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供應鏈金融生態賦能產業鏈韌性:內在機制與實證檢驗

2023-12-25 07:29周永新鄭秀峰
金融理論與實踐 2023年11期
關鍵詞:韌性產業鏈供應鏈

陳 悅,周永新,鄭秀峰

(1.河南財經政法大學 金融學院,河南 鄭州 450046;2.鄭州科技學院 財經學院,河南 鄭州 450064)

一、引言

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基礎。當前,我國產業發展水平位居世界前列,在量上取得了顯著成就,而質上仍存在提升空間?,F階段,行業競爭加劇、創新發展動能不足等問題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產業轉型升級、阻礙產業鏈價值提升,因此,構建安全高效的產業鏈成為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作為橫跨產業鏈供應鏈和金融活動的創新成果,供應鏈金融協調和共享資金流、物流、信息流、商流等,形成參與主體與外部環境互聯互通的供應鏈金融生態系統,推動資源在社會經濟范圍內高效整合,提升產業間要素的循環和流通效率。隨著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推進,實現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是內在規律與時代要求。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著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因此,探索影響產業鏈韌性提升的重要環節,對保障我國經濟安全、建設產業鏈現代化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近年來,供應鏈金融與產業鏈韌性的關系開始受到學術界關注,金融作為產業鏈發展的重要支撐,影響著產業鏈適應環境變化及面對外部沖擊時進行調整的能力[1]。在產業鏈供需關系層面,供應鏈金融生態以多主體專業分工的協同效應調節產業鏈供需結構,滿足差異化價值訴求[2],提高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間的供需匹配效率,增強產業鏈應對市場變動的靈活度[3]。在產業鏈主體層面,供應鏈金融生態通過提高鏈上企業融資的可行性和便利性,促進創新要素在產業鏈間的流動和優化配置,促進上下游企業融通創新,為產業鏈韌性提供有效動力[4-5]。在產業生態層面,供應鏈金融生態推動不同產業深度融合發展,進一步加強產業鏈間的業務關聯、鏈條延伸與技術滲透,釋放產業鏈發展的規模效應和范圍效應,推進不同區域產業鏈的有序承接,增強產業鏈韌性[6]。產業鏈韌性的提升是均衡的過程,供應鏈金融生態如何提高產業鏈韌性并加強其空間上的均衡性,目前鮮有研究。

基于此,本文以2008—2022 年省級面板數據為樣本,實證檢驗供應鏈金融生態對產業鏈韌性的影響機制與空間效應,為更好地促進產業鏈韌性提升提供有價值的參考內容。

本文可能的邊際貢獻體現在以下三方面。(1)在指標衡量上,突破現有研究主要側重資金流對供應鏈金融生態發展水平的測度現狀,以共生視角構建供應鏈金融生態綜合指標體系,豐富了供應鏈金融生態度量基準。(2)在研究內容上,從供應鏈金融生態開始,深入細化到各子系統,探討對產業鏈韌性的作用效果與機制路徑,彌補目前供應鏈金融生態對產業鏈韌性影響的機制檢驗不足。(3)結合機制分析與空間差異分析,探索供應鏈金融生態提升產業鏈韌性的重要著力點,挖掘發展薄弱的指標因素,為精準施策提供理論依據。

二、文獻綜述

產業鏈韌性指產業鏈各環節在面對急性沖擊和長期壓力下,仍能以較高水平適應內外部風險變化、抵御外部沖擊和壓力并實現自我恢復的能力,具體表現為產業鏈在遭受市場各類環境因素干擾時,能夠維持整體穩定、防止鏈條斷裂、調整適應并恢復至初始狀態的能力,但這并不意味著產業鏈發展水平保持不變,而是能夠化危為機、超過原有水平、實現產業鏈升級的過程[7]。一個國家或地區產業鏈的強韌性貫穿于鏈上企業的原料供應、生產制造、銷售服務等過程,韌性強的產業鏈在受到內外部沖擊時可以抵御沖擊對鏈上企業造成的損失,在復雜多變的環境中及時以可替代的方案調整運行模式,借助創新技術實現產業鏈優化升級,維持產業鏈穩定運行[8]。實現產業鏈供應鏈更加安全可靠,就要增強產業鏈供應鏈韌性,抑制沖擊加大的風險[9]。產業鏈韌性的提升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提升產業鏈的抵抗力和恢復力,如產業鏈自身的完整度與多樣化、產業基礎能力和對資源配置與政策變動的調整力;二是沖擊過后動態演進的持續增長力,表現為創新水平的提高。

