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4-2023年我國歷史街區保護利用研究綜述

2023-12-28 10:40吳晨琳勾銳青島科技大學藝術學院山東青島266061
安徽建筑 2023年12期
關鍵詞:案例文獻歷史

吳晨琳,勾銳 (青島科技大學藝術學院,山東 青島 266061)

1 引言

歷史街區是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對于歷史街區的保護一直都是政府和社會高度重視的問題。到目前為止,歷史街區的保護研究已經有了很大的進展,在城市化的進程中,對很多舊的街區進行了保護與利用,但由于歷史街區的文化多樣性、地區復雜性等問題,導致不僅對歷史街區原有風貌造成了破壞,也使其喪失了文化底蘊與地區特色。因此,對現存的理論體系和研究進展進行整合梳理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基于文獻計量分析法,對歷史文化遺產、歷史街區的相關文獻進行可視化分析,對主要觀點進行歸納論述,進一步提出研究展望,以期促進我國歷史街區保護的實踐與發展。

2 研究方法與數據來源

CiteSpace 是陳超美教授研發的文獻挖掘軟件,它通過融合社會網絡分析等方法,深度挖掘文獻引用數據,以可視化和圖譜分析的方式更直觀的展示主題詞的研究特點、熱點、趨勢進展以及親疏關系。

通過CNKI 數據庫的檢索,“歷史文化遺產”和“歷史街區保護”的文獻數量分別達到6815 和5094 篇,這表明,歷史街區的保護研究是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研究中極為重要的一環。

3 文獻計量可視化分析

3.1 研究趨勢分析

將采集到的1994-2023 年期間以歷史街區保護為主題詞的相關文獻進行可視化分析得出文獻總體研究趨勢分析圖(圖1),從圖1 可以看出如下特點。1994-2003 年,這一階段的研究文獻的數量較少,多是對歷史街區相關概況和國外先進案例、法律法規的研究,也有少數學者提出理論模式,開啟探索歷史街區的發展之路;2003-2019 年,關于歷史街區保護的相關文獻開始呈現遞增趨勢,在這一階段的研究內容以歷史街區的保護實踐為主,出現了有機更新、城市觸媒、可持續發展等新的理論;在2019年時文獻數量以1080 篇達到峰值,2020 年后受疫情影響,文獻數稍有減少呈現出微弱的波動趨勢,研究內容主要集中在如何在保護街區風貌的基礎上,利用文旅融合、城市更新等方式,更好的開發利用歷史街區,激發街區活力,說明歷史街區的保護已經成為熱點問題。

圖1 文獻發表年度趨勢圖

3.2 文獻作者分析

在CNKI 檢索發文數前十的作者并選取其被引頻次最高文獻,由表1 可見,發文數20 以上的作者有葛亮、袁菲、阮儀三、李和平、楊宏烈、張松,其中葛亮發文量最多達42 篇,影響力最大的有葛亮、袁菲、阮儀三、王景慧等。

3.3 文獻期刊分析

根據CNKI 的文獻計量可視化得出文獻期刊表(表2),發現有關于歷史街區保護研究文獻來源于20 種期刊,其中《山西建筑》《建筑與文化》《北京規劃建設》《規劃師》《華中建筑》等期刊文獻的數量占多數。除此以外,西安建筑科技大學、青島理工大學、天津大學的碩博文獻也較多。由此可以得出,在歷史街區的保護領域主要是以建筑學為學科背景的研究者。

表2 文獻期刊表

3.4 關鍵詞分析

關鍵詞頻次的高低代表了研究熱度的高低,將排名前27 位的關鍵詞進行排序發現(表3),歷史街區保護與更新的研究占絕大多數,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有機更新、城市設計、旅游開發、可持續發展等詞語出現的頻次相對較多,公眾參與、空間句法等雖然出現的頻次相對較少,但卻與歷史街區的保護與更新聯系甚密。

表3 研究關鍵詞頻次表

根據CNKI的計量可視化分析,可以得出關鍵詞共現圖(圖2),“關鍵詞共現”,即在同一階段,多個關鍵詞同時出現。從圖中可以看出,在對歷史街區保護的過程中,對歷史街區、古建筑等進行恰當的更新改造,能夠更好地促進歷史文脈、歷史街區的延續和可持續發展;旅游開發、公共空間、公眾參與、城市設計等出現也表明了現如今對于歷史街區保護的方式與策略。

