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創造人類生態文明新形態研究

2024-01-06 06:44方世南
關鍵詞:新形態中國式共生

方世南

黨的二十大報告在第十部分著重闡述了“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大問題,明確地將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一個重要特征,并將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和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都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九個方面中的重要內容(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3-24.。鑒于人類所有的文明都是在良好的人與社會關系以及和諧的人與自然關系基礎上形成和發展的,因此,從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角度研究創造人類生態文明新形態問題就是一個理論和實踐緊密結合的重大課題。人類文明新形態作為一個囊括了人類所創造的所有文明要素的總體性概念,內含物質文明新形態、政治文明新形態、精神文明新形態、社會文明新形態和生態文明新形態等諸多方面的豐富內容。人類文明新形態與生態文明新形態是屬種關系。生態文明新形態是人類文明新形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文明新形態在生態文明方面的體現。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創造人類生態文明新形態并以此展示人類文明新形態的重要戰略和必由之路。在生態環境問題已經成為重大全球性問題和生態環境危機已經成為嚴重危及現代化進程的全球性嚴峻問題態勢下,在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任務依然艱巨的情況下,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創造人類生態文明新形態就成為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的重要內容和題中應有之義,也成為一個需要在理論上和實踐中深入研究和不斷推進的重大課題。要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創造人類生態文明新形態,必須牢固地確立正確的發展觀、正確的現代化觀和正確的文明觀,并以此為指導重新審思沿襲至今的現代化發展方式和人類文明發展方向,重新定位現代化的價值取向和人類文明進步的目標愿景,要以中國式現代化錨定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開創生態文明發展新階段和重塑人類生態文明新格局,在推動美麗中國建設和地球美好家園建設中促進中華生態文明形態整體提升和世界生態文明形態創新發展。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創造人類生態文明新形態的必由之路。而生態文明新形態之新的境界,則突出了必須始終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一、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實質上是創造人類生態文明新形態的現代化

中國式現代化是始終與人類文明形態緊密關聯著的重大實踐活動和重要歷史進程,中國式現代化所指向的人與自然關系以及人與社會關系,必然將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等人類文明整體形態的各個組成部分緊密地關聯起來進而推動人類文明形態的進步發展??v觀世界現代化的歷程可以發現,現代化作為主要涉及人與自然關系以及人與社會關系的實踐活動和歷史進程,并不必然地表現為真善美?,F代化的價值取向和實踐方式是否有利于人與自然關系和諧以及人與社會關系和諧,直接影響和關乎現代化的前進方向和人類文明形態的發展質量,因此,人類文明形態是與能否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價值取向緊密關聯著的,是與生態文明形態不可分割的。無論是人類文明程度水平還是生態文明程度水平都會在人與自然和諧與否上鮮明地體現出來。只有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才能推動人類生態文明發展進而促進人類整體文明提升。人類生態文明新形態的最為顯著的特征就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我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價值追求和鮮明價值目標,既明確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內涵、新特征和新要求,又為通過促進生態文明高質量發展而創造人類生態文明新形態指明了方向。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實質上是創造人類生態文明新形態現代化的一個重大理念和重要價值導向,有助于我們正確認識和處理人與自然關系以及人與社會關系,正確認識和處理現代化進程中的經濟發展與生態治理、環境優化的關系,正確認識和處理傳統現代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關系,正確認識和處理中國現代化與世界現代化的關系,從而為建設美麗中國、健康中國、安全中國,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指明前進方向,提供實踐遵循。

