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維度視域下城市“水”治理的理論與實踐分析

2024-01-01 11:18易文芳涂超群
安徽建筑 2023年10期
關鍵詞:海綿生態建設

易文芳,涂超群

(1.廣東碧桂園職業學院,廣東 清遠 511510;2.廣州南洋理工職業學院,廣東 廣州 510925)

1 引言

水是孕育萬物的源泉,人類生存和繁衍最開始也是在水邊完成的,古代城池、房舍、農田等均依山傍水。但隨著城市化、城鎮化速度的激增,與水有關的“城市病”日益凸顯,許多人開始將這個“病”歸因于城市地下管道排水系統的不暢,水利部門被動地采取不斷擴容地下管道來排澇的措施也沒能解決這一問題。從園林和生態化景觀方面考慮,園林方面的專家則表示,綠地、土壤、河流等的蓄水能力都還有很大的利用空間[1]。針對這一全球性問題,從古至今,國內外專家們提出了多種理論并付諸于實踐,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 治水的理論與實踐

2.1 “水生態”治理理論與實踐

黨的十八大創造性地把生態文明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總體布局,形成與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一起的“五位一體”可持續性發展新格局。然而水生態文明是生態文明的重要組成,是支撐生態系統有序循環的載體和基礎保障,因此水的生態文明建設需先行先試。2013 年初,水利部印發《關于加快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將生態文明理念融入到水生態治理的全過程[2]。著眼于水資源短缺、水污染嚴重、水生態退化等現實問題,從安全、環境、生態、經濟、管理和文化等方面進行“人水和諧”為理念的“水”的實踐探索,全國上下105 個城市分別在2013 年、2014 年被確定為全國水生態文明城市試點建設,以期實現人、水、社會和諧的可持續發展;在2018 年、2019 年,分別有41 個和58 個城市按照試點實施方案要求,圓滿完成了各項建設任務,通過了水利部及試點所在地專家組的驗收,創新性地摸索出了一條政府出政策和資金、水利部門主要負責落實、其他部門和社會各界積極參與的水生態文明建設的有效模式,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也將水生態文明建設向更高水平推進[3]。

2.2 “生態活水”治水理論與實踐

“活水”是人們對流速緩慢的開放性自然水體的習慣稱謂。研究發現,自然“活水”是具有生物多樣性的“綠水”和流向多樣化的緩流水,能帶動“水-土”與“水-氣”雙界面交換和物質能量循環轉換的高效凈化功能[4]。其核心內涵是由有益菌和浮游生物組成的“微生態系統”,利用光合作用合成有機物、產生溶解氧,同時又能將生物廢棄物及其他有機污染物進行分解轉化,使能量轉換與物質循環過程持續高效進行。受上述理論啟發研究了“生態活水”治水新技術和新方法,即將微生態制劑投入水中,使之與原生態有益菌、浮游生物有機結合,從而改良、提升原水體生物構成,形成具有更高生態效率的“微生態系統”。同時,利用增氧循環設備進一步帶動全水體、全時空微速流水的循環,將自然狀態的水體因“熱阻力”割裂分離的間歇性自然凈化轉變為微速流水循環帶動下整體連貫的持續性凈化過程,使得人工干預的“微生態系統”發揮污染凈化作用,從而使“生態活水”治水在空間、時間利用上以及時間與空間、理化因素與生物因素銜接上,都遠勝傳統治水方法。這種利用先進設備的“生態活水”治水方法特別針對城市河道中污染嚴重的水體黑臭底泥發揮持續性的凈化功能,在不影響河道水體泄洪滯澇的情況下,無需實施清淤與換水工程便可根治黑臭水體并防止復返黑臭。

2.3 河湖水系連通理論與實踐

在我國,目前關于河湖水系連通的理論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還未形成統一的定義,其中較有說服力的是涉及水系連通性和河湖水系連通兩個側重點,前者定義為河流干支流、湖泊及濕地等水系的連通情況[5],后者是在自然力和人為干預的雙重作用下,人類進行的有規劃目標地改造河湖水系連通性以期實現水資源有效配置的行為[6]。國內文獻關于這一理論的其他研究僅僅針對河湖水系連通的功能及影響、分類、評價、規劃等方面,尚不能形成理論體系。在實踐應用方面,多學者從國家戰略規劃、水利、景觀、生態、城市發展、水質改良等多層面、多視角深入探索了水系連通的重要性,通過對平原河網水系連接[7]、城市河流(流域)水系結構[8-9]、連通性變化[10-11]、管理[12]、影響評價[13]等多層面實踐,改善了水文調蓄、水沙輸運、生態效益等多項河流效能的發揮,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城市洪澇災害、流域水資源短缺、水體污染與生態惡化等問題,從而助推了區域水文循環過程、區域水資源配置、區域經濟社會發展。

2.4 分疏治水理論與實踐

中國古代傳說中的大禹采用了與其父親鯀所倡導的堤防堵障截然相反的治水方法,應用泄、灑、鑿、漏、注、疏、瀹、決、排、通等手段[14],成功治理了堯時代的水患,開創了分疏治水理念的先河。同時,經過諸子先秦和歷史文獻如《史記》《漢書》等的記載總結與強化傳播,分梳治水理論漸趨完善,逐漸演變成為我國傳統治水中的一本指南。在其后歷代的治水、治河實踐中,分疏治水的思想始終占據著重要的地位。擁有2000 多年歷史的都江堰樞紐工程,一直秉承“乘勢利導,因時制宜”的治水原則,科學選址、巧妙布局分水分沙設施、利用傳統建筑材料易于維護,是近現代分疏治水的成功典范。如今,我們國家層面所倡導的“人水和諧”“與水為友”?!吧鷳B文明建設”等理念,與古老的“分疏治水”理論實質相同,共同追求的目標一致。

