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字化轉型如何提升區域韌性?

2023-12-19 04:37丁依霞董幼鴻
上海行政學院學報 2023年6期
關鍵詞:高韌性組態韌性

丁依霞 董幼鴻

數字化轉型通過整體驅動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治理方式變革助力實現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為探究數字化轉型提升區域韌性的實現邏輯,嘗試從經濟數字化、社會數字化、治理數字化三個維度出發構建數字化轉型提升區域韌性的理論框架?;谖覈?1個省份數據的定性比較分析發現:現階段我國不同區域的韌性水平存在不平衡現象,地區間在生態韌性、經濟韌性、社會韌性、基礎設施韌性等方面存在差距;沒有單一要素能必然帶來高韌性,但提高經濟數字化轉型效益具有更普適作用;高韌性存在多條行之有效的組態路徑,關鍵是發揮好異質性數字化要素的協同效應;數字化要素之間還存在替代效應,彌合區域差距需因地制宜地探索數字化轉型路徑。運用組態配置思想探究數字化轉型,提升區域韌性的多元路徑,能夠為實現更高水平的均衡發展提供參考。

數字化轉型;區域韌性;協同效應;替代效應;組態配置

一、問題提出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我國發展進入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并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各種“黑天鵝”“灰犀?!笔录S時可能發生。在充滿波動性、不確定性、復雜性和模糊性的“烏卡世界”中,如何提升韌性水平、有效防范化解各種風險挑戰、更好統籌發展與安全,成為事關區域發展大局的重要課題。

作為一種新型發展方式,數字化轉型通過整體驅動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治理方式變革助力實現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和高效能治理,成為各地應對危機和轉型發展的新動力。對此,《國務院關于加強數字政府建設的指導意見》指出,“數字技術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發揮重要支撐作用”;《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明確,“建設數字中國是數字時代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引擎,是構筑國家競爭新優勢的有力支撐”??梢?,數字化轉型越來越成為突破治理困境、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推動現代化進程的革命性力量。

那么,區域能否通過數字化轉型而變得更有韌性呢?定性證據表明,數字化支撐了風險情境下的經濟社會發展和政府公共服務:云辦公、直播購物、無接觸服務等新型商業模式有效支持了疫情期間的經濟發展;健康碼、行程碼等數字化抗疫工具加速了跨部門、跨區域、跨領域的數據共享和業務協同等[1]。案例研究指出,數字化平臺通過發揮信息交流、資源配置、社會整合和學習創新四大優勢,從物質技術、組織制度、經濟和社會四個維度增強區域韌性[2]。定量分析發現,智慧城市建設能顯著提升城市韌性水平,且這種改善效應會隨著人口規模和經濟規模的增大而增大[3]。區域作為由生態、經濟、社會等自然和人文要素構成的復雜系統,其韌性生成是多因素綜合發展的結果,而這些因素的數字化轉型,也必然會對韌性產生深刻影響。質言之,數字化轉型是提升區域韌性的重要抓手。

數字化轉型作為一項覆蓋經濟產業、社會生活、政府治理等多方面的系統性工程[4],哪些方面的數字化轉型對區域韌性而言更加關鍵?不同數字化要素如何配置才能更有效地提升韌性?此外,鑒于我國數字化轉型的區域差異,不同地方又該如何因地制宜地探索發展之道?這些既是亟待研究的重要學術問題,也是需要回應的重大現實問題。為此,本研究擬運用組態配置思想構建數字化轉型提升區域韌性的分析框架,并結合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的案例、運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法探究數字化轉型,提升區域韌性的實現路徑??赡艿呢暙I如下:一是運用權威數據測度現階段我國各區域的韌性水平,為客觀把握整體情況提供靶向;二是詮釋數字化轉型提升區域韌性的組態邏輯,為回答不同數字化要素及要素組合如何影響區域韌性提供系統性分析工具,彌補現有研究的缺憾;三是實證探究數字化轉型提升區域韌性的多元路徑,為更好釋放數字化轉型潛能、統籌發展和安全提供具有中等普適價值的實踐參考。

二、文獻綜述與分析框架

(一)文獻綜述

1.區域韌性的內涵及其評估

區域韌性(Regional Resilience)是指由地區生態、經濟、社會、基礎設施等自然和人文系統構成的高度復雜耦合系統在應對各類干擾時所表現出的一系列適應、恢復、學習等能力[5]。與之密切相關的概念有城市韌性(Urban/City Resilience)和社區韌性(Community Resilience)。這些概念涉及的空間尺度不同,但本質上描述的都是特定地理空間在與不確定性共存中通過各要素調整體現出的一種“調試有度”的發展能力,代表著新的風險治理思路和地區發展路徑。

