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時多域五三三”混合式課程思政教學模式的建構

2024-01-11 14:58王鶴
教學研究 2023年6期
關鍵詞:多域混合式教學課程思政

[摘要]為化解混合式教學形式新、要素多,教學活動組織復雜,學生不好理解的問題,以課程思政為導向,在大量實踐反饋基礎上建構“全時多域五三三”教學方式?!叭珪r”是指借助視頻與在線平臺,利用碎片化時間“全時”學習?!岸嘤颉笔谴蚱苽鹘y教室物理局限,在虛擬空間安排多個平行教室以個性化培養?!拔迦敝附虒W思想“三念三要三則”、教學資源“三建三用三研”、課堂教學內容“三察三講三評”、教學評價“三立三一三化”和助學機制“三導三助三結”。該方法成功實現混合式教學和課程思政教學的科學化、信息化、系統化,經數千學生(線下)數萬學生(線上)實踐取得多項獎勵并已廣泛推廣。

[關鍵詞]課程思政;全時;多域;五三三;混合式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4634(2023)06-0060-110

引言

在第四次工業革命的背景下,全球科技、經濟領域正在發生深刻變革,大數據、人工智能、機器人等發展迅猛。我國要想實現產業升級,培養的新一代工程師必須要具有科學與藝術的跨界創意思維與高超的審美素養?!霸O計與人文——當代公共藝術”正是在這一新形勢下面向綜合大學不同專業學生開設的藝術通識課程。

課程于2014年3月開設;2017年在爾雅平臺上線,開始借助視頻資源探索混合式教學;2018年建設為天津市新時代“課程思政”精品課;2018年,課程視頻升級版本在中國大學慕課上線,混合式教學邁入新的階段。課程每學期面向90~200名學生開展混合教學,以立德樹人為導向,以豐富的在線資源為基礎,以“通專融合”為目標,活用翻轉課堂工具,通過成果導向、開放評價的設計教學,達到所有專業學生都能完成完整公共藝術設計方案的高階目標,培養能夠將科學與藝術融會貫通的“新工科”人才,服務國家產業轉型升級;2020年,課程獲批首批國家線上線下混合式課程。本研究介紹課程改革中混合式課程思政教學方法及改革成效。

1“全時多域五三三”混合式課程思政教學模式建構的內涵剖析所有的教學改革都有明確需要解決的問題?!叭珪r多域五三三”是在“設計人文——當代公共藝術設計”15個學期實踐過程中,在不斷解決原有問題基礎上,逐漸成型的混合式課程思政教學模式。

1.1混合式教學解決傳統課堂與慕課問題

因為傳統課堂存在容量有限、學習者不同速、教師重復勞動多等弊端,需要進行基于慕課的教學改革,這是共識。但是將新技術融入教育教學,既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也是一個遞進式的發展過程,并隨實踐和反思而不斷深化。在慕課運行的過程中,通過率低、師生缺少面對面學習體驗感等不足又困擾著教育領域學者和熱心于慕課的師生。

在這一背景下,集中了慕課優點(學習時間機動、學習進度靈活等)和面對面傳統教學優點(師生交流充分)的混合式學習(Blended Learning)逐漸引起重視,被認為是揚慕課與傳統課堂之長,避兩者之短的新興學習方式,這是課程改革的基礎。

1.2立德樹人與混合式教學的結合

近年來,課程思政逐漸成為高等教育領域的焦點。課程思政不但是“設計人文——當代公共藝術設計”全部教學要素之首,而且貫穿在幾乎全部教學內容與教學評價之中,實現以“課程思政”為導向的教學改革。該課程按照教育部《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要求,做出了大幅的度改動與創新,發揮教學新媒介以及輔助課堂的作用,將思政課影響向專業課延伸,實現立德樹人與專業技能提升雙目標。2018年,該課程獲評天津市課程思政精品課。

1.3系統方法構建解決混合式教學運行問題

在“設計與人文——當代公共藝術”多個學期混合式教學改革過程中,主講教師發現混合式教學在提升學習效率上具有顯著優勢,但要素多,運行過程復雜,立德樹人等目標容易在對在線學習數據的追求中被忽略?;A較為薄弱的低年級學生對混合式學習感到陌生,難以順利完成自學任務。而部分一線教師主要從公開發表的文獻中學習混合式教學,難以與自己的專業課或通識課融合,陷入“為了混合而混合”,教學效果甚至還不如混合之前。

需要看到,混合式教學并不存在適用于所有課程、所有教師、所有學生的模板,其本身就是一種開放的創新教學方法;也不存在一開始就能達到最優效果的混合式教學方法,其教學設計及實施過程中采用的教育思想與理念只可能來自實踐反饋與理論研究的結合,這是混合式教學進一步科學化、系統化改革的理論基礎與實際需求。

針對上述問題,“設計與人文——當代公共藝術”主講教師根據長期教學實踐,基于自身課程特點和混合式教學理念研究的最新進展,在實踐反饋與系統論研究基礎上采用了特色鮮明的混合式課程思政教學模式——“全時多域五三三”。該方法力求科學化、系統化歸納混合式教學諸要素,保證所有要素相互關聯,并形成可操作、可推廣模型,從而保證主講教師記得住、學生看得懂、跟得上,兄弟院校觀摩教師領會得了的教學效果與推廣效果。該教學創新的內涵來自三方面:首先是當前教育學領域對教學新理念和教育信息化新技術的理論建構,如“以學生為中心”、OBE(成果導向)、通專融合等;其次來自國家相關職能部門政策文件;最后來自設計學注重實踐,注重創新的教學特點及其內在規律。

