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常生活變遷與彝族服飾功能拓展

2023-12-24 12:29劉志揚吉牛烏各
文化遺產 2023年4期
關鍵詞:涼山彝族服飾

劉志揚 吉牛烏各

由于非遺兼具地方性和公共性的屬性(1)劉曉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地方性與公共性》,《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3期。,外力和內力的合作被認為是非遺保護的一個重要路徑。內力即當地人傳承和保護非遺的動力,這種動力來自于能夠滿足當地人的生活意義(2)宋俊華:《文化生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文化遺產》2012年第1期;李向振:《作為文化事件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內外價值實現》,《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第5期。。不過,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日常生活的變遷,一些非遺在滿足當地人需要的功能上不斷減弱,因而被文化持有者放棄,文化持有者的放棄又成為非遺瀕危的主要原因。為了更好地保護非遺,外力有必要介入到非遺保護的行動中。然而外力的介入很容易受到市場的影響,對非遺自身帶來損害(3)呂俊彪:《神圣與世俗的通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發展的悖論性抉擇》,《思想戰線》2011年第3期;黃朝斌、顧?。骸多l村振興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造性轉化——以儺雕工藝為例》,《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年第6期;龐兆玲、孫九霞:《從脫嵌到再嵌:民族手工藝遺產的保護發展實踐研究》,《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5期;等。。多年來,各地非遺保護的實踐表明,內力或外力的單方面作用,難以很好的實現非遺的保護和傳承,而內力和外力的有機合作才能夠激發非遺保護的最大潛力。本文擬從日常生活變遷中彝族服飾功能變化為切入點,探討彝族服飾如何通過內力和外力的有機合作,實現傳承創新的問題。

2019年我們在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進行了為期兩個月的田野調查。調查內容包括彝族服飾的變遷史、彝族群眾對手工制作和新型彝族服飾的態度、彝族群眾對本民族服飾的消費行為,以及地方政府在開發和保護彝族傳統服飾文化方面所做出的努力。調查和研究發現,隨著人口流動、各民族文化交流的增加,以及傳統彝族服飾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彝族服飾的生產和消費市場不斷繁榮,許多新的文化元素逐漸融入傳統彝族服飾中,使其在傳承中持續發展和創新。除了純手工制作的傳統服裝,現代技術也被應用于服裝制作中,如數字印花技術和機器繡花等。然而,傳統制作工藝和傳統文化元素仍然是制作高質量彝族服裝不可或缺的方式,需要經過長時間的學習和實踐才能掌握。傳統彝族服飾和新型彝族服飾在不同的消費場景中都得到了當地人的認可。我們觀察到,伴隨日常生活的變遷,涼山彝族服飾通過功能拓展和消費市場的細分,實現了傳承和創新。這一案例為我們研究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提供了一個鮮活的案例。

一、傳統彝族服飾的文化記憶、審美體系和實用功能

傳統彝族服飾因其古樸的紋飾、絢麗的色彩和精致的做工而備受彝族群眾喜愛,并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一套傳統涼山彝族服飾包括頭飾、上裝、下裝以及外套四部分。頭飾部分包括:女性頭帕(uo fa)或荷葉帽(uo lyt);男性帽子(uo tie)。上裝部分包括:女性上衣(yit bi)以及馬褂(tix mo);男性上衣(i dix)。下裝部分包括:女性裙子(nbo jjuo);男性褲子(hlat)。外套部分包括披氈(shyp ddut)和查爾瓦(vap la)。

