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火草織布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李從會訪談

2023-12-24 12:29張明輝
文化遺產 2023年4期
關鍵詞:麻線

張明輝

傳承人簡介:李從會,女,傈僳族,中共黨員。1962年出生于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德昌縣樂躍鎮沙壩村,1985年嫁入德昌縣金沙傈僳族鄉王家坪村,在王家坪村擔任村婦女主任二十余年。2017年被推選為傈僳族火草織布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以下簡稱 “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曾代表四川省、涼山州、德昌縣參加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展示及培訓等活動,其織作的火草布不僅在國內頗具特色,每年也有訂單銷往歐洲、非洲等地區。李從會一方面在傳統手工藝傳承中積極配合各級政府,定期舉辦火草紡織培訓班,免費教當地婦女火草紡織技術;另一方面著眼火草布創新,樂于向文化專家和美院師生學習美學創意和文化創新,在傳統火草織布的基礎上,加入現代元素,大大提升了火草織布的現代生命力。李從會帶著她的傳統與創新,多次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會和活動中推廣火草織布,打開古老織物的大門,讓更多的人認識欣賞火草織布,并幫助當地婦女拓寬銷售渠道,在增產創收、鄉村振興和弘揚民族文化等方面貢獻良多。

火草織布技藝于2014年入選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鸩莶际俏覈髂系貐^彝族(撒尼人、他留人、白依人)、壯族、傈僳族等少數民族特有的織物,以火草線和麻線為原材料織作而成。各地區因當地植被生長情況不同,對原材料的配比有所區別,有火草純紡和火草麻線混紡之分,傈僳族火草織布屬火草麻線混紡?;鸩莶嫉挠猛疽惨虻貐^而異,撒尼人用以做褂子(開襟背心)、他留人在婚禮中著火草麻布衫、壯族做火草被、傈僳族做服裝和背包等?;鸩莶嫉奶貏e之處在于火草,火草是四川、云南箐溝山坡上常見的一種草本植物,屬菊科勾苞大丁草屬植物,火草葉片正面綠色,背面為白色絨狀物,白色絲絨可與葉片分離,若棉花纖維,可搓捻成線用以織布。中國西南地區少數民族制作和使用火草布歷史悠久,最早記載見于明《滇略·產略》(引《南詔通紀》):“兜羅錦,出金齒木邦甸。又有火草布,草葉三四寸,蹋地而生。葉背有綿,取其端而抽之,成絲,織以為布,寬七寸許。以為可以為燧取火,故曰火草?!?1)謝肇淛:《滇略》,明刻本A01373,來源于中國國家圖書館中華古籍資源庫,http://read.nlc.cn/allSearch /searchDetail?searchType=1002&showType=1&indexName=data_892&fid=412000001477,訪問日期:2022年9月10日。2021年6月至2022年8月,筆者先后四次到四川省涼山州德昌縣金沙鄉王家坪村、德昌縣樂躍鎮沙壩村、德昌縣南山鄉、云南省曲靖市馬龍區馬鳴鄉、云南省文山州丘北縣、云南省麗江市永勝縣進行火草紡織田野調查。期間,2022年8月在四川省德昌縣金沙鄉和樂躍鎮對李從會進行采訪。

命中注定:傈僳女兒的必備技能

火草布,在傈僳族的日常生活中極為常用,從女士上衣、長裙、婚嫁盛裝,到挎包、腰帶、頭帕,再到葬禮墊蓋(2)葬禮中,用于墊在棺材底部。、老人壽衣,均使用火草布縫制?!袄叟畠翰磺诳?,男人無衣穿?!边@是當地流傳至今的一句古話。在過去,織作火草布是傈僳女孩必須掌握的一項技能。李從會在七、八歲的時候就開始跟著母親學習火草織布,直至如今,六十歲的她仍然將火草織布視為每年必做的事情。在與火草布相伴的幾十年中,李從會從未想過有哪一年的夏天,她不再上山扯火草(3)“扯火草”當地用語,意為采摘火草。。

張明輝(以下簡稱“張”):阿姨您好!感謝您能抽空接受我的采訪。我是寧夏大學民族學博士研究生張明輝,近幾年在做火草織布方面的研究,今天想就傈僳族火草織布技藝的特色、傳承和創新對您進行采訪,您看可以嗎?

