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等教育如何應對未來之變?
——基于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的分析

2024-01-08 02:20沈敬軒喬錦忠
復旦教育論壇 2023年5期
關鍵詞:本???/a>生師入學率

楊 怡,沈敬軒,喬錦忠

(1.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北京 100875;2.北京大學教育學院,北京 100091)

一、引言

1999 年擴招以來,我國高等教育規??焖僭鲩L,2019 年進入普及化階段。高等教育規模的持續擴大,類型、層次與科類結構的不斷優化,為經濟發展、科技進步與知識創新提供了豐富動能?!笆濉逼陂g我國人均GDP 已達到1 萬美元,逐步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邁進。然而,在人口與產業結構等變化的大背景下,包括高等教育在內的整個教育體系正面臨新的挑戰。

2015 年實行全面二胎政策后,人口出生率出現短暫回升,加上人口遷徙等因素,部分城市的幼兒園、小學、初中學位出現短缺告警。2021 年起,廣州、杭州等地教育部門相繼發布學位預警信息,2023 年廣州市8區已有超過百所學校學位緊張。與此同時,2017 年后我國出生人口開始持續快速下降,部分地區的學前教育在園兒童開始減少,早前新建擴建的學校與教師隊伍出現過剩。2020 年,湖南省株洲市幼兒園數、專任教師數、在園幼兒數分別較上年下降1.3%、1.1%、2.3%。2022 年,湖南全省的幼兒園班數、在園幼兒數分別較上年下降0.4%、0.8%??梢?,人口對教育配置的影響既重要又復雜,需要引起高度關注。

隨著居民受教育程度的不斷提高,特別是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階段后(當前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已由2012 年的30%,提升至2021 年的57.8%),人口變化對于高等教育資源配置的影響也越來越大,亦需要引起高度關注。以日本為例,如圖1所示,1989年以來日本人口年齡結構變化較大,18—22 歲適齡人口逐漸減少,私立大學入學定員充足率不斷降低,2021 年降低至近三十多年來的最低值。隨著18—22 歲適齡人口持續減少,日本私立大學出現了生源不足的現實情況,小型私立大學與地方私立大學的招生變得愈發困難。2018 年日本文部科學省預測,受少子化影響,2040年大學入學人數預計將減少2成[1]。

圖1 1989—2021年日本高等教育適齡人口、私立大學入學定員充足率

2021 年我國印發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遠景目標綱要》對建成教育強國和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做出了新的戰略規劃。面對新形勢,高等教育如何應對人口與經濟社會發展之變,有待深入探討。本文基于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國家統計局及相關教育統計年鑒公布的數據,并結合發達國家高等教育的歷史數據和發展趨勢,在可比指標上分析和預測2025—2035年我國高等教育的層次結構、不同層次高等教育生師比、重點學科在校生規模及專任教師需求,為面向2035年的我國高等教育資源配置提供事實支持。

二、文獻綜述

人口結構是社會的基礎結構,學齡人口變化趨勢是預測教育發展與資源配置的重要參考指標。2017年我國出生人口達到峰值(1786萬人)以來,2022年已下降至956 萬人,降幅達46.47%,年均下降9.29%。為實現2035年的教育現代化目標、應對出生人口減少對教育系統的可能影響,國內學者基于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開展了大量的學齡人口預測研究,如張立龍等測算2021—2035 年我國0—22 歲學齡人口總規模將從3.28億人持續減少至約2.50億人,其中18—22歲高等教育學齡人口總量平穩增長至2032 年后回落[2]。王傳毅等預測了“三孩”政策下2021—2035 年我國各級教育規模的變化[3]。其中,基礎教育需求彈性較小、入學率相對較高且穩定,因此現有研究主要從人口變化角度預測學前教育、義務教育、高中教育的規模及資源配置[4-6]。

在教育體系中,相對而言,學前與基礎教育受人口變化的影響更大;高等教育的發展不僅受人口影響,而且還與經濟增長、產業結構轉型、政府投資、受教育者意愿、高校自身投資擴張需求等多種因素有關[7-8],另外高等教育系統內部存在院校層次、學歷層次、學科專業等差異,有關其規模與資源配置的研究更為復雜、多樣,相關預測研究的路徑取向也較為多元。有學者結合國家戰略發展需求與國外高等教育普及化的歷程,分析了我國不同階段高等教育規模擴張與結構優化的可能路徑。如胡娟和陳嘉雨基于中美高等教育結構之比較,提出應擴大“雙一流”建設高校的數量和學生規模、加大本科高校的比重[9]。張煒認為我國每10萬人口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數與碩士、博士學位占每年學位授予總量的比例均低于美國,高等教育仍需擴大規模、優化結構[10]。也有學者參考人均GDP、人口、產業結構等變量,使用國際比較法、趨勢外推法、多元線性回歸模型對高等教育發展進行預測。岳昌君和邱文琪通過預測2020—2035 年高等教育規模與學歷結構,認為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已經達到與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相應的國家平均水平,但研究生招生占比低于平均水平,因此應提高研究生占比,略微提高本科生占比,降低??粕急萚11]。郭睿和劉澤云測算了2035 年高等教育經費規模[12],張煒和汪勁松則預測和比較了2030 年中美兩國研究生教育的規模[13]。

總之,當前有關高等教育資源配置的研究主要關注規模與毛入學率,此外也有基于毛入學率對學歷學位結構與經費需求的預測,最終年份涵蓋2035 年、2040 年、2050 年等[14-15]。由于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的指標中同時包含普通高校在校生和成人與網絡本??圃谛I?,兩類在校生的教學目標、資源需求等方面存在較大異質性,因此基于毛入學率開展的預測可能存在偏差。此外,《普通高等教育學科專業設置調整優化改革方案》提出“以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為引領,做強優勢學科專業”“配齊配強教師隊伍”,但現有研究較少圍繞高等教育學科結構和專任教師需求開展預測,對我國學科布局調整和高校專任教師隊伍建設的指導意義有待加強。

本文在參考現有高等教育規模與資源配置研究的基礎上,基于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和對經濟增長的預測,結合國際比較與歷史數據,對2025—2035 年我國高等教育的規模、層次結構以及專任教師需求等進行預測。

