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朔圖書館舊址巡禮

2024-01-09 15:14王子舟
山東圖書館學刊 2023年6期
關鍵詞:衛河新鄉市新鄉

王子舟

(北京大學信息管理系,北京 100871)

北伐戰爭實現了中國統一,之后的和平歲月里各地圖書館事業得到快速發展,一批新式的圖書館建筑紛紛落地。 其中1935 年建成的河朔圖書館是一座具有傳統大屋頂宮殿風格的中西合璧式圖書館,成為中國北方新式圖書館建筑的代表作。 河朔圖書館為當時的中原地區的教育、文化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走訪河朔圖書館,不僅想探明河朔圖書館的歷史貢獻與現在的生存狀態,彌補民國圖書館史研究偏重文獻闡釋而缺乏歷史情景現場感的一些不足,同時也希望提供一種圖書館學實地考察方法的研究案例,以供圖書館學研究者們參考。

1 舊址位置

河朔圖書館現位于河南省新鄉市衛濱區一橫街1 號,即衛河公園內。 衛河發源于太行山,初名清水,因其主要流域在古衛國屬地而被稱之“衛河”。衛河分支月牙河(形似月牙而得名)在衛河公園所在處繞行,將地塊一分為三,由三座拱橋相連。 此地花木繁茂,空氣清新,頗擅風景之勝,人們多來此休憩,故被辟為公園。 1924 年初建時,為紀念民盟會員暴質夫、張宗周烈士而名為“暴張花園”。 1953年,原花園經擴建,占地128 畝,依河堆砌土山一座,又建四角、八角涼亭各一座,更名為“新鄉市衛河公園”。 1964 年,公園內動物、花卉遷至現在的人民公園,老公園交由文化部門管理,俗稱“老公園”“文化公園”,并逐步遷入單位十余個,居民150 余戶。1982 年,市政府對公園重新規劃后進行了修復改造,恢復公園,1983 年再度開放,更名為“衛河公園”[1]。 因此,衛河公園是新鄉市興建最早的園林公園。 河朔圖書館的位置在衛河公園的南部。 館名中“河”指黃河,“朔”為北方。 “河朔圖書館”即黃河以北圖書館之謂也。 建成之時,是豫北最大的一座圖書館。

2 舊址歷史

1927 年馮玉祥的國民革命軍進駐新鄉后,在原道清鐵路車站東側將十余畝地(現建國路南頭路西)辟為花園,馮部第四師第十一旅旅長兼新鄉縣警備司令陳連富,用查獲賭局的罰款,奉馮玉祥之命,在花園中修建一座小型圖書館,名為“中山圖書館”[2],1928 年3 月館舍竣工使用。 后因館舍不敷使用,1930 年新鄉行政公署專員兼新鄉縣縣長唐肯倡議興建一新的圖書館,得到社會各界響應。 1933年2 月15 日,新鄉士紳暨省內黨政軍各界要人郭仲隗(字燕生)、王宴卿、楊一峰、張善輿(字天放)、陳泮嶺、馬文材、張居平、王星洲、方其道等組成籌備委員會,唐肯任委員長。 籌委會下設籌備處,原中山圖書館館長楊耀武任籌備處主任,具體負責募捐、征書、基建等籌備工作[3]。 圖書館建設經費經過眾籌,集資6 萬元(實用工程費3 萬元),館址選在縣城西北衛河灣處(即現衛河公園內),購地五十余畝。委任天津基泰工程司設計,天津祥記工廠承建,董伯川負責施工,獲嘉縣工匠鄧海峰領工建造。

圖1 河朔圖書館落成后遠景(1936 年)

圖2 現在的河朔圖書館正面(2023 年3 月13 日拍攝)

建成后的河朔圖書館有藏書26000 余冊,其中包括中山圖書館藏書5000 余冊。 后通過征集、采購,逐步增加到50000 冊[4]。 還有收集到的全套新鄉縣縣志的原來刻板、以及各種銅佛神像、陶瓷瓦古玩、器物等寶貴文物,都分藏在大樓的下層[5]。 因館舍第二期工程書庫大樓未能修建,僅開放了部分閱覽室供讀者閱覽。 另外,還建立巡回文庫,以鄉鎮小學為點,每月巡回一次,開展巡回借閱服務。 當時工作人員有十多人,全年經費5062 元(銀元)[6]。