涼山彝族傳統服飾獨特的制作方式和審美體系,是民族文化的歷史積淀和集體記憶的直接體現。在傳統涼山彝族社會中,傳統彝族服飾具有極強的實用功能。它不僅反映了彝族人民對生活環境和自然環境的適應,而且還體現出輔助成員社會化以及區分亞文化支系的功能。在傳統彝族服飾的制作中,人們對染料的選取、原料的選擇以及獨特的制作技藝,體現了彝族人對當地生活環境和自然環境的適應。羊毛紡織技術是將備好的羊毛扯松后揉捻成線,然后使用交錯織布機織成布,織好的布可用于制作查爾瓦(vap la)等;羊毛搟氈技術則是將剪好的羊毛平鋪好、卷起,加水反復揉搓成氈片,揉搓好的羊毛氈片可直接用于制作傳統彝族服飾披氈(shyp ddut),具有良好的防寒保暖功能。

涼山彝族傳統服飾的染料主要取自植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泥染,泥染采用堆積發酵靛土方式制作,其過程如下:首先將傳統染料藍靛(ke)及其他幾種自然染料提取汁液、再進行脫水和發酵處理,將處理后得到的膏泥進行曬干、研磨,再和核桃、馬桑樹的葉、果皮等一起浸泡,完成上色;彝繡采用墊花繡、挑花、盤花等技法,無需尺規,也不繪草圖。色彩以紅、黃、黑、白、綠為主,圖案多以蕨草紋、太陽紋、牛眼紋、羊角紋等為主。

彝族地區有關服飾的審美體系由民間神話、服飾禁忌和地方性審美偏好構成,并具體體現在服飾的制作和穿戴中。彝族服飾獨特的審美體系不僅是民族文化的象征和符號,也是幫助成員社會化的重要媒介。通過有關服飾的民間神話、禁忌以及賦予不同服飾款式以社會意義,彝族群眾在穿著彝族服飾和參與傳統彝族服飾的生產過程中,習得民族文化。彝族偏愛的色彩如紅、黃、黑、白、綠等與祖先神話和民間信仰有關,也廣泛應用于社會儀式和畢摩器具中。在廣為流傳的民間傳說中,彝族自認為是阿普杜牧(ax pu jjut mu)的后裔。據傳,經過“六祖分支”后,他們分別遷徙至貴州、云南和四川三地,六祖分支分別是“武、乍、糯、恒、布、默”。在這些分支中,武乍(vo zha)支系視紅色為最美,糯侯(nuo hep)支系視綠色為最美,德比(bu)支系視白色為最美,畢默(mop)支系視黑色為最美。(4)巴且日火:《論涼山彝族民俗事項中的色彩局域》,《涼山大學學報》2003年第5期。畢摩的簽筒(vu tu)(5)簽筒:彝語作vu tu,是畢摩的法器之一,用于放置占卜用的神簽,有鎮邪的作用。上通常彩繪的顏色有黑色、紅色和黃色。在畢摩的做法儀式中,黑色被視作死者和仇人之路,白色則象征生者和神靈之路,黃色則是斯爾斯色(sy lyp sy si)之路,(6)斯爾斯色,斯色意為神鬼或神怪;斯爾意為怪靈。路上有許多疾病和鬼怪。

彝族服飾的圖案蘊含著當地人對日常生活的美好愿望,以及對萬物的本土化理解。一般而言,彝族服飾的圖案來源于日常生活,例如太陽、月亮、河流、蕨類植物、山羊角等。通過賦予這些圖案以象征和情感意義,彝族與自然之間建立起了文化意義上的連結。如在當地人看來,火鐮紋、日月紋和波浪紋象征人們對自然的崇敬;羊角紋和蕨草紋象征對賴以生存的動植物的感激之情,例如在傳說中,生命力頑強的蕨芨草曾經幫助彝族人渡過了饑荒。蟹腳紋則象征人們對神靈的崇拜;牛眼紋、窗格紋和鍋莊紋則代表著人們對勤勞致富、家庭和諧平安以及幸福生活的期望。

