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與深圳工業高質量發展比較研究

2024-01-08 08:48石潤伯
決策咨詢 2023年6期
關鍵詞:規上深圳成都

◆石潤伯 蘭 翔

一、成都深圳工業發展對比分析

(一)工業經濟總體情況

從成都、深圳2018~2022 年的的工業增加值(如圖1)來看,兩個城市的工業經濟規模都呈現穩步增長的態勢,5 年的增幅分別達到35.83%和23.32%。盡管成都的增速高于深圳,但從絕對值來看,兩個城市的差距依然明顯。成都在國土空間面積和常住人口體量都大于深圳的情況下,工業增加值始終不及深圳一半。

圖1 2018~2022 年成都、深圳工業增加值(單位:億元)

從人均數據來看,2022 年深圳人均工業增加值為6.43 萬元/人,是成都的2.7 倍;從單位面積產出來看,這種差距被進一步放大,2022 年深圳單位面積工業增加值達到5.69 億元/平方公里,成都僅為0.36 億元/平方公里;從工業經濟占比來看,2022 年深圳工業增加值占GDP 比重為35.07%,成都僅為24.34%。深圳土地面積為成都的1/7,相對局促的空間條件倒逼深圳主動探索“工業上樓”等用地新模式,在土地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持續保持全國工業第一城的競爭力。

(二)工業結構

以2021 年規上工業企業營收為參考指標,梳理成都與深圳的前5 大工業門類,如圖2 所示。深圳前5 大門類的規上工業企業營業收入總計達32505.59 億元,占全部規上工業企業營業收入的七成以上,是成都的3.44 倍。

圖2 2021 年成都和深圳規上工業企業營業收入前5 的行業(單位:億元)

圖3 2021 年成都和深圳規上工業企業數量、營收、利潤對比

圖4 2021 年成都、深圳各類規上工業企業營收對比(單位:億元)

圖5 2021 年成都、深圳各類規上工業企業利潤對比(單位:億元)

圖6 2021 年成都(左)和深圳(右)R&D 經費支出主體對比

圖7 2021 年成都和深圳制造業規上企業能源消耗量對比(單位:萬噸標準煤)

圖8 2021 年成都和深圳工業污染物單位工業增加值排放量對比

兩個城市的工業結構既有相似之處,又存在顯著差異。成都、深圳最大的工業門類都是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2021 年深圳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規上企業營收達23965.93 億元,占全部規上工業企業營收的56.47%,是拉動深圳工業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電子信息產業對成都來說同樣至關重要,2021 年成都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規上企業營收為5250.74 億元,占全部規上工業企業營收的30.14%。同樣是頭部產業,成都規上企業營收僅為深圳的2/9,兩地工業總體發展水平的差距,在頭部產業、龍頭企業的發展水平上更集中地得到體現。與深圳的華為、中興通訊等企業相比,成都缺乏本土培育的龍頭和“鏈主”企業,對本地產業的引領帶動作用有限,產業能級與深圳差距較大。

汽車制造業當前仍在成都工業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規上工業企業營收排第三,高出深圳409 億元,但新能源汽車產量占比不到6%,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14%),產業轉型需求迫切;對比鮮明的是,深圳當前新能源汽車產量超成都5倍,且擁有行業龍頭企業比亞迪,正逐步成為中國乃至全球重要的新能源汽車整車與關鍵零部件研發、測試、制造中心。成都排第二、四位的工業門類為能源供給和傳統材料制造,相比之下,深圳前五大工業門類以新一代信息技術設備制造和高端裝備制造為主,處于價值鏈高端和產業鏈核心環節,工業結構更優。

(三)企業競爭力

規上工業企業是工業經濟發展的主力軍。2021 年深圳共有13027 家規上工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42441.90 億元,利潤總額3461.99 億元;成都共有規上工業企業4107 家,實現營業收入17419.24 億元,利潤總額1087.50 億元,分別比深圳少68.47%、58.96%、68.59%,規上企業數量、業務規模、盈利能力都差距懸殊。