2“全時”與“多域”與“五三三”的定義

“全時”與“多域”是課程團隊開展混合式教學的前提,“五三三”是全部45條立德樹人和提升專業技能教學要素在5個方面的有機組織,下面是對其定義的解釋。

2.1“全時”釋義

“全時”是相對傳統課堂而言,傳統課堂學時固定,教學手段單一,學生進度不一,已經難以適應教育信息化技術突飛猛進的形勢。與“終身學習”的理念一致,以“金課”為目標的課程建設必須突破傳統學時的桎梏,充分利用以互動視頻為代表的優質教學資源與在線學習平臺提供的技術支持,實現“全時”學習?!叭珪r”學習并不意味著“所有時間都學習”,從而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恰恰相反,移動互聯技術的興起使得大量原本難以利用的碎片化時間,可以供學生學習以及教師輔導。立足課程特點,吸收教育信息化技術最新進展,將“全時”作為混合式教學的首要定義,以提升教學效果。

2.2“多域”釋義

“多域”來自專業術語“場域”,指的是從空間上打破傳統教室的物理局限。傳統課堂有著師生面對面溝通的直觀優勢,但學生進度不一,進度快者不解渴,進度慢者聽不懂,教師只能保持一種講授節奏,難以兼顧,影響教學效果。教育信息化技術的興起結合豐富視頻教學資源,使得在不同虛擬空間安排多個不同教學進度的平行教室成為可能,這就是“多域”?!岸嘤颉边€可以解決教學評價手段單一的問題,不同虛擬教室內的學生享有個性化培養方案,可以接受不同專項訓練,從而最完整地展現自身才能,增加學習獲得感與幸福感,有效提升教學效果。只有當信息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信息技術才能成為教育系統的有機組成部分,從而構成了信息技術、教育、學習者穩定生態系統。

2.3“五三三”釋義

“五三三”主要是歸納概括“設計與人文——當代公共藝術”課程在混合式課程思政教學創新實踐中總結出的系統化教學要素。其理論依據來自于系統科學?!耙话阆到y論的創立者奧地利生物學家貝塔朗菲提出了著眼于整體性的系統思想觀,他把系統定義為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各要素組成的統一整體?!痹撓到y由5個方面的“三三制”要素組成。分別是:教學思想打造上的“三念三要三則”;教學資源建構中的“三建三用三研”;課堂教學內容中的“三察三講三評”、教學評價中的“三立三一三化”和助學機制中的“三導三助三結”,5個方面貫穿了學習過程的始終,分別自成體系,互相又有關聯,整體服務于以百人級混合課堂為主的“五三三”大系統(見圖1)。

3混合式課程思政教學思想:“三念三要三則”

教學思想“三念三要三則”,即課程思政、以學生為中心和五育并舉3種教學理念。成果導向、通專融合和智慧教學3種教學要點,混合程度循序漸進、混合類型前后有別和混合模式因人而異3條混合教學原則。

3.1三念:課程思政、以學生為中心和五育并舉三種教學理念

3.1.1課程思政

“課程思政”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論述為根本遵循,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有效舉措?!霸O計與人文——當代公共藝術”課程旨在培養學生的藝術素養,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工具,提高全體學生的藝術創造能力。并且,在傳播專業知識的同時,以宣揚二十大精神為己任,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理論指導,幫助學生學會更加客觀、全面地運用唯物辯證法的觀點看待問題,提升綜合素養。本課程最重要的是貫徹二十大精神,堅定共產黨的領導,幫助學生們了解新時代的角色和使命,鼓勵學生在實踐創造中進行文化創造,在歷史進步中實現文化進步。

3.1.2以學生為中心

近年來,我國許多高校興起的以學生“自由選題、自主探究和自由創造”為宗旨的“研究型”教學形式,注重突出學生在學習、研究和探索中的主體地位。高校青年教師更要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人才培養理念,改變傳統教學模式,實現高效課堂、深度學習。如何在教學過程中體現“以學生為中心”,則需要建立可測量的認知領域高階目標。這就需要進行科學精細的量化對比,需要通過課前小測驗、方案概念設計訓練來把握教學對象的認知水平。在教育信息技術時代,還需要準確把握教學對象的教育信息技術素養,從而革新以考試等為代表的傳統評價方式,注重知識收集、書本閱讀、總結交流、實驗計劃和課程設計等環節的學習成果評定和認定。在課程結束后,保留學習者檔案,與他們保持聯系,提供職業生涯跟蹤與持續智力支持,將“以學生為中心”真正貫徹到底。

