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戶參與農民合作社的影響因素研究
——基于科爾曼理性選擇理論

2024-01-09 02:27王兵霞
現代農業 2023年6期
關鍵詞:行動者利益農戶

王兵霞

(山東農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山東 泰安 271000)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產業振興是關鍵,要不斷提升農民在鄉村產業振興中的收益,不斷提升農民的獲得感和滿足感。然而“大國小農”仍然是我國的基本國情,根據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數據顯示,我國現在有2.3 億農戶,其中戶均經營面積0.52 hm2,經營耕地0.667 hm2以下的農戶有2.1 億戶,小農戶數量占到農業經營主體98%以上,小農戶從業人員占農業從業人員的90%,小農戶經營耕地面積占總耕地面積的70%[1]?,F階段,農戶仍然面臨生產規模小,生產布局分散等問題,這致使農戶在鄉村產業振興過程中處于弱勢地位,難以享受產業振興的增值收益。解決此問題的關鍵在于需以集約化、專業化和組織化的方式有效推動農戶發展。而由農民自愿參與組織的農民合作社在鄉村產業振興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據統計,截至2021 年11 月,我國依法登記的農民合作社達到221.9 萬家,農民合作社基本覆蓋農業產業鏈的全環節,從農業生產到終端銷售,輻射范圍不斷擴大,帶動農民增收效果明顯。但是從整體角度出發,農民合作社發展經營仍然面臨農民參與度不高,難以吸納農民參與等問題。農戶參與是農民合作社良好發展的基礎,但現實中卻存在諸多因素制約農戶參與。因此,分析農戶參與農民合作社的影響因素是推動農民合作社良好發展的前提。

1 文獻綜述

農民合作社是為農民生產經營提供服務、幫助農民利用相關資源、實現農戶聯合發展的互助性經濟組織。在鄉村振興中,農民合作社成為保障農民主體地位,推進農民參與鄉村產業振興的重要載體[2]。農民合作社作為市場經濟體制下的一種經濟組織,是幫助小農戶有機銜接現代農業的新型農業經濟組織。在小農戶銜接現代農業中,農民合作社借助鄉村“熟人社會”所擁有的特殊信任,幫助小農戶整合集體資源以及社會資本[3]。除此之外,農民合作社還可以為小農戶提供生產性服務、經營性服務以及金融性服務[4]。然而,現階段由于農戶個體層面因素以及合作社層面的因素導致農戶對合作社認同感降低,參與合作社的主動性不足。

國內學者們從多個角度對農戶參與農民合作社的影響因素進行討論。一方面是農戶的個體層面。(1)農戶的個人基本特征對農戶加入農民合作社的影響。顧穎等[5]、羊照云等[6]基于對相關案例地區的實地調研數據進行實證分析,指出農戶的年齡以及從事相關農業的生產年限、農戶的生產規模等個體因素與農戶加入農民合作社的意愿呈正相關關系。(2)農戶對農民合作社的主觀認知對農戶加入合作社產生重要影響。王猛等[7]指出農戶對合作社的利潤或潛力認知、農戶對合作社的信任態度會增強農民參與農民合作社的意愿。周宇等[8]基于社會資本角度指出社會網絡、社會參與和一般信任對農戶參與農民合作社產生正向影響,而特殊信任則會產生負向影響。鐘穎奇等[9]指出收益是影響農戶是否加入農民合作社的關鍵因素,并且隨著農戶對合作社了解程度的加深,農戶反而不會加入農民合作社。(3)農戶對市場交易的了解程度會影響農民參與合作社的意愿。葛廷進等[10]指出農戶對往年農產品的價格了解程度、對農產品信息渠道的信任程度成為了影響農戶參加農民合作社意愿的重要因素。

另一方面是農民合作社層面。蘇昕等[11]指出村干部領辦的農民合作社可以有效緩解在合作社發展中農戶參與意愿不高等問題。因此,合作社成立主體類型也是影響農戶參與的重要因素。此外,李曉錦和劉易勤[12]指出合作社成員對社長的人際信任成為影響其行為態度的情感性因素,農村“熟人社會”對農戶的行為態度產生正向影響。朋文歡和傅琳琳[13]指出農民參與合作社不僅取決于農戶個人需求,農民合作社的吸納意愿對農民的決策也產生重要影響。劉美琪和李林鳳[14]結合實地調研與實證分析指出合作社在實際銷售與生產過程中發揮的作用與農戶參與合作社呈現正相關關系,即農戶十分關注合作社帶來的收益。李敏等[15]基于實證分析指出合作社的服務及環境與農戶參與意愿呈正相關,換言之,合作社的服務水平和合作社技術培訓可以加強農戶對合作社的信任程度,繼而增強參與意愿。