1937 年“七·七事變”爆發,日寇南侵,新鄉危急。 館長楊耀武將館藏較貴重的圖書三萬余冊,分裝70 箱,南運至信陽師范學校,后又隨信陽師范學校轉運到潢川縣,最終這部分圖書散失殆盡,不知所蹤。 1938 年2 月新鄉淪陷后,河朔圖書館被日本侵略軍所占駐,河朔圖書館中的藏書、設備,還有部分文物全部被損壞[7]。 1945 年3 月,日本占領軍將河南省的黃河以北的淪陷區劃為平原省,黃河以南的淪陷區仍為河南省。

1945 年日本投降后,河朔圖書館又一度由國民黨軍隊占用。 1946 年1 月10 日,國共雙方簽訂停戰協定,成立了由張治中、周恩來、馬歇爾組成的三人軍事小組和北平軍事調處執行部。 1 月27 日新鄉軍事調處執行部小組成立,成員有中共代表紀明(后為黃鎮)、國民黨代表曾樂陶、美方代表康敏斯(后為福格遜、白瑞格),負責東至商丘、西到洛陽、南至鄭州、北至安陽的軍事調停工作。 這時國民黨違反停戰協議,進占孟縣解放區,新鄉小組就請示北平軍調處解決。 3 月3 日上午,軍事三人小組中共代表周恩來、國民黨代表張治中、美國代表馬歇爾從徐州飛抵新鄉,視察豫北停戰協定執行情況,專門來到國民黨三十一集團軍司令部駐地河朔圖書館,聽取新鄉和安陽兩個執行小組的匯報[8][9]。 河朔圖書館成為了影響現代中國歷史進程的重要場所之一。

1949 年8 月,華北人民政府在魯西南、豫北、冀南銜接地區成立新的平原省,下轄新鄉、安陽、湖西、菏澤、聊城、濮陽等6 專區,以及新鄉市、安陽市2 地級市,共有56 縣、1 礦區、5 鎮,以新鄉市為平原省的省會。 平原省人民政府接收了河朔圖書館第一分館即原中山圖書館,將其改名為平原省圖書館;新鄉市接受河朔圖書館,名之為新鄉市文化館閱覽室。 其時,平原省圖書館、新鄉市文化館閱覽室的藏書質量頗高,這與地方賢達多年的捐獻有關。

1952 年10 月底至11 月初,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利用中央批準他休假的時間實地考察黃河。他先后坐專列走訪了濟南、徐州、蘭考、開封、鄭州、新鄉等地。 10 月31 日下午,毛澤東一行來到新鄉市,驅車穿行過市區,到飲馬口去看引黃濟衛水利工程。 晚上在新鄉西站道清線支線上的專列休息時,曾通過隨行的公安部部長羅瑞卿聯系平原省人員借閱《新鄉縣志》。 平原省圖書館很快找到這部線裝書,送到了毛澤東手中。 并表示這部書圖書館藏有復本,送給毛澤東可以不用還回。 毛澤東回到北京后,又托羅瑞卿給平原省打電話,說要看《中州志》。平原省圖書館也很快找到一部派人送到了中南海。時隔不久,毛澤東就看完《新鄉縣志》《中州志》,將兩部書還了回來,并囑咐說,這兩部書上都有平原省圖書館的登錄編號,不能歸個人所有,必須完璧歸趙[10]。

1952 年11 月,平原省被中央人民政府撤銷,新鄉、安陽、濮陽三個專區、新鄉市(地級)、安陽市(地級)劃歸河南省,菏澤、聊城、湖西三個專區劃歸山東省。 平原省圖書館改名為河南新鄉圖書館。 1953年4 月1 日,河南新鄉圖書館由新鄉市接收,與新鄉市文化館閱覽室合并,成立了新鄉市人民圖書館。下設采編股、流通股、文物股[11]。 從此,河朔圖書館成為新鄉市人民圖書館的主館舍。

