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元現代化還是多元現代化?*
——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之答

2024-01-02 12:05羅雯雯鄧伯軍
中共天津市委黨校學報 2023年5期
關鍵詞:中國式現代化道路

羅雯雯 鄧伯軍

隨著世界歷史的推進,一元現代化與多元現代化之爭甚囂塵上。厘清“一”與“多”的現代化之辯,利于豐富現代化之批判性的理論空間,益于完善現代化之現實性的實踐操作方案。黨的二十大報告給出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準確定位:“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保?](P63)這一對中國式現代化核心要義所作的精準定位,回應了學界關于“一元”與“多元”的現代化之爭,書寫了現代化敘事邏輯的新篇章,為現代化發展貢獻了合理可行的中國經驗,提供了行之有效的中國策略。作為全球性命題,現代化是包括中國式現代化在內的世界上所有國家現代化過程的結晶。在某種意義上講,“中國式現代化”命題本身就確證多元現代化生成的可能性。一元現代化蘊藉著先進即合理、先進即正義的強制性邏輯,致力于將西方現代化道路書寫為唯一獲取現代性的典范式存在,從而將其現代化方案置于“普世”的超然地位。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創造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2],為世界上的社會主義國家謀劃切合自身實際的現代化路徑提供了多樣選項,還為世界上既希望快速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現代化圖景提供了多樣選擇,同時為破解全球性現代化難題提供了中國方案。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消解了一元現代化敘事情景的封閉性、排他性、自利性,書寫了開放性、利他性、共贏性的多元現代化新樣態。

一、 現代化敘事的肇始:“單線論”與“多線論”

西方以其現代化的先發性,杜撰現代化即西方化的“真理性”,從而派生現代化“單線論”的“合理性”。其核心要義在于以刻畫現代化的單向發展路徑,將西方資本主義的現代化發展圖式繪制為現代化的唯一樣板,并以此誘使其他國家向資本主義方向變革,將其納入資本所設想的世界格局,進而完成資本剝削的“宏偉版圖”。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在厘清資本邏輯與勞動邏輯的基礎上,對二者進行重組,建構起“以人民為中心”的現代化關于行動與經驗的現實架構,進而終結了現代化的傳統一元框架,開啟了現代化的多元生長樣態?!爸袊浆F代化”命題本身就為多元現代化生成的可能性提供了有力證明,不僅破除了“現代化即西方化”的經典現代化理論迷思,打破了西方現代化“唯我獨尊”的話語霸權,同時宣告了“歷史終結論”的破產。在某種意義上講,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確證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其迭代升級并非是對西方現代化道路的發展邏輯進行機械、盲目、簡單的復刻,而是超越該邏輯本身,通過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新道路,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

(一)從后發外生型現代化到先發內生型現代化

根據發展動力之不同,可將現代化劃分為先發內生型現代化和后發外生型現代化。所謂先發內生型現代化是現代化元素在國內經濟社會中歷經漫長的社會變革發展成熟的結果,是社會自身力量實現的內部創新。其現代化的驅動力主要源于社會內部所孕育的、具備較強的自我發揮功能的現代生產力。質言之,先發內生型現代化是“自下而上的主動型的漸進性現代化”[3]。后發外生型現代化是在國際競爭的激烈態勢中,在自身內部因素先天不足的條件下,“社會受外部沖擊而引起內部的思想和政治變革并進而推動經濟變革的道路”[4](P101)。在應對外部沖擊的過程中,由于國內經濟社會發展與外來的現代化需求不相匹配,各種社會矛盾與社會動蕩大幅且急速地集中展開。在外來壓力及其激發的內部矛盾的雙重作用下,國家作為組織和控制經濟社會的最根本、最重要的公共機構,運用其強大的組織力量或主動或被動地啟動適應現代化的變革進程。因此,其開啟現代化的助推力主要源于外部因素的沖擊與壓力。質言之,后發外生型現代化是自上而下的急進性現代化過程。雖然兩種現代化發展進程具有明顯差異,但并非完全對立,而是交互影響的、“國際的開放性的變遷”[4](P103)。