通過對相關文獻梳理分析,發現國內學者關于農戶參與農民合作社的影響因素分析大多從實證分析角度出發,構建指標進行分析,較少有學者從質性研究角度出發進行討論研究。因此有必要基于實地調研結合理性選擇理論進行分析,探討鄉村振興背景下影響農戶參與農民合作社的相關因素,并提出對策建議。

2 理論基礎與研究框架

2.1 理論基礎

“理性”一詞為舶來品,在西方哲學中有眾多學者進行了研究,學者科爾曼在古典經濟學和新古典經濟學等已有研究的基礎上,構建了社會學的理性選擇理論。理性選擇理論既可以解釋個人的經濟行為,也可以用來解釋更廣泛的社會行動。理性選擇理論建立基礎是個人行動具有目的性,因此,理性選擇理論以“理性”這一概念為基礎進行解釋廣義上具有目的性的行動。此假設是指“對于行動者而言,不同的行動(在某些情況下是不同的商品)有不同的‘效益’,而行動者的行動原則可以表述為最大限度地獲取效益”[16],行動者依靠這一假設在不同的行動之間有目的地進行選擇。值得注意的是,個人理性行動不僅僅是獲取經濟利益,還會追求社會、文化、情感以及政治等層面目的。

科爾曼從多個層面對理性選擇理論展開討論,主要包括基本行動層次和系統行動層次。其中基本行動是指行動系統內只有2 個行動者相互依賴的行動,主要包含行動者、資源、行動者利益以及簡單的社會關系(如權威關系、信任關系等)??茽柭赋鲂袆诱叨加袑儆谧约旱睦嫫?,并且嘗試控制能夠滿足自己利益偏好的相關資源?!靶袆诱邇H僅通過兩種關系與資源與他人間接建立聯系,即控制資源和獲利于資源。行動者只有一個行動原則:最大限度地實現個人利益”[16],因此,行動者與資源之間的關系為控制關系與利益關系。大部分情況下,行動者控制的所有資源并不能滿足自己的利益需要,其他行動者也控制著行動者需要的部分資源;與之相對應的是行動者自身也控制著其他行動者需要的資源。因此,最基本的行動就是2 個行動者進行資源交換,以滿足雙方的利益需要。此外,如果在行動之前就了解每個行動者所擁有的利益、資源價值以及個人實力,便可以推斷交換完成后,每個行動者在行動系統中所處的地位[17]。

2.2 研究框架

針對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戶參與農民合作社的影響因素分析,筆者借助學者楊善華等[18]所構建的理性選擇理論分析框架進行討論??茽柭赋?,每個行動系統包括4 個主要概念,如圖1 所示。結合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戶參與農民合作社進行分析?!皞€人利益”指農戶與合作社所追求的個人利益最大化的需求以及滿足程度?!翱刂品植肌眲t指農戶與合作社所控制的資源及其分布狀況。上述二者說明了行動者以及所控制資源之間的關系,二者屬于微觀水平概念?!百Y源價值”關鍵在于農戶及合作社在控制資源中所掌握的利益?!靶袆诱叩膶嵙Α痹谵r戶和合作社所控制的有價值的資源之中得到了體現。二者則屬于宏觀水平的概念,說明了行動者以及資源在整體行動系統中所具有的特征?!笆录慕Y果”則指農戶加入農民合作社,合作發展。

圖1 科爾曼理性選擇理論分析框架

首先,在鄉村振興中,農戶與農民合作社的個人利益都是追求最大化。農戶期望參與農民合作社可以獲得更高收入,而合作社也期望農戶加入可以帶來高質量的農產品和豐富的生產要素,幫助自身在市場競爭中獲得優勢,獲得經濟利潤。其次,農戶擁有的資源主要有勞動力、土地以及資金等資源,而自己卻無力對接政府資源和市場客戶資源,因此期待加入合作社獲得所需資源,從而將資源整合以實現利益最大化。合作社則通過自身組織化的形式對接政府資源和市場資源,幫助自己建立優勢,實現利潤最大化,但是合作社發展面臨資金、土地以及勞動力等生產要素欠缺的問題,制約發展,因此通過吸納農戶加入合作社獲得所需資源。最后,合作社和農戶在交換資源之前對自身所擁有的資源價值以及個人發展實力進行評估,選擇是否進行交換,形成交換關系,最終達成合作社吸納農戶參與,農戶主動加入農民合作社的意愿。

