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認知翻譯學視角下融合信息技術的口譯教學模式改革策略

2024-01-03 21:50李盼
校園英語·上旬 2023年8期
關鍵詞:口譯教學情景模擬信息技術

摘 要:信息時代對語言服務行業及語言教學行業提出了新要求,傳統口譯教學模式僅強調知識認知,忽略了學習者的“譯員”身份,不能完全實現新型口譯人才的培養目標。本文在分析傳統口譯教學模式不足、厘清口譯教學自身定位、總結信息技術在國內英語教學的應用經驗基礎上,探討從認知翻譯學視角結合信息技術,創造沉浸式口譯教學情景,重構注重學生文化認知及心理認知的口譯教學體系,以增強學生互動體驗,提升學生認知加工能力。

關鍵詞:認知翻譯學;信息技術;口譯教學;情景模擬

作者簡介:李盼(1997.12-),河南商丘人,廣東科技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應用翻譯。

一、引言

認知翻譯學涵蓋了認知語言學、認知心理學等認知理論,認知語言學作為其早期研究的基礎,認為語言是人基于現實世界進行互動體驗和認知加工而形成的,而翻譯活動作為一種雙語活動必然受到認知的影響??谧g教學如何納入“互動體驗”,讓學生譯員不斷“認知加工”是傳統口譯教學模式十分欠缺的領域。近年來,現代信息技術如AI(人工智能)、Digital Twin(數字孿生)、Blockchain(區塊鏈)、VR(虛擬現實)、ER(拓展現實)等的發展催使元宇宙(Metaverse)概念不斷完善,元宇宙經濟也隨之繁榮。元宇宙概念中融合的核心技術、虛擬現實技術,為使用者搭建了富有想象性(imagination)、沉浸性(immersion)與交互性(interaction)的情境,而傳統口譯教學恰恰缺乏為學習者創建真實語境,增強學習者“臨場感”的口譯教學模式。結合認知翻譯學,運用信息技術,尤其是虛擬現實技術教學改善傳統教學模式,可強調學生主體的體驗性和創造性、重視認知所產生的結果、培養學生雙語功底、增強學生文化素養、提高學生譯員口譯綜合能力。

二、國內認知翻譯學研究簡述

認知翻譯學(Cognitive Translatology)這一概念提出以來,翻譯領域就掀起了一股認知翻譯學研究的熱潮。近十年來國內學者對于認知翻譯學的研究主要可分為兩大類。一是理論性研究,即不斷探索并完善認知翻譯學的理論框架及研究范式等,如盧衛中和王福祥對認知翻譯學研究做了綜述并指出認知翻譯學的理論基礎、研究對象及研究方法;王寅將認知翻譯學描寫為“如何在譯語中識解原作者在原作品中的原意圖”,且解釋了語言表達主觀性的“識解機制”。二是翻譯實踐性研究,即從認知翻譯學視角探討不同翻譯文本的翻譯策略等,如袁晶晶選取《牡丹亭》的三個傳播廣泛的英譯本,并通過認知翻譯學比較三者對酒名的翻譯;張晨晨和郭書法以移情在語言學中的概念為基礎,分析了語言移情與翻譯的關系,并使用雙語對比方法對畢飛宇《玉米》及其英譯本進行了研究。

除了以上對于認知翻譯學的熱點研究之外,還有學者嘗試探討認知翻譯理論與翻譯教學的結合,如陳蓉蓉從認知翻譯學視角出發,關注學生元認知活動對翻譯學習的作用,同時探索學生認知、情感及環境等因素對翻譯教學的影響。再如陳寶娣基于認知翻譯學的角度,分析了當前高校英語翻譯教學的現實情況,探討了創新高校英語翻譯教學的對策。但以上研究并沒有涉及如何融合認知翻譯理論在口譯教學中納入實用的信息技術,為學生譯者創建沉浸式學習情境以改革口譯教學模式??梢哉f在認知翻譯學融合翻譯教學研究領域,成果不是很多,在利用信息技術融合認知翻譯學及翻譯教學領域,研究成果更是一片空白。

三、傳統口譯教學的分析

目前很多高校的口譯教學仍然比較傳統,多使用語音實驗室進行口譯教學,但由于教材、教學模式和評價體系不能根據口譯教學的特點更新,導致口譯課堂和其他課堂并無太大差別,不能很好地區分“翻譯教學”和“教學翻譯”。需要認清的是,口譯教學并不是為了單純提高外語水平,而是旨在幫助學生提升語言轉換能力及文化傳播能力、培養具備雙語乃至多語言轉換能力的職業化人才。