彝族社會中存在許多與服飾相關的禁忌。例如,在屬猴、虎的日子里,男性不能制作和穿著新衣;在屬豬、蛇以及兔的日子里,女性不能制作和穿戴新的服飾。此外,女性的裙子必須由頭往下套,不能從下往上穿;已婚已育的女性不能穿未婚未育女性的服裝。女性在不同的人生階段也需要穿著不同款式、顏色的服飾來展示其身份角色的轉變,在童年期、青年期、已婚和老年等不同階段,服飾的顏色逐漸從鮮艷的紅、黃等色轉向沉穩的青、藍等色,同時頭飾也從頭帕(uo fa)轉為荷葉帽(uo lyt)。此外,跨性別穿戴是不被允許的,例如女性不能佩戴男性穿戴的英雄帶;活人的服裝與給亡人穿戴的服裝也不能相同。在彝族社會,這些禁忌被認為是對祖先文化的尊重和繼承,并且兼具性別文化建構的功能。與此同時,彝族服飾的款式還具有社會身份標識的作用。

由于涼山彝族社會內部存在不同的亞文化支系,每個支系都有其獨特的審美偏好,這不僅促成涼山彝族服飾呈現出豐富多元的景象,而且也為當地人提供了區分亞文化支系成員的可辨識的符號。在傳統涼山彝族社會中,雖然成員們共享同一套關于服飾的知識系統,但不同地區的服飾審美偏好有所不同。在傳統涼山彝族服飾的分類中,人們通常以男性服飾褲腳的大小作為分類標準,將其分為大褲腳、中褲腳、小褲腳三種類型。這三種服飾類型的區分,同時也對應著涼山彝族地區三個不同方言片區。大褲腳指的是日諾(yy nuo)地區的服飾,該地區包括美姑、雷波、甘洛等地。該地區男子的服飾包括上衣和褲子,上衣寬大,褲腳的寬度最寬可達1.7米或2.5米,上衣的紋飾與女裝相同。(7)參見馮敏《涼山彝族服飾》,《貴州民族研究》1989年第4期;鮑冬麗《涼山彝族色彩象征分析》,中央民族大學2012年博士學位論文,第20頁。女子的服飾則包括頭飾、上衣和百褶裙。上衣為寬袖,袖子短齊肘,當地獨有的蟹紋花樣是其特色紋飾,日諾(yy nuo)服飾的紋飾多取日、月、山川以及動植物的形象,其風格簡潔明快,紋飾相對集中于上衣衣襟、胸、袖口等部位,紋樣繁麗精巧。中褲腳流行于包括喜德、冕寧、鹽源等地的圣乍(shyp nra)地區,這里男子的上衣寬大,紋飾與女子相同。褲腳張開后可成180度角,甚至更大,如同一個展開的扇子。女子的服飾由襯衣和坎肩組成,襯衣長度齊膝,紋飾以大塊的蕨芨紋為主,同時也常使用小布條縫制的三角形或菱形作為裝飾。小褲腳流行的地區為普格、布拖、昭覺等地的所地(suo ndip)地區,這一地區男性服飾的上衣較短,并飾有密集的長絆扣,褲腳較小,只夠伸腳用。女子的服飾為兩件套的上衣和百褶裙,上衣中的長衫長度過膝,紋樣一般飾于領口和袖口處,外套不過臍。大面積飾以碩大、縱貫胸背的紋飾是所地地區女性服飾的主要特征。

三個地區的服飾都存在地區性審美偏好,除了褲腳大小之外,紋樣、色彩也存在差異。日諾(yy nuo)地區的服飾中有獨特的蟹腳紋,整體風格偏愛鮮艷色彩;所地(suo ndip)地區,尤其是布拖和普格,偏好大面積、縱貫胸背的紋飾;而圣乍(shyp nra)地區的服飾整體顏色偏暗,即使青年女子的服飾,其整體配色也喜用青色等深色系。伴隨著人口流動,涼山社會內部不同地區人們之間的互動增多,人們對服飾的審美偏好也相互影響。但總體而言,彝族服飾的圖案和制式都遵循著傳統彝族服飾的風格,人們能夠通過服飾辨別出不同成員所屬的亞文化支系。

