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交通類國際人才培養實踐與建議

2023-12-31 16:32張偉陳希呂衛東
關鍵詞:交通人才教育

張偉 陳希 呂衛東

(長安大學,陜西 西安 710064)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深入推進,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形成了豐富的合作成果。高校交通類國際人才培養能夠助力“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能夠推進國際合作與交流,為中國交通企業和中國標準“走出去”提供高質量、本土化的人才資源,能夠助力交通強國戰略的有效實施。然而,受新冠疫情等因素影響,交通類國際人才培養面臨國際人才培養的新形勢,需要滿足新要求,繼續解決現存問題,開展實踐探索和改革創新。

一、交通類國際人才培養新形勢和新要求

(一)在提高培養質量的要求下恢復高校國際學生規模

疫情期間,來華留學的國際學生規模面臨“斷崖式”滑坡。后疫情時期,全球經濟恢復需要一定周期,各國對留學生生源的競爭會更加激烈,將會對中國來華留學生教育事業產生較為深遠的影響,此外,人員跨國流動規模和跨國境學術交流完全恢復也需要一定時間??傮w而言,在較長時間內,國際教育行業仍將處于緩慢調整期。如何既保持規模增長,又提高生源質量成為新形勢下高校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首要問題。

(二)高校交通類國際人才培養需要滿足國家對人才培養的新政策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擘畫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明確了到2035年建成教育強國的奮斗目標,作出了“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的重大論斷,圍繞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加快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進行了全面部署,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高校交通類國際人才培養也需要響應國家政策,以教育強國為目標,不斷提高人才培養水平。

(三)高校交通類國際人才培養需助力交通強國的發展目標

2019 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交通強國建設綱要》,在國際合作和人才培養方面提出了明確要求。在國際合作方面,要求“深化交通國際合作。提升國際合作深度與廣度,形成國家、社會、企業多層次合作渠道”。在人才培養方面,要求“培育高水平交通科技人才。堅持高精尖缺導向,培養一批具有國際水平的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創新團隊,培養交通一線創新人才”。

(四)高校交通類國際人才培養需繼續克服國外負面輿論和阻力

前來中國學習交通類專業的國際學生多來自發展中國家,由于文化差異和刻板偏見導致國內外負面輿情頻出,高校在人才培養方面,除了開展專業教育之外,也應該探索消除負面輿論的有效措施。

后疫情時代國際教育形勢變化對交通類國際人才培養提出了新要求,但也為交通類國際人才培養提供了重要機遇,高校應該把握大勢、主動應變,在滿足新形勢發展的要求下,積極探索解決已有交通類國際人才培養問題,推進和加快國際教育發展進程。

二、高校交通類國際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由于交通類國際人才的學習特點、交通類專業的特點以及交通行業人才需求條件等原因,導致目前高校交通類國際人才培養存在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傳統培養模式難以滿足高質量人才需求

交通類國際人才在入口端生源國別多、個體差異大,不同國別生源在基礎教育階段的知識結構、內容深度、文化背景差異顯著,傳統的培養模式難以適應出口端高質量國際人才培養。

(二)出口端交通國際人才難以匹配企業需求

高校交通類國際人才培養針對性不強,難以滿足國家和行業對交通類國際人才的需求。交通類國際人才培養中沒有緊密結合國家“一帶一路”交通基礎設施發展和交通行業大型國企走出去的屬地化工程人才的需求,往往參照中國學生課程體系,缺乏針對性,導致培養的人才與國家和行業的需求匹配度不高。

(三)文化教育難以自然融入專業教育過程

由于國別、種族、語種、背景、文化習俗差異等客觀因素,交通類國際人才來華留學不僅需要面臨高壓力的專業學習,還會面臨情感交流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缺失帶來的不適應。高校交通類國際人才培養計劃多集中在專業學習,中國文化教育和國情教育類課程占比較少且內容與專業課關聯較少。然而,交通類專業教育也應該融入人文教育,應該在專業課程的教育中體現交通文化和中國交通概況。因此,高校在交通類人才培養過程中,需要將中國文化和國情教育自然融入專業教育,提高交通類國際人才的跨文化適應能力。

近年來,隨著黨和國家支農惠農政策的深入人心,農民種糧的積極性空前高漲。特別是在購機補貼政策的激勵下,廣大農民加大了對購置農業機械的投入,農業機械化水平迅速提高。

(四)國際人才實踐創新能力難以滿足實際需求

實踐、創新創業能力訓練的系統性和效果不佳,難以滿足面向海外工程的人才競爭力要求。交通類專業主要面向基礎設施建設與管理,對學生的實踐、創新和解決工程技術問題的能力要求高。而國際學生受語言、環境、基礎教育等多因素影響,在實踐能力與創新水平的提升上存在更大的挑戰。