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一體化推進的現代化,這樣的現代化必然表現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也必然是創造人類生態文明新形態的現代化。習近平指出:“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具有許多重要特征,其中之一就是我國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注重同步推進物質文明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2)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362.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認真反思西式現代化激化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以及人與社會之間的矛盾的深刻教訓,基于中國式現代化視域內的資源環境承載力和經濟社會整體性高質量發展的內在矛盾,以馬克思主義關于人與自然關系思想和中國傳統優秀文化倡導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生態智慧為生態文化價值觀,通過生態文明建設的偉大實踐所探索出來的有利于避免西式現代化帶來的“現代化的陷阱”“現代化的悖論”“現代化的危機”的真正有利于人類世世代代永續發展的新型現代化發展道路,反映了人類現代化的正確方向和人類文明形態的真善美性質。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必定會創造人類生態文明新形態的內在根據在于,只有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才能做到如下五個方面的緊密結合:一是做到將現代化中的經濟價值與生態環境價值以及人的價值緊密結合,二是做到將現代化中的代內價值與代際價值緊密結合,三是做到將現代化中的民族價值與全球價值緊密結合,四是做到將現代化中的經濟增長與自然資源承載力緊密結合,五是做到將現代化中的物質富裕與生態環境優化緊密結合。由此可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在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這一“五位一體”的整體性文明進步中推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也是在充分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中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以及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和生態服務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更是將經濟社會發展與增強人民群眾源自生態環境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有機統一起來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必然要高度注重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承載力的匹配度,必然要通過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達到實現整體性高質量發展的價值目標,必然要將綠色科技、綠色創新、綠色增長、綠色生產力作為重大價值追求而實現促進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相得益彰和比肩而立的理想愿景。

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創造人類生態文明新形態的價值訴求和目標定位充分表明,中國式現代化決不沿襲傳統現代化以及西式現代化將人與自然對立起來,將代內發展與代際發展割裂開來,將經濟增長建立在剝奪資源環境基礎上的發展模式,決不走西式現代化所走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要走出一條將人與自然當作共存共榮的生命共同體、價值同創的利益共同體、休戚與共的安全共同體、互饋互益的發展共同體的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要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推動形成資源節約型社會、環境友好型社會、人口均衡優質型社會和生態健康安全型社會,展示出中國式現代化進程就是促進中華文明形態全面提升和世界文明形態極大發展進程的美好圖景,開創生態文明發展新階段和重塑生態文明新格局。

二、 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創造人類生態文明新形態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任務

黨的二十大將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與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都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和本質要求的內容,指明了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任務就是要大力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讓生態文明建設的成就在人類文明新形態上體現出來,以生態文明新形態彰顯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體現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引領建設地球美好家園的實際成就。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創造人類生態文明新形態,之所以是一個關系“國之大者”的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任務,就在于,這是一個有著十分強烈的問題意識和對策意識的命題,有著十分鮮明的價值指向和價值目標,是全黨和全國人民需要付出艱辛努力才能完成的重大任務,而完成好這個重大任務,對于確保國家總體安全,推進經濟社會整體性高質量發展并以此切實地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的生態環境權益具有重要性和緊迫性要求,對于全面地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這“五位一體”的整體性文明進步具有基礎性和支撐性功能,對于確保中國式現代化航船在統籌發展和安全中行穩致遠具有持久性和長遠性作用。

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創造人類生態文明新形態對于確保國家總體安全,推進經濟社會整體性高質量發展并以此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的生態環境權益具有重要性和緊迫性要求。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之一,中國式現代化彰顯的鮮明綠色,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色、底色和特色。只有始終堅持在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上不斷創造新業績,才能創造出生態文明新形態。而這需要從客觀實際出發,既不能盲目樂觀,不經過深入調研而無視客觀現狀,過高地評價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的成就,將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當作是已經完成了的事情,從而得出不切實際的盲目樂觀看法,也不能妄自菲薄,過分地放大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方面存在的問題,得出消極悲觀和無所作為的結論。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盡管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離生態文明新形態還有很大一段距離,或者說生態文明新形態還處于大力建設的路途上。創造人類生態文明新形態還需要更加艱苦的努力。提出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創造人類生態文明新形態就表明和設定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新目標、新任務、新追求。黨的十九大就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長期性、艱巨性做出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任重道遠”的判斷,黨的二十大就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現狀做出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任務依然艱巨”的判斷,這些判斷都是十分客觀和切合中國實際的,也表明我國離人類生態文明新形態還有很大的差距。目前,我國資源環境約束趨緊的趨勢并沒有得到有效緩解,環境污染等問題仍然突出,“雙碳”戰略目標盡管設置了倒計時的時間表,但是,要完成這一戰略目標的任務非常艱巨。由于人與自然之間不和諧,因人與自然關系緊張引發的生態不安全問題嚴重影響到國家總體安全,對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也構成重大負面影響,導致生態環境問題成為影響國計民生的重大政治問題和重大社會問題。盡管這幾年我國提出了要堅決打贏藍天保衛戰、 堅決打贏碧水保衛戰、堅決打贏凈土保衛戰這 “上天入地”的三大保衛戰的重大任務,上至國務院下至鄉鎮政府都制定了相應的文件和行動計劃,但是,由于生態環境治理的復雜性和長期性,以及長期以來生態環境方面的欠賬太多,企業轉型升級實現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全社會形成綠色生產方式、綠色生活方式和綠色消費方式,也是一個需要不斷推進的較長時期的發展過程,因此,要實現到2035年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以及到21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奮斗目標,必須立足當前生態文明建設的客觀現實,對生態文明形態提升提出更高要求,以激勵全黨和全國人民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更自覺地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整體性高質量發展,促使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更高臺階。

