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背景下玉米和薏仁米種植綜合效益對比分析
——以貴州省興仁市為例

2024-01-09 02:27賀書霞陸瑤瑤
現代農業 2023年6期
關鍵詞:薏仁米足跡效益

謝 宏,賀書霞,陸瑤瑤

(貴州財經大學,貴州 貴陽 550025)

國內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農產品消費、加工需求增長可能有所減弱,為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提供了有利時機[1]。2015 年,農業部印發《關于進一步調整優化農業結構的指導意見》,要求各個省份開始進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貴州省過去主要以玉米種植為主,作為“鐮刀彎”低效玉米種植區之一,玉米產量一直低且不穩定。近年來在玉米價格下降的市場環境下,貴州省貫徹執行2016 年農業部發布的《全國種植業結構調整規劃(2016—2020 年)》減少“鐮刀彎” 地區非優勢玉米播種面積的要求,以12 個農業特色優勢產業為主要抓手,積極響應發展適合貴州的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2021 年《貴州省“十四五”糧食和物資儲備體系規劃》提出發揮貴州特色糧食資源豐富的優勢,著重發展薏仁米等五大特色產業[2]。通過產業結構調整,在將低效玉米改種薏仁米的過程中,是否能夠為農戶帶來收益的同時又通過高效、低碳綠色可持續的方式進行生產,還需要做進一步研究。

1 文獻綜述

在各種效率評估方法中,能量法起源較早,目前也比較成熟。該方法不易受市場價格影響,因此在某些方面比經濟分析更有價值。能量分析是建立在熱力學基礎之上,研究系統能量流動(簡稱“能流”)、轉化和效率的一種研究方法,于20 世紀60 年代由美國著名的生態學家Odum 開創[3]。能量分析是量化生產某一特定產品、服務或系統能流以及能量效率的方法,包括在生產過程的所有階段轉換的能源輸入和輸出[4]。在20 世紀60 年代中期,為改善農業生產現狀,避免國內饑荒,印度率先發起農業綠色革命并成功推向亞洲和拉丁美洲等的發展中國家,大量能源和農業化學品的投入帶來農作物增產的同時也對環境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5]。這促使能量分析法開始運用于農業領域,評價農業生產能效。20 世紀90 年代,劉巽浩[6-7]將該方法引入我國,總結了能量研究方法在農業領域的具體操作步驟,并運用于評價各種農作物生產的能量效率和養分效率。隨后,聞大中[8-10]分別探討和歸納了農業生態系統能流研究方法,指出了該方法在評價農業能流時的一些細節。王嘉等[11]介紹了農業生態系統能量分析方法的歷史與進展,認為能流是農業生態系統運行的重要特征之一,并且將能流研究的對象分為了3 類:第一類是農田(種植業)生態系統;第二類是區域農業生態系統,第三類是自然-社會-經濟復合生態系統。楊芳等[12]基于能量投入產出的方法,對貴州省印江縣農業生態進行了實證研究,并利用Logistic 曲線構建了區域農業可持續發展指數模型,還對其生產的可持續性進行了評價。梁龍等[13]在我國糧食生產面臨提效和減碳雙重壓力的基礎上,以貴州省錦屏縣水稻生產為研究對象,選擇能量產投比、單位產品能量比、單位能量生產率等能效分析指標計算水稻不同生產模式的能量利用效率。梁龍等[14]為探明貴州省低效糧食作物玉米改種高效經濟作物馬鈴薯和桃的能流效益,利用能量分析方法分別核算了3 種作物系統生產的能量利用效率、單位產品能量比和單位能量生產率。截至目前,能量分析方法在農業生產方面的應用還十分有限,且大部分研究來自國外,國內研究較少,大多數研究更偏向于對能量分析方法的系統性探討,對生產實際的研究鮮見,并且不同研究關注的研究區域和對象不盡相同。因此,運用能量分析方法,從實際出發進一步研究不同作物生產的能效,既能豐富相關領域研究的不足,同時也能擴展今后能量分析方法在農業領域的運用。