供應鏈金融通過合理安排組織間金融資源的流動,為鏈上企業及其外部服務供給者提供價值創造[10]。早期研究將供應鏈金融分為金融導向與供應鏈導向兩類:在金融導向下,供應鏈金融強調資金在參與主體間的優化配置,降低融資成本,提高融資效率;在供應鏈導向下,則更加注重物流與信息流的控制與整合,進而提升物質流的運行效率[11-12]?;诠溄鹑诘陌l展特點與產業共生理論,一些學者提出供應鏈金融生態是由供應鏈參與主體和外部環境組成的相互影響、相互依存的動態網絡系統[13]。隨著各產業中供應鏈平臺的興起,金融導向和供應鏈導向的局限愈發凸顯,學界開始轉向供應鏈網絡與平臺生態視角,分析供應鏈金融開展的條件、情景和創新模式[14]。隨著金融科技的發展,將物聯網、大數據、區塊鏈等新興技術與供應鏈金融業務模式相融合,加速了信息傳遞與信息甄選能力,提高了微觀金融創新發展的活力與效率[15]。

在我國金融生態格局中,供應鏈金融生態發展尚不成熟,節點企業運營效率較低、風險控制能力較差等因素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供應鏈金融業務開展的困難。為了促進主體間關系穩健、協調共生,一些學者從內部組織結構和外部治理環境兩個層面搭建了供應鏈金融生態風險管理體系[16],幫助協調內外組織共生的生態關系,促進供應鏈產業鏈健康可持續發展。我國產業鏈雖已逐漸形成自身優勢,但仍存在鏈條不完整、部分產業低端鎖定的問題,阻礙了自主創新能力與國際競爭力的進一步提升。供應鏈金融聯合內外部產業生態平臺,能充分發揮規模效應與信息優勢,緩解融資約束,降低交易成本與風險水平,有助于鞏固和強化產業鏈條,增強產業鏈抵御外界沖擊的能力,賦能產業高質量發展[17-18]。

通過上述文獻梳理發現,現有對供應鏈金融生態的研究多集中于理論分析與微觀層面的業務發展,鮮有從共生角度衡量供應鏈金融生態發展。當前,已有研究強調推動供應鏈產業鏈安全穩健發展的重要性與迫切性,也向增強產業鏈韌性提出了更高要求,但供應鏈金融生態如何融合各產業發展、是否對產業鏈韌性具有提升作用,尚未有文獻考量。鑒于此,本文將著重探討供應鏈金融生態對產業鏈韌性的影響與內在機制。

三、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設

(一)供應鏈金融生態對產業鏈韌性的影響

產業發展離不開金融支持,金融的良好運行需要健康的金融生態環境支撐。依據生態學原理,將供應鏈金融生態定義為涵蓋內部參與主體與外部生態環境的共生演化動態系統[19],在資金流、物流、商流和信息流之間搭建橋梁,共建多主體協同發展的產業生態圈。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加深,供應鏈金融逐漸成為產業組織獲取資源、提升競爭力的關鍵,發展供應鏈金融有助于實現產業鏈的有效暢通,促進產業鏈穩健運行。