三、2025—2035年我國高等教育規模預測

(一)高等教育學齡人口預測

由于高等教育階段學生的來源更為多元化,學生可能在完成基礎教育后直接進入高等院校,也可能在工作一段時間后回到校園,因此高等教育階段的學齡人口分布范圍更廣、集中度更低。根據《中國教育監測與評價統計指標體系》,高等教育毛入學率計算公式為:高等教育入學率(%)=高等教育在學總規模/18—22 歲年齡組人口數*100%。當前,我國學士、碩士、博士或同等學力學位獲得者的畢業年齡主要為22—24歲、24—26歲、27—29歲。因此,本研究中的高等教育階段學齡人口主要包括18—22 歲年齡組的普通本??茖W齡人口及23—29歲年齡組的研究生學齡人口。

本研究使用2020 年第七次人口普查中0—29 歲年齡組人口情況、2021 年與2022 年出生人口數據,同時假設2025—2035年期間死亡率不變,推算可得2025—2035 年期間各年的18—22 歲、23—29 歲年齡組人口情況,從而測算各年度的高等教育學齡人口。

如圖2所示,2025—2035年間,普通本??茖哟蔚膶W齡人口主要呈現先緩慢增加再迅速下降的趨勢。結合圖3 可知,2025—2032 年18—22 歲學齡人口變化率為正值,處于逐年增加的階段,其中2026 年為變化率最高的一年,較前一年增加4.46%;在數量層面從2025 年的7600 萬人上升至2032 年的峰值,約為8870萬人,7年間年均增長181.4萬人。2033年開始進入18—22 歲學齡人口變化率為負值的階段,且負值逐年變??;在數量層面至2035 年回落至8660 萬人。根據東亞地區與其他發達國家的經驗,中短期內我國出生人口仍將處于下行區間,因此預計2035年后普通本??茖哟蔚膶W齡人口將維持下降趨勢。

圖2 2025—2035年我國高等教育學齡人口變化(單位:千萬人)

圖3 2025—2035年我國高等教育學齡人口變化率

研究生層次的學齡人口在2025—2035 年間則呈現先減后增的趨勢,變化率呈現由負值逐漸增加至正值的趨勢。2025—2028 年為23—29 歲學齡人口負增長階段,變化率由-3.22%增加至-0.22%;學齡人口數量由10159.99 萬人減少至9857.44 萬人。2028 年后23—29 歲學齡人口進入正增長階段,變化率逐步增加,2029 年達到1.93%;2035 年數量增至峰值,約為11736.48 萬人,此后趨于平穩。以美國學歷結構變化情況為參照,中短期內我國研究生層次的學齡人口將保持平穩增加的趨勢。

(二)高等教育入學率和層次結構預測

1.高等教育入學率預測

根據《中國教育監測與評價統計指標體系(2020年版)》,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高等教育在學總規模/18—22 歲年齡組人口數*100%。其中高等教育在學總規模包括普通本??圃谛I鷶?、研究生在校生數、軍事院校本??圃谛I鷶?、其他學歷教育折合學生數(如成人本???、網絡本???、自學本??疲?。

不同層次的高等教育之間具有異質性,主要表現為教育目標、課程設置、學術研究、教學方法和所需資源等方面的差異。因此,在預測在校生規模、專任教師規模、經費需求時,直接使用高等教育毛入學率測算可能造成偏差,有必要分層次測算入學率。在分層次的基礎上,本研究進一步測算了全日制高校入學率,即除去成人與網絡本??圃谛I酝獾钠胀ū究婆c職業本??迫雽W率,作為衡量高等教育入學率的指標之一。具體而言,本研究中涉及的入學率包括:

(1)普通本科高等教育入學率=普通本科在校生數/18—22歲年齡組人口數

(2)職業本??迫雽W率=職業本??圃谛I鷶?18—22歲年齡組人口數

(3)普通高校入學率=普通本科高等教育入學率+職業本??迫雽W率

(4)研究生教育入學率=研究生在校生數/23—29歲年齡組人口數

如圖4 所示,2012—2021 年我國全日制高校入學率與官方口徑的毛入學率均呈現逐年增加的趨勢。2012 年全日制高校入學率僅為23.75%,2021 年增加至49.49%,十年間全日制高校入學率共增加25.74%。高等教育毛入學率2012 年僅為30%,此后逐年增加,至2021 年達到57.8%,年均增加3.09%,增加速度較快且超過OECD 成員國平均值的增幅。2019 年,我國官方公布的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51.6%,正式進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但與OECD 國家76.4%的平均值相比仍較低。

圖4 2012—2021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全日制高校入學率

得益于近年來國家對高等教育發展的高度重視,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增幅顯著。2019 年印發的《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提出了2035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65%的目標[16]。部分學者對2035 年的高等教育毛入學率情況進行了預測,根據岳昌君等人的預測,預計2035 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的適宜目標在67%左右[11]。郭睿、劉澤云參考歐元區國家、OECD 國家和高收入國家在進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后的前15 年中的毛入學率年均增長率(約1.4%),得出我國2025 年、2030 年、2035 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分別為63.4%、70.4%、77.4%[12]。本文結合2025—2035年人均GDP 的變化趨勢、OECD 國家的發展經驗及我國高等教育學齡人口的走向,以2021 年為基準(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為57.8%)進行推算,預測結果如表1 所示。預計到2025 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約為61.85%,2030 年約為66.70%,2035 年將超過70%,達到71.51%?!吨袊逃F代化2035》提出的65%的目標或將在2030 年之前實現。2035 年我國全日制高校入學率約為62.54%,即普通本科與職業本??迫雽W率將達到62.54%。