在規上工業企業中,深圳和成都的大型企業分別有353 家和112 家,兩個城市的規上大型企業營收占比都超過了50%,撐起了工業經濟的半壁江山。從營收、利潤來看,成都規上大型企業分別約為深圳的3/7、2/9,相較業務規模,企業的盈利能力(利潤)差距更為顯著,反映出成都企業在行業話語權、產業附加值、價值鏈定位等方面的相對弱勢。

深圳和成都的規上中小微企業分別有12674 家和3995 家。中小微企業是龍頭和“鏈主”企業發展的必經階段,兩城市的數量占比都超過95%,是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競爭力的關鍵環節。依托龐大的中小微企業數量和優質的集群發展環境,2022 年深圳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達442 家,比成都多240 家;制造業單項冠軍達67 個,比成都多57 個。

(四)創新能力

創新是工業高質量發展的內生動力。2021 年,深圳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投入為1682.15 億元,排名全國第三,R&D 經費投入強度為5.49%,排名全國第二;同期成都R&D 經費投入為631.92 億元,排名全國第七,R&D 經費投入強度為3.17%,排名全國第十三(400 億投入以上城市),與深圳相比均存在明顯差距。

從經費投向來看,深圳的基礎研究經費占比與2020 年相比大幅提升2.5 個百分點,而成都則下降2個百分點。近年來,在國際環境日趨復雜的情況下,深圳開始加大基礎研究布局,出臺基礎研究十年行動計劃,引導各方力量關注和加大基礎研究投入。

從支出主體來看,深圳、成都各類企業R&D 經費支出分別為1582.44 億元和317.25 億元,政府屬研究機構、高等學校等主體R&D 經費支出分別為99.72 億元和314.67 億元,成都兩類主體各占約50%,而深圳的企業支出占比高達94%,揭示了深圳以企業為創新主體這一高質量發展密碼。市場化牽引科技創新是深圳的特色,以企業為主體的創新體系能夠充分利用市場的倒逼機制,將創新需求向上游傳遞,提升創新產出效率。成都的高校、科研院所資源相比深圳具有優勢,普通高等學校數量達58 所,比深圳多44所,“雙一流”高校有8 所,比深圳多7 所,國家級科研機構超30 家,國家級創新平臺達218 個。相比深圳以企業為主體的創新體系,成都面臨成果轉化率低、學研和產用脫節等問題。

具體到制造業企業來看,深圳制造業規上企業R&D 經費支出1253.78 億元,占全市R&D 經費投入的74.53%;成都制造業規上企業R&D 經費支出163.1 億元,比深圳少1090.68 億元,僅占全市R&D 經費投入的25.81%。與深圳相比,成都的制造業企業R&D 經費投入存在明顯差距。成都當前的制造業企業多處于生產環節,總部和研發部門落地較少,中小微企業在近年來生存環境堪憂的情況下更無力加大研發投入。

(五)綠色發展

在工業增加值比成都多5513.63 億元的情況下,深圳2021 年綜合能源消費量只有1232.51 萬噸標準煤,比成都少40.32%,萬元增加值綜合能耗為0.119 噸標準煤/萬元,比成都低72.09%,深圳工業的能源利用效率明顯優于成都,工業節能低碳發展成效顯著。

從能源消費結構來看,深圳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消耗最多的能源是原煤,達957.66 萬噸,幾乎全部用于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制造業直接消費的原煤低到可忽略不計。盡管成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消耗的原煤數量比深圳低558.09 萬噸,但制造業直接消費原煤量達142.97 萬噸,非金屬礦物制品業、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3 個工業門類占比合計99.3%。原煤直接用于制造業生產不僅能量轉化效率低,廢氣排放等污染也較大。深圳雖然原煤消費總量比成都大,但幾乎都轉化為二次能源使用,降低了工業生產帶來的環境壓力。成都周邊天然氣和水電資源豐富,在清潔能源資源稟賦明顯優于深圳的情況下,仍有相當數量的原煤直接用于制造業生產。深圳制造業消費最多的能源形式是電力,占四種主要能源(原煤、天然氣、電力、柴油)消費總和的90.45%,反映了較高的制造業生產電氣化水平,而成都制造業這一指標僅為40.99%。

