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2—2021年中國名山風景區研究述評*

2024-01-11 06:57金荷仙張江徽WUHuiJINHexianZHANGJianghui
西部人居環境學刊 2023年6期
關鍵詞:山岳名山名勝區

吳 會 金荷仙 張江徽 WU Hui JIN Hexian ZHANG Jianghui

0 引言

對于名山風景區,目前學界并無明確的定義,較早且較為權威地對其進行說明的是清華大學周維權教授:國內風景名勝區以山岳的自然景觀之美而兼具佛、道宗教人文景觀之勝的為數不少,它們一般遠離城市,有一定的環境容量,可作多日游或一日游,曾經是或現在仍然是全國性或地方性的佛、道宗教活動中心,由于開發較早而形成穩定的區域格局,由于歷史悠久而展示深厚的文化積累,姑且名之曰“名山風景區”或“宗教名山風景區”[1]。后在1996年,周教授進一步解讀了名山風景區:意即兼有名山性質的風景區或具備風景區格局的名山,主要表現為具有很高科學、審美價值的山岳自然景觀,很高知名度的宗教建筑,豐富的文化內涵以及“旅廟合一”的原始型旅游情況[2]。

名山風景區是中國風景名勝區里特殊且重要的一類。數量上,目前國務院公布的9批次244處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中,山岳型風景區占有113處,包括占比22.13%的54處名山風景區;價值上,從魏晉南北朝算起,宗教名山轉化為風景區迄今已有一千九百多年歷史,社會上不同階層、不同文化群體的人,以各自的方式在與名山風景的接觸過程中留下眾多人文景觀,經不斷積淀、不斷篩選,逐漸系統化、綜合化而成為以山岳為載體的文化現象,或因山岳而衍生出來的文化現象,遍布全國各地的名山風景區,正是這種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文化現象——“山岳文化”的精華薈萃之所在[3]。

1978年,國家建設委員會提出建立風景名勝體系,實施分級管理;1982年,國務院部委機構改革,成立城鄉建設環境保護部,下設市容園林局,標志著中國風景名勝區的正式建立,并審定公布第一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4]。迄今,中國名山風景區已設立40年。充分梳理名山風景區的整體研究,并基于引文空間(Citespace)軟件,對中國知網(CNKI)進行分析,可從整體到個體了解中國名山風景區研究的基礎、熱點及趨勢,有利于明確該領域未來的研究重點。

1 名山風景區整體研究

1.1 名山風景區歷史演變

山岳文化、佛道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早在先秦時期就有把山岳神靈化的現象(山岳崇拜)[5]。大體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名山經歷了一個根本性的轉變,由自然崇拜對象過渡到觀景攬勝之處;隋朝至鴉片戰爭時期是名山的大發展時期,作為游覽觀賞和佛教、道教活動場所的名山在盛唐時期已基本定型;宋明時期的名山不僅是游覽觀賞對象,還成為科學研究對象,富有美學、歷史文化和科學研究價值[6]??傮w而言,我國名山風景區的發展經歷了萌芽、發展(魏晉南北朝)、全盛(隋、唐、宋)和守成(元、明、清)四個階段[2]。李金路從“原始山水崇拜”“通靈問天之地”和“自然山岳的人化”方面講述名山緣起,更為詳細地梳理出由“一座昆侖圣山”“三座海上仙島”“五岳五鎮名山”“上百宗教名山”發展到“成千名山風景區”的名山演化歷程,認為名山風景區只是一個空間載體,自然荒野成為名山風景,經歷了人神溝通、君子比德、內修自省、山水審美、智慧啟迪、大眾觀光、科學認知等階段,展現了先民認知宇宙自然,尋求自由、自我、自在社會理想的漸進過程[7]。

1.2 名山風景區特征及文化內涵

名山風景區在漫長的發展歷程中形成了“寺觀建筑得體相宜”“步行道路組織景觀”“石景加工賦予主題”和“區域格局完整有機”4方面的主要特征,周維權教授也強調,開發利用不可為了滿足現代旅游環境容量、感受量、交通和服務設施等的要求而破壞原來的基本格局[1-3,8-10]。謝凝高教授則從風景科學和地理學角度探討總結了名山風景區山水美的特征——自然性、時空性、科學性、和諧性和綜合性,并且認為,結構紛繁的風景在形象美的基礎上,交織著色彩美、音響美、線條美、動態美、靜態美和嗅覺美等[6]。名山風景區的特征說明,名山的自然景觀中承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印記,使得名山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潘谷西教授認為“名山不再是單純自然造化的三維空間,而是蘊涵豐富的山水文化載體”[11]。宋峰提出,中國獨特的名山文化主要包含了帝王祭祀文化、儒家文化、宗教文化和世俗文化,這些文化現象在建筑層面上表現為名山中的寺廟、宮觀、書院及民居等各種不同功能的建筑群體,成為名山風景區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他也闡明了中國名山風景區中建筑與自然環境間的關系主要表現為精神交流、整體融合、科學選址及保護自然,使得名山成為融自然與文化于一體的、主要滿足人們對大自然的精神文化活動需求的地域空間綜合體[12]。