3 “城市”治理的理論與實踐

3.1 “城市雙修”理念與實踐

2015 年,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明確提出了的“城市雙修”新理念,即通過有計劃、有步驟、漸進式地實施“生態修復、城市修補”,最終修復甚至恢復山體、河流、濕地、植被等自然物至被人為破壞前的理想狀態,“城市雙修”成為治理城市“水”病、改善人居環境、轉變城市發展方式的一種全新手段[15];2016 年,海南省三亞市作為唯一試點城市進行落地實施,成效較好,以此開展經驗總結并在全國范圍內推動;2017 年,住建部發布的《關于加強生態修復城市修補工作的指導意見》,進一步將“城市雙修”在全國范圍推廣實施,公布了第二批19 個、第三批38 個城市作為試點,并從組織模式、適宜技術、設計方法、資金籌措使用、運行機制、成效評價6 個方面提出了具體工作任務和細化標準。通過學習三亞經驗、注重問題梳理、做好統籌謀劃、細化工作舉措、確保工作實效各環節嚴格把控,“城市雙修”以期成為新時代轉型期我國城市發展和更新的重要舉措和手段。

3.2 系統治水理念與實踐

系統治水,即“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理念,水資源與其他自然生態要素之間唇齒相依、生命共生,“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難以體現整體成效。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三五”時期對水利事業提出的重要論斷,是從綜合的角度系統地看待水?!皢栴}在水中,根子在岸上?!彼膯栴}不僅僅是水的問題,它是眾多問題集中在水上的映射,就水論水只能將治水引入死胡同,沒有出路[16]。需要厘清思路,順藤摸瓜,找到“水”病源頭;需要梳理整個生態系統鏈上的各要素,統籌好治水和治山、治水和治林、治水和治田。同時,要有論水而牽社會、經濟、生態系統全身的思想,統籌兼顧生態、環境、經濟和社會發展。上世紀末福建木蘭溪流域環境綜合規劃治理所取得的成效是系統治水的實踐論證,同時也對正著力進行的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治水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和啟示作用,用生命共同體的理念看待水,用新時期系統的方法論治水,構建人與水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

3.3 海綿城市建設相關理念與實踐

“海綿城市”這一說法首先在澳大利大被提出,強調城市對人口的吸附作用,現被形象地比喻為土地對雨水的滯澇調蓄能力。從20 世紀60 年代起,發達國家已經根據各國的地理環境、氣候狀況及城市人居環境等,就雨水資源開發運用和城市綠地系統化設計提出了基于區域的本土方案,開展了相應的具體做法,形成了與“海綿城市”理論接近的較為成熟的理論與實踐經驗,包括美國倡導的“低影響開發”與“綠色基礎設施”、日本推行的“雨水貯留滲透計劃”,通過生態滯留技術如植草溝、下凹式綠地、透水鋪裝等在源頭控制降雨徑流污染,同時,模仿水生態的天然循環,利用綠色技術將雨水片區化、網格化滯留蓄積起來,降低城市基礎設施如建筑、硬化地面等帶來的環境負擔,實現城市生態循環的良性發展;德國強調高效集水、瑞士呼吁民眾參與的“雨水工程”,利用先進的雨水收集、處理、利用技術,將屋頂雨水過濾后利用漏管向下引入蓄水池儲存,利用水泵即可輸水至用戶用于沖廁與灌溉,從而實現節省水資源,實現雨水資源的循環利用。

我國對于水的收集和利用則起步較晚。至2003 年初,俞孔堅[17]在《城市景觀之路:與市長交流》一書中闡明了“河流兩側的自然濕地如同海綿,調節河水之豐儉,緩解旱澇災害”的觀點。自此,“海綿”概念才首次在國內出現并在此后摸索著應用于城市治理過程中。學術界延展和強調了這一理念,視“海綿城市”為一個綜合性的管理城市、治理水的載體和平臺,強調“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構建跨地域尺度的水生態系統,規劃新建城市(鎮)調蓄湖池水系,研制城市雨洪滯蓄滲透材料、保護水生生物(動植物、微生物等)多樣性、恢復自然棲息地,構建城市綠色出行方式。有望看到,通過長期的努力和全民的參與,最終能夠綜合解決洪澇干旱等極端化的“城市病”。

4 總結與展望

2015 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黨的十九大報告及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講話中都明確提出“建設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海綿城市”“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等重要論斷。且在2015、2016 年,分別有16、14 個城市通過海綿城市建設試點評審,獲得國家財政億元支持,這30 個城市自此開始了旨在解決水環境、水生態和內澇問題的探索性海綿城市建設。

四十年突飛猛進式的建設實踐深刻啟示是加強城市建設和水治理、緩解城市內澇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持續漸進式工程,“自然、生態、綠色治水”“與水為友”的理念不斷深入人心,海綿城市、城市雙修、黑臭水體治理、四水共治、雨污分流等措施在全國范圍層層推行,許多城市在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中“有面子,也有里子”。這些偉大舉措一方面促進城市經濟高質量發展,帶動城市的綠色、健康、自然、和諧;另一方面,為城市汛期洪峰及雨水過境設置好多道防線,免去城里人家門口“看?!钡膶擂?,做到人與大自然、城市與大自然和諧共處,建造起與自然同呼吸、可持續的人類家園。

猜你喜歡
海綿生態建設
2021年1—6月日本海綿鈦產銷數據統計
解讀“海綿寶寶”
超級海綿在哪里?
“生態養生”娛晚年
住進呆萌生態房
生態之旅
自貿區建設再出發
基于IUV的4G承載網的模擬建設
海綿是植物嗎?
《人大建設》伴我成長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