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提升文化自信的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改探索

2024-01-03 21:50劉燕
校園英語·上旬 2023年8期
關鍵詞:文化自信大學英語課程思政

摘 要:大學英語課程作為各高校的一門公共基礎課,既是語言學習、文化交流的橋梁,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意識形態建設的前沿,因此大學英語課程在課程思政體系中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作為一名公安院校的大學英語任課教師,我們更應當責無旁貸地擔當起這一光榮的歷史使命,深入發掘大學英語課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本文將以《職通英語1》Unit 6 Delicacy為例,積極探索公安院校的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實施途徑。實踐證明,如果能在大學英語課程中有機融入課程思政元素,使兩者之間互為補充,形成協同效應,才能更好地為國家培養出既有過硬的警務專業知識、基本的外語溝通技能,又具備過硬的政治素質的復合型人才。

關鍵詞: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文化自信;教學改革

作者簡介:劉燕(1987.11-),女,寧夏警官職業學院,講師,碩士研究生。

一、研究背景

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明確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2017年12月,教育部發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其中提出要大力推動以課程思政為目標的課程教學改革,優化課程設置,梳理各門專業中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陡叩葘W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指出,課程思政建設是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任務,各類課程應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

二、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必要性

實際上,課程性質以及學科核心素養決定了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必要性。根據《高等職業教育??朴⒄Z課程標準(2021年版)》,大學英語課程是高等職業教育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同時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因此,教師應該重視充分挖掘大學英語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將其有機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當中,從而真正實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機統一。

新課標明確指出,高等職業教育??齐A段的英語學科核心素養。要求重視學生在職場情境中理解和表達觀點,進行有效口頭和書面溝通的能力,因此在實際教改中,教師不能一味地講授語言基礎知識而忽略學生在職場情境中的英語語言應用能力。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思維的邏輯性、思辨性與創新性,因此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改革迫在眉睫。

三、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目前存在的問題

第一,教師教學注重了語言的工具性,輕視了語言的人文性。教師只是在課堂上單一地講授了課文中的詞匯、短語、語法等語言點,而忽視了學生在職場情境下靈活運用語言進行寫作和口語表達能力的培養。第二,課程思政作為一種隱性教育,融入不夠自然,比較生硬,語言知識的學習和思政元素還存在“兩張皮”的現象,這樣的教學內容也很容易讓學生失去學習興趣,沒有達到語言知識學習+思政育人的雙重育人效果。第三,課程思政元素體現的方式太過單一,應該充分考慮將第二課堂和實訓作為補充方式。第四,教師獲取英文版思政元素材料的渠道較少,不能夠很好地補充課堂或者線上教學的需要。第五,教材內容沒有與時俱進,缺乏配套的數字資源,且教材內容中講解西方文化占比較高,本土文化素材較少。

四、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改探索實踐案例

高職學生基本學情分析——以2021級法務班為例。

本次共收到2021級筆者所帶法務2101、2102、2103三個區隊共計193份問卷。圖1、圖2表明其中大約有90%的學生屬于分類考試進入學校的,普通高考生源僅占4.15%。大約有41%的學生成績普遍集中在60-69的分數段之間。這說明大部分學生的英語基礎無論是聽說讀寫能力還是翻譯能力都是很薄弱的。

圖3表明,其中約有44%的學生認為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生硬地融入課程思政元素會讓他們覺得較為生硬、枯燥,很容易失去興趣,而且在教師提及思政元素時,有36%的學生上課很容易在課上分心、走神,因此如何將思政元素有機融入語言教學中,是需要解決的一個教學難點。

圖4表明,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教師只是一味地重點講授語言點、詞匯、句子、語法和課文,難以靈活地運用語言基礎知識,流利地用英語講述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提高學生的英語口語表達能力,更不用說將語言作為工具向世界展現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因此有近34%的學生認為他們很少主動積極地去學習與中國傳統文化相關的知識,只是單純地學到了基本的詞匯和語法知識,而沒有感受到學習語言的魅力。因此如何將語言基礎知識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也是教師教改中要努力的方向??梢钥紤]結合單元主題,選取一些學生感興趣的、與中國傳統文化密切相關的教學內容。

圖5則反映出,有近81%的學生認為把“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的新教學模式”引入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是十分有必要的。顯然,學生對中國故事、中國文化還是非常感興趣的。

圖6反映出,有85%的學生非常愿意接受并積極參與到教師設計的各種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活動當中,比如課前演講、制作抗疫英文手抄報、參與中西方文化差異討論等環節中,提升自己用英語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能力。

圖7表明,有86.53%的學生愿意積極主動參與到“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的實訓課任務當中。為了講好中國故事,學生會主動學習課文內容并在網上查閱中國文化相關知識,反復練習相關英語表達,因此教師可以考慮將實訓課的表現納入到期末總評當中,激發學生的課堂參與度。

圖8表明,63.48%的學生認為如果教師單純靠說教來融入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元素,體現思政育人的目的,他們會覺得很枯燥,沒有興趣,反而影響了課程的學習效果。因此,教師應該在融入思政元素的手段上進行教學設計和創新。

五、基于精準學情分析的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實踐案例

(一)課前教學準備

筆者以“十二五”國家規劃教材《職通英語1》為例,首先結合每個單元的教學內容確定相關的思政主題。本案例選取的是本教材第6單元“Chinese Tofu Culture”,以2課時的實訓課教學為基礎,展示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成效。

