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藝術類創新融合人才培養課程實踐研究
——以實踐教學模塊構建為例

2024-01-12 02:35馮利源劉暢高精苑
湖南包裝 2023年6期
關鍵詞:育人模塊融合

馮利源 劉暢 高精苑

(大連大學美術學院,遼寧 大連 130021)

創新融合人才培養,是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國辦發〔2015〕36號)和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國辦發〔2017〕95號)精神,依靠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開展的一種高質量人才創新培養模式。

產教融合是指社會企業和高等院校間在各自發展需求的基礎上相互合作[1]。創新融合人才要以研究人才培養,實現優秀成果轉化,探索未來新文科體系下,高校藝術學領域新文科創新融合實踐人才教學改革對提升高校人才培養質量為前提。實現實用型、復合型和緊缺型人才的最大化應用,促進優質畢業生高質量就業,搭建高校藝術學人才培養對于前沿科技應用、產教融合、教學與科研的深度合作,形成“專業化”與“定向式”一體化培養。

教師是否具有創新精神、創新理念和創新動力,是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決定性因素[2]。對于高校藝術類創新融合人才培養實踐性課程模塊的建設,是提升創新融合人才培養的關鍵所在。文章擬通過研究實踐教學模塊中課程建設意義、教學改革思路、教學課程設計以及可拓展的實踐性路徑為線索,進行針對性的分析和論證,以構建對于高校藝術類創新融合人才培養具有實際應用價值的課程模塊體系。

1 實踐課程建設的意義

課程建設以科學的理論分析體系為基礎,以實踐操作為核心,將課程內容、課程實施方法等有機組合起來,建立聯合培養的育人模式。從人才培養的背景與特征中建立合作框架,探討育人范式,從育人機制、教學模式與方法、課程結構與設置、實踐教學和人力資源反饋等方面,實現系統性、科學性和有效的對接,通過校內外多種實踐活動,了解產業業態、企業文化和職業要求,增強研究生應用知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3],具體建設意義如下。

1.1 以聯合培養為模式,完善多元化實踐課程教學體驗

通過實施有效的“課堂+實踐”教學合作聯合培養模式,解決藝術類人才培養過程中受到地域性和教學資源單一化的限制,以合作的人才培養方式,開展多種形式合作體驗,推動協同創新,探索新的研究范式,適應新的社會需求,滿足新形勢下教育、文化、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專門人才培養需要。

1.2 以政策為先導,精準架構育人實踐教學模式

在國家現行政策的指引下,論證并形成藝術教育、文化產業、創新驅動和相關產業人才需求方面,對創新高校藝術類創新融合實踐人才培養過程中的相關對策和建議。共同解決人才培養、產業發展、創新驅動和相關產業人才需求方面存在的主要制約問題和有待解決的方法。

1.3 以課程建設為框架,對接式提升實踐人才培養的質量

在實施“課堂+實踐”合作的目標方向下,以提升創意、傳播、體驗和生產為前提,聯合培養具有組織、協調和分析能力的高校藝術類創新融合實踐人才,以學科定位、課程體系、培養模式為導向,以OBE理念為指導修訂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大綱、優化課程體系、改革教學方法,建立企業兼職教師評聘機制,建設實踐教育基地,推進協同育人計劃,努力培養符合區域經濟發展需求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1.4 以國家“價值觀”為指引,提升課程核心的思想內涵

形成具有中國本土特色和價值觀的中國美術學科體系,構建具有社會效益和精神高度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價值觀”核心體系的職業素養,有效提升藝術類創新融合實踐人才的社會意識和文化內涵[4]。

2 實踐課程教學模塊分析

實踐課程的架構,從教學方面具體情況看,課程要求對于創新融合人才要具有專業覆蓋面廣、專業性實踐性強,有創新精神,能夠對接社會急需的專長,只有充分利用學科和資源優勢,緊緊圍繞地方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的需要,積極開展文化傳承、產教融合、服務社會的相關工作,以帶動科技成果的產生與轉化,這樣才能培育出創新融合人才。

2.1 教學模塊技術指標分析

課程所涉及的內容以科學的理論分析體系為基礎,以實踐操作為核心,將項目內容、項目實施方法、項目步驟有機組合起來,通過高校藝術類創新融合實踐人才培養教學改革進行理論與實踐分析,建立“課堂+實踐”聯合,從相互人才培養的背景與特征中建立項目合作框架,探討育人范式,從育人機制、教學模式與方法、課程結構與設置、實踐教學和人力資源反饋等方面,實現系統性、科學性和有效的對接,并從創新融合實踐人才培養的結果和質量進行技術研究分析,技術路線通過現狀分析、目標確定、計劃行動、標準設定和實施與反饋等實現,見表1。

