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威廉·戈爾丁涉海小說的哲理美

2023-12-20 04:28蔣坎帥
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學報 2023年5期
關鍵詞:戈爾丁拉爾夫涉海

蔣坎帥

(湖南人文科技學院 外國語學院,湖南 婁底 417000)

海洋是力量的象征,是地球上一切生命之源,也是近現代人類社會生活與歷史劇變的文化空間。海洋是激發人類想象力與行動潛力的源泉,面對無邊無際的大海,人類自身蓬勃的生命力會在無形中被喚起。英國當代作家戈爾丁的人生經歷與海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其文學創作與海洋息息相關。自19 世紀50 年代至19 世紀80 年代,戈爾丁創作了《蠅王》《品徹·馬丁》《航海三部曲》等涉海小說作品。

不少學者都注意到了戈爾丁小說的主題聚焦于特定的神學關注,特別是原罪和罪過、天真和墮落、個體責任和為過錯贖罪的可能性以及靈魂的救贖,因此他們認為戈爾丁屬于神學小說家。但戈爾丁并未過多關注特定的基督教徒以及宗教和信仰體系。他所設立的辯證法既不是天主教的,也不屬于新教。實際上,他的辯證法能在文學術語中得以澄清、在他的文學作品中得到論證,但其本身不具備神學或哲學的地位。他所用于論證的文本確實代表這種地位或對這種地位進行了文化上的想象。然而,他是通過文學技巧進行論證——并列、呼應、建構、解構,而不是通過敘述進行說教。張和龍認為,戈爾丁以其小說中獨特的藝術形象“為50 年代的英國文壇注入了一股與眾不同的清流”[1]。

原始意義上的大自然在東西方文化傳統中都具有深刻哲學涵義且能喚起人類生命力,是戈爾丁涉海小說反復涉及的本體。海洋作為這種原始自然的重要組成部分,蘊涵著生命的本然力量,也在與人類的互動中展現著生命的本然力量。著名海洋文化研究學者曲金良認為:“就海洋文化的哲學與審美蘊涵而言,它具有生命的本然性和壯美性?!盵2]威廉·戈爾丁小說中的海洋(航海)蘊涵著冒險、競爭、開拓的精神力量,這種精神力量源自西方社會將海洋視為男性氣概的試驗場和人類自由天性象征的文化傳統。無論是《蠅王》中以拉爾夫和杰克為代表的流落荒島的英國男孩,《品徹·馬丁》中墜海后在海中掙扎的低級軍官,還是《航海三部曲》中以塔爾博特、薩默斯為代表的航船乘客,都以積極開放的心態應對海洋環境所帶來的各種風險挑戰,在以海洋為依托而建構的環境中不斷突破自我、環境與社會的束縛,追求著自我與社會所定義的成功。這一過程中不乏社會意義上的失敗者,如杰克放棄回歸文明社會的希望火種而向象征野蠻的山林過渡,這實際上是人類文明的倒退;馬丁在與海洋極端環境進行抗爭的過程中無力實現自我救贖,驗證了成功的道德意義;科利在航船等級社會努力向上攀登及失敗后因羞愧而死,揭示了個體認知的缺陷及社會等級體系的殘酷。如果暫且拋開道德層面的意義不論,這種嘗試雖然失敗,卻具有人類本質力量釋放的積極涵義,展現了人類比低等動物更高的精神追求,具有社會與自我認知的意義。而對那些在嘗試中取得社會意義上的成功者來說,比如拉爾夫、塔爾博特、薩默斯、貝內等,他們在各自的海洋經歷中實現了身心的雙重突破,實現了對自我與社會更深刻的認識,在擁有更宏闊視野的同時實現了靈魂上的升華,具有壯美的特征。這種壯美特征在某一時刻具有震撼人心的精神力量,如遭遇追殺的拉爾夫九死一生,他幸運地迎來巡洋艦的救援失聲痛哭的時刻。塔爾博特讀完科利信件后精神上受到震撼,發自內心認同薩默斯“有特權就有責任”的主張,他去艙房探望奄奄一息的科利獲得了精神上的啟示。在作者看來,多年恪盡職守的薩默斯獲得晉升,他穿上多年前為自己準備的船長制服并不能給人以精神上的啟示。相形之下,作者所認同的精神上的啟示并未承載太多現實利益,更多指向生命的本然力量。