從現有研究看,關于區域韌性的評估方式主要有四類,即基于區域構成要素的評估、基于韌性特征的評估、基于韌性過程的評估和基于韌性狀態的評估。(1)基于區域構成要素的評估通過分析韌性與區域系統之間的聯系構建多維度指標體系,是目前運用最多的評估方法。韌性聯盟早在2007年就提出區域韌性包含城市設施環境、代謝流、管治網絡、社會層面4個領域[6]。隨后,Jha等將其分為基礎設施、經濟、社會與制度4個維度[7],Joerin等從基礎設施、社會、經濟、機構、自然5個維度進行衡量[8],張明斗和馮曉青則運用層次分析法構建由經濟、社會、生態、基礎設施4個系統15項指標組成的韌性指標體系[9],等等。(2)基于韌性特征的評估屬于導向型框架,有助于區域朝符合韌性特征的方向發展。該方法通過對韌性理論內涵的深入分析提取相關特征。如李彤玥認為,彈性城市規劃框架應包括多元化與創新、自學習、自組織、冗余性等特征[10],又如石龍宇等指出,區域韌性的功能特征包括敏感性、抗擾性、適應性、包容性、效率性、創新性和連結性,結構特征包括多樣性、冗余性、堅固性和模塊化[11]。(3)基于韌性過程的評估以外界干擾發生前后的時間為線索,采用時間序列數據進行評價。與前兩種綜合評估方式不同,此方法更多針對特定領域。如Bruneau等用基礎設施機能的時間變化曲線表示地震后城市社區的韌性狀態[12],Ouyang等在此基礎上發展出“災害防御-災害吸收-系統恢復”三階段計算模型。(4)基于韌性狀態的評估則是一種靜態的思維方法,關注區域系統遭受沖擊后恢復需要的閾值。如Contreras等通過每兩年一次的采樣形成空間韌性指數的可視化地圖,進而對地震后的重建情況進行評估[13]。

以上不同評估方式及相應指標體系為理解區域韌性的影響因素提供了思路??梢钥闯?,區域韌性不僅與生態、經濟、社會等區域子系統息息相關,還受到外界干擾的影響。就本研究關注的數字化轉型而言,屬于第一種研究范式,即區域構成要素變化對區域韌性的影響。數字技術給經濟產業、治理結構、社會生態等帶來廣泛而深刻影響,并曾在新冠疫情防控中發揮積極作用,這些都印證了數字化轉型對區域韌性產生著重要影響。

2.數字化轉型提升區域韌性的邏輯

根據對數字化轉型的不同理解,學者們提出了關于數字化轉型提升區域韌性的不同思路。一種思路將數字化轉型化約于數字化,強調數字技術的“賦能”與“賦權”作用[14],認為在技術驅動的理想狀態下,城市基層會相應地發生變革,進而釋放韌性治理能力[15]。具體來說,借助技術手段可以增強預防、抵抗、恢復、適應等能力[16],實現有效危機管理,維護地區安全。另一種思路將數字化轉型理解為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強調包括技術、組織、社會等在內的全面數字化轉型對區域韌性的塑造[17]。從組織角度看,數字化轉型改變了組織的價值創造路徑,催生了新的組織結構形態[18],能更好實現跨組織資源整合和多主體參與協作,提升組織的整體性、敏捷性和靈活性[19]。從治理角度看,數字化轉型能夠在治理技術上實現風險治理的數字化系統性賦能,在治理流程上建構風險防控的數字化治理閉環,在治理體系上構建數字化條件下的基層治理共同體[20],進而改變以往模糊性、粗放式和低效的治理形態,推動實現高質量發展和高效能治理[21]。

第一種思路側重強調技術邏輯,將數字化轉型中的技術手段視為提升區域韌性的效率工具[22]。這在本質上是一種技術主導的思路,遵循著“技術應用-體系改變-韌性生成”的邏輯。第二種思路則體現出技術的社會建構邏輯,認為數字化轉型提升區域韌性的過程并不是單純按照技術邏輯進行,而是具有社會建設構性,即技術只是一個必要不充分條件,需要和社會物質安排結合才能增強其有效性[23]。盡管第一種思路有其獨特價值,但數字化轉型的重點在于轉型而不是數字化[24],特別是隨著數字中國建設的全面布局和深入推進,需要以更加宏觀、更加全面的視角考察數字化轉型對區域韌性的影響。