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是由外生型現代化到內生型現代化的歷史性超越。中國的現代化雖曾在外部因素的強烈沖擊下,攜有自外逼入而非由內發生的痕跡,但中國式現代化并非純粹的外生型現代化。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通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認清了推動中國現代化變遷的依靠力量,從而最廣泛地集中和動員社會內部結構力量,有效地化外部推動力為內部驅動力。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強化內生動力的同時,也為其現代化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通過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推進內生動力與外生動力實現了良性互動和有機統一。中國式現代化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過程中,以內生資源作為現代化的源頭活水,構建了以高質量發展的內生動力為主、以內外動力相互促進的雙循環格局,實現了高水平的自立自強、高水準的對外開放、高規格的內外聯動,進而跳脫出西方現代化內外不均的發展陷阱,完成了由自發到自覺,由外生到內生的均衡式、跨越式發展。

(二)從被動型現代化到主動型現代化

現代化是“一個人類社會由傳統的農業社會向現代的工業社會和更高級的社會形式轉變的世界歷史過程”[5]。根據推進方式之差異,可將現代化劃分為被動型現代化和主動型現代化。被動型現代化是迫于外部環境的沖擊所進行的被動反應。由于不自覺地被迫卷入現代化的漩渦,被動型現代化的轉變過程帶有突發強制性,因此在轉型過程中所遭遇的內外阻力也異常強烈。外來沖擊波引發社會秩序的瓦解與裂變,導致社會動蕩和社會激變。在主動型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中,社會因素進行的內部創新大多是同步化的變革,所受阻力較小。當變革在某一節點引發聚變時,以強大的內部沖擊力突破傳統的發展格局,使“一種新的生產力和新的生產方式在舊社會的母體中孕育成熟”[4](P139),最終實現向主動型、自覺型的現代化新樣態過渡。

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是由被動型現代化到主動型現代化的歷史性躍遷。中國最初是在西方列強的入侵下,以喪失主體性的被動姿態卷入現代化浪潮的。由于“中國社會長期形成的‘超穩定結構’的內在限制”[6](P69),中國近代社會缺失自主產生現代化的內部因素。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在探索現代化的過程中,以理論自覺指導實踐創新,又以社會實踐推進理論創新,構建起對現代化的清晰認知,進而將現代化的演進轉化為更為自覺的實踐活動。在探求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中,中國共產黨通過把握歷史發展規律、透析歷史發展特點、發揚歷史主動精神,構建有效國家治理能力,打破了現代化過程中的對外“路徑依賴”,牽引中國人民在精神上化被動為主動,自主探索和構建符合中國實際的現代化方案。中國共產黨“在馬克思主義現代化理論指導下,結合時代發展的特征和自身發展的實際,走出了一條合乎時代要求,既適合人民需要,也有益于世界發展,實現國家富強和民族復興目標的‘主動現代化’之路”[5]。中國式現代化通過締造發展權利的主體性,打破發展主體的內在禁錮,孕育出現代化的內在生長力。由此跳脫出被動誘發型現代化的“沖擊—回應”范式,有效推進中國從被動適應挑戰到主動迎接挑戰的積極轉換,實現了從被動卷入現代化到認識現代化、適應現代化、建構現代化的良性置換。

(三)從依附型現代化到自主型現代化

根據發展圖式之區分,可將現代化劃分為依附型現代化和自主型現代化。依附型現代化強調“中心”與“邊緣”的位置結構。處于“邊緣地位的不發達國家在資金、技術、市場等方面依附于中心地位的發達國家”[7](P17),導致其現代化的發展進程、發展動力、發展方向被處于中心地位的國家所操控,喪失了現代化發展的自主性,最終兩者之間演變為“一種支配與被支配、控制與被控制的關系”[8]。自主型現代化更加凸顯現代化進程中的自主性和歷史進程中的主體性姿態,以獨立自主作為現代化發展的基本原則。在某種意義上講,真正成功的現代化都是自主型現代化。走向自主型現代化的關鍵是要擺脫“依附”。自主型現代化立足于有選擇的現代化,并非“照葫蘆畫瓢”;聚焦于和諧的對外交往,并非封閉性的自我轉變;著眼于多元化的現代化進程,并非單一的演進圖式。