二、日常生活的變遷與彝族服飾功能的拓展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各民族間相互接觸和交流的深化,涼山彝族的日常生活方式已經發生了很大的改變。與此相伴的是,傳統彝族服飾已不再能很好地滿足人們在新的生產方式、生活環境下的日常生活和交往需求,傳統彝族服飾的穿著場合從日常生活轉向更具儀式感的場景,例如婚禮、喪禮,以及官方和民間的大型活動場合。同時,隨著涼山彝族地區旅游業的興起以及國家加大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力度,彝族服飾作為重要的文化資源和標識,成為民族旅游中的開發對象,在此過程中,其符號功能得到重塑和增強。

社會和生活環境的變遷導致彝族服飾的材質、版式和制作工藝也發生了改變。除了保留部分傳統手工制作的彝裝外,機器制作的彝裝也逐漸走向市場,進入彝族群眾的日常生活。傳統的涼山彝族服飾以羊毛為主要原料,之所以如此,是因為羊毛制成的衣服可以抵御高山寒氣,取材也方便。而機制彝裝則普遍采用棉、麻、滌綸、聚酯纖維等材料。隨著國家對居住在高寒山區的貧困人口搬遷力度不斷加大,越來越多的彝族搬遷到山下的鄉鎮或縣城居住。為了方便與周邊漢族等民族交往,以及適應山下溫濕的氣候,彝族在日常生活中穿著漢裝已經非常普遍。普格縣的阿依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為了照顧在鄉上上學的三個孫子,阿依從原來位于半山腰的聯合村搬到花山小學附近。她也改變了自己的服裝風格,從彝族全套服裝改為短袖長褲,并解釋道:這里(平地)太熱了,所以就買了這些短袖來穿,彝族衣服(羊毛制作的服飾)在這里穿不了。

當地人在日常生活中通常會穿漢裝或者一種“混搭式”的著裝,這種“混搭式”著裝通常是將彝族服飾的上衣與褲子搭配,并戴上黑青色的小帽或者圍上花巾。他們選擇穿著何種服裝不僅體現了對生活環境的適應能力,也反映了他們對自然環境和文化的態度。日常的“混搭式”著裝風格充分體現了這一點。

拉達對服飾穿著的選擇,是另一個較為典型的案例。作為一名事業單位的工作人員,他在日常生活和工作場合會穿漢裝,但在一些具有本地儀式感的場合,他會選擇傳統的彝族服裝。對此,拉達認為:

我平時選擇穿現代服裝是因為工作需要和天氣原因。夏天的時候由于普格縣城內處于平地,氣溫較高,厚重的彝族服裝就不適應了。但在特別場合,如葬禮、婚禮和各種典禮的場合,我會選擇穿傳統彝族服裝。這樣穿著得體、體面,還與本民族親戚朋友顯得一致。(8)根據筆者訪談記錄整理。訪談對象:普格縣中學教師拉達,35歲;訪談時間:2019年8月12日;訪談地點:四川省普格縣普基鎮。

隨著社會文化的變遷,傳統彝族服裝的實用功能已經削減,傳統彝族服裝不再是日常生活的首選。但其象征意義在特殊場合中更加凸顯,成為人們對傳統文化的一種重要傳承和表達。

地方文化旅游業的興起以及國家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力度,進一步增強了人們對彝族服飾的認同。非遺傳承人賈巴子則的個人經歷是這種變化的很好例證。1991年,賈巴子則從金陽縣初到西昌時,很少有人相信她憑借自己的傳統彝族服飾制作技藝能夠賺到錢。但是隨著涼山旅游業的發展,賈巴子則有了越來越多的機會。1997年,她接到涼山州歌舞團的訂單,為大型歌舞晚會《五彩涼山》制作演出服裝。2005年,在昭覺縣彝族服飾大賽中,賈巴子則獲獎并得到了一筆獎金,她用這筆獎金成立了賈佳彝族服飾廠。地方文化旅游業的興起讓彝族服飾制作這一傳統技藝重新獲得了人們的認可,同時也得到了市場的青睞。2014年,彝族服飾成功入選國家級非遺目錄,西昌市“大涼山”彝繡協會成立,賈巴子則被任命為會長,這反映出當地政府重視和推廣傳統彝族服飾的努力。