三、高校交通類國際人才培養實踐探索

為了發揮交通類高校的專業優勢,對接中國交通企業的人才需求,應對目前國際人才培養面臨的新形勢和新要求,解決當前國際人才培養的問題,長安大學從以下幾方面進行了交通類國際人才培養的實踐探索。

(一)加強協同培養,創新國際人才培養模式

長安大學以交通類特色專業為基礎,以交通類國際人才本國崗位需求為目標,聚焦“一帶一路”倡議和交通行業“走出去”的需求,在交通類國際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方面開展了探索。一是針對國際學生生源國別多、知識基礎差異大、文化背景不相同等客觀現狀,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打造了適應國際學生基礎水平差異的“個性化基礎學習+共性化專業學習+個性化綜合學習”的“兩類三階段”培養模式。二是構建高校和企業分別承擔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雙向導師聯合授課的“雙元制”校企協同模式,形成了“剛果班”“塞內班”“尼日利亞班”“馬達加斯加班”等協同培養典范。三是加強多方協同培養國際學生模式,與廣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簽約成立“長安大學東盟(廣西)國際學院”,與廣西達成校地戰略合作協議,積極參與面向東盟的國家級教育培訓中心和人才培養基地建設;在陜西鐵路工程職業技術學院掛牌設立“中非交通大學暨長安大學學生實習實訓中心”,與西安鐵路職業技術學院合作成立長安大學國際學生實習實訓基地,作為軌道交通高新技術研發中心和工程實踐訓練基地投入使用;與渭南市政府合作,在渭南市設立長安大學國際學生“感知中國”實習實踐基地,推動“一帶一路”人文交流合作,加強與地方文化產業的深度合作,帶動學校國際教育事業發展再上新臺階。

(二)堅持開放辦學,推動國際教育縱深發展

為了深入對接“四點一線一面”教育現代化戰略布局(即“雄安新區、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海南自貿試驗區和‘一帶一路’以及中西部地區”),長安大學堅持以開放式辦學重要發展戰略為指導,推動國際教育縱深發展。一是建設長安大學海南陵水國際教育創新試驗區國際學院(長安大學國際教育學院海南分院),力爭將試驗區國際學院打造成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學生留學重要目的地和面向未來的高素質國際化創新型人才培養基地。二是合作建設馬爾代夫維拉學院漢語中心(孔子學院),以“專業培訓+漢語推廣”為辦學特色,致力于成為馬爾代夫青年人才發展培養中心、中國企業海外技術人才培養基地、馬爾代夫人民學習漢語和了解中華文化的園地、中馬人民友誼合作橋梁。三是為建設培養國際化高水平應用技術人才和高素質工程創新人才的中外合作辦學基地,長安大學與中國土木工程集團有限公司合作建設尼日利亞中非交通大學。四是以國家建設“海南國際教育創新島”為機遇,建設長安大學-海南大學聯合國際學院新戰略平臺,實現一校錄取、兩校培養、學分互認、學歷共頒的創新型國際學生培養模式。

(三)推動教育合作,提升“一帶一路”國際學術影響

在科研領域,長安大學一直積極承擔上級業務主管部門與各級學會的國際教育科研項目,穩步推進外部平臺建設,聚焦國際學生教育與管理、“一帶一路”與中國高等教育走出去等重點領域研究,積極為國家和社會發展建言獻策,做國際教育的實踐者和研究者。

通過“一帶一路”工程教育中心平臺,充分發揮學科優勢,強化國際學生校企聯合特色培養模式,為中國交通企業“走出去”提供重要國際人才和智力支持。建設長安大學“一帶一路”國際創新發展研究中心,利用綜合性平臺對學校戰略規劃、教師發展路徑、國際學生多學科交叉培養體系、綜合管理保障等方面進行統籌規劃,打造國際教育領域高端智庫,完善“留學長大”特色的國際學生培養體系,加強國際化專業師資力量儲備,推動各學科交叉融合,打造培育創新性人才的橋頭堡。