過了20 年,即到了1973 年,新鄉市人民圖書館改名為“新鄉市圖書館”。 又經過20 余年,到了1999 年9 月底,新鄉市圖書館從衛河公園的舊館東遷至3 公里外的平原路437 號新館(牧野公園外西南側)[12]。 新館建筑面積8572 平方米,是河朔圖書館的六七倍。 從此新館成為新鄉市人民借閱書籍的主要棲息地。 而河朔圖書館舊址被市政府劃撥給新鄉市群眾藝術館管理使用,至今仍是新鄉市群眾藝術館辦公場所。

3 舊址建筑

河朔圖書館主要設計師是楊廷寶先生。 楊廷寶(1901-1982),字仁輝,河南南陽人。 1915 年入清華留美預備學校,1921 年赴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筑系學習。 留學期間師從保爾·克芮和瓦爾特·道森,成績優異,曾先后獲得全美建筑系學生設計競賽艾默生獎一等獎[13]。 后因眾多著名中國建筑師如朱彬、趙深、陳埴、梁思成、童巂、盧樹森等人都畢業于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筑系,該系也被譽為中國建筑師的搖籃。 1926 年,楊廷寶獲得碩士學位后赴歐洲考察,1927 年回國任職于天津基泰工程司,直至1948 年。 他與關頌聲、朱彬、楊寬麟等同為建筑事務所合伙人,而楊廷寶是建筑設計方面的主要負責人。 期間國內諸多圖書館,如都鐸哥特式(Tudor Gothic)的東北大學圖書館(1929 年)、強調和諧統一審美觀的清華大學圖書館擴建工程(1930 年)、新古典風格(Neo-Classical)的中央大學圖書館擴建工程(1933 年)、中國傳統大屋頂宮殿風格的金陵大學圖書館(1936 年)等,這些圖書館的設計皆出自其手。 他注重環境,善于運用中西建筑傳統手法,也擅長宮殿式建筑的設計。 晚年還曾主導過具有濃郁中國特點的北京圖書館新館(1975 年至1978 年)的設計。

根據最初規劃,河朔圖書館院落范圍包括新建主樓到衛河假山。 楊廷寶設計的主樓為工字型對稱的樓閣式建筑,鋼筋水泥、磚木混合結構,建筑面積2000 平米,分兩期施工。 第一期為前邊宮殿式辦公及閱覽大樓,坐北朝南,建筑面積1323 平方米,耗資46000 余元。 1934 年開工,1935 年8 月竣工。 后因經費不足,新館主樓中途停工,只建成一期工程前樓,即如今的河朔圖書館。 河朔圖書館落成后,新鄉縣政府直轄之中山圖書館、新鄉縣黨部之九一八圖書館、新鄉民教館均由該館接收、代辦[14]。 原中山圖書館改為河朔圖書館第一分館后仍在原館舍繼續辦公、開放借閱。 原中山圖書館館長楊耀武改任河朔圖書館館長[15]。

據《河南近代建筑史》記載:河朔圖書館前樓面闊45 米,進深17.8 米,由主樓和翼樓組成,系半地下室三層建筑。 主樓居中前凸,面闊3 間,重檐四角攢尖頂,覆灰色筒板瓦,脊飾站獸,頂飾寶珠,檐下設斗拱,雀替①“雀替”在清代又稱“插角”“托木”“牛腿”等,指置于檐柱與梁枋相交的短木,自柱內伸出,能承托梁枋兩頭。 它是中國傳統建筑中的特殊構件,作用是可以縮短梁枋的凈跨距離,防止立柱與橫梁的傾斜變形,增添某些裝飾的藝術性。與上檐平齊,下檐明間采用闌額②“闌額”(也稱“檐坊”)指柱子上端聯系與承重的水平構件。 有時兩根疊用,上面的清代謂之大額枋,下面的叫小額枋(由額),二者用墊板(額墊板)傳于內柱間的叫內額,位于地腳處的叫地袱。 其功能是在兩個柱子的柱頭之間起到拉結作用。與平板枋;上層為通間玻璃幕墻,二層明間為門,次間為方窗。 主樓前月臺由10 根漢白玉欄桿圍護,正面入口處有抱鼓石欄桿五級踏道。 后部上端為女兒墻,墻頭轉角設獸頭作滴水口。 翼樓正面各4 間,側面上下層皆為3 間,單檐歇山式屋頂,二層墻面各挑出鋼筋混凝土陽臺一座,有漢白玉雕飾欄桿[16]。

