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情”的守望與“抽象的抒情”※
——20世紀五六十年代沈從文的精神歷程與創作

2023-12-20 18:20趙學勇
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 2023年9期
關鍵詞:有情全集沈從文

于 敏 趙學勇

內容提要: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時代巨變中,經歷了精神陣痛的沈從文與自己摯愛的文學告別?!案鎰e”卻是異常艱難的:為適應新的社會環境,他由衷地改造自身,卻無法在精神深處拋卻自由主義的文學立場;他專注“有情”的文學,卻因生命理念的差異與底層生活的距離難以書寫“靜與動”兼容的時代圖景。同時,沈從文又表達了自己長期以來被壓抑的精神心緒及其難以割舍的對于文學的生命體驗和悟思,以“抽象的抒情”文字釋放出郁積多年又難于付諸創作實踐的對于文學本質的沉思,也再一次傳遞出作家創作生命的枯竭和對于文學的戀戀不舍。如果說現代中國文壇從此失去了一位極富才情的抒情作家,那么文化界卻多了一位舉世矚目的中國學者。

一 時代變遷中的文學守望

1950年代初,沈從文迫于外界形勢的變化,又無力于自身精神的解脫,懷著難以言表的心靈的創傷,放棄了文學創作。其心理因素是多方面的:首先,左翼文學陣營對沈從文的歧見由來已久,在一個即將被左翼文學統治的時代,沈從文放棄文學并不再與左翼陣營發生對抗和沖突,固然是明智的。因為在他看來,他的寫作已經不入這個巨變的時代,“湘西世界”已經成為過去。其次,就沈從文創作的自身因素來看,他似乎已經寫盡了那些所謂的“現實”與“夢境”,完成了一個“鄉下人”文學創作的生命之路,“對于沈從文自己來說,這一轉身倒可能是順勢而為、未必遺憾的選擇”1解志熙:《文學的“詩與真”——中國現代文學文獻校讀論集》,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第106頁。。這也可以從沈從文1940年代以后每況愈下的創作趨向中看出端倪。最后,既然文壇已經難以容留,活下去和如何活下去就成了沈從文心理沖突的集中體現,“可望將生命某一種形式,某一種狀態,凝固下來,形成生命另外一種存在和延續……”2沈從文:《抽象的抒情》,《沈從文全集》第16卷,北岳文藝出版社2002年版,第527頁。

看得出來,沈從文要努力從精神痛苦中掙脫出來,嘗試走學術研究之路,力圖創造不同于文學創作的另一種形式的文化成果。1950年初春,他被歷史博物館安排去革命大學學習,這無疑是他認識新時代的第一步。他在給友人的信中形象地描述了“革大”學習的情景:“學習半年,由于政治水平過低,和老少同學比,事事都顯得十分落后,理論測驗在丙丁之間,且不會扭秧歌,又不會唱歌,也不能在下棋、玩牌、跳舞等等群的生活上走走群眾路線,打成一片。換言之,也就是毫無進步表現?!瓕W習既大部分時間都用到空談上,所以學實踐,別的事既作不了,也無可作,我就只有打掃打掃茅房尿池,可說是在學習為人民服務?!?沈從文:《復蕭離,19500802革命大學》,《沈從文全集》第19卷,第71頁。

沈從文這個“書生”難以在短期內徹底擺脫其看人論世的一貫姿態,他對新環境的初步認識是敏銳而中肯的。但也不可否認,“革大”學習讓沈從文有了一些觸及靈魂的想法,進一步剖析自己:“由于缺少對政治和文學聯系有深一層認識,我的階級立場自始即是模糊的?!谑浅闪藗巫杂芍髁x者群的一個裝璜工具……而我也即在這個位置上胡寫了二十年?!率澜缬謶斒鞘裁?,我更缺少明確概念。對現實政治,因掌握不住問題,只覺得社會革命去成熟條件還遠,且可能方式有問題?!髌返臒o原則性和階級立場,是顯而易見的?!?沈從文:《我的學習》,《沈從文全集》第12卷,第366~367頁。

