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念發動處,便即是行了”
——王陽明心理行為論簡議

2023-12-21 05:30李煥然
哲學分析 2023年4期
關鍵詞:發動學說王陽明

[美]李煥然

明代偉大的哲學家王守仁(陽明,1472—1529)提出過“知行合一”這一很有影響的學說。無論傳統上對于王陽明的批評者,還是當代研究王陽明的學者,對于他們來說,一個中心問題在于:王陽明的學說是否在本質上基于某種對于“知”(知識)與“行”(行動)的修正性的理解。王陽明究竟是接受了對于知識和行動的通常的理解并在這個意義上主張知識和行動是“合一”的,還是提出了一種修正性的知識和行動的概念,從而使得“知行合一”這一立場顯得更加合理?就該問題關于“行”的方面來看,一直以來,人們的關注主要在于王陽明文獻中的那樣一些段落,在那些段落中,王陽明清楚地聲稱特定的心理事件(mental events)就是“行”,或者構成“行”的部分。學者們一直在問這樣的問題:一種將各種心理事件都包括在的廣義的“行”的概念,是否構成王陽明知行合一學說的核心?

在這篇短文中,我意在對這個問題做出一些推進。我將考察王陽明最為明確地提出了心理事件是“行”的那一段落,特別是“一念發動處便即是行了”這一段。這一段落直接表達了這一觀點。然而,在陳來關于王陽明思想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研究中,他頗具影響力地論證說:在這一段落中,王陽明實際上并沒有聲稱所有的“念”都是“行”,而只是聲稱(道德上)惡“念”是一種(道德上)惡“行”。①陳來:《有無之境:王陽明哲學的精神》,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6—107 頁。對于陳來的這一結論,我將指出其推理過程中的一處邏輯失誤;并且,我將論證,我們應當按照字面意思去理解王陽明,換言之,所有的“念”都是行動。最后,我將簡要反思這一結論如何在更廣泛的意義上影響我們對于“知行合一”的理解。

就讓我們從《傳習錄》中王陽明那最為重要的一段話開 始。

問“知行合一”。先生曰:“此須識我立言宗旨。今人學問,只因知行分作兩件,故有一念發動,雖是不善,然卻未曾行,便不去禁止。我今說個知行合一,正要人曉得一念發動處便即是行了。發動處有不善,就將這不善的念克倒了。須要徹根徹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潛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雹訇悩s捷:《王陽明傳習錄評注集評》,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3年版,第302—303 頁,第226 條;吳光、錢明等編:《王陽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 109—110 頁。

在對這段話的重要討論中,陳來教授寫 道:

很多學者據此認為陽明關于“一念發動即是行”的這一段話是知行合一說的唯一宗旨,認為陽明知行合一的學說可以概括為“一念發動即是行”。這種看法是有問題的。我們知道,在理學的倫理學中把道德修養分為“為善”和“去惡”兩個方面,從這個角度來看,提出一念發動即是行,對于矯治“一念發動雖是不善,然卻未曾行,便不去禁止”有正面的積極作用;然而,如果這個“一念發動”不是惡念,而是善念,能否說“一念發動是善,即是行善”了呢?如果人只停留在意念的善,而并不付諸社會行為,這不 正是陽明所要批判的“知而不行”嗎?可見,一念發動即是行,這個說法只體現了知行合一的一個方面,它只適用于“去惡”,并不適用于“為善”,陽明的知行合一思想顯然是不能歸結為“一念發動即是行”的。②陳來:《有無之境——王陽明哲學的精神》,第106—107 頁。

在后面的一段中,陳來教授澄清并擴展了他的結 論:

這樣看來,語錄的那一句話應當作“一念發動不善即是行”,指知不善而不著實去其不善而言,即對于“去惡”而言,知即是行;而對“為善”而言,行才是知。③同上書,第108 頁。