3 案例分析:D 村農戶參與農民合作社的影響因素

3.1 D 村主要簡介

D 村位于甘肅省M 縣,下轄4 個村民小組,共計216 戶865 人,其中60 周歲以上戶籍人口104人,常住人口756 人,勞動力人數605 人,耕地面積127.48 hm2,人均耕地面積0.147 hm2,全村以勞務輸出、中藥材種植為主要收入來源。該村產業主要有中藥材產業、光伏發電等。外出務工人數163 人,2021年該村人均收入為10 500 元,2022 年該村人均純收入12 300 元,集體經濟收入5 萬元。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需持續推動鄉村產業發展,帶動農民增收。D 村始終堅持以“黨支部+合作社+電商+貧困戶”以及“制藥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為主的產業發展模式,帶動農戶增收。村內現有合作社1 個和家庭農場1 個,從事中藥材生產加工。其中家庭農場為自營模式,合作社是由大學生村官和D 村村委會主任牽頭,聯合村內致富能人和貧困戶自愿參與構成,合作社的主要發展模式是以項目支撐、資金入股為主。因此農戶參與合作社的方式主要是以資金或土地入股合作社,例如,該社2021 年初所建設的中藥材種植基地所需的資金及土地除了政府撥款之外,還有2 戶一般戶及1 戶貧困戶以土地入股,合作社按照政府征用土地的標準進行補償,標準為0.3 萬元/hm2。

3.2 D 村農戶參與合作社發展現狀分析

3.2.1 農戶仍以自主經營為主。D 村現有214 戶,其中參與合作社的為121 戶,參與合作社的農戶仍然是自主生產經營,僅有少部分農戶參與合作社所發展的訂單農業,與合作社聯合發展的農戶主要以貧困戶為主。自主生產經營主要表現如下。(1)農戶自主生產種植,農戶在自己的土地上以傳統的生產經驗進行生產種植。因此藥材品質較低,難以與村內合作社形成定向采購關系。(2)農戶自主銷售。農戶將生產種植的中藥材經過自己簡單加工之后,通過自己的運輸工具將中藥材運輸到本地較大的中藥材銷售市場進行銷售,或者是通過本地的藥販子上門收購進行銷售,在這個過程中農戶面臨被采購商壓價,或是藥材積壓在家等問題,最終利益受損。

3.2.2 合作社“精英俘獲”問題嚴重。D 村合作社是由大學生村官、村委會主任以及致富能人和貧困戶聯合成立,其中貧困戶是由政府以資金量化,為1 205 元/戶,這導致農戶在合作社發展中的話語權不強,農戶對合作社的歸屬感不強。即使有農戶以土地作價入股合作社,也只是將土地轉租給合作社經營。在實際經營中,大部分的入社農戶并不能真正參與合作社的發展決策。此外,合作社在發展過程中對接了政府諸多項目資金,這些資金都投入了合作社發展建設中,但是在實際過程中,由于農戶是信息弱勢群體,合作社以農戶未知的方式剝奪農戶資源,導致農戶利益受損。如2022 年D 村合作社借助東西部協作財政幫扶資金用于帶動村集體經濟和采購農戶產品,實現產業發展,但是在調研過程中發現,合作社只與村集體簽訂協議卻未與農戶簽訂協議,這不僅剝奪了農戶資源,更損害了農民利益。

4 影響農戶參與農民合作社因素分析

4.1 農戶的個人利益和價值偏好

科爾曼指出行動者只有一個行動原則,就是最大限度地實現個人利益最大化[16],一定的需要和偏好構成了行動者的利益,主要包括物質層面、精神層面以及社會的需要和偏好。在與合作社合作生產過程中,農戶主要是想提高家庭收入,以及在與合作社談判中能擁有較多的話語權,保障自己相關利益的最大化。

