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志愿服務內涵發展及對策探析

2024-01-02 07:25汪琪陳晨子
中國輕工教育 2023年6期
關鍵詞:子系統志愿志愿者

汪琪,陳晨子

(1.南京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南京 211816;2.南京工業大學電氣工程與控制科學學院,南京 211816)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在全社會弘揚勞動精神、奮斗精神、奉獻精神、創造精神、勤儉節約精神,培育時代新風新貌,完善志愿服務制度和工作體系。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將“社會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確立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之一,將“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高度”納入2035年遠景目標之中。加強志愿服務工作內涵建設是高校全面加強黨的思政工作、服務“兩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身處新時代,無論從黨和國家的期待、社會綜合治理改革及高等教育改革的具體落實,或是大學生群體的特點變化來看,高校志愿服務都面臨著新的機遇與挑戰,需要構建更加科學完善的工作體系,實現事業的內涵發展。

一、高校志愿服務內涵發展的含義

系統理論認為,世界是關系的集合體,而非實物的集合體。系統是由多元素相互作用的復合體,包含一定數量相互作用的主體,自成系統的主體稱為子系統,各子系統又由若干不同層次結構中的要素組成。系統整體作用的發揮離不開各子系統的協調發展,可通過其內在機理和外部環境條件的改變加速演化成長,實現內涵發展[1]。錢學森院士是國內研究復雜系統理論的先驅,他認為事物是聯系的、發展的,社會系統工程就是包括整個社會的復雜系統[2],并提出從定量到定性的綜合集成法、綜合集成研討廳等求解復雜決策問題的認識論、方法論。正因為志愿服務工作中涉及的要素多元,且多呈現結構層次不同的非線性關系,本研究將基于系統理論的認識論,分析高校志愿服務的內涵發展問題。

2017年6月,國務院發布的《志愿服務條例》明確提出:“志愿服務是志愿者、志愿服務組織和其他組織自愿、無償向社會或者他人提供的公益服務?!盵3]要“鼓勵和規范志愿服務,發展志愿服務事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促進社會文明進步”[3]。高校志愿服務工作,既離不開高校作為志愿服務工作組織方的統籌指導和教育管理,也離不開志愿者、社會需求以及政策引導等方面的作用,具體而言,就是國家志愿服務事業的宏觀導向、社會現實需求、志愿者服務力以及高校教育支持共同構成了高校志愿服務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共同實現志愿服務工作內涵發展的總目標。

首先,高校志愿服務內涵發展是主流價值的宏觀導向及社會風尚所倡。我國志愿服務是黨領導下的群眾性道德實踐活動,以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為精神內核,反映了社會主義社會的新型人際關系,具有鮮明的價值體系,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倡導的價值觀、體現的民族精神與道德精神高度吻合,并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了生動載體和群眾基礎。

其次,高校志愿服務內涵發展是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的現實所需。目前大學生參與的志愿活動大部分屬于社會服務范疇,包括扶貧開發、賽會活動、社區服務、環境保護等,尤其在鄉鎮、街道、社區,高校相對固定的志愿者群體圍繞家政服務、文體活動、心理疏導、醫療保健、法律援助等公益服務項目,為政府和社會組織的工作提供了補充。此外,來自社會,尤其是政府的專項資金投入及政府購買社會工作服務也是志愿服務活動重要的經費來源,這都說明了社會發展、人民生活對于高質量志愿服務的迫切需要。

再次,高校志愿服務內涵發展是大學生志愿者綜合素質提升的發展所望。西方高校普遍將公益活動作為大學生的必修課程,把學生參加公益活動視作展示才能、擴大社會交往、積累工作經驗、贏得社會尊重的重要歷練。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參與志愿服務的人口比例及人員素質尚有提升空間,高校需引導志愿者在服務中提升自身綜合素質和有關專業技能水平,以高素質志愿者隊伍保障事業的持續發展。