從工業污染物排放上看,深圳單位工業增加值的廢氣排放量和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僅為0.5015億立方米/億元和0.0299 萬噸/億元,成都為1.3073 億立方米/億元和0.0689 萬噸/億元,成都工業生產單位效益帶來的污染物排放顯著高于深圳,作為中國西部和長江上游生態保護重地,成都工業的綠色發展水平有待提升。

二、深圳工業高質量發展的經驗啟示

(一)產業培育需堅持“長期主義”

新興產業的發展需經歷一個不斷探索、試錯到成熟的漫長周期,城市決策者需要把握方向、持之以恒,把有限的資源要素配置到對的產業和企業,給予全方位長久支持。2003年深圳提出“適度重型化”戰略,明確調整汽車為新的產業發展重點,同年比亞迪通過收購秦川汽車“曲線”獲得生產資質。彼時中國汽車工業還處于合資車企獨大、自主品牌苦苦掙扎的時期,深圳在燃油車制造領域基礎薄弱、缺乏合資品牌加持的情況下,率先推動公共交通領域和物流運輸領域電動化,新能源物流車保有量成為全球城市第一。如今,深圳已成為全球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最完整的城市之一,除比亞迪之外,還培育出了匯川技術、藍海華騰等產業鏈各環節頭部企業,產業集群效應顯著,發展想象空間巨大。當前成都正處于產業建圈強鏈的關鍵時期,“制造強市”藍圖已初步繪制,許多工業門類如汽車產業面臨很大轉型升級壓力,政府主管部門更應強化戰略思維,將工業發展作為一項系統性長期性工作來做好謀劃,以一抓到底的戰略定力推動工業做優做強。

(二)內涵式發展也能做優做強

相比傳統工業城市,深圳工業起步較晚,前期以“三來一補”等低端加工制造業為主。上世紀九十年代,深圳逐漸取消對來料加工業的優惠支持,雖然導致相關產業遷到東莞、惠州等地,經濟增長一時放緩,但不曾動搖深圳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的決心,深圳工業經濟逐步由追求規模的粗放型發展向質量效益并重的內涵式發展轉變。2008 年深圳開始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目前已成為深圳經濟發展的新引擎,2021 年增加值占GDP 比重提升至39.6%。隨著工業的快速發展,土地資源緊缺與產業擴張升級的矛盾越發顯現,深圳開始探索土地集約利用的新模式,規劃建設20 大先進制造業園區,按照每年建設不少于2000 萬平方米、連續實施5 年的進度,面向企業提供“工業上樓”廠房空間。深圳堅持內涵式發展理念,不斷推進產業結構優化、資源利用高效,完成了從產業初加工時代的跟跑者到全國“工業第一城”的蛻變。成都正處于從外延式到內涵式發展的轉型時期,必須堅持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統籌好發展與資源要素集約利用關系,推動工業從制造環節向產業鏈前后端的服務環節拓展,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促進工業結構優化、質量改善和效益提高。

(三)產業創新需強化企業主體作用

深圳科技創新的一個重要特征是企業唱主角。深圳在高校、科研院所資源不占優勢的情況下,走出了一條“以產業創新牽引科技創新,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的創新發展之路。一方面,支持一批創新能力強、帶動能力強的龍頭企業布局高水平研發基地,在全球范圍內配置創新資源,加速向科技“無人區”進軍;另一方面,實施“專精特新”培育計劃,從技術創新、市場開拓、投資融資等多方面為科技型中小企業的成長創造優良政策環境,吸引科研人員、大學生、境外人才等來深創業。截至2022 年年底,深圳擁有科技型中小企業超2.2 萬家,居全國第一,成為產業創新鏈中的重要力量??萍紕撔率峭苿赢a業升級的關鍵,成都的傳統制造業正面臨轉型升級的困局,應進一步加大企業在創新資源配置中的主導權,優化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形式,有效組織開展產業創新活動。

