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文中與中美音樂交流(1972—1989)(上)

2024-01-12 14:22宮宏宇
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 2023年4期
關鍵詞:藝術交流音樂藝術

宮宏宇

周文中(1923—2019)是位集作曲家、音樂教育家、文化交流活動家于一身的曠世文化巨人。有關他的介紹和研究,早在1960 年代初就已出現在《美國作曲家聯盟通訊》上。①Nicolas Slonimsky, “Chou Wen-chung,”American Composers Alliance Bulletin, 9.4, 1961, pp. 2-9.自1980 年代起,有關周文中的西文碩士論文也開始在美國大學出現。進入1990 年代后,有關周文中及其作品的英文博士學位論文也迭出。②從1980 年代始,北美大學的學子(以華裔學者為主)開始以周文中早期的管弦樂作品與中國文化為題撰寫碩士論文,如Wing-chi Chan, “A Study on Chou Wen-chung,” M.M. thesis. Nor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1981; Wing-Yiu Lau, “The Influence of Chinese Culture on Chou Wen-Chung’s Early Orchestral Works,” MA. thesis, University of Georgia, 1986.自1990 年始提交給美國大學的博士論文包括:Seok-Kwee Chew, “An Analysis of the Selected Music of Chou Wen-Chung in Relation to Chinese Aesthetics,” New York University, 1990; Joan Qiong Huang, “An Early Fusion of Oriental and Occidental Ideas: A Discussion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ree Orchestral Works by Chou Wen-chung and ‘Three Images of Tang’ for Orchestr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n Los Angeles, 1991; Peter Chang, “Chou Wen-Chung and His Music: A Musical and Biographical Profile of Cultural Synthesis,”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1995; Eric Lai, “A Theory of Pitch organization in the Early Music of Chou Wenchung,” Indiana University, 1995; Chun-Ming Kenneth Kwan, “Compositional Design in Recent Works by Chou Wen-chung,”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t Buffalo, 1996; Jian-Jun He, “Chou Wen-Chung’s Cursive,” West Virginia University, 2000.進入新世紀以來,有關他的研究著述,更是層出不窮,蔚然成為一個熱點。不僅周先生的中外學生、同事紛紛著書論文,國內外的一些年輕的學者也以周先生為中國現代作曲家的榜樣而為之立傳。③張明堅的博士論文《周文中其人其樂》以及黎昭綱的《周文中早期音樂中的音高組織理論》,后來經過刪改后分別于2006 年和2009 年正式出版,見Eric Lai, The Music of Chou Wen-chung, Farnham: Ashgate, 2009; Peter Chang, Chou Wen-chung: The Life and Work of a Contemporary Chinese-Born American Composer, Lanham: The Scarecrow Press, 2006.何建軍2000 年提交給美國西弗幾尼亞大學的音樂藝術博士論文《周文中的〈草書〉》,2004 年由湖南文藝出版社出版。王自東2013 年提交給上海音樂學院的博士論文《周文中音樂作品“音高構造法”研究》于次年由上??茖W技術文獻出版社出版;Chia-Chi Chen, “Chou Wen-Chung: His Life, the Inspiration of His Musical Language, and an Analytical Study of ‘Windswept Peak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inese Aesthetics,” Cornell University, 2006; Rebecca Sau-woon Au, “I Ching in the Music of John Cage, Chou Wen Chung and Zhao Xiao She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2013;Yiqian Song, “When Chinese Sounds Meet Western Instruments Yü Ko Ensemble for Violin, Winds, Piano and Percussion by Chou Wen-Chung,” DMA diss.,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2020; Serena Yiai Wang, “New Chinese Music in New York City:From Revival to Musical Transnationalism,” The 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 2021.但只需略觀一下近年來汗牛充棟的相關論著,就不難看出,現有的研究成果幾乎完全聚焦在對作為“20 世紀中葉開拓性地結合亞洲傳統美學與西方前衛技法的第一批作曲家中的杰出代表”④梁雷:《周文中的啟示——慶祝周文中教授九十華誕》,《音樂藝術》2013 年第4 期,第141 頁。的周文中的“匯流”的創作理念和對其作品的音樂學和理論技法的闡釋上,對于周先生的另外兩個角色——音樂教育家和文化大使——卻缺乏應有的關注。⑤Zhang Ru, “The Chinese Experience: Sino-American Arts Exchange 1972-1986,” Journal of the Hong Kong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31, 1991, pp. 83-85.尤其是對于后者,除了陳鋼、陳燮陽、吳祖強、陰法魯作為周文中美中藝術交流項目的親歷者留有零星的記述外,⑥陳鋼:《早春二月柳色新——記周文中教授與美中文化交流》,《人民音樂》1979 年第12 期,第68—70、88 頁。鮮見全面及專門的研究。⑦國外少有的例外包括Zhang Ru, “The Chinese Experience: Sino-American Arts Exchange 1972-1986,” Journal of the Hong Kong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31, 1991, pp. 83-85. 孫鏗亮曾用不到一頁的篇幅提及“周文中在中美文化交流方面的成就”,參見孫鏗亮:《中美音樂文化交流的使者——周文中》,《美與時代(下)》2011 年第2 期,第59—62 頁;焦年華和汪勝付在《周文中對中美藝術文化交流的貢獻——基于〈美中藝術交流中心通訊〉之成果》(《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19 年第2 期,第36—44 頁)也有簡單的論述。實際上,從1964年入職哥倫比亞大學,直到1991 年退休,貫穿于大半生的,是他的教學事業。教學與行政工作外,從1978 年至1989 年,周文中除了在1989年完成了打擊樂四重奏《谷應》外,他更主要的角色是文化外交官。作為作曲家,在這歷時十幾年的“創作間歇期”,他幾乎沒有創作多少新作品。⑧“美中藝術交流中心官方網站”:https://uschinaarts.org/about/founder/.訪問日期:2023-06-05。所以,就1970 年代后期開放以來所開展的中美藝術交流活動而言,如果我們對周文中先生作為文化交流活動家的巨大貢獻認識不足,那么這段歷史不但會顯得蒼白貧瘠,隨著時間的流逝,甚至還會留有空白和誤區。不夸張地說,周文中為20 世紀下半葉中美藝術交流不僅開辟了一條嶄新的、多層次、多渠道、多面向的通衢,而且在改革開放后的十多年里憑他一己之力將其帶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蓬勃發展的繁榮時代。隨著他的隕逝,這個新的音樂“匯流”的時代也就自然結束了。因此,全面追溯并評價周文中先生對中美音樂交流的貢獻,應該是一件十分迫切的工作,也是一項意義重大且長遠的課題。

本文以保存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圖書館的周文中創建并領導四十年的“美中藝術交流中心”檔案資料(信件、項目報告、會議簡報、照片、未刊印刷品以及視聽資料),中心所出版的《美中藝術交流中心通訊》(1980—1995),中心雙邊交流項目親歷者、組織者的報告和1979—1989 年間中美報刊相關報道為基礎,探討周文中在改革開放前后為促進中美藝術(特別是音樂)交流所做的具體工作及其產生的影響。本文想要回答的問題為:周文中為中美音樂交流做了什么?他架設中美藝術交流之橋的根由及其歷史背景為何?他促成的中美音樂交流活動對后世產生了什么影響?