從現實情況看,數字技術在社會經濟發展中得到廣泛應用,并在實際上發揮了強化區域韌性的作用。已有研究肯定了數字化轉型對區域韌性的積極影響,并嘗試運用技術治理、社會建構等視角揭示其中邏輯,但基于多案例甚至大樣本的系統性實證檢驗還比較缺乏。因此,探索數字化轉型提升區域韌性的理論邏輯及實現路徑,無疑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與此同時,在構建數字化轉型提升區域韌性的分析框架時需特別注意以下問題:一是充分理解數字化轉型內涵,在此基礎上運用組態配置思想將數字化要素間的相互作用與數字化轉型提升區域韌性的過程機制聯系起來,構建具有解釋力的分析框架;二是充分考察現實情況,運用具有典型性和普遍性的案例開展探索性研究;三是結合定性與定量方法,提高研究的效度。

(二)分析框架

區域韌性代表著特定地區在常態和非常態情境下“調試有度”的發展能力,是多種因素綜合發展的結果。數字化轉型作為由數字技術和數據要素驅動的實體變革,覆蓋經濟、社會、治理等諸多要素,而各要素的數字化及其相互作用會對區域韌性生成產生積極影響?;诖?,本研究將數字化轉型分解為經濟數字化、社會數字化、治理數字化三個維度,并根據組態配置思想構建數字化轉型提升區域韌性的分析框架(見圖1)。

其中,經濟數字化體現著以數字資源為關鍵生產要素、以數字技術創新為核心驅動力、以現代信息網絡為重要載體的新型經濟形態[25],具有低成本、非實體化、高效益化、普惠多元等特點。經濟韌性對區域韌性起基礎性作用,而數字經濟發展能顯著增強經濟韌性。研究表明,數字化轉型更成功的組織能顯著減少新冠疫情造成的經濟損失[26]。根據科學性、有效性、可行性原則,以電子商務和創新產業為代表對經濟數字化進行操作化。其中,電子商務作為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重要結晶,是數字經濟中最具創新和活力的領域;創新產業作為增強區域數字競爭力的關鍵領域,是加快新舊動能轉換的突破口。

社會數字化呈現出數字基建全面布局、數字素養全面提升、數字消費全面升級、數字生活全面發展的趨勢,能夠在全方位夯實區域發展基礎,進而提高區域發展的穩定性和包容性。以數字素養和數字基建為代表對社會數字化進行表示。其中,數字素養是數字獲取、制作、使用、評價、交互、分享、創新、安全保障、倫理道德等一系列素質與能力的集合。數字素養越高,越能構筑全民暢享的數字生活。數字基建指包括網絡基礎設施、新技術基礎設施、算力基礎設施在內的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具有戰略性、基礎性、公共性等特點。作為社會數字化的物質條件和信息系統運行的底層支撐,數字基建越完善,越能發揮基礎支撐、鏈接樞紐、資源鏈接等作用,推動社會數字化轉型。

治理數字化意味著通過數字治理工具和數字治理方式的應用來克服傳統治理模式的弊端,從而在常態情境下實現降本增效,提高區域治理效能,在非常態情境下提高區域應急響應能力,更好統籌發展與安全。以數字服務和數據開放對治理數字化進行具體考量。其中,數字服務代表著地方在利企便民、優化營商環境等方面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是現階段數字治理的重要形式;數據開放旨在通過數據的開放共享,使政府、市場、社會等多主體共同參與數據資源的開發利用,充分挖掘數據的多重價值,實現數據驅動的數字治理。

這一分析框架展現了數字化轉型提升區域韌性的組態邏輯,指出經濟數字化、社會數字化、治理數字化及其相互配置是區域韌性生成的內在邏輯??紤]到數字化轉型是一項系統工程,其績效提升必然離不開經濟、社會、治理等異質性要素的相互作用,即提升區域韌性需要發揮數字化轉型的“1+1>2”的協同效應。理想狀態下,提高區域韌性是各要素都實現高水平發展。但現實情況中,不同區域由于區位條件、發展水平、技術資源、社會基礎等存在差異,很難實現亦步亦趨的高水平發展。因此,提升區域韌性除了要發揮好不同要素的協同效應,也要善于把握要素之間的替代效應。從組態配置角度看,不同地區可能存在不同的高韌性發展路徑。所以現實且可行的方案是,各地基于自身的經濟、社會、治理等實際情況,探索適合本區域的數字化轉型路徑,因地制宜地統籌發展和安全。

三、研究設計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定性比較分析法進行實證研究。該方法被認為整合了傳統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優勢,即在案例編碼與運算環節涉及定量研究,在案例比較分析環節涉及定性研究[27],是一種混合取向的方法技術。作為一種面向案例的解釋性比較分析[28],它將每個案例都視為一系列屬性構成的復雜組合,通過對這些組合的對比分析,找到不同條件或條件組合對案例的解釋程度[29],能夠有效地回答“條件的哪些組態可以導致期望結果出現”“哪些組態導致結果不出現”等問題[30],從而揭示出因果機制的復雜性和有限多樣性,發現特定現象背后的不同前因條件組合及作用路徑。