在上引這兩段話中,陳來的主要目的是反對這樣一種觀點:整個知行合一學說的核心就側重于心理活動(mental action)就是行動(“行”)這一主張。他對于這一結論的主要論證就是:如果這種觀點是正確的,那么,王陽明的學說將無法解釋道德修養中“為善”這一方面的意義。我稍后會回到陳來的這一觀點。但我想從陳來所討論的另一個方面開始:他認為王陽明的學說并不適用于所有的“念”,而只適用于惡“念”。①相關論述參見楊國榮:《心學之思:王陽明哲學的闡釋》,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7年版,第209 頁;張祥浩:《王守仁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329 頁。正是后者關于行動和心理事件的形而上學的主張——而不是陳來對特定形式的道德修養的前景的論證——引起了學術界的極大關注。例如,在一個極具影響力的討論中,通過如下的論證,李明輝對陳來作出了回應:王陽明心目中的善“念”,是直接來自良知的那些善“念”;并且,這些“念”也確實能夠產生真實的、身體上的行動。因此,王陽明關于所有“念”都是行動的主張是合理的。②李明輝:《“從康德的實踐哲學論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說”》,載《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994 第4 期,第434—435 頁。相關的想法,鄭宗義也有討論。③鄭宗義:《再論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載《學術月刊》2018年第8 期,第15 頁。第二個例子是,在一篇重要的論文中,黃勇也對陳來的這一主張作出了回應。他基于欲望和行動之間的關系,為王陽明的主張提供有條件的辯護?;蛘?,我們可以舉第三個例子,在最近的一本書中,陳立勝提供了文本和歷史的論證,反駁了陳來的觀點。④陳立勝:《入圣之機:王陽明致良知教研究》,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9年版,第133—134 頁。

對于并非所有心理事件都應被視為行動這一看法,陳來的論證如下:

1. 并非所有善“念”都是善“行”。

2. 所以,并非所有的“念”都是“行”。

這篇短文的主要目的,就是指出這不是一種有效的論證形式。⑤陳來的論證當然涉及對王陽明的解讀,而不是他自己對“念”或行動的理解。所以,也許在每個前提前面都加上“王陽明認為”是更合適的。但為了便于行文,我將省略這個限定條件,以及添加限定條件后為了使論證形式有效所需要的額外前提。為了指出這一點,讓我們考察以下的平行論證:

1. 并非所有的好詩人都是好人。

2. 所以,并非所有的詩人都是人。

在這個平行論證中,顯然,前提可以為真而結論為假。即便假定所有的詩人都是人,也不能說所有的好詩人都是好人。所以,陳來的論證形式是無效 的。

陳來的論證也面臨著相同的問題。即使假設所有“念”都是行動,這也并不必然意味著所有善的“念”都是善的行為。也許,使一“念”成為“善念”的,在于此“念”的內容。但是,善“念”是否可以算得上善“行”,則進一步取決于此“念”的其他特征。例如,此“念”是否伴隨著身體上的行動。因此,我們可以接受陳來的論點的前提,即并非所有善“念”都是善“行”,但仍然拒絕他的結論。

簡而言之,對于“所有的‘念’都是‘行’”這一主張,陳來的觀點無法提供質疑的基礎。我們可以接受“并非善‘念’都是善‘行’”,并且同時認為所有“念”都是“行”。既然王陽明在我們引用的段落中明確表示一個“念”就已經是一個“行”,那么,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他的確接受了這一主張。①進一步的支持來自相關的一些看法,參見陳榮捷:《王陽明傳習錄評注集評》,第165 頁,第132 條;吳光、錢明等編:《王陽明全集》,第1292—1293 頁;束景南、查明昊:《王陽明全集補編》,第323 頁;束景南:《王陽明年譜長篇》,第2090 頁;吳震:《作為良知倫理學的“知行合一”論:以“一念動處便是知亦便是行”為中心》,載《學術月刊》2018年第6 期,第16 頁。

最后,我想評論一下這個結論如何影響但沒有解決的兩個更為寬泛的問題:第一,“知行合一”是否可以簡單概括為“念即行”這一主張;第二,王陽明本人是否提出了一種修正性的“行”的概 念。