表1 實踐教學技術指標分析列表

2.2 教學模塊實踐路徑分析

利用國家現行政策,對高校藝術學領域新文科創新融合實踐人才培養研究模式發展進行有效、合理的對策分析,調整課程設計,完善實踐教學和實踐創新,以學科交叉融合和科技驅動帶動文化藝術產業發展,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發現新的研究對象,探索新的研究范式,適應新的社會需求。通過實施有效的融合培養模式,解決高校藝術學領域新文科創新融合實踐人才培養過程中受到地域性和教學資源單一化的限定。

具體教學改革如下:課程通過教學計劃生成,教學模塊生成、展示平臺模塊生成、實施教學方案等4個方面進行系統、科學的分析。

2.2.1 路徑分析一:教學計劃分析

教學計劃是以適應社會發展為前提,力求體現時代精神,體現實踐教學理念,遵循培養人才發展的規律,以實現創新人才培養的目標為宗旨,讓課程模塊的實施成為實踐教學課程模塊構建特色的有效路徑之一。

課程教學的組合方式是以“課堂教學+實踐”教學“雙路徑”為模式,通過課堂教學模塊中對于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學習的掌握與運用,完成實踐教學中對于基礎理論知識的應用,針對性地掌握相關的知識點,做到理論與實踐的有效統一和結合。課堂教學的方式與傳統教學構建有所區別,強化利用好課堂上理論與實踐之間的互動關聯,平衡教師與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角色分配。課程以靈活性、多樣性、專業性及具有現代應用性的需要,建立具有多樣化學習方式的豐富體驗,把實踐教學中可模擬的操作環節和可情景化的教學體驗有效植入課堂教學中,通過實踐模擬的預操作,提升課堂教學效果與質量,有效應用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之間的差異性與互補性的教學體驗,參見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模塊現狀分析表(表2、表3)。

表2 課堂教學模塊現狀分析表

表3 實踐教學模塊現狀分析表

2.2.2 路徑分析二:教學模塊形態分析

教學模塊生成主要包括課程內容選擇依據模塊、課程內容組織方式模塊、課程設計模式模塊。課程內容選擇依據模塊的設定包含課程的目標、學生需求、興趣及身心發展水平、社會發展和科學文化知識4個方面,是體現教學設計育人目標的具體轉化,課程應反映育人目標的要求,學生需求會使學生產生學習的動力,并對課程內容的選擇起著指導的作用,教學實踐中事實、概念、原理、原則的發現和建立,才有依據可尋。

課程內容組織方式模塊包含傳統因素下的課程教學和創新性教學體驗。課程內容的組織形式是縱向組織(傳統)和橫向(創新)組織??v向組織又稱垂直組織、序列組織,即將各種課程要素按縱向的發展序列組織起來,強調學習者從已知到未知。橫向組織又稱水平組織,即將各種課程要素按橫向關系組織起來。課程內容水平組織的基本標準是整合性,即對所選出的各種課程要素,在承認差異的前提下,尋找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

課程設計模式模塊包含目標模式與過程模式,目標模式以目標為課程設計的基礎和核心,圍繞課程目標的確定及其實現、評價而進行課程設計的模式。課程內容的設定與課程框架的組織,要求從設定的教學目標中產生可評價的結果,結果的生成需要以課程目標為邏輯起點,從多角度、多元化的教學體驗中尋求具有創新的教學框架。

2.2.3 路徑分析三:教學實施狀態分析

以科學的理論分析體系為基礎,通過調查與研究高校藝術學領域新文科創新融合實踐人才教學改革相關背景與特征,確定作為新型人才輸出的高等藝術院校,在藝術類人才培養目標、教學模式與方法、課程結構與設置等方面的系統性、科學性及對于人才培養結果和質量的積極作用,具體分析如下:

(1)以課程模塊的設計對接,探討“專業化”與“定向式”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的可行性。教學流程包括調查與研究分析、科學的數據和“WICS”理論與實踐體系分析、設計教學體驗模塊、教學方案實施模塊以及專家論證和改進方案。

(2)以課程模塊的實施對接,依托校企合作,完善創新融合實踐平臺的建立,推動校外實習實踐、創新創業平臺與校內人才培養的聯動育人機制,完善制度,形成切實可行的就業促進機制,以項目為依托,充分發揮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協同產教、校企聯合,開展人才培養與產業發展、團隊建設、實習實踐與就業創業平臺研究,深化互利合作和流程再造,發揮創新創業教育優勢,研究應用型教育人才的培養機制,完善高校藝術學領域新文科創新融合實踐人才培養的體系模式。