李從會(以下簡稱“李”):非常歡迎,感謝你們對火草織布的關注,你盡管問。

張:您學習火草織布技藝,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呢?

李:從記事起就見過我媽媽她們很多婦女坐在一起刮火草(4)“刮火草”當地用語,意為將火草葉背面白色絨狀物撕捻成線。、捻麻線,幾乎家家戶戶都會織火草布的。我是到了七八歲的時候,就每年都跟著媽媽一起上山扯火草,媽媽背大籮筐,我就背著小籮筐,走很遠的路,天一亮就從家里出來,媽媽給我帶點吃的,在山上經常會被雨淋,扯回來要背到河邊把火草葉子洗干凈,到天黑回家了,就點起松明刮火草,刮到晚上我坐著睡著了,睡醒了看見我媽媽還在松明的火光下面刮火草。

火草葉子扯回來兩三天你不把它刮完的話,葉片會腐爛變黑,就白辛苦了。那時候窮,沒有錢買布料做衣服,所以從小孩子的時候,都是這樣跟著自己的媽媽,一點一點學著做,跟著學做幾年,就自己上手織了。我是13歲的時候可以自己獨立織火草布的,從開始學到能自己織布,大概有五、六年的時間。

張:我們常見的織物主要以棉、麻、絲綢等為主,火草作為原材料還是比較少見的,您能具體介紹一下火草織布嗎?

李:火草布,用我們傈僳語說叫扎咩孟,是火草線和麻線混紡做成的布料,麻線做經線,火草線和麻線隔行做緯線?;鸩菘棽嫉墓ぞ咂鋵嵑推胀ǖ目棽紮C、紡車等工具差不多,特殊就特殊在它的原材料火草上?;鸩菔俏覀兯拇?、云南這邊山區特有的,其實要不是國家提倡保護傳統文化,我以為哪里的山上都有我們這種火草呢。

每年農歷六月六以后,就可以上山扯火草了,就像老人常說的,要走遍九山十八坡,才能扯夠一背簍的火草葉子。扯火草回來還要刮火草,就是把火草葉片背面的白色絨撕下來捻成線,一片接著一片連起來就成了火草線。麻是我們自己種的火麻,只要織布家里都會自己種二三分地的火麻,到農歷七八月麻皮變成黃色的時候,就可以割麻了,然后就是捻麻、紡麻、煮麻、染麻、牽線。原材料火草線和麻線都準備好就可以織布了,需要引好經線提線、將用于緯線的火草線和麻線分別纏繞裝進梭倉,如果想要有顏色的話,就還需要繞幾股彩色棉線裝進梭倉,織布機就是常見的斜織機。

張:織好一匹火草布需要這么多步驟,您在學的時候覺得哪一個環節是最難掌握的呢?

李:我們從小就在(織布的環境中),媽媽也都會做,所以也沒有覺得哪一個是最難的。但要說把布織好,有幾點需要特別注意。

一個是選原材料,火草你要扯那種細長的,這樣撕出來的絨又長又細,織出來的布也薄,捻火草線的時候每一個接口要搭得深一些,這樣更結實。麻就要找那種不長不短的,大概長到兩米的麻最好,因為這樣你能一把就把麻線撕好,效率比較高。

再一個就是煮麻,煮的時候要放子母灰煮,就是灶臺的灰,用篩子篩進煮麻的水里,把麻線錠放進去一起煮,煮七八個小時,期間火不能歇,而且一直都要用大火,邊煮還要邊翻麻線,保證它煮得均勻。時間差不多了你摸一下,如果線是滑的,那就煮熟了,粗糙的時候就是沒有煮好。