關于第一個問題,我的上述觀察本身并沒有給出最終答案。一方面,我的結論對于支持“所有心理事件都是行動”這一解讀的人來說似乎是個好消息。如果王陽明一開始不認可這一說法,那么,讓學生認識到這一說法是正確的不可能是王陽明提出他的學說的主要目標。因此,我關于王陽明確實支持“所有的念都是行動”這一主張的論點應該是那些將這一主張視為王陽明學說之核心的人所樂于見到的。

另一方面,雖然王陽明認為所有的“念”都是行動,但是,這并不意味著他認為這一主張是他的“知行合一”學說的核心。事實上,對于陳來對“所有念都是行這一主張是王陽明學說的核心”這一觀點的反駁,我并沒有作出回應。陳來認為這一主張不能成為王陽明學說的核心——即使王陽明的確支持它——因為它并不能有助于學生為善。這一更豐富的論點依賴于若干前提:首先,王陽明認為“知行合一”涉及(陳來所強調的)道德修養的兩個方面;其次,王陽明將為善和去惡視為道德修養的兩個不同的方面。然而,根據文本,這兩個前提都可以被合理地否 定。

我的觀點是:雖然陳來的結論大致正確,但他的論證并不令人信服。在我看來:王陽明在這里提出的主張,確實捕捉到了其學說中的治療性內容(therapeutic content)的一個關鍵方面:它是“對病的藥”;②陳榮捷:《王陽明傳習錄評注集評》,第 34 頁,第5 條;吳光、錢明等編:《王陽明全集》,第5 頁。但是,它并沒有捕捉到王陽明學說的所有治療性內容,也沒有描述王陽明學說的理論內容。③關于治療性內容和理論內容區分的討論,參見Harvey Lederman, “What Is the ‘Unity’ in the ‘Unity of Knowledge and Action’?” Dao: Comparative Philosophy. Vol. 21, 2022, pp. 569—603。不過,我在這篇短文中的目的,既不是為了針對陳來進一步論點的種種回應進行辯護,也不是在任何細節上發展我自己的觀點。我只是想澄清,我的主要觀察在何種程度上與這一重要的問題有 關。

這一觀察如何影響第二個問題,即王陽明的學說在多大程度上基于某種修正性的行動概念?答案部分取決于我們如何理解“念”這一概念。無可爭議的是,一些心理事件——例如,積極地集中注意于某事——可以被認為是一種行動,能夠成為贊揚和責備的對象。但是,是否可以將其他心理事件視為行動,例如相信某事,則是非常有爭議的。這些事件常常被認為是發生在一個人身上的事情,而不是這個人所做的事情。如果有人認為“念”屬于第二類心理事件,那么,從這篇短文的主要觀察就可以看出:王陽明確實采納了一種修正性的行動概念,盡管這一概念是否構成王陽明學說的核心這一點仍然是開放的。另一方面,如果有人認為“念”屬于第一類心理事件,并且能夠自然地被視為是行動,那么,我們則不能說王陽明采納了一種修正性的行動概念,盡管其他文本可能表明他仍然是采納了這樣的修正概念。因此,在我看來,這一問題的答案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我們如何實質性地理解“念”這一概念。對于這個重要問題的進一步討論,我希望這篇短文會有所啟 發。

然而,在這里,我的目標一直是較為溫和的。我只是希望能夠前進一小步。這一小步是通過如下的澄清來實現的:既然我們并不能從所有的“念”都是“行”這一點出發得到所有的善“念”都是善“行”這一結論,那么,我們完全有理由按照字面的意思去解讀王陽明,并認為對王陽明來說,所有的“念”都是“行”。

猜你喜歡
發動學說王陽明
關于巴甫洛夫條件反射學說的新思考
胰在臟象學說中的歸屬
戰鷹聽令!發動對地攻擊
愛眼有道系列之三十一 “色眼”與“五輪學說”
“兩委”換屆發動攻堅——確??械簟坝补穷^”、實現“高標準”
淺析王陽明“知行合一”說
馬克思無產階級解放學說的當代釋讀
新思路:牽一發動全局
關于王陽明的入仕之道
王陽明研究的知識進路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