在D 村的調研中可以發現自主經營的農戶是理性的,他們在行動之前計算利益收入與成本支出,當發現相較于加入合作社而言,自己獨立生產經營可以獲得更多利益時,他們便會放棄加入合作社,選擇自主經營以實現利益最大化。問及為何選擇自己獨立生產,而沒有選擇參與合作社共同發展時,大部分農戶持有的觀點是合作社與他們無關,一般都是他們自己試著獨立生產經營,能干多少掙多少,害怕與合作社發生沖突,也害怕發生沖突后問題得不到及時解決而產生其他后果。由此可見,除了個人利益之外,農戶的價值偏好也是影響其加入合作社的重要因素,當農戶對合作發展持抵觸態度或者是害怕沖突,以及害怕自己的生產利益無法得到有效保障時,便不愿參與合作社,選擇自己獨立生產。

4.2 農戶與合作社之間的資源適配度

根據科爾曼所述可知,農戶無法控制所有滿足自己利益最大化的生產資源,必須要借助合作社的部分資源實現利益最大化,但是自己也控制著合作社需要的部分資源,農戶只有讓渡自己的資源之后與合作社形成資源交換關系,才能加入合作社。在D 村,農戶可以以資金或土地入股合作社,或以在合作社務工的方式參與其中,但是在實際發展中,農戶掌握的資源與合作社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所需要的資源并不匹配。

一方面,D 村合作社發展路線以流轉農戶土地,發展規模經營為主,在農業生產中使用機械進行生產。但是D 村農戶所擁有的土地以碎片化的山地為主,無法進行規?;臋C械生產。在實際調研中,被問及農戶為何不選擇以流轉土地的方式加入合作社,農戶認為合作社加入是有門檻的,合作社看不上他們所擁有的土地,而農戶面對這種局面也無計可施。另一方面,D 村合作社在帶動農戶發展中的主要作用是承接政府資源項目以及對接市場資源,提升農戶與市場的對接程度。但是在實際發展中,由于政府及市場資源更多的是與合作社定向對接,用于合作社相關項目建設和發展,因此農戶對資源的獲得感不強。因為農戶從合作社手里承接的資源一般都是幾袋化肥,而大部分資源都屬于合作社,與農戶的關聯度不大。由此可見,農戶自己所擁有的資源以及合作社能為農戶所帶來的資源都會影響農戶決定是否加入合作社。

4.3 信任關系:農戶交換資源的前提

科爾曼指出信任關系存在于2 個行動者中,分別是委托人與被委托人。信任關系是指委托人將自己所擁有的資源委托給受托人使用,與不存在委托關系相比時,可以獲得更大的利益。如果受托人違約,他將會失去他所在組織的其他成員的信任,最終導致雙方難以形成交換關系。信任關系是從行動者轉讓某種資源開始的,但是信任關系強調行動者在做決定時需考慮一定的風險因素[19]。農戶與合作社建立委托關系即農戶將自己的資源委托于合作社以期望獲得最大利益,當合作社違約時,農戶便會降低參與意愿,拒絕與合作社交換資源以換取最大利益。

通過實地調研可以發現,由于合作社不能及時履行自己對社員的承諾,導致農戶對合作社以及相關的村集體都產生了負面影響。因為合作社與農戶簽訂了相關協議,但是協議并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農戶并未參與協議所涉及的產業,更未從中獲得收入。除此之外,合作社承諾每年向社員免費分發化肥,但是在2022 年并未進行發放,農戶向其詢問時,合作社并未進行具體解釋,只是簡單地回復農戶2023 年沒有化肥可以發放。合作社的違約情況損害社員利益,社員與合作社構建的信任關系逐漸瓦解,部分農戶產生退社想法以保障自己的生產利益,而未入社的其他村民看到此種現象便會望而卻步,降低參與意愿。