能量法利用能量折算系數把各種性質和來源不同的實際投入和產出物質轉換成能流量,通過統計分析確定系統內各成分間各種能流的實際流量,能反映農業資源利用效率的真實情況[15],但在農業資源利用效率高的情況下,生態環境是否受到損害還需要進一步研究。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應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實施全面節約戰略,發展綠色低碳產業。溫室氣體排放所引起的全球變暖已成為人類面臨的世界環境問題。據聯合國報道:全球主要溫室氣體(GHG)中,二氧化碳(CO2)、甲烷(CH4)和一氧化二氮(N2O)的濃度仍處增加的態勢。2015 年12 月,197 個國家支持并通過的《巴黎協定》明確了將21 世紀全球平均溫度增幅控制在不超過工業化前2 ℃的水平,并繼續努力將增幅限制在1.5 ℃以內的中心目標。這就要求世界各國、各行業必須大幅度削減溫室氣體排放,盡早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而農業生產系統作為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重要貢獻“源”之一,占人類活動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23%~30%[16]。與此同時,近年來全球人為的非CO2溫室氣體排放量已經超過CO2排放量,其中CH4和N2O 對整體溫室氣體排放的貢獻很大,農業同樣也是全球人為CH4和N2O 排放的最重要行業之一[17]。因此,減少農業溫室氣體排放是今后實現農業生產可持續性的必然選擇。碳足跡法又稱碳流法,是衡量大氣增暖趨勢及溫室氣體排放的重要方法,該方法在不同尺度農業生產中的運用越來越流行[3]。Lal R[18]在研究中系統地梳理并總結了農業碳足跡理論,對人們應用碳足跡研究農業生態效益提供了理論支持。Thomas Wiedmann 等[19]將碳足跡定義為項目活動中產生CO2的排放量,指出用碳足跡來衡量CO2的排放量,并用重量單位表示。梁龍等[13-14]為探明貴州省糧改經的生態效益,應用碳足跡、單位經濟效益碳足跡對糧食作物與經濟作物的生態效益進行對比分析,并提出了建議。目前的研究也普遍認為,對農作物生產系統進行碳足跡量化時,需要考慮CO2排放量、單位面積碳足跡、單位產量碳足跡以及碳效率等多個方面。因此,要準確估計作物生產系統的溫室氣體排放情況,就必須了解農業生產過程中各種農資的投入量。李明亮[20]認為,在應用碳足跡法核算農業種植的碳效益應該包括3 個部分:種植過程中本身產生的碳排放、所投入農資產生的碳排放以及農業廢棄物的處理所產生的碳排放。由此可見,碳足跡在核算農業生產的溫室效應方面的研究已較為成熟,是一種評價農業生產系統生態效益的方法。

農業生產系統內部以及其與自然環境、外部經濟之間都存在錯綜復雜的能量流、貨幣流和生態流。分析系統的綜合效益,篩選最優的系統組織模式,是農業生產系統研究的根本任務。然而,前人的研究大多以單一的經濟、能量或碳足跡來評估農業生產系統效益,全面分析和評價系統綜合效益的研究較少,所以本文以貴州省興仁市小農戶為研究單元,在產業結構調整的背景下,以種植玉米和薏仁米生產為研究對象,利用實地調查的數據資料,在物質和經濟投入和產出框架下采用能量、碳足跡和經濟3 種分析法估算傳統玉米種植和薏仁米種植的經濟、能量和碳效益并進行對比,最后根據三大效益的結果,運用多指標評估法計算出2 種作物的綜合效益,以期為當地產業結構調整和發展低碳高效薏仁米產業提供科學依據和實證支撐,對貴州地區農戶增收與農業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2 材料與方法