供應鏈金融生態形成的金融服務平臺,通過整合產業鏈上下游融資環節,以跨越組織邊界的方式,為鏈上企業及上下游產業群體帶來了豐厚的金融資源與服務供給,并滲透到鏈上活動的各個環節,有助于激發企業發展動力,實現產業鏈價值共創。在復雜多變的市場環境中,供應鏈金融以實際貿易為依托,圍繞產業鏈需求提供高效精準的便利化金融服務,緩解融資約束,提高資金配置效率,為產業間資源整合注入活力,優化企業發展結構,賦予產業鏈創新發展動能與持續增長動力,有助于提升產業鏈發展的韌性水平。

供應鏈金融生態實現商流—物流一體化,以創新合作體系推動產業協同發展。一方面,物流產業協助金融機構準確把握抵質押物的流轉動向,有效降低金融機構信貸風險,提升產業鏈風險管控能力,為鏈上企業營造安全穩健的營商環境,增強產業韌性的穩定力與控制力[20]。另一方面,供應鏈金融的導向性也拓寬了物流產業在供應鏈領域的業務范圍、客戶群體和利潤來源,通過整合產業鏈上下游業務,發揮規模經濟效應,形成供應鏈金融生態各主體的良性合作,增加產業鏈創新產出,提升產業鏈抵御外部風險與沖擊的能力。

供應鏈金融生態系統以信息數據為抓手,共享資金流、物流、信息流、商流等產業鏈數據,通過信息整合、數據共享、資源調配,促進產業間信息交互,推動產業鏈網絡化協同發展。供應鏈金融生態不僅可實現產業本身的信息貫通,還可以推動形成不同產業鏈間數據互通、彼此交織的網絡,有效連接組織間的信息數據,進行場景、流程和要素的創新,助力產業實現“通鏈+組網”的高效發展模式,有效摒棄了產業孤島的閉鎖業態,以技術、知識和先進要素的外溢,進一步驅動產業鏈間業務的高度銜接,增加信息交流的順暢度與透明性,使產業鏈能夠快速感知外部沖擊并采取有效的防御與恢復措施,進而提升產業鏈韌性?;谏鲜龇治?,提出假設H1。

H1:供應鏈金融生態有利于提高產業鏈的抵抗力、恢復力和動態演進的持續增長力,促進產業鏈韌性提升。

(二)供應鏈金融生態對產業鏈韌性影響的傳導機制

供應鏈金融生態的組織體系中,核心企業發揮相對優勢,將自身信用與信息資源傳遞給上下游供銷企業,有助于緩解終端中小企業的融資約束,優化調整鏈上企業的投融資與經營活動,提高產業鏈整體的資金配置效率;同時,也有助于企業拓寬資本渠道、調節資本結構、改善生產模式,提高全要素生產率[21-22]。供應鏈金融生態憑借其精準型管理服務、網絡型信用傳遞和智能化風險控制等特征,可有效降低企業服務費用投入與成本支出[23],增加營業收入與利潤產出,進而提升整體生產效率。此外,供應鏈金融生態通過與信息技術結合,加速推動數字化要素成為產業鏈主體間交流分享的媒介,高效連接鏈上企業的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等過程,大幅提高企業運行效率。企業生產率的提高有助于優化產業鏈結構、拉近產業鏈關聯,使技術溢出和擴散效應在產業鏈上傳遞,進而提升產業鏈整體的技術水平和創新基礎,增加創新成果產出,優化產業鏈結構,因此,提高企業生產率是提升產業鏈韌性的內在要求和先決條件。

維護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必然要求[24]。一方面,供應鏈金融生態通過構建網絡化的產業生態平臺,實現產業鏈主體間的協同合作,滿足了產業鏈供應鏈差別化的訴求,助力產業打造更具競爭力的供應鏈體系[2]。另一方面,在多樣化的產業生態體系中,不同產業的互動融合,有助于提高系統內主體的相關性和黏合度,鼓勵產業間積極開展研發活動與創新產出,進而提升產業鏈的整體競爭水平。此外,通過對金融產品與服務的靈活配置,可有效解決產業鏈供應鏈上資源流向與分配失衡等問題,進一步推動產業鏈主體間協同發展,幫助建立產業組織間的長遠合作關系,促進產業鏈發展的競爭水平長效提升。培育產業核心競爭力,是穩定經濟增長的重要著力點,也是推進產業鏈現代化、增強產業鏈供應鏈韌性的現實基礎。擁有高水平市場競爭力的企業會更穩定地立足于市場環境中[25]。隨著競爭力的提高,產業鏈將逐步擴大市場有效占有份額,增強面對外部沖擊時的抵抗能力,且在沖擊后將表現出較大的靈活性,有助于增強整體產業鏈韌性水平?;谏鲜龇治?,提出假設H2和假設H3。