表1 2025—2035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全日制高校入學率預測

2.高等教育層次結構預測

高等教育層次結構主要包括???、本科和研究生三個層次,反映了高等教育培養的人才所要達到的程度和水平[17]。合理的高等教育層次結構是發揮人才培養、社會服務與科學研究等功能的關鍵因素[18],在社會發展的不同階段,國家經濟建設對高等教育內部的層次比例有不同的需求。隨著國家收入水平的增加,高等教育毛入學率也會不斷提高,不同層次的高等教育入學率也會發生變化[19],高等教育層次結構也會隨之調整。傳統上高等??茖W校屬于普通高等教育,但經過高等教育擴招以及近年來的發展,很多??茖W校與高等職業學校在招生批次及學生畢業后的待遇方面已無顯著差異,人才培養計劃和課程設置也在逐漸趨同,因此高等??茖W校事實上已逐步演化為高等職業教育的一部分,特別是國家最近在強調職業教育是一種類型教育而不是層次教育,正大力推進應用型本科建設,在學術研究上把高等??茖W校歸為高等職業教育無論從現實情況還是從未來發展趨勢看都更為合理,因此本研究將高等??平逃暈榕c高等職業教育同一類型。

關于高等教育與經濟發展關系的實證研究中,人均GDP與產業結構是主要的解釋變量[11,17]。有研究以人均GDP、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占比三個解釋變量預測高等教育學歷結構,統計結果顯示人均GDP 的系數在5%的水平上顯著,而第二、三產業結構占比未達到統計上的顯著性水平[11]。因此本文將從職業本???、普通本科和研究生三個層次出發,基于經濟發展的視角,在結合產業結構的基礎上,以人均GDP 為主要參照指標并結合發達國家的高等教育發展情況,預測2025—2035年我國高等教育的層次結構。

到2035 年,我國研究生的毛入學率將持續增加,研究生教育的質量也將有所提升。由于高等教育層次結構和規模的變化涉及科技政策、社會經濟、人口等多方面的因素,因此研究生教育在整個高等教育中的占比可能會發生變化。由圖5可知,根據預測結果,2021—2035 年我國職業本??茖哟握急瘸尸F逐漸降低的趨勢,截止到2035 年職業本??茖哟握急燃s為40.61%,相較于2021 年減少1.25%。2021—2035 年普通本科層次占比整體呈現降低的趨勢,到2035年預計降低至48.08%。研究生層次占比將逐漸增加,至2035年占比增加至11.31%,相較于2021 年共增加2.2%。在研究生層次中,2035 年碩士研究生占比約增加至9.22%,博士研究生占比約為2.09%。

結合人均GDP可以發現,人均GDP在2020—2035年呈現逐年上升的變化趨勢,2021 年人均GDP 為12556 美元,到2035 年將增加至24811 美元,年均增加942.69美元。結合圖5可以直觀地看出人均GDP發展的不同階段與高等教育規模的關系,即隨著人均GDP的逐漸增加,研究生層次占比也呈現逐漸增加的趨勢,美國、英國、日本等發達國家高等教育層次結構調整的歷史趨勢也印證了上述判斷。2021 年我國高等教育層次結構為:職業本??茖哟握急燃s為41.68%,普通本科層次占比約為49.44%,研究生層次占比約為8.7%。到2035 年人均GDP 約為24811 美元,此時的高等教育層次結構為:職業本??茖哟握急燃s為40.61%,普通本科層次占比約為48.08%,研究生層次占比約為11.31%。

美國是世界上最早進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的國家與科技強國,其高等教育發展水平與科研實力始終走在世界前列。結合人均GDP 水平與高等教育層次結構的關系,參照美國高等教育層次結構的相關數據,可以為我國高等教育層次結構的優化提供借鑒思路。2021 年我國人均GDP 約為1.26 萬美元,與美國1980 年的人均GDP 相當。1980 年美國的高等教育層次結構為:本??疲ㄉ鐓^學院)層次占比約為70.01%,研究生層次占比約為30.61%。通過對比可以發現,在當前的人均GDP 水平下,我國的研究生層次占比低于同等GDP時期美國的研究生層次占比。

預計到2035年我國人均GDP約為2.48萬美元,而美國人均GDP最接近這一數值的年份為1991年,此時美國的高等教育層次結構為本??粕急?0.94%、研究生占比29.06%。通過對比分析可以發現,在人均GDP 較為接近時,美國高等教育層次結構中研究生層次占比比我國預測值高出約17.75%。此外,1990年以來,美國的本科生占比逐步降低,研究生規模逐漸擴大。英國人均GDP 最接近2.48 萬美元的年份為1996年,此時英國的高等教育層次結構為本科生占比69.1%、研究生占比17.3%。結合美國與英國的高等教育層次結構數據進行分析,以人均GDP 為參照時,可以認為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是滯后于經濟發展水平的。日本和韓國與我國的經濟關系密切,且相對歐美發達國家而言,與我國的社會文化背景更為相似,而日本和韓國的研究生占比早在2018年就已超過10%。預計2035年,我國經濟總量在世界經濟中的占比將進一步擴大,勞動力市場對高層次復合型人才的需求也將隨之增加,研究生教育占比應提升至15%左右以更好地滿足現實需求。理想的狀況是接近與美國人均GDP 相當時的水平,在自然增長的同時再增加15%左右。

另外,我國在高中階段長期實行的普職分流比例大致為5∶5,當前高等教育系統中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的比例大致也延續了這一結構。以部分發達國家的普職比為參考,2020 年,美國高職生、本科生占高等教育學生總數的比例分別為69%、31%[20]。德國高質量的職業教育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助推力,2021 年,德國應用科技大學和無權授予博士學位的大學學生占總學生數的60.5%,有權授予博士學位的大學和學院學生占比為38.9%[21]。由此,以2021年為基期,參照發達國家的經驗并結合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趨勢,未來十年我國應將高等教育系統中的職業教育(高職高專、應用型本??坪脱芯可逃械膶I教育)占比提升至60%~70%,以更好地滿足社會需求。

(三)不同層次高等教育重點學科、專業在校生規模預測

在優化高等教育層次結構的同時,也應重點關注不同層次高等教育的學科結構。層次結構是高等教育人才培養宏觀層面的框架與體系,而學科結構則關乎人才培養的戰略布局,二者對高等教育結構皆具有決定性的影響。當前,我國正處于向經濟高質量發展轉型及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階段,對人才結構和高等教育學科結構也提出了新的需求。2023年2月,《普通高等教育學科專業設置調整優化改革方案》提到:“到2025 年,優化調整高校20%左右學科專業布點,進一步提高基礎學科特別是理科本科專業點占比;深化新工科建設,加快學科專業結構調整?!盵22]現代化強國建設離不開一流人才提供支持,在新階段各高校應面向國家重大需求,服務支撐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加大戰略性學科專業與重點學科的建設力度,為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提供優質動能。