革命大學的這份“學習總結”,對于沈從文來說是發自肺腑的,也是深刻的,說明這個曾經的“偽自由主義者”將換骨改造自己,極力融入新的社會。他還認識到,在向現實學習中,要“堅持立場觀點、掌握方法對于新國家的重造,對于人民在教育下的覺醒與解放,具有何等重要意義”,進而表示要“重新進入人民隊伍”,作為“小學生第一課的開端”。1沈從文:《我的學習》,《沈從文全集》第12卷,第370頁。這個心理的轉變實在來得急促而頓然,他試圖以“階級”的觀點看待現實世界,以“政治”的立場和方法,重新認識“新國家的重造”,這對于沈從文來說,不能不說是一次真正意義上的精神救贖。如果把沈從文對于自己思想的初步“清算”和對“政治”以及新中國的認識放在當時“改造知識分子思想”的語境中來看,是相當坦誠且符合自己的思想實際的,他的希望也是真摯而美好的。

“革大”學習后,沈從文回到歷史博物館工作,不到半年,又被安排去參加土改運動。此前,他在給一位青年記者的信里說:“我擬在十月中旬去參加土改,跟人民學習幾個月?!靼兹嗣袢绾翁幚須v史中這個大事情,如何生長,如何生產?!M而學忘我,來學習為人民服務?!?沈從文:《凡事從理解和愛出發,19510902北京》,《沈從文全集》第19卷,第119~120頁??磥?,參加土改的想法他早已有了。1951年10月,沈從文選擇去四川內江參加農村土地改革運動,一方面是學習現實,另一方面也是尋找素材,力圖找回自己業已失去了的寫作愿望,“從這個歷史大變中學習靠攏人民……得到一種新的勇氣……再用筆,寫一兩本新的時代新的人民作品,補一補二十年來關在書房中胡寫之失”3沈從文:《致張兆和,19511025北京》,《沈從文全集》第19卷,第121頁。。他還聲言要以趙樹理的方式“寫出更多的李有才”4沈從文:《致沈龍朱、沈虎雛,19511028華源輪·漢口》,《沈從文全集》第19卷,第126頁。來,反復表示:“一定要為你們用四川土改事寫些東西,和《李有才板話》一樣的來為人民翻身好好服點務!”5沈從文:《致沈龍朱、沈虎雛,19511031(2)華源輪·宜昌》,《沈從文全集》第19卷,第134頁。

在四川的三個多月,沈從文的家書數量之多令人吃驚。他在給夫人的信中情不自禁地寫道:“這么學習下去,三個月結果,大致可以寫一厚本五十個川行散記故事?!?沈從文:《致張兆和,19511108內江》,《沈從文全集》第19卷,第156頁。內江之行激發了沈從文強烈的創作欲望,他懷著一個小學生看世界的心情來認識和了解新中國的土改運動。在內江,他看到了人民群眾新的精神面貌,感受到人民在新的社會變動中的巨大熱情,體察鄉民們靜默的生命形式與喜怒哀樂,多次表達要為他們重新拿起筆。

沈從文一方面被社會大變革中人民群眾的積極參與熱情所感染,想用自己的筆記錄下這一偉大時代的變革;另一方面,又感嘆許多文藝工作者無法真正了解土改運動和人民群眾的精神面貌。在內江期間,他讀毛選,看加里寧,覽《人民日報》,關心時事趨向,注視文壇現狀,感慨報紙上的記錄根本沒有所見到的深刻,小說創作也沒有達到應有的水平。內江的所見所聞,使他一定程度上認同了文學創作要為工農兵服務,要描寫他們的生活。他反復說:“背景中的雄秀和人事對照,使人事在這個背景中進行,一定會完全成功的。寫土改也得要有一個自然背景!”1沈從文:《致張兆和,19511101華源輪·巫山》,《沈從文全集》第19卷,第139頁?!坝冒讶耸碌淖儎?,歷史的變動,安置到一個特別平靜的自然背景中,景物與人事一錯綜,更是容易動人也?!?沈從文:《致金野,19511202內江》,《沈從文全集》第19卷,第197頁。

