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生成邏輯及世界貢獻

2024-01-01 06:26姜秀敏陳麒
中共天津市委黨校學報 2023年6期
關鍵詞:文化發展文明

姜秀敏 陳麒

[摘要]習近平文化思想是馬克思主義文化觀中國化時代化的最新成果,是21世紀文化思想理論,具有超越地域、民族和意識形態的世界眼光。從生成邏輯看,習近平文化思想兼具東西方文化理論的視野優點,延續了黨歷代領導人對文化時代判斷的世界視野,對人和文化主體性的重視超越了西方對資本的重視,具有宏大的世界視域。從內涵體系看,習近平文化思想發軔于中國,對文化與社會關系、文化發展規律、文化發展趨勢及文化時代使命的判斷是世界性的,具有濃厚的世界意蘊。從實踐關照看,習近平文化思想為解決世界多重交織的文化矛盾提供了文化建設的新理論、文明發展的新方式、傳統文化現代化的新方法及鞏固文化安全的新策略,具有突出的世界貢獻。

[關鍵詞]習近平文化思想;世界貢獻;文化發展;文明

中圖分類號:G120;D6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410X(2023)06-0032-11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形成以后,學界深入研究了習近平在文化領域的新論斷、新觀點、新思想,科學揭示了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學內涵和嚴密邏輯,但面對經濟全球化時代的人類文明之問,系統闡釋習近平文化思想的世界貢獻同樣尤為重要。習近平文化思想闡釋和解答了在世界體系化、全球化、現代化中如何開展文化建設的問題,它不是孤立封閉地看待中華文化時代化問題,而是在“兩大變局”的時空方位回應時代對文化的需求、世界文化對中國文化的需求,系統回答了世界文明發展的時代之問,因而具有寬廣的世界視野。這樣的視野使習近平文化思想對人類文明難題破解和世界文化問題解決具有超越民族國家地域界限和意識形態藩籬的認識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一、習近平文化思想生成邏輯的世界性

文化總是在一定的時代和環境中產生的,文化在歷史進程中處于何種位置,面臨何種問題,呈現何種趨勢是文化發展的內在邏輯。世界問題與中國問題密切相關,中國文化與世界文化相依相存。從生成邏輯看,習近平文化思想基于國際文化環境的復雜性、文化使命的艱巨性和文化創新發展的前瞻性,從中國文化與世界文化共處的時代出發,以前所未有的戰略眼光對如何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這一問題作出了時代判斷,具有宏大的世界視域。思想理論體系的形成,必然“都是由于產生這些體系的那個時期的需要而形成起來的”[1](P544)。

(一)在理論縱橫中熔鑄文化的理論精髓

在科技異化與物質財富超前發展的現代社會,如何有效開展文化建設從而彌補精神世界空缺和消解世界文化矛盾,成為當今世界共同面對的重大理論問題。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文化篇章,習近平文化思想科學回答了“什么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什么樣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如何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如何處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與世界文化的關系”等新時代文化建設之問,其理論邏輯具有豐富的世界性。世界文化的發展圖景是與馬克思主義文化觀中國化和中國文化發展本身的特點和歷史進程相聯系的,世界文化發展的橫向聯系為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生成提供了多維視野,能夠多角度看到文化的縱深發展和空間格局。

所謂理論邏輯上的橫向聯系是指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論來源具有多樣性,兼具東西方文化理論的視野優點。在世界文化發展史上,與東西方文化沖突與交融同時存在的還有東西方文化理論的分野與融合。西方對文化的思索起源較早,文化世界的價值追尋一直是他們文化理論的主題,在近代以來涌現了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唯物主義文化觀、國外馬克思主義的文化批判主義文化觀、西方人類文化學的文化觀等,而在國內主要以中國傳統文化觀與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文化觀為主,這些是人類社會發展中對文化的地位、價值、功能深入思考的文化理論成果,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潛在構成了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智慧資源。

習近平對待各種理論、各種文明和各種思想,不是原封不動地繼承,而是“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2](P513),既拒斥西方中心論,又反對狹隘民族文化觀,既汲取近現代西方文化理論精華,又抵制資本主義文化理論錯誤傾向。習近平文化思想與馬克思恩格斯的共產主義解放全人類的追求目標是相符合的,具有世界視野。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共產主義運動是世界歷史性的活動,“只有這樣,單個人才能擺脫種種民族局限和地域局限而同整個世界的生產(也同精神的生產)發生實際聯系” [3](P541)。馬克思恩格斯對資本主義“按照自己的面貌為自己創造出一個世界”[4](P36)深惡痛絕,分析了資產階級政治解放后人類精神文化生活仍然面臨二重化的問題:一是宗教這個“人民的鴉片”[3](P4) 占有了人的精神生活;二是唯利是圖、追逐金錢成為普遍性的社會精神。馬克思恩格斯從人類的精神異化出發,呼吁將精神文化生活歸還人自身,實際上暗含了對人類精神解放的思考,具有極其豐富的世界意義。習近平文化思想明確了人民在文化中的主體地位,中國文化不僅服務中國人民,也是世界人民精神世界的養料。中國共產黨既要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同時要為人類謀大同。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理論來源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習近平指出,“中國人歷來主張‘世界大同,天下一家’。中國人民不僅希望自己過得好,也希望各國人民過得好”[5](P278)??梢钥闯觥懊廊酥?,美美與共”“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包含的天下大同的世界視野已經深深熔鑄到習近平的思想認識中,展現了習近平在文化發展上的世界視野??梢?,習近平文化思想是由中華文明和世界精神文明共同孕育而生的理論成果,具有超越地域民族和學科理論的廣闊視野。