H2:供應鏈金融生態通過發揮技術溢出和擴散效應提高企業生產率,增強產業鏈的技術創新水平,提升產業鏈韌性。

H3:供應鏈金融生態通過推動產業協同、協調資源分配提高產業競爭力,加強產業鏈靈活抵御沖擊的能力,進而增強產業鏈韌性。

(三)供應鏈金融生態與產業鏈韌性的空間溢出效應

空間不僅是地理距離上的概念,還作為一種資源參與經濟活動。不同時空格局下,資本、人力、信息、貨物等要素的流動形成了空間復雜網絡,依托于供應鏈參與主體的相互依存,創造了能為參與主體帶來價值的復雜生態系統[26]。隨著數字化和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供應鏈金融生態在時間、空間及產業層面存在動態化的聯系,且生態系統的穩定性構成了產業共生發展的堅實基礎[27]。由于地區間產業基礎與創新能力不同,產業結構發展和上下游產業鏈在受到外部沖擊時的抵抗能力存在較大差異[28],一個地區產業鏈韌性的強弱不僅受本地區供應鏈金融生態的影響,還受鄰近地區生態系統擴散效應的影響。供應鏈金融生態中資金流、物流、信息流的動態流動和外部環境的發展變化形成了對區域產業鏈韌性影響的溢出效應,二者之間的空間異質性也形成了解釋其間復雜關系的重要機制。因此,本文將空間因素引入實證分析,探討供應鏈金融生態及其子系統對產業鏈韌性的空間溢出效應,揭示提升區域產業鏈韌性有效的路徑和舉措?;诖?,提出假設H4和假設H5。

H4:供應鏈金融生態內部資源與外部環境的動態變化對區域產業鏈韌性的影響存在異質性。

H5:供應鏈金融生態對周邊地區的產業鏈韌性可能存在空間溢出效應。

通過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設,供應鏈金融生態對產業鏈韌性的影響機制如圖1所示。

圖1 供應鏈金融生態對產業鏈韌性的影響機制

四、研究設計

(一)變量設定

1.解釋變量

基于生態理論,將供應鏈金融生態(SFE)劃分為內部組織系統和外部生態環境兩部分。內部組織系統包括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及金融機構、第三方物流等服務供給方,形成互聯互通的產業合作平臺。外部生態環境是在金融發展、交通運輸和科技服務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對生態系統內部活動起重要支撐作用。

具體測度指標體系見表1。

表1 供應鏈金融生態系統指標體系

本文采用共生度模型測度供應鏈金融生態的共生水平,具體步驟如下。

首先,用Q1、Q2、Q3、Q4分別代表資金流系統、信息流系統、物流系統和外部環境系統,各子系統的序參量為:

其中,xij為第i 個系統的第j 個序參量分量,βij≤xij≤αij,則各子系統序參量分量的有序度為:

其次,計算各子系統序參量的有序度:

其中,Wij是用熵權法計算出的各子系統序參量分量的權重。

再次,通過幾何加權合成供應鏈金融生態共生指數E:

2.被解釋變量

被解釋變量為產業鏈韌性(ICR),是衡量產業鏈面對危機時的抵抗恢復力和動態演進的持續增長力。借鑒一些研究[28]的做法,用產業多樣化和創新能力兩個指標衡量。其中,產業多樣化(DIV)用赫希曼-赫芬達爾指數(HHI)的倒數表示,如式(5)和式(6)所示,產業多樣化指數越大,產業鏈的抵御與恢復力越強;創新能力(INA)用國內各地區專利申請授權量取對數表示,數值越大創新能力越強,產業鏈在沖擊過后動態演進的持續增長力越強。然后用熵權法合成產業鏈韌性指數。