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是由依附型現代化到自主型現代化的歷史性變革?!盎凇浜蟀ご颉纬傻膶W習西方現代性的應激性反應”[6](P75),近代中國開啟了對西方現代化的無意識模擬和學習。從“師夷長技以制夷”到“中體西用”,再到“全盤西化”,西方現代化在輸出過程中所裹挾的殖民擴張的目的性,以及近代中國仿效模仿的應激性,導致近代中國的現代化處于效仿、趕超西方的被動依附狀態。但在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中,既有學習西方現代化的一般特征,也有獨立自主探索的中國特色。中國共產黨通過“兩個結合”確定了現代化的發展主題,做到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堅持獨立自主的發展原則,在順應時代潮流中保持發展的自主性,走出了具有中國國情底色、科學社會主義本色、獨立自主特色的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由此,中國式現代化不僅擺脫了“現代化即西方化”的思維定式,還破解了或“依附”發展或“脫鉤”發展的二元悖論,在歷史與現實中打破了以往依附性發展的不平等地位,在理論與實踐中破除了支配與從屬的思維定式,構建了獨立自主、開拓創新的現代化新格局。

中國式現代化實現了從后發外生型現代化到先發內生型現代化、從被動型現代化到主動型現代化、從依附型現代化到自主型現代化的歷史性轉變,不僅以自身演變的歷史現實驗證了“多線論”的科學性,而且以多向性的發展路徑打破了“一攬子”式的“單線論”發展模式,以“并聯式現代化”的新邏輯超越了“串聯式現代化”的舊邏輯,更以現代化的中國方案揭啟了現代化于不同文明場域的多元敘事面向,開創了人類社會歷史上最有影響力的現代化發展之路,為渴望自主實現現代化的社會形態變遷的國家提供了全新選擇。

二、 現代化敘事的悖論:“傳統—中國”與“現代—西方”

西方國家按“傳統與現代”的二分法,將社會發展現象塑造為截然對立的關系,強調現代化是“傳統”轉向“現代”的單一演進,是西方啟蒙和開化其他國家的單向過程,并以此衍生出“傳統”即落后、“現代”即先進的虛假特征,進而將“現代”與“傳統”編排為先進與落后的宰制關系,“傳統”與“現代”二元對立的歷史敘事背后隱藏的是“傳統—中國”與“現代—西方”的對立。但“傳統”與“現代”并非純粹對立,“因為任何現代社會都不可能是純粹的現代性社會,而是現代性與傳統性兼而有之的社會”[4](P31)。中國式現代化通過“兩個結合”,以馬克思主義的創新發展滋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與時俱進。通過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經典元素的推陳出新、革故鼎新、守正創新,實現從“民惟邦本”到“人民至上”的現代轉型,從而構筑起“傳統”與“現代”兼而有之的現代化新格局,消融了“傳統—中國”和“現代—西方”悖論所炮制的“西方中心主義”獨斷論,成功跳脫出“傳統—中國”與“現代—西方”二元對立的思維牢籠。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彰顯了這樣一種學術智慧:“并非在‘傳統’之后才有了‘現代’,恰恰相反,我們是因為有了‘現代’而發生‘傳統’——現代人所說的‘傳統’是為‘現代’而生的,因為惟有‘現代’才能賦予‘傳統’的意義”[9]。也就是說,中國式現代化并沒有盲目割斷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層脈搏,而是在揚棄中實現“傳統”與“現代”的良性嫁接,在邁向現代化的過程中創造出既關聯“傳統”又契合“現代”的現代化新框架,為“傳統”與“現代”的良性互動和有機結合提供了可行性證明。質言之,中國式現代化框架下“傳統”與“現代”的這種映照使廣義現代化轉型論成為一個“不朽的命題”。