(二)在歷史經緯中把握文化的時代方位

從世界文化史來看,從古至今,中國文化的發展圖景從未脫離世界文明而孤立片面地發展,而世界文化也因中國文化體系的長期延續發展而從未中斷過,當下世界的文化形態也是與馬克思主義文化觀中國化和中國文化自身發展的特點和歷史進程相聯系的。世界文化和中國文化始終處于雙向互構之中,中國文化與歷史從未隔斷,與世界從未失去聯系,這構成我國文化發展的歷史淵源。習近平非常重視這種大歷史觀的分析視野,常?!岸似饸v史望遠鏡回顧過去、總結歷史規律,展望未來、把握歷史前進大勢”[6](P427),全面把握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規律,深入洞悉世界文化發展態勢,最終形成了習近平文化思想。在習近平的理論視野中,“歷史”不僅僅是五千年的中華民族的文明史,更是一種世界史、人類史的“大歷史”,從這種大歷史觀初步可以看出習近平文化思想對文化問題的關照是包含世界維度的,因而具有廣闊的世界性。

從我們黨的歷代領導人對文化所處時代的判斷來看,習近平文化思想對文化的認識延續了世界視野。深知我們黨歷代領導人對文化所處時代的判斷,才能更清醒認識到習近平文化思想對中國共產黨文化觀世界視野的一以貫之。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的時代方位從領導革命和局部執政的黨轉變為全國執政黨,擺在中國共產黨面前的是“一為‘窮’,二為‘白’”的落后局面,毛澤東提出“雙百方針”來推動國家文化建設,主張文化上也要向外國學習。為此,毛澤東在《論十大關系》中論述了“中國與外國的關系”,明確提出:“一切民族、一切國家的長處都要學,政治、經濟、科學、技術、文學、藝術的一切真正好的東西都要學?!保?](P41)雖然剛剛成立的新中國還處在西方封鎖中,國內還存在敵特勢力和小資產階級思潮,但并沒有影響毛澤東作出向外國學習的形勢判斷,展現了第一代領導人胸懷天下、放眼世界的格局視野。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國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鄧小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對世界形勢作出新的判斷,提出“現在世界上真正大的問題,帶全球性的戰略問題,一個是和平問題,一個是經濟問題或者發展問題”[8](P105)。和平與發展成為當今時代的主題,成為我們黨判斷世界問題的基本框架,那么在和平與全球合作交流的新態勢中,文化所處的時代位置是什么?鄧小平針對改革開放后個人主義盛行的思想混亂狀況,提出“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8](P35)的教育戰略和“兩個文明”理念[9](P208),直接把文化提升到文明建設的戰略高度,豐富了人類文明概念的“精神文明”內涵,可以看出,黨的領導集體重視精神和物質的協同發展,始終站在文明發展高度看中國的發展,打破了西方資本主義工具理性對文化和人類精神生活的約束。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進入一個全新的歷史方位,“什么是當今世界的潮流?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和平、發展、合作、共贏”[10](P266)。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的新形勢下,不同思想文化相互激蕩,新興發展中國家世界影響力逐漸變大,世界性的人類交往更深入和廣泛,人類文明的問題破解成為可能。究竟怎樣才能破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帶來的精神生活異化問題,怎樣才能破解西方意識形態帶來的價值撕裂問題,怎樣才能破解現代性帶來的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對立問題,習近平不僅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來消解價值、意識形態、文化形態的分歧,主張“不同文明之間平等交流、互學互鑒”[11] ,推動弱勢國家傳統文化“在現代化進程中實現創造性轉換、創新性發展”[12] ,為人類破解時代難題和實現共同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指引,而且在深刻闡明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的基礎上明確了中華文明對于世界文明的使命擔當?!霸谛碌钠瘘c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13] 是新時代的文化使命,也是中華文明對歷史最好的繼承和對人類文明最大的禮敬。由此可以看出,習近平文化思想堅定站在歷史一邊,站在人類文明一邊,將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文化觀的世界視野貫穿如一,充分彰顯了習近平文化思想的世界眼界。

(三)在實踐問題中回歸文化的價值本真

習近平文化思想是從廣闊的文化實踐中產生的,是針對實踐中的文化問題而提出的解決方案,具有鮮明的實踐品格和強大的實踐偉力。當今世界,實踐中最主要、最普遍、最根本的文化問題就是近代以來西方主導的全球化、現代化、資本化、技術化使文化被技術控制、被資本壟斷,服務于資本增值,服務于強勢文化,服務于西方價值,而真正屬于人的、民族性的、非西方價值的文化遭到排斥。約翰·湯姆林森把這種現象描述為“壞的普遍主義”[14](P283)。私有制的生產方式塑造了資本主義社會重商崇利、重效唯己的文化形態,甚至意圖同化全世界的文化價值觀。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截然不同,始終把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作為文化建設的根本目的,展現出與西方文化建設不一樣的實踐思路,習近平文化思想正是在這樣的實踐思路中發展起來的。