STEM(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Mathematics)一詞代表科學、技術、工程、數學四大學科領域,這與中國對理工科專業的分類方法基本一致[23],因此本文中的重點學科即具有STEM 學科背景的理工科專業。理工類專業與科技創新關系密切,學生通過系統的學科訓練,得以培養獨立思考、解決問題及創新發明的能力。有研究表明,理工類人才在推進國家科技創新發展中承擔著重要作用。STEM 專業畢業生有利于都市地區專利強度的增加,增加STEM 專業畢業生的存量可以為地區或國家提供可觀的經濟和創新效益[24]。然而,當前我國仍處于高質量理工類人才配給不足的階段,我國計算機與電子行業和制藥業是制造業中研發人員占勞動力比重最高的兩大技術產業,研發人員分別占4.66%和2.67%, 而美國的相應比重是11.37%和13.23%[25]。中國正處于人口紅利消失和資本積累效應逐漸消退的時期,合理配置人才結構至關重要?;诖?,本文將分層次探討當前各重點學科、專業在校生占比,并預測面向2035年的變化趨勢。

1.重點學科博士在校生規模預測

由圖6 可知,2012—2021 年理學博士生占比整體上呈現先增后減的趨勢,但變化幅度較小,且近十年理學博士生占比均處于17%~19%的區間內。2012 年為近十年理學博士生占比最低的年份,此后占比逐年增加,2017 年達到峰值,約為18.82%,2017 年后占比逐漸回落,2021年降至18.06%。2012—2021年工學博士生占比在高于40%的基礎上總體表現為逐年增加的趨勢,到2021 年達到42.26%。2012—2021 年農學博士生占比始終低于5%。2012 年農學博士生占比為4.23%,2019年達到近十年的峰值,約為4.26%,此后比值略微跌落,2021 年降至4.2%,略低于2012 年的比值。2012—2021 年醫學博士生占比呈現逐年增加的態勢,2012 年占比約為10.78%,2018 年后增速加快,2021 年占比達到12.79%。從重點學科博士生總人數來看,2012—2021 年表現為逐年增加的態勢。其中,2012—2017 年為平穩增加階段,年均增加1.28 萬人;2017 年后增速加快,年均增加3.3 萬人。截止到2021年,重點學科博士生總人數約為39.39萬人。

圖6 2012—2021年我國理工農醫博士生占比及總人數

總體看來,2012—2021 年工學博士生占比始終居首位,理學博士生占比次之,農學博士生占比最低。工學博士生占比逐年增加且逐漸趨近50%,而農學博士生占比始終在4.2%左右浮動且2021年較2012年減少了0.03%,近三年來醫學博士生占比增速加快,理學博士生占比略有提升但增幅較小。工學與醫學博士生規模的擴大是重點學科博士生總人數持續增加的重要因素。

自2000 年以來,美國STEM 學科博士學位授予人數占比始終處于不斷增加的態勢。在我國當前的科技戰略部署背景下,結合美國等發達國家的趨勢可以推測,中短期內我國重點學科博士生人數仍將處于上升趨勢。結合以上數據并以2021年理、工、農、醫各學科占比為基期進行推算,預測結果如表2 所示。預計到2035年,我國理學博士生占比與工學博士生占比將逐漸擴大,而農學博士生占比相對于2021年則略有縮減。具體而言,2035 年理學博士生、工學博士生、農學博士生、醫學博士生占比分別為19.18%、43.87%、4.18%、12.79%,且重點學科博士生總人數預計超過100萬人。

表2 2025—2035年我國理工農醫博士生占比預測

2.重點學科碩士在校生規模預測

由圖7 可知,2012—2021 年理學碩士生占比主要呈現先減后增的趨勢。2012 年為近十年理學碩士生占比最高的年份,比值為9.13%。同時,2012—2016年理學碩士生占比均高于8%,而自2017 年起占比迅速跌至7%以下,達到近十年來的最低值,約為6.5%。在工學碩士生占比層面,2017 年工學碩士生占比達到近十年來的峰值,約為39.82%,此后工學碩士生占比逐年降低,2021年降至近十年來的最低值,僅為34.69%。在農學碩士生占比層面,2012—2021 年總體表現為逐年增加的變化趨勢。2012 年為農學碩士生占比最低的年份,僅為3.27%,此后占比逐漸增加,2021 年達到4.91%,為近十年來的峰值。醫學碩士生占比呈現先減后增的趨勢,其中2017—2021 年為增加階段,由2017年的谷值9.44%增加至2021年的峰值11.43%。

圖7 2012—2021年我國理工農醫碩士生占比及總人數

在重點學科碩士生總人數層面,2012—2021 年總體呈現逐年增加的態勢,但增速有所不同。2012—2016 年為平穩增加階段,由2012 年的83.62 萬人增加至2016 年的95.90 萬人。2017 年總人數劇增至100 萬人以上,約為137.50 萬人。2017 年政策調整所導致的研究生錄取率的變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為2017 年重點學科碩士生人數的陡增提供解釋。同時,結合數據可以發現,2017 年暴漲的碩士生數量中,較大比例為工學碩士生。工學碩士生占比較前一年增加5.01%,農學碩士生占比較前一年增加1.12%,理學碩士生占比較前一年減少,醫學碩士生占比較前一年降低2.2%。

參照美國、英國等發達國家的經驗發現,與2012年相比,2019 年美國工學碩士在校生人數增加了22.93%,其中計算機學科碩士生占比增幅為96.75%。與2016 年相比,2021 年英國STEM 學科研究生人數增幅為65.96%,計算機學科全日制研究生占比增幅為247.86%。2017—2022 年日本STEM 學科研究生占比由46.62%增加至47.19%。結合上述發達國家的重點學科發展趨勢,以2021年為基期進行預測,結果如表3所示。預計中短期內我國重點學科碩士生數量(尤其是工學碩士生數量)仍存在一定的增長空間。具體而言,預計到2035 年,理學碩士生占比約為8.00%,農學碩士生占比約為5.00%,工學碩士生占比約為38.00%,醫學碩士生占比約為11.00%,重點學科碩士生總人數預計將達到349.30萬人。