這時的沈從文在信中多次表達這樣的文學觀念,不由得讓人多有回味。以《邊城》為代表的最具沈從文韻致的系列小說的創制,都是在自然風光中凸顯人事,在“動”與“靜”的融合中體現其特有的敘事樣式,亦即在靜謐的自然背景中襯托鮮活的人物形象、生活樣態和生命形式。

但是,沈從文也清楚地意識到自己的文學追求與當時文壇主流觀念相抵觸。在他看來,“真正農民文學的興起,可能和小資產階級文學有個基本不同,即只有故事,絕無風景背景的動人描寫。因為自然景物的愛好,實在不是農民情感。也不是工人情感,只是小資情感。將來的新興農民小說,可能只寫故事,不寫背景”3沈從文:《致沈龍朱、沈虎雛,19511226內江》,《沈從文全集》第19卷,第246頁。。沈從文的小說中,一定要有和人事相應的自然環境的描寫,而新興文學只要故事,不要求背景描寫?!靶≌f創造之不同于其他,也就在此。要生命中一種燃燒般的情緒集中……將個人生命努力轉移到另一種形式里去,而十分生動的存在?!?沈從文:《致張兆和、沈龍朱、沈虎雛,19511212-16內江》,《沈從文全集》第19卷,第227頁。沈從文認為小說創作需要的不僅是故事,還需要作者投入真誠的情感。小說創作是作者情感郁積之后的一種宣泄和升華,是創作者的“情緒的體操”1沈從文:《情緒的體操》,《沈從文全集》第17卷,第218頁。。作家將自己的感情和生命體驗投射到小說中的人物身上,人物是作者的代言。這不但道出了沈從文所持守的創作觀念與時代的“距離”,也預示著他希望要以“李有才板話”式的敘事來融于時代,力圖改變自己創作的“原色”,追求潮流寫作的不可能實現。

二 “有情”的獨釣者

對于思緒敏感的沈從文來說,即使是在土改運動中,他觀察生活的角度也有別于他人。他在給夫人張兆和及兒子的信中總是提到這樣一件趣事:

幾天前,到一個山頂砦子里去,在一個孤立的四圍是絕壁懸崖的山頂上,且見到一個老頭子在小水塘中釣魚……這個砦子只十多戶人家,也有許多會在開,男女日夜都開會,這個老人卻像是和這個動蕩的社會完全不相關,在山頂上釣魚,多奇怪!2沈從文:《致沈虎雛,19511216內江》,《沈從文全集》第19卷,第236頁。

這是沈從文慣有的觀察物事和思考問題的表達方式,它所透露和表白的是,在這樣一個歷史喧嘩的大變動中,竟然還能有一個不為周圍環境所動而專致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的孤釣老者。這不僅折射出他落寞孤寂的心境,對于“安靜”的偏愛也喚醒了他隱于心間多年的對于“自由”的向往。沈從文本來就親近自然,喜歡在自然環境中遐思幻想,當獨處山頂砦子再次融入大自然的懷抱時,難免會在現實和自然的比較中進一步思考究竟哪種生命存在方式是可取的、合理的。垂釣老者的不為“動”而“靜”的行為方式,使他再也遮掩不住內心深處對這種生命樣態的慕往之情,他希冀從這位老者身上效仿一些東西,體悟一種為人處世的哲學。不難看出,沈從文這個時候仍然是游離于時代之外的。