習近平文化思想對人主體性的重視超越了西方文化建設對資本的重視,具有人類視野。文化上的每一個進步,都是邁向自由的一步,文化豐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強人的精神力量,規范人的行為方式,推動人的全面發展,是歷史賦予文化的屬性。因此,人構成文化建設的目的,人構成社會歷史的主體,這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習近平多次在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和各類培訓中親自領學唯物史觀,強調“如何認識人民群眾在歷史上的作用,是社會歷史觀的重大問題”[15](P38),由此確立了習近平思想認識上的人民立場。習近平文化思想正是在遵循人類文化發展規律的基礎上,立足唯物史觀的基本立場,針對當下文化疏離人民群眾,服務商業利潤的畸形文化生態提出“人民的需要是文藝存在的根本價值所在”[2](P316)。人民的精神生活需要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隨著社會發展而變化的,習近平號召全黨“學習和掌握社會基本矛盾分析法”[15] (P33),“把社會基本矛盾作為一個整體來觀察”[15](P34),由此得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一重大判斷。人民的重大需求已經由物質需求轉向了精神文化需求,由基本生活需求轉向了高質量美好生活需求,如何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成為新時代的文化要求。在這樣的實踐背景下,習近平文化思想不僅將“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滿意不滿意作為檢驗藝術的最高標準”[16](P322),更將文化建設作為“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重要內容。資本主義文化建設既把資本作為出發點,又把資本作為生長點,以資本供養文化,以文化服務資本,正如恩格斯所說:“演員對觀眾說來,是藝術家,但是對自己的企業主說來,是生產工人?!保?7](P417)從這個角度來說,習近平文化思想從人的實踐地位出發強調文化的本質,帶有明顯超越資本主義文化物化的人類視野。

二、習近平文化思想內涵體系中的世界意蘊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把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擺在治國理政的重要位置,提出了“兩個結合”“九個堅持”“十四個強調”“七個著力”等具有明顯內容標識的文化話語,是人類實踐活動的理論化表達[18],明確了文化建設的一般規律,這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具體體現。從內涵體系來看,習近平文化思想是立足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規律,在正確認識和把握世界思想文化發展態勢和基本走向的基礎上,結合我國歷史文化建設經驗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時代使命、實踐措施等作出的宏觀設計,是馬克思主義文化觀時代化中國化的最新成果。習近平文化思想發軔于中國,但其聚焦的問題、遵循的規律、作出的判斷是世界性的,具有濃厚的世界意蘊。

(一)從社會發展角度揭示文化與社會關系

文化興,則國興;文化強,則國強。就社會發展角度而言,習近平文化思想闡明了文化對社會、政治、經濟、生態文明等整個國家發展具有重大的反作用,揭示了文化與社會發展的緊密關系。馬克思恩格斯晚年通過人類學的研究發現,人類的歷史文化發展是多樣而非單線的,是可以實現跨越式發展的,生產力水平較低的國家也可能有繁榮的文化,生產力水平較高國家中的人民,也可能面臨貧瘠的精神生活。實際上,“政治、法、哲學、宗教、文學、藝術等的發展是以經濟發展為基礎的。但是,它們又都互相作用并對經濟基礎發生作用”[19](P688),這表明文化與社會之間并不是機械決定關系,文化的獨立性可能會造成時間的“延宕”或“不平衡”,即存在文化落后社會發展的可能和文化超越社會發展的可能,因此,從人類社會發展史來說,不能只注重社會經濟政治的發展,也要注重文化的發展。

當前,文化與社會發展的不平衡是人類社會的普遍問題,注重物質性的享受而忽視精神生活的滿足的現象不僅存在于西方資本主義社會中,在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初期也存在過。但是,在兩種不同的社會制度中造成同種現象的原因并不相同。在資本主義社會,這種現象是資本主義根本矛盾在文化上的表現,資本的無限擴張與有限購買能力之間的矛盾使文化成為商品之后在資本主義社會呈現拜物教崇拜,從本質上說歸根于資本的本性:“(1)不斷擴大流通范圍;(2)在一切地點把生產變成由資本推動的生產?!保?7](P89)而我國之所以出現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不協調的現象,是急于解決生產力水平不高和人民生活條件艱苦而重視物質生產造成的,本質上是精神文化需求與生產供應不足之間的矛盾。當然,這個問題的出現暴露人類社會的共性問題,現代化的發展帶來了社會發展的不平衡,這一問題是亟待解決的世界問題。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習近平文化思想深刻認識到人民對美好生活充滿了新期待,對精神生活富裕充滿了新要求,展現出對社會發展問題的前瞻性認識。一方面,習近平文化思想突出文化的重要性,有利于推動整個人類社會、經濟、文化、政治、生態文明的協調發展。習近平用“四個重要”把文化擺在社會建設的突出位置,強調文化是總體布局和戰略布局的“重要內容”,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點”,是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因素”,是應對風險的“重要力量源泉”[16](P309-310)。習近平對文化的戰略意義給予清晰闡釋,從根本上推進了人類社會對文化在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認識。另一方面,習近平文化思想深刻揭示了文化與社會的內在關系,為各國處理文化發展與社會建設的問題提供了中國方案。習近平將文化建設作為“五位一體”中的重要部分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關鍵領域,認為文化與社會等其他領域緊密聯系、相互交融,突出了文化與社會的關系。文化與社會不僅是緊密相連的關系,更是一種互構關系,現代化并非一定要在文化與社會、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中作出抉擇,文化與社會分割并非是現代化的必然性,習近平提出“中國式現代化”是可以實現“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16](P123),文化與社會互為條件、相互影響、相互促進,是人類社會繁榮進步的內在驅動力,這為世界各國現代化提供了智慧。進入新時代以來,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顯增強,全社會凝聚力和向心力極大提升。