其中,Ri表示各產業就業人數與地區就業總人數的比(i=1、2、3)。

3.中介變量

根據前文理論機制分析與研究假設,選取企業生產率與產業競爭力為中介變量。其中,企業生產率(Prod)采用DEA 方法進行測度,投入指標為勞動力和資本,分別以就業人員和固定資產投資額表示,產出指標為社會總產值;產業競爭力(Comp)借鑒相關研究,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單位數衡量,代表行業競爭主體在市場中的規模占有率[29]。

4.控制變量

為了增加實證分析結果的可靠性,選取對外開放水平(Open)[30]、人力資本水平(Human)[31]、市場規模(Size)[29]和地區經濟密度(Ecod)[32]為控制變量。其中,對外開放水平(Open)用外商直接投資額表示,人力資本水平(Human)用每萬人在校大學生數衡量,市場規模(Size)用人口密度來代替,地區經濟密度(Ecod)以地區生產總值與土地面積的比測度。

(二)模型構建

為了考察供應鏈金融生態對產業鏈韌性的影響,本文設定式(7)基準回歸模型:

其中,i 表示省份,t 表示年份,被解釋變量ICR是產業鏈韌性,解釋變量SFE 代表供應鏈金融生態共生度,Z 為控制變量,α0為常數項,α1是供應鏈金融生態對產業鏈韌性的影響系數,α2為控制變量系數,γ 表示個體固定效應,δ 表示時間固定效應,ε 表示隨機誤差項。

為進一步探究供應鏈金融生態影響產業鏈韌性的作用機制,借鑒相關研究[33]的操作建議,取消估計間接效應大小、檢驗統計顯著性等操作,直接識別供應鏈金融生態對中介變量的影響,模型設定如式(8):

其中,M 表示中介變量,β0為截距項,β1表示解釋變量對中介變量的作用系數,β2是控制變量系數。

(三)數據來源與描述性統計

選取2008—2022年我國31個省份(不含港、澳、臺地區)的面板數據作為研究樣本,樣本數據來源于Wind 數據庫、《中國統計年鑒》和《中國金融年鑒》,個別數據缺失值通過線性插值法予以補充,各變量描述性統計見表2。

表2 變量描述性統計

五、實證分析

(一)基準回歸

為檢驗供應鏈金融生態對產業鏈韌性的影響,在F 檢驗與Hausman 檢驗下選擇固定效應模型。其中,列(1)是面板固定效應下供應鏈金融生態對產業鏈韌性的回歸結果,列(2)和列(3)分別是供應鏈金融生態對產業鏈韌性的構成指標產業多樣化和創新能力的回歸結果,列(4)—列(6)是加入控制變量后的回歸結果。

從表3 結果看,無論是否加入控制變量,供應鏈金融生態對產業鏈韌性的作用效果均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表現為正向促進作用,且在加入控制變量后的促進效果更強。從產業鏈韌性的兩個維度來看,一方面,供應鏈金融生態對產業多樣化的作用效果僅在加入控制變量后表現為顯著提升,原因可能是產業發展受到經濟與人口等多方面的影響,在市場規模穩定的條件下,供應鏈金融生態通過集聚不同產業,為鏈上企業提供更多獲取資源與技術的機會,實現產業鏈多樣化,同時促進關聯產業的優化與創新,為地區經濟發展帶來活力,弱化外部沖擊的波動影響;另一方面,供應鏈金融生態對地區創新能力具有顯著的提升作用,金融、物流、信息等產業共生發展帶來的資源與信息技術的產業間溢出,極大地激發了企業創新思維與動力,進而衍生出更多的差異化產品和服務,帶動產業轉型升級,強化產業鏈市場地位,提高產業鏈安全布局與韌性能力。因此,供應鏈金融生態對產業鏈韌性具有顯著提升作用,驗證了假設H1。

