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記》《漢書》之董仲舒書寫析較

2024-01-02 10:46
衡水學院學報 2023年5期
關鍵詞:儒林班固董仲舒

董 金 裕

(1. 臺灣政治大學 中文系,臺灣 臺北 11605;2. 河北省董仲舒與傳統文化研究中心,河北 衡水 053000)

據《史記·儒林列傳》及《漢書·儒林傳》所載,孔子卒后,弟子散游諸侯,其大者為師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但也有隱而不見者。儒學雖繼續傳承,然已漸趨式微,即使尚屬顯學,卻嚴重分裂,取舍相反不同①王先慎《韓非子集解·顯學》:“世之顯學,儒、墨也。??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張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顏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孫氏之儒,有樂正氏之儒。??儒分為八,??取舍相反不同?!薄缎戮幹T子集成》第五冊(世界書局,1972 年新1 版) 第351 頁。。其后孟子、荀子相繼而出,尚能以學顯于當世,但偏于齊、魯之間,為時亦不甚長。及至秦始皇兼并天下,焚《詩》《書》,坑術士,儒學遭受嚴重摧殘。所幸秦祚不長,漢高祖代立,雖于過魯之時,親往祭奠孔子,然并非對儒學有真切的了解,且天下初定,百廢待舉,未暇顧及興學立教。其后漢文帝好刑名之學,漢景帝不信儒者,其母竇太后又喜黃老刑名之術,儒學難以復振。及至漢武帝即位,開始任用賢良方正文學之士,《詩》《書》《禮》《樂》《易》《春秋》之學乃逐漸興復。于是興學重教,設太學,立五經博士,招博士弟子員,儒學乃逐漸由衰轉盛。其間公卿大夫、積學之士,或建言,或立制,有功于儒學之復昌者固多,要以董仲舒于其天人三策之第二策中建言:“臣愿陛下興太學,置明師,以養天下之士,數考問以盡其材,則英俊宜可得矣?!盵1]1168此主張即在其后的儒學中興上發揮了關鍵性的影響。

董仲舒的主張及由此而衍生的貢獻當然會引起史家的重視,以故司馬遷《史記》、班固《漢書》皆為其立傳,但《史記》將之置于《儒林列傳》中,《漢書》則為之單獨立傳②《漢書》另立有《儒林傳》。。將此兩書所載董仲舒書寫互相對照,可發現有下列兩點不同:一為就篇幅而言,《史記》所載僅三百余字,《漢書》則增至七千多字,分量擴充了二十幾倍。二為就內容之項目而言,《史記》文字雖簡短,約可分為六項,《漢書》文字固然大幅增加,項目有增有減,但所增者三項,所減者一項,總共為八項,就項目而言,所增并不多。

本文即在比較《史記》《漢書》之董仲舒書寫的異同,并進而探討造成此異同的原因,以為一方面是《史記》《漢書》性質不同,一方面是司馬遷、班固對董仲舒之學及影響程度的了解不同。以見兩位史家之崇重董仲舒雖無二致,但因所處時勢頗有差異,故或僅開啟其端,或踵事增華,皆有裨于對董仲舒之學術及成就的了解。

一、《史記》《漢書》董仲舒書寫之異同

如前所述,《史記》《漢書》的董仲舒書寫有篇幅的長短及內容項目上多寡的差異,其詳情如何?以《史記》所載文字較簡短,故依其內容類歸為六個項目,并將所有文字迻錄于下:

1. 姓名籍里

董仲舒,廣川人也。

2. 學有所成,學者師尊之

以治《春秋》,孝景時為博士。下帷講誦,弟子傳以久次相受業,或莫見其面。蓋三年,董仲舒不觀于舍園,其精如此。進退容止,非禮不行,學士皆師尊之。

3. 仕為江都相,以陰陽說災異,后廢為中大夫

今上即位,為江都相。以《春秋》災異之變推陰陽所以錯行,故求雨閉諸陽,縱諸陰;其止雨反是。行之一國,未嘗不得所欲。中廢為中大夫,居舍,著災異之記。

4. 以所著書有刺譏,下獄當死,詔赦之,不敢復言災異

是時遼東高廟災,主父偃疾之,取其書奏之天子,天子召諸生示其書,有刺譏。董仲舒弟子呂步舒不知其師書,以為下愚。于是下董仲舒獄,當死,詔赦之。于是董仲舒竟不敢復言災異。

5. 任膠西王相,恐獲罪而病免,居家至卒,以修學著書為事

董仲舒為人廉直。是時方外攘四夷,公孫弘治《春秋》不如董仲舒,而弘希世用事,位至公卿,董仲舒以弘為從諛,弘疾之,乃言上曰:“獨董仲舒可使相膠西王?!蹦z西王素聞董仲舒有行,亦善待之。董仲舒恐久獲罪,疾免,居家至卒。終不治產業,以修學著書為事。

6. 漢興以來唯董仲舒明于公羊《春秋》

故漢興至于五世之間,唯董仲舒名為明于《春秋》,其傳公羊氏也。[2]1277-1278

《漢書·董仲舒傳》與《史記·儒林列傳》所載董仲舒傳記相較,其差異如下:

第1、2 兩項與《史記》略同,僅極少數文字有異。

于第2 項后增載董仲舒天人對策三篇,包括漢武帝之問及董仲舒之對。篇幅甚長,由是可見董仲舒之學術思想及其政教主張之大端。

第3 項篇幅頗有增加,增載董仲舒受素驕好勇之江都易王敬重,以及君臣間的對話,暨易王對其所言之肯定。

第4 項與《史記》略同,文字稍有增加。

第5 項前半與《史記》略同,文字稍有增加。后半增敘董仲舒對策所言興學立教、舉茂材孝廉之建議逐步實現。

第6 項《漢書》無。

第6 項之后,《漢書》增載兩項,一為董仲舒之著作:“仲舒所著皆明經術之意,及上疏條教凡百二十三篇,而說《春秋》事得失《聞舉》《玉杯》《蕃露》《清明》《竹林》之屬復數十篇十余萬言,皆傳于后世,掇其切當世施朝廷者著于篇?!盵1]1173二為班固之贊語,臚列劉向、劉向之子劉歆、劉向曾孫劉龔對董仲舒之評價,但正反不同,班固似較傾向劉歆及劉龔之見①其詳請參見本文“結語”。。

總計《史記》共六項,《漢書》則增減為八項,所增者為董仲舒天人三策、董仲舒著作、班固贊語三項,所減者明言董仲舒明于公羊《春秋》一項。

二、《史記》《漢書》之董仲舒書寫有異原因探究之一:兩書性質不同

《史記》《漢書》皆為正史,但兩者由于所記起訖之年代,及是否獲得官方認可,在性質上有所不同。

(一)《史記》為通史,《漢書》則為斷代史

《史記》記事的起訖年代,歷來雖有爭議,但以《史記·太史公自序》所云:“余述歷黃帝以來,至太初而訖?!盵2]1362較為眾所接受。但不論何種說法,皆貫串多個朝代,故屬于通史,所記時間長達三千年。

記述此長達三千年之史事,所費篇幅據《史記·太史公自序》言:“凡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盵2]1362①按今本《史記》仍為百三十篇,但字數已有增加。乍視之篇幅似頗多,但分配到那么長的年代,則記事不得不力求精簡,當然也會略古詳今。董仲舒雖為司馬遷同時代之人,但生前并無顯赫之事功可言,故所費篇幅只有區區三百余字而已。

《漢書》之起訖年代,據《漢書·敘傳》所云:“起元高祖,終于孝平王莽之誅,十有二世,二百三十年?!盵1]1172亦即從劉邦被封為漢王開始(即漢高祖元年,公元前206 年),至于新朝王莽地皇三年(公元23 年),包括四年楚漢相爭,十五年王莽改制,總共二百三十年。所述乃西漢一代之史,故為斷代史。