(二)從世界交往角度揭示文化發展規律

經濟全球化開始以后,世界性的普遍交往是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一種常態。不同的國家選擇了不同的制度、不同的價值觀、不同的文化模式,由此生成不同的文明形態與文化樣式,形成世界文化大花園。人類進入21世紀,不穩定性與不確定性因素明顯增加,習近平提出當今世界進入了“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6](P45)時期。新時代,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人類文明交往聯系更加密切,在交往中產生的分歧和誤解也更多,形成了“文明隔閡論”“文明沖突論”“文明優越論”等諸多威脅人類文明的論調。如何破解這些難題,習近平延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文明交往觀念,將人類文明放在更廣闊的世界交往中,分析交往對破解當下文明難題的意義,提出了“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2](P513)的解決方案。

第一,習近平文化思想深刻揭示了人類文明問題的本質不是文明隔閡、文明沖突、文明優越問題,而是交流理解問題?!案鲊鴼v史文化和社會制度差異自古就存在,是人類文明的內在屬性”[16](P460),這說明文化差異性是文明本身的屬性,長期存在于歷史之中,而不是經濟全球化才帶來了文化差異的對立。文化差異性在歷史中沒有消失,說明必定有其存在的必然性,也正是因為差異性的存在才使人類文明展現出多樣的形式,從這個意義來說,“多樣性是客觀現實,將長期存在”[16](P460)。實際上,優越的產生在于不理解其他文化,沖突的形成在于缺乏文化對話,隔閡的產生在于前見的存在導致交流的不順暢,這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西方文化理論在闡釋文化現象時采取“強制闡釋”,運用文化現象來論證預設理論,拒斥交流、對話和理解[20] 。對于人類文明而言,“溝通協商是化解分歧的有效之策”[2](P540)。

第二,習近平文化思想揭示了人類文明所謂沖突、隔閡、優越的問題并非“真命題”而是“偽命題”。為何在西方常常出現這三種論調,在習近平看來,這是一個不存在的、人為設定的命題?!案鞣N人類文明在價值上是平等的,都各有千秋,也各有不足”[10](P259),人類文明沒有先進和落后之分,每一種文明都是一個國家和一個民族的智慧結晶,那些“認為自己的人種和文明高人一等,……是愚蠢的”[6](P468)。文明沖突、文明隔閡、文明優越是從“國強必霸”叢林邏輯中產生的,無非是掩蓋自身文化發展的內在矛盾和對他者文化的誤判猜疑,是“修昔底德陷阱”的翻版。一旦這種沖突邏輯得到認可,那么文化沖突的合法性就得以確立,對于人類文明來說,“每次混亂對全部文明都是一種威脅”[3](P682)。反觀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從不搞對抗,也決不搞“黨同伐異”的小圈子。習近平文化思想對和平交流的推崇和對文化霸權沖突的反對,已經超越了地域性和意識形態的限制,成為真正推動人類文明的思想理論。

第三,習近平文化思想揭示了人類文化發展的規律。世界是開放的世界,任何人類文化都絕不可能永遠獨立于世界之外,必然遵循文化內在的發展規律。習近平將文化比喻成生命有機體,正如生命有機體從自然界獲取養分來維持新陳代謝一樣,文化也從彼此的學習交流中獲取先進的養分來推動自身的更新發展,如果長期封閉,不交流互鑒,不僅將喪失活力,更將走向衰落,因此,交流互鑒“是文明發展的本質要求”[6](P469),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10](P258)。實際上,所謂“文明隔閡論”“文明沖突論”“文明優越論”是把人類文明問題歸根于文化的差異性,將所謂落后的、不同的其他文明排除和限制在體系外,進而妄圖以唯一的西方文明同化人類文明。習近平提出交流互鑒是將征服性、獨斷性和對立性思維轉換到交流合作的建設性思維中,為真正解決文明沖突提供了世界性方案。

(三)從世界歷史角度揭示文化發展趨勢

歷史是一個民族發展的起點,歷史方位決定了文化的發展前景。習近平常常提醒自己要有一種歷史感,“我們從哪里來?我們走向何方?”[21] 。隨著歷史轉變為世界歷史,各個民族的文化發展不再是地域性的存在,而是表現出與世界文化日益緊密的依賴,“各民族的精神產品成為公共的財產”[4](P35),這是不可逆轉的歷史事實和社會現實,世界文化移動、整合、交融之后逐漸展現出更多共同體的特征,這是文化發展的趨勢。習近平綜合考量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機遇,對人類文明發展進行了預判,指出要正確認識和把握世界大勢和時代潮流,“不能身體已進入21世紀,而腦袋還停留在冷戰思維、零和博弈的舊時代”[10](P354),合作共贏才是未來文化發展的必然趨勢,多樣性世界文化才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最終目的。習近平對世界文化的美好愿景有過清晰的描述,“不僅‘各美其美’,而且‘美人之美,美美與共’”[10](P311),完全摒棄了狹隘的民族主義文化觀,突破了“西方中心論”“西方優越論”“西方優先”“資本主義文明優越論”的認識。