(3)以課程模塊的技術路線對接,針對性設計實踐培養單位對于學生實習與就業潛質能力的課程模塊,以科學的理論分析體系為基礎,以研究假設為核心,將研究內容、研究方法、研究步驟有機組合起來,通過調查與研究,對新文科背景下高校藝術學領域新文科創新融合實踐人才教學改革,進行理論與實踐分析,從相關背景與特征中建立研究框架,研究發展規律,從育人機制、教學模式與方法、課程結構與設置等方面,系統、科學地對高校藝術學領域新文科創新融合實踐人才培養結果和質量進行技術研究,技術路線有現狀分析、目標確定、計劃行動、標準設定和實施與反饋構成,技術路線示意見圖1。

圖1 技術路線示意圖。

3 實踐課程教學模塊、教學活動設計與分析

3.1 教學活動體驗設計

實踐課程教學模塊教學活動設計包含互動式教學體驗與互評式教學體驗兩個部分?;邮浇虒W體驗主要針對課堂教學的實施與教學,以課前的自主研習,課堂的自主講授為體驗方向。

互動式教學體驗主要針對實踐教學中所產生實踐成果的評定與界定,通過課內與課外實踐參與者互動式教學體驗,需要教師在教學中要創造機會滿足學生自主、歸屬和勝任力的需求;發揮評價的診斷、強化、調節和教學作用,把互動性融入教學全過程。

互動教學體驗方式包含課內互動式教學體驗和課后互動式教學體驗。課內互動式教學體驗以多種教學方法體驗為教學策略,方法包含情境教學法、案例分析教學法和互動課堂教學系統應用法等,教學要求圍繞課程教學大綱,開展自我研習式訓練,確定講授主題,提出相關章節問題和合理運用教學策略方法,培養學生的概括抽象能力、分析與綜合能力、歸納與演繹能力為目標。課后互動式教學體驗以PBL教學體驗和課外“思維發展型”課堂等教學方式開展。PBL教學體驗即通過自評、組評、組間互評、教師學生互評,形成并發揮評價的診斷、強化、調節和教學作用,把評價融入教學全過程。課后互動式教學體驗主要通過課后安排自主學習任務,引導學生將課堂內的專業問題轉化成解決實踐問題的方案。

3.2 教學活動設計跟蹤分析

完善課程資源系統,以基本資源+拓展資源展示課程的進化,以拓展課程資源系統建設教學資源共享體系。教學要形成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一種協作關系,通過因材施教的方式,精準呈現出教學資源優化、教學分類指導和增加多元化體驗的教學形態。在針對性的育人指導構成中[5],對于課程中具有典型性的案例要及時梳理,通過案例教學、反思性教學、研討式教學、研究式教學、虛擬實踐教學以及網絡支持式教學等,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和提升學習效率。

教學效果評價原則是以科學的方法為指導,以學生課堂上教學實踐與課后自主學習的雙重考核為依據,重點在于通過考試激發視覺傳達專業學生對于課程學習的自主性認知,提升學生創造性設計實踐能力,具體評價原則見表4。

表4 實踐教學模塊現狀分析表

在提升教學手段的同時,注重教學質量,發展內涵式教學理念,滿足多樣化需求,應用現代教育技術豐富教學形式、提高教學效果。通過對混合式教學模式進行研究,將線上與線下教學結合,實現學生掌握知識、提升能力及發展思維的目的。

綜上所述,高校藝術類創新融合實踐人才培養實踐基地建設,是利用國家現行政策,深化對藝術領域科技應用、產教融合協同育人實踐方式的新認識。通過對高校藝術學領域新文科創新融合實踐人才培養研究模式進行有效、合理的對策分析,調整課程設計,完善實踐教學和實踐創新,以學科交叉融合和科技驅動帶動文化藝術產業發展,通過實施有效的融合培養模式,解決高校藝術學領域新文科創新融合實踐人才培養過程中受到地域性和教學資源單一化的限定,以開展多種形式合作體驗推動協同創新,緩解人才結構性短缺問題,提升學科建設水平和服務振興發展能力及人才培養質量,探索新的研究范式,適應新的社會需求,滿足新形勢下教育、文化、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創新融合實踐人才培養需要。

猜你喜歡
育人模塊融合
文化育人的多維審視
28通道收發處理模塊設計
“選修3—3”模塊的復習備考
育人鑄魂守初心 賡續前行譜新篇
村企黨建聯建融合共贏
融合菜
從創新出發,與高考數列相遇、融合
《融合》
“珠”育人
他們用“五招”育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