表3 2025—2035年我國理工農醫碩士生占比預測

3.重點學科本科在校生規模預測

由圖8 可知,2012—2021 年理學本科生占比呈現先減后增的變化趨勢。其中2012—2017 年為占比負增長階段,且2012 年是近十年來占比達到峰值的年份,約為9.21%;從2018 年起占比逐漸回升,至2021 年增加至6.72%,但仍低于2017 年以前的理學本科生占比。2012—2021 年工學本科生占比始終居于首位且呈現逐年增加的態勢,由2012 年的31.69%增加至2021 年的34.02%。2012—2021 年農學本科生占比在各重點學科中始終處于最低值,且呈現波動下降的趨勢。2014 年為近十年農學本科生占比最高的一年,占比約為1.75%,此后比值逐漸降低,2020年降至最低值1.66%。醫學本科生占比在2012—2021年呈現逐年增加的趨勢且增長速度較緩,由2012 年的7.05%增加至2021年的7.97%。

圖8 2012—2021年我國理工農醫本科生占比及總人數

在重點學科本科生總人數方面,2012—2021 年的整體趨勢為逐年增加。2012—2017 年增速相對平緩,2017 年后增速加快。2012 年總人數為708.82 萬人,2021年增加至953.71萬人,年均增加約27.21萬人。

為進一步了解工學中各學科的發展情況,本研究收集了電子信息類、計算機類與自動化類學科的本科生占工學本科生的比重。如圖9 所示,2014—2021 年計算機類本科生占比始終居于首位,由16.19%增加至25.5%,年均增加1.33%。電子信息類本科生占比則呈現逐年降低的趨勢,由2014年的13.3%降低至2021年的12.26%。自動化類本科生占比整體上呈現緩慢增加的趨勢,2021 年增加至4.26%。在新工科學生總數層面,2014—2021 年逐年增加且增加速度較快,2014年僅為169.92 萬人,2021 年增加至270.59 萬人,年均增加14.38 萬人。由此可知,2014—2021 年計算機類學科本科生迅速增加,在工科類本科生中占比日益擴大,且與新工科學生的增加趨勢較為一致,計算機類學科本科生占比增加是工學本科生增加的重要原因。

圖9 2014—2021年我國電子信息類、計算機類與自動化類本科生占工科類比重

以美國本科生學科結構為參照組進行預測,如圖10 所示,1990 年以來美國STEM 學科學士學位授予人數持續增加,至2019 年增幅為33.97%;具體到計算機科學本科生人數,2019 年與2012 年相比增幅為66.04%,年均增加0.55 萬人。由此,以2021 年我國重點學科本科生占比為基期(6.72%、34.02%、1.67%,7.97%),結合當前的科技戰略需求、產業結構轉變等時代背景及發達國家的高等教育學科結構調整經驗進行預測,結果如表4 所示。預計我國STEM 學科本科生人數與占比,尤其是計算機類學科等戰略性學科的本科生人數與占比近期將持續增加,到2035年我國理學、工學、農學與醫學本科生占比分別約為7.56%、37.66%、1.53%、8%,重點學科總人數將超過1600 萬人。其中,預計2035年電子信息類占工科比重將增至28%,計算機類占工科比重約為12%,自動化類占比接近5%。

表4 2025—2035年我國重點學科本科生占比預測

圖10 2000—2019年美國工學與計算機科學本科生人數變化趨勢

4.重點學科??圃谛I幠nA測

由圖11 可知,2012—2021 年STEM 類??粕急瘸尸F先減后增的態勢。2012年STEM 類??粕急冗_到近十年的峰值,約為35.43%,2017 年降低至谷值32.66%后逐漸回升,2021 年增加至33.90%。具體到電子類??粕鷮用?,2012—2021 年電子類??粕急戎饕尸F先減后增的變化趨勢。2012 年電子類??粕急葹?.66%,2014 年降低至谷值9.01%后逐漸回升,2021年增加至峰值,約為33.85%。

圖11 2012—2021年我國電子類與STEM類??粕急燃翱側藬?/p>

最后,在電子類??粕cSTEM 類??粕藬捣矫?,2012—2021 年總人數逐年增加。2012—2018 年呈穩步發展態勢,2012 年STEM 類??粕藬祪H為964.23 萬人,2018 年增加至1133.70 萬人,年均增加28.25 萬人。2018 年后總人數迅速增加,2021 年總人數超過1590萬人,年均增加約114.1萬人。

以2021年為基期,結合英美等發達國家??茖哟沃攸c學科的發展趨勢進行預測,預測結果如表5所示。預計到2035 年我國STEM 類??粕急燃s為38.19%,其中電子類??粕急燃s為22.04%。

表5 2025—2035年我國重點學科??粕急阮A測

四、2025—2035年我國高等教育教師規模預測

合理的教師隊伍規模和結構,直接影響著大學功能的發揮[26]。2018 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對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提出了相應的要求,并肯定了教師隊伍建設的重要意義;2021 年,《教育部等六部門關于加強新時代高校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指導意見》進一步對高校教師隊伍建設提出了指導意見,體現了教師隊伍在新時代高等教育發展中的戰略地位。

高等教育規模持續擴大是當前高等教育發展的趨勢,在數量層面得到發展的同時也應保持對質量的追求以保證高等教育效益。在學校環境中,教師是與學生發展密切相關的群體,生師比與教師規模直接關系到人才培養的質量與教育效益的實現。面對人口結構與生育政策變化帶來的高等教育結構和規模調整,在高等教育入學率提升、高等教育在校生規模擴大、不同層次高等教育在校生占比不斷變化的連鎖反應下,有必要進一步分析未來高等教育生師比的變化趨勢及面向2035 年的高校教師規模需求。通過搜集并分析2012—2021 年我國不同層次高等教育的規模情況,參照美國、英國與日本等發達國家的教師規模和不同層次高等教育生師比及教師規模占比的結構特征進行預測。