表3 基準回歸結果

(二)穩健性檢驗及內生性處理

1.考慮解釋變量的時滯效應

由于產業供應鏈的長鏈條特性與不同產業間信息的不完全對稱,導致供應鏈金融中的產業協調和共生關系對產業鏈韌性的提升效果存在一定的時滯影響。為考察二者之間影響的穩健性,本文將解釋變量替換為供應鏈金融生態共生的滯后一期進行重新回歸,結果如表4 所示,滯后一期的解釋變量對核心被解釋變量產業鏈韌性及其分維度變量產業多樣化和創新能力的影響效應均與基準回歸結果一致,證明了回歸結果的穩定性。

表4 穩健性檢驗結果

2.更換研究樣本量

在所有回歸樣本中,考慮到北京、江蘇、浙江、廣東等地區的經濟發展情況與地緣優勢,使得地區供應鏈金融生態共生發展水平遠超其他地區,因此,剔除北京、江蘇、浙江、廣東四地區,檢驗余下樣本中供應鏈金融生態對產業鏈韌性的影響效應,如表4 所示。減少樣本量后的回歸結果仍表明供應鏈金融生態對產業鏈韌性及其二維變量的影響效應顯著為正,與上述回歸結果一致,因而認為估計結果較穩健。

3.內生性處理

為避免反向因果問題,減少內生性的干擾,借鑒相關研究[34]的做法,選取金融從業人員數在就業人數中的占比作為工具變量(IV)。一方面,金融從業人員數與供應鏈金融生態的發展聯系緊密,金融從業人員數量增加,能夠助推供應鏈金融生態發展;另一方面,與產業鏈韌性無直接相關關系,滿足工具變量選取的相關性和外生性條件。由表5 結果可知:第一階段的工具變量與解釋變量之間呈顯著正相關,與理論預期一致;在第二階段結果中,供應鏈金融生態仍對產業鏈韌性起促進作用。因此,上述檢驗結果穩健且有效。

表5 內生性檢驗結果

(三)機制分析

經過上述基準回歸分析,可得到一個較為穩健的結論,即供應鏈金融生態對產業鏈韌性具有提升作用,但其中的具體作用機制仍有待進一步探索。根據前文的理論分析,供應鏈金融生態不僅可以提高產業多樣化和創新能力,直接提升產業鏈韌性,還可能通過提高企業生產率和產業競爭力間接增強產業鏈韌性。因此,研究的重點在于檢驗供應鏈金融生態對企業生產率和產業競爭力是否存在顯著影響。具體結果如表6 所示,其中,列(1)—列(3)表示供應鏈金融生態可提高產業多樣化程度與創新能力,對產業鏈韌性具有直接的正向促進作用;列(4)—列(5)估計了供應鏈金融生態對中介變量的影響,結果表明,供應鏈金融生態對企業生產率和產業競爭力具有正向效應,且通過了顯著性檢驗?;诶碚摲治?,一方面,企業生產率的提高有助于優化產業鏈結構,促進資源配置,提高產業鏈的技術與創新能力,增強產業鏈韌性;另一方面,較高的產業競爭力有助于擴大市場規模,增強產業鏈應對外部沖擊的抵御力與恢復力,進而提升產業鏈韌性。因此,本文通過實證檢驗和理論分析證明了中介機制的成立,即供應鏈金融生態能夠通過提高企業生產率和產業競爭力的路徑來促進產業鏈韌性提升,驗證了假設H2和假設H3。

表6 中介效應檢驗結果

(四)異質性分析

以上分析發現,供應鏈金融生態的提升效應存在差異,由于供應鏈金融生態共生度空間分布的差異性,將樣本按國家統計局的劃分標準進行區位異質性檢驗①東部地區包括北京、天津、河北、遼寧、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山東、廣東、海南11 個?。ㄖ陛犑校?,中部地區包括黑龍江、吉林、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8個省,西部地區包括內蒙古、廣西、重慶、四川、貴州、云南、西藏、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12個?。ㄗ灾螀^、直轄市)。,結果見表7。