(一)現代化敘事的本質:資本本位與人民本位

敘事本質的差異性造就了現代化發展模式的殊異。以資本邏輯為本位,是西方現代化敘事的本質,這從根本上規定了其敘事的本性和命運。西方以資本邏輯為本位的現代化將資本增值作為現代化發展的內在動力,勾畫出以資本的生產和擴大再生產為核心的現代化發展運行軌跡?!皬馁Y本主義發展史看,西方現代化道路的形成史實質上就是一部資本全球化的歷史,集中反映了整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所具有的世界性特征和全球擴張性現代化圖景”[10]。質言之,西方現代化的本質是資本現代化,資本本位既是西方現代化的內發動力,也是西方現代化所探求的最終結果。與之不同,中國式現代化敘事的本質是以人民邏輯為本位的,現代化的人民邏輯決定了主權國家的人民主體地位。因此,要破除主權國家的“資本為王”的實力原則,將現代化的資本本位揚棄為人民本位,將人民本位的發展理念作為現代化道路的本位體現和本質體現?!爸挥袚P棄資本統治,摒棄以資本為中心的現代化,才能實現以人民為中心的現代化”[11]。

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始終秉承“協和萬邦”的交往原則,以主權國家的人民本位邏輯揚棄西方現代化的資本本位邏輯。西方現代化在發揮資本的歷史作用時,因資本本位“所包含的剩余價值率下降趨勢”[12](P126)觸發危機,從而在自我增值中使自我貶值,在克服限制中誘發自我抑制,在推動生產力發展的同時觸發生產力危機。因此,西方現代化是局限于資本邏輯,并遭其內在限制所反噬的、不可持續的發展模式。而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遵循主權國家一律平等的發展邏輯,將相互尊重國家主權的“和平共處”原則作為現代化發展的理念引領,將國際關系法治化作為現代化發展的價值取向,將主權國家“雙贏、多贏、共贏”作為現代化發展的實踐導向。通過確立主權國家在現代化發展中人民邏輯本位,牽引各國共商發展戰略、共建發展道路、共享發展成果,進而激發各國共同建設現代化的自主性、積極性、創造性。因此,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提倡的是主權國家共建共治共享的可持續發展模式。

(二)現代化敘事的形態:世界市場與國際社會

敘事形態的異樣性造就了兩種現代化發展模式的圖景差異。世界市場是“資本存在與發展的基本方式”[13]。資本作為世界市場的基本驅動力量,形成了以資本為核心的眾星拱月式的世界市場體系,致使世界現代化服務并服從于資本增值。因此,從資本現代化角度看,“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們不想滅亡的話——采用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它迫使它們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謂的文明,即變成資產者。一句話,它按照自己的面貌為自己創造出一個世界”[14](P35-36)。中國式現代化秉持“世界好,中國才能好;中國好,世界才更好”[15](P440)的發展理念,以“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16](P58-59)為目標,通過樹立正確的義利觀,構建既發展自身又造福世界的新型現代化,倡導主權國家從逐利性、掠奪性的交往走向道義性、和平性的交往,最終“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17](P272)。

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始終秉持“兼濟天下”“以和為貴”的交往方式,以國際社會的和平共處發展理念超越了西方現代化的世界市場式的拼搶觀念。西方現代化依據世界市場中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經由殖民掠奪、侵略擴張、血汗工廠等手段搶奪世界市場,從而實現資本的全面擴張和剩余價值的攫取,完成資本的國際化生產與轉移。就此,西方現代化展現出侵略性、掠奪性的強權式現代化圖景,妄圖構建一個充滿對抗和剝削的現代國際關系。而中國式現代化遵循國際社會的和平共處發展理念,始終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的決心,不僅源于“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也是中國人民從近代以來的苦難遭遇中得出的必然結論”[18]。中國式現代化堅守“義利相兼,義重于利”的義利觀,應時勢、守道義、得人心,不僅超越了新自由主義“叢林法則”式的“贏者通吃”舊理念,還引領了公平正義、和平共贏的新型現代化理念。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規避了西方現代化的“修昔底德陷阱”,破除了西方現代化的“國強必霸”悖論,在和平的國際社會中順應歷史潮流、把握歷史主動、力爭現代化的發展機遇,并以自身發展捍衛世界和平。因而,中國式現代化構建的是世界局勢和平穩定、國際關系良性互動的現代化圖景。

