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正教背景下史詩式現代戰爭敘事*
——論作為戰爭小說的《白衛軍》

2024-01-03 12:29曾思藝
北方工業大學學報 2023年2期
關鍵詞:戰爭小說

曾思藝

(天津師范大學文學院,300387,天津)

在蘇聯時代的國內戰爭小說中,布爾加科夫的長篇小說《白衛軍》(1925—1929)是一部名作,也是作家自稱“最喜愛的長篇小說”。[1]它以編年史的形式講述了1918年末至1919年初烏克蘭一個白衛軍軍官一家的遭遇和命運。

基輔城土爾賓(一譯圖爾賓)家的母親去世了,大兒子阿列克謝、小兒子尼科爾卡、女兒葉列娜(一譯葉蓮娜)都十分悲傷。這時,德國人支持的白衛軍、烏克蘭共和軍彼得留拉(一譯彼特留拉)分子、蘇聯紅軍三方開始爭奪基輔。白衛軍和共和軍首先發生了激戰。阿列克謝參加了白軍,當了一名軍醫,尼科爾卡則是白衛軍軍校的士官生。他們的朋友陸軍中尉維克多·梅什拉耶夫斯基、近衛軍騎兵團中尉列昂尼德·舍爾文斯基等都卷入了這場戰爭。由于烏克蘭首領蓋特曼等不少上層人物倉皇逃亡德國,白衛軍在戰斗中失敗,彼得留拉部隊占領城市。納伊—土爾斯(一譯納斯—圖爾斯)上校為掩護士官生安全撤離而犧牲。尼科爾卡死里逃生后,設法找到了上校的家屬,幫他們尋找到并掩埋了上校的尸體。阿列克謝在戰斗中身受重傷,被尤莉婭·列伊斯救出,并送回家中。而葉蓮娜的丈夫塔爾貝格在戰斗最激烈的時候扔下她逃到了德國,并在德國另外成家。失敗后的白衛軍軍官梅什拉耶夫斯基、舍爾文斯基等不愿逃離祖國,和尼科爾卡、阿列克謝以及他們那來自外地的堂兄拉里昂西克齊聚在土爾賓家里。在葉蓮娜的虔誠祈禱下,重傷后又染上重病的阿列克謝奇跡般地活過來了。所有活著的人都發生了極大的變化。

溫玉霞認為,在這部小說中,布爾加科夫采用寫實筆法寫人敘事,運用“夢”中套“夢”的意識流手法,展示圖爾賓一家在戰爭中經歷的事件:死亡的威脅、戰爭的恐懼、精神的折磨和痛苦,真實地表達了白衛軍知識分子對無產階級革命和戰爭的評價,再現他們心態變化的過程。以失利的白衛軍軍官和士兵的逃亡,逃亡中慌張、驚恐的心理變化為基點,表現革命后的俄羅斯文化、俄羅斯知識分子以及俄羅斯國家的命運;通過俄國貴族知識分子在這場戰爭中的失敗、悲傷,展示人所具有的正常感情和不可回避的精神痛苦。作品通過圖爾賓一家的命運,間接地批評了暴力革命帶給人民的災難,一方面暴露白衛軍內部的丑陋、腐朽,另一方面也表達進行革命的必要,既反映作者對革命的心情,也承認白衛軍必將滅亡的結局。[2]周湘魯指出,面對將俄羅斯整個顛倒傾覆的革命和內戰,小說中沒有習見的狂熱和激情,更多是沉重的歷史思考。舊世界倒塌了,伴隨著新時代而來的除了正義,還有暴力、血腥和野蠻。生命的夭折、美與高貴的喪失,這一切引起作者的惋惜和同情。它在一個大變動的年代探討生命的終極意義,思索善與惡、永恒與上帝。[3]

但從戰爭小說的角度考察,《白衛軍》在蘇聯當時的戰爭敘事方面另辟蹊徑,別具一格,具體表現為:東正教背景下史詩式現代戰爭敘事。

布爾加科夫出生于一個宗教家庭,母親來自神職人員家庭,“祖父及外祖父均為俄國東正教堂牧師,他的父親,阿法納西·伊凡諾維奇·布爾加科夫是基輔神學院的講師。他在該院講授古代歷史,同時還從事西歐宗教的研究”。[4]家庭的影響不僅使未來的作家出生后就接受洗禮成為一名教徒,而且讓東正教對其思想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盡管無神論思想曾在青少年時代對他的思想產生過較大沖擊,但家庭的影響、從小的耳濡目染,再加上面對殘酷戰爭的無奈,使得作家在心靈深處依舊保持著對東正教的某些信仰。這在《白衛軍》中有突出表現,從而構成了這部小說的東正教背景。