最后,高校志愿服務內涵發展是高校全面加強思政工作的教育所向。內涵豐厚、注重實踐的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可以促進思想政治教育貫穿學生學習生活的諸多環節,促進志愿者不斷提高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及綜合能力,是高?!傲⒌聵淙恕备救蝿盏木唧w落實,也是“三全育人”的重要組成部分。

因此,高校志愿服務的內涵發展實質上是我國新時代志愿服務事業發展的宏觀導向、社會現實需求、志愿者服務力以及高校教育支持四個子系統的協調發展,它們共同構成了一個開放的高校志愿服務工作的復雜系統。系統科學的總體研究思路是基于對系統行為及內外部機制間相互關系的認識,找出系統的整體運行結構,分析并預判系統行為。因此,本研究將通過分析高校志愿服務工作的系統要素及其相互關系,找出進一步加強志愿服務工作體系建設的方法與建議。

二、高校志愿服務工作的系統特征及結構分析

系統理論認為系統結構決定系統功能,首先要根據研究對象的特征,分析構成四個子系統的內部微觀要素,進而把握系統內部結構及總體功能。

1.高校志愿服務工作的系統特征

1968年,奧地利生物學家Bertalanffy建立了開放系統的一般系統論,首次提出“復雜性”的概念,認為復雜系統具有整體性、有序性和目的性的特征。在此后的有關研究中,學者們一般認為復雜系統具有整體性、目的性、層次性、隨機性等特征??紤]到志愿服務工作的內涵及特征,高校志愿服務工作系統應具有目標性、層次性、動態性及持續性等特點。

一是目標性。即構成復雜系統的各子系統在運行過程中能實現一致的最終目的。長期以來,志愿服務的工作導向就是弘揚主流價值,培養時代新人,培育時代新風。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指出,學雷鋒和志愿服務是踐行社會主義道德的重要途徑。對高校教育支持子系統而言,立德樹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務,主流價值教育不能只是理論灌輸,實踐活動也不能流于形式,應該充分發揮大學生的主動性,更有效地實現德育教育和價值引領目標。

二是層次性。系統理論認為每個子系統相對于高于其結構層次的系統而言,只是構成這個復雜系統的其中一個階次。實際上高校志愿服務的每一個子系統都有其具體的構成要素,如在政府宏觀導向方面,全國志愿服務工作協調小組的職責任務可主要概括為弘揚主流價值、事業的統籌謀劃及工作協調、研究制定相關政策三方面內容。根據國內權威期刊或重點高校的有關研究成果可知,在高校志愿服務工作領域,社會現實需求子系統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等方面的需求要素,高校教育支持子系統包含志愿服務工作定位、教育培訓機制、保障激勵機制、管理機制等要素[4]。志愿者服務力子系統包括志愿者的社會歸屬感、理解洞察、職能拓展、幸福感、社會交往、公民責任、回報期望等要素[5]。由這些要素構成的高校志愿服務工作系統,是多階次、多回路和非線性結構的復雜系統。

三是動態性。復雜系統的持續發展需要通過協同合作、學習創新等形式實現各子系統間關系發展,帶來系統整體協調度的提高。高校志愿服務工作系統內涵發展的關鍵就在于高校自身要充分發揮主動性,不斷根據黨和國家政策的新要求、社會的新需要和學生發展的新情況調整方法、掌握規律,因時而進、因事而新,提升教育能力。

四是持續性及共同演化。盡管復雜系統由多個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子系統組成,但單獨強調任何一個子系統都不可能實現系統的長期目標,必須立足整體,協調好子系統間的相互關系,實現共同演化進步,才能提升系統的成長性。高校志愿服務工作系統是由政府志愿服務事業的宏觀導向、社會現實需求、志愿者服務力以及高校教育支持四個子系統構成的有機整體,只有各子系統之間合理匹配及統籌,才能推動整個系統協調、穩定、持續的成長。