一、周文中與中美建交前的中美音樂交流(1972—1978)

周文中最早是何時萌生出中美藝術交流想法的已不可知,但可以肯定的是,他第一次提出了關于中美兩國藝術交流的構想是在1972年12 月。1972 年2 月,尼克松總統和毛澤東主席在北京會晤并于27 日簽署了《上海公報》。同年底,離國已逾26 載的周文中發現自己不得不趕往上海。原因是他曾在哈佛大學接受教育的學者岳父張歆海與岳母韓湘梅作為中國政府(周恩來邀請)的客人訪問中國時,忽然因中風病倒在上海。周文中設法安排了進入中國的特殊簽證,希望能將他病危的岳父帶回他們在紐約長島的家。但張歆海終因病體不支在周文中抵滬幾天后于12 月6 日在他的出生地上海去世。⑨“Prof. Chang Hsin-hai, 74, Of Fairleigh Dickinson Dies,” The New York Times, December 7, 1972, p. 40.張歆海(1898—1972),字叔明,浙江海鹽人。1916 年考入清華學校,1918 年獲庚款于8 月24 日與徐志摩(張歆海是張幼儀的哥哥)、楊蔭榆、李濟、董任堅、葉企孫等同船赴美。先入霍普金斯大學,一年后轉至哈佛大學師從白壁德(Irving Babbitt,1865—1933),以《馬修·阿諾德的尚古主義》(The Classicism of Matthew Arnold)一文獲博士學位。張歆?;貒笤鴵味嗨髮W的外文系主任,曾在泰戈爾等外國學者訪華時充當翻譯,并作過多個國家的外交官、公使。1930 年代末,牛津大學還曾有意聘他為漢學講席。1941 年張歆海攜全家到美國定居后,先后在美國長島大學(Long Island University)和費爾利迪金遜(Fairleigh Dickinson University)大學任人文及東亞史教授,并出版有多部學術著作(如《四海之內》《美國與中國》)和文學作品(如《傳奇性的姨太太》)。1943—1945 年,張歆海還曾在幾部好萊塢電影中扮演過角色。張歆海非常愛國,1940 年代初,他曾竭力協助當時的中國外交部長宋子文,為中國抗戰做過很多工作。1971 年,年逾古稀的張歆海又積極地參加了保釣運動。20 世紀五六十年代,張歆海與居美的李宗仁及《西行漫記》的作者埃德加·斯諾過從甚密。他們密切合作,為改善中美關系發揮過積極的作用。1972 年夏,周恩來授意有關人員邀請在考察東南亞歸途中的張氏夫婦回國訪問。張歆海得知消息后十分興奮。但在香港他就病倒了,到廣州治療三個星期后又轉到上海,12 月6 日在滬病逝?!癇iographical Note., Register of the Chang Hsin-Hai Papers, 1936-1976”, 斯坦福大學圖書館:https://searchworks.stanford.edu/view/4088928. 有關張歆海的生平、教學歷程及其外交生涯,參見郭蕊:《天涯赤子情:獻給張歆海、韓湘眉教授的一朵雛菊花》,載于張桂琴主編:《女人自己的歌》,青島:青島出版社1995 年版,第391—401 頁;吳丹虹:《張歆海與中美關系——對一個中國知識分子兼外交官的思想初探》,《美國研究》1993 年第1 期,第29—47 頁。

協助岳母處理完后事(包括將張歆海的骨灰撒在杭州西湖)后,周文中向中國政府代表提出了與藝術界領袖和音樂界同學會面的請求。由于張歆海與中國政府的特殊關系以及當時“乒乓外交”后中美關系轉暖的政治氣候,周文中的請求得到允許。因此就有了他1972 年12 月與上海樂人,如李名強、瞿維、陳燮陽、曹鵬等上海音樂人的歷史性的會面(見圖1)。也就是在這次會面中,周文中首次提出了他關于中美兩國未來藝術交流計劃的構想。遺憾的是,由于當時的中國還處于“文革”后期,對他的提議,周先生的中國同行只能是予以禮貌性、但模棱兩可的回答。事后回想起來,周文中意識到,他當時的想法太天真了。他沒有考慮到這些藝術家當時的處境。⑩“美中藝術交流中心官方網站”:https://uschinaarts.org/about/history/.訪問日期:2023-06-05。

周文中雖然在1972 年12 月就與大陸藝術家和音樂家有此突破性的會面,但由于中國此時還處于1966—1976 年,所以此次會面在之后的幾年里并沒有產生任何實際結果。然而,此間對立多年的中美關系在逐漸解凍。在1973 年,作為尼克松在北京討論的后續行動之一,中國政府在華盛頓開設了一個聯絡處,由經驗豐富的外交官、中國前駐法大使黃鎮領導。黃鎮曾是一位藝術家。?黃鎮“17 歲時,他就到上海美術??茖W校學習美術,受到劉海粟等人培養。他還在新華藝術大學讀書,研究和從事藝術教育。在紅五軍團擔任宣傳干事的時候,他編寫歌曲,編輯劇本,寫標語,繪畫,并且參加唱歌、演戲,領導‘猛進’劇社。他曾參加《殺上廬山》的戲劇演出,上臺演過蔣介石。在長征途中,他寫了不少歌劇和話劇,其中比較有影響的是《英勇上前線》和《破草鞋》等。他在長征中還創作了許多寫生畫和漫畫,匯成《長征畫集》,曾由蕭華帶到上海,交給阿英,改名《西行漫畫》出版,在國內外都產生很大影響”。詳見尹家民:《鄧小平重整文化部》,《黨史博覽》2005 年第6 期,第40 頁。周文中與黃鎮私交甚篤,是黃鎮為周文中日后建立美中藝術交流中心開辟了一條通途。

1973 年,周文中成為“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The National Committee on US-China Relations)的董事會成員。該委員會是一個非贏利的、非黨派、教育性的非政府組織,其宗旨是促進美國和中國人民之間的相互了解。由美國學術界、實業、勞工、宗教和商界領袖于1966 年成立。與同年成立的另一民間組織——“與大陸中國學術交流委員會”(Committee on Scholarly Communication with Mainland China)—— 一樣,該委員會一直致力于宣傳并促進美中學術交流,為兩國間的文化交流提供信息和渠道。?關于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在促進中美文化交流上所擔任的角色,見Jan Carol Berris, “The Evolution of Sino-American Exchanges: A View from the Nationa Committee,” in Joyce K. Kallgren and Denis Fred Simon eds., Educational Exchanges:Essays on the Sino-American Experience, Berkely: The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1987, pp. 44-57.特別是“在教育美國民眾重新認識中華人民共和國;重新評價美國對華政策;呼吁美國政府改善同中國的關系等方面”,這兩個組織發揮了極大的作用,為之后的“民間、非政府間以及政府間的交流,奠定了輿論和社會基礎”。?顧寧:《1972 至1992 年的中美文化交流——回顧與思考》,《世界歷史》1995 年第3 期,第58—59 頁;張靜:《中美民間科技交流的緣起、實踐與敘事(1971~1978)》,《美國研究》2020 年第5 期,第131—132 頁。

除了積極參加致力于改善中美關系的社會活動外,周文中也向美國公眾傳播中國音樂文化。如在1970 年他即在“紐約電臺播講了中國音樂”。與此同時,“他還通過他的作品來體現‘東西方音樂的綜合’……”?陳鋼:《早春二月柳色新——記周文中教授與美中文化交流》,第70 頁。。1970 年代,周文中還開始跨越藝術學科的界限,與在紐約的中國藝術家,如動態雕塑藝術家蔡文穎(1928—2013)?關于蔡文穎其人及其藝術,見楊思梁:《創造者蔡文穎》,《新美術》1997 年第2 期,第72—76 頁;傅葉:《蔡文穎的動感雕塑及其文化內涵》,《文藝研究》1998 年第2 期,第101—102 頁。和現代舞藝術家江青等合作,共同促進中國音樂文化在美國的傳播。江青是這樣回憶她與周文中此間的合作的:“1974 年,我介紹雕塑家蔡文穎、培蒂夫婦與時任哥大藝術學院院長、一代中國現代音樂先驅者周文中夫婦相識。大概被彼此強烈搞藝術創作的熱情互相感染,盡管屬于不同的創作領域,但趣味相投,我們不知不覺結成談文論藝惺惺相惜的朋友。我們有共同的濃重中國‘情結’,想把身負中西傳統背景的海外華裔藝術家聯合起來,擔當起不可推卸的橋梁作用。于是成立了‘中華海外藝術交流委員會’,這當是周文中在哥大主持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美中藝術交流中心’的前身?!?江青:《神交——師友周先生文中》,《文匯網》2019 年12 月1 日,https://www.whb.cn/zhuzhan/bihui/20191201/306252.html.訪問日期:2023-06-05。1974年,江青編排了一部受周文中1957 年創作的鋼琴獨奏曲《柳色新》啟發的作品。之后她又根據周文中1966 年創作、次年首演的室內協奏曲《變》與蔡文穎一起創作了一部題為《變》的當代舞作品,在林肯中心首演。?Michelle Vosper, “Biography,” 見周文中官方網站:https://chouwenchung.org/about/biography/.訪問日期:2023-06-05。之后又在亨特大學等地上演,在美國引起普遍關注,《紐約時報》曾為此報道。?舒瞕:《蔡文穎與動態雕塑》,《世界美術》1985 年第4 期,第15 頁。