關于《白衛軍》與東正教的關系,國內學界已多有論述。謝周指出,土爾賓和阿列克謝內心中對戰爭的創傷記憶、土爾賓夢中傳達出來的關于眾生平等的記憶、馬克西姆的因果報應、魯薩科夫的懺悔,都能找到源頭,那就是深藏在俄羅斯人心里那份宗教文化記憶中的啟示錄思想。[5]俄羅斯人對圣母—索菲亞的崇拜也體現在《白衛軍》中,這樣的永恒女性有兩個,一個是土爾賓兄妹的母親,另一個是葉列娜。超脫于人世、佑護生靈的圣母,關愛親人、無私奉獻的土爾賓的母親和妹妹,都是作者心中永恒的女性,都是愛的化身。在最危難的時刻,她們總能給人們帶來溫暖和慰藉。[6]王雙雙更具體地談到:“土爾賓兄妹和作家本人的記憶根植于他們內心所潛藏的宗教文化記憶。啟示錄思想使得土爾賓兄妹背負著精神的十字架,也使得戰爭中的人們不斷去懺悔,去尋求心靈的救贖。而圣母—索菲亞崇拜是戰亂中人們的慰藉和依靠,土爾賓的妹妹葉列娜就是以這樣的形象出現的。宗教文化記憶影響著小說中的主人公對戰爭和對生命的思索,對生活的態度,也指引著布爾加科夫創作出屬于自己的心靈啟示錄?!盵7]夏曉方認為,在這部小說沒有“定論”的“多聲部”中,有一種“聲音”顯然高過其它聲音,那就是“末日審判”思想。卷首引語之一是《啟示錄》:“于是死人們都按各自做過的事情和書中所寫的內容受審?!边@句話在小說結尾再次出現?!半S著他(魯薩科夫)閱讀這本驚心動魄的書(《圣經》),他的智慧逐漸變成一把閃閃放光的刺透黑暗的劍?!濒斔_科夫不僅超越了“疾病和痛苦”纏身的自我和當下,還“看見了藍色的、深不見底的無數個世紀的煙塵,看見了無數個千年的走廊”。這里不僅有宗教信仰和宗教體驗,還有了一種宗教性歷史觀。這表明,布爾加科夫在試圖把握和評判現實世界時,感到需要一種“標尺”,一種不為現實輿論所動搖的參照系,他在歐洲的歷史文化(包括古典的和基督教的)中找到了針對個人德行的“末日審判”思想。小說中反復出現的圣弗拉基米爾十字架,也正是基督教思想文化的象征。[8]俄國學者斯杰潘諾夫也認為,小說表現了拒絕上帝作為“我們的靈魂和肉體”的唯一合法統治者的人之必然毀滅的主題。[9]

除上述外,從戰爭小說角度來看,東正教對《白衛軍》還別具意義。如所周知,東正教較多地保留著早期基督教的人道主義傳統,主要表現為:上帝“道成肉身”拯救人類、“愛上帝、愛鄰人”的教義、“上帝是父親,人人是兄弟”的精神、對社會不公的抗議、對弱者和受欺凌受侮辱者甚至罪人的同情與憐憫。正是這種人道主義的影響,使布爾加科夫在《白衛軍》中把當時蘇聯視為反動派的白衛軍軍官們作為主人公來描寫,并以他們的生存困境和命運來表現戰亂中人與文化的命運,從而在當時的國內戰爭小說中別具一格——以“敵人”作為小說的主人公來進行戰爭敘事。而且,這種人道主義思想在某種程度上又促使作家采用了史詩式的方式來表現戰爭(周湘魯指出:“事實上,在用一個‘舊知識分子’的眼光審視歷史、觀察現實的時候,布爾加科夫仰賴的不是簡單化‘敵我’標準,而是俄羅斯文學深厚的人道主義傳統”[10])。

布爾加科夫在1930年3月28日致蘇聯政府的一封信中,承認《白衛軍》的文學傳統來自于《戰爭與和平》:“堅持把俄羅斯知識分子作為我國最優秀的階層進行描寫,尤其是以《戰爭與和平》的傳統來描寫國內戰爭期間被不可抗拒的歷史命運拋入了白衛軍陣營的貴族知識分子家庭。對于一個與知識分子血肉相連的作家,這樣的描寫是自然而然的?!盵11]中俄論者往往因此而稱《白衛軍》為“微型的《戰爭與和平》”。但仔細閱讀原作就會發現,《白衛軍》的史詩式戰爭敘事,除了受《戰爭與和平》的影響外,更多地來源于荷馬史詩,尤其是描寫特洛伊戰爭的《伊利亞特》。具體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時間高度濃縮,而且對戰爭的重點描寫都集中于幾天。