對這種“自由垂釣”的向往與追求一直隱藏在沈從文的內心深處。1957年4月12日,他參加全國政協安排的視察活動,借機在上海度過了五一國際勞動節。那天,上海外灘的外白渡橋和黃浦江熱鬧非凡,洋溢著一派節日的喜慶景象,到處是慶祝的隊伍。沈從文卻把目光聚焦在黃浦江中一只艒艒船上——他畫了三幅速寫,畫面都是從住處窗口望外所見到的景致,每幅畫的下面也都有相應的文字描述:

第一幅,五一節五點半外白渡橋所見:江潮在下落,慢慢的。橋上走著紅旗隊伍。艒艒船還在睡著,和小嬰孩睡在搖籃中,聽著母親唱搖籃曲一樣,聲音越高越安靜,因為知道媽媽在身邊。

第二幅,六點鐘所見:艒艒船還在做夢,在大海中飄動。原來是紅旗的海,歌聲的海。(總而言之不醒。)

第三幅,聲音太熱鬧,船上人居然醒了。一個人拿著網兜撈魚蝦。網兜不過如草帽大小,除了蝦子誰也不會入網。奇怪的是他依舊撈著。1沈從文:《致張兆和,19570502上?!?,《沈從文全集》第20卷,第177~178頁。

沈從文的速寫和所附文字呈現的是一種“熱鬧”中的孤獨,是“熱鬧”和“安靜”的鮮明對比。這三幅速寫不妨看作他內在心理的外化反映。如果將沈從文看作艒艒船中的那個人,那么就可以認為他選擇和時代相處的方式是不參與外界的任何事情,沉浸于自己的追求之中。當天晚上,在給張兆和的信中,沈從文仍然在思考著艒艒船,他的心情難以平靜,他得出了一個結論:艒艒船是遠離時代的,它能經得住大風大浪的侵襲。其實,沈從文是給自己一個早已潛存的心理暗示,找一種慰藉的精神支持。同時也透露出一種心理訊息——沈從文固有的對獨立精神的追求并沒有改變?!蔼氠炚摺钡墓录糯嬖?,艒艒船上老者的生活方式,都在暗示或昭顯沈從文以后的人生境況,他是不由自主地要守望這“熱鬧中的孤獨”,固守獨立自由、不與世俗同流的人格精神。

此期,沈從文總是翻閱《史記》列傳選本,引發了一系列的思考和感慨。他將中國歷史文化分為“有情”和“事功”兩種傳統,認為代表“事功”的是歷史上的管仲、竇嬰、張良、蕭何、衛青、霍去病等政治家和將軍,代表“有情”的是屈原、賈誼、杜甫、曹雪芹等文人。他著力探討了這兩類人在文化性格間的關系,認為:“中國歷史一部分,屬于情緒一部分的發展史,如從歷史人物作較深入分析,我們會明白,它的成長大多就是和寂寞分不開的。東方思想的唯心傾向和有情也分割不開!這種‘有情’和‘事功’有時合而為一,居多卻相對存在,形成一種矛盾的對峙?!?沈從文:《致張兆和、沈龍朱、沈虎雛,19520125左右內江》,《沈從文全集》第19卷,第317~318、318、319頁。在沈從文看來,“有情”和“事功”在多數情況下是彼此矛盾的,而更打動沈從文內心的是文人的“有情”。他喜歡《史記》并不單單是因為表現手法,更深受司馬遷為人為文的人格染化?!爸T書諸表屬事功,諸傳諸記則近于有情。事功為可學,有情則難知!”2沈從文:《致張兆和、沈龍朱、沈虎雛,19520125左右內江》,《沈從文全集》第19卷,第317~318、318、319頁。他認為“年表”諸書為“事功”,只要掌握材料便可以寫作出來,而“列傳”卻需要一種態度,這種態度的養成和作者的生命經歷有著莫大的聯系,“列傳卻需要作者生命中一些特別東西?!幢赜赏纯喾侥艹墒旆e聚的情——這個情即深入的體會,深至的愛,以及透過事功以上的理解與認識”3沈從文:《致張兆和、沈龍朱、沈虎雛,19520125左右內江》,《沈從文全集》第19卷,第317~318、318、319頁。。