除公開演出外,周文中還著文評論歐美歷年來對中國音樂的研究。如1976 年,周文中在美國最有權威性的音樂學刊《音樂季刊》上發表了他臧否西文中國音樂史學研究的《中國史料學與中國音樂研究:我的一些看法》一文。?Chou Wen-chung, “Chinese Historiography and Music: Some Observations,” Musical Quarterly 62. 2 (1976), pp. 218-240.1977年,他“順利地提議把管平湖大師所錄音的《流水》古曲收進了美國送到太空去的宇航船‘航天者’(Voyager)所載的一張金制唱片中,與歐洲的巴赫、莫扎特、貝多芬并立地代表了整個地球有史以來的古典音樂”?。

1977 年10 月,時任哥倫比亞大學藝術學院副院長的周文中隨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代表團第二次訪華(見圖2)。為了將其美中藝術交流的夢想付諸實踐,他成功地將訪期延長了16 天,以利用這段時間與中國文化部和文學藝術界的領袖人物見面,為其1972 年就已經提出的美中文化交流計劃尋求官方支持。此間剛從駐美聯絡處主任的職位上卸任回國,并被任命為中宣部第一副部長兼文化部部長的黃鎮為其計劃的實施發揮了重要作用。

圖2 1977 年10 月鄧小平接見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代表團

1977 年11 月12 日,中央音樂學院邀請周文中舉辦關于美國藝術發展狀況的講座?!暗綍耸恐?,除了當時的院長趙沨和夫人吳老師之外,還有李德倫、楊蔭瀏、吳作人等等各方面的歷史性人物”?周文中:《音樂創作與中華文化——我的學習、研究、創作的過程和原則》,第3 頁。。 講座之后,周文中向聽眾展示并向中央音樂學院贈送了他自己、紐約各藝術機構和出版社捐贈的美國作曲家的樂譜、唱片、書籍和其他相關出版物(見圖3)。作為“最早訪問中央音樂學院的海外作曲家”,周文中的講座及捐贈的這些書譜(特別是周文中自己的作品)、音像資料對當時在中央音樂學院就學的學生影響極其深遠。陳怡多年后回憶道:“圖書館的老師們對這些資料進行分類整理后,通過一系列講座介紹給大家。從那時起,中央音樂學院的師生開始熟悉了周文中的音樂。當時周教授的音樂如《漁歌》(Yü Ko)和其它管弦樂作品亦立即吸引了周龍。周教授的審美觀念基于中國古代文人文化的哲理,正如他們的撫琴、吟詩、書畫。周龍于赴美學習之前創作的弦樂四重奏《琴曲》(Song of the Ch’in)及為長笛和古琴而作的《溯》(Su)都受到周文中教授推崇的文人音樂的強烈影響?!?“Truly a Wenren—Remembering Chou Wen-chung (1923-2019): Some reflections by Chen Yi,” Newmusic USA, November 5,2019.中譯文取自陳怡、周龍:《一位真正的文人》,王阿毛譯,《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20 年第2 期,第12 頁。

圖3 1977 年11 月12 日,周文中講座后向中央音樂學院吳祖強、趙沨贈送資料

也就是在中央音樂學院這次講座之后,周文中“又提出當時只能夢想而不可思議的建議:兩國藝術界以有組織的方式創辦藝術交流工作。我還聲明如果中方同意的話,美方若干重要基金會已同意贊助交流所需經費”?周文中:《音樂創作與中華文化——我的學習、研究、創作的過程和原則》,第3 頁。。周文中這一在哥倫比亞大學啟動一個由非政府資助的中美藝術交流項目的提議,當即得到了中方的熱烈回應。好友黃鎮建議周文中與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主席王炳南聯系,因為在中美沒有正式外交關系的情況下,該計劃不能涉及政府間協議。?“美中藝術交流中心”官方網站:https://uschinaarts.org/about/history/.訪問日期:2023-06-05。當日,吳祖強代表中央音樂學院與哥倫比亞大學藝術學院簽訂交流合作協議。?吳祖強:“我是有幸趕上了這個好時候”,見華音總編室華音網:https://www.huain.com/news/other/2022/0322/1781.html. 訪問日期:2023-04-12。之后,在黃鎮的支持下,周文中迅速向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發送了經過更改的正式的交流提案。?“History: Friendly gestures and modest proposals,” Us-China Arts Exchange Newsletter 1.1 (Spring 1980), pp. 1-2.“不久李德倫先生電話通知我,說已得到對外友協主席王炳南的同意,1978 年春即可交換正式函件”?周文中:《音樂創作與中華文化——我的學習、研究、創作的過程和原則》,第3 頁。。

需要指出的是,周文中對中央音樂學院的歷史性訪問,不僅在中美音樂交流史上意義重大,在中美外交關系正?;弦财鸬搅艘庀氩坏降拇龠M作用。用周先生自己的話說:“那一次首訪還出于意外地,更是很幸運地,協助確定了中美兩國正式恢復友好關系的日期?!谴卧谥醒胍魳穼W院與國內一批文藝界資深人士的聚會交流確實是推動美中兩國建交中最后一步的原動力?!?周文中:《音樂創作與中華文化——我的學習、研究、創作的過程和原則》,第3 頁?!拔以陔x開北京前與美國駐華聯絡官面談此事[按:創建美中藝術交流中心一事],他即刻要求我同意由他報告華盛頓。我說因為我了解雙方同意的交流設想是民間性質的,不是政府行為,所以不能同意他去通知美國政府。他說‘你不知道此事的重要性’,因此要我到香港后與另一位外交官談話。之后我才了解尼克松總統辭職后兩國再度捉摸對方有關建交的意向,靜待合適的氣候。我和中國這批名藝術家們的共同愿望竟然被有關人士視為一個不可錯過的時機,是實現兩國建交目標的難逢機遇”?周文中:《音樂創作與中華文化——我的學習、研究、創作的過程和原則》,第3 頁。。

二、周文中、哥倫比亞大學、美中藝術交流中心

在1977 年10 月第二次訪華后的幾個月里,周文中為建立美中藝術交流機制一事一直與王炳南保持通信聯系。在他的不懈努力下,王炳南終于在1978 年7 月18 日正式簽署信函,同意在中美兩國邦交正?;伴_始民間藝術交流計劃。?同年10 月1 日,即美國政府和中國宣布外交關系正?;? 個月前,美中藝術交流中心(The Center for US-China Arts Exchange,以下簡稱“交流中心”)在哥倫比亞大學藝術學院正式成立,周文中被任命為交流中心主任,直到2018 年中心解散,任期長達40 年。該中心的使命是通過中美兩國人民之間的交流,來促進對藝術的興趣與兩國人民間的相互理解,進而激發兩國藝術家的創造力。用周文中自己的話說:“交流中心的項目旨在激發公眾對美中兩國藝術的興趣,促成美中藝術系統性的交流以及協調個人項目。中心堅信美中兩國在這一激動人心的時刻開展合作是自然而然的;合作將使美中兩國受益,為促進世界文化做出貢獻?!?Chou Wen-chung, “The Center for United States-China Arts Exchange— Purpose,” Us-China Arts Exchange Newsletter 1.1(Spring 1980), p. 1.