影響區域韌性的前因條件很多,且這些條件之間存在交疊效應。數字化轉型提升區域韌性的組態模型指出,數字化轉型提升區域韌性的路徑不止一種且存在多種可能的組態配置,各地需要因地制宜地統籌發展和安全。借助定性比較分析方法,不僅能系統分析韌性背后的多個前因條件,還能夠解釋不同條件及條件組合與結果變量之間的多元因果關系,識別出高韌性的關鍵路徑,進而為提高整體韌性水平、實現更高質量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參考。

(二)數據來源

運用我國31個省區市(不包括港澳臺)的公開數據進行實證探究。相關數據主要來源包括《中國統計年鑒(2021)》《2021年省級政府和重點城市一體化政務服務能力調查評估報告》《中國地方政府數據開放報告(2020下半年)》等。結果變量和條件變量的賦值方式和數據來源如表1所示。

結果變量為區域韌性。本研究認為區域作為一個復雜巨系統,由生態、經濟、社會、基礎設施等子系統構成,其韌性生成源于各子系統都實現高水平發展,故采用基于構成要素的評估方法進行測量。目前國內外學者多將區域韌性拆分為4-5個維度進行評估,而考慮到指標體系的系統性和數據的可獲得性,越來越多的研究從生態、經濟、社會、基礎設施這4個方面進行衡量。本研究也采用這4個常用維度。(1)生態韌性指區域生態系統的調節能力。生態環境作為區域可持續發展的空間載體,其改善有助于提高區域對人為或自然災害的防御能力和抵抗能力。指標選擇上,采用人均水資源量、人均耕地面積、森林覆蓋率、空氣質量達到及好于二級天數4個指標。(2)經濟韌性指區域經濟系統的運行能力。不論是常態下的區域規劃和城鄉建設,還是非常態中的風險防控和應急管理,都需要大量資金投入,所以高韌性要求高水平經濟發展與之匹配。指標選擇上,采用人均生產總值、人均財政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3個指標。(3)社會韌性指區域社會系統的承載能力。完備且高度發展的社會系統能夠為區域發展提供更充分的勞動力支持、智力支持和社會保障支持等,進而提升韌性水平。指標選擇上,采用就業人員比重、高等教育在校生數、社會組織數、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4個指標。(4)基礎設施韌性指區域公共設施系統的保障能力。包括交通、電力、通信等在內的基礎設施作為區域的“發展線”和“生命線”,不僅關系著日常狀態下的生產效率和生活品質,也影響著危急時刻的保障能力和應急速度。指標選擇上,采用人均公路里程、人均用電量、電話普及率、人均互聯網寬帶接入4個指標。確定指標體系后,運用層次分析法和Yaaph12.0軟件對各指標進行賦值和計算,并通過數據的標準化處理得到區域韌性總體指數,以及生態韌性指數、經濟韌性指數、社會韌性指數和基礎設施韌性指數。

圖2展現了區域韌性指數的對比情況??傮w而言,我國區域韌性呈現出不平衡現象,七大地理區域在生態、經濟、社會、基礎設施等方面存在較為明顯的差距,其韌性水平從高到低的排序為:華東>華北>華南>西北>西南>東北>華中。分開看,華東、華北、華南等東部地區的韌性水平屬于全國前列,表明這些區域依靠區位優勢、經濟優勢、社會優勢等顯示出強大的發展韌性。西北和西南地區的韌性水平處于中等,而東北和華中地區處于末尾,這是可能因為西部地區地大物博、自然資源豐饒,在生態韌性方面具有較強的可持續發展潛力,而東北地區受限于經濟韌性,中部地區受限于生態韌性、社會韌性和基礎設施韌性,現階段的韌性水平相對不足。

條件變量分為經濟數字化、社會數字化和治理數字化。(1)經濟數字化包括電子商務和創新產業2個指標:前者用電子商務銷售額占地區生產總值比例表示;后者則用軟件業務收入占地區生產總值比例衡量,盡管創新產業的形態非常豐富且處于不斷變化之中,包括信息制造業、信息通信業、互聯網與人工智能業、數字創業產業等類型,但軟件業務一直是創新產業的核心組成部分[31]。(2)社會數字化包括數字素養和數字基建2個指標:數字素養用互聯網寬帶接入用戶進行測量,一般來說,互聯網接入程度越高,其數字經驗和數字技能也越高;域名作為衡量互聯網基礎資源豐富程度的重要指標,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反映某地的數字基建情況。(3)治理數字化包括數字服務和數據開放2個指標:數字服務用一體化政務服務能力總體指數進行測量,報告顯示,一體化政務服務能力顯著提升成為現階段數字政府建設的典型特征[32];數據開放用《中國地方政府數據開放報告》中的數據開放指數進行衡量。