3.1.3五育并舉

課程在“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中側重美育,兼顧其他。課程作為藝術類通識課,從開設之初就以提升學生美育為要務,并在如何提升理工科院校大學生審美素養方面作出一系列探索。在第四次工業革命的背景下,世界工業制造領域正在發生深刻變革,大數據、人工智能、機器人等發展迅猛,我國正處在“跟跑、并跑到領跑”的新時代,對創新人才需求越來越大。要想實現產業升級,需培養掌握科學技術知識,具備創意設計思維與美學素養的新一代工程師。因此,課程致力于培養能夠將科學與藝術融會貫通的“新工科”人才,服務于國家產業轉型升級。課程在培養動手能力和創意思維能力、團隊協作能力方面進行了諸多探索,實現五育并舉。

3.2三要:成果導向、通專融合和智慧教學三個教學要點

3.2.1成果導向

成果導向教育模式(Outcome-Based Education,簡稱OBE)注重結果的產出,主要致力于確保所有學生在退出教育系統后具備成功所需的知識、能力和素質。課程采用典型的成果導向教學方法,以課程學習后,不同專業學習者能夠獨立完成一個相對復雜完善的公共藝術設計方案為目標,倒推各個教學環節,設置相應教學單元。課程結束后,學習者撰寫提交的課程體會反映出學生自身審美能力、藝術創意思維、設計能力、藝術批評能力、不同學科材料工藝運用等多方面能力都有了大幅提升。通過跟蹤,經過生態公共藝術設計課程學習的不同專業大學生,在專業學習中都體現出更為深厚的人文素養和更強的動手能力,能夠將藝術思維和藝術設計理念與工程學習結合在一起,取得更為突出的專業成績。同時。課程團隊正在跟蹤學習者走上工作崗位和進一步深造中的表現,以更準確地評估教學效果。

3.2.2通專融合

準確把握教學對象知識水平、認知特點,采用通專融合的、靈活的教學思路,就是以學生為中心的直觀體現。課程將學生分為通識為主、通專之間和專業為主三大類,有針對性地開展個性化教學。但所有學生最終要求的成果是完全一致的,體現“通專融合”。就課程建設來說,當前普通高等院校公共藝術教育存在缺乏新形式課程以及與專業藝術教育脫節兩大問題,該課程將兼具不同設計專業特征,涵蓋范圍廣、適應性強的藝術專業教學,融入普通高校公共藝術教育體系,建設形式新穎的藝術設計通識課程,提升學習者的興趣。

3.2.3智慧教學

課程綜合運用多種教學工具,致力于將教室變為“雙向透明”,減少師生的無效勞動與師生間的無效溝通,大幅提升學習效率。

3.3三則

“三則”,即課程實踐中的3條混合式教學原則,是課程團隊通過對最新混合式教學理論的學習,對國內同行案例的分析以及自身的長期教學實踐得出的,以保證課程思政的教學效果。從教育學的普遍規律來看,學習的過程是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的過程,而MOOC在設計與特定學習人群相適應的課程方面做得并不到位。在線視頻雖然給予了學習者學習體驗的渠道和內容,但師生面對面溝通卻難以實現。教師也無法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學習特點對學習內容進行調整,降低了學習的效率。因此,“三則”將混合式教學分為3個階段,逐步引導學生適應混合式教學的方式,更新固有的學習方法,充分利用線上線下平臺達到學習效率、學習成果的最大化與最優化。

3.3.1混合程度循序漸進

對于通識課來說,大多數學習者并沒有混合式學習的經驗,學生從零基礎剛剛進入課堂,對主講教師不了解、師生信任尚未建立;對教授內容不了解,課堂興趣有待培養;對混合式教學不了解;教育信息技術素養有待提高。在此基礎上,直接進入完整、全要素的混合式教學,理論上缺乏支撐,實踐反饋也不理想。因此,需要經過嚴格科學的導學,分為3段實行混合教學。前段混合程度低,以課堂講授和興趣導讀為主;中段混合程度提高;最后1/3,實行完整的全要素混合教學,也不會遇到阻礙,教學效果得到充分保證。

3.3.2混合類型前后有別

教學實踐證明,一開始就以預習為主,見面課堂主要用于探討,對于混合式學習經驗不足,對這一學習優勢認識不深,且學習自主性不強的學習者,特別是低年級學習者來說,效果不佳。需要采取類型不同的混合式教學方法加以解決。

3.3.3混合方案因人而異

從目前看,大多數理論探索和實踐總結都傾向于課前預習+課上探討這樣的混合式教學方法,但也不是一以貫之的?!霸O計與人文——當代公共藝術”作為一門藝術設計類課程,通過對方案的提出、提高、改進、完善串起了學習的全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混合式學習就不能一刀切,而應根據每一個大類(筆者的班級包括大類招生改革后的建筑大類和文科大類)學生的特點進行個性化制定。進而根據每位學生的學習進度與所學專業的特點,制定個性化的混合教學方案,并使方案成為課程整體個性化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

4混合式課程思政教學資源:“三建三用三研”

在混合式教學發展的大背景下,以慕課為主的教學資源建構及其系統整合越來越成為教學創新的基礎。無論是構建翻轉課堂還是實現教育公平,都需要教師個人或團隊建設視頻、習題庫、紙質與電子化教材等教學資源。