《伊利亞特》描寫的是十年特洛伊戰爭,但十年的戰爭并未按照時間順序一一寫來,而只截取最后51天的事情。就是這51天的戰事,也并非面面俱到,而是突出中心事件,重點描寫的只有四天,集中突出地描寫四天中最激烈最緊張的戰爭場面:第22天是戰爭的遠景畫面,第25—27天是激戰,這四天的戰爭描寫約占全書的二分之一篇幅。史詩以希臘聯軍最英勇的大將阿喀琉斯的兩次憤怒為情節樞紐,他第一次發怒,退出戰場,拉開了戰爭的帷幕,展示了兩軍兵力的宏大陣容,并借此機會表現其他將領的英勇,展示眾多英雄的光輝業績;第二次是因好友帕特洛克羅斯被赫克托耳殺死而發怒,復出戰斗,力挽狂瀾,打敗了敵軍。

《白衛軍》描寫的是烏克蘭首都基輔自1917年十月革命后到小說結束的1919年2月一年多的戰爭與生活。在這段時間中,戰亂頻仍,事變蜂起,德國人、彼得留拉的軍隊、白衛軍、紅軍走馬燈般地在城市里出現。俄國學者指出,《白衛軍》的背景是布列斯特條約引發的一系列事件,該條約承認烏克蘭是獨立國家,于是出現了以蓋特曼(一譯黑特曼)斯科羅帕茨基為首的“烏克蘭國”。蓋特曼獨立國主要依靠的是俄羅斯軍官和士官生組成的志愿軍團。1918年11月13日,蘇維埃政府撕毀了布列斯特條約。德國因一些內部問題(“家變”,愷撒軍的瓦解)被迫向現實情況屈服,停止支援斯科羅帕茨基,撤離基輔,并與彼特留拉匪幫秘密簽訂轉移政權的合約。成千上萬的前沙皇軍隊軍官、士官生、軍校學生以及參加義勇軍的中學生和大學生因此成為這一舉動的犧牲品。12月14日蓋特曼政權瓦解了,烏克蘭執政內閣的軍隊入駐城市;1919年1月16日,彼特留拉向蘇俄宣戰,紅軍在基輔附近打敗彼特留拉軍隊,并于1919年2月5日占領城市?!栋仔l軍》中的故事就發生在這段屈指可數的幾個月里。故事開始于彼特留拉匪幫占領基輔的前兩天,即1918年12月12日,結束于布爾什維克占領城市的前夜(從2月2號晚上到3號)。[12]但“小說的情節發生在1918年12月至1919年2月,在此期間為爭奪烏克蘭而戰的軍事力量有三方,即:白衛軍與軍政府、布爾什維克、烏克蘭民族共和國的支持者。自1918年2月布爾什維克占領基輔后,這座城市曾經歷了數次被占領、淪陷、政變的變故,在這一切都煙消云散之后,布爾加科夫以泰然旁觀及嘲諷的口吻回憶道,‘對于那時的情況我只能說一件事:據基輔人統計,他們經歷了18次政權變動。有幾位旅行傳記作家說是12次,我可以肯定地說是14次,我個人曾親身經歷了其中的10次’”。[13]也就是說,面對一年多的戰亂和十幾次政變,布爾加科夫細加剪裁,精心選擇,把一年多的蘇聯國內戰爭濃縮在1918年12月中旬至1919年2月初兩個多月內,而且以基輔為中心,只重點描寫了1918年12月13日、14日、15日這三天時間的戰亂,表現了黑特曼統治慢慢瓦解、支持白衛軍的德國人漸漸退出、彼得留拉的部隊攻入基輔隨后又撤離、布爾什維克即將占領基輔的風云不斷變幻的局勢,展示了以上多種軍事政治力量彼此之間的沖突乃至戰爭。尤其是具體描寫了12月13日、14日、15日這三天,面對彼得留拉分子的攻城,白衛軍上層倉皇逃跑,丟棄下層官兵不管,下層官兵雖然進行了抵抗,但最終知道真相后馬上土崩瓦解的多次戰斗場面,其中包括納伊—土爾斯為掩護部下撤退而英勇戰死、阿列克謝遵令逃跑而身負重傷、尼科爾卡從戰斗中死里逃生等重要場景。