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創造人類生態文明新形態對于全面地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這“五位一體”的整體性文明進步具有基礎性和支撐性功能。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涉及生態文明,又不局限于生態文明;既指向人與自然的關系,又不局限于人與自然的關系。生態文明是有機滲透到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會文明之中的,生態文明是所有文明形成和發展的重要基礎,在推動所有文明發展進程中都起著重大基礎性和支撐性作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影響到生產關系構成、政治關系發展、社會關系和諧和精神文化關系協調的現代化,并在這些多樣性文明和多樣性關系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重大基礎性和支撐性功能。自古以來,中國人強調“風調雨順”和“國泰民安”之間的因果關系,說明了生態環境以及表示人與自然和諧關系的生態文明對于經濟發展、政治進步、社會和諧、文化繁榮昌盛都起著基礎性和保障性作用。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提出“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因此,第一個需要確認的事實就是這些個人的肉體組織以及由此產生的個人對其他自然的關系”(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19.?!叭魏螝v史記載都應當從這些自然基礎以及它們在歷史進程中由于人們的活動而發生的變更出發?!?4)同①.這些話深刻地闡述了自然界對個人存在和發展的決定性作用以及對于人類文明形成和發展的決定性作用,充滿著深厚的唯物史觀理論意蘊。美國環境倫理學家霍爾姆斯·羅爾斯頓在《環境倫理學——大自然的價值以及人對大自然的義務》(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版)一書中分析了大自然對人類文明所起的決定性作用和人必須對大自然應盡的義務。他指出,整個生態系統構成一系列創造價值的鏈條,自然界所有的事物都具有內在價值,這些內在價值都是客觀的,不由人的主觀偏好所決定,盡力維護和促進有著內在價值的生態系統保持其完整性和穩定性,是人類為了實現自身價值而必須肩負的重要義務?;魻柲匪埂ち_爾斯頓進而認為,不僅人的身體是自然界長期進化的結果,而且人的思維能力、創造精神文化的能力都來自大自然的賜予。習近平深刻地總結了古今中外的歷史經驗教訓,揭示了生態環境對于文明興衰的決定性影響作用,得出結論:“歷史地看,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古今中外,這方面的事例眾多”(5)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論述摘編[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164.。因此,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然是中華民族文明的偉大復興,而這必然要求我國生態文明新形態的形成。

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創造人類生態文明新形態對于確保中國式現代化航船在統籌發展和安全中行穩致遠具有持久性和長遠性作用。無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還是人類文明形態或者人類生態文明形態的發展,都指向人與自然關系協調和睦以及人與社會關系和諧穩定而凸顯的安全問題。安全發展理念是貫穿于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全過程的發展理念,是科學發展觀的題中應有之義,也是推動我國經濟社會整體性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前提條件和根本保障。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創造人類生態文明新形態,追求的就是一種有助于政治穩定、社會和諧、文化發展和民生幸福的全新文明形態。沒有以生態環境安全作為重要前提和重要保障的安全發展,中國式現代化的航船就會顛覆或擱淺。生態環境安全既是經濟社會發展中最為基礎性的安全,也是對經濟社會發展起著決定性作用的最終安全。美國環境安全專家諾曼·邁爾斯在《最終的安全——政治穩定的環境基礎》一書中深刻地論述了生態環境安全對于經濟基礎、社會組織、政治結構、政治穩定以及國際關系的重大影響。他指出:“安全的保障不再局限于軍隊、坦克、炸彈和導彈之類這些傳統的軍事力量,而是愈來愈多地包括作為我們物質生活基礎的環境資源。這些資源包括土壤、水源、森林、氣候,以及構成一個國家的環境基礎的所有主要成分。假如這些基礎退化,國家的經濟基礎最終將衰退,它的社會組織會蛻變,其政治結構也將變得不穩定。這樣的結果往往導致沖突,或是一個國家內部發生騷亂和造反,或是引起與別國關系的緊張和敵對?!?6)諾曼·邁爾斯.最終的安全——政治穩定的環境基礎[M].王正平,金輝,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1:19-20.生態環境不安全,必然會影響國民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會導致群體性和突發事件不斷增多,使人民生活質量下降,也使政黨和政府的公信力嚴重缺失。在這種情況下,是無法談論文明形態和文明形態發展問題的。因此,統籌發展和安全,就是要協調好人與自然的關系以及人與社會的關系,在確保安全中推動發展,在健康發展中保持安全,使中國式現代化在安全發展中創造出史無前例的生態文明新形態。