縱觀沈從文的創作道路,他所追求的文學境界就是“有情”的文學,是文學的生命“至情”所在。沈從文為何在這個時候通過對歷史文化的認識談論“事功”和“有情”呢?現在看來,他的思考絕不是無端而起的,而是表達自己思想困境的一種方式。在當時國家主流意識形態大力倡導“事功”的文化語境中,“有情”已經成為無用的不合時宜的東西,因為“有情”是屬于個人性的,它與激情洋溢的“集體”狂歡年代格格不入。但沈從文也意識到:“國家在嶄新情況中發展……有情的長處與事功的好處,將一致成為促進社會向前發展的動力,再無絲毫齟齬?!?沈從文:《致張兆和,19520129(2)內江》,《沈從文全集》第19卷,第335~336頁。這也不妨看作一種困惑中的“清醒”。難得的是,沈從文在當時就已經意識到了社會片面追求“事功”的限制性,堅信經過錯誤的洗禮,人們最終能體認到“有情”的作用。沈從文通過閱讀《史記》感悟司馬遷坎坷的一生及其作品蘊含的“有情”和“愛”,不舍棄文學本質思考的執著信念值得重視。

川行土改期間,沈從文能敏感地注意到一個自由的垂釣者,并且在夜讀《史記》中提出“有情”的文學傳統的意義,可見真正能讓他有會于心、引起共鳴的還是飽含自由及“有情”的文學精神。他推崇的是屈原、司馬遷、杜甫、曹雪芹、魯迅等偉大作家因對人生和存在有著相當深入的生命體驗后創作的作品。在時代的潮流中,沈從文甘做艒艒船上的獨釣老者,自顧自“撈蝦子”,而那“撈蝦子”就是沈從文此后多年用力最勤的文物研究,他在研究文物的過程中除實物考證外,充分運用的是自己的想象和聯想,體味的是文物背后呈現的人文精神。汪曾祺曾將師者沈從文的文物研究戲為“抒情考古學”,他“面對文物,既是學者,也是詩人”。1汪曾祺:《抒情考古學》,《北京晚報》1994年7月14日。這是再貼切不過的。

沈從文的文物研究和他的文學創作于內在精神上是相通的。沈從文對文物同樣“有情”,他認為“物和人事”是相通的,可以從文物中看到普通平凡的生命,還有那從中映襯出的不同人格精神,這與他文學世界里的人是相通的。沈從文通過件件文物的清理就能體會到制作者融會于作品中的勤勞、智慧、愿望、真摯、熱情,并將自己在創作中執于表現普通人物的感情轉移到文物研究之中,這不僅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內心的缺憾,同時也滿足了自由創作的意愿和追求。若干年后,沈從文回憶自己的文物研究工作時說:

一般人總認為,一個人進了歷史博物館,那就算完了??墒且簧钊牍ぷ?,就會明白歷史博物館是一座中華民族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寶庫。館內各種文物卻引起了我的濃厚興趣。按規定,當時歷史博物館不許生火,冬天,攝氏零下二十八度,我就穿件大棉襖,在灰塵撲撲的文物倉庫里登記、抄錄、鑒定、研究,常常到了下班時間也不覺得,被工作人員反鎖在倉庫里也不知道。僅五十年代初期,由我經手過目的瓷器、銅器、玉器、漆器、繪畫、家具、錢幣、綢緞、地毯等文物,就不下一百萬件。我一面學習,一面就擔任講解員。我先后接待、交談過的一般或特殊觀眾,總計下來,可能達二三十萬人次。這真可說是給了我向社會學習一種很好機會。2賈樹枚:《永遠地擁抱自己的工作不放——訪著名文學家、古文物學家沈從文》,《光明日報》1980年11月7日。