4.1“三建”:慕課視頻資源建設、專用教材資源建設及其他教學資源建設

4.1.1慕課視頻資源建設

互聯網時代,知識的生成、發展、獲取與應用都發生了改變,人類的學習方式和教育方法也必然隨之改變。新時代教學目標、方法、內容設計上的創新越來越多地以“互聯網+”視頻的形式呈現出來,課程需在資源制作中考慮互聯網傳播的因素,結合在線時代學時較短、結構緊湊的特點,提升學習效果。制作的該課程總教學視頻時長超過2 200分鐘。

4.1.2專用教材資源建設

教材是混合式學習成功的關鍵要素,在保障學習者課后自學方面發揮重要作用。課程出版11部配套教材,適用于不同院校、不同專業以及學習的不同階段,一系列與新型藝術設計通識課程配套的教材,可以使混合式學習的學習者在有限的學時之外接觸多方面與科技緊密結合的人文、藝術知識,了解課程建設成果,省去無用探索,從而不斷關注新問題、思考新問題,快速提升創意素養與設計能力。

4.1.3其他教學資源建設

在視頻資源和教材資源外,課程還擁有海量題庫、2 000余幅課程作業為主的圖庫??傮w來看,除視頻和教材外,課程建設了多樣化的學習資源作為輔助,可供學生拓展視野與深入研究自學之用,將混合式學習的優勢最大化,實現了“全方位育人”。

4.2“三用”:教學資源的隨建隨用、互融共用、因人而用

4.2.1隨建隨用

該課程一直注重教學資源的隨建隨用,對視頻與教材資源不斷進行迭代更新。以教材為例,基本保持每年一部教材的頻率。這一頻率不是偶然或隨機形成的,而是與課程建設的頂層規劃和成果取得緊密相關。

4.2.2互融共用

打通媒介與渠道壁壘,通過二維碼將紙質教材與特定視頻鏈接,學生在校園網環境下可以隨時觀看視頻,與大圖和詳細文字對應,反復復習,提升教學效果。課程平臺資源也可上傳紙質教材的電子版,為學習者提供多樣化的體驗。資源的互融共用可以發揮不同媒介的優勢,全面提升教學效果。

4.2.3因人而用

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學模式,以學習效果和學習效率最優化為教學目標,以全面培養學生探究學習、個性化學習、自主學習和協同學習能力為終極目的。教學資源的提供不能像“大水漫灌”,而應實現精準推送。在“設計與人文——當代公共藝術”的混合式教學中,教學資源的個性化運用是與整體的個性化培養緊密聯系的。主講教師和課程團隊會根據每位學生的專業特點、進度、遇到的難點,為其制定個性化培養方案,推薦特定章節的視頻與教材,并進行有針對性的范例推送。

4.3“三研”:研究把準教學方向、創造教學內容、探索教學方法

科研與教學都是高校教師的重要職責。課程團隊通過多次參加教育教學大賽,最直觀的體驗就是在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中,教師除了擔任教學組織的工作,還承擔著科研創新的使命?!叭小?,指教學資源構建與科研活動之間的關系。研究把準教學方向,即立足中國國情,通過深入調研與踏實研究把準教學方向,與國家的需求保持一致;研究創造教學內容,即將在研的國家課題最新成果運用到課程中,以保證課程思政教學的質量;研究探索教學方法即通過多項教改課題、22篇教改論文和多部教學論著,摸索成熟可用的教學方法。

5混合式課程思政教學過程:“三察三講三評”

在混合式課程思政教學中,課堂講授占重要地位。根據自主探索與教學實踐反饋,主講教師總結出以“三察三講三評”為代表的全新課堂教學內容。其本質是在精確學情分析的基礎上,對視頻教學內容進行創造性重構,并以學生為中心進行課堂設計的混合式教學。教師根據課前三察掌握學情,制定教案;利用三講促進視頻與課堂的融合;利用三評促進學生成為學習主體并提升學習效果。

5.1“三察”:測試難點考察、討論熱點考察和方案節點考察

5.1.1測試難點考察

課程學習者根據時間進度參與章測試,教師在每一堂課前進行章測試結果檢查,并根據易錯點制定本堂課的釋疑。

5.1.2討論熱點考察

平臺討論區是主要的交流空間,討論留痕。教師監督平臺活動的參與度,并根據每堂的課前討論熱點,制定本堂課需要重點講解的內容。

5.1.3方案節點考察

方案節點考察體現課程注重過程性評價的特點,教師根據學生提交的階段性成果安排后續教學活動。

5.2三講:釋疑、詳解、上新

混合式課堂教學的一大難點就是如何處理課堂授課與教學視頻的關系,兩者不能重復。實踐證明,完全依賴視頻講授,只作為講評,效果也不理想?;诖?,在開展混合式教學后,根據已有的視頻資源,對課堂授課內容進行了全面重構。改革后的授課內容更為精煉,主要分為釋疑、詳解和上新,即三講。

5.2.1釋疑

釋疑是對學生們在章測試中暴露出的問題和討論區出現頻次最高的問題進行結合案例的解釋。比如,有學生對生態公共藝術的范圍存在“泛生態化”的誤解等,需要教師進行深入的解釋和答疑工作,從而為混合式教學的順利開展奠定基礎。