染麻是最需要注意的,如果說煮麻是看人有沒有耐心,那染麻就是考驗你的細心了。染麻之前要把煮好的麻線套扣拆開,用清水洗得干干凈凈,一點灰都不能留,洗的時候要注意,千萬不能把麻線翻亂。洗干凈了以后,要把它晾曬干,就可以備用了。染麻最主要的是掌握羊油用量,煮一斤麻,要用九錢到一兩的羊油,一定要用稱來稱。羊油多了就發黑,不白,少了就染不均勻了,就會有點像麻,又有點像布。在羊油里把麻線要翻均勻,又要保證不把線翻亂,要在5分鐘左右完成這個步驟,把粘好羊油的麻線撈出來,晾一晾,你用手摸一下,要摸得出手感,有溫暖感覺的時候,不燙了但是也不要涼了,就是剛好的。然后就用我們提前泡好的米漿,大米泡一個星期,米退成面變成漿就可以了。把沾滿羊油的麻線放到米漿里染色,慢慢翻,不能把線的順序翻亂,麻線要均勻地沾滿米漿,有幾分鐘就可以把麻線撈出來晾干備用了。這些都是好的火草布最難掌握的地方。

張:您剛才反復提到量和度的把握,這是您在學習的過程中按照母親的指導記錄下來的嗎?

李:我上到初中一年級就不念書了,現在寫字都是記一些比較復雜記不住的事情?;鸩菘棽嫉倪@些要領都是我看媽媽做的時候默默記在腦子里的,看了多少年了,不需要記在本子上。有的人看會了,回去自己試一下就行,一次煮不好染不好,那就再去問問會的人,兩次三次總能學會的。

張:那您自己上手煮麻染麻,試了幾次成功的呢?

李:我一次就成功了。因為我媽媽煮麻的時候,她摸一下麻線滑不滑,我也就摸一下,記住那種手感,染麻的時候她試一下羊油在線上的溫度,我也就跟著摸一下,感受一下什么叫溫度剛剛好。只憑別人說,是沒辦法掌握那個度的,一定要自己去感受。當然,像羊油的用量、米漿泡的時間,這些都要嚴格按照標準做,你掌握不好,那這一年扯的火草和割的麻就浪費了,做出來的布很不好。你看煮麻時候的辛苦,七、八個小時站在火邊,要一邊擦汗一邊翻麻線,還要照顧著火不能停,染麻要泡米漿、熬羊油,清洗晾曬都要細心,所以出一匹上乘的火草布是很不容易的。

張:相比于其他材料的布,火草布有什么它獨有的特點呢?

李:火草是天然野生的,也是一種草藥,以前老人說穿火草布做的衣服不容易得病。我認為火草布穿上冬暖夏涼、透氣暖和,勞動的時候還耐磨。你說它怎么能既透氣又暖和還耐磨呢?因為它融合了火草線和麻線的優點,火草線的張力很大,能讓火草布越穿越軟、越洗越白,火草布經過反復漂洗后,火草纖維就會張開,從而達到保暖的效果;那麻線呢就是結實、耐磨,線與線之間的縫隙能讓火草布透氣涼快。就比如說你剛提到的那幾種布料,棉布多洗幾次就容易松散,布就洗謝了;麻布穿上比較硬,舒適感不足;絲綢比較嬌貴,不適合我們勞動穿。

張:您剛說了很多火草布的優點,那您認為它有不足嗎?

李:當然也有不足,不足就是火草需要去山上扯,野生火草的絨容易撕下來,單是辛苦不說,數量也是很有限的。我們嘗試過人工種植,比如說南山鄉的熊國秀老師(5)熊國秀,女,傈僳族,四川省傈僳族民間傳說代表性傳承人,金沙鄉中心學校退休教師,德昌縣國繡傈僳族火草麻布制作合作社創始人。,她就已經嘗試種植火草好幾年了,火草能活,長得也很大,但是撕絨還是遠不如野生火草那么有韌性。

再一個就是火草布都是純手工織作的,很費工時,原材料火草也是純天然野生的,需要上山去采,這些原因使火草布的價格要比棉布和麻布要高,這樣能接受的人就少了。當地人從小就見長輩織火草布,也就見怪不怪了,除非重大節日大家會穿民族服飾,平常還是直接買現成的服裝來穿。外地人旅游來到我們德昌,不了解它原材料選取和布料制作過程,自然會覺得火草布貴。所以火草布不是很好賣,銷路不廣也就吸引不到更多的人來學習織火草布。

張:我看您今天穿的衣服和長裙就是火草布做的,挎包也是您自己手工縫制的,您是接受采訪時才穿這些民族服裝嗎?