《漢書》所載雖然只有西漢一代,但所費篇幅多達約八十萬言②《漢書》包括紀、表、志、傳共百篇。其篇幅各家所載并不盡同,但皆在八十萬言上下,可能因所據版本不同所致。,故相對《史記》而言,敘事不厭求精求詳,且基于董仲舒的影響深遠,故不將董仲舒列于《儒林傳》,而獨立出來為《董仲舒傳》,且增載相當多的文獻、事跡。

(二)《史記》《漢書》雖皆為私修史書,但《漢書》可視為類官修史書

司馬遷之撰述《史記》,一方面是承其父司馬談之遺志,另一方面則出于自己的使命感。當然,李陵之禍更促使他積極發憤著書。雖然在此之前,其父子兩代皆曾擔任太史令,有機會接觸官府檔案,但司馬遷于受刑之后改任中書令,即無法接觸公藏文書,故其撰作《史記》,只能依賴前所接觸到的文檔以及自己搜集的史料,加上本身的見聞,尤其是游歷訪察所得,以之貫串成書。而且在成書之后約二十年才公之于世。亦即《史記》自始至終都是依賴司馬談、司馬遷兩代之力獨自完成,并未獲得官府的認可或任何協助,故屬私修史書。

《漢書》類似《史記》,同樣歷經兩代之手才完成。原先是班彪想繼《史記》敘漢武帝以后之史,曾作太史公書《后傳》,惜未成而卒。其子班固以為父書不夠詳備,有志完成父業,歷經波折,終獲朝廷認可。據《后漢書·班彪傳》載:“固以彪所續前史未詳,乃潛精研思,欲就其業。既而有人上書顯宗(東漢明帝),告固私改作國史者,有詔下郡收固,系京兆獄,盡取其家書。先是,扶風人蘇朗偽言圖讖事,下獄死。固弟超恐固為郡所核考,不能自明,乃馳詣闕,上書得召見,具言固所著述意,而郡亦上其書,顯宗甚奇之,召詣校書郎,除蘭臺令史。與前睢陽令陳宗、長陵令尹敏、司隸從事孟異共成《世祖本紀》(世祖為東漢光武帝廟號,此本紀不在《漢書》之內)。遷為郎,典校秘書。固又撰功臣、平林、新市、公孫述事,作列傳載記二十八篇。奏之,帝乃復使終成前所著書?!雹鄯稌献?,章懷太子(李)賢注,王先謙集解《后漢書·班彪列傳》(臺北藝文印書館,據乙卯秋中長沙王氏??逗鬂h書集解九十卷附續志集解三十卷》影印,1958 年)第 480 頁。按班固妹班昭、馬融兄馬續亦曾受詔而有補續之功。

由是可見《漢書》主要經班彪、班固父子兩代完成,本屬私修史書,但最后獲東漢明帝肯定,并給予協助。雖然并未設史局以修書,并非官修史書,但可謂為類官修,因而得以參考運用秘府所藏史料,如《董仲舒傳》所載天人三策,極可能出自中秘之藏,所得史料顯然較純粹私修史書詳贍周備。

三、《史記》《漢書》之董仲舒書寫有異原因探究之二:司馬遷、班固對董仲舒之學及其影響了解程度不同

司馬遷為西漢初中期人,班固為東漢初期人,距離董仲舒生存的年代,或相去三四十年,或相去兩百余年。兩人在世時,董仲舒之學是否為人所熟知?是否已發揮影響力?并不相同,故兩人對董仲舒的了解程度差異頗大。