在傳統彝族服飾被重新賦予更多經濟和文化價值的過程中,新型彝族服飾應運而生。新型彝族服飾雖因現代元素的引入引起一些爭議,但又因其采用地方文化符號,仍獲得了當地人的認可。彝族服飾非遺傳承人阿牛阿呷采取將彝族文化元素與現代材質、款式融合的方式進行創新,引領了涼山新型彝族服飾的潮流。新型彝族服飾使用了色彩艷麗、涼爽透氣的面料,并吸收了更適宜現代年輕人審美觀的款式,獲得了市場的認可。普格縣裁縫阿嘎是這樣看待市場上的彝族服飾的:

傳統彝族服飾的上衣以綠色、黑色、紅色為主,現在彝族服飾的款式和顏色更加多樣化。在日常生活中,許多人會穿戴這些設計獨特的彝族服飾。這些新款式的彝族服飾更加符合現代人的審美和穿著習慣,因此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青睞?;鸢压澋臅r候,很多來涼山的游客也會購買這些具有現代感、款式新穎的彝族服飾。(9)根據筆者訪談記錄整理。訪談對象:普格縣裁縫阿嘎,53歲;訪談時間:2019年8月10日;訪談地點:四川省普格縣普基鎮。

就彝族服飾的這些衍生商品而言,商業化開發的目的是為了滿足市場需求并獲得經濟效益。然而,這種商業化開發不可避免地會對傳統樣式和制作技藝造成一定程度的改變。面對這種改變,阿呷和詩薇代表了兩種典型的觀點。阿呷代表了一類持肯定態度的人,認為新型彝族服飾具有其獨特的價值,她是這么認為的:

我認為新型彝族服飾也應該被視為一種民族服裝,這是一種積極的現象。這些新型服飾采用了傳統服飾的花樣和配色,但也對彝族繁雜的服飾進行了簡化,以便更多的人在日常生活中穿著民族服裝,既弘揚了民族文化,也豐富了自己的著裝風格。與此同時,這也是一種與時俱進,在改變中尋求發展的現象,有助于促進民族服裝的傳承和發展。(10)根據筆者訪談記錄整理。訪談對象:普格縣中學教師阿呷,33歲;訪談時間:2019年8月12日;訪談地點:四川省普格縣普基鎮。

與阿呷不同,詩薇屬于對新型彝族服飾持否定態度的一類,她認為旗袍短袖類只能說是有彝族元素的服裝,算不上彝族服裝。盡管詩薇對新型彝族服飾的認同程度不高,但阿呷和詩薇都認可這些新型服飾中采用的是彝族文化元素。