(一)高等教育生師比預測

根據2004 年《普通高等學?;巨k學條件指標(試行)》,生師比的計算公式為:生師比=折合在校生數/教師總數。其中,折合在校生數=普通本、??疲ǜ呗殻┥鷶?碩士生數*1.5+博士生數*2+留學生數*3+預科生數+進修生數+成人脫產班學生數+夜大(業余)學生數*0.3+函授生數*0.1。

鑒于不同層次高等教育的異質性,在預測生師比時,對不同層次的高等教育進行分別測算。本研究中涉及的生師比包括:

(1)研究生高等教育生師比=研究生在校生數/研究生教師總數

(2)普通本科高等教育生師比=普通本科在校生數/普通本科教師總數

(3)高等職業教育生師比=高等職業教育在校生數/高等職業教育教師總數

由圖12 可知,2012—2021 年,我國研究生層次生師比主要表現為先增后減的趨勢,由2012年的5.76增加至2017 年的6.55,達到近十年研究生層次生師比的最高值,此后生師比逐漸回落,到2021 年降至5.99。結合圖5 的研究生入學率可以發現,2017 年也是研究生入學率驟增的一年,因此研究生層次的生師比也受此影響。2012—2021年的本科層次生師比均高于14,其中2012年為本科層次生師比最低的一年,此后本科層次生師比先增后降,至2016 年時轉為逐年增加,2019—2020 年略有回落,2021 年陡增至近十年本科層次生師比的峰值,達到14.91。

圖12 2012—2021年我國高等教育分層次生師比

在高職層次生師比方面,2012—2018 年變化趨勢較為平緩,生師比在23、24 左右浮動。從2019 年起高職層次生師比迅速增加,2021 年達到峰值26.91。梳理相關政策可知,2019 年印發的《高職擴招專項工作實施方案》推動了高職擴招工作的順利進行,高職院校成功實現擴招人數超100 萬人,在校生規模的變化帶來了生師比的迅速增加。相比較而言,2012—2021年高職層次生師比均高于研究生層次與本科層次,本科層次生師比高于研究生層次,研究生層次生師比最低。

與OECD 國家生師比平均值的變化趨勢相比,我國的差距還在持續擴大。以美國、英國與瑞典等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生師比降幅較大:截止到2020 年,美國四年制本科生師比約為14,兩年制社區學院生師比約為17.6;2021 年英國高等教育生師比約為9.69。以2021 年我國不同層次高等教育生師比為基期,結合面向2035年不同層次高等教育在校生數量的變化情況,進一步參照東亞地區發達國家近年來生師比逐年降低的變化趨勢,預測中短期內我國生師比將會逐漸降低。具體而言,預計2035年我國研究生層次生師比約為5.5,本科層次生師比約為14,高職層次生師比約為21,如表6所示。

表6 2025—2035年我國不同層次高等教育生師比預測

(二)不同層次高等教育專任教師規模預測

教師作為教育活動的責任者,對教育教學與人才培養的質量具有重要影響,在教育資源配置中占據首要地位。本研究嘗試結合前文測算的在校生規模與生師比數據,進一步預測面向2035年的高等教育專任教師規模需求。具體而言,本研究涉及的專任教師規模包括:

(1)研究生高等教育教師規模=研究生在校生數/研究生生師比

(2)普通本科高等教育教師規模=普通本科在校生數/普通本科生師比

(3)高等職業教育教師規模=高等職業教育在校生數/高等職業教育生師比

如圖13所示,2012—2021年我國不同層次高等教育專任教師規模整體上均呈現逐年增加的趨勢。在研究生教師規模方面,2012 年研究生專任教師數量為29.84 萬人,2021 年增至近兩倍,約為55.65 萬人,年均增加約2.87 萬人。本科層次教師規模由2012 年的101.43 萬人增加至2021 年的126.97 萬人,年均增加2.84 萬人;2020 年本科層次教師規模達到近十年來的峰值,約為127.61 萬人;2021 年較前一年減少0.64 萬人。高職層次教師規模由2012年的46.58萬人增加至2021 年的59.57 萬人,年均增加約1.44 萬人。對比之下,2012—2021 年研究生教師規模的增速最快,本科生教師規模的數值最大。

圖13 2012—2021年我國不同層次高等教育專任教師規模

在教師總規模層面,2012—2021 年表現為逐年增加的態勢。2012 年高等教育教師總規模為144.03 萬人,2021年增加至188.52萬人,年均增加4.94萬人。

以2021年專任教師規模為基期,并參照美國等發達國家教師規模與生師比的歷史數據進行測算,結果如表7 所示。預計到2035 年我國研究生層次專任教師將達到125.69 萬人,超過2021 年的兩倍;本科層次教師規模約為209.86 萬人,與2021 年相比增幅達65.28%;高職層次專任教師規模接近118.16 萬人,約為2021年的兩倍。

表7 2025—2035年我國不同層次高等教育專任教師規模預測

(三)重點學科、專業專任教師規模預測

由圖14 可知,2012—2020 年各重點學科教師規模均呈現逐年增加的趨勢。理學教師規模由2012 年的16.83 萬人增加至2020 年的19.72 萬人,年均增加約0.32 萬人。工學教師規模由38.74 萬人增加至51.05 萬人,年均增加約1.37 萬人;其中2018—2020年擴充速度加快,年均增加1.54 萬人。農學教師規模由3.63 萬人增加至4.45 萬人,年均增加0.09 萬人。醫學教師規模由10.61 萬人增加至14.51 萬人,年均增加約0.43 萬人。由此可知,2012—2020 年工學教師規模增加速度最快,醫學次之,農學教師規模擴充速度最慢,這與各重點學科在校生規模的增加趨勢較為一致。

圖14 2012—2020年我國高校重點學科教師規模

重點學科專任教師2012 年約為69.82 萬人,2020年增加至89.73 萬人,年均增加2.21 萬人。其中2012—2018 年處于平穩增加的趨勢,2018—2020 年增加速度較快,年均增加2.59 萬人。由圖14 可以直觀地看出,2018—2020 年工學教師規模的快速增加與重點學科教師總規模的增長趨勢較為一致,工學教師規模擴充是重點學科教師規模增加的重要原因。結合英國與日本等發達國家的經驗,考慮到重點學科學生規模的逐年增加及生師比降低的需求,我國重點學科教師規模中短期內仍有較大的增加空間。如表8 所示,預計到2035年,理學專任教師約為36.89萬人,工學專任教師約為89.88 萬人,農學專任教師約為8.08 萬人,醫學專任教師約為25.12 萬人,重點學科教師總規模將接近160萬人。