三、推動成都工業高質量發展的建議

(一)前瞻布局未來產業,塑造制造業發展長遠優勢

前瞻布局未來產業是構建新發展格局、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的必然要求,立足成都現有資源稟賦,建議優先布局以下制造業新賽道,搶占產業創新發展制高點。一是圍繞打通真實社會與虛擬世界,發展新一代數字終端制造業。虛擬現實和物理世界融合是未來數字技術發展的大趨勢,相關技術、設備、終端有望發展成為一個巨大市場。依托成都萬億級電子信息產業基礎,培育指紋、人臉、虹膜、靜脈、聲紋、姿態等生物識別技術及產品,提前布局新一代數字終端制造,包括可穿戴設備、視覺聽覺觸覺等智能傳感設備、邊緣計算設備、VR/AR/MR 裝備等。二是圍繞清潔能源替代,發展節能、儲能、環保等裝備制造業。在“雙碳”背景下,經濟社會綠色低碳發展不可逆轉,生產生活各領域對清潔能源替代技術和裝備產生巨大需求。依托四川水電、天然氣、風電等清潔能源資源優勢,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供給產業,發展二氧化碳高效捕集、綠色技術轉化和應用服務,發展“零碳排放”建筑產業。三是圍繞高端醫療與康養需求,發展生命科學與大健康裝備制造業。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遠程醫療等技術的發展,醫療健康領域裝備制造市場將進一步擴大。依托成都現有醫藥健康產業基礎和華西醫院等創新載體,培育發展精準醫學、先進生物材料、醫學分子診斷技術、3D 打印與器官修復等領域,構建前沿醫學產業鏈,探索醫療美容新藥品、新器械、新技術開發應用。

(二)主動對接國家戰略需求,大力發展先進裝備制造業

成都擁有豐富的航天、航空、軍工等與國家戰略高度相關的科研和產業資源,當前四川省正著力打造軍民融合發展創新示范區,為成都將資源優勢轉化為先進裝備制造業發展動能創造了良好外部條件。一是大力發展航天裝備制造。圍繞商用航天、衛星導航、空天互聯網等應用領域,重點發展航天先進材料制造、低軌小衛星研制、商用火箭制造、地面控制和運營服務設備等,加快建成航天裝備西部制造基地。二是大力發展航空裝備制造。圍繞防務整機、無人機、通用飛行器、航空大部件、航空發動機、地面空管設備等領域,鏈接高校、科研院所與成都電子信息產業資源,打造全球知名的航空高技術產業基地。三是大力發展軍民融合制造業。進一步推動民口企業融入軍品產業鏈,培育輔導更多成都企業進入“裝備承制單位名錄”,拓展優化在蓉軍工單位選擇配套企業范圍;進一步推動軍工技術進入民用市場,鼓勵軍工研發機構和軍工企業向民用制造業企業進行知識產權共享,協同進行產品和市場開發。

(三)發揮服務業要素聚集優勢,推動服務型制造業發展

成都有著良好的現代服務業發展基礎,可充分發揮高端要素聚集優勢,促進成都傳統制造業發展模式重塑、競爭力重構。一是培育工業互聯網產業生態。支持以開源模式建設工業互聯網,鼓勵行業龍頭企業向平臺服務商轉型,推動工業互聯網賦能企業數字化轉型并沿產業鏈布局延伸;培育一批數字化服務供應商,為企業提供數字化工廠(車間)轉型診斷服務和整體解決方案。二是發展算力產業。把握“東數西算”戰略機遇,依托國家超算成都中心、成都智算中心,發展服務器、交換機、光模塊、路由器等算力基礎硬件產業和網絡運營商、數據中心服務商、云計算廠商等算力軟件產業。三是發展工業設計產業。創建一批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和工業產品生態(綠色)設計示范企業,支持參與制造業全流程協同創新,推動工業設計由產品外觀設計向高端綜合設計服務升級,支持開展“成都創意設計周”等設計專題活動,持續提高“成都設計”知名度和影響力。

猜你喜歡
規上深圳成都
數字說話
2020年1—4月全國釀酒產業產量1506萬千升
深圳歡樂海岸喜茶LAB店
淮北市“四基一高一大”新興產業助推產業轉型升級
穿過成都去看你
數看成都
今年前11月全省規上工業累計增長8.4%
深圳
成都
深圳醫改破與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