周文中以哥倫比亞大學藝術學院為“交流中心”總部可謂天時、地利、人和。就“天時”而言,“交流中心”創建之時,正是中美關系“蜜月”期。說“地利”,是因為哥倫比亞大學是周文中的領地。周文中于1954 年在哥倫比亞大學獲得碩士學位,十年后加入音樂系。1969 年被任命為作曲系主任,1972 年升為正教授,1976年被任命為藝術學院副院長,到1977 年,他已成為具有廣闊國際視野的教育家、精明而有效的管理者和具有超強能力的文化外交官。哥倫比亞大學以其優秀的學術聲望為周文中籌集資金提供了所需的國際形象。就“人和”而論,哥大和中國有著特殊的“情緣”。哥倫比亞大學在20 世紀上半葉的杰出校友名單中,包括后來在中國產生重大影響的人物,如胡適、蔣夢麟,哲學家馮友蘭,教育家郭秉文、張伯苓、楊蔭榆、陶行知,外交家顧維鈞、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李政道、文學家梁實秋、社會學家潘光旦等。?參見王海龍:《哥大與現代中國》,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0 年版。1970 年代末的哥大渴望再次吸引來自中國的杰出人才。尤其是時任哥大教務長的著名漢學家狄百瑞(William Theodore de Bary,1919—2017),他是渴望恢復哥倫比亞大學作為中國精英知識分子首選地的推手之一。

作為一個由基金會、公司和私人資助的全國性非營利機構,“美中藝術交流中心”雖設在哥倫比亞大學藝術學院,但哥大也只負責提供辦公空間和一些行政上的支持,其運行經費全靠“交流中心”主任周文中募捐?!敖涣髦行摹弊畛醯闹С终呤且回炛С种袊逃?、文化、藝術事業的洛克菲勒兄弟基金會、福特基金會和亨利·盧斯基金會。?Frank Ninkovich, “The Rockefeller Foundation, China, and Cultural Change,” The Journal of American History 70.4 (1984),pp. 799-820.洛克菲勒兄弟基金最初捐贈了6 萬美元。亨利·盧斯基金會通過捐贈一筆用于學術研究的贈款來表明對該中心的最初支持。福特基金會向該中心捐贈了6 萬美元作為啟動資金。?Frank Ninkovich, “The Rockefeller Foundation, China, and Cultural Change,” The Journal of American History 70.4 (1984),pp. 799-820.中心的理事會和顧問委員會成立于1981 年春季,負責監督中心的項目與政策。

雖然“美中藝術交流中心”在哥倫比亞大學藝術學院的管理下運作,但實際上它是當時唯一的、專門促使美中藝術交流項目的全國性機構。1979 年1 月1 日中美兩國恢復邦交以后,“交流中心”直接通過中國文化部、教育部和中國文聯下屬各協會安排其相關項目,必要時也通過其他政府機構,如外交部等安排其交流項目?!敖涣髦行摹钡捻椖可婕爸忻缹<?、學生、資料交換活動、籌劃雙邊會議和藝術展覽以及特殊項目。如組織指揮家陳燮陽,作曲家陳鋼、茅沅、羅京京、瞿小松,音樂教育家譚抒真、周廣仁、吳祖強、于潤洋、李凌、李丹娜,音樂史學家陰法魯,古琴演奏家吳文光、古箏演奏家張燕等中國音樂界人士赴美研學。參與籌備美國小提琴家艾薩克·斯特恩(Isaac Stern,1920—2001)1979 年的中國之行,并協助拍攝獲獎紀錄片《從毛澤東到莫扎特》?!懊乐兴囆g交流中心”所涉及的交流領域不僅僅限于音樂,還包括戲劇、舞蹈、視覺藝術和藝術教育。如在中心成立不久就贊助了劇作家阿瑟·密勒(Arthur Miller,1915—2005)的北京之行,1980 年還安排了曹禺到美國巡回演講。其他經由“交流中心”協助來華交流的美國文化人士包括作家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1933—2004)、歌唱家帕瓦羅蒂(Luciano Pavarotti,1935—2007)、 編舞艾爾文·尼古拉斯(Alwin Nikolais,1910—1993)、雕塑家喬治·西格爾(George Segal,1924—2000)、舞美設計師李名覺(Ming Cho Lee,1930—2020)和戲劇導演邁克爾·貝內特(Michael Bennett,1943—1987)。在“交流中心”的統籌下,哈佛教育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Howard Gardner,1943—)指導了一個為期三年的藝術教育交流項目。與此同時,“交流中心”也安排藝術史學家金維諾,畫家袁運生、陳逸飛和電影導演吳天明等到美講學。為了充分利用材料和專家的交流,“交流中心”與哥倫比亞大學的相關部門和其他機構的學者一起組織會議、研討會和公開講座?!敖涣髦行摹边€咨詢美國主要出版公司、唱片公司以及表演和視覺藝術組織,以制定與他們的需求相關的項目。1980 年代末,“交流中心”開始將其項目焦點從中心城市轉向邊疆,從交流轉向中國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及傳承。1990 年冬,在福特基金會的鼓勵和財政支持下,周文中前往云南,代表“交流中心”與云南民族大學合作開啟了一個多年、多面向的文化藝術保護、傳承、交流和人才培養項目。?“Yunan Nationalities Project,” Us-China Arts Exchange Newsletter 11 (Fall 1995), p. 1.1999 年秋,“交流中心”與云南省合作在昆明和麗江召開了一次大型的“云南民族文化、生態環境及經濟協調發展高級國際研討會”。來自中國、美國以及整個太平洋地區的數百名專家參與了這個項目,旨在協助云南省的文化領導者制定出云南25 個少數民族傳統藝術保護、傳承與延續發展的一套綜合策略。?楊德鋆:《著名音樂家周文中在西南邊陲的文化貢獻——中美“云南民族文化合作計劃”行動20 周年回記》,《民族音樂》2013 年5 期,第57—59 頁。2018 年,“美中藝術交流中心”在哥倫比亞大學成立40 年后,周文中宣布該組織的使命已經完成,正式解散。?“Mission Accomplished: ‘Vanishing Mediator’,” https://uschinaarts.org/about/introduction/.訪問日期:2023-06-05。

三、周文中與中美恢復外交關系后的中美音樂藝術交流(1979—1989)

1979 年1 月1 日中美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同年1 月28 日至2 月5 日鄧小平副總理訪問了美國。在訪問期間,鄧小平與卡特總統簽訂了兩國政府間的一項為期五年的合作協議,其中包括教育交流。?顧寧:《評冷戰的文化遺產:中美教育交流(1949~1990)》,《史學月刊》2005 年第12 期,第81 頁。自1979 年2 月起,“美中藝術交流中心”在周文中的領導下,也不失時機地開始了一系列多層次、多渠道、多方式的中美藝術交流項目。值得注意的是,周文中領導的“這些項目都與中國機構一起實施,上至中央政府的最高行政機關,下至地方小學,并且包括從文化政策制定者到城鎮青年藝術家的參與”?Chou Wen-chung, “US-China Arts Exchange: A Practice in Search of a Philosophy,”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Comparative Music Studies and Documentation, Wilhelmshaven: Florian Noetzel Verlag, 1989. https://chouwenchung.org/de/writing/us-china-artsexchange-a-practice-in-search-of-a-philosophy/.訪問日期:2023-06-05。引文見周文中:《美中藝術交流:一種哲學探尋的實踐》,鄒彥譯,載于梁雷、洛秦編:《匯流:周文中音樂文集》,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13 年版,第117 頁。。

(一)中美音樂家、藝術家代表團互訪

1979 年2 月,周文中就和他的同事、哥倫比亞大學藝術學院院長斯凱勒·查平(Schuyler G. Chapin,1923—2009)帶領一個由20 位電影專家組成的代表團來華,參觀了北京、杭州、上海和廣州電影制片廠和藝術機構。?“Pioneering Delegations,” Us-China Arts Exchange Newsletter 1.1 (Spring 1980), p. 7.因為這是中美“兩個國家間第一次文化交流,中方由文化部副部長(林默涵)和一個文化司長(王子成)親自監管。自此,許多交流項目得以與文化部一起開展,中心與副部長和司長一層保持了定期協商的關系”?周文中:《美中藝術交流:一種哲學探尋的實踐》,鄒彥譯,第118 頁。。

1979 年3 月,周文中又和紐約市文化事務委員會前主席、林肯大劇院主席馬丁·西格爾(Martin E. Segal,1916—2012)率領一個包括華裔男低音歌唱家斯義桂(1915—1994),畫家、動感藝術家蔡文穎(1928—2013),鋼琴家張易安(周文中夫人),出生于中國海拉爾的俄裔美國電子音樂作曲家烏薩切夫斯基(Vladimir Ussachevsky,1911—1990)等在內的34 人的藝術家代表團,在北京、南京、蘇州和上海進行了為期15 天的參觀藝術機構和表演之旅,并舉辦了數次講座(包括有關美國現當代音樂的講座,見圖5)和大師班。周文中自己則利用這一機會與中國音樂家廣泛接觸,建立關系網(見圖6)。

圖5 中央音樂學院“美國現代音樂”講座海報(1979 年3 月8 日)

圖6 “交流中心”設宴招待上海中國樂人(從左至右為:朱逢博、陳燮陽、吳樂懿、黃貽鈞、賀綠?。?/p>

圖7 1979 年冬,斯義桂在上音舉辦大師班

圖8 1979 年周文中夫婦與斯特恩在一起

美國藝術家代表團員還帶來了自己或美國唱片公司、出版社和其他組織捐贈的書籍、樂譜、錄音、錄像及設備。僅1979 年2 月和3 月,周文中就代表“交流中心”代表團向多家中國藝術機構交付了價值超過5 萬美元的書籍、唱片、樂譜、幻燈片、樂器和錄像設備。這些資料均由個人、組織和制造商捐贈,由“交流中心”負責轉交給中國相關機構。對于改革開放后急需西方音樂發展信息的中國音樂界來說,這些材料不但很好地介紹了美國的藝術成就,同時滿足了中國由于多年與西方技術和文化發展隔離而產生的迫切需求。代表團帶來的一些唱片立即用于呈現當代美國音樂的音樂會。此外,這些樂譜讓許多中國音樂家第一次有機會接觸到并演奏當代美國音樂。?“Pioneering Delegations,” Us-China Arts Exchange Newsletter 1.1 (Spring 1980), pp. 1, 7.