李:我每天都會這么穿,衣服、裙子、挎包,都是火草布做的,上面的花樣都是我一針一線繡上去的。這是我們老祖宗傳下來的,傈僳女人織布繡花是一把好手。再一個,我就是做這個(火草織布)的,我要常常穿出來,讓大家看到我們的火草布很漂亮。其實就是大家接觸的少,對我們火草布的認識還不夠。不過這幾年因為國家在推廣和保護傳統文化,關注我們的人多了,有人專門找到這來買火草布衣服和包包,一些常年不織布的姐妹也重新把織布架搭起來,約著一起扯火草、刮麻線,不僅能增加收入,也把咱們傈僳女兒的手藝亮出來給大家伙看看。

發揚傳承:手藝人的工匠精神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的主體是人,代代相傳的不竭動力亦是源自于人。非遺傳承人在一定程度上來說,他們不識字、沒有受過現代學校的教育、不掌握當代科技文化知識,但他們是杰出的,因為他們擁有的技藝來自祖先的發明、創造和心血,是千百年日常生活經驗的智慧結晶。在科技和工業的觸角深入生活各個角落的過去幾十年中,火草織布逐漸淡出大眾視野,成為“失之于野”的經驗智慧。正是有李從會這樣緊握傳統技藝不放棄的人,深刻而虔誠地傳遞和創造歷史文化寶藏,才形成了我們如今共同享有的文化遺產。

張:您從13歲開始織布一直到現在,期間有沒有想過不做火草布轉行做點別的,或者走出家鄉到外面去看一看?

李:我生在沙壩村、長在沙壩村、學火草織布也在沙壩村,二十幾歲嫁到王家坪來,幾十年了,每年上山扯火草、種麻、織布已經成習慣了,到了季節不去做這些活計就不適應,這些都是利用晚上或者農閑的時候做,手上閑不住,總得有點活干心里才覺得踏實。

我十幾歲的時候在讀初中一年級,家里缺勞動力工分掙不夠,所以我就不念書了,回家來幫父母干農活。那個時候人苦啊,但心里是滿足的。白天在地里干活,晚上回家跟媽媽聊著天刮火草,周圍很安靜。1985年我23歲,就嫁到王家坪村來了。從1988年開始我在王家坪村當婦女主任,1989年就光榮入黨了,婦女主任一干就是二十幾年,一直到我56歲就不干了。

張:您做村婦女主任那些年,都還在堅持每年織火草布嗎?

李:其實做村婦女主任那些年,才正是我織布技術提高最明顯的時期。

八十年代末社會發展還沒有這么好,政策也沒有這么多。那時候退耕還林、種植果樹,都要靠村干部來帶動,我就動員帶領村上的婦女一起干勞動。我們原來住在山上沒有公路,沒有交通就什么都發展不起來,全靠雙腳走路,山里的東西再好,賣不出去掙不到錢啊。村里就想著要修一條公路,但哪有錢呢,家家戶戶的日子都不好過。村干部就向上級申請資金,但那個時候都窮,鄉里沒錢就要到縣里,最后我們終于掙取到資金,修了條摩托路(能走摩托車的狹窄公路)。經過這一番修路,我們幾個村干部就明白了一個道理,想發展就要積極爭取。那個時候我們村還沒有電線桿,村干部們就收集民情民意,寫材料遞到鄉上再上報到縣上,后來我們終于成功了,村里人別提有多高興了。和大山外面的世界接觸越來越多,我們知道了更多發展的新道路。村民開始種烤煙,用水不是很方便,水太小了種不起(烤煙),收成會受到很大影響。村干部們就想著,要是有那種自來水40膠管就能解決問題,這次我們從鄉上找到縣上,那時候都沒有這種專項資金可以撥給我們,最后到涼山州,州上撥了5000塊錢給我們村,投資了7km的膠管,種烤煙的用水問題終于解決了?,F在40的管子有兩根,我們每家都能種一二十畝的烤煙,一年的收入就有八九萬,種烤煙是我們這主要的經濟收入。