5.2.2詳解

詳解是對視頻中限于篇幅和總時長,而不能詳盡講解的重點問題的延展。比如,視頻經常集中于作品落成后的效果、與環境的關系、主題意義等。但學生們經常會對創作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具體的制作材料、工藝創新更感興趣。通過大量主講教師的課程資源,利用圖片等多樣化教學手段,詳解部分重點案例的設計與制作過程,可以深化學習者對課程教學內容的理解,提升教學效果。

5.2.3上新

能夠及時上新是混合式教學的主要優勢之一。對快速發展的學科前沿與社會實踐現象而言,在視頻錄制后,大量新案例、新解釋和新爭議會出現,這就需要利用課堂達到對視頻內容的更新。比如,部分視頻中的案例在課堂教學前一月、一周甚至幾天,遭到輿論強烈抨擊,或者結構上出現問題,或者遷移到新的地點,都需要在課堂上介紹,以保證教學內容時時反映設計實踐的最新動態。這對主講教師的備課工作量提出了較高要求。但是學生們最有獲得感,再不會為課堂知識陳舊困惑。

5.3“三評”:生選師評、生講生評和生講師評

5.3.1生選師評

主講教師對以往優秀學生概念設計的點評。點評案例并非憑空決定,而是利用課堂智慧工具掌握學情的結果。教師能夠看到為學生提供的課堂資源中,哪幾幅往屆優秀作業瀏覽和下載的次數最多,它們一定就是學生們最喜歡、最感興趣和最有共鳴的作業。由教師集中講評,包括作業形成過程、作者當時遇到的困惑以及心得體會等,對學生們開拓思路、豐富創意有極大幫助。

5.3.2生講生評

生講生評匯報內容主要包括自我介紹(姓名、專業等)、作品主題生成(意義)以及作品設計過程(運用工具、手段),時長根據課程安排決定。

生講師評是對生講生評有益且必要的補充。匯報學生的分享以及點評學生都沒有觀察到的本質問題或細節問題,需要經驗豐富的主講教師指出。并作為一次現場教學的環節,以提高全體學生對概念設計的認知。深入理解教學視頻中的案例,活用視頻中的教學方法,提升教學效果,是生講師評的主要功能,也是一對一個性化培養的有機組成部分。

6混合式課程思政教學評價:“三立三一三化”

學習成果導向視角下的教學評價不再局限于對學生所獲得的知識進行考察,而更加關注于對學生的情感、道德、價值觀等非智力因素的考察。對實行成果導向的生態公共設計訓練來說,評價與教學密不可分,學習成果的不斷輔導、修改與點評,就是最顯著、最有效的教學手段。主講教師通過設定科學的教學目標,講授藝術設計相應技能,廣泛提供范例講解,使學習者能夠借助線上討論發帖、課堂互動和線下實踐結合的模式,以每單元的拓展訓練為線上作業,從概念入手,隨著課程推進逐步完善形態,添加功能,融入環境,突出主題,最后完成與社會協調發展的設計方案。在具體實施中,突出“三立三一三化”。

6.1三立

三立,即三立足?;旌鲜秸n程思政教學的學習者基礎不一,發揮公共藝術的特點與混合式教學的優勢,就需要合理配置資源,立足學生自身的專業技能、生活經驗和個人興趣。

(1) 立足自身專業技能: 許多公共藝術設計者都出身文學、機械等非藝術學科,當代公共藝術本身就集合了新科技、新思潮的藝術形態,這為來自不同學科的學習者提供了充分展示自身專長的舞臺。比如,室內環境工程專業學生從一開始就結合自己專業特長,開展建筑室內公共空間藝術的選題,后來將重點聚焦于當前大量出現的科技型企業建筑內部空間,通過優美的公共藝術設計改善員工情緒,提升工作效率,對實踐具有較強的指導意義。

(2) 立足個人研究興趣:孔子在《論語》中有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倍迷鯓訉W習的人不如喜愛學習的人,喜愛學習的人又不如以學習為樂的人?,F代教育理論也反復強調在學生興趣之上選擇教學方法。因此,在選題過程中,除了與自身專業緊密結合,尋找跨學科突破點之外,也可以根據學生自身興趣,尋找閃光點。公共藝術屬于新生事物,選修公共藝術的學生在入學前可能缺少相關知識,因此從課堂講授中尋找靈感,得到啟發,萌發對某一問題深入認識其客觀規律的欲望,在興趣支撐下完成大量資料搜集并完成方案,也可以獲得良好效果。

(3) 立足自己親身經歷:親身感悟帶來的直觀感受,在很多情況下是科學研究工作的先導性因素,也是研究方法中“觀察法”和“描述法”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缺少公共藝術相關專業知識的大學生來說,親身感悟公共藝術的視覺之美,體味公共藝術與社區的共生關系,可以成為科學研究活動的起始,并為科研活動提供源源不絕的動力。特別是當今經濟快速發展,交通工具舒適便利,很多學生在大學前已經有了很豐富的國內甚至國際游學經歷,如何利用好自己的第一手資料,完成少有人涉足的新穎研究,也是重要的選題方法。這種選題方法也特別適用于專業背景與公共藝術結合有難度的學生。

6.2三一

設計是一種特殊的藝術生產過程與腦力活動。藝術設計類慕課建設的最大問題之一就是無法完全利用線上輔導代替面對面語言和草圖溝通。因此一人一方案、一對一培養和 “一分鐘討論法”是課程個性化評價的主要要素。

