平衡,使學生人格得以健全發展;最后,美育公共拓展課程形象化的教學內容具有強烈的情緒感染力,能給人記憶深刻的道德啟示與心靈啟迪,這是概念性的理論教育所難以達到的,它為我們樹立堅定的道德信念、維持健全的人格確立了情感動力。

美育公共拓展課為提升學生審美識見水平賦能。學者曾繁仁總結,一個人的智能包含“知”“能”“識”三方面,而其中知識是基礎,能力是關鍵,識見是結果[4]。在國家高度重視學校美育的背景下,我國高職院校紛紛致力于構建綜合、有序、多層次的美育課程體系。美育公共拓展課向上鏈接美育必修課,作為美育必修課的補充,其類型豐富、形式多樣,包含基本原理類、賞析類課程,也包含技藝類課程,為學生獲取知識、鍛煉技能提供豐富的課程窗口;向下則輻射校園文化、美育活動等隱形課程,使學生的課內外生活浸潤于美育的滋養中。知識的學習、技藝的實踐、活動的潛移默化使得美育公共拓展課在“知”“能”“識”三個維度共同提升學生的審美素質素養。

美育公共拓展課為培育契合灣區產業需求的“大國工匠”賦能。美學知識是當代技術技能人才必備知識結構,深圳作為國際化創新型城市,承擔著我國建設先行示范區的責任,在國家戰略中具有核心引擎地位,這也對深圳人才培養提出了新需求。一方面,美育公共拓展課能夠培育創造力,課程賦予學生的審美活動趨向于新形式、新意蘊的發現與創造,能極大地激發創造力,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另一方面,課程豐富的美學知識也是當下技術技能人才必備的知識儲備,幫助學生進一步掌握美學知識與審美技巧,從而使他們按照美的規律進行生產活動。

2 高職美育公共拓展課現狀及問題

2.1 學生人文素養需加強

人文素養是高職學生應具有的基本素質之一,它能直接或間接地激發學生的道德情感、引導學生的道德行為,因而夯實的人文素養基礎是為立德樹人賦能的關鍵要素,也是培育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重要素質基礎。但是在“民俗與影像”課程長期的學情分析中發現,深信院學生專業分布集中在理工科,他們更偏向專注于專業知識技能的學習,對人文素質的重視度相對較低,人文素養基礎有待加強,從而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對道德情感的感應與道德行為的生成,進而阻礙了學生的道德素養的提升。

美育是培育學生人文素養的重要途徑之一,也相應成為立德樹人的重要手段。知名美學家席勒曾說:“要使感性的人成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為審美的人,沒有其他途徑”,“因為道德的人只能從審美的人發展而來,不能由自然狀態中產生?!盵5]我國教育學家王國維也曾提到美育“為德育與智育之手段”[6]。學生審美知識與審美能力的薄弱反映出其人文素養的基礎不佳,而這也終將阻礙美育課程“立德樹人”素質目標的達成。

2.2 美育課程與專業結合度不足

高等職業教育是培養大國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途徑之一。在高等職業教育階段,除了扎實的知識技能基礎,與專業相匹配的審美能力也是大國工匠需要擁有的重要素質,它能激發專業人才的創新思維,促使專業人才創造滿足審美需求的產品。因而在專業課程之外,構建與專業相融合的美育課程,對滿足學生提升與專業知識相匹配的審美素養具有重要意義。

然而,當前卻存在美育公選課程忽視學生專業的傾向,以深信院為例,美育公共拓展課選課學生專業背景差異大、需求多樣,不同專業的學生對美育課程具有差異化的專業興趣與深入學習需求,然而當前大部分美育課程以藝術賞析與理論為主,項目化藝術實踐類美育公共拓展課與專業匹配程度較低,面向各類專業學生卻采用同樣的課程內容、教學資源、評價標準,存在教學針對性較弱的問題。這也使得教學的有效性沒有得到盡可能地發揮,亟需面向各專業不同學生需求設計的課程內容、教學資源、評價標準,開發課程實踐項目,讓美育課程與專業課程有機結合。

2.3 美育課程與專業藝術課程易混淆

近年來,在《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綱要》等相關政策文件指導下,高職院校以藝術課程為主體的美育課程正以“開足開齊”為課程體系建設目標如火如荼地展開。為了建設完善美育課程體系,充足開設美育課程,深信院逐漸形成一支以專職藝術教師為主體、各學院專任教師為補充的公共課程教師隊伍。美育教師人數眾多、來源各異,教師的美育教育理論水平參差不齊,因而在借助藝術教育進行美育教學時,教師容易陷入混淆美育與專業藝術教育的誤區。