2.1 研究區概況

本文的研究區域為貴州省興仁市,該市位于貴州省西南部、黔西南州中部,總面積1 785 km2,包含6 街道11 鎮1 鄉。氣候屬暖溫冬干型,表現為高原型北亞熱帶溫和濕潤季風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無霜期長,雨熱同季。全市常年平均氣溫15.2 ℃。興仁市有“中國薏仁米之鄉”的稱號,薏仁米種植面積廣、歷史悠久。截至目前,興仁市的玉米種植面積約16 255 hm2,薏仁米種植面積約10 962.4 hm2,各鄉鎮具體種植信息見表1。

表1 興仁市玉米-薏仁米種植規模 單位:hm2

2.2 數據說明

本研究分析所需要的數據,是在了解和掌握政府部門相關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成果及規劃的基礎上,通過實地走訪和面對面訪談的形式,隨機抽取符合研究條件的小農戶生產者并利用設計的調查問卷進行數據收集,問卷內容包括:家庭基本情況、農產品銷售價格數據以及從事農業活動時人力、種子、化肥、電力、燃油、農藥、農家肥、作物產量等物質投入產出數據等(見表2)。農產品價格和各種農資價格數據為2022年的市場情況,農作物的產量和各種農資的投入量為所調查農戶2022 年的實際情況。

表2 單位面積玉米-薏仁米生產的物質投入產出

本研究數據來自2022 年對興仁市下山鎮、回龍鎮、大山鎮玉米、薏仁米生產經營主體的調查,包括75 戶小農戶,獲取問卷75 份,有效問卷71 份。調查得出,在種植玉米和薏仁米的過程中農戶均沒有使用灌溉、電和地膜,所以在本文中不再對上述因素進行討論。由于被調查對象在農資投入偏好、作物種植管理等方面的行為具有一致性,因此調查所獲得的數據能夠代表興仁市小農戶生產的平均水平。

肥料養分含量如下:復合肥總養分為45%,N∶P∶K為14∶16∶15;尿素含氮率為46.2%,磷肥含磷16.0%。

2.3 研究方法

(1)經濟分析法。由于對于小農戶而言,農業生產的目的是以維持生計為基礎同時追求經濟效益的最大化。因此在評價農業生產效益時需要考慮農業生產的可獲得利潤。本文采用經濟投入—產出分析方法計算了單位面積不同農作物的生產投入成本和效益,評價了2 種農作系統的經濟效益并進行對比。具體計算成本和利潤的公式如下:

式中:Bi為農產品總收益,Yi為農產品市場銷售量,Pi為銷售價格,Ni為凈利潤,Ci為生產總投入成本,Ie為經濟投入產出比,Ii和I0分別是不同生產方式的經濟投入和產出值。

(2)能流法。能量核算方法具體參考劉巽浩的研究成果[6-7]。選取的相關能量核算指標包括能量產投比、凈能量、單位產品能量比和單位能量生產率,涉及的能量轉換系數(見表3),系統能量輸入、輸出的核算,按系統各投入要素用量及農產品產出量乘以相關能量轉換系數得到。薏仁米屬于谷物類,其能量轉換系數參照谷物類。具體計算公式如(4)~(7)。

表3 單位面積生產系統各要素投入及產出的能量當量系數

式中:Ee為能量利用效率,Eo和Ei分別為產出能量和投入能量,En為凈能量,Ep為單位產品能量比,Yi為作物產量,Ey為單位能量生產率。

(3)碳足跡法。本研究用碳足跡來評估貴州省興仁市玉米和薏仁米2 種不同的生產模式的碳排放總量,主要是各種農資的投入之和,包括勞動力、機械、柴油、化肥、農家肥、農藥、種子等的投入;以單位面積和單位產量為單位,計算農作物生產的單位面積碳足跡和單位產量碳足跡,具體計算公式如下[13-14]。