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繁榮也需要中國。習近平文化思想不僅明確了世界文化的發展趨勢,更明確了中國在世界文化中的推動作用。盡管世界文化發展因新興發展中國家的崛起展現出活力,但“單邊主義”“逆全球化”等不穩定因素悖逆人類文明發展大勢,“美美與共”文化發展大勢的實現,離不開中國,“我們能不能把世界的機遇轉變為中國的機遇,把中國的機遇轉變為世界的機遇”[10](P248),成為影響文化發展大勢的重要因素。一方面,習近平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凝聚文化發展的共識。通過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凝聚各民族文化發展的共識,化解意識形態和文化價值的對立,構建“一帶一路”交流合作平臺,促進不同文明交流互鑒,共同推動人類文明的和平發展。中國式現代化的新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給世界文明發展貢獻了“不同于資本主義的邏輯標準和價值導向”[22] 的新型文明觀。另一方面,習近平提出黨對文化建設的領導權,有效應對了文化虛無主義、利己主義、自由主義、消費主義等錯誤思潮對中華文化的侵蝕和同化,保證了中華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獨特性。強化黨對文化建設的領導,并不等于拒斥文化交流,也不是反對文化學習,而是反對錯誤的文化價值導向,這是一項極端重要的事情?!笆卣拍懿幻允ё晕?、不迷失方向”[13] ,守的是中國共產黨的文化領導權,護的是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續的是中華歷史文脈。沒有了黨對文化的領導,中華文化的獨特性將被崇商重利的西方文化同化,“那是不可想象的”[10](P262)。習近平文化思想對人類文化發展趨勢的預測和推動“美美與共”世界文化的實踐構想,無疑具有顯著的世界意義。

(四)從文化本質角度提出文化時代使命

文化的力量和本質就在于“人化”和“化人”的統一,這是人類歷史賦予文化的根本使命。這一點在東方和西方文化史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西方古羅馬人在拉丁語colere(耕耘、作物培育)基礎上引申出現代culture一詞的最初形式cultura,表征培育、教育之意;在古代中國,“文”禮樂德性的涵化功能和“化”教行變正的教化功能相統一,形成“文化”這一復合詞;在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體系中,“文化”的其中一層內涵就是教養、教育,正如恩格斯在《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中指出的,“做某些工作,幾乎包括工業內的一切工作在內,都需要有相當的文化程度”[23](P361)。盡管一個時期有一個時期的歷史使命和任務,但文化的總體使命只有一個,那就是給予人和時代最充分的精神給養。

人類歷史滾滾向前發展,習近平文化思想對于文化的時代使命有著深刻且清晰的認識,包含著豐富的內涵。一是每個民族文化都有自身的文化使命,習近平文化思想明確了中華文化的時代使命就是“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13],這構成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路線圖,明確了中國文化建設的三大任務,旨在在一個新的文化生命體中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二是中華文化是世界唯一沒有斷裂的文化,習近平文化思想明確了中華文化還有著“光耀時代、光耀世界”[6](P185)的世界使命。中華文化既是歷史的,也是當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在如何看待中華文化的時代使命這一問題上,習近平具有更寬廣的世界眼光和人類胸懷,他從人類發展大潮流、世界變化大格局、中國發展大歷史出發統籌、把握、謀劃中華文化的時代使命,強調“大國要有大國的樣子,要展現更多責任擔當”[24](P57),中華文化作為世界體量最大的文化群,就應該承擔起人類文明發展賦予的重大責任,這是西方狹隘文化觀所不具備的崇高視野。三是世界有著多姿多彩的文化,習近平文化思想明確了文化有著讓“人人享有文化滋養”[6](P434)的特殊使命。在習近平看來,不同制度、不同信仰、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差異不應該成為對立和矛盾的根源,而是人類文化發展的動力,應該讓各種文明和諧共存,成為全世界人民的精神給養。習近平對世界文化時代使命的深刻認識超越了民族國家地域界限和意識形態藩籬,這是西方征服性、獨斷性和對立性的文化視野所難以達到的。

三、習近平文化思想實踐關照中的世界貢獻

文化問題不僅關系國家的精神面貌,更關系世界的和平穩定。每個時代總有屬于它自己的問題,當前,現代、前現代、后現代的矛盾交織在一起,不僅影響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更深刻影響著人類的精神生活和文化世界,正是在這樣的時代方位中,習近平立足國內、關照世界,提出了應對文化問題的解決方案,為推動世界文化秩序的合理化和構建文化安全新格局提供了基本遵循。