一、海洋為人類展現生命本然力量創造條件

生命本然力量是人類藝術審美的重要源泉。李徵認為:“也只有源于本然生命,審美藝術才能保留著更多的靈魂與肉體的隱秘信息,保留著更多的靈魂與肉體的呼喚與顫動,才能擁有源源不斷的能量,直至本然生命的停止?!盵3]在戈爾丁的小說中,海洋對自由的限制為人物展現生命的本然力量與狀態創造了獨特條件。這種限制也為戈爾丁涉海小說創作提供了極大的空間。值得注意的是,不同藝術門類的創作與欣賞規律從本質上是相通的。美籍著名指揮家斯特拉文斯基感悟到了創作與限制的辯證關系,認為無限制的自由會給創作者帶來無限痛苦,創作者受限越多反而會擁有更多自由:“無限制的自由將我投入一種痛苦……誰加給自己的限制愈多,誰就愈能使他自己從束縛精神的枷鎖中解脫出來。我周圍的障礙物愈多,我的自由就愈充分愈有意義?!盵4]在戈爾丁涉海作品中,海洋環境從總體上說是對人類自由的限制,如《蠅王》中被海洋圍困的荒島限制了孩子們回歸文明社會的自由,《品徹·馬丁》中浩瀚洶涌的海洋限制了主人公求生的自由,《航海三部曲中》海上的航船也受制于海洋及各種不利的自然條件。然而,與之形成悖論的是,給筆下人物帶來諸多限制、痛苦甚至絕望的海洋及不利的社會環境恰為人物生命本然力量的充分展現創造了絕佳的條件。這恰恰是戈爾丁選擇海洋作為敘事背景的重要原因之一。

戈爾丁選擇海洋作為敘事背景的另一重要原因是海洋與人類的哲思關聯密切。大海以永恒的律動與蔑視一切的冷漠成為人類思考的天然參照物。美國哲學家戴維·法雷爾·克雷爾在《哲思與?!芬粫姓J為人在身處大海時的被動性頗具哲學意義:“人體本身就像搖曳在海上的一葉扁舟,如同那時我仰浮在巴洛斯海灣上的身體。盡管這是任何人都可能有過的經歷。但在我看來,人在身處大海時的被動性似乎頗具哲學意義?!盵5]這種哲學意義與戈爾丁涉海小說中的人物身處海洋時的被動狀態相契合。戈爾丁是眾多以海洋、航海為媒介思考人類、人生及社會問題的作家之一?!断壨酢贰镀窂亍ゑR丁》因反思二戰而作,聚焦于人性本質的探尋;《航海三部曲》書寫了英國一度輝煌的航海事業,再現了英國航海傳統的輝煌圖景。海洋是人類反省自身的媒介,為人類的哲思提供了天然條件。戈爾丁筆下的海洋因承載了豐富的歷史及文化意蘊而具有了傳承的價值與美感。反思、感悟、啟示是貫穿幾部涉海小說的重要元素,不僅是戈爾丁涉海小說現代社會主題的重要特色,也可以說是其小說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戈爾丁顛覆了英國傳統小說“荒島變樂園”的常規敘事模式,在對當代人類歷史進行反思的基礎上對人性進行了深入的剖析和批判,使涉海小說現代社會主題具備了一定的思想深度和哲理美。戈爾丁筆下的大海絕不僅僅是一種自然景物,其中的人物也絕不僅僅是一群兒童、一名軍官和一個微型社會;人物與大海的互動,生動和具象化地表達了戈爾丁的人生感悟和體現生命本然的哲理美。