(1) 一人一方案:因材施教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根據學生個體差異開展的教學方法。課程側重于根據不同專業學生制定作業內容與評價機制。這一教學方法的理論基礎來自公共藝術的高度學科交叉特征。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通過4~5周教學,師生逐漸熟悉、建立信任。教師結合課堂表現、群聊與討論區關注點和提交的創意稿特征,開始為每位學生制定個性化培養方案。這一培養方案先分為“通識為主”“專業為主”和“通專之間”(參見前“通專融合”部分)。然后根據6個變量(年級、專業、學習能力、性格、創意概念、使用工具)來制定模塊化的個性化培養方案。如圖2所示,一位精密儀器學院二年級學生,討論區和課堂發言顯示其性格較為內向。其創意方案是植物仿生方向,思路新穎。由于專業有solidworks等專用建模工具技能,因此為他制定的是依據專業水平要求,重點推介同年級、同制圖工具同學的范例作業,并盡可能多地安排其上臺匯報以提高自信與表達能力。方案制定方面,也借鑒了當前對慕課教學研究中將學習者分為自主型、興趣型、實踐型、依賴型等的研究成果。

(2) 一對一培養:對公共藝術課程的專業學習者與非專業學習者而言,生生互助和自主學習固然非常重要,但在方案設計訓練中師生一對一培養的重要性無可取代。目前,可以利用的慕課平臺一般缺少帶有私密性的溝通手段,方案形成過程中,學生們一般不愿意在群聊和平臺討論區將自己不完善的想法公開,因此“設計與人文——當代公共藝術”能夠取得今天的成果,與利用郵箱為主的渠道進行線上線下一對一輔導方案設計密不可分。教師公布課程專用郵箱,學生們發送創意稿與想法,教師集中回復,給予每位學生個性化的輔導,這是開展混合式教學取得的顯著成就之一。課程開設15個學期,郵箱接收學生郵件6 000封,教師回復郵件4 700封,總指導意見數十萬字,推送范例作業近萬幅\次。除最終作業提交和學生禮節性回復外,所有詢問郵件都得到教師悉心的回復,學生們普遍反映這是一種獨特的教學方式,收獲甚大。

除此之外,一對一培養還與課后、課間時間的有效利用有關。特別是課后輔導,也是學生取得進步的重要途徑。當然,如果今后能開辟一對一溝通交流,容納作業展示、公共點評、互評的渠道,則是慕課平臺最令人驚喜的技術進步。

(3) “一分鐘討論法”:混合式學習集成了線上學習和線下學習的雙重優勢,能夠充分將教學內容以視頻形式留給學生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從而節省出寶貴的時間進行面對面討論。由于“設計與人文——當代公共藝術”是一門面對全校學生,具有“通專融合”特點的課程,學習人數多,因此主講教師精心設計了旨在對期中和期末作業進行中期推動的“一分鐘討論法”?!耙环昼娪懻摲ā苯⒃趪栏竦臅r間節點控制之上,方法是學生們按學號排隊,在講臺上與教師溝通。學生匯報時間嚴格限定在30秒。主要討論兩個問題:設計方案的主題以及表達設計意圖的手段,這兩點對于順利完成設計方案具有關鍵性。主題錯誤或表達手段達不到,方案就會夭折,達不到效果。主講教師的回復和指導意見也會限定在30秒,對主題是否積極和表達手段是否合理做出肯定或否定評價,或簡要給出提高升華的建議。

“一分鐘討論法”能否順利展開,取決于學生們對時間的把握。要求他們有清晰的設計邏輯思路與較好的口頭表達能力,30秒可以講出115~120字。學生們在課前和等待期間就要梳理好語言,30秒沒有展示清楚的學生將回到隊伍末尾重新準備。2019年前的10個學期,“設計與人文——當代公共藝術”課堂人數都限定在90人,就是根據“一分鐘討論法”與兩節課90分鐘的客觀情況制定的。經過10個學期的實踐被證明取得了良好效果:主講教師有機會與每位學生近距離、一對一溝通,單位時間內交流信息量大;學生們也利用這一機會梳理了自己的設計思路并鍛煉了口頭表達能力。大量毫無基礎的學生,學期末能掌握先進設計理念、合理設計手段,具備了良好的審美素養,“一分鐘討論法”功不可沒。2019年及之后,根據學校的統一部署,課程每學期學習人數達到200人,做不到兩節課與全班討論,因此改為自愿、點名的90名學生上臺。但師生交流過程通過麥克風向全班公開,結合課后線上交流與生生互助,能夠得到同樣的效果。

6.3三化

具體輔導過程突出“三化”,分別是制圖工具標準化、指導術語規范化和激勵機制社會化。

(1) 制圖工具標準化:對缺少藝術設計基礎的學習者來說,要完成規范美觀的設計方案,除了確定主題,關鍵還在于表現方法。在這一環節,教師如何有針對性地講解,就需要挑選最合理的標準化制圖工具。主講教師一共介紹6種制圖工具,2種分別是手繪和手工模型,各有針對性講解。軟件包括4種,分別是Sketch up、Rhino、Solidworks、Magicalvoxel。4種軟件普遍具有內存小,學習簡便、部分開源的優點,分別對應課程介紹的二維、現成品、構成和像素化4種主要設計方案。制圖工具標準化作為一種重要的促學手段,并不強制,學生們在有能力的前提下,可以采用自己擅長和喜愛的制圖工具。