A.碳排放總量計算

上式中:C 為種植農作物的整個生產過程中的碳排放總量,Ci為農作物生產過程中所投入的勞動力、柴油、化肥、農家肥、農藥等各種農資所產生的碳排放量,Gi表示投入第i 種生產要素的投入量,βi是與第i種要素投入相關的溫室氣體排放系數(見表4)。薏仁米屬于谷物類,其溫室氣體排放系數參照谷物類。

表4 各投入要素相關碳排放系數

B.單位面積碳足跡計算

根據作物生產過程中碳排放總量與種植面積,計算出單位面積碳足跡。具體計算公式如下:

式中:CL為單位面積的碳足跡,C 為作物碳排放總量,S 為農作物種植面積。

C.單位產量碳足跡計算

式中:CI表示作物單位產量碳足跡,C 表示作物碳排放總量,H 表示單位面積(hm2)的農作物產量。

D.單位經濟效益碳足跡計算

式中:CR表示單位經濟效益碳足跡,C 表示作物碳排放總量,Ir表示不同作物的經濟效益。

E.碳效率計算

碳效率是指農作物生產過程中產生每千克碳排放所生產的農產品產量,根據農作物的總產量與總碳排放計算。碳效率計算公式如下:

式中:CJ表示碳效率,H 為農作物產量,C 為碳排放總量。

(4)多指標評估法。為了進一步解釋各種農業生產,Long Liang 等[21]運用多指標來評價作物的綜合效益。指標包括生態、能源和經濟3 個方面和3 個影響因素,即碳排放、凈利潤、能量利用效率。綜合指標的計算公式如下:

式中:Ic表示綜合指標;W 為權重系數,3 個影響因子的值分別為0.17、0.33 和0.33;APi是第i 個農業生產影響的值,Pi是第i 個影響的參考值。對于碳排放、凈利潤、能量利用效率分別為7 860 kgCO2-eq、12 465 元、2.64。CO2的排放的消耗會對當地的環境造成負擔,所以碳排放為負效益,結果均被指定為負值,凈利潤和能量利用率為正值。

3 結果與分析

3.1 經濟效益對比分析

在國家發布的農產品成本收益核算體系中,農產品產值、農產品成本和農產品收益是核算農產品成本收益的3 類重要指標[22](見表5)。在興仁市農戶種植玉米需投入生產成本3 439.5 元/hm2,薏仁米需投入3 267 元/hm2,玉米的生產成本大于薏仁米。其中玉米與薏仁米機械整地及柴油使用的費用分別為450 元/hm2和330 元/hm2,即在農作階段土地整理需要支出總費用為780 元/hm2;種子的經濟投入方面,薏仁米多花費195 元/hm2,但薏仁米的種子為自留種或政府補貼發放的種子(興仁小白殼),不用去市場購買;相比玉米,薏仁米收入較高的特點決定了農戶在種植薏仁米的過程中更傾向于施用更多的農家肥、較少的化肥,以保證良好薏仁米地的可持續使用,因此玉米比薏仁米種植投入更多的化肥成本;二者在農藥使用上的費用相差不大,玉米為120 元/hm2,薏仁米為135 元/hm2。此外,玉米產出能夠為農戶帶來13 747.5 元/hm2的經濟收益,凈利潤為10 308 元/hm2,而農戶種植薏仁米可獲得30 360.15 元/hm2的經濟效益,27 093 元/hm2的凈利潤,是玉米的2.6 倍,這意味著在相同單位面積土地上農戶種植薏仁米比種植玉米能獲得更好的經濟效益。并且考慮到銷售環節的不確定性和市場價格波動的約束,利用經濟投入產出比更能直接地反映玉米與薏仁米種植的生產效益。玉米與薏仁米的投入產出比明顯不同,玉米為0.25,薏仁米為0.11,薏仁米更具有經濟產出優勢,已成為當地帶動農戶持續增收的潛力作物。