1.3 名山風景區現代價值及保護利用

名山風景區作為復雜的地域空間綜合體,既承擔著風景名勝區供居民旅游休閑娛樂的功能,其所包含的思想理念、文化遺產也具有明顯的非旅游價值。袁霜凌等通過“君權神授—從泰山封禪到武當家廟”“普天之下—九州與五岳的空間秩序”“歸隱與顯達—古代士人的政治隱情”三方面解析了名山風景區的國家政治理念,說明隨著社會歷史的變革和前進,中華民族對山岳的崇拜信仰已不再局限于自然宗教領域,而是升華到國家政治理念層面[13]。劉強結合文化景觀遺產內涵和具體名山特征分析得出,中國名山風景區具有豐富的自然科學價值、獨特的美學價值、“天人合一”的建設理念、深厚的宗教文化和豐富的文化遺產遺存,表明中國名山風景區具有中國特色的典型文化景觀[14]。許曉青從我國名山風景區實際存在的審美價值管理問題出發,在傳統山水審美特征總結、傳統山水審美要素及相互作用關系闡釋、審美價值分析的基礎上,構建主體差異性和歷時性兩個維度的中國名山風景區審美價值識別框架[15-16]。名山風景區風景資源的保護利用在現代也受到關注。趙燁通過分析不同地域風景資源分類體系的方法和特點,反思現有風景資源分類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名山風景特質識別的內涵和“相—制—理”的基本框架,探索了名山風景資源整體保護策略[17]。

2 名山風景區個體研究——基于中國知網(CNKI)文獻

在中國知網(CNK I)中分別檢索中國風景名勝區設立40周年(1982—2021年)以來54處國家級名山風景區相關的文獻(期刊論文、學位論文及會議論文),剔除其中的會議報道、活動記錄、鑒賞、景區介紹、游記等非研究性論文及其他相同山岳/人物名稱等的文獻后,共得到7 894篇文獻。

2.1 名山風景區個體研究的文獻計量學特征

文獻數量年際變化如圖1所示,表明1982—2021年間,學界各領域對名山的研究整體呈現遞增的趨勢。同時,年際變化具有非常明顯的階段性特征(表1)。不過,值得注意的是,盡管54處名山整體的年際文獻數量是階段性增長的趨勢,但并不說明所有名山都呈現出這樣的階段性研究特征,甚至部分名山的研究成果隨著年代的推進出現明顯減少的現象,如浙江天臺山,或是部分名山一直都不怎么具有相關研究成果,如雪竇山、神農山、寶雞天臺山、鞍山千山、北武當山等。

圖1 54處國家級名山風景區總文獻數量1982—2021年年際變化Fig.1 annual changes in literature amount of 54 national famous mountain resorts from 1982 to 2021

表1 54處國家級名山風景區總文獻數量1982—2021年階段性表現Tab.1 stage performance in literature amount of 54 national famous mountain resorts from 1982 to 2021

各名山風景區文獻數量如圖2所示,由圖可知:第一,泰山是名山風景區中研究關注度最高的山岳,五臺山、廬山、武當山、麥積山、衡山、峨眉山、嵩山、九華山、黃山等依次排列其后,表明泰山作為五岳之首,其悠久的歷史、深厚的文化底蘊以及豐富的人文景觀等得到了學界較高的重視,同時也說明五岳、佛教四大名山等眾所周知的名山以及麥積山(中國四大石窟之一,世界遺產地)、黃山(迎客松、世界遺產地)、武當山(皇家道場、世界遺產地)等具有明顯特征或代表性意義的名山容易得到學術研究者的關注;第二,同為五岳體系的衡山、嵩山、華山、恒山與泰山的研究量相比仍有較大差距,尤其是北岳恒山;第三,名山風景區研究關注度整體呈現出極大的差距以及地域的不平衡性,這可能與山岳本身的歷史地位以及山岳所在地區后期的發展水平相關。

圖2 1982—2021年54處國家級名山風景區個體文獻數量Fig.2 individual literature amount of 54 national famous mountain resorts from 1982 to 2021

此外,54處名山風景區的研究文獻涉及的學科主要為旅游、建筑科學與工程、宗教、歷史、地理、中國文學、林業等,這符合名山風景區作為大尺度遺產地、旅游地、自然保護地等的復雜身份。文獻來源方面,基本表現出與具體名山的強相關性,如刊發泰山研究成果最多的期刊是《泰山學院學報》,學校是山東農業大學;刊發五臺山研究成果最多的期刊是《五臺山研究》,其次為《忻州師范學院學報》,學校是山西大學。這說明各名山風景區的研究學者基本來源于名山所在地各單位,跨地域探索名山的情況相對較少。