2.高校志愿服務工作的系統結構

通過對高校志愿服務工作的內涵分析及系統層次性分析,本研究分別建立了高校教育支持、政府宏觀導向、社會現實需求、志愿者服務力四個子系統,其結構如圖1所示。

圖1 高校志愿服務工作系統結構圖

在該系統模型中,各子系統相互連接、相互作用,每個子系統的運行既取決于其內部結構和要素間的作用,也取決于它與外部的聯系,結合高校志愿服務工作具體情況,子系統間的相互關系如下。

高校教育支持子系統與志愿者服務力子系統相互影響。良好的志愿服務教育可以提升學生的社會歸屬感和公民責任感,有助于學生的成長發展,通過將志愿服務納入學分、評獎評優等激勵措施也能夠營造良好的制度環境,養成學生的志愿服務習慣。同時,志愿者隊伍健康成長帶來的社會效益及品牌效應,又能推動高校志愿服務教育的進一步發展。

高校教育支持、志愿者服務力與政府宏觀導向子系統相互影響。一方面,黨和政府宣傳倡導的主流價值、制定的志愿服務政策制度及個人信用服務系統的整體化建設,都對高校志愿服務教育、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的積極性產生促進作用,并將進一步引導高校志愿服務事業的發展方向。另一方面,高校的教育水平、志愿者服務能力也將為政策制定、政府監管提供決策參考及發展規劃的依據。

高校教育支持、志愿者服務力與社會現實需求子系統相互影響。社會需求情況及資源容量影響著高校志愿服務項目的開發、志愿者隊伍的招募及建設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它們共同決定了志愿服務項目的最終效果。同時,大學生志愿者的質量提升、分類別志愿者隊伍的不斷成熟,也將進一步滿足社會對志愿服務的需求。

政府宏觀導向與社會現實需求子系統相互影響。社會風尚、社會需求、基層社會治理水平、居民的文明素養情況等社會環境因素是政府行為的有效依據。同時,政府的政策引導也需要通過社會環境進行宣傳,在新時代文明實踐中落實,在文明城市、文明街道(鄉鎮)建設等工作中落實,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得以實踐與轉化。

三、高校志愿服務內涵發展面臨的現實問題

基于以上認識,為進一步了解高校志愿服務開展情況及面臨的現實問題,本研究面向江蘇高校志愿服務聯盟單位的五所本科院校發放了300份調查問卷,其中“985”高校1所、“211”高校2所、省屬高校2所,基于學生視角,圍繞志愿者在志愿服務活動中感知的國家宏觀導向、社會現實需求、志愿者參與情況以及高校的教育支持等方面的內容展開。調研實際收回有效問卷268份,有效填答率89.30%,受訪者中有88人表示經常參加志愿服務活動(每月1~3次),占比32.84%;163人表示偶爾參加(每學期1~3次),占比60.82%;17人表示從未參加,占比6.34%。大部分受訪者對志愿服務活動的組織、參與有一定認識。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受訪高校的志愿服務工作仍存在一些問題。

一是受訪學生大多對志愿服務事業的功能定位理解不夠充分。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志愿服務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6],“中國青年志愿者事業,是我們黨領導的共青團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創新工作領域、服務社會需求的一大創舉”[7]。志愿服務從動員方式、參與渠道、整體效果等方面,實質上發揮著黨教育引領青年、團結凝聚青年的職能。調查中,半數以上高校志愿者呈現出對于志愿服務有關政策及內涵功能理解不夠到位的情況,56%的受訪者認為各級政府應在志愿服務活動中發揮關鍵作用,如提供更完備的志愿者權益保障等;75.7%的志愿者對近幾年國家出臺的《志愿服務條例》等政策文件的具體內容不了解。事實上,《條例》中已經對政府和有關部門、有關組織在志愿服務事業發展規劃、資金支持、政策優待、工作協調等方面做了明確規定,目前江蘇、廣東等不少省份也出臺了省級志愿服務條例,專門強化志愿者權益保障力度。