表7 區位異質性檢驗結果

表7 列(1)結果顯示,供應鏈金融生態對東、中、西部地區的影響效應均表現為正向顯著,即供應鏈金融生態的共生效應可以有效提升各地區的產業鏈韌性水平,但影響效果表現出差異化特征。具體表現為在東部、西部地區提升效應較強,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存在正向促進效應,而中部地區的促進效果則相對較弱。其原因可能在于:東部地區優越的地理位置與發達的物流系統相輔相成,為當地產業發展提供了便利化的綜合服務,有效降低了鏈上企業的外部融資成本,推動了產業鏈優化發展,形成鏈與鏈之間的交融互通,以鍛鏈、固鏈為發展目標,增強產業鏈對危機與風險的抵御能力和恢復能力;而大多數中西部地區雖擁有豐富資源,但由于科技發展程度不高,信息化發展與資源稟賦優勢未能很好融合,使得供應鏈金融生態的產業多樣協同與創新發展動能優勢不足,對地區產業鏈韌性的提升作用有待提升。

從產業鏈韌性的分維度指標看,列(2)顯示了供應鏈金融生態對產業多樣化的影響效應結果,東部和中部地區的產業多樣化不顯著,而西部地區顯著為正,即西部地區產業鏈韌性的提高則較多地表現為供應鏈金融生態促進產業多樣化的正向發展。這一現象反映出產業多樣化的發展與資源稟賦有較大關聯,西部地區憑借豐富的資源儲備優勢,可以保障原材料供給充足,通過供應鏈金融實現引資補鏈、擴鏈,推動產業鏈循環與安全發展,構建可持續的多元產業發展能力,提升產業鏈韌性水平。列(3)對創新能力的影響結果表明,東、中、西部地區供應鏈金融生態對創新能力的提升效應均顯著為正,但相對于東、中部地區而言,西部地區由于區位因素與運輸成本的限制,缺乏資源的市場開拓能力,不利于新產品研發與產業規模的擴大,因而,供應鏈金融生態對西部地區的創新提升效應相對較弱;此外,在產業發展中龍頭企業與核心企業稀缺,使得地方供應鏈企業獲得金融機構的融資支持有限,影響地方產業創新投入和產出,從而不能高效地提高生產率、優化產業結構、提升產業鏈韌性?;诖?,可以判斷供應鏈金融生態對產業鏈韌性的影響效應在不同地區之間存在異質性,驗證了假設H4。

(五)空間效應分解

本文在地區間影響差異的基礎上引入空間相關性,進一步探索供應鏈金融生態及各子系統在空間層面上對產業鏈韌性的影響效應?;诳臻g計量模型,構建以地區人均GDP 和各省份經緯度為基礎的經濟權重矩陣和地理距離權重矩陣,分別考察地區間經濟發展水平與地理位置差異對供應鏈金融生態影響產業鏈韌性的空間效應,結果如表8所示。

表8 空間效應分解結果

由表8 可知,供應鏈金融生態對產業鏈韌性的直接效應與溢出效應在兩類空間權重矩陣下均顯著為正,即本地區資金流、信息流、物流和外部環境的協同共生可提高本地及周邊地區的產業鏈韌性。從子系統的空間效應分解結果看,資金流系統的影響在空間效應分解中不明顯,原因可能在于以下幾方面。產業鏈的組成主體大多為中小微企業,面臨的融資約束問題尚未解決,鏈上企業的資金供應仍須依賴大型核心企業,產業鏈冗長易降低融資效率,而借助產業共生的供應鏈金融生態模式可有效緩解產業鏈的融資約束。從信息流系統看,在經濟權重矩陣和地理距離權重矩陣下直接效應與溢出效應均顯著,說明產業鏈間的信息傳輸不僅依賴于本地經濟發展帶來的信息優勢,周邊地區的信息交流與互聯網平臺的信息擴散效應也可促進產業鏈強韌發展。此外,物流系統在兩類權重下均表現出空間直接效應顯著,反映出本地區物流產業的高質量高水平發展,可有效提高本地的貨物周轉與運輸效率,進而推動本地產業鏈韌性提升。同時,在外部環境系統的作用下,發展更具抵御和恢復能力的產業鏈韌性。因此得出,供應鏈金融生態對鄰近地區的產業鏈韌性存在空間溢出效應,驗證了假設H5。