再說回來,為什么這些年我火草織布的手藝提升了不少。帶領婦女一起干農活、到各家各戶去宣傳政策、號召大家一起參加修路拉電的集體勞動,這些都是我看到別人織火草布最好的機會。誰刮的火草線最結實、誰染的麻線最白、誰織的布最平整,我都記在心里,等到工作閑暇的時候就跑到她家去學,就這樣日積月累,我的織布技術越來越好。如果我不做婦女工作,就沒有那么多機會了解和接觸到這些。

張:您的思想覺悟和行動力,都讓人欽佩!工作、家庭、農活,您身上的擔子并不輕,是什么動力讓您能一如既往地熱愛并堅持織火草布呢?

李:年輕的時候就是因為喜歡,能織布給自己做衣服那種自豪感是非常強烈的。七八十年代的時候我們這還不能自由戀愛,所以就很珍惜沒結婚當姑娘的日子,織布繡花干勞動,山里人忙起來反而高興。等到我嫁人了,織火草布就是為了緩解想家吧。從我記事起,媽媽的味道就是火草布的味道,這是刻在心里的記憶,一輩子都忘不掉的。你做得多就變成了一種習慣,然后又從習慣慢慢變成了一種紀念,我不僅給兒子女兒織火草布做衣服穿,而且也把手藝傳給了女兒和兒媳婦,這是我們祖祖輩輩傳下來的手藝,最好的紀念是把手藝傳給他們,不要等我們這一代都走了,再也沒有人會織火草布那就太可惜了。

其實我們這里年紀大一些的婦女都還是會織的,但賺不到錢大家就漸漸放棄不做了。我珍惜它的價值,堅持每年都做一些,在大家都不看好它的時候能堅持下去,等待一個時機把它發揚光大,那才是更有意義的,我覺得現在就是這個時機。

張:您說現在就是這個“時機”,能具體談談嗎?

李:一代肯定會比一代好。像我媽媽那一代,飯都吃不飽,織火草布那是真的沒辦法,沒有別的材料做衣服。到我們十幾歲那時候,日子是好過一些了,大家都忙著搞生產,其實我很愛讀書的,但讀到初一也就不能繼續讀了,因為那時候都要回家干農活?,F在好了,不用為了吃不飽穿不暖發愁,生活上有了更多選擇的機會,可以選擇你喜歡的事情做了。

國家現在提倡保護和發展傳統手工藝,就是把傳統的東西拿出來讓大家看到它的美和價值,還要組織吸引一些年輕人來學習和創新,讓我們這些手工藝人看到了堅持的意義和希望。其實大多數人還是喜歡手工藝品的,因為它經過制作者的千錘百煉,有了人的溫度,有了靈性。世界上沒有兩件一樣的火草衣,布料、花紋、樣式都有可能不一樣,這就是它的獨特性?,F在大家都喜歡獨特性,尤其是年輕人,追求自己是獨一無二的。

雖然近幾年有疫情的影響,來德昌旅游的人沒有以前那么多了,但是有網絡購物、短視頻、直播帶貨,比起以前只能背著火草服飾去展會上宣傳,現在的推廣渠道多了。前幾天還有一個從我們村考出去的大學生,專門從重慶跑回來說要幫我做直播,關注他的人有好幾萬了,我們還在山上扯火草的時候直播了一下,已經有幾個粉絲說要定制挎包了,這只是剛開始。

所以說這個“時機”,就是社會發展、政策扶持、網絡宣傳、培養新人,再加上人們追求復古和獨特,這幾種力量合到一起,就是最好的時機。

張:您說到培養新人,那您一共帶過多少徒弟呢?