二是受訪高校志愿服務活動在整合校地資源、服務社會現實需要方面協調度不夠高。在項目設計方面,42.19%的受訪者認為,活動設計未能與新時代新要求緊密結合是目前志愿服務工作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新時代賦予青年志愿服務項目新的內涵要求,高??筛鶕摇八膫€全面”總體戰略部署、鄉村振興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生態文明建設等總體要求,進行志愿服務的頂層設計及資源安排。在活動組織方面,93.28%的受訪者表示,所參加的志愿服務活動為所在高校黨團組織自發開展的項目活動,僅6.43%的受訪者參加過各級政府、街道社區組織開展的服務項目,大學生志愿服務廣泛性有余,專業性、系統性有限,校地各類志愿服務組織在工作力量和工作項目的統籌安排上并未形成有效合力。

三是受訪高校志愿服務工作在思想政治教育和主流價值文化宣傳方面發揮功能不夠充分。在參與活動內容及質量方面,79.48%的志愿者經常參與的志愿服務活動是事務性的社會服務,僅11.36%的志愿者參加過黨政理論宣傳類的活動項目。59.33%的受訪者表示通過參與志愿服務活動,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自我凈化,加深了愛黨愛國熱情,但同時有40%左右的受訪者認為參加的項目質量參差不齊,育人指向不夠清晰,部分工作項目零散隨機。事實上,高校志愿服務既是青年學子對社會訴求的回應,亦是傳遞黨的主張、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青年行動,大學生作為思想政治素質及文化層次較高的群體,應主動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國夢等主題教育內容融入實踐,進一步發揮志愿服務的價值引領及文化引領功能。

四是受訪高校志愿者素質不夠均衡。志愿服務內涵發展需要志愿者自身具備專業規范的服務水準,但在志愿服務工作制度建設方面,僅51.49%的受訪者表示在參與志愿服務活動前接受過至少2學時及以上的專門培訓,35.07%的受訪者未接受過專門培訓。49.66%的受訪者認為各級黨團組織、學生社團開展日常志愿服務面廣量大,學校缺乏行之有效的考核監督認定措施。志愿者服務水平的不均衡將影響志愿服務效果,需要組織方不斷強化培訓管理和制度建設,以高質量的隊伍建設確保服務目標的達成。

四、基于系統理論的高校志愿服務內涵發展建議

高校志愿服務內涵建設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需要多主體共同協作、相互促進,才能更好地整合資源,推動事業內涵發展。高校應主動結合系統結構特征,充分考慮政府、社會、志愿者組織、自身教育管理等多要素對志愿服務工作的影響,建設具有時代特征、學校特色的志愿服務工作體系,實現志愿服務質量的整體提升。

1.強化整體目標性,找準戰略性功能定位

“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方略的第一條,高校志愿服務事業要按照黨和國家對志愿服務的新思想新要求,把準前進方向,擴大青年推動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進程的參與度。高校作為組織者,必須全面理解新時代文明實踐的意義和價值,明確志愿服務工作的出發點,即通過志愿服務引導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把祖國、人民的需要作為個人的人生追求。要及時宣傳黨和政府在志愿服務領域出臺的各類重要文件,尤其是黨中央關于志愿服務工作的決策部署以及新時代志愿服務事業發展的整體規劃。在強調項目公共價值的同時,也要注重有效發揮志愿服務的教育價值,將大學生敢于擔當、開放自信的特點與志愿精神結合起來,使高校志愿服務既具有健康陽光的青春氣息,又能實現與主流價值觀的高度統一。