(三)現代化敘事的路徑:文化霸權與文明互鑒

敘事路徑的差異性造就了兩種現代化發展模式的分歧。文化霸權是具備排他性的“唯我獨霸”的交往思維,致力于以文明優越感推行文化殖民主義,從而建立單一文明“一家獨大”的統治地位。在某種意義上講,西方現代化過程即西方文化霸權的形成過程。中國式現代化超越了西方現代化過程中的霸權邏輯,秉持弘揚平等、包容、多樣的文明觀,以開放文明的交流交際破除封閉自洽的文明隔閡,以和諧文明的互鑒交往化解對抗排他的文明沖突,以多元文明的共存共榮超越“一家獨大”的文明優越。換句話講,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以“文明互鑒論”破解了西方現代化的“歷史終結論”。不僅超越了以資本為驅動的西方現代化的霸權邏輯,還從根本上否定了資本邏輯宰制下的文化殖民主義。

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始終堅持“博采眾長”“兼容并蓄”的學習思維,以文明互鑒的交往新思維領先西方現代化“唯我獨尊”的“文明沖突論”。西方現代化認為“一個普世的文明需要普世的權力”[19](P72)。在資本邏輯宰制下,其憑借先發優勢,孕生了“文明—西方”與“野蠻—東方”的霸權邏輯,并“運用它的這種權力向其他社會推行其價值觀、實踐和體制”[19](P72),從而將資本主義文明形塑為人類文明發展的樣板,妄圖以此重塑、同化甚至抹殺所謂“野蠻”文明,構建同質化的單一文明形態,推行狹隘的單一文明發展路徑,進而“以文明之名行統治之實”[20](P194),將其他國家建構現代化文明的進程納入資本主義國家所設想的世界殖民體系?!拔拿饕蚪涣鞫嗖?文明因互鑒而豐富”[17](P258)。各國文明只有在交流互鑒中美美與共,才能繪就多姿多彩的文明畫卷。中國式現代化通過文明交流實現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繼往開來與開拓創新,并以此激活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性發展和創造性轉換,開創了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人類文明新形態,顯現了民族性與世界性、開放性與包容性、普遍性與特殊性的統一。中國式現代化通過文明互鑒破除了“西方中心主義”的“C位”執迷,跳脫出西方“文明沖突論”的思想桎梏,構建了多元文明和合共生的現代化新道路,為開創文明賡續新路向提供了宏大的世界性場景。中國式現代化不僅打破“文明—西方”與“野蠻—東方”的二律背反,還為處理多元文明關系提供了新思路、新視角、新范例。

中國式現代化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不忘本來”:扎根中國大地,通過中國傳統元素的推陳出新、革故鼎新、守正創新,為中國式現代化植根塑魂;“吸收外來”:通過交流互鑒實現中華文明的與時俱進,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養料和活力;“面向未來”:面向“兩個一百年”,面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面向“共產主義”,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信心與期望。實現從“資本本位”到“人民本位”、從“世界市場”到“國際社會”、從“文化霸權”到“文明互鑒”的現代轉型,從而構筑“傳統”與“現代”兼而有之的現代化新格局,跳脫出“傳統—中國”與“現代—西方”二元對立的思維牢籠。

三、 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對一元現代化敘事的超越

一元現代化裹挾著“西方中心主義”的優越性思維,致力于將西方現代化塑造為“普世”發展模式。中國式現代化的成功實踐打破西方現代化的“普世”迷思,推動現代化從單一的民族的“區域性價值”向“世界歷史性價值”的全球外溢,從而完成了現代化的特色、格局、動力、價值意義的歷史性重構。中國式現代化以符合國情的中國道路,促使現代化敘事由“資本書寫”向“人民書寫”的轉變;以獨立自主的中國實踐,促使現代化敘事由“普世邏輯”的同質化訴求向“共同邏輯”的多元化樣態進行轉換。質言之,中國式現代化解構了一元現代化的敘事霸權,構建了多元共生的敘事景觀。