二是對交戰雙方一視同仁地描寫。

張世君指出,《伊利亞特》這部“史詩以描寫戰爭為中心,無論在詩人的直接敘述中,還是在人物的語言和行動中,處處都洋溢著對戰爭雙方的熱情歌頌和肯定,沒有表露對戰爭雙方的道義觀念的評價”。首先,在詩人的敘述語言中,他稱希臘聯軍將領阿喀琉斯是“偉大的捷足的”,阿伽門農是“至尊的”,俄底修斯是“機智敏捷的”,埃阿斯是“顯赫的”;稱特洛伊將領赫克托耳是“偉大的頭盔閃亮的”,波呂達馬斯是“無敵的”,阿革諾耳是“高貴的”,埃涅阿斯是“尊敬如神的”。對雙方都予稱贊,無所偏頗。其次,在人物語言中,雙方對自己的敵人也竭盡贊頌之詞。特洛伊老王普里阿摩斯在城樓觀察希臘人戰陣,第一次看到阿伽門農時,就稱他為“幸運的阿特柔斯之子”、“神所祝福的幸運之驕子”,欽羨之情溢于言表。他還由衷稱贊俄底修斯能言善辯、機智敏捷。而阿喀琉斯在談到赫克托耳時,同樣冠以“賢明的”稱呼。在人物行動中,雙方也沒有戰爭的道義是非觀念。按照我們今天的道義觀念,戰爭是你死我活的生死搏斗,戰場上敵對雙方是無交情可言的??墒窃谑吩娭?戰場上敵對雙方可以握手言歡,互贈禮物,互交朋友,并且讓人人都知道。[14]

布爾加科夫曾宣稱,他在《白衛軍》中“竭力做到超越于紅軍與白軍之上的冷靜”。[15]這在小說中具體體現為對交戰雙方一視同仁地加以描寫,甚至把當時視為反動派的白衛軍作為正面主人公。正因為如此,周湘魯認為,在作品中,作家站在“失敗者”的一方,從一個舊俄羅斯貴族知識分子的角度表達了“他們”對十月革命的理解。[10]溫玉霞指出,布爾加科夫在作品中真實地描寫國內戰爭,細致地刻畫“反面人物”的性格,以新的視角敘述了國內戰爭期間白衛軍知識分子的命運,揭示戰爭的殘酷,思考祖國的命運,也指出了白衛軍滅亡的必然性。更重要的是,在《白衛軍》中,布爾加科夫的立場既不站在德國人支持的白衛軍一邊,又不站在烏克蘭共和軍彼得留拉分子一邊,同時,也不站在紅軍一邊,而是以一個理智的旁觀者的眼光,客觀觀察、真實描寫戰爭,揭示歷史事件的悲劇性。作者本著真實性原則,忠實于歷史,宣傳人道主義,深刻思考生與死、正義與非正義的問題?!栋仔l軍》不僅是一部真實表現戰爭悲劇的歷史小說,也是展現人性的一曲“性靈”之歌。[16]

而更能體現作家對交戰雙方一視同仁態度的,是《白衛軍》中專門設置的一個場景,即小說專門設置的土爾賓在夢里聽騎兵司務長日林敘說自己在天堂因聽說上帝為不信神的布爾什維克也準備了營房時與上帝談話的場景:“我說,上帝,你的神父們怎么搞的,他們怎么說布爾什維克要進地獄?這,我說,到底是怎么回事?他們不相信你,而你卻替他們準備好了這樣的營房?!薄啊娴?他們不相信?’上帝問?!麄儾幌嘈?那有什么辦法?讓他們去。要知道這對我毫無影響。而且對你也毫無影響,而且對他們也同樣如此。因為我從你們的相信中也是既未得利也未吃虧。一個人相信,另一個人不相信,而你們大家的行為都一樣:互相扼對方的喉嚨。而至于營房,日林,這事要這樣來理解,你們大家,日林,都是一樣的——在戰場上被打死的。這,日林,必須明白,而這不是隨便什么人都能明白的?!?。[17]上帝竟然在天堂里給紅軍白軍這交戰雙方都安排了“營房”,而沒有讓不信神的布爾什維克一方下地獄!這里,不僅體現了作家對交戰雙方一視同仁的態度,還體現了東正教的人道主義精神。在上帝看來,萬物都是平等的,紅白雙方也不例外。他們首先是人,雙方是平等的,而且都是戰死的,因此應該給予同等的尊重。至于信不信上帝,在死亡面前,在天國的永恒面前,都是過眼煙云,都會成為歷史,而且都微不足道,對什么都不會產生影響。正因為小說這種對交戰雙方一視同仁的態度,在蘇聯時代,布爾加科夫在這部小說中所體現的政治立場——究竟是?;手髁x的還是布爾什維克的,一直是文學評論界關注和爭論的焦點。