三、 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創造人類生態文明新形態的實踐路徑

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創造人類生態文明新形態的重點、焦點、難點都在于“創造”這一實踐上。實踐路徑和生態文明新形態具有內在邏輯關系,堅持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創造人類生態文明新形態的實踐路徑,是推動生態文明新形態從可能性走向現實性的重要橋梁。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創造人類生態文明新形態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有助于推進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創造人類生態文明新形態的理念建設和生態文化建設,有助于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創造人類生態文明新形態的生態文明體制機制建設,有助于形成政府、企業、公眾廣泛參與的生態文明社會建設等多方面的艱巨任務,需要全黨和全國人民持之以恒、久久為功的實踐運作。

深入推進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創造人類生態文明新形態的理念建設和生態文化建設,是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創造人類生態文明新形態的一項基礎性和引領性的重大實踐任務。人們都是在一定的理念支配下從事有計劃性的實踐活動的,理念在人們的有計劃性的實踐活動中都起著先導和指導的作用,理念建設是文化建設的核心內容。在當今這個物質世界和人的心靈世界緊密關聯的時代,空中霧霾和人的心中霧霾、垃圾圍城和人的垃圾圍心、現實世界的污泥濁水和人的心靈世界的污泥濁水都處于緊密聯系之中,只有將改造客觀世界與改造主觀世界緊密聯系起來,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積極改造人的主觀世界,又以改造人的主觀世界的成就反作用于努力改造客觀世界,才能不斷地創造人類生態文明新形態。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發展理念起著根本性和主導性作用。發展理念是關于發展主體、發展方式、發展價值、發展成果如何支配、發展規律如何探索和運用等一系列重大問題的事關發展方向、發展質量、發展成效和發展前景的重大價值觀,“發展理念是否對頭,從根本上決定著發展成效乃至成敗。實踐告訴我們,發展是一個不斷變化的進程,發展環境不會一成不變,發展條件不會一成不變,發展理念自然也不會一成不變”(7)習近平.論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1:333.。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國內主要矛盾已經發生了深刻變化,資源環境約束趨緊等因素所導致的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難以按照傳統發展方式予以消解,而生態環境質量已經成為直接關聯人民生活品質的重大問題,生態環境安全直接影響到經濟安全、政治安全、文化安全和社會安全,我國“雙碳”戰略目標雖然設定了完成的時間表,但是任務十分艱巨,完成的難度很大,這些現實問題都要求必須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切實加強生態文化建設,必須徹底摒棄傳統的以追求經濟發展速度和數量、規模為主的發展觀、政績觀、現代化觀,牢固確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以新發展觀、新政績觀和新現代化觀指導中國式現代化實踐,全面貫徹落實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為主要內容的新發展理念,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價值取向,以生態文明建設的成效切實地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的生態環境權益,確保生態環境安全和推動國家總體安全,確保綠色低碳高質量安全發展,在建設美麗中國和地球美好家園中不斷地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以強有力的理念建設和扎實的生態文化建設為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創造人類生態文明新形態奠定思想認識基礎,并以全社會的思想認同和理念共識為創造人類生態文明新形態提供指路明燈。