2.2 名山風景區個體研究熱點

根據周維權教授對“名山風景區”的定義可以發現,名山風景區與宗教息息相關,具有深厚的宗教文化底蘊。且考慮到不同宗教文化影響下營建的名山風景可能會存在一定的差異,而部分學科學者的研究切入點又會根據名山風景特征進行考慮。因此,將54處國家級名山風景區細分為佛教名山、道教名山以及佛道共存名山三類,并主要選取文獻數量各排名前五的佛教名山、道教名山共10處進行研究熱點分析①,擬在整體總結名山風景區研究熱點的同時,探索具有不同宗教文化背景的名山之間是否存在較為明顯的研究差異。

將道教名山泰山、廬山、武當山、衡山、嵩山以及佛教名山五臺山、麥積山、峨眉山、九華山、普陀山的文獻從中國知網(CNKI)中分別導出,后再導入引文空間(Citespace)軟件中進行關鍵詞共現分析,得到圖3、圖4,根據圖3及圖4關鍵詞聚類整理繪制10處名山研究熱點表(表2)。由表分析可知:整體來看,10處國家級名山風景區的研究熱點集中在景區資源開發保護利用、名山歷史文化挖掘以及人文(文化)景觀分析方面,說明作為名山風景區形成媒介的自然形勝,以及作為自然荒野發展成名山風景驅動力的文化,都成為了各名山研究最為主要的內容,而文化與自然有機融合形成的山岳文化景觀(尤其是寺觀建筑及其內外園林環境)也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相關學科學者的重點關注[18-24],并在旅游熱背景下探討了名山風景區的保護利用途徑。

圖3 5處國家級道教名山風景區文獻關鍵詞共現分析Fig.3 literature keyword co-occurrence analysis of 5 national famous Taoist mountain resorts

圖4 5處國家級佛教名山風景區文獻關鍵詞共現分析Fig.4 literature keyword co-occurrence analysis of 5 national famous Buddhist mountain resorts

表2 10處國家級名山風景區個體研究熱點歸納Tab.2 research hot-spots of 10 national famous mountain resorts

進一步對道教名山、佛教名山的主要研究熱點進行對比分析發現,總體而言,佛教名山的研究熱點較之道教名山更為清晰,基本以名山佛教信仰特色為主去論述名山歷史文化及建筑文化,而道教名山可能由于現今道教本身較之佛教的沒落及信仰體系的不清晰(如佛教四大名山體系非常明確,但道教四大名山組成卻各說紛紜),表現出研究集中點的不明確,甚至更為突出佛教文化,如廬山、嵩山作為唐代納入道教洞天福地名山體系的山岳,目前宗教相關的研究卻主要為佛教建筑、文化,這也說明名山漫長發展歷程中的不確定性以及名山文化的多樣性;從個體來看,佛教名山與道教名山研究熱點類型并無太多區別,大多是對名山的旅游資源、保護利用途徑以及宗教、人文歷史文化進行挖掘,再對相關的山岳特色進行分析,如泰山石刻[25]、廬山別墅群[26]、武當武術[27]、麥積山石窟藝術[28]等。

基于引文空間(Citespace)軟件繪制10處代表性名山風景區4269條文獻的關鍵詞突變圖譜,以開始時間(Begin)為準對前30個突變詞進行排序,得到圖5。依據文獻量年際變化,以及顯示的熱點關鍵詞及其持續時間,將名山風景區的研究熱點演進歷程分為1982—2000年、2001—2013年及2014—2021年三個時間段:第一,1982—2000年,突變詞是“典型景觀”“文殊菩薩”“武當道教”“佛教文化”和“開發利用”,為名山歷史文化挖掘、典型景觀分析及旅游資源初步整合階段。2000年及以前審定公布的三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涉及38處名山,該階段,大部分名山組建了本山的風景名勝區管理委員會,并根據1985年國務院發布的《風景名勝區管理暫行條例》制定名山總體規劃方案,此外,1985年我國加入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因此,名山歷史文化和典型景觀的挖掘有利于名山風景區在規劃方案中定位準確,也有利于我國名山申報世界遺產。同時,由于1995年雙休制度確定,1998年旅游業與房地產業、信息業被確定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以及1999年黃金周制度的出臺等影響,各名山風景區在政策的推動下開始更加關注山岳的旅游開發。第二,2001—2013年,新公布的5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2007年起改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中有14處名山,“旅游資源”“生態旅游”“開發”“旅游產品”“保護”“旅游活動”“體育旅游”“影響”等是突變強度較強的詞匯,為名山風景區保護利用途徑深入探討階段。隨著20世紀末開始變強的名山旅游需求,21世紀開始后的十幾年間基本都在探討名山的旅游資源、品牌產品開發,如泰山著力營造泰山大旅游圈,推出以泰山為中心向四周名勝古跡、旅游景觀輻射的旅游新線路[29];武當山生態旅游項目全面啟動[30]。而由于大多名山作為世界遺產地或文物保護單位等,學者們也在一定程度上關注了旅游開發對名山的影響及名山的保護管理、永續利用途徑;第三,2014—2021年,突變強度較高的詞有“武當武術”“地域文化”“游客體驗”“園林應用”等,為名山風景區高質量發展初步探索階段。2014年,國務院印發的《國務院關于促進旅游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要推動旅游產品向觀光、休閑、度假并重轉變,滿足多樣化、多層次的旅游消費需求;推動旅游開發向集約型轉變,更加注重資源能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更加注重文化傳承創新,實現可持續發展。2016年《全國風景名勝區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提出,一些地方對風景名勝區的功能屬性缺乏正確認識,重開發、輕保護,忽視長期的精神文化價值和生態價值。表明國家要求名山旅游發展過程中更加關注山岳的特色文化底蘊、景觀和消費者(游客)體驗,注重景區的高質量發展。另外,國務院于2019年正式發布《關于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指導意見》,國家公園體制下風景名勝區的價值和發展路徑探索也成為相關學科關注的焦點[31-35],而名山風景區作為中國最具特色的風景名勝區類型,自然資源、文化景觀及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深入挖掘各名山的特色文化、特色景觀成為了該階段內相關領域的研究熱點。