圖2 關鍵詞共現圖

4 我國歷史街區理論研究現狀

4.1 概念與原則研究

4.1.1 概念與標準

趙中樞[1]從保護遺產國際憲章入手,討論了保護概念的演變和方法的多樣化,并對我國文物保護單位、歷史文化保護區和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方法進行了討論,強調針對不同保護對象采用不同方法才能達到保護目的。王景慧[2]提出歷史街區的特征為具有較為完善的歷史風貌、有真實的歷史遺存、有一定的規模、視野所及范圍內風貌基本一致。

4.1.2 價值評價

黃明玉[3]深入分析了遺產保護的評價制度和標準,并以實際案例為基礎,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價值評估體系,以此來指導我國遺產保護的工作。于紅霞[4]從歷史、美學、文化、社會、環境、建筑、價值、文脈價值八個視角出發,深入探討了歷史街區的價值,最終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定量價值評價體系。

4.1.3 原則與方法

吳良鏞[5]對“有機更新”理論進行深入研究,提出在舊城改造的過程中,要同時兼顧三個方面,即遵循城市發展的固有規律、保留舊城原有格局與歷史特色、逐步走向新的秩序。王景慧[6]提出對于歷史地段,中心原則為“保護”,以保護、漸進整治、恰當地更新改造三者相結合的方式進行。仲德崑[7]在淳溪街的保護性城市設計中,借助形態學原理對歷史街區的空間構成進行深入分析,提出設計應該著眼于整體空間的保護與利用,并非局限于單個面、單個建筑的保護利用。單霽翔[8]提到對歷史地段的保護,應該從多渠道多途徑開展,最大程度調動積極性,在改造過程中應當逐步推進,不可急于求成,從宏觀協調好各單位之間的矛盾與關系。阮儀三[9]深入研究了我國歷史街區的保護發展歷程,分析其經驗教訓和形成原因,提出保存、保護、整飭、暫留、更新五種模式。左輔強[10]提出歷史街區的保護與發展應當遵循三個標準,即歷史典型性、建筑典型性、文化典型性,在此基礎上以柔性發展策略為指導,動態適時進行規劃。

4.2 街區規劃與實踐研究

4.2.1 歷史建筑

王家倩[11]以環境保護為首要原則,探討新舊建筑的共生問題,將新舊建筑的共生歸納為插建和擴建兩種,并提出形式上的探索和城市空間上的探索兩種共生方式。袁方[12]對建筑肌理、材料及色彩進行研究,指出在街區保護利用過程中要盡可能地保留建筑原貌。黃也桐[13]以不同建筑的自身特點為出發點,從五個維度進行評估,建立建筑更新使用后評估體系,為歷史街區的建筑修復提供有效建議。

4.2.2 景觀設計

方尉元[14]從歷史街區的顯性景觀和隱性景觀兩個方面進行研究,提出以文化景觀設計激發街區活力,推動街區發展。車亮亮[15]在大連旅順太陽溝歷史街區的案例中,利用地理學的相關理論,對街區景觀設計的形成、演變、協調、開發進行深入研究并提出可行性建議。高子斌[16]在百花洲歷史街區的改造案例中,以五感設計為中心策略,構建協調發展的景觀設計體系。郭淑睿[17]從景觀設計的角度出發,提出“+口袋公園”式的歷史街區保護方法。孫英喬[18]將場所精神、都市景觀主義作為歷史街區景觀設計的理論基礎,提出歷史街區景觀設計的五項原則與六條策略。

4.2.3 城市設計

周儉[19]通過應用類型學的設計理論,在上海老城廂歷史街區城市設計過程中,分析元素提取、還原、重構幾個階段,為街區歷史風貌的保護更新提供有效思路。孫樂[20]通過對城市觸媒相關理論的研究,歸納總結了城市觸媒策略對街區保護的積極作用,提出在歷史街區保護過程中兼顧歷史文脈傳承、城市發展的城市設計策略。張喆星[21]通過比對大量案例,認為舊城更新的本質就是歷史環境的文化再生,并從城市設計、公共參與、政策實施三個方面進行探討,總結出一套可行的設計策略。余獨清[22]在武漢中山大道歷史街區中,運用城市修補理論,兼顧宏觀和微觀兩個維度,從景觀設計、建筑歷史、空間環境等多個方面提出具體可行的實施策略。楊佳麟[23]在漳州古城東宋河街案例中,運用城市織補理論,對歷史街區的文脈、肌理、建筑、空間進行“補織”,對歷史街區的活力提升進行有效探索。