作為審美的教育,美育離不開藝術教育,但美育并不能等同于專業藝術教育。前者面向全體學生,它以美育為主要目標導向,借助一定的藝術知識與技能教學,達成提升學生的審美素養與人文素養的目的;而后者則是以培養藝術專門人才為目標,課程需要設置大量的藝術史論知識與反復的基礎訓練,并不適宜面向所有學生開設[7]。

教師在課程設計時將二者混淆,對高職美育公共拓展課程而言,易造成藝術史論內容占比過重、過多強調特定技藝習得的問題,從而也使對應的課程資源不能很好地滿足學生需求;易影響教學方法的選擇,將專業藝術教育的教學方法原樣挪用于美育通識課程,使缺乏藝術專業基礎的學生在枯燥的技能訓練或是理論學習中喪失學習興趣。

3 美育課程設計的素質賦能實現路徑

在中共中央、國務院提出的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的要求與深信院素質賦能理念指導下,為了更好地融入“厚通識、提素質、活模塊、強賦能”的素質賦能課程體系,“民俗與影像”提出“一核心、二結合、三助力、四協同”的課程設計思路,即以立德樹人為核心,將美育與專業相結合,三全育人助力課程建設,協同校內外機構立體化構建課程資源。

3.1 一核心:堅持立德樹人的賦能目標

立德樹人是素質賦能的核心,也是高職院校的根本任務。它為破解高職學生綜合素養欠缺等問題提供了解決方案,為培育素質好、技術好,創新實踐能力強、適應能力強的特區工匠奠定了堅實的精神基礎。課程育人是立德樹人的重要途徑之一,美育課程作為素質賦能課程模塊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課程設計時,必須堅守立德樹人這一賦能核心,將“德”之理論、“德”之精神、“德”之實踐在課程中傳達給學生,以實現立德樹人。

堅持立德樹人對建設、優化美育課程有著重要意義。所立之“德”,不僅指道德品質、道德能力,還包括理想信念、人生價值追求和法律素養等,它是一個人的思想政治素質的綜合體現,是一個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法制觀的集中反映[8],它來源于文化傳統、社會實踐、人文藝術、教育理念等各個方面。將上述內容有機融入于課程中,能有效培育學生的審美觀念與審美能力、提升學生的文化藝術素養、激發創新意識與創造能力,最終達成課程目標。

“民俗與影像”是一門跨界結合中國傳統民俗文化與影視藝術為學生賦能的美育公共拓展課程。在素質賦能理念指導下,“民俗與影像”重視課程思政引領,從中國優秀傳統民俗文化中深挖中國文化內核,加深課程的人文深度,使學生理解中國傳統民俗文化、培育文化自信;跨界融合傳統文化與影視創作技術,開拓學生知識視野;教學項目融合民俗活動與民俗影視創作實踐,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讓學生的知識、識見、情感在達成立德樹人的目標中逐漸提升。

3.2 二結合:推動美育與專業有機結合

針對理工類高職院校美育課程與專業課程結合度較低的問題,響應《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綱要》等相關政策文件要求,充分考量人才培養方案,在素質賦能理念下,推動美育課程與專業的有機結合。

其一,提高藝術實踐占比,篩選具有職業教育特點的藝術實踐融入課程,培育學生審美素養、人文素養、工匠精神等各專業通用的素質素養。譬如,“民俗與影像”關于工匠民俗的課程模塊中,適當壓縮工匠民俗定義、特點、傳承歷史等理論內容,將雕版印刷實踐項目融入課堂,在教師指導下,學生經過備料、制板、刷印、套色等環節,印刷出福娃年畫、歲時節令、灣區地標等圖案,在實踐中了解傳統文化、獲得審美感受、品悟工匠精神。

其二,開發項目化課程模塊,為不同專業的學生精準定制差異化實踐內容。例如,“民俗與影像”課程中的物質生活民俗課程模塊的居住建筑民俗攝影實踐中,針對文化產業經營與管理專業學生,提出盡量以寬畫幅記錄建筑全貌的額外要求,使其能通過觀察建筑全貌感知“空間化的社會生活”概念、了解建筑表達的人文內涵,以便日后運用于文化產業經營管理的學習中;而面向數字媒體藝術專業的學生,則提出以特寫拍攝建筑裝飾細節的額外要求,使學生在拍攝古建筑的彩繪、磚雕、陶塑等裝飾細節中感知中國傳統色彩、紋樣、造型的運用,以便日后用于數字創意設計中。

3.3 三助力:全員全過程全方位助力課程建設

《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提出的“堅持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是對當下高職院校育人資源的整合,也是對高職院校長遠的育人格局的重新架構。美育課程作為課程育人的一部分,也要積極融入本校三全育人的布局中,在全員全過程全方位助力下做好課程建設。