圖5 10處國家級名山風景區文獻關鍵詞突現分析Fig.5 literature citation bust analysis of 10 typical national famous mountain resorts

3 討論與展望

自中國風景名勝區設立40年來,風景名勝區在增量的基礎上也在不斷地追求質量的提升。名山風景區作為風景名勝區的重要組成部分,眾多學科的學者就名山風景區的歷史文化、旅游發展和遺產保護等展開研究。并且,縱觀研究歷程發現,名山風景區的研究緊隨時代發展需求的轉變,基本實現了從名山基礎文化、典型景觀的初步探索,到名山大旅游資源的系統發掘,再到名山地域文化深入探究、高質量發展路徑初步探究的轉變。不過,研究中也發現名山個體研究不平衡、地域研究不平衡等問題,學界應予以關注。

隨著新時代、新要求的到來,名山風景區也面臨著高質量發展途徑的深入探索挑戰。未來,名山風景區的研究將可能圍繞以下幾點展開。

第一,根據《關于建立國土空間規劃并監督實施的若干意見》《關于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指導意見》等文件,風景名勝區行業需要在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及國土空間規劃背景下進行轉型,名山風景區集中體現著中國智慧、中華文化及中國特色,如何從名山山岳文化視角展現風景名勝區的特色,進而明確風景名勝區在自然保護地、國土空間規劃中的定位是非常有必要的。

第二,多省市相繼出臺相關文件明確提出,未來要通過打造富有地域特征和時代特征的山岳名片來打造區域歷史文化名片,隨著“以名山文化賦能山岳重振”口號的興起,深入挖掘山岳文化內涵及山岳遺產活化方式將逐漸成為重點。

第三,村依山而建而興,或山靠村而建而盛,歷史悠久的名山也總是與一些村鎮關聯緊密。根據國家“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要求,名山建設帶動鄉村旅游發展的路徑研究將有利于體現名山現代價值。

第四,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新技術的普遍應用,名山風景區的規劃建設、管理等充分結合新技術進行,努力打造滿足人民需求、符合名山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智慧景區。故研究人員也可以利用新的技術方法對名山進行更為科學的探索,在定性研究的基礎上尋求更大的定量研究的突破。

圖表來源:

圖1-5:作者繪制

表1-2:作者繪制

注釋:

① 所列54處名山雖有除佛教、道教外的宗教痕跡,但就影響力而言,其他宗教可忽略不計。此外,佛道名山是指歷史上未明確歸類為佛教名山(體系)或道教名山(體系)的名山,且目前熱度集中在山岳的自然景觀,未存有明顯的宗教痕跡,如黃山,相對而言加入對比研究意義不大。而之所以選擇各排名前五的道教名山、佛教名山,是因為這些名山文獻數量分別占據各自類型名山文獻量的66%、78%左右,且其余名山文獻數量與前五間具有較大差距,因此選擇較具代表性的10處名山進行分析也具有一定的可信度。

猜你喜歡
山岳名山名勝區
上饒集中營名勝區
馬陵山風景名勝區紅色文化教育園
閆夢縈
南京山岳風景與城市關系歷史研究
淺談山岳救援中T型救援法的使用
動物派對
山岳的瓦倫丁 Marco Pantani
某風景名勝區懸索吊橋檢測探討
郵票上的世界名山
無名山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