由于隨代表團訪華,斯義桂得以與母校重續舊緣。應上海音樂學院的邀請,時任美國伊斯曼音樂學院聲樂系主任的斯義桂于1979 年7月15 日起在該院講學。5 個月的講學期間,斯義桂除了為8 名學生授課、舉辦講座、匯報音樂會外,還與上音聲樂系教師每周進行一次業務活動。來自全國20 多個省、市、自治區的數百名聲樂教師即歌唱演員,觀摩了他的教學。?芮嶺:《斯義桂先生在上海音樂學院講學》,《人民音樂》1980 年第3 期,第30 頁。

1979 年8 月,在周文中和“美中藝術交流中心”的協助下,波士頓交響樂團邀請了中央樂團指揮韓中杰、琵琶大師劉德海,中央音樂學院二胡獨奏姜建華、揚琴獨奏黃河等幾位中國音樂家到波士頓參加每年一度的坦格伍德夏季音樂節(The Tanglewood Festival)活動,使韓中杰得以指揮小澤征爾執掌的波士頓交響樂團。應韓中杰的要求,“交流中心”隨后安排該小組到紐約交流訪問3 天,并專門組織了一次主題為“美國音樂表演和培訓”的會議,參加會議的有音樂表演的管理人員以及專業和學術音樂培訓項目的管理人員和教師?!敖涣髦行摹边€安排中國客人會見了幾位著名的華裔美國音樂家。?“Cooperative Projects,” Us-China Arts Exchange Newsletter 2.1 (Spring 1981), p. 5.

“美中藝術交流中心”的首要目的是促進中美間藝術教育或專業性質的交流。一般不組織大型的演出活動或展覽,但有時也會偏離這一政策。中心協助俄國出生的猶太裔美國小提琴大師艾薩克·斯特恩1979 年6 月在華的首次巡回公演即是一例。

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在中美邦交正?;霸堖^斯特恩,但沒有成功。1979 年斯特恩又收到了來中國巡回演出邀請?!敖涣髦行摹痹诖俪蛇@次訪問中發揮了關鍵作用。特別是在規劃斯特恩的行程及協助“和諧電影集團”和“合和基金會”獲得中國政府允許拍攝斯特恩為期一個月訪問的許可證上,“交流中心”的幕后工作至關重要。30 年后,紀錄片《從毛澤東到莫扎特:艾薩克·斯特恩在中國》的制片人和導演默里·勒納(Murray Lerner)仍清晰的記得周文中是如何幫助他們的:

在哥倫比亞大學,我們遇到了美中藝術交流中心的主任周文中教授。周文中肯定在我們出發前及中途掃除了種種障礙。我仍然記得,在一場音樂會之后,我們在拍攝為孫中山夫人宋慶齡而設的派對。揮汗如雨,我困乏地坐在周教授身旁,沙發旁邊還有一位年長的穿毛裝的男人。他問我覺得怎樣,我說“很捧(筆者注:棒)??!但我希望在斯特恩的巡回演出后,我們能在這里待久一點?!彼芙淌谡f,“有什么問題,只管寫信給我好了?!痹瓉砟侨耸俏幕扛辈块L(筆者注:片末有對文化部副部長林默涵的致謝)。周教授那個晚上與我坐下來,撰寫一封信,希望能讓我們多待兩星期,拍攝上海音樂學院的學生生活、音樂家及學者的住處和街頭景觀等等。周教授需要列出每一個要求的細節、地點、日期及時間。后來,除了探訪周教授的朋友居住的一幢大廈外,我們真的獲得了批準,去拍攝任何事物。?“30 年前那些事”: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29055?full=y&archive=. 訪問日期:2023-07-09。

除了為斯特恩訪華掃清障礙外,周文中還親自陪同斯特恩來華,并協助安排了他與中央樂團的合作演出、在中央音樂學院舉辦公開課、訪問中國戲曲學院、上海音樂學院和西安音樂學院等。這次合作的結果是奧斯卡獲獎紀錄片《從毛澤東到莫扎特》的誕生。這部電影在世界各地的廣泛發行激發了國外民眾與中國藝術交流的興趣,這種興趣在今天仍然顯而易見。?Us-China Arts Exchange Newsletter 1.1 (Spring 1980), p. 5.

1980 年春,周文中在紐約接待了由文化部副部長兼中國文聯黨組書記林默涵、文化部教育司副司長王子成率領,團員包括中央音樂學院院長趙沨、上海音樂學院副院長譚抒真和代表團秘書周瑩的中國音樂藝術教育代表團。代表團于4 月5 日抵美,對美國的8 個城市進行為期4 周的訪問。代表團會見了美國藝術教育工作者、藝術家和藝術決策者,接觸了一系列的藝術教育方法。代表團在紐約出席了由卡內基音樂廳公司舉辦的歡迎宴會(見圖9)。小提琴大師艾薩克·斯特恩致歡迎詞之后,紐約市文化事務專員格爾扎勒(Henry Geldzahler,1935—1994)宣布4 月為美中藝術交流月(見圖10)。隨后,洛克菲勒兄弟基金會為代表團安排了一項為期3 天的以紐約藝術教育為主題的考察活動。參加者包括美國國家藝術基金會音樂項目負責人、作曲家拉德曼(Ezra Laderman,1924—2015)、紐約州教育署專員特別助理、通識藝術教育項目負責人等。?“U.S. Visit of Music and Arts Education Delegation,” Us-China Arts Exchange Newsletter 2.1 (Spring 1981), pp. 1, 7.在紐約,中國代表團還觀看了美國爵士音樂家特別安排的爵士樂示范表演和爵士樂歷史介紹,參觀了林肯中心、茱莉亞音樂學院、哥倫比亞大學、幾家公立和私立學校以及社區教育中心,并觀看了幾場歌劇和戲劇演出。在邁阿密,代表團參加了全美音樂教育者年會,林默涵作了題為“中國音樂和中國音樂教育”的發言,?Lin Mohan, “Music and Music Education in China,” Us-China Arts Exchange Newsletter 2.1 (Spring 1981), pp. 3-4.并播放了反映1978年中央音樂學院恢復招生的新聞紀錄片《春蕾》。在華盛頓,中國代表們聽取了美國國家基金會的代表介紹聯邦藝術基金。美國國家人文學科基金會副主席麥克費特(Patricia McFate)和美國國家藝術基金會負責政策制定與計劃實施的副主席瑟爾斯(David Searles)主持了討論會。代表們也會晤了美國國際通信機構主任萊因哈特(John E. Reinhardt)、美國國務院中國事務部代主任約翰遜(Daryl Johnson)和肯尼迪表演藝術中心主席史蒂文斯(Roger Stevens)。國際性非營利組織和智庫愛思本人文研究所(The Aspen Institute for Humanistic Studies)也為中國代表團安排了一場研討會。芝加哥第一國民銀行安排代表團參觀了芝加哥藝術學院、菲爾德自然歷史博物館、芝加哥大學、西北大學、芝加哥歌劇院和芝加哥交響樂團。在訪問印第安納州期間,代表們考察了印第安納大學音樂學院的課程和表演,并參觀了印第安納波利斯藝術博物館。在猶他州期間,代表團在普羅沃的楊百翰大學觀看了特別表演,此外,代表團還欣賞了摩門會幕合唱團的廣播表演。洛杉磯廣播音樂公司安排代表參觀環球影城、米高梅MGM、南加州大學和美國電影學院。在該州的另一端,中國文化基金會安排代表們參觀亞洲藝術博物館,并與華裔美國人社區代表會面。51“U.S. Visit of Music and Arts Education Delegation,”pp. 1, 7.