(2) 指導術語規范化:“設計與人文——當代公共藝術”課程大量利用課后輔導的方式提升作業質量。除了平臺討論區,具有一對一和隱私優點的郵箱方式也是很重要的輔助手段,主講教師與部分學生的往復郵件能達到數十封。在這一環節,如要避免書面語言的表達局限,提升交流效率,就需要在課前對部分專業術語進行規范。比如,“合理化設計方法”“規范化表現手段”其實包含了相當豐富的內容,學生們也能結合課堂學習準確理解。在學生關注的評語方面,“達到設計要求”“基本達到設計要求”與“充分達到設計要求”雖然只有字面細微差異,但學生都能理解教師意圖。

(3) 激勵機制社會化:混合式學習的目的是節省學習者的學習時間。但從實踐看來,學習強度更高了。保證學習者的學習熱情是課程順利開展的關鍵:一方面,要增大學生獲得感;另一方面,還需要打造合理的激勵機制。在現有條件下,依靠學分和宏觀層面成績的激勵不夠現實,因為學分減少是必然趨勢,而成績必須符合正態分布,特別是90分以上的比例都被限定。因此,課程將評價與社會獎勵機制緊密結合,鼓勵學生作業參加競賽和實際項目落成。迄今已有數十余位學生獲獎,超過110幅學生設計方案、報告在教材和教學論文上出版或發表,有效地鼓舞了學生的信心,使學生學習樂趣倍增,有效起到促學的目的。

7混合式課程思政助學機制:“三導三助三結”

混合式課程思政學習對學生的學習能力與自律性提出了更高要求,為了避免學生在自主學習中遇到過多困難,訓練結果偏離立德樹人初衷,課程設置了嚴格合理的助學機制,即三導三助三結。

7.1三導

導學在近年來的教學創新中占有突出地位?!皩W稿”“導學案”等文本或方案,在學生自主學習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高等院校開設的混合式慕課中,主講教師需要一整節課程用于講解課程特點、目標、考評方式。平臺工程師講解平臺登錄注冊、掃描簽到等技術問題,這在學生們觀看視頻、答題、參與互動的自主學習過程中必不可少。因此,主講教師在“設計與人文——當代公共藝術”的混合式學習中,根據課程的特點,精心設置了兩節課的導學環節。導學環節的設計與學情分析緊密聯系。通過問卷發現,混合式課程的學習者存在3個不熟悉:對主講教師不熟悉、對課程不熟悉、對混合式學習方法不熟悉。因此,開學的導學課就有針對性地包含下面3個環節。

(1) 導師:即主講教師介紹,包括教學經歷、科研方向甚至是興趣愛好,目的在于增進師生了解與感情,拉近師生距離。這一環節也包括學生自愿或被點名進行自我介紹的方式來增進師生雙向了解,并活躍課堂氣氛。

(2) 導課:即課程概述,課程概述是“設計與人文——當代公共藝術”從開課之初就包括的環節,內容為課程發展脈絡、教學目標、教學內容、考核要求、教材視頻等資源提供等。這一環節允許學生們就自己感興趣或有疑問之處自由提問。目的在于增進學生們對課程的了解,以提升教學效果。

(3) 導學:即引導學生掌握混合式學習方法?;旌鲜綄W習對學習者的信息資源掌握程度、教育信息技術素養都有一定要求,在學習習慣方面也有顛覆性的改變。調查顯示,雖然學生普遍反映不喜歡“教師滿堂灌”的方法,希望更多參與。但要求他們大幅提升學習自主性,變為教學活動的主人,不經過培養是不行的。因此,主講教師在這一環節會通過多媒體課件、微課視頻直觀展現混合式學習全過程,指導學生下載課程學習所必需的學習工具,根據需要還會有相應公司的工程師到場提供支持。

實踐顯示,導學課的開設雖然壓縮了教學內容,但是在混合式課程思政學習中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前化解了教學過程中可能出現的瓶頸問題,避免了師生就技術問題反復溝通,以及因為學生對教學方法不了解影響學習效果的情況。

7.2三助

課程思政的根本在于育人。課程在助學層面,更注重利用生生互助的多樣化形式,達到提升教學效果,增強學習者獲得感的目標。同時建立了線上互助、課堂互助、結對互助三種生生互助助學機制。比如,藝術專業學生幫助生命科學專業學生改進方案人體尺度與空間認知,生命科學專業學生為方案融入生命科學領域的最新經驗,就是最為典型的結對互助案例??傮w而言,這是一種效果相當出色的助學機制,在教學實踐中應擴大規模。

7.3三結

課程注重班級凝聚力,因此與開學第一課的“三導”對應,會在最后一節課安排“三結”,即師生結課合影、結課體會分享、教師結課匯報3種鞏固混合式教學效果的助學機制。

(1) 師生結課合影:一般來說,通識課,特別是大班授課中學生來自不同專業、年級,互相不熟悉,班級相對缺乏凝聚力。為此,“設計與人文——當代公共藝術”從開設起,就制定了每學期期末拍攝全班合影的制度,留下學生們的笑臉。使課程不僅有成果,還有溫情。該制度深得學生喜愛。