李:從2013年開始組織辦培訓班,基本上每年都辦,現在也有四五十個徒弟了,都是免費教的。

張:這么多徒弟中,您有沒有特別培養哪一個或者哪幾個,想著以后她們就是做這個的?

李:說實話,我看待徒弟的心都是一樣的,誰愿意多學我就愿意多教,你不會了來問我多少遍,我都會認真教。我第一個教的當然就是我女兒,她從小就在我身邊看著我織火草布,就像我小時候跟著我媽媽一樣,看得多了自然也就會上手一起做,所以她現在已經是州級傳承人了。

現在年輕人來學做火草布和我們年輕時候想法是不一樣的。以前我們是必須要學,因為要織布做衣服給家里人穿,現在她們有一些人參加培訓班像是在完成任務一樣,學會了就再也不織了,那你拿她也無法(沒辦法)。

其實辦培訓班只是一個平臺,給更多年輕人接觸火草織布的機會,在培訓班上我也是手把手一個一個教的,讓她們學著做一下才知道自己感不感興趣,感興趣的就會回家自己琢磨著做了,遇到問題再來問我,那我就一對一地為她解答。我們村有那么一兩個小媳婦,對這個(火草織布)就特別上心。每年做火草布的時候都跟著我,遇到什么困難當時就解決了,自己上手也勤快,這么兩三年下來已經成織火草布的能手了。

張:您帶徒弟有什么心得可以分享嗎?

李:也談不上什么心得,就是像我學的時候一樣,一定要自己上手做,才能知道到底如何操作。其實火草織布沒有太多復雜的東西,學起來都是很簡單的,但是想要做好又不那么容易。徒弟出現問題我給講完以后,再讓她自己做一遍,這樣就完全掌握了。有的人天生就有那種美感,配出來的顏色就是好看,有的人就是勤奮,她練習的多了,手指靈活織出來的火草布就平整。主要還是看她有沒有把心思放在這,她要是喜愛,那自然就會在織布的時候更認真仔細,配色的時候多動腦子。我覺得天賦是要有的,但更重要的還是勤奮。

在教徒弟的過程中,不只是我在教她們,也是她們啟發我的一個機會。年輕人接觸的信息多,她的想法就會更新更有創意,有時候徒弟有新的想法了,我們會一起嘗試,這是我特別大的一個收獲。

守正創新:傳承人的使命擔當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極具新時代特征的“守正創新”明確要求,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十四五”文化發展規劃》再次將“守正創新”作為文化事業發展的總體要求和工作原則列入其中。作為國家級非遺傳承人的李從會,她守得住火草織布的傳統手藝和意義本質,也能積極尋求突破與超越,她將自己的一生織入火草布,并在新時代繡出火草布的欣欣向榮。

張:您當了傳承人以后生活有什么變化嗎?

李:生活上還是沒有太大的變化。因為在評上傳承人以前,我也是年年都要織布,以前每年能織幾十米布,現在需要的人多了,就多織一些。

但是責任上明顯有了(變化),你有這個名稱,就要承擔起責任。不管是村里的還是外地的,只要有人來找我學,我都教,只要有人來采訪,我都放下家里的活積極配合。以前到了季節,自己背起背簍就上山找火草了,現在就帶幾個人一起去,干別的(流程)時候也一樣,以前自己說干就干,現在就計劃好時間,通知那些想學的婦女一起干?,F在村里織布的婦女比二三十年前多了,有人找我買布,我就帶著幫大伙一起賣。到外地參加文化節,我就帶著做好的樣品去展示,有人定做,就馬上打電話回村里,通知姐妹們一起按照訂單要求做。

要說我變化最大的是眼界開闊了。以前就只是想著如何把火草布織好,現在就會有意無意注意一些新鮮事物,想著提升火草布的質量和手感,把火草服飾做得更漂亮。疫情以前,我們村每年都有銷往歐洲、非洲的訂單,我就把訂單分給大家一起做,有錢大家一起賺,織火草布的人就更有動力了。

張:您帶著火草布到外面去參加宣傳展示,有什么感受呢?