數據校準上,采用直接校準法進行校準。將大于95%的樣本設定為完全隸屬,小于5%的樣本設定為完全不隸屬,樣本均值設定為交叉點,相應的校準閾值如表2所示。

四、結果分析

(一)必要條件分析

單個條件變量對區域韌性的必要性分析結果如表3所示。在高韌性情境中,不存在必要條件或充分條件,表明沒有單一條件能夠必然帶來高韌性;從一致性看,6個條件變量對高韌性的解釋力排序為數字服務、數字素養、創新產業、電子商務、數據開放、數字基建;從覆蓋率看,所有變量的覆蓋率都超過了0.6,表明這些條件都是比較重要的。在低韌性情境中,電子商務和創新產業邏輯非值對應的一致性超出了0.9,構成必要條件,表明不成功的經濟數字化轉型必然會造成低韌性。

(二)條件組態分析

單個條件變量的必要性分析完成后,進一步運用條件組態分析探究不同數字化要素組合對區域韌性的影響。運算過程中,將原始一致性閾值設定為0.8,案例頻數閾值設定為1,PRI一致性設定為0.7。以中間方案為主進行組態分析,結合簡化方案和必要性分析識別核心條件,得到的組態分析結果如表4所示。

1.區域高韌性的條件組態分析

高韌性的條件組態分析結果是理想的:總一致性超過0.9,表明該解的條件組合對結果變量具有很強解釋力;總覆蓋率接近0.55,表明生成的4條高績效路徑覆蓋了約55%的案例;4條組態路徑都超過0.9,構成必要條件組態。分開看,A2是最重要的一條路徑,其覆蓋率和一致性都是最大的,表明在數字服務、數據開放、電子商務、創新產業和數字基建都表現良好,且數字素養無短板的情況下,就能實現高韌性,代表省份有北京、上海、浙江、廣東等。這也說明越全面的數字化轉型越能提升區域韌性。A1、A3、A4路徑都存在一定的短板,表明某區域即使在某方面的數字化轉型表現不好,仍有可能實現高韌性。對比A3和A4發現,數字服務和數據開放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替代,這啟示某地如果在某方面確有不足,可通過尋求替代條件的方式來提高韌性。

進一步地,結合代表省份對4條高韌性組態進行定性分析,結果如表5所示。

A1和A2的核心條件為高數字服務和高創新產業,故將其命名為“服務-產業”驅動型。鑒于數字服務和創新產業對區域韌性而言屬供給側的驅動力量,所以這類路徑在本質上是推力主導的。這些區域往往通過改進政務服務績效、優化營商環境、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發揮創新產業作用、引導市場主體開拓創新等促進數字化轉型供給側全要素的有效配置。此類路徑的代表省份有北京、上海、江蘇、浙江、廣東和四川。以上海為例,數據測算顯示,除了生態韌性指數表現一般以外,其經濟韌性、社會韌性、基礎設施韌性均排名靠前,韌性總體指數更是位居全國第一。這和上海全面推進城市數字化轉型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是分不開的:經濟方面,積極布局數字經濟新賽道,協同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一方面大力發展人工智能、區塊鏈、量子通信等硬核技術,加快培育新生代互聯網領軍企業、千億級電商平臺等在線新經濟,另一方面實施“工賦上?!毙袆?,推動第一二三產業從“線性迭代”向“跨界融合”轉變;社會方面,不僅全面升級數字設施,重點推進“云數網安鏈智”六大支撐平臺,率先建成“雙千兆寬帶第一城”,還創新人才引育,積聚全球數字化人才,并通過培訓教育、社區宣教、保留線下渠道等彌合人群間的“數字鴻溝”,持續構筑共建共享共治的數字社會;治理方面,2012年率先試點推進公共數據開放工作,最大程度地發揮數據價值,2018年起持續推進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和城市治理“一網統管”,以數字治理新范式探索超大城市發展新路子。