六、結論與建議

采用2008—2022年我國31個省份的面板數據,構建供應鏈金融生態綜合指標體系,從理論和實證層面分析了供應鏈金融生態對產業鏈韌性的影響機制,得出以下結論。

(1)供應鏈金融生態各主體的協同效應能夠帶動地區產業多樣化和創新能力提升,增強產業鏈韌性。

(2)企業生產率和產業競爭力是供應鏈金融生態影響產業鏈韌性的重要機制,但地域差異使得分維度作用效果不同,因此,須制定差異化的發展策略,以實現產業多樣化和創新能力的全面提升。

(3)空間效應分解發現,信息流系統充分發揮地區間信息網絡的溢出效應提升產業鏈韌性,物流和外部環境系統則基于本地的高質量發展直接賦予產業鏈抵御風險的能力,而資金流系統由于產業鏈冗長導致的融資效率低等問題有待進一步改進。為了進一步優化供應鏈金融生態賦能產業鏈韌性,提出以下建議。

第一,深化供應鏈金融生態共生發展,助力產業鏈韌性均衡提升。一方面,應營造全生態的發展環境,搭建精準對接服務平臺,提高供應鏈金融生態產業共生效應;另一方面,還需推動創新平臺與資源要素良性聚合,提高產業鏈資源利用效率,推動產業協同,增強產業鏈韌性。此外,東部與中部地區在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的前提下,應逐漸擴大供應鏈金融生態圈,形成地區間的產業戰略聯盟,提升產業發展多樣化,分散產業鏈風險并提高其抵御沖擊的能力,進而增強產業鏈韌性。

第二,完善產業多樣化與創新機制,實現產業鏈韌性的根本提升。不僅要優化企業生產結構,還需要營造合理適度的產業競爭環境,不斷完善供應鏈金融業務主體集聚的激勵措施,充分調動產業間協同聯動發展的積極性,促進供應鏈金融生態規模與覆蓋面的不斷擴大。一方面,有助于增強多企業、多產業鏈的良性聯合關系,助力各地區產業多樣化的長期發展;另一方面,為供應鏈產業鏈提供穩定高效的增量金融供給,提高企業生產率,優化產業發展結構,激發產業鏈創新活力,推動行業共性關鍵技術與顛覆性技術攻關,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共同致力于促進產業鏈韌性的提升。

第三,打破空間壁壘,實現供應鏈金融生態賦能產業鏈韌性的整體提升。落實并增強資金流系統的供給服務,創新金融機構的供應鏈金融業務,為鏈上企業提供安全穩妥的資金通道,提升產業鏈整體資金配置和金融服務效率。推動各地開放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加強供應鏈產業鏈大數據分析和應用,實現供應鏈金融生態信息流的空間溢出與安全監控,提高產業全鏈條的信息透明度與信息連貫度,加強產業鏈對外界沖擊的抵御與恢復能力。強化貿易、物流與金融科技的融合發展,促進產業鏈供應鏈內外聯動,優化供應鏈金融生態系統,提升產業鏈韌性。

猜你喜歡
韌性產業鏈供應鏈
強化糧食供應鏈韌性
海外并購績效及供應鏈整合案例研究
“饸饹面”形成產業鏈
為什么美中供應鏈脫鉤雷聲大雨點小
產業鏈條“鏈” 著增收鏈條
房地產市場韌性猶存
益邦供應鏈酣戰“雙11”
韌性,讓成長更美好
益邦供應鏈 深耕大健康
產業鏈春之奏鳴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