研教助力,提升美育教師業務水平。要解決美育教師來源廣泛、美育理論水平參差不齊的問題,可依托美育專任教師組成的教研團隊。優質的美育教研團隊在教學與教研中能夠根據本校情況與實際學情引領理論更新、選擇合適路徑、探索美育方法、革新美育教學模式,并將上述教研成果通過教研會議、教學培訓等方式與外聘、兼職美育教師交流,提升美育教師團隊整體的業務水平。

平臺助力,素質賦能中心助力開發美育課程體系,審美教育貫穿學生學習成長全過程。將每一門美育課程納入“美育賦能基礎課、美育賦能拓展課、美育賦能實踐課”體系中,在素質賦能中心的組織下,前后銜接、層次遞進。美育公共拓展課程作為美育賦能拓展課,被納入平臺美育課程資源池后,上能銜接美育基礎課、下能開啟美育賦能實踐課程,為學生的專業學習提供了全流程的審美教育輔助。

場域助力,課程積極融入學校美育體系建設,美育融入學生成長全空間。借助美育課程育人培育學生人文素質與審美素養,利用美育課程學生藝術實踐成果組織美育展演活動,配合藝術社團、校園美育活動等構建校園美育文化場域,全方位提升學生審美素養。

3.4 四協同:立體化搭建美育課程資源

美育課程的實施離不開課程資源的支撐,優質的課程資源是美育的載體,也是素質賦能的重要基礎。在素質賦能理念指導下,“民俗與影像”課程構建線上線下相協同、學校企業相協同、社會資源相協同、校園建設相協同的“四位一體”立體化美育課程資源,為灣區培育大國工匠賦能目標的達成助力。

線上線下相協同。在線下課程基礎上,“民俗與影像”在雨課堂建設了一套完整的在線課程資源,借助線上學習平臺操作簡單、互動性強、時間靈活的優勢,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在線上,課前完成微課自學與檢測、課中實現資源分享與實時反饋、課后進行知識拓展與實踐遷移。微課、習題、討論、實踐操作指南等線上資源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與課堂參與興趣,幫助學生實現自我監督與評價,提升教學效率。

學校資源相協同。鏈接校內各項資源,能為美育課程的展開提供必要的場地、資金、教學資源等支持,有效避免高職院校美育課程資源形式單一、實踐困難的問題?!懊袼着c影像”課程與國家級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詩經文化)協作,為課程提供實踐場所與教學資源,譬如其成熟的非遺手工實踐項目為學生帶來趣味十足的實踐體驗;在素質賦能中心聯通下,與其他課程協同開設展演活動,不同學科擁有的藝術之美、科技之美、語言之美、勞動之美等在協作中有機融入課程,實現跨學科美育資源的整合;課程資源輻射學校藝術社團、競賽;聯合學校宣傳部、團委、圖書館等部門舉辦活動,讓更多師生參與其中,擴大優質美育資源的覆蓋面。

合作企業相協同。在高職院校積極進行校企合作大趨勢下,“民俗與影像”課程也依托素質賦能中心積極與企業展開合作,融入行業資源。一方面,在課程開發、教材建設中主動尋求企業合作,邀請智慧樹、來畫等業內知名企業以其行業經驗為課程提出建設意見、提供實踐操作平臺、共享影像資源庫;另一方面,邀請來畫的影像設計師擔任企業導師,點評學生創作的民俗科普動畫,提出更為滿足市場需求的改進意見。借助校企合作優化課程內容、增添優質課程資源,更好地滿足了學生的求知欲與創作欲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社會資源相協同。在素質賦能中心協同下,參與組織社區藝術活動,為社區孩童分享經典民俗故事,豐富學生的藝術實踐形式,增強師生的社會服務能力;共享公益性社會資源,將深圳市博物館、甘坑客家博物館、深圳市圖書館等場館的數字文物、AR模型、數字文獻等作為課程資源補充。經過篩選引入課程的社會資源是對課程資源的有力補充,廣博多元的社會資源帶來差異化視角,幫助學生形成辯證思維、寬闊眼界。

4 結語

在推動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新時期,素質賦能理念遵循黨的教育方針,為提升學生綜合素質賦能。美育公共拓展課作為美育課程體系中課程育人的重要部分,在素質賦能理念指導下,形成了“一核心”美育理念、“二結合”美育方向、“三助力”美育策略、“四協同”美育資源的美育課程建設優化的思路,并以美育公共拓展課程“民俗與影像”為例,探索素質賦能實踐范式,鑄造素質賦能課程品牌,為高職院校美育素質賦能課程提供借鑒應用價值。

猜你喜歡
民俗立德美育
冬季民俗節
讓美育引領幸福生活
金橋(2021年2期)2021-03-19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實踐探索
民俗節
美育史料·1902年劉焜與“美育”
華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遠
立德樹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碩人才培養路徑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師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