作為商業化開發對象的彝族服飾,無論是傳統的還是新型的,在生產和消費的過程中,其作為地方文化載體的符號功能不斷被重塑和強化。

三、彝族服飾的創新與當地消費市場的細分

隨著彝族服飾市場的逐漸成熟,越來越多的彝族服飾品牌開始推出多元化的產品線,包括彝族傳統服飾、現代化改良版服飾、時尚款式等。隨著電商的普及,越來越多的彝族服飾品牌也開始開設線上商城,通過社交媒體和電商平臺來開展線上銷售。同時,彝族地區豐富的文化資源和旅游資源成為彝族服飾市場發展和彝族服飾創新的助推因素之一。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前往彝族地區游覽,購買當地的彝族服飾成為其中一項重要的旅游消費項目。與金珠苗繡在非遺商業化過程中面臨的圖案、技法和材料去地方化的困境不同,(11)龐兆玲、孫九霞:《從脫嵌到再嵌:民族手工藝遺產的保護發展實踐研究》。涼山彝族服飾在商業化過程中反而強化了自身的民族文化特性。相較于傳統彝族服飾,新型彝族服飾更符合市場成本和效率的規則。選用彝族文化符號,成為彝族服飾消費的新潮流,彝族服飾所蘊含的文化和歷史價值成為吸引消費者進行消費的重要因素。在設計和生產時,設計師傾向于選擇呈現更為當地群眾認可的傳統符號,這些符號被認為是彝族傳統文化的象征,如彝族酒器、雄鷹和火把等,雖然這些符號在以前傳統的彝族服飾中并不存在。機制服飾盡管具有價格和多樣性上的優勢,但“查爾瓦”(vap la)之類的傳統彝族服飾仍然在市場中占有一席之地。在商業化的過程中,基于不同的功能需求,消費者對傳統服飾和新型服飾的消費場景進行了區分,不同類型的彝族服飾都得到了較好的發展,尤其是創新的新型彝族服飾在當地的發展更是迅猛。

在媒體及市場的推動下,彝族服飾的創新往往傾向于凸顯當地的民族文化符號,與傳統彝族服飾在審美以及制作技藝上呈現出較大差異。就服飾的制作技藝和審美而言,傳統手工制作的彝族服飾制作技藝復雜、耗時較長,且在紋飾和花色的選擇方面,更依賴于個人的審美偏好,這使得服飾成為個人審美和技藝的展示平臺,更能凸顯個體的審美特點。相比之下,創新的彝族服飾,雖既有機制也有手工制作,但在審美上更容易受到市場影響,傾向于選擇具有普遍性意義的民族傳統符號的圖案,這些圖案往往受到媒體時代大眾傳媒對彝族文化想象的影響,且制作技藝較為簡單、耗時較短。在普格縣開小服裝店的54歲女店主迪莫認為,目前普格縣市場上規模較小的服裝店主要出售機制的彝族服裝,這些服飾的圖案通常是先從網上下載,然后根據這些圖案選擇布料和紋樣,再進行配色。在服裝制作過程中,一些擅長做傳統服裝的年長彝族婦女也會被請來幫忙一起加工。這些小型服裝店中的設計服裝主要采用傳統服飾的版型,但也出現了一些流行的短袖款式。在互聯網和媒體對彝族文化的“想象”影響下,一些從傳統文化中擷取的圖案,如鷹、火和彝文等,也大量出現在機器制作的衣服圖案中。與傳統彝族服飾的整體構造端莊、內斂的特點不同,融合新元素的彝族服飾在構造上更傾向于突出涼山彝族的地方性文化符號。

例如,市面上較為常見的機制男上衣以雄鷹為圖案,通常采用近年來流行的美姑地區的彝族服飾樣式。該衣服正面的設計和傳統彝族服飾一脈相承,采用內斂的配色,并僅在衣襟和袖口處飾以精致的傳統圖案。與正面內斂相比,衣服背面的設計則呈現彝族的鷹、漆器等圖案,位于顯眼的正中央。從所選用的元素來看,美姑地區的服飾樣式和代表彝族符號的圖案都在極力彰顯其民族性。美姑樣式的服飾原本只是涼山彝族地區服飾樣式中的一個類別,但其流行得益于民族旅游、地方文化傳統節慶和媒體的推動。這些商業化的運作使得美姑彝裝成為涼山彝族的民族文化象征。在2002年涼山州舉辦的火把節選美賽事中,彝族少女馬嘿阿依身著美姑服飾獲得“金索瑪”和彝族第一美女的稱號,成為西昌形象大使,受到涼山彝族青少年的追捧,她所穿的美姑彝裝也被各地彝族競相模仿。因此,美姑樣式的彝族服裝成為各縣市選美時的流行款式,并經常出現在許多彝族歌手的MV和各種媒體中。

