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于推動重慶戰略科技力量提質強能的建議

2023-12-31 03:34王宗德鄭潔
重慶行政 2023年6期
關鍵詞:高水平四川實驗室

王宗德 鄭潔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優化配置創新資源,優化國家科研機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科技領軍企業定位和布局,形成國家實驗室體系,統籌推進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區域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為系統謀劃、重點推進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提供了遵循。重慶作為西部大開發的重要戰略支點、“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的聯結點,是科技戰略大后方,是國家科技戰略安全重要基石,要面向國家戰略需求,瞄準創新前沿領域,打造一支承擔國家任務、服務重慶發展、產生重大成果、能夠應急攻堅的優勢創新力量,實現科技創新基礎實力和創新體系效能整體躍升,助力國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一、重慶戰略科技力量的短板

(一)科技基礎設施和實驗室缺乏

作為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儲備項目,全市僅有超瞬態實驗裝置1個,少于四川(10個)。國家實驗室還未實現突破,少于四川(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數量較少、體量弱。2022年重慶市國家重點實驗室10個,少于北京(136個)、上海(46個)、江蘇(36個)、廣東(30個)、陜西(21個)、四川(16個)、浙江(15個)、天津(14個)。重慶市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0個,少于北京(68個)、上海(25個)、廣東(24個)、湖北(19個)、四川(16個)、湖南(14個)。

(二)高校和科研機構研發體系不健全

重慶市高水平大學缺乏,高等院校僅68所,少于北京(122所)、上海(288所)、浙江(109所)、廣東(160所)、江蘇(167所)、四川(134所)、陜西(111所)等省市,其中,“雙一流”高校2所,少于北京(34所)、上海(15所)、江蘇(16所)、四川(8所)、陜西(8所)、天津(5所)。學科體系不完善,以工科為主,傳統學科較多,前沿交叉學科較少,重慶市僅有6個A-學科,高校學科和科研競爭力不足。研發體系不健全,高水平科研機構不多,中央在渝科研院所僅4家,少于北京(347家)、上海(52家)、武漢(25家)、成都(30家)。全市擁有科研院所62家,僅為四川的38.1%(163家)、北京的16.2%(382家)、上海的48.4%(128家),科研機構研發與產業創新需求脫節,領域主要集中在資源環境、傳統農業、傳統制造、檢驗檢測、日化、食品等,占到市級院所的90%以上,以技術應用為主,缺少原創性、開拓性的科研,高水平成果和新興產業的生成能力不強。

(三)優質科技企業不多

2022年全市有效期內的高新技術企業6348家,僅為廣東的13.9%、浙江的21.1%、湖北的31.4%、四川的43%、陜西的51.5%。全市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257家,少于廣東(867家)、江蘇(709家)、浙江(601家)、北京(588家)、上海(502家)、四川(343家),略高于天津(194家)、陜西(164家),年增長率117.8%,僅超過四川的91.60%、天津的49.23%、陜西的46.43%。全市科創板上市企業僅1家,少于廣東(76家)、浙江(42家)、四川(17家)、湖北(12家)、陜西(12家)。

(四)科技人才匱乏

科技領軍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數量與發達地區差距較大,“兩院”院士數量僅18人,低于北京(887人)、上海(183人)、廣東(102人)、浙江(81人)、陜西(72人)、四川(63人)。2021年,重慶市R&D人員20.25萬人,低于廣東(124.85萬人)、江蘇(108.83萬人)、浙江(79.86萬人)、北京(47.29萬人)、上海(34.5萬人)、四川(31.17萬人),略高于陜西(18.79萬人)、天津(10.3萬人)。