(四)培育交通文明,講好中國交通故事

為了促進中外文化交流,幫助國際學生講好中國故事,學校積極將國情教育、宣傳中國成就的理念全面融入國際學生專業與實踐教育。學校組織和輔導國際學生參加教育部、交通運輸部、省教育廳等各級單位主辦的短視頻、征文、演講比賽,并多次獲獎;定期與國家留學基金委聯合舉辦科技夏令營,創辦國際文化節、感知中國等系列精品文化活動,先后有中央電視臺、央廣國際、陜西電視臺、陜西日報等多家媒體報道學校國際教育成果和國際學生活動,對外展現了長安大學在培養國際學生講中國故事、傳播中國文化方面的出色成就。

四、高校交通類國際人才培養建議

為了滿足國際教育新形勢和新要求,同時解決交通類國際人才培養的現存問題,結合長安大學交通類國際人才培養實踐,高校交通類國際人才培養可以從以下方面進行創新探索和提升。

(一)創新招生模式,從入口端滿足高質量人才需求

創新國際人才招生模式,嚴格把控國際學生生源質量,在保質保量的基礎上,完成學生規模增長的要求。2010 年9月教育部頒布了《留學中國計劃》,將來華留學教育工作方針修訂為“擴大規模,優化結構,規范管理,保證質量”,并確立了今后10 年來華留學教育發展的戰略目標:到2020 年,來華留學人數達到50萬人,中國成為亞洲最大的留學目的國。近20 年來,雖然來華留學生數量大幅提升,但來華留學生占全球留學生總體的比例依然偏低。在高等教育服務貿易中,中國仍處于逆差狀態。而近3 年受疫情影響,留學生入境困難,國際教育事業進入寒冬期,國內高校普遍面臨著招生困難的局面,許多高校國際教育事業萎縮甚至相關機構關閉撤銷,因此,高校在“入口端”應該集思廣益、內挖潛力、外拓資源,不斷尋求拓寬招生渠道新方法,突破國際學生招生瓶頸。同時,也應該積極吸引優質生源,保證生源質量,形成招生培養良性循環。

(二)堅持開放與合作辦學,在新形勢下滿足人才培養需求

持續推進高水平教育對外開放是實現教育強國目標的優先要素和內生動力,高校應做好國際化人才培養的頂層設計,對內部資源進行整合、優化升級;搭建合作平臺,開展合作辦學,實現優勢資源互補,使得內部供給與外部需求相匹配,避免過度依賴“內循環”;加大資源整合力度,進一步圍繞重點行業和企業需求,拓展企業、院校、科研機構和政府的合作資源,引入更多戰略性合作伙伴,實現自身資源聚集和長遠提升。

(三)提高人才培養針對性,在“出口端”滿足企業和實踐需求

充分了解企業人才需求,以需求為導向,深化校企協同育人,切實為交通產業鏈提供人才支持。交通類國際人才培養工作應該在國家政策指引下,堅持學科特色、優化結構,培養具備世界工匠精神的專業人才,解決企業海外用人需求;以企業人才需求為導向,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人才培養方案,發揮學校學科優勢、企業實習基地的優勢,在培養過程中提升國際學生實踐和創新能力,使國際學生畢業后能夠滿足企業的人才需求,逐步將中國技術、中國標準帶向全世界。

(四)創建文化育人平臺,從全過程滿足文化育人需求

挖掘地方文化底蘊,構建文化育人機制,促進國際理解與國際認同,助力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2016年4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出臺《關于做好新時期教育對外開放工作的若干意見》,教育部牽頭制訂《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兩個文件指出,在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國際學生教育承擔著促進中外人文交流、促進民心相通的歷史使命。因此,高校應該全力打造“為國際學生講好中國故事”的優質平臺,讓國際學生講好中國交通故事,一是通過文化育人,促進國際學生的文化情懷從“知華、友華、愛華”到“贊華”的質變。二是通過文化育人平臺,幫助國際學生克服跨文化交際障礙,順利度過文化適應期。三是通過國際學生講述中國故事,改變國際負面輿論,破除對中國的刻板印象,減少國際教育發展阻力。

五、結語

國際教育的發展形勢并非一成不變,高校需要繼續不斷探索完善交通類國際人才培養的創新模式,穩步推進國際學生規模、層次、結構、效益等方面進展,持續完善校企合作聯合訂單式培養模式和對外合作辦學來華留學教育模式,架構國際學生多模式、多渠道、多元化培養范本,緊密對接“一帶一路”需求,培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知華友華的高層次管理和技術人才,為交通強國戰略提供更多國際人才支撐。

猜你喜歡
交通人才教育
國外教育奇趣
人才云
題解教育『三問』
繁忙的交通
教育有道——關于閩派教育的一點思考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小小交通勸導員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爭奪戰”
辦好人民滿意的首都教育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