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澳古村水適應性格局營造生態智慧研究

2023-12-28 10:40胡子龍馮艷安徽建筑大學藝術學院安徽合肥230022
安徽建筑 2023年12期
關鍵詞:暗渠大塘水系

胡子龍,馮艷 (安徽建筑大學藝術學院,安徽 合肥 230022)

1 引言

隨著城鄉一體化的進程加快,新型城鎮也在逐漸面臨著自然考驗,水患問題日益嚴重,而一些傳統村落在經過歷史的更替后,仍然能夠從容地應對當前的洪澇、干旱等問題,這主要得益于其在最初的村落選址、內部布局以及水系規劃上的獨特見解。在建村之初就將如何合理用水的問題放在首位,水系規劃上將整體與局部相互聯系,由此可見傳統村落水適應性格局營建上的生態智慧仍值得當今城鎮建設借鑒和學習。

深澳村是具有江南特征的傳統村落,其先民在用水、治水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同時也形成了獨具江南特色的水適應性空間格局。目前對于古城防洪等單要素的研究較多,而針對傳統聚落水適應空間格局復雜結構和復含功能的綜合研究較少[1],針對古代水適應性城市發展的思想及空間格局的研究非常有限,急需對其補充和完善[2]。因此本文將以深澳村為研究對象,通過查閱地方志和前人的研究,從區域水環境影響下的聚落選址、內部格局以及生活、防洪、灌溉用水一體化等層面對深澳村水適應性格局營建的生態智慧進行研究。

2 區域水環境影響下的水適應性格局

2.1 區域水文條件影響下的聚落選址

深澳村位于杭州市桐廬縣東北側,距縣城16.5km,地處兩山之間的平原處,西南向是前山,東北向是獅子山(如圖1),具有典型“小橋-流水-人家”的江南水鄉特征。整個村落以水為脈、供排結合,主街巷附近設有水井、水塘、澳口,方便居民的取水、用水、排水,另外村口設有近8000m2的塘,是村內所有水系的匯集點。深澳村是典型的先規劃水系,再建設村落,供排雙系統的傳統村落。

圖1 深澳村地理區位圖

2.1.1 外部環境

古代村落的選址需要考慮多方面因素,古人選擇適宜生存與發展的基址,最基本的是要臨近水源,方便取水用水,即“擇水而居”的聚落選址特征,并且村落后須有靠山,村落朝向面需有河流,形成“背山面水”的聚落良址。清代姚延鑾在《陽宅集成》卷《丹經口訣》主張“陽宅須教擇地形,背山面水稱人心,山有來龍昂秀發,水須圍抱作環形,明堂寬大斯為福,水口收藏積萬金。關煞二方無障礙,光明正大旺門庭[4]”,體現了區域水環境對于聚落、住宅選址的重要性。

深澳村最早于南宋申屠氏遷居于此,已有千年的歷史,如今的深澳古村是由四個村落組成的江南古村落景區的一部分,依次是如今的荻浦、深澳、徐畈、環溪,四村由荻浦古村、深澳古村、徐畈古村、環溪古村發展而來[3]。因其獨特的血緣文化、歷史、地理區位環境以及水系規劃而聞名。深澳村地處獅子山和前山兩山之間,整體形似正方形,桐溪與后溪形成夾流之勢,同時兩山對峙,村落形似水中的竹排,逆流而上,讓人身感山清水秀的好環境。深澳村所處位置依山傍水,環境宜人,取水、用水容易,擁有一定的地勢優勢。

2.1.2 擇水而居的村落選址及規劃

擇水而居不僅是徽州地域聚落選址的重要特征。也是江南傳統村落選址的重要特征,我國古代建城理論中就有“依山者甚多,亦須有水可通舟楫,而后可建”的說法,以至于我國的七大古城(安陽、西安、洛陽、開封、北京、南京、杭州)都處于濱河之畔[5],可見擇水而居已經深刻在中國人的文化基因當中。深澳古村兩面環水,村落的東北面與西南面分別為桐溪與紫溪,深澳村的名字由來也可能與這兩條河流有關,據申屠氏攸敘堂宗譜第28 頁,內有文記載“自漢尚書令剛公之后,樹引家深溪詩理文物繩繩……”;第32 頁,有眉山項景襄撰文“四月間,遍覽深溪人文福地,……”,其中的“深溪”命名很有可能與村落周圍桐溪和紫溪有關[6]。同時,環村而過的兩條河流同時兼顧提供生活用水、灌溉及泄洪等用途,即使每當暴雨季節來臨河流水位迅速上漲,但是通過當地居民的疏導及修筑,也能對深澳村將來的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推動作用。