二、哲理美的生態意識觀照

戈爾丁涉海小說所蘊含的展現生命本然的哲理美與作者的生態意識密不可分?!断壨酢分腥伺c自然的互動是作者鮮明的生態意識的生動體現。初登荒島的孩子們在冒險與探索熱情的驅使下登上制高點俯瞰腳下的荒島:“礁石內側:海水絢爛,礁石林立、海藻叢生,就像水族館里的生態展覽一樣。礁石外側是湛藍的大海。海潮滾滾,礁石那邊拖著長長的銀白色的浪花泡沫,剎那間他們仿佛感到大船正在穩穩地向后退著?!盵6]28壯闊的海島所呈現的原始生態美令人神往,當他們感到自己在后退的時候,已經不由自主地融入自然,天真爛漫的英國男孩們似乎成了大自然不可分割的元素。對人物情景交融的情景書寫在小說的前半部分比比皆是。對海島壯美景色的書寫展現了人類對大自然的熱愛以及對自由的向往,也是作者生態自然觀的流露。然而,小說結尾民主派與野蠻派的矛盾逐步激化,杰克集團相繼殺害了象征神啟的西蒙和象征科學的豬崽。為了追殺拉爾夫,他們還將原本蔥郁、充滿快樂的荒島付之一炬。這時,荒島上人物命運的悲壯之美在占小說較大篇幅的原始生態美的反襯下顯得極為強烈。造成兩種反差極大的美感,給讀者震撼的同時也令他們不禁反思人性和人類的前途命運。小說對于西蒙死后“海葬”的書寫深刻詮釋了人與自然有機整體性,其中具有悲劇色彩的生態之美耐人深思。

此外,《蠅王》還通過光影與色彩變幻所建構的視覺意象空間來激發讀者的視覺思維。這一點在刻畫人物性格、渲染故事場景與人物心境方面最為顯見的是對拉爾夫的書寫。整體而言,小說前半部分景色明快,以明亮的暖色調為主,象征著文明與理性在海島上占據著上風;后半部分景色陰郁,以陰暗的冷色調為主,象征著野蠻和蒙昧逐漸占據統治地位。拉爾夫初到海島在環礁湖里快樂地游泳時,在他頭腦中揮之不去的“就像纏綿腦際的蜃樓幻影正在同五光十色的環礁湖景致一比高低”[6]9。自然美景襯托出童心未泯的孩子在掙脫成人社會約束享受自由時刻的愉悅心情。在此,戈爾丁以“蜃樓幻影”與自然景色進行對比,喻示著這種美景不易捕捉、難以長久維系,象征回歸文明社會的希望變得愈發虛無縹緲。以“陰影”般黑色斗篷裝扮出場的“唱詩班”后來被證明給海島小社會帶來了滅頂之災。對他們的頭領杰克的描寫中也以冷色調詞語為主,突出了人物的可怖:“在拂動著的(黑色)斗篷里顯出他是個大身架的瘦高個兒:黑帽子下露出紅頭發。他臉上長著雞皮疙瘩和雀斑,長相難看,但并不帶傻樣?!盵6]16

當民主派與野蠻派就打獵或是維持火種發生爭執時,海灘依舊“明亮”,海水依然“五光十色”,喻示此時孩子們的天性還占據著上風,雙方的矛盾還未激化:“他們困惑地相互瞅瞅,愛恨交加。洗澡水潭暖洋洋的咸水、嬉鬧聲、潑水聲和歡笑聲,這所有的一切剛剛足以把他們倆再連在一起?!盵6]58孩子們對海島生活逐漸適應,讓他們覺得獲救變得不再那么迫切,一切顯得那么平靜,他們見識了真正的海上蜃景。海市蜃樓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孩子們的脆弱心理,短暫美景預示著海島和諧社會的脆弱。幼小的孩子們的恐懼尤其難以掩飾:“他們感受到黑暗中的難以言傳的種種恐懼,只好擠在一團互相壯膽?!盵6]62面對黑暗時的恐懼以及深藏于內心的控制與殺戮欲望促使他們在花臉(改變本來面目,消除羞怯心理,使敵人產生恐懼)的裝扮下偷盜火種和獵殺野豬,這也成為左右故事走向的關鍵因素。大海浪濤滾滾,看起來就像巨獸在呼吸,每當夜幕降臨,海洋似乎變得愈發神秘可怖,浩瀚無際的大海引發孩子們的對于海中怪獸的恐懼。在被海洋隔絕的孤島上,杰克正是利用孩子們對于黑暗與野獸的莫名恐懼及盲從心理慫恿他們去獵殺野豬,從而激發潛藏于他們內心的嗜血與殺戮欲望,這也是他維持統治的重要手段。

即使是在民主派與野蠻派的矛盾日益激化時,拉爾夫的腦海中還是一如既往呈現出明快的色調。這從側面反映了作者與別人賦予他的“悲觀主義者”的標簽不相符合。經過思考,“一幅三個男孩在明亮的海灘上行走的圖畫掠過拉爾夫的腦海?!盵6]89“明亮”說明他保持著對于同伴命運的樂觀心態。拉爾夫身處逆境所表現出來的樂觀精神值得肯定與贊揚,但從故事的發展來看卻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以杰克為首的野蠻派不僅要殺豬吃肉,還要黨同伐異,將對他們構成阻礙的民主派一網打盡。