(一)現代化的特色定位

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之“超越性”,在于其基本特色更為系統。

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叭耸乾F代化賴以展開的先決條件”[20](P126),在人口規模巨大與現代化“聯姻”的過程中,人口規模巨大與現代化會產生聚合效應,人口規模巨大既是中國式現代化所面臨的客觀現實與基本國情,也是中國式現代化本身的重要特征與發展優勢。因此,要實現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就要搶占解決問題的“人”的主體性優勢,充分發揮“人”的聚合力量,釋放人口紅利、超大人口規模市場紅利及世界超大規模經濟體紅利,同時要根據人口未來的發展變化趨勢重新審視人口規模巨大與經濟社會及資源環境等之間的相互關系,促進人口素質實現質的飛躍,促使人口紅利躍升為人才紅利,將人口規模巨大真正轉變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關鍵動力和巨大優勢,構建起高質量發展的現代化新道路。

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明確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普惠性,強調生產力層面的“富?!焙蜕a關系層面的“共同”。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也是全體人民美好生活的共同期許,更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最終目標。中國式現代化不僅以高質量發展保障共同富裕的物質基礎,使共同富裕作為一種現實行動取得實質性進展,還以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道義制高點,明確主體范圍內所有人共享發展成果的實踐指向,最終建成惠及全體人民的現代化新道路。質言之,中國式現代化超越了西方以資本主導的、少數人的、兩極分化的現代化。

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在“高度的現代化”的社會,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必然是協調發展、相互促進的。物質文明對精神文明起到基礎性作用,為精神文明提供必要的物質基礎和前提條件?!拔镔|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14](P591)。作為人類歷史進程中的一次大跨越,中國式現代化不僅實現物質生活水平提高,而且實現精神文化生活豐富;不僅家家倉廩實衣食足,而且人人知禮節明榮辱,在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相互協調中跳出單一的低度文明發展模式,開辟現代化的新道路,創造出人類文明的新形態。質言之,中國式現代化有效解決了現代化過程中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發展不平衡、不協調的世界性難題。

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賦予中國式現代化更加符合生態文明核心要義的自然屬性,彰顯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相協調、突破西方現代化發展理念和模式的內在要求”[21]。中國式現代化將“以人民為中心”的生態自覺納入現代化框架,將生命共同體理念融入現代化建設過程,以“兩山理念”筑建生態經濟體系,以“美麗中國”牽引生態文明建設,統籌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實現高水平環境保護、高質量經濟發展、高品質人民生活的三位一體,最終構筑起綠色發展的現代化新道路。質言之,中國式現代化打破了“生態化等于西方化”的思維定式,駁斥了西方生態現代化唯一性的論調,為發展中國家走上生態現代化道路貢獻了中國智慧。

中國式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F代化作為世界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和主要旋律,其發展道路絕不僅僅是路向唯一的霸權之路,而是多元文明的交流碰撞,多元文明的交流碰撞并不等同于對抗沖突,和平發展才是合乎世界歷史發展規律、發展目的的最優選擇。中國式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的關鍵在于把世界機遇轉變為中國機遇,把中國機遇轉變為世界機遇,在中國與世界各國的交流中促理解,互鑒中促團結,共存中促發展。中國式現代化踐行相互尊重、互利共贏、和而不同的多邊主義,破除了封閉排他的狹隘思維,摒棄了零和博弈的對抗思維,以開放包容的心態在平等交流中拓寬文明發展空間,建設共生共享的現代化新道路。

(二)現代化的格局拓展

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之超越性,在于其發展格局更為科學。

從地域現代化到全域現代化的躍升,彰顯了中國式現代化均質均衡的新發展架構。全域現代化旨在縮小由廣闊的地域空間造成的發展差距,從而抑制不充分、不均衡的發展態勢,奠定整體性、協調性的社會發展總基調。中國式現代化以解決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為原則,通過新型城鎮化戰略優化以城帶鄉格局,以鄉村振興戰略鞏固協調發展成果,“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17](P81)。同時將區域差異作為公共政策考量重要因素,不僅制定地域幫扶發展機制,促進不同地域的同步發展,還通過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實現內與外、東與西、沿海與內陸的多重互動。中國式現代化通過城鄉和地域的協調發展,減少區域分化,從而破除城鄉差異和地域差異給現代化建設所帶來的時空差,實現了現代化的空間拓展。