2.2 區域水文影響下的內部格局

從現如今深澳村的村落內部結構上來看,在區域水文條件影響下的村落內部街巷結構形成了兩種態勢,即“平行與垂直”。深澳老街并不是一條豎直的街道,它在第三個澳口處設置了拐角,并且拐角處形成了類似于公共廣場的空間。隨著老街在深澳村獨特的水利設施“澳口”處設置了拐角,該村落也在當地水系的影響下形成了獨特的內部空間格局。

2.2.1 村落主街與主渠

將村落最初發展的兩條主要街道與村落內部的水系統分別標識起來并將其疊加就可發現兩條主街與主要的水渠是平行關系,同時兩條主街與外部兩條溪流也近似平行(如圖2、圖3 所示),兩條主街形成“街隨水走,以水為先”的深澳古村主要骨架。

圖2 村內暗渠分布圖

圖3 主要街道圖

村落發展之初就存在的兩條主要街道分別為深澳老街和后居弄。深澳老街處于村內東側,與桐溪的距離約為150m,老街作為商業街道,其兩邊建筑保留著上宅下店的模式,地面中央鋪裝長條石板,兩側鋪以鵝卵石。同時老街下面是村內最大的水利設施--“深澳”,“澳”即地下暗渠的特定稱呼,澳口即為連接地下暗渠與地面的用水設施,分布在街巷連接處,老街上現有大大小小6 個澳口,澳口低于路面2~3m,至今仍在使用。

后居弄位于村內西側,與老街和后溪近似平行,北頭起自攸敘堂和大塘,南通黃程村、徐畈村,長約400m[6]。東側則為明清擴建時形成的區域,與深澳老街類似,其街下面也有一條暗渠,村民用水時從暗渠側面引支流與澳口關聯,形成上街下“澳”中間通過澳口來連接的格局。后居弄現存澳口僅為2 個,隨著社會的發展,將原來的鵝卵石路面澆筑為混凝土路面,澳口也逐漸廢棄。

2.2.2 村落巷道與澳口

村落內部的主要引水格局直接確定了村落內部的街巷布置,同時村落內部的巷道布置與暗渠的澳口有“垂直”上的關系(如圖4)。深澳老街上的澳口與村落內部的四條巷道相互連接,“澳口”直接決定了橫向分布的內部巷道。

圖4 主要巷道與澳口位置關系

村落內部橫向分布的四條巷道從南到北分別為恭思堂弄、前房弄、三方弄、懷素堂前弄。恭思堂弄位于村內南頭,整條街為東西走向,與老街南邊第二個澳口相互連接,形成與主街垂直之勢;前房弄東起老街南邊第三個澳口,全長約180m,寬約2m,中段有曲折,兩端皆為住宅群;三房弄作為村內最為常用的巷道之一,兩端連接的是申屠氏七房與三房的住宅群,東起老街第四個澳口,長約170m;懷素堂前弄的名稱主要來自于道光年間建成的懷素堂、荊善堂,故名懷素堂前弄,與老街上第五個澳口相連,與后居弄相連,與村內大塘相對,中段有折彎。

澳口(圖5)作為最主要的取水、用水之地,與村內的暗渠相互連接,這也使得村落內部的主要巷道與之相連,在區域內部的水文條件影響下逐漸發展形成村落內部道路的基本框架。這些與澳口連通的街巷不僅方便了村民的生活,當出現火災時也能以最快的速度來取水撲滅火災,深澳與澳口直接決定了村落內部街巷格局的連接。

圖5 澳口

3 基于生活、防洪、生產一體化的水適應性格局

3.1 基于生活用水的營造特征

3.1.1 澳渠格局的形成

澳渠格局是申屠氏在對村落內部進行水系規劃而形成的一種關于供水、排水的系統。澳渠格局是由深澳、明渠、澳口、塘和井組成,使得深澳村能夠生存與發展并擁有獨具特色的排水系統。由于深澳村的地勢差距較大,所以主要以暗渠供水為主,實行以水的質量進行分質供水,即以暗渠的上下游來分布不同功能的取水、用水場所,澳渠格局是深澳村理水智慧的集中體現。

深澳村內部暗渠一般都位于老街之下,澳口則相距幾十米出現在各個街巷,以供村民用水,同時澳口也可以幫助清理暗渠內部的泥沙淤積。村落內部還遺存11 個澳口,分布在各個街巷的交點處,澳口通常向下下沉數米,有的澳口能容納4~5 人同時用水,但隨著地勢的高差不同,寬度、深度隨之變化,部分澳口也隨著時代變化而遭受棄用。

深澳又稱為上頭澳,是深澳村至今保存較為完整近800余米的暗渠[3],其由來是申屠氏祖先為了滿足生產生活的需要,在桐溪上游筑壩,進水處設置閥門以控制水流。目前村內暗渠只有部分保持完好,暗渠水流穿過每戶前后,通過澳口連接以方便取水和用水,由此可以得出深澳村是先對水系進行規劃后建房的。