(一)以唯物史觀突破西方文化理論的對立性片面性

理論是實踐的基礎,文化理論研究是人類實踐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文化建設理論的核心部分,屬于精神實踐的范疇,從本質上說,文化理論問題是價值觀問題,不同的價值觀形成不同的文化態度,導致文化主體采取不同的文化行為,開展不同的文化實踐。在當今世界文化理論中,仍然具有較大影響力的當屬西方文化理論和經典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及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西方文化理論是在17世紀到20世紀逐漸形成的,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將人的社會生活緊縮在一起,文化從相對獨立的領域滲透至全部社會生活,獲得關注。在18世紀到19世紀,德國的“批判傳統”從哲學進入文化學,形成以法蘭克福學派為主的文化批判主義;20世紀人類社會科學出現“語言學轉向”和“文化轉向”,西方文化理論表現出兩種趨勢:前期以關注文本、符號、結構背后精確性和科學性為主的法國“符號學——結構主義”為代表,側重文化理論的獨立;后期以將人類一切行為納入文化視野考察的英國伯明翰流派為代表,側重社會歷史對文化的建構[25] 。這三大流派在探究文化擺脫商品邏輯支配和精確刻畫文化景觀上具有突出性,但德國學派從精英主義立場研究工業文化而回避了大眾文化的社會性,法國學派過分強調文化結構性和邏輯性而切斷了社會與文化的關系,英國學派過分夸大大眾文化的自主性而忽視了客觀條件的限制。從總體上看,西方文化理論帶有明顯的片面性和沖突性,客觀反映了資本主義社會復雜的文化矛盾。

雖然西方三大文化流派是受馬克思主義理論影響發展起來的,但他們拋棄了馬克思主義理論中最核心部分——唯物史觀。從本質上說,他們作為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代表,必然會拋棄揭示資本主義生產秘密的工具,而這一點恰恰是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的立論基礎[26] 。因此,他們所產生的實踐作用也只能表現為對資本主義文化矛盾的修正,難以徹底改變文化異化、精神生活欠缺、文化霸權的根本問題。習近平指出:“世界上偉大的哲學社會科學成果都是在回答和解決人與社會面臨的重大問題中創造出來的?!保?5](P223)怎么才能徹底改變文化發展不平衡,擺脫商品邏輯支配?習近平文化思想提出了一些開創之舉,突破了“文化現代化=西方文化普及化”的理論假定,強調了各民族文化的主體性、特殊性和多樣性;突破了資本主義精神生產服從物質生產的資本邏輯,強調了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相協調,追求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突破了西方文明優越論和文明沖突論的假命題,揭示了人類文明發展的本質、動力和趨勢;超越了西方征服性、獨斷性和對立性的文化視野,提出文化的世界使命和人類使命。由此可見,習近平文化思想不僅貢獻了一種認識文化的人類視角,更為世界開展文化建設提供了一種超越性的實踐思路,將極大推動和平、開放、共享的文化模式代替對立、征服、封閉的文化模式。正如習近平所說,“人類社會每一次躍進,人類文明每一次升華,無不伴隨著文化的歷史性進步”[15](P93)。

(二)以文明新方式新形態突破文明單一化沖突化

文明是文化的最高發展形態,不同民族、不同國家歷史傳承下來的風俗、習慣、倫理、行為規范等文化體系是這個民族和國家向文明發展的基礎。經濟全球化時代,不同民族和國家之間的交往聯系達到人類歷史發展的頂峰,不同文化相互交流,不同文明相互對話,成為不可逆轉的歷史趨勢。而在西方國家眼中,這一歷史趨勢會帶來文化沖突。實際上,“文化沖突”只是強權政治的遮羞布,在15世紀到20世紀,西方國家以黑奴貿易、鴉片貿易、戰爭及資本等暴力的形式贏得世界,亨廷頓說:“西方人常常忘記這一事實;非西方人卻從未忘記?!保?7](P30)如今他們正以思想和價值的新形式準備重新贏得尚未贏得的文明。文明沖突是否真的存在?除了以暴力非正當方式去改造文明還有什么其他發展方式?這些問題成為全球化進程中的重大課題,習近平文化思想對此作出了科學解答。

第一,人類文明可以在交流交融、互學互鑒中產生,文明沖突只能帶來文明的消失。從斯賓格勒到湯因比再到亨廷頓,他們都認為文明沖突不可避免,但習近平認為,不同社會制度、發展模式、價值文化是可以共生的,“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沖突’”[10](P259)。不僅如此,交流交融、互學互鑒對于人類文明的發展還起到了動力作用,這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內在規律。一方面,習近平文化思想提出文化文明交流互鑒的正確態度。習近平認為,“傲慢和偏見是文明交流互鑒的最大障礙”[10](P259),這是西方國家的通病,他們居高臨下對待其他文明,自然難以理解其他文明的獨特性,獨尊和貶損對于人類文明都是有害的。習近平不僅親自到過奇琴伊察、撒馬爾罕等世界各地去考察學習人類古文明,還推動創建亞洲文明對話大會、文明交流互鑒對話會、“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向全球發出文明交流倡議。另一方面,習近平文化思想提出文化文明交流互鑒的方式方法。在習近平看來,文化文明的交流學習既不是“依葫蘆畫瓢”,也不是“削足適履”,更不是“生搬硬套”。