彝族服裝的創新,對地方文化符號具有極強的依賴性,然而,在市場的推動下,為了更好地吸引消費者的目光,取得更好的經濟效益,彝族服裝生產和消費中的某些圖案和款式被當作主流地方文化符號,廣泛應用于彝族服飾的設計和生產。這一情況的持續,可能會導致彝族服飾符號單一化的風險。為了應對這種風險,傳承和保護彝族服飾,涼山州各級政府采取了相應的積極措施,強調彝族服飾符號的多元性。例如,在火把節的選美比賽中,主辦方要求參賽選手穿著當地縣市的彝族服飾,并將服裝展示作為比賽的重要環節。此外,昭覺縣還與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合作,在保持和傳承彝族服飾真實性和多樣性的前提下,開展彝族服飾創新項目,將多元的彝族服飾符號帶入了2018年的北京國際時裝周。2018年,昭覺縣還舉辦了“彝韻·新風”中國彝族服飾創意設計大賽,旨在推動新型彝族服飾創作的多元化。此外,彝族服飾“云夢彝山”系列在2019年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服裝秀上積極向外界展示了彝族服飾的多樣性。這些措施有助于緩解彝族服飾文化符號單一化的趨勢,并促進非遺商業化進程的發展。

新型彝族服飾采用彝族文化符號,并選用透氣、涼爽的面料和款式,更好地滿足了彝族群眾適應新生活的需求。盡管如此,傳統彝族服飾作為民族文化的歷史積淀,仍為當地人所喜愛。彝族群眾認為傳統彝族服飾和機制彝族服飾有不同的消費場景,依據功能,傳統彝族服飾和新型彝族服飾創造出各自的消費市場。31歲的普格縣醫院護士日果對二者之間的區別有著清晰的感受和認識:

如果我要購買彝族服裝,我會選擇機制制作的款式,因為價格實惠,同時也能有更多的選擇。相比之下,傳統的查爾瓦等彝族傳統服裝穿的場合相對較少,一般只在婚禮和葬禮等重要場合才會穿。另外,純手工制作的傳統彝族服飾,做工太過精細,服飾精致,成本過高,舍不得穿,穿了也不方便洗滌;機制服裝更易于保管,即使遺失或損壞也不會太心痛。(12)根據筆者訪談記錄整理。訪談對象:普格縣縣醫院護士日果,31歲;訪談時間:2019年8月12日;訪談地點:四川省普格縣普基鎮。

日果更喜歡在日常生活中穿著漢裝或機制的彝族服飾,因為這些服飾更適合她的工作環境,也讓她在平時的工作生活中顯得更為輕松和時尚。然而,對于一些特殊場合,例如婚禮、喪禮、節日慶典等重要活動,她會選擇傳統的彝族服飾,因為這些服飾更華麗莊重。因此,從消費者的角度來看,傳統彝族服飾和機制彝族服飾各有其用途和場合,消費者會根據自己的需求和喜好來選擇適合自己的服飾。

傳統彝族服飾的制作工序十分復雜和耗時,需要經過選材、制作、選擇花樣以及刺繡等多個環節。以彝族傳統服裝“查爾瓦”(vap la)為例,它采用傳統的羊毛紡織技術制作,一件“查爾瓦”需要耗費近兩個月的時間才能制作完成,價格也在一千至兩千元之間。相比之下,一套機制的服飾只需幾百塊錢即可購得,而且在款式、顏色和圖案等方面有更多的選擇性。

盡管機制服飾的制作周期短且價格相對便宜,但對于一些重要的人生禮儀,例如結婚、葬禮等場合,穿著傳統手工制作的彝族服飾仍然被許多人認為是必要的。不過,在個人選擇服飾時,還需要考慮花色、價格、使用頻率、制作周期和日常生活的便利度等因素。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機制服飾也受到許多人的接受和消費。