3.1.2 自然溪流的運用

水是人們賴以生存的關鍵,申屠氏在定居于此時就開始開發與建設自然河流,從古至今,當地人持之以恒地建設并利用水利設施,將自然河流之水引入村內部,流經住宅屋前屋后,最終匯集到村內的大塘之中。在此基礎上,街巷房屋依水而建,最終形成深澳古村落的當今格局。深澳村村民主要的生活用水來源于桐溪。桐溪又名應家溪,古稱荻溪,與后溪隔村相望,桐溪自東南向西北流入富春江。申屠氏在建村之初,將桐溪水引入村址中,通過人工疏導、修筑直流水系將桐溪改為深澳村主要用水水源,連接村內部水利設施,實現戶前戶口流水貫通。

3.1.3 塘與井的均勻分布

塘和井在做法上大致相同,塘可以把它看作為較大的井,井是深度較大且帶有蓋子的塘。深澳村現存有19 口水塘、4 口水井(現改),均勻地分布在村落水系和街巷各處。均勻分布的塘和井不僅方便了村落內部各個地方的取水、用水,而且在防火、調節內部水系方面也具有重大的作用。

村落的井主要以取水功能為主,均為地下水。原有水塘的形狀呈現出三面圍合、一面互通,互通處砌石臺階方便村民使用,其另外三面則以碎石砌壁呈現出“簸箕”的形狀。各個塘之間以暗渠相連,水質清冽,但塘最為主要的作用是提供村民用水,其依據地勢高差等因素劃分為不同功能的水塘,最上頭為吃水塘,水質最為清澈,其次為日常洗用塘、洗澡塘等,最終匯入古村村口的一口近7800m2的大塘內部。村口大塘是村落內部所有水系的匯集點,其不僅將村內的污水、廢水沉淀凈化,而且能夠在大塘內部發展養殖業,養魚、養鴨等[3]。

深澳古村內部四種類型的水利設施充分滿足了當地居民的取水、用水需求。澳口、塘和井通過“深澳”相互連接,充分利用地下水以及自然河流的水系,使得深澳村的水系規劃自成體系,充分以水源品質將明渠、澳口、塘和井按照不同的功能以及使用需求分布在村落各處,這種水系營造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學依據,充分體現了基于用水、取水需求的營造特征。

3.2 基于防洪排澇的營造特征

3.2.1 點線面交織的綜合結構

江南區域水系營造的關鍵就在于水體與水網之間的聯系[7],當代水系規劃應該學習江南地區,對多樣水體、水域進行梳理,提高各個水景之間的聯系,豐富河網,提高其分布上的靈活性,形成“點-線-面”層次豐富的水系。即使遇到極端天氣,“點-線-面”格局也能夠最大程度地疏通水系、雨洪就近入河,形成一種如坑塘水體的小型雨水“消納收納”設施。如遇旱期也能夠保持較好的濕地景觀,提供生物正常存活的生存空間。

深澳村的引水格局決定了古村內部的建筑布局,澳口分布的地點皆位于巷道與主街的節點處,即可代稱為“點”,便于村民的取水、用水,在雨季也能更好地匯集雨水,防洪排澇;不僅是澳口,塘和井的分布同時也具有靈活性,在人口交匯處都會有理水設施的出現,可代稱為“面”;連接深澳村澳口、塘和井的是渠,可代稱為“線”。點線面交織,不僅體現了古人對村落防洪排澇的重視,而且還能提升公共空間水適應性景觀的建設。

3.2.2 內外貫通的深澳排水系統

深澳古村內外貫通的排水系統幾乎囊括了深澳村內部所有的水利設施,形成“桐溪-村落內部-后溪”的排水格局(如圖6)。村落內部水源取自于村落外部桐溪楊家渡上,以此作為入水口,從南至北將河流的水源引入村內,經過村內部人工挖掘800m 暗渠、老街和后居弄中的澳口以及各區域的吃水塘、洗滌塘、引水井最終匯入村落北面的大塘,大塘作為村落內部所有水系的匯集點,也是村落水口所在[3]。大塘北頭設有出水口,當塘水超過出水口就可通過暗渠與村外人工挖掘的后溪相互連接,實現村外河流、村內暗渠的內外貫通的格局,起到排水及給水的作用。

圖6 深澳村排水系統格局

深澳村內部的各個水利設施皆是相互聯系的個體,即使某個區域水體缺水、過多或者水質變化,其他水體都會發揮各自之間的聯系使之保持平衡,保證村落內部水系平衡。深澳村各區域水體都通過暗渠相互連接,最終排入大塘,從宏觀上看整個村落內部水系是一個整體,同時具有不同的形態與功能。每當暴雨季節來臨,村落內部的水量劇增,可將桐溪入水口關閉,雨水即可以通過各個街巷內部的澳口、塘和井匯集最終排入大塘,當蓄水塘內部水量過多時即可打開出水口排入人工開鑿的后溪,形成良性循環。

