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IKAP 理論的延續護理對慢性牙周炎患者口腔衛生習慣的影響

2024-01-05 06:07吳園園朱葉素林紫燕
中國鄉村醫藥 2023年24期
關鍵詞:口腔衛生牙周炎效能

吳園園 朱葉素 林紫燕

慢性牙周炎是由細菌引起的牙周組織感染性疾病,病情發展較快,可導致牙周支持組織的進行性破壞,出現牙周袋、牙槽骨吸收和附著喪失,牙周維護治療是患者首選治療方案,但治療時間較長、傷口恢復速度較慢,易導致患者治療依從性下降,容易復發或加重[1]。慢性牙周炎患者自我保健行為在維持治療效果的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2],增強患者自我效能感能夠促進患者行為管理,提高慢性牙周炎患者口腔衛生習慣能夠幫助改善癥狀。IKAP 理論是集信息-知識-信念-行為為一體的護理模式。本文構建基于IKAP 理論的延續護理,分析其對慢性牙周炎患者口腔衛生習慣的影響,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對象與分組

選取我院2022 年3 月至2023 年3 月收治的慢性牙周炎患者110 例。納入標準:均為初診患者;年齡≥18歲;意識清楚,語言通暢。排除標準:既往有牙科治療史;合并嚴重全身性疾??;糖尿病及免疫缺陷;哺乳期或妊娠期;頭部腫瘤及放療史。本方案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查通過(WYKQ2023008),患者知情同意。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55 例。

1.2 干預方法

兩組均予常規護理,在患者診療后給予常規慢性牙周炎相關知識宣教,針對患者疾病情況及醫囑給予針對性干預措施,在患者離院前對患者或家屬進行離院后牙周維護相關知識科普,告知其疾病注意事項及疾病監測等。采用電話及微信等形式進行隨訪干預,并在患者復診前1 d 及時通知。

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加用基于IKAP 理論的延續護理:① 成立基于IKAP 理論的延續護理小組。由牙周科護士長擔任組長,組員包括牙周科醫師1 名,牙周科護理人員3 名。牙周科醫師及護理人員均在其領域工作時長≥5 年,由護士長組織時長為兩周的培訓,組員均進行IKAP 理論相關知識培訓并通過知識考核。小組成員結合國內外相關文獻及工作經驗共同制定慢性牙周炎患者延續護理措施,由護理人員建立患者電子信息檔案,整理患者資料、回收問卷及數據整理,醫生負責向患者介紹疾病及答疑解惑,護士長負責人員管理和監督等。② 護理內容。a.收集信息:患者診療后由護理人員結合其疾病資料,與患者及家屬一對一溝通中獲取其對慢性牙周炎相關知識了解程度、口腔衛生維護習慣、生活習慣及心理狀態等,將其整理后建立患者個體化疾病檔案。通過電話、微信及家訪形式在患者離院后每兩周進行1 次評估,主要評估患者疾病狀況、認知情況、口腔衛生情況及心理狀態等,并制定符合患者的具體護理及隨訪計劃。b.知識宣教:知識宣教形式主要包括一對一口頭宣教、健康教育手冊、知識講座、線上宣教及復查宣教等,離院前由護理人員發放健康知識手冊,手冊內容包括慢性牙周炎病因、癥狀、治療、預防及護理等。與患者建立微信聯系方式并組建微信群(群內由醫護人員及慢性牙周炎患者組成),于微信群中發布慢性牙周炎居家口腔衛生維護方法、次數及時間等視頻及圖片,發布頻次每周2 ~3 篇文章或視頻,視頻時長在10 min 以內,發布后由護理人員組織全員觀看。每月組織1 次線上/線下慢性牙周炎專題講座,每次60 min,講座除常規宣教外,應考察并統計患者口腔衛生習慣掌握情況,對于口腔衛生維護較差的患者應增加一對一宣教力度,并在患者查時及時了解患者居家口腔衛生情況。c.信念支持:通過健康宣教提高患者正確就醫觀念及口腔自我保健觀念,在患者復查時進行面對面訪談,分析患者是否存在口腔科恐懼、焦慮、回避等負性情緒,鼓勵患者抒發不良情緒并正視疾病。引導家屬進行支持性照護,發揮親情作用,并組織慢性牙周炎患者屬進行線下同伴交流會,于院內舉辦,每月1 ~2 次,每次持續時間40 min,交流會中鼓勵患者講述自身感受及健康生活方式技巧,分享治療經驗,充分發揮家庭及同伴支持作用,幫助患者建立戰勝疾病信心。d.促進行動:護理人員在患者離院前指導患者正確記錄口腔衛生維護日記,鼓勵患者每天及時記錄口腔維護日記,并邀請家屬進行監督和提醒,在患者復查時檢查患者日記記錄情況并根據以往健康宣教知識內容進行提問,患者自述口腔衛生維護情況,并用自己的語言復述慢性牙周炎疾病知識。護理人員利用牙模型,鼓勵患者在模型上演示正確刷牙、牙線使用、牙縫刷使用過程,評價患者口腔衛生習慣并進行鼓勵和肯定,對于掌握度較差的患者應進行一對一糾正和宣教,強化口腔保健行為,促進習慣的形成。兩組均干預3 個月。