三是史詩式的場景。

史詩通常以英雄傳說或重大的真實歷史事件為題材或背景,比較全面地反映某時期的社會面貌和生活畫面,描寫的多是對本民族具有重大或普遍意義的事件,形式莊嚴、風格崇高、篇幅宏大、結構復雜、畫面廣闊、內容豐富?!兑晾麃喬亍访鑼懙氖窍ED聯軍與特洛伊的十年大戰,這場戰爭關系到特洛伊的存亡,而且奧林匹斯山上的眾神也分成兩方,分別支持希臘聯軍和特洛伊。這樣,史詩不僅在希臘與特洛伊之間的十年大戰中展開,而且場景時而天上時而人間,場面宏大、人物眾多、內容豐富、風格崇高。

如前所述,《白衛軍》描寫的是蘇聯國內戰爭時期的戰亂生活,表現了對國家的發展、文化的前途和以知識分子為代表的人的命運的思考。作家精心安排、巧妙結構,把地點集中在基輔這個城市,把復雜的國內戰爭形勢通過德國人支持的白衛軍、烏克蘭共和軍彼得留拉分子、蘇聯紅軍三方的斗爭,把這個慘烈的劇變時代社會、政治、心理的變化通過一個家庭的幾個月的生活,濃縮而深刻、形象又生動地表現出來,從而場面宏大,畫面廣闊,不僅描寫了基輔乃至烏克蘭人民在戰亂中的苦難生活,而且通過土爾賓一家為代表的知識分子的命運,象征性地表現了文化、道德和人在戰爭中的命運,因而具有突出的史詩特征。

由上可知,《白衛軍》在諸多方面借鑒了《伊利亞特》這部史詩,因而具有自己藝術上最重要的特征——史詩性,或者說史詩式特征。這種史詩式特征使得這部小說在國內戰爭小說中別具一格,極富創新性。

如果只是體現出史詩式特征,那么這一作品就是一部頗為傳統的小說了。然而,這部小說又具有相當的現代性,也就是說,它在戰爭敘事方面,在東正教、史詩性等基礎上,更融匯了現代文學尤其是現代主義的一些藝術技巧,大體表現如下:

一是夢或夢幻的大量使用。英國學者萊斯莉·米爾恩指出,布爾加科夫所器重的一個藝術手段是夢,他在20世紀20年代晚期提及《白衛軍》時曾對帕維爾·波波夫這樣說道:“對我來說夢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18]在《白衛軍》中,布爾加科夫使用了十來個不同的夢:瓦西利薩關于盜賊的夢以及夏天幸福和小豬的夢,阿列克謝關于穿著大格子褲子的怪物之夢、關于城市和天堂的兩個夢、關于自己和尤莉婭在一起時被人打死的夢,尼科爾卡關于蜘蛛網的夢,小說最后軍人(日林)的夢、葉蓮娜夢見尼科爾卡要死了的夢以及彼季卡的鉆石夢。這些夢不僅影響小說結構,而且揭示人物深層心理,并深化主題。對此,國內學者已多有論述。

王雙指出,夢,是小說《白衛軍》故事情節的重要組成部分。夢的作用是強大的。首先,布爾加科夫選擇以夢的形式從另一個側面描寫了社會現實。通過對主人公夢境的描寫,將主人公記憶的時空體進行擴展,進一步拓寬了小說的敘事空間,豐富了小說的故事情節,提升了小說的審美內涵。其次,夢使得記憶得以輕松地完成時空轉換,全方位地向我們展示了1918至1919年烏克蘭內戰給主人公以及作者本人內心世界所留下的深刻的創傷記憶?!俺鞘兄畨簟?、尼科爾卡的夢、日林的夢以及彼季卡的夢觀照的都是夢境背后殘酷的現實世界,著重表現了戰爭對主人公內心的傷害。在記憶的時空轉換中,我們看見了主人公細膩的內心世界,也體會到了作者本人的思想情感。[19]王宏起更具體地指出,通過巧妙地運用各種夢幻,作者既準確生動地描繪了時代的特征,又深刻細膩地揭示了主人公的內心世界,還微妙地表達了自己的思想理念?!栋仔l軍》中的夢幻不僅與小說的結構有一定的關系,而且對小說的主題同樣起著揭示和升華作用。在布爾加科夫的作品中有大量的夢幻情節,按照它們呈現的形態,又可分為惡夢、警告提醒夢、愿望夢、預示夢等?!栋仔l軍》除了最后點明了作品的主題意旨外,幾乎全篇都讓讀者跟主人公一起經歷著走馬燈般變幻不定的時代的迷茫和難以選擇人生道路的困惑,那以一個個夢幻為中心彌漫開來的揮之不去的朦朧霧色,既準確生動地描繪了時代的特征,又深刻細膩地揭示了主人公的內心世界,還微妙地表達了作者的思想理念。所以說,對夢幻的全方位運用是這部小說最大的藝術特色。[20]