第二,人類文明可以在共同發展中產生,文明優越論只能帶來文明的單一化。發展是人類社會永恒的主題,任何國家、任何民族、任何文化都要發展,都享有發展的權利。一方面,日益緊密的聯系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決定了文明和文化要在共同體中發展。每個民族的文化,每個國家的文明都是共同體中的一部分,是“理一分殊”的關系,都有人類文明和世界文化的普遍性要素,同時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不可分割的聯系使每一種文化、每一類文明都是其他文化和文明發展的條件,只有“共享”,才能“共贏”。另一方面,每個民族的文化,每個國家的文明在共同體中享有不同的發展方式?!笆澜缟蠜]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發展模式”[10](P307),不同類型的文化、不同區域的文明,其歷史經緯和發展方向都不盡相同,“執意改造甚至取代其他文明”[6](P468)不僅違背人類文明發展規律,在做法上更是災難性的。

第三,人類文明新形態可以在中國式現代化中產生,資本邏輯主導的現代化帶有不可克服的文明矛盾。從人類歷史來看,現代化的實質和核心是秩序建構,西方主導的現代化試圖建構以資本為核心的世界秩序[28]。資本的本性不僅占據了社會的物質生產,也控制著國家的精神生產,甚至控制著整個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鏈條。歐美主導的現代化不僅對鏈條內的同屬性國家進行資本主義文化輸出,控制思想文化,還向鏈條外的社會主義國家輸入資本主義文化,由此造成矛盾不僅存在于資本主義內部,也存在于其與社會主義國家之間。從根本上說,“一切歷史沖突都根源于生產力和交往形式之間的矛盾”[3](P567-568),文化難以消解經濟利益的矛盾。在馬克思主義科學指導下,我們黨看到了資本主義文明存在的內在弊端,提出了一種區別于資本邏輯主導的現代化模式——中國式現代化,這種現代化的發展模式以人民性、開放性、和平性、平衡性、和諧性規避了現代性的矛盾,“開啟一種新文明類型的可能性”[29] ,不僅保證了中國文明不被西方不平衡工業文明同化,也為世界文明發展提供了現代化的新方式,足以“讓世界文明百花園群芳競艷”[6](P469)。

(三)以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破解文化現代化難題

傳統文化是各個民族生存發展的內在精神支柱,經濟全球化給傳統文化帶來了交流學習的機遇,同時帶來了他者文化的沖擊,優秀傳統文化如何實現現代化?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曾經創造了輝煌的古代文明,如今又成為中國共產黨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文明資源。歷史證明,“兩個結合”是我們黨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寶[13] 。將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從歷史實踐中得出的規律性認識,表明黨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識及推進文化創新達到了新高度。習近平提出了關于傳統文化現代化的系列論斷,從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出發,明確了傳統文化現代化的目標就是要實現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這是世界各國優秀傳統文化發展的必然趨勢,為世界提供了一套可以參考的方法論。

優秀傳統文化是各種文明和各個國家向前發展的歷史力量,必須以正確的態度、科學的方法、明確的目的對待優秀傳統文化,習近平文化思想貢獻了可借鑒的方案。一是明確了優秀傳統文化現代化的正確態度——揚棄。傳統文化在歷史中產生,受到一切歷史因素的制約,難免存在陳舊過時和糟粕的東西,習近平既反對全盤否定,也反對全盤接受,強調要秉持客觀、科學、禮敬的態度,主張“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10](P164),從而與歷史虛無主義和文化保守主義區別開來。文化發展不同于經濟和科技發展的顛覆性創新,而是一種連續性創新,顛覆性的文化創新將割裂民族的文化歷史,沒有歷史的民族將喪失未來。二是明確了優秀傳統文化現代化的正確方法——融合。將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不僅是我們黨的重要歷史經驗,更是又一次“思想解放”[13] ?!敖Y合”本質上是兩種文化群相融合,既不是馬克思主義替代優秀傳統文化,也不是優秀傳統文化替代馬克思主義,而是以兩者的結合既推動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化,又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世界其他優秀傳統文化要想實現現代化,也必然要走出自我封閉的空間,在文化共同體中與其他優秀文化交流融合,因循守舊必將走向衰落。三是明確了優秀傳統文化現代化的目的——時代化。優秀傳統文化現代化的目的就是實現時代化,而優秀傳統文化只有時代化才能實現現代化,時代化是目的與手段的統一。習近平強調“在實踐創造中進行文化創造,在歷史進步中實現文化進步”[6](P35),明確了優秀傳統文化必須立足實踐,符合歷史發展趨勢,承擔時代賦予的歷史任務,才能獲取源源不斷的時代動力。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習近平文化思想中優秀傳統文化的方法論揭示了世界傳統文化現代化的基本方法。

(四)以鞏固文化主體性應對世界文化安全難題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主流文化與多元文化、虛擬文化與現實文化、精英文化與大眾文化等多重矛盾時刻威脅著文化安全,各個民族需要什么樣的文化,究竟應該怎么捍衛文化世界?塞繆爾·亨廷頓提出應采取“避免原則”和“共同調解原則”[27](P292)來避免文明沖突;薩米爾·阿明提出構建一種超越國界的“全球社會秩序”[30](P185)來改變資本主義強勢文化的霸權宰制;烏·貝克與哈貝馬斯提出了一種普遍性的、包容性的理解方式來合理闡釋和表達文化的差異性[31](P64)?!皦牡钠毡樾浴币讶?,這些思索提供了嘗試性的方案,但難以抵消文化帝國主義、文化虛無主義和文化霸權主義的沖擊,各民族文化仍然面臨主體性的危機,喪失主體性,文化將根本沒有自我,習近平由此提出“鞏固文化主體性”[13] 。