3.3 基于農業灌溉的營造特征

水是農業的命脈,環村的兩條溪流不僅能夠提供平時的用水以及排洪,而且最大的作用就是為溪流兩邊的農田提供灌溉水源,促進當地農業發展。深澳原本處于村外的高崗旱地,用于灌溉高崗旱田[3],后溪位于村落的西南面,是人工開鑿的溪流,發源于屏源溪(原稱紫溪)。相較于桐溪,后溪寬度較窄,最寬處也不過4~5m,其流向與桐溪相同,最終匯入富春江。后溪地處田間地頭,與周圍環境融為一體且駁岸未經人工雕琢,雨水過后水系條件優越,成為深澳村的主要灌溉用水。村落東邊的桐溪也發源于屏源溪,桐溪在上游未建水庫時是一條洪溝,通過當地居民的疏通、修筑攔水壩,成為了深澳村最主要的灌溉用水。

深澳村在明清時期的主要產業為生產毛紙,因其周圍皆是大山,擁有大量的竹資源可供采伐,所以那時的村落主要使用村外圍的洗草池。隨著造紙業的沒落,深澳村向著原始農業糧食生產發展,新中國成立以后,經過30 年的水利設施營建,農業生產逐步恢復。兩條河流環繞村落的環境使得村落外部水資源豐富,通過對自然和人工河流的充分利用,逐步形成了集生活、防洪、生產一體化的區域水適應性格局。

4 結論與討論

4.1 深澳古村水適應性格局營造的主要特征

本文從深澳村與區位水關系入手,詳細描述了傳統村落水適應與生活需水用水系統、防洪營建過程中形成的水適應性空間格局的特征。區域水環境影響村落選址外部環境、內部規劃和村落內部的街巷格局;在生活用水方面,深澳村形成了具有區域特征的“澳渠格局”以及對自然河流與塘、井的充分運用。對于防洪排澇方面,深澳古村內部水系“點線面”交織的同時還注重內外貫通,共同形成深澳村的排水格局。在灌溉用水上,當地先民充分運用實踐智慧,筑壩、挖溪,充分利用自然河流與人工溪流為河岸兩邊農田提供灌溉水源。由此構成村落與水相互作用下的傳統村落水適應性空間格局。

4.2 傳統村落水適應性格局營造生態智慧及啟示

通過對水適應性格局營造的研究,總結傳統村落在營建時運用的生態智慧,探究傳統村落在面對自然災害時依然能夠蓬勃發展的原因,為當代聚落營建提供積極的實踐及生態智慧。

①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智慧。傳統村落在最初選址時充分考慮到周圍環境的制約因素,合理布局村落形態。在觀察自然地理條件的基礎上,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達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智慧。

②逐河而居,形成環境適宜的聚落空間。逐河而居也成為當今聚落選址的首要考慮因素,深澳古村充分利用東側桐溪,人工修筑堤壩、蓄水裝置,實現多級高差來防洪蓄水,同時在河流西側設置進水口保證村落內部水源充足,形成環境適宜的聚落條件。

③內外貫通、分級處理,實現水資源自我更新與循環。深澳古村猶如河流中的竹筏,順流而下,桐溪與后溪如同護城河,與村落中的暗渠相互貫通,保證村落內部水源不斷,供排結合。同時村落內部的水利設施還實現了水資源按質量分級處理,如飲水塘在前、洗滌塘其次、洗澡塘最后,最終匯入村內大塘實現凈化水質,充分利用水資源。

④“點線面”交織,實現水利設施的系統化。深澳古村將塘、澳口、暗渠、明渠等作為“點線面”格局均勻地分布在村落的各個街巷處。塘、澳口通過“深澳”相互連接,形成一個整體格局,牽一發而動全身,能夠在水患來臨時充分發揮作用。獨特的“澳渠”格局形成具有區域特征的水適應性格局,也形成了特有的村落意向。

因此,無論是現代農村還是城市的規劃首先應將水系規劃作為營建的重要基礎,在尊重自然的基礎上,發揮人的創造性智慧,避免生態破壞。

猜你喜歡
暗渠大塘水系
河道暗渠黑臭治理實踐分析
鄱陽湖水系之潦河
下伏坎兒井暗渠對高速鐵路路基穩定性影響
環水系旅游方案打造探析——以臨沂市開發區水系為例
鄂西走馬地區大塘坡組頂部泥巖碎屑鋯石LA-ICP-MS U-Pb年齡及其地質意義
水系魔法之止水術
畫卷苗鄉——大塘
暗渠災后檢測方法及其應用
環境友好的CLEAN THROUGH水系洗滌劑
江西大塘客家方言聲母[n]的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