(一)缺少針對性的教學材料

首先,口譯行業跨學科性較強,口譯工作涉及業務談判、會展接待、技術交流、外事陪同、涉外導游等方面,目前高等院校英語的口譯教材雖可能涵蓋以上內容,但缺乏時效性,有些教材過于老舊,內容不能隨著社會熱點和市場行情靈活調整。其次,口譯工作不僅要求譯員具有夯實的雙語語言能力,也要求譯員具有豐厚的跨文化知識素養。目前市面上的口譯教材大多脫離跨文化語境,只重視知識認知,即只重視提升語言能力而忽略了文化情景,這樣會導致學生在今后的口譯工作中只會做“直腸子”,或許會致使不必要的文化沖突,影響口譯效益。

(二)缺乏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設計

傳統的口譯教學模式多以教師講解為主,課堂活動也以教師對學生為主??谧g過程是一個二語三方的交際系統,傳統口譯教學模式只重視“二語”但忽略了“三方”,即忽略了口譯活動的交際性?!耙粚Χ唷钡目谧g教學模式雖適合譯前講解,但在譯中階段過于墨守成規,不能為學習者創建真實的口譯情景,也不能培養學習者的抗壓及靈活應變的能力?!耙粚σ弧钡恼n堂活動,雖能檢驗學習者個體的語言能力,但由于課堂時間有限,部分學生不能參與到這種課堂活動中,只重視輸入不重視輸出,難以提高教學效率,不利于學習者將口譯技能內化為口譯能力,也不能應對職業要求,滿足人才市場的需求。

(三)缺失完善的評價模式

傳統口譯教學的評價方式采用期末考試這種單一的終結性評價形式,缺乏過程性評價,且在開展教學活動時,大部分情況下一味地依賴教師糾錯的評價模式,而評價標準通常為教學材料附錄的參考答案。這種評價模式不符合“譯前、譯中、譯后”的口譯工作模式,只將教學重點放在“譯前”和“譯中”,忽略了“譯后”的重要性??谧g學習者本身就是一個復雜的自組織系統,學習反思能讓學習者獲得自我體驗,查漏補缺并實現可持續認知結構發展。傳統的評價模式難以激發學習者的學習積極性和自信心,不能培養學生自聽自評、譯后反思的意識。

四、口譯教學的改革策略

諶莉文和王文斌在劃分口譯活動語境時借鑒了認知語言學的“在場”和“不在場”概念,語言、技術和情境都隸屬于相對封閉的、位于范疇中心的“在場”框架,社會文化、情感和趨勢等都隸屬于相對開放的、離中心較遠的“不在場”框架,這也洽合認知翻譯學強調的學習者的多模態融合認知機制??谧g教學中,位于口譯活動中心的“在場”情境對學生譯員的理解、記憶與重構影響巨大,而口譯活動涉及聽、說、讀、寫、譯等技巧,都需要在特定的“在場”情境中進行,情境對口譯教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使用信息技術可在幫助構建教學情境的基礎上豐富情景教學材料、調整教學模式、完善評價模式。

(一)利用信息技術,創建“在場”口譯語境

認知翻譯認為,翻譯的認知語言學模式為:翻譯是以對現實世界體驗為背景的認知主體所參與的多重互動為認知基礎的,譯者在透徹理解源語言語篇所表達出的各類意義的基礎上,盡量將其在目標語中映射轉述出來,在譯文中應著力勾畫出原作者所欲描寫的現實世界和認知世界,須兼顧“作者、文本、讀者”三個要素,倡導和諧翻譯。而口譯活動的“即時性”和“即席性”特點意味著口譯要同時兼顧以上三要素,即“作者輸出、譯員輸入、譯員輸出、讀者輸入”幾個環節強調連貫性。然而,傳統的口譯課堂通常只以教學音頻刺激學生聽覺,難以給學生建構真實的口譯場景,增強其對現實世界的體驗,自然會導致學習者口譯認知負荷問題。針對這一不足,教師可使用國家虛擬仿真實驗教學課程共享平臺作為輔助教學網站,引入虛擬仿真實驗課,為學生構建沉浸式口譯教學情景,通過運用仿真課程中的圖像、音頻、動作等刺激學生的聽覺、視覺等各類感覺,構建多模態融合學習環境。巢玥也通過實驗證明了虛擬現實仿真課可在口譯教學時幫助減輕學習者的口譯認知負荷、發揮程序性記憶的作用。除了已經構建完整的虛擬仿真課堂外,教師還可根據單元設計使用建模技術搭建虛擬情景。目前市面上比較成熟的建模技術有基于幾何造型的建模技術、基于圖像的建模技術、基于幾何造型和圖像混合的建模技術。鑒于操作性和便利性,教師可采用基于圖像的建模技術,搜集網絡影音資料并用3dMax等制圖軟件,結合教學內容搭建虛擬情景,向學習者呈現豐富多彩的學習環境和感官刺激,改善傳統教學模式。