二是意識流手法的運用?!栋仔l軍》較多地運用意識流手法來揭示人物幽秘復雜的情感與內心世界乃至潛意識,如阿列克謝夢中的意識流動:“呸,見你的鬼……很可能,他根本沒有在勃朗納雅街上走過。莫斯科是個大城市,勃朗納雅街上多霧,有霧淞,鬼影……一把吉他……陽光下的土耳其人……水煙袋……吉他——叮咚-叮咚……一片模糊,昏暗……啊,周圍是多么昏暗和可怕?!谧咧?在唱著歌……血淋淋的鬼影在走著,從旁邊走過,幻影在奔跑,姑娘們散亂的辮子,監獄,射擊,還有嚴寒,還有半夜里的弗拉基米爾的十字架?!盵21]從勃朗納雅街跳到莫斯科,又跳到吉他、土耳其人、水煙袋、鬼影、監獄、射擊……各種互不相關的想法紛至沓來。最典型的例子,則是阿列克謝從重傷和重病中恢復過來,在窗前的一段意識流:“佩土爾拉……今天夜里,不會更晚,就要結束了,再也不會有佩土爾拉了……可是,有過他嗎?或許這都是我做夢夢見的?不清楚,無法檢驗。拉里昂西克很可愛,他在家里不妨礙,不,應該說是很需要。必須謝謝他的護理……而舍爾文斯基呢?唉,鬼知道他……女人真是難以理解。葉列娜一定會和他結合,確定無疑……可是他有什么好的地方?除非是嗓子?嗓子是極好,但是要知道,嗓子這東西,即使不嫁給他,也是可以聽的,不是嗎……不過,這不重要,那么什么重要呢?就是那個舍爾文斯基說過,他們在高筒皮帽上綴著紅星……大概,城里將很恐怖?噢,對了……總之,今天夜里……可能,現在裝載物資的大車已經在街上走了……盡管如此,我要去,白天去……送給她……丁零零。抓住他!我是兇手。不對,我是在戰斗中開的槍?;蛟S只是把他打傷了……她和誰一起生活?她的丈夫在哪里?丁零零。馬雷舍夫。他現在在哪里?他鉆到地下去了。還有馬克西姆……亞歷山大一世呢?”[22]由彼得留拉即將退出基輔城跳到突然來到家里寄住的拉里昂西克,再跳到舍爾文斯基,再跳到即將進城的高筒皮帽上綴著紅星的紅軍,再跳到白天應該去看望救了自己性命的尤莉婭,再跳到自己曾經開槍打過人,再跳到馬雷舍夫上校、馬克西姆乃至亞歷山大一世,可謂真正的意識隨意流動,展示了阿列克謝幽秘復雜的內心世界。作家甚至巧妙利用意識流手法,使之與幻覺一起構成心理和文字的跳躍,如寫白衛軍軍官們酒醉的一個片段,就把酒醉者的感覺和心理通過幻覺和意識流動的方式,十分形象生動地表現出來:“‘尼科爾卡!’他重復喊了一次。廁所的白色墻壁搖晃了一下,變成了綠色?!彀?天啊,多么惡心,難過。我發誓,再也不把伏特加和葡萄酒混合在一起喝。尼科爾……’……一條黑縫擴大了,黑縫中出現了尼科爾卡的腦袋和袖標?!峥茽柨☉z憫地搖著頭并且使出力氣。半死的身體搖擺著,腳向兩邊分開,在地板上拖,死氣沉沉的腦袋像掛在一根線上。嘀嗒。鐘從墻上爬下來,又爬回去。茶碗上的小花跳著舞,成了花束。葉列娜的臉燃燒著紅斑,一綹頭發在右眉上面舞蹈?!盵23]