4.2.4 文化資源

黃煥[24]在武漢青島路梁四海街區的保護案例中,在物質文化形態、文化與社會經濟、文化價值、社會民生四個方面融入文化生態理念,針對性地提出規劃意見。袁媛[25]在對文化基因相關概念進行深入研究的基礎上,以太原舊城歷史街區為例,提出以文化傳承為重心的保護更新策略。李山石[26]以北京南鑼鼓巷為例,指出以當地文化為主要來源的文化創意產業與歷史街區共同發展不僅可以避免“千篇一律”的現象,還可保護、傳承當地獨特的文化特色。施瑋[27]從文化創意角度出發,探究利用地方文化資源構建創意歷史街區的新路子。李云燕[28]運用文化基因理論,在寸灘歷史街區更新案例中,對肌理、尺度、街巷、建筑修復4個顯性物質層面和文化、產業、功能修復3 個隱性非物質層面提出保護設計參考。李超先[29]基于文化生態理念,提出建筑文化的生態型延續策略、構建歷史文化街區更新體系。

4.3 可持續發展與街區活力激活研究

4.3.1 旅游開發

劉家明[30]以福州三坊七巷為例,從旅游體驗視角出發,提出歷史街區活力復興的新思路,構建并運用6E 體驗模型劃分街區功能分區以及文化產品策劃。韓絮[31]在南京高淳老街歷史街區的改造之中,以提升旅游吸引力為目的,將IPA法運用到構建游客吸引力評價模型中,對類似歷史街區的旅游吸引力提升提供寶貴思路。牛玉[32]探析多個案例指出歷史街區旅游開發的兩大問題,即商業化泛濫和歷史文化僵化,以蘇州平江路歷史街區為例,提出“八化”旅游發展新方式。梁學成[33]指出歷史街區的旅游開發應當緊密結合城市化的發展,提出以功能為先導、文化為中心、時代為靈感,采取功能改造、文化傳承、仿古建筑等多種開發模式實現可持續發展。周嫄[34]提出歷史街區旅游開發應推進非遺項目的保護,“非遺+旅游”融合開發促進街區旅游資源、街區活力的發展。

4.3.2 數字技術與可持續

劉蔓靚[35]總結了不同規劃與實施案例后,在現存的小規模保護更新基礎上,提出“小規模有機更新模式”。王成芳[36]在江門市歷史街區的保護規劃中,運用GIS 和空間句法,建立與建筑、街巷、環境對應的“點、線、面”GIS 數據系統,對歷史街區的保護開發提出新思路與新策略。郭湘閩[37]將空間句法的理論應用到喀什歷史街區的保護更新當中,從功能分區、空間結構以及分區比較三個方面提供策略引導。肖競[38]以特征價值為出發點,以重慶磁器口歷史街區為例,從發展定位、特征歸納、要素梳理、遺產利用等方面,提出將價值識別、價值聯合、價值延續、價值活化作為歷史街區可持續發展與活力復興的可行性措施。梁紅昕[39]以荔枝灣涌歷史街區為例,在非遺延續與更新過程中引入VR等現代技術,全面帶動街區“點、線、面”可持續發展。

4.4 街區的保護規劃實施評價研究

林林[40]在蘇州平江路歷史街區的保護規劃案例中,提出全面有效的街區規劃應當從多個角度進行綜合考量,包含規劃研究、規劃編制、規劃實施、規劃管理等方面。楊君然[41]在對國外遺產保護案例中提出的評估要素進行研究的基礎上,構建我國歷史街區的評估系統,并對什剎海歷史街區的保護規劃與實施進行歸納,指出價值導向對規劃實施具有重要意義。

5 結語

總的來說,我國對于歷史街區的保護與更新研究已經有了很大的進展,不論是理論與方法還是規劃與實踐等方面,都趨于多元豐富,但相較于國外歷史街區的保護研究還有待提升。研究內容的深度和廣度有待提升,多數文獻是針對部分、單個突出案例進行分析研究,鮮有對相同類型的案例進行整合分析;研究的內容和試點逐漸多元化,但又相對獨立,缺少不同學科之間的融合,應當搭建多學科、跨學科交流的智能化平臺,便于資源貢獻與成果實施;協調城市飛速發展與歷史文脈延續之間的矛盾,對于歷史文脈的保護不僅僅在于物質傳承,還在于其背后的歷史文化與社會形態等,不同類型的街區應該根據遺產自身的背景與特征選擇不同的保護模式,推動不同類型歷史街區的可持續發展;完善管理制度與法律體系,分析不同地區、不同模式的街區特征與開發模式,協調政府、企業、專家、居民等不同群體的矛盾關系與利益分配,構建和諧、有序、活態的社會公共空間。

猜你喜歡
案例文獻歷史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隨機變量分布及統計案例拔高卷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發生在你我身邊的那些治超案例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新歷史
一個模擬案例引發的多重思考
歷史上的6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