A3的核心條件有高數字服務、高創新產業、高數字素養和低數字基建,將其命名為“服務-產業-素養”驅動型。這一路徑既有供給側的高數字服務和高創新產業,也有需求側的高數字素養,所以它是“推-拉”均衡的。這種路徑除了注重提高政務服務績效和創新產業效益外,還特別重視發揮用戶需求的驅動作用,從而彌補數字化發展基礎不足,力求實現供需平衡的數字化轉型。例如,重慶市憑借在生態韌性、社會韌性和基礎設施韌性方面的相對優勢,韌性總體指數位列西部地區首位。重慶市雖然在數據開放和數字基礎設施上欠佳,但在其他方面有不錯表現: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打造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電子制造業兩大萬億級產業集群和集成電路、智能裝備、先進材料等特色產業集群,更好發揮創新產業的“賦能、賦值、賦智”作用;啟動“寬帶提速降費專項行動”降低上網門檻,提高互聯網普及率,提升公眾數字素養和技能;依托“渝快辦”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持續深化“全渝通辦”,促進線上“一網通辦”和線下“一窗綜辦”協同融合,持續優化營商環境。

A4的核心條件有高數據開放、高創新產業、高數字素養、低數字基建,將其命名為“數據-產業-素養”驅動型。這一路徑雖然在數字化轉型的某方面存在短板,但非常注重釋放數據作為生產要素的潛能,發揮創新產業的技術賦能作用和用戶需求的驅動作用,努力實現供需平衡的數字化轉型。代表省份是天津。雖然該地的數字服務和數字基建表現一般,但其在數據開放、創新產業、數字素養等方面具有發展優勢。首先,天津于2019年上線省級數據開放平臺,發布《天津市促進大數據發展應用條例》《天津市公共數據資源開放管理暫行辦法》《天津市數據共享開放評價實施方案》等政策文件,促進數據“增值”。再者,天津具有較為完備的“硬件+數據庫+系統+安全”自主品牌高端產業鏈,形成了天津開發區、濱海高新區、中新生態城三大軟件和信息服務業聚集區,其創新產業同比增長快、收入規模排名全國前列。此外,天津互聯網發展水平居全國前十,互聯網普及率遠超全國互聯網平均水平。

2.區域低韌性的條件組態分析

如表4所示,低韌性的條件組態分析結果也是比較理想的,其總一致性超過0.85,總覆蓋率超過0.7。共存在3條低韌性組態路徑。其中,A5路徑表明,在數字服務、創新產業、數字素養為核心條件缺乏,電子商務為邊緣條件缺乏的情況下,即使數字基建為邊緣條件存在,也無法實現高韌性。A6路徑表明,如果電子商務、創新產業、數字基礎三個條件表現不好,單純依靠數字服務和數據開放無法實現高韌性。A7路徑表明,在數字化轉型各要素均表現不好的情況下,區域韌性水平一定是不高的。

(三)穩健性檢驗

改變測量方法、調整一致性水平門檻、觀察正反結果對應的條件或條件組合是否具有不對稱性等是定性比較分析常用的幾種穩健性檢驗方式[33]。本研究運用觀察正反結果條件或條件組合是否具有不對稱性的思路進行穩健性檢驗。其中,低韌性的必要條件分析結果顯示,任何一個條件變量及其邏輯非值對應的一致性和覆蓋率數值與高韌性情境的數值均不相同,表明其正反面結果具有不對稱性(見表3)。低韌性的條件組態分析共生成3條組合路徑,且這些路徑的構成條件與高韌性路徑完全不同(見表4)。綜上,數據分析結果通過穩健性檢驗。

五、結論與啟示

(一)研究結論

在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并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發展時期,數字化轉型憑借其獨特優勢成為各地突破發展困境、統籌發展與安全的革命性力量。就數字化轉型如何提升區域韌性而言,本研究基于實踐觀察和文獻回顧認為,關鍵是通過經濟數字化、社會數字化、治理數字化及其相互之間的組態配置,實現異質性數字化要素的協同效應。根據這一設想,構建出數字化轉型提升區域韌性的組態模型,并運用定性比較分析對我國31個省份數據進行實證檢驗。主要研究結論包括:(1)現階段我國區域韌性存在不平衡現象,七大地理區域在生態韌性、經濟韌性、社會韌性、基礎設施韌性方面存在差距;(2)沒有單一條件能必然帶來高韌性,但提高經濟數字化效益具有更普適的作用;(3)高韌性存在多條行之有效的組態路徑,包括“服務-產業”驅動型、“服務-產業-素養”驅動型、“數據-產業-素養”驅動型三種類型;(4)在一定條件下,數字服務和數據開放可以相互替代。