(二)選取適用教材,創建“不在場”口譯語境

翻譯并不僅僅是單純的雙語轉換,口譯教學也不僅僅是提升語言能力。翻譯學習者,尤其是口譯學習者需要不斷提升跨文化交際能力與意識。相對于筆譯教學,口譯教學更要求教師培養學生的心理抗壓能力和瞬時反應能力??谧g“在場”語境可通過設置恰當教學情景,鍛煉學習者雙語轉換能力和技巧,而對于“不在場”語境,除了引入虛擬仿真實驗課之外,教師還需要在分析學生學情的基礎上,從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和內化口譯技能的角度靈活地增減口譯教學材料,拓展跨學科知識,鏈接科技前沿和社會熱點。此外,教師應充分利用語音實驗室和輔助教學軟件,通過線下課堂不斷錘煉學生的心理素質、提升抗壓能力、降低焦慮、刺激臨場反應能力,通過線上發布案例分析等學習任務,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提升學生的社會文化及情感認知能力,培養寬廣的國際視野和深厚的家國情懷,做具備人文情懷的中國故事傳播者。

(三)基于認知翻譯學,完善評價模式

認知翻譯學認為翻譯是一種認知活動,譯文是譯者在理解源語各種意義的基礎上,對作者現實世界和認知世界的勾畫。任何活動都有“過程”和“結果”,口譯也不例外,基于口譯工作流程,教師可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前中后”過程性評價模式。在譯前階段,教師可著重評價學生的“學習力”,通過線上布置學習任務,以“生生有匯報”的評價方式讓學生探試譯前任務,幫助學生豐富現實經驗。在譯中階段,教師可著重評價學生的“行動力”,依托學習情境構建任務情境和參與情境,為學生提供清晰的行動目標,適時獲取行動反饋,幫助學生內化口譯技能。在譯后階段,教師可著重評價學生的“思考力”,線下以生生評價為主要方式,以小組活動為基礎培養互評能力;線上以自我評價為主要方式,依托任務評價標準讓學生撰寫自評報告,自我剖析認知加工過程,實現總結提高。教師也可依據學生的自評報告剖析本次教學活動的目標是否達成,進行教學反思并二次備課,以便調整教學內容、方法及節奏。

五、結語

隨著對外交流地不斷發展,市場對于口譯人才的需求量也不斷增多,目前英語專業畢業生就業雖不困難,但不易找到工作內容重應用,工作待遇高的口譯工作。通過認知翻譯學指導下的口譯模式的推進,結合契合譯員工作模式的教學流程,可重點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增強學生對現實世界的體驗、幫助學生內化口譯技能、實現持續性認知結構發展、滿足市場需求。

基金項目:本文系廣東科技學院2022年“質量工程”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基于虛擬現實技術的英語口譯教學模式——以《交替口譯》課程為例 ”(項目編號:GKZLGC2022161)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王海山.虛擬仿真教學在高校實訓培訓中的探索[J].教育教學論壇,2019(51):161-162.

[2]盧衛中,王福祥.翻譯研究的新范式:認知翻譯學研究綜述[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3(4):606-616.

[3]王寅.認知翻譯學與識解機制[J].語言教育,2013(1):52-57.

[4]袁晶晶.認知翻譯學視角下《牡丹亭》中酒名的翻譯[J].海外英語,2017(4):138-139.

[5]張晨晨,郭書法.認知翻譯學視域下文學作品翻譯的語言移情研究:以《玉米》英譯本為例[J].常州工學院學報(社科版),2017(2):66-69,104.

[6]陳蓉蓉.認知翻譯學視角下的翻譯教學探究[J].海外英語,2022(15):125-127.

[7]陳寶娣.基于認知翻譯學視角創新高校英語翻譯教學的思考[J].海外英語,2021(10):30-31.

[8]栗文達.反思口譯教學:歷史、學理與現實[J].教育教學論壇,2022(29):17-20.

[9]吳文梅.口譯三角模型(細化版)ITModel:構建與闡釋[J].上海翻譯,2023(1):66-72.

[10]孟志剛,文婷.我國當代認知翻譯學三十五年縱橫談[J].現代語文(語言研究版),2014(7):4-8,2.

[11]巢玥.3D虛擬現實技術介入的譯前準備與交替傳譯認知負荷的相關性研究[J].外語教學,2021(5):93-97.

猜你喜歡
口譯教學情景模擬信息技術
新一代信息技術征稿啟示
新一代信息技術征稿啟示
新一代信息技術征稿啟示
信息技術在幼兒教育中的有效應用
芻議高??谧g教學的問題與對策
基于“翻轉課堂”教學法的大學英語口譯教學實證研究
高職英語口譯翻轉課堂教學有效探索
Materials Studio軟件在材料專業課程教學中的應用
情景模擬在“公共關系學”禮儀與技巧教學中的應用
地方本科院??谧g教學現狀與應對方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