(一)司馬遷、班固對董仲舒之學的了解程度不同

司馬遷的學術主要來自家學,其父司馬談任太史令,轉益多師,“學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楊何,習道論于黃子”[2]1349。司馬談對先秦諸子頗為了解,著有《論六家要旨》,評述陰陽、儒、墨、法、名、道諸家之思想及其得失??上б虿《?,臨死前遺命司馬遷完成其夙愿。司馬遷既接受其教導,又秉承其遺命,故發憤著書,而有《史記》之問世。

除家學以外,一般論述司馬遷之作,大抵皆認為他曾受《春秋》于董仲舒,問故于孔安國??肌妒酚洝ぬ饭孕颉份d云:“上大夫壺遂曰:‘昔孔子何為而作《春秋》哉?’太史公曰:‘余聞董生曰??’”[2]1352按“生”者乃“先生”之意,可以指稱老師,“董生”即董仲舒先生。一般稱司馬遷受學于董仲舒者,乃據此而推定。

司馬遷曾自述其學習、游歷情形曰:“年十歲則誦古文。二十而南游江淮,上會稽,探禹穴,窺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講業齊魯之都,觀孔子之遺風,鄉射鄒嶧,戹困鄱薛彭城,過梁楚以歸。于是遷仕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還報命?!盵2]1350-1351既仆仆于途,歷時必甚久;而董仲舒又曾出仕為江都相,以至膠西王相??梢酝浦舜四芤娒娴臅r間應屬有限。另據《史記》董仲舒傳記所載語氣觀之,并不易看出彼此有密切之師生關系。還有司馬遷書寫董仲舒,并未述其著作,另董仲舒現存著作亦未嘗提及司馬遷。據此諸端判斷,司馬遷即使曾受教于董仲舒,為時似非甚久,也未必遍閱董仲舒之著述,其對董仲舒之學雖有所了解,可能并不十分深切。以故于撰寫《史記·儒林列傳》之董仲舒傳記時,乃有簡略之嫌。

班固生于東漢之世,上距董仲舒已逾二百年,當然無法親炙于董仲舒,但可以私淑之。最主要的是《漢書·董仲舒傳》詳載了董仲舒的著作,云:“董仲舒所著,皆明經術之意,及上疏條教,凡百二十三篇。而說《春秋》事得失,《聞舉》《玉杯》《蕃露》《清明》《竹林》之屬,復數十篇十余萬言,皆傳于后世。掇其切當世施朝廷者著于篇?!盵1]1173可見不僅傳于世,而且有切合時務的精選本。另于《漢書·藝文志》中六藝類下著錄“《公羊董仲舒治獄》十六篇”[1]881,于諸子儒家類下著錄“《董仲舒》百二十三篇”[1]889①按此百二十三篇應即本傳所載“皆明經術之意,及上疏條教”者。。凡是皆可見班固有機會遍閱董仲舒之著作,對董仲舒之學必然有深入的了解,故所記載者較詳。

(二)司馬遷、班固對董仲舒的影響程度了解不同

董仲舒雖然在其天人三策第二策中向漢武帝建議“興太學,置明師,以養天下之士”,但漢武帝其實并未因此而重用董仲舒,也未立即采納其建議。后經丞相公孫弘與太常、博士等建議“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學成之后并加任用,“自此以來,公卿大夫士吏彬彬多文學之士矣”。其后“昭帝時,舉賢良文學,增博士弟子員滿百人,宣帝末,倍增之。??元帝好儒,??設員千人”[1]1544-1545,其蓬勃發展情形,《漢書·儒林傳》“贊曰:‘自武帝立五經博士,開弟子員,設科射策,勸以官祿,訖于元始(漢平帝年號),百有余年,傳業者寖盛,支葉蕃滋,一經說至百余萬言,大師眾至千余人,蓋祿利之路然也?!盵1]1555,雖云“蓋祿利之路然也”,但確實造成儒學的興盛。其實除“興太學,置明師,以養天下之士”以外,董仲舒其他如重德輕刑、不與民爭利等主張也受重視而部分實行,對政治、經濟皆造成影響。