表8 2025—2035年我國高校重點學科專任教師規模預測

五、研究結論與政策建議

(一)研究結論

本研究基于第七次人口普查、國家統計局與相關教育統計年鑒的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并借鑒美國、日本與英國等發達國家高等教育發展的相關經驗,對我國2025—2035 年高等教育在校生規模和教師規模進行了預測,得出如下主要結論:

第一,普通本??茖W齡人口短期內呈現增加趨勢,至2032 年后轉為負增長;研究生層次的學齡人口在2025—2028 年處于負增長階段,2029 年開始轉為平穩增加;高等教育毛入學率與全日制高校入學率中短期內將持續增長。2021—2035 年,普通本??茖哟螌W齡人口短期內將持續增加,直至2032 年達到峰值(約8870萬人),2032年后逐漸減少。研究生層次學齡人口短期內將處于負增長階段,至2028年減少到9860萬人后逐漸回升,并保持增加趨勢。另外,2025—2035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將持續增長,預計到2035年將超過70%,或將在2030 年左右提前實現《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提出的“2035 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65%”的目標。而全日制高校入學率將在2035 年超過60%,達到62.54%。具體到數量層面,預計到2035年,我國研究生在校生數量將達到691.28 萬人;本科生在校生數量將達到2938.07 萬人,??粕谛I鷶盗考s為2481.46萬人。

第二,我國高等教育層次結構滯后于經濟發展水平,研究生層次占比有待提升;中短期內本??茖哟我幠⒅饾u縮小,研究生層次規模將持續擴大,預計到2035 年研究生層次占比約為11.31%。近十年來,普通本科與職業本??圃谖覈叩冉逃龑哟谓Y構中占據主要地位,研究生入學率持續增長且2016年以來增長速度逐漸加快,研究生規模擴招迅速,但是研究生層次占比仍然較低。在人均GDP 相當的發展階段,我國研究生層次教育占比低于美國與英國等發達國家,且我國的高等教育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滯后于社會經濟發展水平,高等教育層次結構仍待進一步優化與調整。面向2035年,預計高等教育層次結構中普通本??普急葘⒊掷m下降,研究生層次教育規模將繼續擴大,且研究生層次教育規模擴大的主要原因在于碩士研究生占比的擴大。根據預測結果,2035 年我國高等教育層次結構為:職業本??茖哟握急燃s為40.61%,普通本科層次占比約為48.08%,研究生層次占比約為11.31%。研究生層次中,碩士研究生占比約為9.22%,博士研究生占比約為2.09%。

第三,重點學科在校生人數中短期內將持續增加,其中以工學學科為主要增長源。賴德勝等人的研究結論表明,自1999 年高等教育大規模擴招以來,理工科專業畢業生占比大幅度下降[23]。本文進一步分層次分析后發現,雖然理工科占比呈現下降趨勢,但近年來工科比例處于增加的態勢,尤其是本科層次與博士層次的工科占比,分別增加了1.31%、2.33%,碩士層次略有降低。根據預測結果,面向2035年以理工農醫為代表的重點學科總人數將保持增加的態勢,其中主要以工學領域學生人數的增加為主。在本科層次,工學領域本科生人數與占比都將繼續增加,其中以計算機類學科的本科生為主要增長源。在研究生層次,重點學科人數占比將繼續增加,其中農學研究生占比近期將呈現低速下降的趨勢,而工學類研究生占比仍將維持絕對比重,且中短期內仍有較大的增長空間。預計到2035 年,重點學科本科在校生占比約為理學7.56%、工學37.66%、農學1.53%、醫學8.00%;其中,計算機類占比約為12%,電子信息類占比約為28%;重點學科本科在校生總規模將超過1600 萬人。2035 年重點學科碩士在校生占比約為理學8.00%、工學38.00%、農學5.00%、醫學11.00%,重點學科碩士在校生總規模預計達到349萬人。2035年重點學科博士在校生占比約為理學19.18%、工學43.87%、農學4.18%、醫學12.79%,重點學科博士在校生總規模將超過100萬人。2035 年重點學科??圃谛I急惹闆r預計為:STEM類占比約為38.19%,其中電子類占比接近22.04%。

第四,生師比逐漸降低,教師規模逐步增加,供需矛盾將得到緩解,重點學科教師需求持續擴大。我國不同層次高等教育的生師比相較于十年前均有一定程度的增加,與發達國家相比仍處于較高水平,但預計隨著教師規模的擴充,生師比的矛盾將得到緩解。預計到2035年高職層次生師比將達到21,本科層次生師比為14,研究生層次生師比為5.5。另外,由于重點學科在校生規模的增加,重點學科教師規模的需求仍將擴大,預計到2035 年重點學科教師規模將接近160萬人。盡管如此,相較于美國、英國等發達國家,我國的生師比仍較高。美國近年來生師比不斷降低,2020年達到了14;英國2021年的生師比為9.69。較低的生師比是建設世界頂尖大學的重要特征之一,進入世界頂尖大學行列的美國大學生師比主要集中在5∶1 及以下[27]。合理的生師比是保證人才培養質量的前提,因此有必要為實現教育現代化提供相適配的師資供給,確保在師資數量層面的優勢。

(二)政策建議

第一,2025—2035 年間,根據經濟發展、產業結構升級和國際科技競爭等綜合需要,將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維持在70%左右,全日制高校入學率爭取達到65%。首先,根據預測結果,2035 年我國官方毛入學率將達到71.51%,全日制高校入學率約為62.54%,官方毛入學率將提前實現《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提出的目標,但以普通高校入學率作為衡量指標時,距離目標值仍有約2.46%的差值。其次,2035 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仍低于OECD 國家的均值,而勞動力的數量與質量是關乎技術變革與創新的重要因素。為滿足產業結構升級與科技競爭等方面的需要,應確保高等教育規模的穩步增長,將毛入學率維持在70%左右,爭取將全日制高校入學率提升至65%。同時,應注重高等教育質量的提升,為經濟與社會的高質量發展提供優質人才資源。此外,我們的研究還發現,2021 年我國官方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約為57.8%,與除去成人與網絡本??频钠胀ǜ咝H雽W率的差值約為8.31%,2014—2021 年我國官方毛入學率與普通高校入學率的差值均大于8%。從高質量發展的視角看,引入全日制高校入學率作為衡量高等教育規模的參考指標,更有利于客觀評估我國高等教育發展以及人才儲備的真實水平。