二、推動重慶戰略科技力量提質強能的建議

(一)爭取國家支持與加快自身培育相結合,完善科技基礎設施和實驗室體系

積極對接國家需求,突出重慶在國防科技領域的優勢和雄厚軍工基礎,爭取中央在重慶布局建設國防軍工領域國家實驗室。強化與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科創中心合作,對接三區的國家實驗室,聚焦四大科創高地建設,爭取國家支持布局建設國家實驗室基地。深化重慶市與中國兵器裝備集團、中國電子科技集團、中國星網集團、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等中央企業的全方位合作,共建共享聯合實驗室。強化川渝合作,共同向上爭取兩地共建國家實驗室及國家實驗室基地。積極培育大規模分布孔徑深空探測雷達、長江上游種質創制等科技創新基礎設施,推動與四川大科學裝置的合作,共建應用基地。推進建設金鳳實驗室、明月湖實驗室、廣陽灣實驗室、嘉陵江實驗室,優化重組市級重點實驗室。積極推進市級重點實驗室優化重組,加強新興、前沿、交叉領域布局。在人工智能、數字農業等領域,謀劃創建川渝共建重點實驗室。

(二)引進合作與自身建設相結合,打造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和科研機構

加快推進在渝高校向高水平研究型大學方向轉變,推進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支持高校自主布局“人工智能+”“生命科學+”等新興交叉學科。整合引進的中科院等創新機構和重慶市高水平大學、科研院所創新資源,建設一批數學、物理、生物等基礎學科研究中心,夯實重慶市基礎學科支撐。按照“成熟一個、啟動一個”的原則,加快培育一批新興交叉學科與專業,吸引集聚海內外高層次跨學科研究人才團隊,持續推動前沿技術突破,支撐未來產業發展。加快引進國內外知名高校、一流科研院所、世界500強企業來渝設立新型研發機構。研究制定鼓勵引進機構發揮作用的舉措,推動引進機構與本地高校、院所和企業的結對合作,建立一批建設主體多元化、管理制度現代化、運行機制市場化、用人機制靈活化的新型高端研發機構,支持市屬科研院所與新型高端研發機構“高位嫁接”、融合發展,共同開展產業共性技術研發和場景化應用示范。

(三)突出科技與經濟深度融合,打造優質科技企業集群

持續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企業“雙倍增”行動計劃,發揮各類型科技企業孵化器作用,大力孵化培育一批科技型中小微企業。推動專精特新企業高質量發展,著力構建重點突出和梯隊完善的科技中小企業培育體系,推進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發展,圍繞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生物技術等新興產業,加快引育一批高新技術企業。推動平臺型企業、生態型企業和鏈主型企業,形成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技領軍企業。引導科技型中小微企業通過組建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共設研發基金、共建實驗室、研發眾包等方式,共享創新資源、開展協同創新。支持國有企業提升創新能力,發揮創新制勝引領作用。開展民營企業“龍頭引領”行動,有效引導民營企業參與重大創新。推動科技企業組建研發中心、研究院等研發機構,支持龍頭企業牽頭組建體系化、任務型創新聯合體,引導科技企業加大研發投入。

(四)強化政策引導和優質服務,打造西部科技人才高地

依托各類國家和市級科技創新基地,大力引進海內外頂尖科技人才、高層次創新人才和優秀青年人才,深入實施好“渝躍行動”“新重慶引才計劃”,強化政策統籌支持,加大引才工作考核力度,在引進人才在科研及成果轉化、政府獎勵、團隊建設、生活保障方面給予支持。加強青年人才培育,大幅提高青年人才擔任重大科技任務、重大平臺基地、重點攻關課題負責人的比例,支持40歲以下青年科研人員“挑大梁、擔重任”。完善產學研協同育人機制,深化校企、校地合作,探索聯合招生、聯合培養。完善科技人才分類評價標準,推行用人單位自主評價、薪酬貢獻評價等市場化評價方式。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向用人主體充分授權,積極為人才松綁,完善人才管理制度,持續開展減負專項行動,構建充分體現知識、技術等創新要素價值的收益分配機制,講好創新故事、宣傳創新典型,營造有利于科技人才脫穎而出的良好環境。

作 者:王宗德,重慶市政府辦公廳秘書九處副處長、重慶大學生態法治研究中心研究員

鄭 潔,西南大學科學中心綜合事務部部長

責任編輯:張 波

猜你喜歡
高水平四川實驗室
A gift I treasure
高水平開放下的中概股出海與回歸
廣西高等學校高水平創新團隊
四川:不只辣,還很甜
盤點全方位、高水平的對外開放重大舉措
跨界、跨項選拔高水平運動員要重“體”更要重“心”
災后兩年新四川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