凡此董仲舒之影響情形,司馬遷并未能及身而見,而班固則躬逢其盛,故在《漢書·董仲舒傳》中稱:“及仲舒對策,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立學校之官,州郡舉茂材孝廉,皆自仲舒發之?!盵1]1173既詳載其天人三策之建議,更在《董仲舒傳》及《儒林傳》中概述其主張逐步實現之情形。

四、結語

按董仲舒生當儒學長期衰歇而漸次復蘇之時代,以治《春秋》為博士,致力于講學著書,進退容止胥依于禮,學者皆師尊之。又高瞻遠矚,曾三對漢武帝之策問,提出興學立教等多項應興應革之主張。惜生前并未獲得重用,雖曾兩任諸侯相,但所事者均為驕縱之主,幸能以其學行獲得敬重善待,然皆無法發揮長才。其間甚至于不知何故被廢除官職(于江都相任內“中廢為中大夫”),更因受誣枉而下獄,幾瀕于死(“下仲舒吏,當死,詔赦之”)。遭遇可謂極為困頓,曾著《士不遇賦》以自況①唐歐陽詢主編之《藝文類聚》、北宋孫洙所得佚名《古文苑》皆載有其文。。

所幸司馬遷獨具慧眼,將董仲舒列于《史記·儒林列傳》中,論述雖嫌簡略,但已能將其學行之大略表而出之。

及至東漢之世,董仲舒的著作已流傳于世,其主張也大抵被朝廷實行,影響彰著。以故班固撰著《漢書》,乃將董仲舒單獨立傳,并大量擴增篇幅以紹述董仲舒。較之《史記》,雖然所增內容之項目并不多,但如董仲舒所上天人三策、董仲舒之著作,皆大有助于對其思想與主張之了解。至于傳末之贊語,并未見班固之評論,僅臚列劉向、劉向之子劉歆、劉向曾孫劉龔之見。但祖孫四代三人之意見并不盡同。約而言之,劉向極為推崇董仲舒,稱“董仲舒有王佐之才,雖伊(尹)、呂(尚)亡以加,管(仲)、晏(嬰)之屬,伯者之佐,殆不及也”。但劉歆則以為“伊、呂乃圣人之耦,王者不得則不興。??而曰管、晏弗及,伊、呂不加,過矣”,但也肯定董仲舒之成就,曰:“仲舒遭漢承秦滅學之后,六經離析,下帷發憤,潛心大業,令后學者有所統壹,為群儒首?!敝劣趧?,則“以歆之言為然”。班固雖然自始至終未下一字評語,但稱劉龔為“篤論君子也”[1]1173,參照《漢書·敘傳》所言:“抑抑仲舒,再相諸侯,身修國治,致仕縣車。下帷覃思,論道屬書,讜言訪對,為世純儒?!盵1]1778顯然較傾向劉歆、劉龔之見,與班固同時代之王充,在其《論衡·別通篇》中言:“董仲舒雖無鼎足之位,知在公卿之上?!盵3]134更在《論衡·超奇篇》中稱:“文王之文在孔子,孔子之文在仲舒?!盵3]137所重也較傾向于其對儒學之功勞貢獻。

綜上所述,可以充分看出司馬遷對董仲舒之生平及學術,能導其源而書之于前,班固繼而浚其流而加密于后,終使董仲舒之學行與貢獻,不僅能為后人知曉,且深切了解其卓著影響,而得以永垂不朽也。

猜你喜歡
儒林班固董仲舒
春秋決獄與法律解釋——以董仲舒春秋決獄案例為中心的考察
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問題研究述評
《董仲舒思想通解》出版
班固救馬
懸梁刺股
管窺《儒林列傳》中司馬遷的儒學觀
春秋“王魯”說芻議:以董仲舒為中心
“儒林有戲” 新瓶裝舊酒 移步不換形
從《史記·儒林列傳》、《漢書·儒林傳》看漢前儒學發展
孝繼父業的班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