2.強化系統互動性,建設社會化運行機制

志愿服務組織具有較強的自組織特征,在組織策劃、社會動員、溝通交流、管理運行等許多方面又具備互聯網屬性,高校志愿服務項目的有效運行,可以參考自組織項目化、社會化、反饋式的內外部運行機制進行整體性的運行管理。首先是在高校內部強化互動,建立“去中心化”的穩定關系圈,讓各學生志愿服務組織在學校的統一管理下,進行項目制、開放式、自主化的發展,并形成統一的成果。其次是在高校之外強化互動,推動建設高效連通的社會化志愿服務平臺。高校志愿服務要得到社會認可、保持生命力,就必須結合社會實際需求,更加緊密地與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等方方面面的需求相聯系、與百姓關注的民生問題相聯系,目前“中國青年志愿者網站”“志愿中國網站”等平臺都開通了志愿者的實時招募通道,在各地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的文化、教育平臺建設中也常常有志愿者招募計劃,高校應進一步鼓勵引導大學生參與這些平臺的社會公共服務項目。最后是建立完善的用戶體驗及評價辦法。運行品牌需要良好的用戶口碑,尤其在大學生志愿服務做到基層、做進社區、做進家庭之后,高校更應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依據公眾需求和滿意度不斷優化服務項目建設。

3.強化動態協調性,創新精準化服務內容

系統的動態性是指在不同發展階段,系統會因為某些要素間關系的變化或內外部結構的變化,進而發生整體的變化。在高校志愿服務工作系統中,尤其需要高校因時而謀、主動融合,將志愿服務項目擺進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進行謀劃,在黨政關心、社會關注、學生關切的領域多做建設,有效結合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優秀傳統文化、青年文化和志愿文化。在發揮志愿活動的大眾性和廣泛參與性的同時,也需注重結合新時代文明實踐主題和自身學科優勢設計品牌志愿服務項目,提供具備某些專業特長的服務內容,讓志愿者面向特定需求提供專業性、分眾化的服務,如學習宣傳理論政策、環境保護服務、社會調查服務、科普知識宣傳、法律維權服務、鄉村規劃、豐富農民精神文化生活、動植物保護、兒童藝術素質培養等,主動提升配合度、協調度和大局貢獻度。

4.強化發展持續性,完善制度化保障機制

志愿服務不只是一次活動,而是一項事業。要實現高校志愿服務的內涵發展,讓工作產生持久、深入的教育力和影響力,高校需要進行全過程的制度設計。一是在事業發展方面,高校要推動志愿服務記錄的廣泛應用。民政部于2021年2月起實行《志愿服務記錄與證明出具辦法(試行)》,對于志愿者的服務信息記錄做出明確要求,保障志愿者的合法權益。大學生群體是志愿者的重要組成部分,未來高校應合理制定學校志愿服務工作的發展規劃,進一步拓展志愿服務記錄在學生評獎評優、就業實習等領域的應用,提升志愿者的工作熱情。二是組織建設方面,要建立高水平、廣參與的青年志愿者隊伍。當前不少高校嘗試將志愿服務作為必修課程以及學生的畢業要求,促進大學生養成參加公益服務的習慣。在制度要求下,高校應繼續在專業指導、人員培訓、考核評價方面給予引導和保障,充分發揮志愿服務的教育功能,幫助志愿者具備從事志愿服務的知識水平和專業技能。三是在提升影響力方面,要形成系統的志愿服務工作支撐體系。高校應在物資、場地、人員培訓、考核評價等方面給予支持,尤其注重建設具有高校自身特色的標志性項目,通過全媒體平臺宣傳,以良好的社會聯動效應提升青年的參與度,確保志愿服務長期、可持續、高質量發展。

猜你喜歡
子系統志愿志愿者
不對中轉子系統耦合動力學特性研究
高考志愿被篡改,考生該何去何從?
志愿者
我志愿……
我是志愿者
GSM-R基站子系統同步方案研究
駝峰測長設備在線監測子系統的設計與應用
為志愿者加油
我是小小志愿者
如何防止高考志愿再遭篡改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