圖9 中國音樂藝術教育代表團譚抒真、趙沨、周瑩、林默涵、王子成(右一)在紐約與周文中、斯特恩合影

圖10 紐約市文化事務專員亨利·格爾扎勒宣布4 月為美中藝術交流月

但早期的中美藝術交流并非完全一帆風順。1980 年12 月,周文中和“交流中心”項目協調員華敏臻(Michelle Vosper)應中國官方邀請,在中國與北京和上海的政府官員、藝術家和藝術管理人員進行了為期3 個星期的會面。周文中此次來訪的目的包括與文化部高層領導(包括副部長林默涵、姚仲明、周而復等)一起反思“交流中心”在過去兩年中所開展的交流項目,探討完善程序的方法,并進一步改善溝通渠道,但最主要的目的是緩解中國政府面對美國政局改變而產生的一些擔憂。盡管中國官員對“交流中心”的項目表示了強烈的支持,并對其成就予以充分的肯定,但他們其中的一些也擔心即將上臺的里根政府可能對兩國文化交流產生不良影響。對此,周文中在會見文化部副部長周而復時指出,在過去的幾年里,“交流中心”成功地營造了友好和互利的氛圍,最終影響了美國政府的對華文化交流政策。因此,防止這種不良影響的最有效手段是進一步加強文化交流,而不是削弱文化聯系。52Michelle Vosper, “Reviewing, Exploring and Improving,” Us-China Arts Exchange Newsletter 2.1 (Spring 1981), pp. 8-10.

周文中1980 年12 月的訪華,標志著“交流中心”工作進入到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這是“交流中心”首次與剛恢復不久的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就中美文化交流項目進行洽談?!熬驮谶@一年,文聯請求中心將其作為交換項目的對應方。與文聯達成了一致協議后,中心便開始與其很多的下屬協會的有關項目進行了定期的接觸”53周文中:《美中藝術交流:一種哲學探尋的實踐》,第118 頁。。周文中一行此次見到了中國戲劇家協會會長曹禺、中國音樂家協會主席呂驥、中國攝影家協會主席徐肖冰、中國曲藝家協會主席陶鈍、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馮牧、中國筆會中心書記畢朔望等。在北京期間,周文中一行還與北京主要藝術機構和組織的領導和主要成員進行了討論(見圖11),包括中央樂團和中央音樂學院、北京舞蹈學院、中央美術學院、中國戲曲學院。他們還與畫家葉淺予和張汀、鋼琴家劉詩昆和殷承宗、指揮家李德倫和韓中杰(見圖12)等藝術家會面,討論中美兩國近期藝術發展趨勢及交流的有效途徑。在上海,周文中一行與該市所有主要戲劇、音樂、戲劇和舞蹈組織的負責人會面,包括上海樂團指揮黃貽鈞、上海芭蕾舞團指揮陳燮陽(見圖13)、上海芭蕾舞團團長胡蓉蓉、上海人民藝術劇院導演莊則敬、上海青年話劇團團長石炎、上海音樂學院院長賀綠汀和副院長丁善德、譚抒真等。54Michelle Vosper, “Reviewing, Exploring and Improving,” pp. 8-10.

圖11 1980 年12 月,周文中在北京與中國文聯下屬協會領導會晤后合影

圖12 1980 年12 月,周文中與中央樂團成員齊聚李德倫家中

圖13 1980 年12 月,周文中與上海舞蹈界精英見面后合影

圖14 1981 年4 月,周文中與呂驥(左一)、周揚(左三)在歡迎美國藝術家代表團的宴會上

圖15 1983 年,周文中、密勒與中國劇協領導交談

1981 年4 月,應中國文聯的邀請,周文中再次率領美國藝術家代表團訪華。此次代表團成員包括著名攝影師康奈爾·卡帕(Cornell Capa,1918—2008)、著名華裔舞臺布景設計大師李名覺、現代舞編舞艾爾文·尼古拉斯、美國現代波普雕塑大師喬治·西格爾、民俗學家彼得·塞特爾(Peter Seitel)、作家和藝術評論家蘇珊·桑塔格、“交流中心”項目協調員華敏臻和電影導演羅伯特·楊(Robert Young)。該代表團是中國文聯恢復工作后邀請的首個外國藝術家代表團。代表團成員在北京、洛陽、西安、杭州和上海進行了兩周的演講和演示,并與中國同事進行了廣泛的交流。在剛恢復原建制不久的中國音樂學院,周文中就中國傳統音樂教育、中國傳統音樂形式的保護及發展策略發表了自己的意見。55“China Welcomes American Artists,” Us-China Arts Exchange Newsletter 3.1 (Spring 1982), pp. 1, 4-5.

1982 年1 月14 日,周文中又應中國政府邀請,從香港飛往北京,與外交部、文化部、中國文聯以及下屬的各專業藝術協會的領導人進行了為期1 周的會談。參與這些討論的人包括:文化部代部長周魏峙、副部長林默涵,外交部副部長章文晉、新任中央樂團團長嚴良堃、中國音協副主席李凌、作協副主席馮牧、中央音樂學院副院長吳祖強、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院長張仃、中國文聯副主席夏衍。與1980 年12 月的會議一樣,此次會談的重點是討論美中之間尚未解決的政治和經濟分歧,及其對美中文化交流可能產生的不良影響。由于周文中的努力,“交流中心”規劃的絕大多數項目——如邀請中國女小提琴家代表團訪問美國、聘請北京大學教授陰法魯為哥倫比亞大學第一位亨利·盧斯訪問學者、安排美國銅管五重奏團和時裝設計教授特蕾莎·賴利(Theresa Reilly)訪問中國、籌辦由“交流中心”和洛克菲勒兄弟基金會共同贊助的美中藝術教育雙邊會議等——都得以如期實施。尤為重要的是,周文中與中國戲劇家協會領導洽談的直接結果是阿瑟·密勒于1983年春天到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執導中文版《推銷員之死》的成功。56“Arthur Miller’s ‘Salesman’ Travels to Beijing,” Us-China Arts Exchange Newsletter 5 (Summer 1984), pp. 1, 8.值得一提的是,曹禺最初邀請密勒執導該劇時,密勒實際上并不是十分熱心。他擔心中國觀眾不會對1940 年代的推銷員威利·洛曼有任何認同感。他在日記中坦白說:“中國社會90%以上是農民,大多數的中國人都受過無產階級社會主義價值觀的教育,這與威利的價值觀截然相反?!?7“Behind the Scenes,” Us-China Arts Exchange Newsletter 3 (Summer 1983), p. 13.在他的日記中,密勒還透露,最終說服他來北京執導《推銷員之死》的人是周文中:“周雖然出生在中國,但身居美國多年,他堅持認為中國人定會理解威利的?!?8“Behind the Scenes,” p. 13.

也就是在這次短暫的訪華期間,周文中結識了包括譚盾等在內的幾位年輕的“新潮作曲家”,并將譚盾的作品《風雅頌》帶回美國,在1982 年檀香山和愛思本音樂節上,由他邀請到美國的陳燮陽指揮檀香山交響樂團演奏。59Frank Kouwenhoven, “Composer Tan Dun: The Ritual Fire Dancer of Mainland China’s New Music,” China Information 6.3(1991), pp. 1-24.此次訪華,中國官方還提出了一些需要周文中解決的問題,如中國音協和文聯希望由美中藝術交流中心在美國代理其出版物,此外,中國官員和藝術家對周文中對中國臺灣藝術活動的觀察也很感興趣,請他就這一主題發表演講。在上海,周文中繼續與賀綠汀、黃貽鈞和譚抒真等音樂界領導人和藝術家一起討論“交流中心”計劃實施的項目。與在北京一樣,此次會談的一個主要議題是為今后幾年美中音樂交流制定具體的措施。60“Behind the Scenes,” p. 13.