表5 玉米-薏仁米的經濟效益對比 單位:元/hm2

3.2 能量效益對比分析

陸宏芳等[23]談到農業生產系統中的能源利用既包括直接能源利用,也包括與生產農產品相關聯的各種間接能源投入。從表6 可以看出,種植薏仁米投入的種子與肥料的能量遠高于種植玉米的投入,其他方面的能量輸入并無太大差異。在玉米生產系統的總能量投入組成中,肥料施用和機械在總投入能源中所占比例較高,化肥和農家肥分別為52.35%、23.47%,機械占比為13.04%。在化肥的投入中,氮肥又占了93.58%,說明當地農戶化學氮肥投入存在不合理,種植活動僅憑以往經驗。而化肥的高投入與生產經營者的管理和栽培技術水平有關,生產過程中盲目地投入化肥,也會使作物減產。肥料是薏仁米生產系統中最大的能量投入,其中農家肥能量為16 876.5 MJ/hm2,氮肥為15 684 MJ/hm2,分別占總投入的39.64%和36.84%。從表7 中可以看出,生產玉米與生產薏仁米相比,后者需要輸入更多的能量,是前者的1.18 倍。

表6 玉米-薏仁米單位面積生產的能量投入—產出對比 單位:MJ/hm2、%

表7 玉米-薏仁米單位面積的能量效益對比

在輸出能量方面,玉米的產出能量是薏仁米的2.07 倍,玉米生產系統的能量產出更高,因為玉米的能量當量值比薏仁米略高,且單位面積內玉米的產量是薏仁米的1.92 倍,所以玉米輸出能量更多。從凈能量產出效益和能量利用效率來看,薏仁米生產系統的凈能量效益為負值,輸出能量小于輸入能量,表現為負能量利用,存在能量流失,且能量利用效率為0.97,小于1。而玉米生產系統則表現為較高的能量利用效益,能量產出遠大于投入,且能量利用效率為2.61,系統能效較高。低能量利用效率一方面造成的能量外流,損害環境;另一方面生產的高能源投入、低產品產出不利于農業可持續發展。從單位產品能量比和單位能量生產率來看,薏仁米也整體表現較差,分別為15.43 MJ/kg 和0.065 kg/MJ,玉米分別是6.9 MJ/kg 和0.14 kg/MJ,而造成這一差異的主要原因是薏仁米產出產量較低,相比玉米產出產量低1.92 倍,未來提高薏仁米生產的產出產量是當地薏仁米產業發展的一個重點。因此,在興仁市亟待通過優化薏仁米生產的能量投入結構、提高作物單位面積產出、改良育種技術等措施實現薏仁米生產低能耗高效率的可持續發展。

3.3 生態效益對比分析

目前運用碳足跡方法對特定區域農業生產的碳效益進行研究已成為一種趨勢,但現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沿?;蚱皆r業發達地區,對西南高原山地區域的研究較少,針對貴州地區的研究更是不足,因此為本文深入調查提供了契機。