4 走訪過程

2023 年3 月筆者與家人自駕游,經山西入河南。12 日晚抵達新鄉市,入住新鄉銀星酒店。 當晚,我通過河南師大圖書館鄭爽副研究館員,聯系到了新鄉市群眾藝術館辦公室主任曹璐,約好次日上午前往河朔圖書館參觀。

13 日上午9:20,我和家人開車到了衛河公園南門附近,群藝館辦公室主任曹璐已經在那里等候我們。 進入衛河公園,但見河朔圖書館前的廣場,還有許多群眾在跳舞。 群藝館張斌世館長在河朔圖書館門前迎接我們。 寒暄過后,走進河朔圖書館,二樓雕梁畫棟映入眼簾,地下一層水磨石地面仍是過去的舊物,歷久彌新。 張斌世館長指著入門左側墻上鑲嵌的一塊《河朔圖書館舊址簡介》的碑文說:這是他自己擬文并書寫的。 碑文是楷書,工整清麗,看得出張館長尚為新鄉市的書法名家。 隨后,張館長派講解員給我們介紹河朔圖書館歷史狀況。

我們參觀完河朔圖書館的內部,來到外面。 圍繞河朔圖書館,從不同角度觀看、拍照。 整個河朔圖書館基礎及窗臺以下為長方形磨光潞王墳白色料石砌成,墻體用青水泥砂漿鉤縫,上部為斗拱飛檐,雕梁畫棟,琉璃瓦屋面,屋檐有“書”字瓦當,制作精美,脊口上有龍頭奇獸,又仿北京太和殿式敷設白石臺階[17][18]。 遠遠望去,傲然獨立,巍峨俊秀。 據文獻記載,這座宮殿式的圖書館建筑如此宏偉,當時的新鄉市民從未見過,故在建成之初,新鄉人像趕會一樣跑去參觀,轟動一時[19]。

不過河朔圖書館因處于衛河支流環繞之地,相對地勢較為低洼,這也帶來了不少隱患。 如1963 年7 月,新鄉降特大暴雨,衛河水猛漲,河朔圖書館書庫進水。 全館人員被動員起來搶救圖書[20]。 在2021年7 月河南水災中,河朔圖書館也面臨嚴重威脅。 7月23 日晚,網上有傳言“新鄉河朔圖書館(新鄉市群眾藝術館)萬多本古籍被淋”。 24 日,新鄉市群眾藝術館發布公告,對不實消息進行辟謠。 公告稱:河朔圖書館舊址舊藏古籍善本早在新鄉市圖書館新址建成后就妥善遷移、保管,目前保護狀態很好。 河朔圖書館舊址館內現無古籍善本。 但身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河朔圖書館現在四面環水,離河近,地下及樓頂已經出現多處漏水,文物受損嚴重。 員工正在積極保護文物古跡,謝謝大家關注,也希望文物專家和相關工作者幫助后續工作[21]。 由社會媒體關注度來看,河朔圖書館在新鄉人民心中有著不凡的重量。

告別河朔圖書館之時,張斌世館長指著圖書館正面窗戶隔墻上的刻字說:“你看,從東到西,八個水泥隔墻上的字,正好是毛澤東的一首詩《七律·長征》的草書:‘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是文化大革命時期的遺跡?!弊哌M一看,果真如此。 建筑留存越久,歷史風霜越厚。 贊曰:

新鄉自古兵家地,烽火之中有瑯嬛。中州文獻湮不滅,曲水書閣舞翩躚。

猜你喜歡
衛河新鄉市新鄉
新鄉作品精選
衛河干流(淇門—徐萬倉)治理工程剪影
——堤防險工
衛河干流(淇門—徐萬倉)治理工程剪影
——工程簡介
新鄉醫學院
出征新鄉,武漢石化拼了
新鄉市
錯壤的政區、流動的河流與以“漕”為大的區域社會:明清時期直魯豫交界區域動亂研究
新鄉市
新鄉市中學生體育鍛煉參與現狀研究
新鄉市鋰電池專利情報分析及對策建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