正是在這種“有情”的精神投射中,沈從文不斷地在文物研究中踐行著“在破碎中黏合自己”3吳立昌:《人性的治療者:沈從文傳》,百花文藝出版社2013年版,第271頁。的諾言,編撰了《唐宋銅鏡》《中國絲綢圖案》《明錦》《戰國漆器》《龍鳳藝術》及后來產生世界影響的《中國古代服飾研究》等著作,為當代中國的物質文化史研究做出了開拓性的貢獻。

三 “抽象的抒情”

1950年代末,沈從文在《我怎么就寫起小說來》中寫道:“‘跛者不忘履’這是一句中國老話,意思是這個人本來如果會走路,即或因故不良于行時,在夢中或日常生活中,還是會常常要想起過去一時健步如飛的情形,且樂于在一些新的努力中,試圖恢復他的本來?!?沈從文:《我怎么就寫起小說來》,《沈從文全集》第12卷,第424頁。這表明沈從文的文學之心并沒有消隱,他希望能在“新的努力中”,恢復創作的“本來”,再一次表白了他對文學創作的摯愛。但由于自身對新時代的陌生與難以適應,對文學的自由理想的持守與時代語境的不統一,他的努力最終告以失敗。

這種努力的“失敗”可明顯地從他在1950年代初期的創作中窺其一斑。其中,《老同志》2初稿寫于1950年作者在革命大學政治研究院學習期間,是自1949年病后,為恢復用筆能力而作的一次努力。離開“革大”后,作者又曾多次修改,并于1951年冬帶到川南內江地區參加土改。從保存下來的手稿看,注明1951年11月12日的第四稿和1952年1月14日的第七稿比較完整。本文依據的是第七稿。是一個七易其稿的短篇小說,但這篇作品卻沒有吸引人的性格刻畫和情節鋪敘。小說描寫的是一個“年紀五十七歲,身材瘦而高,頭大額角寬,下巴尖長。有一雙繭節多筋真正勞動人民的大手”的炊事員。沈從文不厭其煩地贅述這位“老同志”的前后身世,并將其行為上升到“榜樣”的高度,“用一個新國家主人翁態度,長年不變的為在改造中的知識分子學習示范”3沈從文:《老同志》,《沈從文全集》第27卷,第473、477~478頁。。特別是作品結尾處,告誡人們要以“老同志”的“偉大的勞動道德品質……把時代推進”4沈從文:《老同志》,《沈從文全集》第27卷,第473、477~478頁。。這和沈從文一貫的敘事風格是多么不相稱??!沈從文多次表白自己要描寫翻身農民,為他們創作“更多的李有才”5沈從文:《致沈龍朱、沈虎雛,19511028華源輪·漢口》,《沈從文全集》第19卷,第126頁。,但當他一旦著筆時,其想象中的翻身農民形象不僅是干巴巴的,且有著迎合時代的意味。他不得不考慮勞動群眾的接受水平,用大段時代流行語來宣教,而這對于和時代有著相當隔膜,又不熟悉自己生活領域的沈從文來說,顯然是勉為其難了。

另一篇《中隊部——川南土改雜記一》,名曰“雜記”,實際上是一個短篇,約五千來字,講述駐守在中隊部的一名土改干部向上級的七次電話匯報工作。全篇用口語化語言娓娓道來,讓人覺得很親切。作者介紹駐地情況時,花了較多筆墨寫自然環境;匯報住戶的階級成分時,寫到老夫婦對罵,很有畫面感;家畜養殖寫得甚是惹人喜愛。在這個短篇中,沈從文寫出了他所謂的自然環境的“靜”,那么所謂歷史的“動”又是怎樣體現的呢?我們看到,他是以一種樂觀的態度將“動”一帶而過,那些肯定性語句諸如:“上級決定是對的?!虑榇蠹易?,容易辦。困難?不什么困難的。有辦法,放心,保證到時完成!”這種簡捷的“匯報語”又無疑過于單調化了當時基層工作的復雜性。