根據研究區域基本情況,通過碳足跡公式(8)的計算,得出玉米生產系統的碳排放量(見表8),碳源為所投入的勞動力、機械、柴油、肥料、農藥以及種子,投入的農資中肥料的碳排放量所占比例最高(85.5%),農藥碳排放量比例最低(0.3%)。而在薏仁米生產過程中,肥料的施用引起的碳排放量為2 983.05 kgCO2-eq/hm2,同樣是幾種碳源中碳排放量最高的,占碳排放總量的85.52%。從表9 可以看出,在碳排放方面,玉米和薏仁米兩類作物生產的單位面積碳排放量具有一定的差異,薏仁米生產表現為更高的碳排放量,總碳排放量為3 484.05 kgCO2-eq/hm2,玉米系統總碳排放量為3 012 kgCO2-eq/hm2,種植薏仁米比種植玉米多增加了472.05 kgCO2-eq/hm2的碳排放,薏仁米生產系統的增溫效應更明顯。從投入要素的碳排放來看,玉米與薏仁米的碳排放差異主要是因為肥料的碳排放量不同;種植薏仁米所投放的農家肥是玉米的1.98 倍,而化肥的投入薏仁米略小于玉米,所以導致了肥料的碳排放差異大。玉米與薏仁米的單位面積碳足跡相差并不是很大,前者的單位面積碳足跡為0.3 kgCO2-eq/m2,后者的單位面積碳足跡為0.35 kgCO2-eq/m2;玉米的單位經濟效益碳足跡(0.22 kgCO2-eq/元)>薏仁米的單位經濟效益碳足跡(0.11 kgCO2-eq/元),薏仁米更優;而從單位產量碳足跡與碳效率2 個方面來看,每生產1 kg 的薏仁米的碳排放量是每生產1 kg 玉米的2.2 倍,且1 kg 的碳排放可以生產1.76 kg 的玉米,僅可生產薏仁米0.8 kg,玉米的效益更好。以上結果說明,僅從碳排放的角度去評價薏仁米與玉米種植的生態效益是不全面的,還應該用單位經濟效益碳足跡來評價它們的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14]。

表8 玉米-薏仁米每單位面積各要素碳排放對比 單位:kgCO2-eq/hm2

表9 玉米-薏仁米單位面積的碳足跡對比

3.4 多指標分析

為了進一步解釋種植玉米與薏仁米的綜合效益,綜合了經濟、能量、生態三大效益的結果,運用多指標評估的方法進行分析。對玉米和薏仁米種植綜合效益的評價,實質上是將指標組合權重分別與2 個評價對象的指標規范化處理后的值進行加權運算,得出玉米和薏仁米的綜合效益評價及各指標的綜合評價值[24]。由式(13)、表10 可得出種植玉米的碳足跡、能源、經濟指標分別為0.065、0.3、0.27,綜合指標為0.51;種植薏仁米的碳足跡、能源、經濟指標分別為0.075、0.12、0.72,綜合指標為0.76。種植薏仁米的綜合指標大于玉米,興仁市種植薏仁米的綜合效益更高。

表10 玉米-薏仁米單位面積的指標值對比

4 討論與結論

本調查基于貴州省糧改經的背景下,在現有研究分析方法的基礎上從農戶生產出發,考慮到興仁市農業生產經濟、能量及生態3 個方面的效益,并運用多指標評估的方法,分析當地玉米和薏仁米生產的綜合效益,以期為當地在保證糧食安全的基礎上,論證區域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實際生產與生態效益。

(1)在經濟效益投入產出方面,玉米改種薏仁米能夠提高當地農戶收益,促進農戶增收。玉米和薏仁米投入的成本分別為3 439.5 元/hm2、3 267 元/hm2,凈利潤分別為10 308 元/hm2、27 093 元/hm2。玉米生產的投入成本是薏仁米的1.05 倍,產出的經濟利潤僅是薏仁米的0.38 倍;而且薏仁米產出產量較低,當薏仁米的產量提高后,經濟效益還會進一步增加。印祥民[25]在研究中談到提高農作物產量的有效途徑,優良品種是提高農作物產量的前提,做好田間管理可以保證農作物順利成熟。因此,引進良種、規范農藥和化肥的使用、加強對農民種植技術培訓等可以進一步提高薏仁米產量。

(2)從能量效益方面看,玉米能量效益更佳。玉米的凈能量效益為49 950 MJ/hm2,能量利用率為2.38,單位產品能量比為6.9 MJ/kg,單位能量生產率為0.14 kg/MJ;薏仁米的凈能量效益為-1 203 MJ/hm2,能量利用率為0.97,單位產品能量比為15.43 MJ/kg,單位能量生產率為0.065 kg/MJ。種植玉米可以獲得更好的能量效益。薏仁米的能量輸入是玉米的1.18 倍,但玉米的能量輸出是薏仁米的2.07 倍,并且玉米的能量利用率是薏仁米的2.45 倍。投入的物質應該根據農業生產活動所需合理分配,這樣才能獲得更好的能量產出[26]。薏仁米的能量效益比玉米差主要是因為肥料的投放量多和產量低,在種植作物過程中,農民對于肥料的投入都是憑借自己的經驗;在施用肥料的過程中,應該采用測土配方法,作物以及土壤的相關特性可通過農業部門、網上查閱等方式了解。