西蒙遭同伴殺害是在一個電閃雷鳴的暴雨夜,恐懼與暑熱使他們在杰克的召喚下跳起獵殺野豬的狂舞。在藍色夜幕下的電閃雷鳴中他們反復吶喊著激昂的口號:“殺野豬呦! 割喉嚨呦! 放它血呦! 干掉他呦!”[6]175情緒失控后他們將西蒙圍在正中當作野獸殺害。當西蒙的尸體飄入大海后,不知名的小生物為其鑲上了銀邊,在月光的照耀下銀光閃閃。作者以這種方式完成對人物的神圣化定格?!按蠛J侨祟惖钠鹪吹?西蒙死后回歸大海,類似耶穌死后復活,西蒙的精神在海洋的懷抱獲得永生?!盵7]

三、哲理美的生命意識書寫

《蠅王》前半部分較為常見的是蘊含生命能量的海洋書寫,如:“……此刻他以陸上人的眼光看到了滾滾波濤的景象,看來就像某種巨獸在呼吸。海水……露出了各種奇形怪狀的生長物:珊瑚呀,珊瑚蟲呀,海藻呀。海水退啊,退啊,退卻下去,就像陣風吹過森林里的樹梢那樣沙沙地響……然后,沉睡的利維坦呼出氣來——海水又開始上漲,海藻漂浮,翻騰的海水咆哮著卷上那像桌子似的礁石,幾乎覺察不到波浪的經過,只有這一分鐘一次的有規律的浪起浪落?!盵6]117

這是十二歲的英國男孩拉爾夫以陸地為視角描繪的一幅波瀾壯闊的海景圖。海洋的美體現在其潮起潮落的規律性、氣勢磅礴的壯觀性和色彩斑斕的豐富性。無意識的特點是海洋意象與荒島上兒童們的行為的相似之處。海洋生物的秩序存在和海洋有節律的無限運動與海島上孩子們的無序和混亂的行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似乎在表明大自然的智慧和偉大與人類的愚蠢和渺小。充滿異域風情的海洋風光帶給讀者野性與原始力量的深切感受,一定的“審美距離”觸發審美感受,也更能領會海洋主題的藝術內涵。海景的細致描繪是作者生態意識的自然流露,曾莉認為,《蠅王》展現了人性與自然結合的可能性,揭示的一種嶄新的人生態度:“威廉·戈爾丁關于人性與自然的關系是呈現多元性的,他否定自然人性中存在的善的因素,對文明抱有懷疑態度,希冀創造一種人性中的某些因素與自然、文明的友好結合,從而促成嶄新人生態度的產生?!盵8]

小說結尾,以杰克為首的野蠻派為追殺拉爾夫而放火燒山,蔥郁的山林付之一炬,“島上升起的滾滾濃煙遮住了太陽”[6]234, “天空黑沉沉的”[6]234。在這里,人類對自然的破壞與島上的人道危機達到了極點,島上的濃煙引來了過往船只的救援。得救的拉爾夫雖感悲慟,但“一時他腦海里閃過一幅圖畫,一幅曾給海灘蒙上神奇魅力的圖畫?!盵6]236他內心閃過的神奇圖畫給讀者留下了豐富想象的空間,也許是孩子們一起探索海島的畫面,可能是他們在海灘上玩耍的畫面,展現了他在經歷了身心痛苦與考驗后看待過往的豁達心境,可見他在逆境中對回歸文明信念執著堅守的精神境界。人物精神與海洋景色關聯,從而形成精神境界與自然景色兩種美的有機結合。