(二)研究啟示

第一,本研究構建的數字化轉型提升區域韌性組態模型指出,異質性數字化要素及其組合是區域韌性生成的基本路徑,統籌發展與安全需要實現治理數字化、經濟數字化、社會數字化的協同效應。該組態模型一方面在理論層面揭示了數字化轉型提升區域韌性的內在邏輯,打開數字化轉型對區域韌性作用機制的“黑箱”,能夠彌補先前研究多聚焦于單一數字化要素與區域韌性之間關系探討的缺憾。另一方面,在實踐層面啟示地方決策者在推進數字化轉型工作過程中要善于運用系統觀念進行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和整體性推進,以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的整體性、系統性、協同性變革提升區域韌性水平。

第二,必要條件分析發現,單一數字化要素并非是高韌性的必要條件,但提高經濟數字化效益具有更普適的作用。這表明經濟實力作為象征區域發展的硬指標,對高韌性水平而言至關重要。無論是基礎設施建設、防災減災設施建設,還是數字治理工具應用、社會數字素養提升等,都需要大量資金投入。因此,各地要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一首要任務,著力構建新發展格局,加快發展數字經濟,大力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不斷夯實可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研究還發現,作為軟實力的治理數字化具有引領作用,且治理要素相較經濟要素而言更加主觀可控,故經濟相對落后的區域或許可以通過加強數據治理、完善在線服務、優化營商環境等實現“換道超車”。與經濟數字化和治理數字化相比,生活數字化對韌性的提升作用較弱,未來需進一步加強社會數字化轉型,筑牢區域發展的社會基礎。

第三,條件組態分析發現,高韌性存在多條行之有效的組態路徑,關鍵是發揮好異質性數字化要素的協同效應。這些組態路徑作為高韌性的“多重前因配方”,對彌合區域發展差距、提升總體韌性水平具有參考價值。地方決策者在學習借鑒其他區域的經驗做法時,需要認真比較自身與榜樣在發展稟賦、區位條件、資源基礎等方面的具體情況,尋找最合適的參考范本。此外,對比高韌性路徑構成條件發現,數字化要素之間還存在替代效應。這就要求在提高區域韌性時,除了發揮異質性要素的協同效應,還要善于發現要素之間的替代關系,特別是對于確有發展短板的地區來說,可通過尋求替代條件的方式來提升韌性。

(三)研究展望

本研究還存在一些局限,值得未來作進一步研究。首先,作為一次探索性研究,本研究在面上探究了經濟、社會、治理數字化及其組態配置對區域韌性的影響,未來可聚焦某一領域。如運用面板數據發掘經濟數字化與區域韌性之間的因果機制,又如,運用案例深描揭示治理數字化與區域韌性之間的邏輯關系。其次,受限于定性比較分析方法的局限、數據可獲得性等原因,本研究揭示的數字化轉型提升區域韌性的多元路徑是靜態的,隨著數字化轉型的深入以及統計數據的擴充,未來可引入時間序列分析進一步揭示數字化轉型變化情況對區域韌性的動態影響,更好探究不同區域韌性生成的速度差異。最后,運用定性比較分析得到的結論雖然能夠做到中等程度的普適,但數據分析得到的高韌性組態路徑對其他層級區域(如地市級、縣鄉級)的適用性有待進一步檢驗。

參考文獻:

[1]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數字中國發展報告(2021年)[R].北京: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2022(7):7.

[2]邱棟,陳明禮.數字平臺生態系統驅動區域韌性發展的機理研究[J].自然辯證法研究,2020,36(10):37-41.

[3]武永超.智慧城市建設能夠提升城市韌性嗎?——一項準自然實驗[J].公共行政評論,2021,14(4):25-44.

[4]鄭磊.城市數字化轉型的內容、路徑與方向[J].探索與爭鳴,2021(4):147-152.

[5]VALE L J.The politics of resilient cities:whose resilience and whose city?[J].Building research & information,2014,42(2):191-201.

[6]RESILIENCE ALLIANCE.Urban resilience research prospectus[M].Canberra:CSIRO,2007.

[7]JHA A K, MINER T W, STANTON-GEDDES Z. Building urban resilience:principles,tools,and practice [M]. Washington D C:World Bank Publications,2013.

[8]JOERIN J,SHAWR,TAKEUCHI Y,et al.Action-oriented resilience assessment of communities in Chennai,India[J].Environmental hazards,2012,11(3) :226-241

[9]張明斗,馮曉青.中國城市韌性度綜合評價 [J].城市問題,2018(10):27-36.

[10]李彤玥.基于彈性理念的城市總體規劃研究初探[J].現代城市研究,2017(9):8-17.

[11]石龍宇,鄭巧雅,楊萌,等.城市韌性概念、影響因素及其評估研究進展[J].生態學報,2022,42(14):6016-6029.

[12]BRUNEAU M,CHANG E S,EGUCHI T R,et al.A framework to quantitatively assess and enhance the seismic resilience of communities[J].Earthquake spectra,2003,19(4):733-752.