經過分析,我們可以發現,日常生活的變遷帶來生活環境和生活方式的變化,傳統彝族服飾實用功能被削弱,為新型彝族服飾的消費創造了空間。與此同時,傳統彝族服飾的象征功能得到拓展,并擁有自己的消費市場。通過功能的拓展以及消費市場的細分,彝族服飾的符號功能得到拓展和強化。在商業化過程中,彝族服飾不僅實現了創新和發展,還實現了傳統彝族服飾的傳承和保護,傳統彝族服飾很好地嵌入了當地人的現代生活。

四、結語

彝族傳統服飾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彝族文化的歷史、民俗、信仰等方面的意涵。近年來,隨著國家對少數民族文化遺產保護投入力度的不斷加大,許多支持少數民族地區開展文化傳承和創新、扶持少數民族文化產業發展的各項政策和法規相繼出臺,這些舉措極大提高了民族地區的文化自信心和創造力,避免了少數民族文化遺產的消失。在此背景下,涼山彝族傳統文化的價值被重新認識,作為國家級非遺文化的彝族傳統服飾的獨特性也得到廣泛的認可和推廣。

傳統彝族服飾在非遺中屬于具有生產屬性的傳統手工藝,這一類非遺在傳統社會中為滿足人們的生活需求而產生,對文化持有者所屬的傳統生活環境,以及生產方式具有極強依賴性。這類非遺也最易受到日常生活變遷的影響,面臨傳統手工藝保護的內力不足,以及傳承危機。非遺化及相關主體的介入可以促進彝族服飾的傳承和發展,讓當地人了解和認識彝族文化,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激發起他們保護和傳承傳統手工藝的熱情,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非遺化還可以通過相關主體的外力介入,促進彝族服飾的創新,從而推動彝族傳統服飾的傳承和保護。需要注意的是,外力的介入也可能對彝族傳統服飾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如商業化開發往往會將傳統服飾的樣式、紋樣進行改良或創新,以滿足現代市場的需求。在這個過程中,傳統服飾可能會失去一部分傳統的特征。如果沒有足夠的應對措施,涼山彝族傳統服飾很可能會失去其獨特的文化意義和歷史價值。因此,內力和外力的有機合作有助于緩解這一困境。不可否認的是,隨著現代生活方式的改變,彝族消費者對傳統服飾的需求也在減少,這將導致人們對于傳統文化的認同度的下降,在這種情況下,部分年輕人可能會認為彝族傳統服飾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實用和便捷。而彝族服飾列入非遺名錄,以及當地文化旅游業的迅猛發展,使人們重新認識到了彝族服飾作為地方文化符號的價值,越來越多來到涼山的中外游客愿意去彝族村寨感受和體驗彝族文化,反過來這也強化了當地人對彝族文化和傳統彝族服飾的認同,為彝族服飾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提供了新的意義,在促進當地人傳承和保護傳統彝族服飾動力的同時,也激發了政府保護地方文化多元性的積極性。

通過涼山彝族服飾的案例可以看出,內力和外力的有機合作既避免了彝族服飾陷入去地方化的困境,在融入現代元素的同時,服飾中傳統文化的特性得到了加強,并帶動了當地彝族服飾的消費和傳統彝族服飾的復興。我們看到,無論是傳統手工制作,還是機制或個性化設計的彝族服飾,在圖案的選擇上都注重展現地方文化符號,這也使得一些符合“民族性想象”的圖案被納入到彝族服飾的生產中。

彝族傳統服飾的創新傳承和保護,同時關注了內力的激發和外力的適當介入,通過內力和外力的有機合作,彝族服飾實現了功能的拓展,并且很好地嵌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促進了彝族傳統服飾的傳承和發展。

猜你喜歡
涼山彝族服飾
彝族海菜腔
“你這塊涼山的石頭”——倮伍拉且訪談
動物“闖”入服飾界
穩崗拓崗涼山就業扶貧拔“窮根”
涼山有了致富金“藥”匙
彝族養蠶人蘇呷色日的致富啟示
彝族蕎粑粑
聽諸子百家講“服飾穿搭”
雪人的服飾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