周文中領導的美中藝術交流項目不只限于專業藝術家、學者、教師和專業院校學生,也面對中國的普通民眾。除了協助舉辦音樂會和展覽外,“交流中心”還將一些廣受大眾歡迎的通俗劇目,如喬治·巴蘭欽(George Balanchine)的芭蕾舞劇《小夜曲》(見圖16)和《圓舞曲》,以及美國國家聾啞劇團的一些劇目首次呈現給中國觀眾。特別是1987 年5 月,“交流中心”與美國尤金·奧尼爾戲劇中心、中央歌劇院、文化部藝術局、中國戲劇協會合作,成功地將百老匯音樂劇《樂器推銷員》(The Music Man)(見圖17)和《異想天開》(The Fantasticks)搬上北京舞臺。61“Broadway and Off-Broadway Come to China,” Us-China Arts Exchange Newsletter 8 (Summer 1988), p. 5.

圖16 1987 年6 月,中國媒體有關巴蘭欽的芭蕾舞劇《小夜曲》報道

圖17 1987 年11 月《哥倫比亞雜志》有關《樂器推銷員》在北京首演的報道

(二)美中藝術教育代表團互訪

除了推動中美兩國間專業藝術交流外,周文中對中小學藝術教育也十分重視。他認為“不能只關注專業藝術,因為那樣最終會被證明是短視的?!瓋和俏覀冊谏钪?、在藝術中的未來。藝術交流必須關注未來幾代”62周文中:《美中藝術交流:一種哲學探尋的實踐》,第118 頁。。正是基于這一理念,當紐約市芭蕾舞團首席舞蹈家、全美舞蹈協會創始人雅克·唐伯士(Jacques d’Amboise)向“交流中心”提出將大批中國兒童請到紐約來參加美國國家舞蹈學院(The National Dance Institute, NDI)每年一度的“當年大事”活動的想法后,63https://uschinaarts.org/programs/jacques-damboise-and-ndi-exchange-program/.訪問日期:2023-06-05。周文中隨即陪同唐伯士來華與中國政府官員見面(見圖18)?!敖涍^近三年的協商”,他們終于“說服中方第一次派遣了一個大約56 人的代表團——都是8—13 歲的小舞蹈家和小音樂家,在1986 年國家舞蹈協會成立10 年之際,與大約1500 名美國兒童于6 月1 日和2 日在紐約麥迪遜廣場花園同臺演出”。64周文中:《美中藝術交流:一種哲學探尋的實踐》,第122 頁。美中1556 名兒童在紐約麥迪遜廣場花園聯合演出一事,在美國影響極大。不但美國報紙,如《紐約時報》《每日時報》都有專題報道(見圖19),唐伯士的妻子卡羅琳·喬治(Carolyn George)還將此事件拍攝成紀錄片記錄下來,在美國廣泛流傳。65詳見“Hello, ni hao” from NDI’s 1986, Event of the Year: China Dig; “Dance: 1,500 Children in ‘China Dig’,”New York Times, June 4, 1986, p. 21; Ann B. Silverman, “Schoolchildren from County and China Are Joining in Dance,” New York Times, May 25, 1986, p. 24; Janice Berman, “Dancing through the earth to China,” NewsDay, June 4, 1986, p. 7.唐伯士和他領導的全美舞蹈協會也從此與中國結下了不解之緣,遲至2010 年代,他還領導全美舞蹈協會與中國福利會少年宮及上海閩行區教育局等多個中國機構合作,展開題為“舞向未來——我能行”的為期3 年(2011—2014)的藝術教育實驗試點項目,希望通過舞蹈和音樂來促進6000 多位中美青少年的社會發展。并于2014 年6 月14 日至16 日在紐約大學斯哥爾柏表演藝術中心舉辦年度代表性公演“同一個天空:全美舞蹈協會舞動中國”(Under One Sky: NDI Dances China),“200 名全美舞蹈協會的兒童舞者攜手24 名來自中國的訪問兒童,共同帶來一次愉悅和充滿能量的舞蹈和音樂表演,精彩呈現中國文化和傳統”66《中美兒童聯袂參加全美舞蹈協會公演呈現中國文化》,見《中國新聞網》(2014 年6 月21 日):https://www.chinanews.com.cn/cul/2014/06-21/6305437.shtml;《“舞出未來”訪問團赴美交流 紐約掀起中國風》,《文匯報》(2014 年6 月25 日)。。

圖18 黃鎮、林默涵等接見周文中、唐伯士(右三)一行67 https://uschinaarts.org/programs/jacques-damboise-and-ndi-exchange-program/.訪問日期:2023-06-08。

圖19 1986 年“當年大事”活動海報及美國報紙關于美中1556 名兒童在紐約麥迪遜廣場聯合演出的報道

周文中對中小學藝術教育的重視,還可從他1980 年開始就數次安排美中藝術教育代表團互訪活動窺見一斑。以上提到,1980 年春,文化部副部長林默涵曾應“交流中心”邀請,率領第一個中國音樂藝術教育代表團訪美。在與周文中的談話中,林默涵希望能夠建立一個雙邊論壇來促進美中在藝術教育方面的進一步合作。與此同時,“交流中心”的主要支持者洛克菲勒兄弟基金會執行副總裁小羅素·菲利普斯(Russell A. Phillips, Jr.)也委托周文中調查一下中方對舉辦兩國間藝術教育工作者和管理人員這樣的會議有沒有興趣。在接下來的兩年里,周文中就這個想法與林默涵、菲利普斯、相關人員進行了廣泛的協商。1982 年,周文中正式提議在中國召開一次中美雙邊藝術教育會議。美國教育部秘書處藝術項目協調員、洛克菲勒兄弟基金會藝術教育基金部主任隆娜·瓊斯(Lonna B. Jones)組織并制定了由中國文化部、中國教育部和美中藝術交流中心共同贊助的北京藝術教育研討會會議議程。10 月,中美首次藝術教育會議在北京和上海召開(見圖20),美方代表團由國際著名教育學家和心理學家、多元智能理論的創始人、哈佛大學“零點項目”(Project Zero)的霍華德·加德納博士帶領,團員包括匹茲堡教育委員會顧問特里·貝克(Terry L. Baker)、紐約市芭蕾舞團雙簧管演奏家兼初中音樂老師詹姆斯·拜爾斯(James L. Byars)、密歇根州立大學醫學和教育學教授、人類學兼職教授弗雷德里克·埃里克森(Frederick Erickson)、洛杉磯聯合學區教學副總監約瑟夫·林斯科姆(Joseph P. Linscomb)、紐約馬馬羅內克高中教師、藝術課程專家喬恩·默里(Jon J. Murray)、明尼蘇達州羅斯維爾學校負責人勞埃德·尼爾森(Lloyd Nielsen)、視覺藝術家安·斯拉維特(Ann Slavit)等。中方代表團團長為中央音樂學院院長吳祖強,團員包括文化部教育司副司長王伯華、國家教委初教司副司長姬君式、北京舞蹈學院副院長李正一、中央美術學院副教授詹建俊、文化部干部呂正武、北京市中小學和幼兒園音樂教師等(見圖21)。除參會正式代表外,來自北京及周邊地區各教育機構的約30 名觀察員也出席了會議。68“Dialogue on U.S.-China Arts Education,” Us-China Arts Exchange Newsletter 3 (Summer 1983), pp. 1, 7-8.

圖20 吳祖強與出席1982 年首次美中藝術教育會議的部分中美代表

圖21 吳祖強、拜爾斯(左三)、默里(右四)和埃里克森(右一)與北京幼兒園的學生一起即興創作音樂

洛克菲勒兄弟基金會對此次會議的成功舉辦非常滿意。但是為了確保能繼續得到該基金會的支持,周文中在1983 年3 月訪華時特地與文化部領導約定,請他們出面安排洛克菲勒兄弟基金會執行委員會主席小大衛·洛克菲勒(David Rockefeller, Jr., 1941—)和戴安娜·洛克菲勒(Diana Rockefeller)來華考察。由于周文中的機智運作,洛克菲勒在結束了1983 年5 月在北京、西安、上海和廣州為期3 周的訪問后,決定繼續提供24 萬美金來支持一項為期3 年(最終拓展為6 年)的中美普通藝術教育交換項目。69“Dialogue on U.S.-China Arts Education,” Us-China Arts Exchange Newsletter 3 (Summer 1983), p. 7; “Arts Education,”Us-China Arts Exchange Newsletter 5 (Summer 1984), p. 1.此項目仍由“美中藝術交流中心”與哈佛大學研究生院“零點項目”合作實施,中方合作者為文化部和國家教育委員會。1984 年秋,由吳祖強、王伯華、姬君式和呂振武組成的高層中國藝術教育代表團到美國進行為期4 周的訪問活動,考察了紐約、波士頓、華盛頓特區、孟菲斯、新奧爾良、明尼阿波利斯和圣保羅的小學、中學和高等教育環境中的平均和高級藝術課程的藝術教育(見圖22)。70“Three-Year Arts Education Exchange Continues,” Us-China Arts Exchange Newsletter 6 (Summer 1986), pp. 1-4.