1.3 觀察指標

① 口腔衛生習慣:記錄患者每日刷牙次數、每次刷牙持續時間、每日牙線使用次數及每周牙間隙清潔次數。② 自我效能:采用口腔保健自我效能量表(SESS),該量表包含口腔就診自我效能感、正確刷牙自我效能感、平衡飲食自我效能感3 個維度,共15 個條目,采用1 ~5 級評分法,滿分15 ~75 分,分數越高說明自我效能感水平越高。③ 心理狀態:采用牙科畏懼量表(DFS)及牙科焦慮量表(DAS)。DFS 量表共20 個條目,采用1 ~5 級評分法,滿分20 ~100 分,分數越高說明畏懼感越高;DAS 量表共4 個條目,采用1 ~5 級評分法,滿分4 ~20 分,分數越高說明焦慮感越高。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21.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年齡、受教育年限、牙齒數目等)以()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性別、牙周病分級)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對照組:男33 例(60.0%),女22 例(40.0%);年齡平均(40.2±5.6)歲;受教育年限平均(14.8±3.1)年;牙齒數目平均(27.6±2.1)顆;牙周病分級:Ⅱ級12 例(21.8%),Ⅲ級33 例(60.0%),Ⅳ級10 例(18.2%)。觀 察組:男36 例(65.5%),女19 例(34.5%);年齡平均(40.2±6.3)歲;受教育年限平均(14.7±3.2)年;牙齒數目平均(27.6±2.3)顆;牙周病分級:Ⅱ級14 例(25.5%),Ⅲ級35 例(63.6%),Ⅳ級6 例(10.9%)。兩組性別、牙周病分級、年齡、受教育年限、牙齒數目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 0.35、1.21,t= 0.001、0.17、0.001;P>0.05)。

2.2 兩組干預前后口腔衛生習慣比較

由表1 可見,干預前兩組口腔衛生習慣接近,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干預后兩組口腔衛生習慣均較前改善,觀察組每次刷牙持續時間、每日牙線使用次數、每周牙間隙清潔次數高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但兩組每日刷牙次數接近,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表1 兩組干預前后口腔衛生習慣比較 ()

表1 兩組干預前后口腔衛生習慣比較 ()

組 別 例數 每日刷牙次數(次) 每次刷牙持續時間(min) 每日牙線使用次數(次) 每周牙間隙清潔次數(次)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對照組 55 2.0±0.1 2.8±0.3 1.9±0.2 2.2±0.3 0.7±0.2 1.3±0.2 0.6±0.06 1.2±0.1觀察組 55 2.1±0.5 2.8±0.3 1.9±0.2 3.0±0.3 0.7±0.1 2.2±0.3 0.6±0.04 2.0±0.2 t,P 1.45,>0.05 0.001,>0.05 0.001,>0.05 13.98,<0.01 0.001,>0.05 18.51,<0.01 0.001,>0.05 26.53,<0.01

2.3 兩組干預前后口腔保健自我效能比較

由表2 可見,干預前兩組口腔保健自我效能接近,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干預后兩組口腔保健自我效能均較前改善,且觀察組SESS 各維度評分及總分均高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表2 兩組干預前后口腔保健自我效能比較 (分,)

表2 兩組干預前后口腔保健自我效能比較 (分,)

組 別 例數 口腔就診自我效能感 正確刷牙自我效能感 平衡飲食自我效能感 總分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對照組 55 6.8±1.2 11.2±2.2 12.6±2.2 21.6±3.1 13.3±2.6 22.3±3.4 33.1±4.1 56.4±5.3觀察組 55 6.8±1.1 12.7±1.8 12.6±2.4 23.2±3.5 13.3±2.6 24.2±3.1 33.1±3.9 60.6±5.6 t,P 0.001,>0.05 3.91,<0.01 0.001,>0.05 2.54,<0.05 0.001,>0.05 3.06,<0.01 0.001,>0.05 4.04,<0.01