寫這兩篇作品時,沈從文的心態是不一樣的?!独贤尽繁緛硎且澝馈袄贤尽钡?,但是由于自己仍在恢復用筆期,種種因素導致作品摻雜了諸多的解釋與說教,與其一貫風格很不相稱。盡管在創作《中隊部——川南土改雜記一》時,沈從文試圖體現自己所長,寫出歷史的“動”和自然環境的“靜”的融合,但由于他對“動”的觀察與理解實在過于膚淺,很難抵達歷史深處。

這一時期,沈從文多次表達自己寫作能力的恢復:“簡直下筆如有神,頭腦似乎又恢復了寫《月下小景》時代,情形和近幾年全不相同了。如一年有一半時間這么來使用,不知有多少東西可以寫出!”1沈從文:《致張兆和,19570813青島》,《沈從文全集》第20卷,第185頁。但是卻也另有說法,“在寫作上也還有些空洞自大處?!稽c駕馭文字的長處……已經早已衰退消失了”2沈從文:《復沈云麓,19570822青島》,《沈從文全集》第20卷,第196頁。,“批評一來,受不了”3沈從文:《復沈云麓,19571103北京》,《沈從文全集》第20卷,第220頁。。究竟哪種說法靠得住呢?看來是后者。1958年6月,沈從文參加了文聯組織的訪問十三陵水庫的第三次活動,隨后他被安排到北京市郊八大處的長安寺,按照訪問要求來寫作紀實散文《管木料場的幾個青年》,其間他給張兆和的信中說,“目下寫作方法似乎縛住了手中這只筆,不大好使用?!x者和編者要求支配作者向淺處寫,一時還不能習慣”4沈從文:《致張兆和,195806(1)八大處》,《沈從文全集》第20卷,第243~244頁。。顯然,沈從文對于自己熟悉和習慣的小說、散文創作已經相當生疏,更何況要求他緊隨時代潮流,以當時流行的觀念而創作,顯然是難以做到的。

同期,沈從文再提寫小說,“試就三姐家堂兄鼎和一生發展,寫大地主家庭腐敗、分解和大革命后種種?!绢I有限,工具已舊,現在人樂意要一點浪漫夸張敘述法,我就不會”1沈從文:《復沈云麓,19600428北京》,《沈從文全集》第20卷,第406~407頁。。又道:“近來寫作不比過去,批評來自各方面,要求不一致,又常有變動,怕錯誤似乎是共通心理,這也是好些作家都不再寫小說原因?!?沈從文:《致沈云麓,19600918北京》,《沈從文全集》第20卷,第465頁。從這些話可再次看出沈從文其時寫作的矛盾心境及對于自己寫作方法的游離不定,也能感覺到他對于自由文學創作的懷戀,對當時文壇氣候的心有余悸。

值得注意的是,此期間,沈從文寫了一篇重要的文論隨筆《抽象的抒情》?,F在看來,這更像作家文學感悟式的“獨語”,不僅是沈從文對自己文學生涯的一次“抽象”總結,也是他對于文藝本質的詩性表達:

文學藝術的形成,本身也可說即充滿了一種生命延長擴大的愿望?!彩怯薪】瞪谔?,和求個體及群體生存一樣,都必然有偉大文學藝術產生存在,反映生命的發展,變化,矛盾,以及無可奈何的毀滅(對這種成熟良好生命毀滅的不屈、感慨或分析)。文學藝術本身也因之不斷的在發展,變化,矛盾和毀滅。但是也必然有人的想象以內或想象以外的新生,也即是藝術家生命愿望最基本的希望,或下意識的追求。3沈從文:《抽象的抒情》,《沈從文全集》第16卷,第527~528頁。