(2) 結課體會分享:學生們課上有較多的分享機會,還可以通過郵件、平臺留言等方式暢談學習收獲與體會,許多學生在結課前寫來真摯的課程感言,在最后一節課上分享自己學習的快樂與收獲,這些感言已經成為評估教學效果最寶貴的資料之一,主講教師也以此作為進一步改進教學的根據。

(3) 教師結課匯報:每學期期末最后一課,教師都會將一學期課程建設成果向學生匯報,與第一節課的導學相對應,有始有終,得到各級學生的積極響應。

8教學成果檢驗

經過一個學期的混合式課程學習,通識為主的教學對象——理工類大學生應該能夠從零基礎開始獨立完成一個相對復雜完善的設計(或論文)。學習者自身的審美能力、藝術創意思維、設計能力、藝術批評能力、不同學科材料工藝運用等多方面能力應該有大幅顯著提升,符合“成果導向”的教學要求。該課程獲第六屆大學生藝術節高校美育創新案例一等獎。

課程中專業學生訓練的質量大幅提高,已獲得各級獎項,如教育部學科競賽目錄中第九屆全國高校數字藝術設計大賽(NCDA)人居環境規劃與設計組國賽銀獎1項,省賽金獎1項、銀獎2項、銅獎3項;設計學領域重要的第20屆全國設計大師獎金獎2項;“未來契約”青年設計師大賽銀獎2項等(具體見圖3)。所有獲獎作品均體現立德樹人的成果,如第九屆全國高校數字藝術設計大賽國賽銀獎作品分別是紅色主題作品與動物保護主題的作品。良好的藝術素養與設計思維能夠幫助當代大學畢業生在“第四次工業革命”大背景下,在工作崗位上以更富于創造力的思維解決問題,提升競爭力。圖3以作業獲獎作為評價標準之一的教學改革成果體現

9結束語

總體來看, “全時多域五三三”混合式課程思政教學模式已經取得一定的成果:課程獲批首批國家線上線下混合式一流課程,助力主講教師的第二門課程“全球公共藝術設計前沿”(翻轉)獲批首批教育部課程思政示范課;主講教師獲批首批教育部課程思政名師。同時,該教學方法對相關領域、相近評價方式的課程具有廣泛的可借鑒性,并形成可推廣、可復制的成功教學模式文件,已經通過論文、宣講、培訓等途徑在多所院校推廣,能夠助力中國高等院校課程思政教學和混合式教學的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 許歡,張詩亞,羅江華.國內高校在線課程建設理念演化——兼論“互聯網+教育”生態體系構建[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8(3):59-65,93.

[2] 艾涼瓊.從系統論看可持續發展理論[J].系統辯證學學報,2004(4):50-52.

[3] 丁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與高校立德樹人——兼談課程思政[J].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18(4):44-48.

[4] 姚林香,周廣為.高校SPOC混合教學模式的設計和教學效果分析[J].教育學術月刊,2018(12):92-100.

[5] 杜世純,傅澤田.基于MOOC的混合式學習及其實證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6(12):129-133+145.

[6] 李逢慶,韓曉玲.混合式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的構建與實踐[J].中國電化教育,2017(11):108-113.

Teaching mode construction of "Fulltime Multi-field 533"?directed b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ANG He

(School of Architecture,Tianjin University,Tianjin300072,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new blended teaching forms,many elements,complex organization of teaching activities and students can not understand,the curriculum explored the blended teaching method of "full time,multi-domain five and three three" based on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a large number of practical feedback."Full Time" refers to fragmented time "full-time" learning with the help of video and online platforms."Multi-domain" is to break the physical limitations of traditional classrooms and arrange multiple parallel classrooms in the virtual space for personalized training."Five and three three" refers to the teaching thought of "three teaching ideas,three teaching points,three principles of blended teaching",teaching resources of " three constructions,three uses,three kinds of research ",classroom teaching content "three investigations,three lectures,three types of evaluation",teaching evaluation "three footholds,three one(one person one plan,one-to-one training and one minute discussion),three kinds of standardization" and student aid mechanism "three guides,three help,three endings" .The method has successfully realized the scientific,information and systematization of blended teaching and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with the tens of thousands of students (offline) and tens of thousands of students (online) practice and has been widely promoted.

Keywords full time;multi-domain;Five-Three Three;outcome-based education

[責任編輯 孫菊]

[收稿日期]2021-05-30

[基金項目]天津教委社科重大攻關項目(2020JWZD10);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藝術學重大項目(21ZD01)

[作者簡介]*王鶴(1980—),男,天津人。副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設計學理論與公共藝術。

猜你喜歡
多域混合式教學課程思政
多域SDN網絡中多控制器負載均衡算法研究
基于多維戰場空間理論的聯合防空反導作戰效能評估
發揮專業特色 實施“課程思政”
基于時限訪問控制模型的時間判斷點選擇算法研究
混合式大學英語教學實證研究
基于SPOC平臺的混合式教學模式研究和實踐
基于SPOC模式的《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改革的研究
《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的教學改革與實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