三是較多運用象征。象征貫穿整部小說,小說開篇題記中所出現的“暴風雪”既象征著生死,也預示著戰爭。謝周進而認為,布爾加科夫賦予暴風雪的寓意是不可逃避、同時也無需逃避的命運。在這預示著末日審判、具有毀滅性的暴風雪面前,人只要不躲避自己的命運,坦然地成為命運的犧牲者,那么他都有資格穿越暴風雪而接受上帝的最終審判,到達一片新天地——而這也正是引自于圣經啟示錄的、小說第二段卷首詞的含義。[24]而開頭一段:“那是偉大的一年,又是可怕的一年。按耶穌降生算起那一年是1918年,而從革命開始算起則是第二年。那一年夏天陽光燦爛而冬天多雪,天空中有兩顆星掛得特別高:牧人之星——晚上的金星和紅色的、抖動的火星?!盵25]其中,火星明顯是戰爭的象征,金星則是幸福與愛的象征。俄國當代學者指出:“同過去的古典浪漫主義作家一樣,布爾加科夫希望用愛、善、公正、誠實和創作來戰勝對人類和世界的憂心和失望。從《白衛軍》到《大師與瑪格麗特》,在作家的所有的作品中都可看到充滿愛情和舒適的田園式家庭生活,墻上是淡黃色的窗簾,一盞綠色的燈吊在桌子上方,鮮花、音樂,還有這一環境中必不可少的書籍?!盵26]因此,小說中關于家庭器具以及家庭陳設等的描寫也具有象征意義,是溫馨的家庭生活的象征,而家又是愛、幸福、道德的象征,更是精神傳統和文化傳統的象征,正因為如此,俄國學者蒲日尼克宣稱:“珍惜精神、道德和文化傳統的主題貫穿于整部小說,這一主題最明顯、最直接地體現在對于作家而言尤為寶貴、尤為重要的形象,亦即‘家’的形象之中……土爾賓的家園在小說中被描繪為一個堡壘,它被圍困,卻不投降?!盵27]小說結尾的彼季卡則是未來的象征,他的鉆石夢更寓意著未來是燦爛光明的、極其美好的,因為彼季卡是個孩子,他“對布爾什維克,對彼得留拉,對惡魔”都沒有概念,純真而美好。小說的結尾也富于象征意義:“一切都會過去。憂患,痛苦,血,饑餓,瘟疫。當我們的身體和事業在大地上影蹤全無的時候,而這些星星將留下來。沒有一個人不知道這一點。那么我們不愿意把自己的目光投向星星?為什么?”[28]寓意著一切塵世的東西都是短暫的,哪怕是給人帶來極大災難的戰爭,只有天空是永恒的,因此人應該學會超越塵世,追求精神的天國。

四是詩意語言?!栋仔l軍》雖然是小說,但運用了現代詩歌的一些手法,如擬人、象征、隱喻等來構成詩意的語言。布爾加科夫最擅長以擬人的手法構成詩意的語言,如:“在北方,暴風雪在不停地狂吼,而在這里,被驚動了的大地的腹內深處也在人們腳下隱隱地發出輕微的隆隆聲和咕咕聲。1918年正在向自己的終點飛去,而且每一天都變得更加令人恐懼,更加張牙舞爪?!盵29]就把“大地”和抽象的1918年擬人化了。又如:“霧,霧,霧。嘀嗒-嘀嗒……嘀嗒-嘀嗒……伏特加已經不能再喝了,葡萄酒已經不能再喝了,酒喝進了靈魂里面又回到外面來。在小小廁所的狹谷里燈像中了魔法似地在天花板上跳著舞蹈,一切都模糊不清并劇烈抖動……”[30]把“酒”和“燈”也擬人化。再如:“阿列克謝耶夫斜坡街上的一棟房子,也就是那棟蓋著白色將軍帽的房子,早就睡了,而且睡得很暖和。濃濃的睡意在簾子后面走動,在影子里面飄蕩。窗外夜色正濃,冰冷的夜無聲地漂浮在大地上空。星星們在游戲,互相擠成一堆和散開去,天上特別高的是一顆紅色的并且有五只角的星——火星。在暖和的房間里夢安家落戶了?!盵31]把“睡意”“星星們”“夢”都擬人化了。作家還善于運用《伊戈爾遠征記》民間否定性的比擬(“先知鮑揚不是放出十只蒼鷹去捕捉一群天鵝,而是把他那靈巧的手指按在活的琴弦上”)來構成詩意語言:“這不是有蛇一般肚皮的灰色烏云在城里翻滾,這不是棕黃的渾濁的河流在古老的街道上流淌——這是彼得留拉的不可計數的車隊在走向古老的索非亞廣場接受檢閱?!盵32]甚至還運用音樂的跳蕩節奏來構成詩意的語言,如描寫尼科爾卡彈吉他:“吉他在行軍,從琴弦上落下一個連隊,工程士官生們行走著——一,二,一!尼科爾卡的眼睛在回憶。軍校。表層脫落的亞歷山大式圓柱,大炮。士官生們匍匐著在一個個窗口間爬來爬去,還擊著。窗口架著機槍。一片烏云般的士兵包圍了軍校,嘿,真像一大片烏云。有什么辦法。博戈羅季茨基將軍害怕了,就投降了,帶著士官生們一起投降??伞獝u……”[33]