從部分現代化到整體現代化的躍升,彰顯了中國式現代化協調統一的新發展布局。新時期的現代化是在整體視域中率先實現部分的最優化,再以關鍵領域為整體現代化夯實發展基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目標,則是從部分現代化轉向整體現代化,開辟了全新的現代化發展思路?!巴七M中國式現代化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統籌兼顧、系統謀劃、整體推進”[22]。整體性是協調性的邏輯先決條件,協調性是整體性的邏輯后置延伸。整體性現代化堅持系統思維,強調各個發展維度之間的有機結合,通過構建“五位一體”現代化的總體布局,以系統各要素的協同發展和有機統一獲取現代化發展效益的最優解,從而促使現代化的整體性推進。

從低水平現代化到高水平現代化的躍升,彰顯了中國式現代化高質量的新發展格局。堅持以高質量發展推進和拓展中國式現代化,就要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新發展階段回答的是“處在什么樣的歷史方位”的問題。為迎接新發展階段“不均衡、不充分”的新挑戰,中國式現代化要不斷深化對現代化發展規律的認知,切實增強推進高質量發展的自覺性,在高質量發展中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行穩致遠。新發展理念回答的是“堅持什么樣的指導原則”的問題。以高質量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就要把新發展理念貫徹到中國式現代化全過程,引領創建高水平的中國式現代化發展戰略。新發展格局回答的是“選擇什么樣的目標路徑”的問題。以供求的動態平衡作為戰略實質,以創新引領為戰略支撐,以擴大內需為戰略基點,以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戰略方向,以現代化經濟體系為戰略目標。

(三)現代化的動力升級

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之超越性,在于其發展動力更加多維。

走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根本動力在于社會主要矛盾的準確定位。社會主要矛盾“規定或影響著其他矛盾的存在和發展”[23](P320),深刻影響中國社會的發展走向,因而必須對矛盾結構體進行精準分析,從中抓取影響整個矛盾結構體的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基于正確的矛盾診斷才能真正把準中國式現代化發展進程的脈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16](P11)。準確定位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意味著精準把握社會基本矛盾在社會發展新階段所表現出的新特征、新結構、新問題。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以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為抓手,在不斷解決新矛盾新問題的新征程中動態演進,開創了符合時代需求、人民需要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

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核心動力是黨的全面領導。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扭轉了近代以后的歷史命運,并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各個時期取得偉大歷史成就,描繪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磅礴畫卷。因此,中國式現代化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不僅是中國人民的正確選擇,也是近代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和現代化建設偉大事業的主心骨、頂梁柱、方向盤,中國共產黨通過理論創新釋放發展活力,通過深化改革破解發展難題,匯聚磅礴的發展力量,夯實高質量發展根基,將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

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內在動力是偉大建黨精神。偉大時代呼喚偉大精神,偉大建黨精神為中國式現代化注入強大的黨內向心力和社會凝聚力,以更加強烈的歷史主動精神譜寫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篇章。以“革命理想”為根本點,不斷譜寫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篇章,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鑄牢信仰之基。以“斗爭精神”為著力點,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匯聚斗爭力量,凝聚斗爭品格,以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的拼搏姿態,投身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斗爭實踐。以“自我革命”為關鍵點,以壯士斷腕的勇氣,賦予中國式現代化進程所應具備的斗爭能力,使中國式現代化行穩致遠。以“不負人民”為落腳點,秉持為民之心、滿懷愛民之情、恪守為民之責的崇高價值取向,將人民至上的理念貫穿中國式現代化的始終,凝聚起建設中國式現代化的磅礴力量。

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關鍵動力是現代科學技術??萍剂t民族立,科技強則國家強。實現高質量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中國式現代化關鍵在于科技現代化。因此,要充分發揮科技現代化對中國式現代化的戰略支撐作用,亟須補短板、強弱項、固底板、揚優勢,真正使現代科學技術成為中國式現代化向前發展的第一動力。從科技創新、人才培養、體制機制等方面持續發力,努力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牽住“牛鼻子”,增強科技創新第一動力。發揮科技創新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引擎作用。筑牢“蓄水池”,把握人才第一資源,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撐。聚焦“卡脖子”,健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共同凝聚起中國式現代化的強大科技合力。