面對文化霸權、歷史虛無、文明迷失,習近平文化思想對如何鞏固文化主體性提出了具體的解決方案。一是強調文化的主體在于人民。習近平指出,人民“既是歷史的‘劇中人’、也是歷史的‘劇作者’”[2](P314),生動揭示了人民在文化創造中的主體性地位。文化離開了人民,也就脫離了社會實踐,就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將會喪失存在的現實性。在資本控制的西方社會,文化有兩個明顯的目的:一個目的是服務于資本的貪婪,導致娛樂至死和精英文化盛行;另一個目的是服務于資本的擴張,導致文化殖民和文化霸權流行。在“人民至上”文化建設思路下,我國有效防止了文化與人民脫離,文化與社會背離。二是強調文化的主導在黨。黨要守住“紅色地帶”、爭取“灰色地帶”、壓縮“黑色地帶”[2](P328),保障人民的文化安全,啟迪世界各國政府開展文化建設時既要積極作為,也要以人民的文化安全為目的。三是強調文化的關鍵在價值觀。價值觀是“最大公約數”,一個國家沒有價值觀將“魂無定所、行無依歸”[15](P111)。世界各國不僅要鞏固自身的價值觀,同時要遵循全人類共同的價值觀,才能真正保證世界的文化安全。

習近平文化思想作為一個龐大的理論體系,雖然發軔于中國,卻回應解答了這個時代的文化困境,探討揭示了未來人類文化的發展趨勢,世界眼光和人類胸懷塑造了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時代性和體系性。與此同時,習近平文化思想極大彰顯了不同于西方文化理論的世界性,為當代文化問題治理提供了新的方案。正如習近平所說,文化就是要“在歷史前進的邏輯中前進,在時代發展的潮流中發展”[16](P237)。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2]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習近平關于中國特色大國外交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0.

[6]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7]毛澤東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8]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9]鄧小平文選(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0]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11]習近平向第三屆文明交流互鑒對話會暨首屆世界漢學家大會致賀信[N].人民日報,2023-07-04.

[12]習近平.攜手同行現代化之路——在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上的主旨講話[N].人民日報,2023-03-16.

[13]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J].求是,2023,(17).

[14][英]約翰·湯姆林森.全球化與文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

[15]習近平.論黨的宣傳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0.

[16]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17]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8]張艷濤,陳惠蓮.論新時代偉大斗爭的中國話語建構[J].中共天津市委黨校學報,2023,(4).

[19]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十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0]張江,陳勛武,丁子江,等.闡釋的世界視野:“公共闡釋論”的對談[J].社會科學戰線,2018,(6).

[21]杜尚澤.闊步走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征程上[N].人民日報,2016-01-05.

[22]萬欣榮,陳鵬.習近平關于文明交流互鑒重要論述的生成邏輯、主要意蘊及時代價值[J].思想教育研究,2021,(6).

[2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24]習近平重要講話單行本(2021年合訂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5]單世聯.西方文化理論的三種類型[J].天津社會科學,2017,(4).

[26]孟憲平.馬克思主義文化思想研究方式論析[J].馬克思主義研究,2021,(4).

[27][美]塞繆爾·亨廷頓.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修訂版)[M].北京:新華出版社,2010.

[28]王愛萍,張艷濤.現代文明新秩序建構與中國話語權提升[J].中共天津市委黨校學報,2019,(3).

[29]吳曉明.“中國方案”開啟全球治理的新文明類型[J].中國社會科學,2017,(10).

[30][法]薩米爾·阿明.當代阿拉伯世界的文化與意識形態[M]∥王逢振.全球化癥候.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1.

[31][德]烏·貝克,哈貝馬斯.全球化與政治[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0.責任編輯:王篆

The Generative Logic and World Contribution of?Xi Jinping’s Cultural Thought

Jiang Xiumin, Chen Qi

Abstract:Xi Jinping’s Cultural Thought is the latest achievement of the Chinese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of the Marxist conception of culture, and is a theory of cultural thought in the 21st century, with a world vision that transcends geography, nationality and ideology. In terms of generative logic, Xi Jinping’s Culture Thought combines the advantages of the vision of cultural theories of the East and the West, continues the world vision of the successive leaders of the Party in their judgment of the times of culture, and has a grand world vision by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the subjectivity of human beings and culture beyond that of the West’s emphasis on capital. In terms of the connotation system, Xin Jinping’s Culure Thought originated in China. The judgment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ure and society, the law of cultural development, the trend of 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the mission of the cultural era is global, with a strong global connotation. In terms of practice, Xin Jinping’s Culure Thought has provided new theories on cultural construction, new approaches to civilization development, new methods for modernizing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new strategies for consolidating cultural security in order to resolve the world’s multiple and intertwined cultural contradictions, thus making an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 to the world.

Key words:Xi Jinping’s Cultural Thought; world contribution; cultural development; civilization

猜你喜歡
文化發展文明
請文明演繹
多元文明,照鑒共同未來
讓文明之花持續綻放
漫說文明
對不文明說“不”
科技創新與人文繁榮如何“雙贏”
唐宋交通發展對文化交流影響幾何
廣場舞在群眾文化發展中的作用
阿勒泰地區哈薩克文化發展與傳承問題
文明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