圖22 1984 年秋,吳祖強在明尼蘇達公學觀看高中學生管樂表演

圖23 周文中與1988 年7 月出席中美藝術教育交流總結會的中美雙方代表合影

按照中美雙邊協定,1985 年3 月,由周文中和哈佛大學教育研究生院教授兼哈佛“零點項目”主任霍華德·加德納率領、團員包括洛克菲勒兄弟基金會藝術教育基金部主任瓊斯和“交流中心”項目協調員華敏臻的美國藝術教育代表團訪華,對中國7 個城市(廣州、廈門、桂林、柳州、成都、西安、北京)的大中小學及幼兒藝術教育體系進行了全面系統的考察。71“Three-Year Arts Education Exchange Continues,” pp. 4, 9.

1986 年春,由中央音樂學院副院長于潤洋率領的中國音樂教育研究小組(團員包括上海音樂學院附中校長汝潔),應周文中邀請來美進行音樂教育考察活動。在這三個月里,由于“美中藝術交流中心的出色的工作,周文中教授的精心安排”,他們在紐約“重點考察了美國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紐約四所音樂院系和學校,即哥倫比亞大學音樂系、朱利亞學院音樂部、曼哈頓音樂學院和拉瓜迪亞藝術高中”,還到紐約城市大學的城市學院、霍瑞斯曼高中、洛克菲勒的普通藝術部以及設立在華盛頓郊區的美國全國音樂教師協會和音樂院校協會等機構進行了走訪。此外,于潤洋和汝潔還對美國其他州的一些著名的大學音樂系和音樂學院進行了訪問,如康涅狄格州的耶魯大學音樂系、西哈特福特公學、哈特音樂學院、哈佛大學音樂系、波士頓的新英格蘭音樂學院、費城柯蒂斯音樂學院、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音樂系。72于潤洋、汝潔:《美國專業音樂教育考察報告》,《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87 年第1 期,第7 頁。在哥倫比亞大學,于潤洋和汝潔就中國音樂教育作了專題演講。此外,“交流中心”還安排他們參加了許多校外的社交活動,如到美國的學者、藝術家、教師家中做客,去聽音樂會,觀看芭蕾劇和獲獎百老匯音樂劇《大河》和《四十二街》等。73“An Enduring Exchange,” Us-China Arts Exchange Newsletter 7 (Summer 1987), pp. 1, 5.

1986 年9 月,經“交流中心”推薦,中國國家教委派遣湖北天門實驗小學音樂教師兼任市音樂教研員朱則平和福建省中師音樂教師辛國鎏組成的二人藝術(音樂)教育考察小組赴美進行為期3 個月的藝術教育考察,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自成立以來首次由中央政府正式派遣中小學教師赴西方國家考察交流,周文中不僅對此次歷史性訪美的組織與策劃發揮了重大作用,對代表團在美國的具體訪問活動也竭盡全力。33 年后,此次事件的親歷者朱則平是這樣回憶周文中的:

1986 年9 月,我們在抵達紐約的第二天就見到了周文中教授,在第一次的交談中周教授就提醒我們:在美國中小學進行課堂內外的觀察時一定要注意美國音樂教育所突出的創造教育理念。他說:創造就是美國藝術教育的核心理念,美國學校藝術教育的主要目標就是培養學生的創造性。他表示他個人就是持這種理念的。在此后多次的學術研討中,周文中教授亦時常強調這個觀點?!诤竺娴目疾旖涣髦?,周文中先生特意安排我們考察了很多體現培養學生創造思維的項目,如哥倫比亞大學教育研究院著名爵士樂教育家博特·科洛維茲教授的爵士鋼琴教學法課程、茱莉亞音樂學院預科學校的黑人靈歌課程、紐約第84 公立小學的兒童集體作曲課、大都會歌劇院在布魯克林小學所做的歌劇創作表演課程,以及大量的奧爾夫、柯達伊、達爾克羅茲、綜合音樂感教學法課程。我們得以觀摩眾多體現以創造為核心價值的音樂課,這樣的考察安排實際上充分體現了周文中先生對于音樂教育創造性價值的看重?!?0 月下旬,當我們即將結束對紐約的考察交流轉往康涅狄克州交流訪問之際,周文中先生在紐約為我們舉辦了一個特別溫馨的送別派對,我們訪問過的一些紐約的大中小學的藝術教育專家、學者、普通教師代表出席了活動。在活動的高潮中,周先生分別贈送給我和辛國鎏先生每人三支豎笛(recorder)和一臺鋼片琴。我們倆高興地接過這珍貴的禮物,我知道周先生是希望我們回國后能夠推動國內的學校對學生開展“器樂化”的音樂教學?!芟壬粌H讓我們去考察學校的器樂教學,還特別安排我們到紐約布民代爾藝術中心去學習奧爾夫課程中的器樂演奏。因此,我們學習了豎笛和音條樂器的演奏與教學法。他還安排我們去聯合國國際學校專題考察了該校富有特色的豎笛普及與提高教學。74朱則平:《感悟周文中先生基礎音樂教育的“五道”理念—— 一名中美基礎藝術教育交流親歷者的回顧》,《課程教學研究》2019 年第8 期,第5、7 頁。

中美藝術教育交流總結會于1988 年7 月7日至10 日在紐約郊外塔里鎮(Tarrytown)的會議中心舉行。中方代表團由吳祖強任團長,成員有于潤洋、姬君式、呂正武、汝潔、侯令、王定基、趙詠梅和朱則平共8 人。美方參會成員包括“美中藝術交流中心”全體工作人員、參與過中美藝術教育交流項目到中國考察過的加德納夫婦、美國西北大學音樂教授班尼特·賴默(Bennett Reimer)、新英格蘭音樂學院音樂理論教授萊爾·戴維森(Lyle Davidson)、邁阿密大學美術學院芭芭拉·卡萊爾(Barbara Carisle)博士、哈佛大學歷史博士候選人卡爾瑪·韓倞(Carma Hinton)、波士頓學院心理學教授艾倫·溫納(Ellen Winner)等。此外,會議還邀請了華裔美籍學者胡昌度教授、鄭培凱博士為中國問題顧問。周文中和加德納共同主持了這次會議。會議的重點是總結和反思中美兩國自1982 年即開始的在普通學校藝術教育方面的交流情況。與會的兩國代表對過去6 年來兩國間的藝術教育交流所取得的成績都表示十分滿意,并認為今后應繼續推廣類似的交流活動。除藝術教育交流外,兩國代表還就“外來文化與原有文化的關系”“中國古代文人教育及美學思想”、藝術史、藝術美學等雙方都感興趣的話題進行了探討。除口頭發言外,會議還將與會代表提交給會議的報告印發,其中大部分的報告經更改后,由美國頗有盛譽的學刊《美育》(Journal of75“Conference on Arts Education Completes Three-year Exchange,” Us-China Arts Exchange Newsletter 9 (Fall 1990), pp. 3, 5.朱則平:《中美藝術教育交流總結會簡介》,《中國音樂教育》1989 年2 期,第38—39 頁。esthetic Education)于1989 年春季正式發表。75的加德納后來也專門就中國藝術教育寫過一本題為《開放思維:當代教育困境的中國啟示》的專著,1989 年在紐約出版。76Howard Gardner, To Open Minds: Chinese Clues to the Dilemma of Contemporary Education, New York: Basic Books, 1989.關于加德納及其中美藝術交流項目,參見楊應時:《中美藝術之比較——訪國際著名教育學家霍華德·加德納教授》,《藝術教育》2005 年第4 期,第14—15 頁。

猜你喜歡
藝術交流音樂藝術
陳秋梅:中外文化藝術交流的使者
柳寅澤,致力于促進中韓文化藝術交流
廉江市文聯參與高校藝術交流
紙的藝術
音樂
因藝術而生
藝術之手
民族聲樂
爆笑街頭藝術
音樂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