加強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創造人類生態文明新形態的生態文明體制機制建設,是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創造人類生態文明新形態的關鍵之舉,也是根本保障。制度在社會生活中具有規范性功能,創造人類生態文明新形態必須發揮體制機制的根本保障作用。首先,要大力構建黨委領導、政府負責、企業和公眾積極參與的生態文明建設共同體的體制機制。有效發揮黨在集中統一領導生態文明建設中的重大作用,使加強黨的領導在提升生態文明新形態方面充分地表現出來。要通過對于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的制度設計,推動形成強有力的促進生態文明形態提升的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發展共同體、共享共同體,提高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整體性、協同性和效能性。生態文明建設事關全局,也事關全體人民群眾,是全體人民群眾共同參與的建設事業,不存在那些只享有生態權利而不盡義務的局外人。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每個人都是主體,也是受益者。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涉及全社會所有人。必須著力改變在生態環境治理中出現的“政府主管部門在干,廣大民眾在看”的一頭熱、一頭冷現象,要以共同體精神和科學的制度設計引導單個的“我”融入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群體的“我們”之中,將分散孤立的單獨“個體”融入萬眾一心、群策群力推進生態文明形態提升的“群體”之中,將作為多樣性的個人主體而存在的“人”融入作為全世界人民共同關注和積極參與地球家園建設這一整體的“人類”之中,匯聚起全社會的磅礴力量,奠定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創造人類生態文明新形態的深厚群眾基礎。其次,要著眼于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的客觀狀況,充分遵循自然規律和生態治理規律,著力改變長期沿襲的政出多門、九龍治水、條塊分割、畫地為牢的分散而多頭的生態文明管理體制,構建既守土有責,又相互協調和通力合作的生態文明建設體制機制,特別要針對自然界生態系統和人類生命系統之間的關聯性和互饋性特征越來越突出的新態勢,要以“大生態”“大安全”“大健康”“大教育”的系統思維方式,統籌協調好生產部門、生態環境管理部門、安全監管部門、衛生健康部門、文化教育部門等相關部門的關系,著力改變長期以來這些部門之間分工有余而合作不足的現象,推動長期注重的“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三生”格局向“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優質、生命安全”的“四生”格局轉變。再次,要對現行的各項制度如自然資源產權制度、生態環境保護機制、監督保障制度、考核評價體系制度、責任追究制度、生態補償機制、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等,進行客觀評估以及在此基礎上的補充完善,嚴格加強對于制度的執行力建設,讓制度在實踐中不斷剛起來、嚴起來、實起來,切實增強制度的權威性,推動形成全社會自覺地敬畏制度和執行制度的良好風尚。

加強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創造人類生態文明新形態的社會建設,是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創造人類生態文明新形態的必由之路。社會是無數個人組成的社會,人是社會的人,人的本質就是各種社會關系的總和。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建設中,人是主體,生態文明新形態的形成歸根結底在于人的文明素質的養成。生態作為自然系統,本身是無所謂文明和野蠻之分的,山呼海嘯、潮漲潮落、電閃雷鳴、霜雪雨露,都是自然規律下發生的客觀自然現象,是無所謂文明和野蠻之分的。生態文明從根本上說取決于人對生態的文明,是人的文明賦予生態以文明,人的野蠻賦予生態以野蠻。只有在堅持不懈地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進程中,推動實現全社會圍繞生產方式、生活方式進行全面綠色轉型的全方位社會變革,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培育一大批有高尚生態文明理性、生態文明素養、生態文明行為的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公民,才能不斷實現生態文明形態上的新構建和新超越。因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建設本質上是人的現代化建設,是人的文明素質全方位建設。人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前提條件和主要內容,也是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發展的強大動力。生態文明并不是高不可攀的文明實踐活動,而就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在人們最為平凡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之中。生態環境從來沒有虧待過人類,是人類不斷地對生態環境不友好才形成了日益嚴重的生態危機。解鈴還須系鈴人,只有人們自覺地擺正自己在大自然中的位置,認識到自己對于大自然的基本權利和主要義務,自覺地敬畏自然、尊重自然、善待自然、保護自然,才能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以及在中華優秀傳統生態價值觀如天人合一的宇宙觀、民胞物與的倫理觀、道法自然的實踐觀、智者樂水的審美觀、萬世永昌的永續觀等指導下,養成健康簡約節約的綠色低碳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從而不斷為創造人類生態文明新形態做出應有的貢獻。

猜你喜歡
新形態中國式共生
深刻理解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基本特征
中國式民主
人與熊貓 和諧共生
共生
優生共生圈培養模式探索
優生共生圈培養模式探索
不要讓中國式焦慮,廢掉了你的孩子
新形態西裝
中國式失敗
激活時裝新形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