第二,優化高等教育的內部結構,擴大高等職業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占比,壓縮普通高等教育占比。首先,在當前我國高等教育的層次結構中,研究生教育占比仍處于較低水平。2021 年我國研究生教育占比約為8.7%,以人均GDP 為參照,該比例相當于美國20世紀40、50 年代的水平。參照發達國家的經驗,研究生教育占比至少應達到15%左右,理想的狀況應達到30%左右。在產業結構變化與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背景下,為適應人才需求的變化,未來我國研究生層次教育規模與質量應持續擴大和提升,職業本??茖哟螒m當擴張,普通高等教育占比應適量壓縮。其次,當前我國應用型人才與職業技能型人才未能滿足產業發展需求。以制造業為例,《制造業人才發展規劃指南》顯示,中國制造業十大重點領域2025 年的人才缺口將接近3000 萬人,缺口率高達48%,這可能會制約我國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職業教育是根據職業和崗位需求培養應用型人才與職業技能人才的教育類型,當前我國高等教育的普職比尚不足5∶5,與發達國家的普職比相比,處于職業教育占比較低的水平。為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未來應增加應用型與職業技能型人才的培養規模,將20%左右的普通教育占比轉向職業教育,為先進制造業提供高質量的后備力量。因此,未來應將應用型與職業技能型人才的培養規模占比提升至60%~70%,以更好地滿足社會需求。

第三,加大理工農醫特別是與未來產業發展趨勢關系密切的計算機與電子信息等學科專業的布局。首先,理工農醫等學科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對經濟與科技發展有直接作用,而且還對國家安全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與發達國家的STEM學科相比,我國相應學科的總體占比還有待提升,增速還需加快。擴招以來理工農醫學科的整體占比大幅下降[23],當前在碩士生與??粕鷮哟?,這些學科的占比還有繼續降低的趨勢。2009—2017 年間,各行業對重點學科人才需求的比例表現為:第一產業中農學所占比例最高(42.3%),第二、三產業中工學所占比例最高(64.0%、28.9%)[28]。著眼于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未來我國在繼續擴大重點學科占比的同時,應適當縮減農學的規模,加強部分理學學科的應用性。其次,以計算機與電子信息為代表的戰略性學科在科技創新中承擔著重要角色,近年來計算機類學科占新工科比例增速較快,電子信息類占比則出現了一定程度的下降,新工科整體占比逐年遞增但整體效益不高。根據安永與華為聯合發布的《中國ICT 人才生態白皮書》,到2025 年,ICT 人才①數量缺口將超2000 萬,整體供需缺口呈持續擴大的趨勢。而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培養的人才,是推動ICT 行業發展的重要力量。未來中國在向科技強國邁進的過程中仍將面臨巨大的新工科人才缺口,中短期內新工科人才的培養仍將是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重點。此外,相較于規模擴張,在當前的時代背景下,重點學科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也應該引起重視。就重點學科所占比例而言,我國與發達國家相比并不低,但由于綜合效益不高,目前仍存在高質量科技人才缺口率較高等問題。解決科技人才匱乏的關鍵在教育,在于教育系統能否為市場提供相匹配的人才規模與質量。未來十年應重點關注計算機與電子信息類等戰略性學科的發展情況,統籌推進規模擴大與質量提升,以期符合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建設需要。

第四,根據在校生規模的增加適當擴充高等教育專任教師規模,保障生師比處于較低水平。在高等教育由大眾化邁入普及化的過程中,我國高等教育的在學規模不斷擴張,而專任教師規模未能同比增加,導致生師比逐漸擴大。2021 年高等教育在學總規模相比2012 年增加了1266.07 萬人,增幅近50%,而在此期間高等教育專任教師規模只增加了44.49 萬人,增幅約為30.89%,各層次生師比也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當前我國高等教育各層次的生師比與發達國家相比處于較高水平,且由于我國的高等教育規模仍在快速增長,當教師規模不能滿足大學發展的實際需要時,會對高等教育質量提升產生不利影響。預計到2035年,研究生層次生師比約為5.5,本科生層次生師比約為14.00,高職(??疲哟紊鷰煴燃s為21.00,而與之相對應的專任教師總規模約為328.03萬人,相較于2020年將增加超過140 萬人,其中重點學科專任教師的增加占比接近50%?;诖?,為保障人才培養的質量,相關主體有必要從規模與比例層面出發,根據在校生規模的增加擴充相應的教師隊伍并提升教師隊伍的質量,保障生師比處于較低的比例。

總之,高等教育在整個教育體系中處于高端位置,與國家科技創新和高層次人才培養關系密切。面對出生人口減少、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和國際科技競爭加劇的新形勢,應科學規劃未來高等教育的發展。本研究嘗試對未來我國高等教育規模和結構中的重要問題進行預測和描述,但限于篇幅與研究經驗,還有諸多不足之處有待在未來的研究中繼續補充和完善。

注釋

①ICT 人才精通信息、通信與技術這三個領域,是大數據、“互聯網+”、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領域的專業人才。

猜你喜歡
本???/a>生師入學率
中等職業學校生師比:變化趨勢、區域比較及影響因素
2020年我國在校生2.89億人
2020年山西省普通高校專升本報名本??茖獙I參考目錄
山東農業工程學院學報(2019年7期)2019-08-08
從小學入學率和師生比看我國基礎教育發展特點
有效參與,構建“生師”角色轉變的翻轉教學高效課堂
2017年山西省普通高校專升本報名本??茖I對應參考目錄
鄉村學校生師比下降 農村基礎教育質量仍有待提升
全世界都在擴招
總編數據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