李:咱們中國的好東西太多了,就比如說前幾年我去內蒙古參加非遺文化展,全國各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都聚集到那,有手藝的人太多了,各個都身懷絕技,看都看不過來。我的火草布展臺前面圍了很多人,大家都很感興趣,我就一遍一遍解說,展示三天最后嗓子都啞了。當然我也去別的紡織物展品那里參觀和學習,看看他們的用料、技藝和手法,和傳承人溝通探討,那一次讓我打開思路,引發了許多思考。

張:您能具體談談非遺文化參展讓您產生了什么樣的思考嗎?

李:就是如何把古老的東西變得讓年輕人更喜歡。國家在保護和發展傳統文化,那怎么能既守得住傳統,又能把新鮮事物融入到火草織布中呢?你是要傳統,還是要創新,這是一個很關鍵的問題。思考很久以后我得出了結論:傳統和創新并不矛盾,這兩個是互相幫助的關系。

現在年輕人很多都喜歡傳統的東西,為的就是它古樸有內涵,那對于火草布來說,我要守住的就是它原材料的古樸和工藝流程中的內涵?;鸩莶嫉脑牧鲜腔鸩莺突鹇?,這個是絕對不能變的,這個是最根本的。再一個就是織作過程的順序和添加物的量也不能變,因為這是從祖祖輩輩手里接過來的經驗,這就是教我們做事情要講順序、要守本分。最后一個是我們的工藝完全不產生廢水廢氣這些污染物,這個是關系到子孫后代的。想明白這些問題以后,我就開始琢磨創新了。

創新點就在工藝精細、樣式別致、繡花精美上下功夫。

火草布一直以來都是同一種厚度,不管想做成什么,選擇性都不強。所以我想可以在刮火草線和捻麻線的時候區分線的粗細,這樣火草布就有了薄厚之分。薄的火草布摸起來更柔軟,舒適感和透氣感增加;厚的火草布更有手工織物的手感,繡花的效果更立體,布的質感結實耐磨。

火草布有了不一樣的選擇,促進了我對服裝和飾品的創作靈感。除了做傳統民族服裝以外,我還和美院的老師共同探討縫制火草布時裝,它比棉布和絲綢更具有可塑性。我們利用這些特點還做了一些提包、桌布、杯墊等,這些小一點的物件因為好攜帶,就特別受游客的歡迎。

再一個你看我們現在的繡花圖案和以前的也有所不同,以前我們都是繡零散的羊叉角花、波浪花,一條一條的,現在我把它們組合搭配,再加上配色,就能繡出更多精美、整體的圖案,像這些蝴蝶啊、動物啊,都是用我們以前的繡法組合而成的。

張:您的創新想法特別切合火草布的特點,實用且操作性強,您的這些靈感都是從哪來的呢?

李:這就是幾十年一直織布的結果吧,因為熟悉火草布的“脾氣”,就知道什么樣的改變適合它發展。之前我也說了,有些創新想法是帶徒弟的時候,他們啟發我的。我平時很關注這些布料、衣服、花樣,見到喜歡的我都記下來,慢慢琢磨著做。創新可不是亂想,要試驗和操作,成功了才算一個合格的創新。

還有就是政府幫我找了一些美術學院的老師和設計師,我去參加過幾次文化產品創意培訓班,像很受歡迎的手提包、傳統又時尚的服裝,都是在培訓班上和老師一起創作出來的。我很喜歡參加這一類的培訓班,因為老師們掌握時尚元素和設計理念,他們提出創意以后,我就根據實際情況操作,再不停修改和磨合,這個過程能讓我快速掌握很多新知識。

張:進行創意改造以后的火草布產品,銷量有提升嗎?

李:銷量還是提升不少的,現在信息科技很發達,游客買了產品以后就會留微信,回到家他們的親戚朋友有很喜歡的就會再聯系我買。很多時候我問他們有沒有指定的花樣和配色,他們還叫我自由發揮,說相信我的審美,哈哈。

張:對啊,我也覺得您的配色和花樣,既大膽又自然,這是怎么做到的呢?