(四)現代化的價值優勢

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之超越性,在于其價值優勢更為高遠。

人民至上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價值邏輯。在發展理念上,中國式現代化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的發展理念,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讓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在發展標準上,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始終把“人民的滿意度”作為衡量標準,把人民擁不擁護、答不答應、高不高興、贊不贊成、滿不滿意作為檢驗發展成果的根本標準。在發展動力上,中國式現代化以“人民的需求”為發展的內生動力,充分激發人民內生動力、凝聚人民精神動能,以磅礴的人民力量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偉業。在發展歸宿上,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以“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為價值歸宿,以高質量發展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

“人的全面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價值旨歸。人是歷史的主體,亦是歷史的目的。因此,現代化的本質是人的現代化,人的現代化是現代化演進的最終目標。脫離歷史主體的現代化是“只見物不見人”的畸形現代化,勢必因違背歷史規律而被歷史無情地淘汰。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促進物的全面豐富和人的全面發展”[24](P123-124)的命題解決了中國式現代性的先驗主體(道德主體)與經驗主體(實踐主體)優先性悖論問題,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所訴求的“物的發展”與“人的發展”相協調構成中國式現代化的主體規定性的本質要求??偠灾?人是推動現代化的主體,人的現代化是現代化的應有之義。因此,中國式現代化要更好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努力提升每個人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提高人的現代化水平,繼而不斷提高社會的現代化水平。

全人類共同價值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價值遵循。中國式現代化是和平發展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在謀求自身高質量發展的同時,也為世界其他國家的發展創造條件、提供機會,維護了國際社會的公平正義。中國式現代化堅持求平等、促發展、圖共贏的合作理念,恪守“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積極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中國式現代化所弘揚的全人類共同價值,跳出了“西方中心主義”所宣揚的“文明優越論”“文明沖突論”“文明終結論”的西方現代化“普世價值”陷阱,為世界現代化提供了全新的價值遵循。

四、結 語

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以多元文明和平共生的現代化發展圖景,超越了以同一性扼殺多樣性的一元現代化道路,有力回應了“一元現代化”還是“多元現代化”的時代之問。中國式現代化秉承多元共生的“多線論”,構建多向度發展的現代化路徑,消解了“單線論”表征的“串聯式現代化”的舊邏輯。中國式現代化通過整合內生動力與外生動力成功實現了外生型現代化到內生型現代化的轉向,通過締造發展權利的主體性孕育出現代化發展的自覺生長因子成功實現了從被動型現代化到主動型現代化,通過“兩個結合”在理論與實踐中破除了支配與從屬的思維慣性成功實現了從依附型現代化到自主型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秉持守正創新的發展思維,構建“和合共生”的現代化新圖式,消融了“傳統—中國”和“現代—西方”悖論炮制的“西方中心主義”獨斷論。中國式現代化通過揚棄西方現代化的資本本位為人民本位確立主權國家“雙贏、多贏、共贏”的現代化發展實踐導向,通過確立國際社會和平共處的發展理念建構“普惠包容”的現代化新圖景,通過文明交流互鑒構建多元文明和合共生的現代化新道路。中國式現代化的成功實踐打破了西方現代化的“普遍主義”迷思,促使現代化敘事由同一性的“普世邏輯”向多元化的“共同邏輯”轉化??偠灾?中國式現代化并不是與西方現代化并列的一種特殊類型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并不拘泥于現代化本身做文章,而要通過反思現代化來超越現代化本身,開創人類文明的新形態。

猜你喜歡
中國式現代化道路
堅持中國道路——方向決定道路,道路決定命運
道聽途說
邊疆治理現代化
中國式民主
我們的道路更寬廣
不要讓中國式焦慮,廢掉了你的孩子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現代化詮釋
中國式失敗
一次騎行帶來的感悟
國內某1 700 mm熱軋廠現代化改造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