2.4 兩組干預前后心理狀態比較

由表3 可見,干預前兩組DFS、DAS 評分接近,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干預后兩組DFS、DAS 評分均較前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表3 兩組干預前后心理狀態比較 ()

表3 兩組干預前后心理狀態比較 ()

組 別 例數 DFS 評分 DAS 評分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對照組 55 60.6±7.9 29.6±3.8 15.4±3.2 12.4±2.7觀察組 55 60.6±7.9 19.2±2.4 15.4±3.0 8.8±1.2 t P 0.001>0.05 17.16<0.01 0.001>0.05 9.04<0.01

3 討論

慢性牙周炎治療注重遠期療效,尤其是舒適度及美觀度,但慢性牙周炎治療后易出現口臭、牙齒松動、牙根敏感等情況,且由于治療周期較長患者依從性較差,易導致口腔功能下降,影響預后[3]。慢性牙周炎患者通常無需住院治療,患者離院后與醫護人員聯系較弱,部分患者甚至在癥狀緩解后拒絕復診,構建適合慢性牙周炎患者的延續性護理模式能保障患者出院后得到優質照護[4]。IKAP 理論是融合患者信息收集、傳授知識、轉變觀念及促使行為形成的新型模式,能夠加強患者疾病知識水平、完善患者疾病相關知識掌握程度,將知識內化為觀念提高患者主觀能動性,在行動中提高健康行為[5]。

基于IKAP 理論的延續護理能夠在醫護人員、同伴及家屬的支持下,幫助慢性牙周炎患者形成良好的口腔保健行為和就醫習慣,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6],與本文結果一致。分析其原因在于:基于IKAP 理論的延續護理通過多模式健康教育加強患者信息與知識水平,糾正患者慢性牙周炎治療及護理錯誤觀念和知識,加強患者對口腔衛生知識的接受度。自我效能感是保證患者口腔衛生良好習慣的重要手段,自我效能按越高,慢性牙周炎患者口腔健康質量水平越高[7],提高自我效能感有利于保證患者出院后維持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贗KAP理論的延續護理設置并鼓勵患者每天記錄口腔維護日記,并與家屬共同監督患者口腔衛生習慣,在患者復診時糾正錯誤觀念及行為,避免無針對性的健康教育。此外,增加患者口腔衛生管理參與度,根據患者生活習慣及口腔衛生習慣進行個體化宣教和干預,幫助患者在病情控制、口腔維護過程中獲得成就感,激發患者主動進行良好口腔保健的自我效能。

慢性牙周炎患者在治療過程中有明顯不適感,導致患者對治療產生畏懼、焦慮、抵觸心態,降低患者治療依從性及口腔健康質量水平,重視患者心理狀態,及時發現并疏導患者不良情緒在慢性牙周炎治療中至關重要[8]。將IKAP 理論與延續性護理方案相結合符合當前臨床“以患者為中心”的人性化護理理念,不僅能改變患者不良生活習慣,還能緩解不良情緒,從整體上改善患者出院后生活質量[9]。應用基于IKAP 理論的延續護理加強了與患者的溝通交流,能夠及時發現患者恐懼、焦慮、回避等負性情緒,并鼓勵患者抒發不良情緒,利用家庭支持及同伴支持幫助患者正視疾病,發揮親情及友情作用,為患者提供全程性照護,符合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要求,與患者內心期望相契合,有利于改善患者牙科畏懼、焦慮情緒。

綜上所述,基于IKAP 理論的延續護理能夠改善慢性牙周炎患者口腔衛生習慣,提高患者口腔保健自我效能,緩解患者牙科畏懼及焦慮心態。

猜你喜歡
口腔衛生牙周炎效能
遷移探究 發揮效能
同時多層擴散成像對胰腺病變的診斷效能
激光療法在牙周炎治療中的應用
充分激發“以工代賑”的最大效能
口腔衛生師
HMGB-1與口臭及慢性牙周炎的相關性研究
968名老年人可摘局部義齒戴用及口腔衛生情況調查
社區口腔健康教育對居民口腔衛生的影響
不同治療方案在78例牙周炎治療中的療效觀察
牙周組織再生術聯合正畸治療牙周炎的臨床效果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