《白衛軍》的發表,使得布爾加科夫成為知名作家,并得到當時蘇聯的兩家著名劇院——莫斯科藝術劇院和瓦赫坦戈夫劇院的關注。布爾加科夫親自將這部小說改寫為戲劇《圖爾賓一家的生活》(一譯《土爾賓一家的日子》),將小說中醫生土爾賓的身份改為炮兵上校,成為該劇的核心人物。劇本的結尾則被強加上“越來越響亮的《國際歌》樂曲聲”,以強調布爾什維克的勝利,而且讓土爾賓這個白軍軍官改變了立場,在白衛軍失敗后明確宣布要投身于布爾什維克紅軍隊伍。1926年,莫斯科藝術劇院上演了話劇《圖爾賓一家的生活》,為作家帶來了較大的聲譽和短暫的好運,并得到了斯大林的贊賞:“就這個劇本本身來說,它并不那么壞,因為它給我們的益處比害處多。不要忘記,這個劇本留給觀眾的主要印象是對布爾什維克有利的印象:如果像土爾賓這樣的一家人都承認自己的事業已經徹底失敗,不得不放下武器,服從人民的意志,那就是說,布爾什維克是不可戰勝的,他們對布爾什維克是毫無辦法的?!锻翣栙e一家的日子》顯示了布爾什維克無堅不摧的力量?!盵34]

值得一提的是,《白衛軍》描寫了戰爭不僅使生靈涂炭,讓不少人死于戰亂,而且毀壞家庭、毀滅文化、摧毀精神,這也體現了布爾加科夫突出的反戰思想。而這是他此前作品同類思想的繼續,俄國當代學者索科洛夫指出:“在《醫生奇遇》中,布爾加科夫表達了他歷經第一次世界大戰和國內戰爭之后所形成的堅定的反戰立場”[35],他還談到,在短篇小說《紅色王冠》中,“布爾加科夫認為,反對暴力——這是任何一個知識分子的道德義務”[36],這里的“暴力”指的就是戰爭。

綜上所述,《白衛軍》在蘇聯國內戰爭小說中的確是極具創新性,它結合歐洲和俄國最古老的傳統和最現代的技巧,另辟蹊徑,以敵人為主人公,同時又在當時極為難得地回歸東正教傳統,使之具有宗教哲學和人性深度,還把現代主義的一些文學技巧運用到作品中,從而使整部作品把東正教思想、史詩式特征和現代技巧有機結合起來,既有濃厚的傳統色彩,又有突出的現代色彩,在蘇聯國內戰爭小說中真正別出心裁,獨樹一幟,達到了頗高的藝術境界。

注釋:

① 近年有學者對此提出質疑,認為“《伊利亞特》的結構是從一系列的拒絕憐憫到最后阿基琉斯的憐憫展開敘述”,也就是說史詩是以憐憫來結構全篇的,通過史詩開始一系列的拒絕憐憫(阿伽門農拒絕憐憫克律塞斯,阿基琉斯拒絕阿伽門農使團乞求憐憫)和史詩最后的憐憫(憐憫特洛伊國王、老人普里阿摩斯)的對比,詩人將敘述的重點落在了阿基琉斯的憐憫之上,體現了阿基琉斯的英雄品質從憤怒到對憤怒的克制即憐憫的升華。參見:蔣保,魏林.荷馬史詩結構新論[J].蘇州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03):80-84.

猜你喜歡
戰爭小說
未來戰爭我們最強
未來戰爭我們最強
那些小說教我的事
被風吹“偏”的戰爭
誰是戰爭的幸運之子
他們的戰爭
明代圍棋與小說
我是怎樣開始寫小說的
戰爭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