(3)生態效益上,每公頃玉米的總碳排放量為3 012 kgCO2-eq,單位面積碳足跡為0.3 kgCO2-eq/m2,單位產量碳足跡為0.57 kgCO2-eq/kg,單位經濟效益碳足跡為0.22 kgCO2-eq/元,碳效率為1.76 kg/kgCO2-eq;每公頃薏仁米的總碳排放量為3 484.05 kgCO2-eq,單位面積碳足跡為0.35 kgCO2-eq/m2,單位產量碳足跡為1.25 kgCO2-eq/kg,單位經濟效益碳足跡為0.11 kgCO2-eq/元,碳效率為0.8 kg/kgCO2-eq。從碳排放、單位產量碳足跡、單位面積碳足跡、碳效率這幾個角度來看,玉米略優于薏仁米;從單位經濟效益碳足跡這個角度看,在獲得相同經濟效益的情況下,薏仁米的碳排放量更少,效益優于玉米。有研究表明,過量施肥會使施入土壤的肥料以淋失和揮發的形式損失,肥料的利用效率低,而且碳排放較高[27]。張傳紅等[28]在研究江蘇省主要農作物(水稻、玉米、大豆、油菜)碳足跡時得出結論,優化氮素管理、施用高效氮肥是減少農業碳排放和實現農業增收增效的重要途徑。徐依婷等[29]基于碳足跡分析設施蔬菜生產環境時談到加強對農戶的技術和田間管理培訓、提高投入農資的利用率、引進新技術等方式可以提高作物種植的生態效益。因此,提高種植薏仁米的生態效益應該從規范施肥量、引進新技術、加強對農戶的培訓、提高農資利用率這幾方面入手。

(4)根據所構建的玉米與薏仁米的多維指標結果,綜合指標分別為0.51、0.76,種植薏仁米的整體性能更優。僅針對單個方面的評估是不合理的,需要對能源、經濟、環境和社會等方面的各項指標進行研究。Long Liang 等[21]提出農業生產強調多功能性,糧食供應、經濟回報、生態功能以及舒適性,不同的農業生產以不同的方式提供這些好處。農業的多種功能并不是互補的,但農業生產過程的調整可以增加整體效益。

綜上分析結果,薏仁米的綜合效益較高,種植薏仁米能更好帶動周邊農戶增收,提高農戶整體生活環境和水平。農戶在有限的土地資源約束下,為獲得更多的經濟收入,種植薏仁米更合適;但是在能量效益方面,薏仁米生產過程中對能量的利用有待提高,未來應加強薏仁米良種選育從而提高作物產量,也需要考慮減少初級不可更新能源的使用;同時在生態效益方面,薏仁米生產的高碳排放和低碳效率是今后薏仁米產業發展的重要部分,高碳排放不利于農田生態系統的低碳可持續發展,未來需要對其進行減少碳排放增加碳效率的生產調控,以期實現當地薏仁米產業生產與生態的共贏。

猜你喜歡
薏仁米足跡效益
草粉發酵 喂羊效益高
蓮魚混養 效益提高一倍
薏仁米
冬棚養蝦效益顯著,看技術達人如何手到“錢”來
果園有了“鵝幫工” 一舉多得效益好
成長足跡
足跡
貴州興仁薏仁米走上市場化、國際化道路
《薏仁米產業藍皮書:中國薏仁米產業發展報告No.1(2017)》發布
新鮮薏仁米與異味薏仁米揮發性成分對比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