[13]CONTRERAS D,BLASCHKE T,TIEDE D,et al.Monitoring recoveryafter earthquakes through the integration of remote sensing,GIS,and ground observations:the case of L'Aquila(Italy)[J].American cartographer,2016,43(2):115-133.

[14]孟天廣.政府數字化轉型的要素、機制與路徑——兼論“技術賦能”與“技術賦權”的雙向驅動[J].治理研究,2021,37(1):5-14.

[15]梁正.數字雙賦打通韌性城市建設“最后一公里”[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22(Z1):26-34.

[16]董幼鴻,周彥如.技術賦能城市韌性治理的系統思考[J].東南學術,2022(6):85-97.

[17]WILKINSON C.Social-ecological resilience:insights and issues for planning theory[J].Planning theory,2012(11):148-169.

[18]HESS T,MATT C,BENLIAN A,et al.Options for formulating a digital transformation strategy[J].MIS quarterly executive,2016,15(2):123-139.

[19]UNITED NATIONS.United Nations e-government survey 2008:from e-government toconnected governance[R].NewYork:United Nations Publication,2008:166-172.

[20]彭勃.基層韌性治理的數字化轉型策略[J].國家治理,2021(41):9-14.

[21]陳水生.邁向數字時代的城市智慧治理:內在理路與轉型路徑[J].上海行政學院學報,2021,22(5):48-57.

[22]關婷,薛瀾,趙靜.技術賦能的治理創新:基于中國環境領域的實踐案例[J].中國行政管理,2019(4):58-65.

[23]MORA L,KUMMITHA R K R,ESPOSITO G.Not everything is as it seems:digital technology affordance,pandemic control,and the mediating role of sociomaterial arrangements[J].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2021,38(4):101599.

[24]鄭磊.城市數字化轉型的內容、路徑與方向[J].探索與爭鳴,2021(4):147-152.

[25]北京大數據研究院.2021中國數字經濟產業發展指數報告[R].北京:北京大數據研究院,2021(10):2.

[26]ABIDI N,SAKHA S,HERRADI M E.Digitalization and resilience:firm-level evidence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J].IMF working papers,2022(2):1-42.

[27]鄧勝利,付少雄.定性比較分析(QCA)在圖書情報學中的應用——以網絡社區健康信息搜尋影響因素研究為例[J].情報理論與實踐,2017,40(12):23-28.

[28]劉浩然.社會科學比較研究方法:發展、類型與爭論[J].國外社會科學,2018(1):122-133.

[29]里豪克斯,拉金.QCA 設計原理與應用——超越定性與定量研究的新方法[M].杜運周,李永發,等,譯.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7.

[30]杜運周,賈良定.組態視角與定性比較分析(QCA):管理學研究的一條新道路[J].管理世界,2017(6):155-167.

[31]郭蕾,黃鄭愷.中國數字政府建設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J].湖南社會科學,2021(6):64-75.

[32]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電子政務研究中心.2022省級政府和重點城市一體化政務服務能力調查評估報告[R].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2022(9):13.

[33]BELL R G,FILATOTCHEV I,AGUILERA R V.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investors’ perceptions of foreign IPO value:an institutional perspective[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14,57(1):301-320.

How Does Digital Transformation Enhance Regional Resilience?

Evidence from 31 Provinces in China

Ding Yixia / Dong Youhong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logic of digital transformation to improve regional resilience,this paper constructed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improving regional resilience through digital transformation from three dimensions of governance digitization,economic digitization and social digitization.Based on the qualitative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data of 31 provinces in China,it is found that the resilience level of different regions was unbalanced at present.No single factor could necessarily bring high resilience,but improving the performance of economic digitization had a more universal effect.There were several configuration paths for high resilience,while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synergistic effect of heterogeneous digital elements was the key.There were substitution effects of digitalization factors,so bridging the differences among regions need to explore ways that according to local conditions.This paper used the thought of configuration to explore the diversified paths,which could provide reference for ensuring both development and security.

Digital Transformation;Regional Resilience;Synergistic Effect;Substitution Effect;QCA

周 巍

猜你喜歡
高韌性組態韌性
強化糧食供應鏈韌性
44mm厚高韌性抗HIC管線鋼板X52MS的研制
基于PLC及組態技術的恒溫控制系統開發探討
房地產市場韌性猶存
韌性,讓成長更美好
基于PLC和組態的智能電動擰緊系統
高韌性高強度5A06鋁合金焊接接頭的力學性能
笑中帶淚的韌性成長
PLC組態控制在水箱控制系統的應用
鑄造行業三維組態軟件的應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