李:其實就是我在平日勞動中看到的顏色和花樣啊。比如說,你看到的藍天白云,那潔白的火草布上繡藍色,一定是好看的。有些人說不喜歡綠色和紅色搭配在一起,但是你看綠油油的草地上開出紅色的花朵,難道不好看嗎?那我就在繡花紋的時候紅色和綠色配在一起,就很好看。這都是大自然教我如何搭顏色和繡花樣的,我們住在山上,就覺得越是山林里的越好看,沒想到送進城里也很受歡迎。

張:您在火草布漸漸被人遺忘的時候一直堅守著它,如今在創新和推廣的路上前行,您對火草織布的未來有什么憧憬嗎?

李:不能說是我的堅守,而是我正好趕上了好時機,是國家的力量,我們傳統手工藝才能發展得越來越好。

對于火草織布的未來,我認為還是樂觀的,很值得我們期待。首先從原材料的源頭來說,前幾年我們嘗試人工種植火草,雖然還不能成功用于撕絨織布,但已經有了一些成果。去年四川省草科院將火草的植株和種子帶回去做研究,可以期待火草大規模種植了。如果這一點實現了,那我們原材料的供給就不受限制了,火草布的產量也就會有大幅提升。

再一個就是用火草布制做更多元化的文創產品也是今后努力的一個方向?,F在主要是制做衣裙、挎包等服飾,希望能吸引到更多的力量,集思廣益設計出更貼合日常生活的日用品和更具藝術感的時尚單品,這樣就能擴大火草布的受眾群體了。后期我想成立火草織布合作社,這樣就能更有章有法地帶領婦女一起發展了。再加上現代科技的推廣,那我們的火草布一定會受到更多人的喜愛,這項古老的技藝會越走越遠。

最后,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輕人加入到我們的火草織布中來,學習紡織、參與設計,在火草布中織入更新鮮的色彩。

張:非常感謝您配合與解答,祝您身體健康、夢想成真,也?;鸩菘棽嘉磥淼穆吩阶咴綄拸V!

采訪后記

初次見到李從會正是四川最熱的時節,她穿著一身隆重的傈僳族服裝站在村口等我。因為王家坪村屆時正在修路,她聽聞我們是驅車前往,就專門走了幾公里到傈僳水寨的村口迎接。見面第一句話是:“來我們這么遠的地方,你們辛苦了!”看得出,她穿著衣服和長裙已經汗流浹背,黑色繡花鞋上沾滿塵土,這一幕讓我永生難忘。訪談是在李從會傈僳水寨附近的新家進行,新家收拾得干凈溫馨、一應俱全,但她卻從沒住過,問其原因,答是為了方便照看老屋后面的幾分火麻。訪談持續了四個小時,期間李從會一口水都沒有喝,滔滔不絕地跟我分享著她對火草織布的經驗和情感,這種真情流露是無法掩蓋和粉飾的。每次談到需要拓寬銷售渠道的時候,她都會很懇切地讓我回到大西北多多推廣。李從會拿出自己手工縫制的民族服裝給筆者穿上,仿佛在給自己的女兒披上嫁衣那般神圣,她粗糙卻富有生命力的雙手在衣裙上摩挲,追述著織作縫制時的場景。喜歡一種事物很容易,做好一件事情也并不困難,但數十年如一日地傾情熱愛、鍥而不舍、悉心鉆研,把一件事情做到極致,卻實屬難得。更難能可貴的是,李從會并不認為這就是火草織布的極致,她和火草織布一生相伴,人在暮年時仍規劃并實踐著火草織布的未來。

猜你喜歡
麻線
愛是一種天賦
愛的天賦
愛的天賦
小心思
出遠門
擰坨子與麻線捶
虛構(外一首)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兩處注釋異議
宣威苗族傳統紡麻技藝
吐魯番博物館館藏麻線鞋的保護修復與工藝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