在戈爾丁看來,人類對生命意義的孜孜探尋是哲理美的源泉?!逗胶H壳分?敘事主人公塔爾博特多次提到英國航海史上的威廉·福爾克納,并借助他的《航海大辭典》學習“水手話”。戈爾丁的這部小說對于航海的書寫突出了人類對生命意義的探尋,也有向以福爾克納為代表的航海先驅致敬的涵義,體現了人類對于崇高與壯美的意義追尋。福爾克納無疑是人類航海事業的卓越貢獻者,他的命運是人類追求卓越與挑戰未知過程中滿足與失落的一種悖論?!秵⒚芍谩分腥宋锩\也無法擺脫類似悖論的牽纏。牧師科利是一位頗具浪漫主義色彩的人物,其眼中所見和心中所想都深刻反映了這一點,如他對海上日月同輝的景象的描繪展現了以陸地為中心的思想,也夾雜了人物的奇思妙想:“以前沒有看到過這樣的景象。歷史上最偉大的藝術家也不能勾畫出這種情景。我們這條大船一動也不動。它的帆仍然垂下來。她的右方,紅日正在西沉;她的左方,正升起一輪明月,彼此各在天之一方,遙遙相對。這兩個巨大的發光體似乎彼此凝視,把彼此的光都改變了。在陸地上,這樣的奇觀由于中間有山、樹或是房屋夾雜著,不可能看得很明顯。但是,在這里,我們可以由這一動也不動的船上向四面八方眺望到世界的邊涯。在這里可以分明看出上帝的天平?!盵9]200獨特的海景書寫蘊含了大自然的神奇偉力,也是作者對海洋深沉情感的寫照,生態意義鮮明。

海洋自然景色變幻引發的航行中人物的沉思是小說主題哲理美的現實寫照。與普通乘客相比,牧師科利面對海洋的沉思具有濃重的宗教色彩:“在祈禱之前,我到船腰甲板上,站在那里,終于自由了?,F在毫無疑問的,船長會撤銷他最初嚴禁我到后甲板的命令! 我凝視著下面的海水:藍的、綠的、紫的、雪白的、滑動著的水泡! 我由船的木頭邊上,懷著新的安全感望著那水底長長的綠色的海草。我們穿上帆的桅桿似乎也有一種奇特的豐富感?,F在正是時候,經過適當的準備,我會走到船的前面,去譴責我們造物主那些野性的但是真正可愛的孩子?!盵9]211科利的眼中所見和心中所想展現的海景是人海和諧相處的美好畫面,是一種經歷了人生困境后的開闊心境和信仰者的平和心態的寫照。

四、結語

戈爾丁涉海小說所滲透的作者對真善美的追求讓讀者感受到自然之美、社會之美與哲理之美,使讀者情操受到陶冶、靈魂受到震撼與洗禮、思想得到啟迪。威廉·戈爾丁涉海小說所揭示的現代社會主題體現了在任何環境下都應保持本心的重要意義。戈爾丁與同時代的創作團體保持了較大的距離,不屬于任何文學流派,他的小說創作具有獨特性?!霸u論界普遍注意到戈爾丁在小說創作上獨樹一幟,他的早期創作尤其體現了與英國文學現實主義傳統的斷裂、以及和當代英國小說整體上的差異?!盵10]他從創作之初就將人類最普遍與最基本的問題作為關注焦點,敢于刀刃向內,剖析人類自身的缺陷。與大航海及殖民擴張時代傳統海洋小說中倡導“放”,即向外釋放、擴張不同的是,戈爾丁涉海小說總體上側重“收”,即主張人類對欲望的節制與克制。在戈爾丁看來,善與惡是難以截然分開的,因其藝術創作上的獨創性受到不少評論家的推崇,其藝術獨創性的一個鮮明體現就是以處在危機中的人作為書寫對象,展現生命所蘊含的本然力量。戈爾丁筆下的環境是影響人性發展的重要因素,他將海洋作為人性書寫的典型環境。其優勢在于能為人物創造獨特的隔離與危機空間,有時海洋環境甚至成為敘事的主角。無論是將孩子們困于荒島上的浩瀚海洋、造成海軍軍官溺水的洶涌澎湃的海洋還是人們經歷漫長海上航行的航船都具有隔離文明和制造危機的屬性。嚴格說來,戈爾丁屬于西方現代派,可以稱為廣義的荒誕派文學,荒誕性在作品中往往具體化為生活意義的虛無、和諧關系的喪失、人的異化等等主題,從而使荒誕派文學中的審美意象具有了不同于傳統文學的審美特質。

猜你喜歡
戈爾丁拉爾夫涉海
涉海翻譯語言服務人才培養現狀與問題研究①
戰略管理導向下涉海企業全面預算審計體系研究
基于管理創新涉海企業投資審計運行機制研究
跟著拉爾夫闖世界
威廉·戈爾丁作品在中國譯介中的問題分析
少年的回聲
性依存敘事曲
捕捉愛的攝影師
一個承諾
一個承諾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