5 提升農戶參與合作社對策建議

5.1 規范制度建設,保障資源與利益分配公平

從政策層面出發,農民合作社的發展離不開政府的支持與引導,特別是在農民合作社成立初期,政府定向資源的扶持。因此,應該規范制度建設,保障資源分配的公平性。首先,加強頂層設計。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過程中,合作社成為了承接相關資源的重要載體,政府應該加強調研,明確制定合作社在承接資源之后對農戶分配的基本原則及基本標準,提升農民的資源獲得感。其次,加強監督機制建設。一方面,由政府部門對合作社項目資金落實及經營狀況進行監督檢查,保障政府項目資金用之于民,避免“精英俘獲”。另一方面,加強農民反映渠道建設,保障農戶的監督權。農民合作社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是能否讓農民持續受益,因此應該加強上級監督和社員監督,最大限度地實現合作社與農戶利益共享與資源共享,防止農民的利益被損害,提升農戶對合作社的信任度,增強合作社的吸引力。最后,引導農民合作社建立完善的運行機制。合作社在日常運行中需定期向社員解釋工作,讓社員準確了解合作社的資源流入與流出以及利益分配原則,真正實現合作社發展民辦民管民收益的目的。

5.2 加強宣傳,提升農民參與度

在推動農民加入合作社的過程中,應該從多渠道進行宣傳,促進農戶加入農民合作社。首先,政府應該加強合作社推廣力度,轉變合作社扶持方向,鼓勵種植大戶、致富能人等有條件的農戶發展多類型、小規模的合作社,吸納附近農戶發展適度規模經營,而不是“壘大戶”,最終實現最大限度地利用農戶資源,盤活農戶資源的目的。其次,加強政策宣傳力度。廣大農戶對合作社的信息認知較為狹窄,對于國家的扶持政策了解不深。因此應該因地制宜,針對地區特性,以口號或講座的宣傳方式進行宣傳,也可用農民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下鄉等方式宣傳,擴大政策宣傳的覆蓋面,提升廣大農戶對合作社的認知程度,提升參與度。最后,以會議學習形式針對農民合作社進行宣傳,組織學習先進地區的合作社發展經驗,鼓勵合作社之間聯合發展,多渠道、跨村落吸納農戶參與,破除農戶資源限制。

5.3 加強教育培訓,提高主體素質

在鄉村振興過程中,應該不斷加強對農戶及合作社的教育培訓。首先,應該加強對農戶的思想教育。受小農思想影響,農戶更愿意自主經營、獨立發展;從長遠角度出發,引導農戶加入農民合作社需要改變農戶的思想認知。因此,地方有關部門可以借助新媒體、村莊廣播以及短視頻平臺等渠道開展思想宣傳,以潤物無聲的方式改變農戶思想認知,進而從思想層面指導農戶行動。其次,農民加入合作社受農戶資源的限制,應加大對農戶相關農業技術的指導培訓,以村莊或鎮域為單位,選取部分農戶開展專題講座和技術培訓,繼而借助“熟人社會”獨有的信息傳播方式,提高農戶的技術能力,提升農戶參與農民合作社的綜合能力,實現以多種形式參與農民合作社。最后,加強對農民合作社相關管理人員的教育培訓。當前合作社大多是地方能人在政府的扶持下成立發展,其專業管理能力相對缺乏,對農戶的服務意識薄弱,導致在發展中難以保障農戶利益。地方有關部門可邀請專業管理人員或高校教師對合作社管理人員進行定期培訓,鼓勵合作社管理人員繼續學習,提升合作社專業管理能力和服務意識,保障農戶利益。

6 結語

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進程中,應引導農民參與農民合作社,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推進鄉村經濟發展,助推鄉村建設取得良好成效,實現鄉村的全面振興。因此,在引導農民參與農民合作社過程中要規范制度建設,保障農民在合作社的引導下實現資源與利益分配公平,提升農民獲得感。此外,也應該加強宣傳,鼓勵種植大戶發展多類型的農民合作社;已成立的合作社聯合發展,實現跨區域、跨村落的吸納農戶參與。最后,既要加強對農戶的教育培訓,提升農戶對合作社的認同感以及綜合能力,也要加強對合作社管理人員的培訓,提升合作社的服務意識和管理能力。實現通過農民合作社引導農戶發展,助推農民更好地參與鄉村產業振興,繼而在鄉村振興中積極發揮農民主體作用。

猜你喜歡
行動者利益農戶
與異質性行動者共生演進:基于行動者網絡理論的政策執行研究新路徑
農戶存糧,不必大驚小怪
讓更多小農戶對接電商大市場
論確認之訴的確認利益
糧食日 訪農戶
農戶存糧調查
環保從來就是利益博弈
敬仰中國大地上的綠色行動者
絕不能讓“利益綁架科學”
網絡行動者的新媒體使用特征、影響及媒介民主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