這篇文章盡管沒有完成,但仍不失為頗有見地的文學“隨想錄”,它以沈從文慣有的言說方式,表達了自己長期以來被壓抑的心緒以及難以割舍的對于文學的深層領悟與熱愛,釋放出沈從文對于文學本質的思考,也再一次傳遞出一個現代中國作家創作生命的枯竭和對于文學的戀戀不舍。之后的沈從文將他的文學追求永遠留在了“抽象的抒情”之中,和屬于他的文學時代一同逝去。

“抽象的抒情”——預示著沈從文文學創作的終結。之后,他把更多的精力投入文物研究中去?!拔母铩北l后,沈從文下放到湖北咸寧的干校,1971年6月8日,他給身處河北磁縣的表侄黃永玉的信,竟然是一封八千余字的小說《來的是誰?》。這可以說是沈從文的最后一篇作品,三十多年后于2007年1月發表在《吉首大學學報》上,其格調與其原來的抒情風格截然不同。有學者考釋作品的遠因是“一份深厚的親情積淀”,近因是“文革期間下放咸寧雙溪鄉下的孤寂心情”。1劉一友:《孤寂中的思親奏鳴——讀〈來的是誰?〉》,《吉首大學學報》2007年第1期。但從沈從文的創作之路來看,會有另一番發現?!秮淼氖钦l?》僅是他謀劃創作“家族史兼地方史”的一個“楔子”,后續的部分并未創作出來。小說故事極簡單:一個從南方來的小老頭到北京尋找一位叫張永玉的親戚,找到住址因姓氏對不上,被妮妮誤認為是騙子,他無奈只好乘火車返回。大家爭論無法確定那個小老頭是誰,但又懷疑是去世的爺爺,趕到車站尋找無果。小說反復提到妮妮因出演《沙家浜》里的阿慶嫂而受到影響,腦子里緊繃著一根階級斗爭的弦。整個故事讓人覺得有些離奇而混沌。

這篇小說帶有“幻覺”色彩,且采用的是章回體??梢愿杏X到,沈從文的文學生命的確已經走到了盡頭。有人認為,沈從文放棄文學創作的原因主要是“他擅長的帶有牧歌情調的文體,難以適應‘時代的抒情’的‘革命史詩’文體”2王鵬程:《沈從文的文體困境——從新近發現的長篇殘稿〈來的是誰?〉談起》,《湘潭大學學報》2010年第4期。。誠然,沈從文在1940年代就嘗試要開創新的文體,但他已經意識到自己無法越過《邊城》這座高峰,那種創作上的“秋天的感覺”3沈從文:《水云》,《沈從文全集》第12卷,第113頁。日甚強烈。而時代的浪潮,又將一個信奉自由主義的浪漫抒情作家推向了難以適應的新的文化環境之中,加之他執拗地追求創作自由以及遠離政治的個性氣質,在痛苦掙扎中最終放棄文學創作,陷于“抽象的抒情”甚或“抒情的抽象”之中。而獨自“在百丈高樓一切現代化的某一間小小房子里……讀荷馬或莊子,得到極大的快樂,極多的啟發”4沈從文:《抽象的抒情》,《沈從文全集》第16卷,第528頁。的精神慰藉式的個人寫照,不妨看作是沈從文始終難以釋懷的文學情愫的表征,是他對于文學精神之于人的生命浸染的深切領悟,這將始終留存在沈從文的生命深處,讓人回味無窮。

猜你喜歡
有情全集沈從文
本刊首任主編吳澤先生全集出版
“浙”里有情,“寧”有大愛
丁玲 沈從文 從摯友到絕交
愿你2020有情有錢沒病沒災不后悔
落紅有情
沈從文先生在西南聯大(節選)
上海人民出版社 章太炎全集
筆,是有情的
微博評書:沈從文家書
沈從文小說開頭藝術初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