(二)明確單元思政主題

第6單元的文章主題為中國豆腐文化,因此,本節實訓課的思政主題確定為訓練學生用英文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華民族飲食傳統文化即豆腐文化的語言表達能力。學生將從豆腐的起源、豆腐文化的傳播、王致和豆腐乳、豆腐西施、臭豆腐以及豆腐的象征和寓意來介紹中國的豆腐文化,從而達到弘揚中國傳統特色飲食文化,讓學生感受其獨特魅力,崇尚中國餐桌禮儀,學會尊老愛幼、長輩為先。

(三)確定知識、能力、素質三位一體教學目標

第一,知識目標:通過本節實訓課,學生不僅了解了豆腐的起源、豆腐文化的傳播、王致和豆腐乳的來歷、豆腐西施以及臭豆腐的故事,還學會了用英文簡單地談論自己喜歡吃的日常菜肴。第二,能力目標:能夠將課堂話題討論遷移到自己的實際生活當中,用英語簡單地談論自己喜歡和擅長烹飪的食物;在了解中華民族傳統飲食文化的基礎上,重點深入了解豆腐文化,將培養學生的語言輸入能力有效轉變為語言輸出能力,用英文流利地向世界講好“中國豆腐文化”。第三,素質目標即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和獨立思考,團結協作的能力,同時增強學生的民族文化自豪感。

(四)明確本節實訓課教學的重點及難點

第一,教學重點:通過公共演講的方式,將以往單一地由教師講、學生聽,變為學生講、教師和同學們聽,并進行適當引導。在學生講述所學的關于中國豆腐文化故事的過程當中,課堂的教學模式也由傳統的語言輸入變為有效地語言輸出,在用英文講述中華特色美食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融入課程思政元素。

第二,教學難點:學生能夠流利地將課堂所學知識轉化成演講稿,完成演講稿的撰寫,在撰寫過程中能夠做到語法錯誤少,單詞拼寫正確,句型表達準確而又豐富;學生在演講過程中能夠流利地用英文講述中國豆腐文化的故事,表情、動作自然大方。

(五)課堂教學實施步驟

步驟1:以提問的方式引入要講的內容。教師提問中國八大菜系,并介紹四大風味的典型特色菜。此教學環節為10分鐘。

步驟2:由學生用英文重點講述中華民族的傳統特色美食之一的豆腐。分別從豆腐的發明、蘇東坡豆腐、王致和豆腐乳、豆腐西施以及臭豆腐5個角度,借助多媒體和圖片等手段,講述中國故事,樹立中華民族的飲食文化自信。

步驟3:教師借助思維導圖進行小結,指出“Tofu symbolized the fortune and happiness in Chinese culture. It stands for the best wishes of Chinese people.”,并做思政亮點的結尾點評。即“Which food do you prefer, Western or Chinese? ”,從而樹立民族飲食文化自信,融入課程思政元素。

步驟4:學生互評+教師點評,學習通在線投票評選出演講比賽第一名。

評價標準:1.演講內容切合主題,有自己的觀點(4分)。

2.語言表達流暢、發音準確(4分)。

3.基本脫稿,演講大方自然(2分)。

以上共計滿分10分,得分第一名的同學將得到由老師贈送的王致和豆腐乳一瓶,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其余同學的表現將納入平時成績。

步驟5:教師總結,主題升華。事實上,每種中國傳統飲食文化的典型代表食物其實都表達了中國人民對美好節日的祝愿和對未來生活的幸福憧憬。比如豆腐現如今已成為中國農歷新年家庭團聚餐桌上的一道常見菜肴,因為豆腐一詞聽起來與漢語的財富和幸福相近。豆腐食品一直被認為能給全家帶來好運。而中國飲食文化的多元性也反映出中國地域特色和中國人的性格和審美。

步驟6:教師在學習通發布隨堂練習,練習圍繞課文內容,判斷正誤題型為主,在線檢測學生的課堂學習效果。

六、價值塑造為引領、創新教學模式、提升育人水平

教改實踐證明,基于文化自信的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改革,不僅充分體現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立德樹人的價值目標,而且有助于增強當代大學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堅定理想信念,增強溝通能力和思辨能力。除了融入課程思政元素,作為英語教師,還應該樹立融合學習的外語教學理念,幫助學生在使用外語進行知識探究的過程中不斷提高外語能力,在開展聽說讀寫的過程中,最大限度地提高外語學習效能。其次,教師還應該樹立實施跨文化思辨外語教學理念,幫助學生從跨文化視角分析中國實踐,探究中國理論,通過啟發式、討論式、體驗式、項目式和線上線下混合式等多種教學形式,提升語言運用能力、跨文化能力、思辨能力、研究能力、合作能力等多元能力。

基金項目:本文系寧夏警官職業學院2021年度課程思政示范課建設項目立項課題結題成果,寧警院通【2021】23號文件(項目編號:NJKCSZ21-03)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張勇,堯麗云.基于課程思政的大學英語混合式教學模式初探[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20(5):107-109,112.

[2]李倩,嚴艷,陳琰,房振偉.融入課程思政理念的《大學英語》混合式教學模式探索與實踐[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19(24):71-72,81.

[3]蔣婷婷.基于混合式教學的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模式建構[J].麗水學院學報,2019(6):121-124.

猜你喜歡
文化自信大學英語課程思政
發揮專業特色 實施“課程思政”
新聞媒體堅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如何讓西方文化帝國主義“退場”
校園網絡背景下大學英語大班教學的缺陷探究
情感教學法在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的應用
非英語專業《大學英語》課程中語音教學現狀與重要性簡析
淺析支架式教學模式下大學英語教師的角色定位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