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民生態文明教育助推鄉村振興的內在機理與實施路向

2024-01-12 06:18姬君彩
安徽行政學院學報 2023年6期
關鍵詞:情懷文明農民

姬君彩,劉 晨

(1.南京林業大學 生物與環境學院,江蘇 南京 210037;2.合肥財經職業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安徽 合肥 230601)

一、引 言

黨的二十大對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出新要求、做出新部署,強調“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暢通城鄉要素流動”“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1]。生態文明作為人類社會一種全新的文明形態,它源于人們對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社會日益升級的環境風險、生態困境、文化危機和文明災難的道德反思[2]。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乎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高度,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指導,取得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歷史性偉大成就,開拓了生態文明建設理論和實踐的新境界[3]。

開展農民生態文明教育是鄉村振興和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工作,是以維護農民切身利益為宗旨,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的精神動力之源。農民生態文明教育的目的在于引導農民常懷尊重自然、感激自然和敬畏自然之心,自覺承擔起保護好農村自然環境的生態責任。農民生態文明教育涉及“人、自然、社會”三者間協調發展,既強調保護好“青山、綠水”的自然生態,又關注農民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4]。教育引導農民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農村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農村生態環境,讓群眾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讓自然生態美景永駐人間,還自然以寧靜、和諧、美麗[5]。

農民生態文明教育是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行動指南和根本遵循,依據生態學基本原理,按照生態文明教育內生規律,向農民宣傳生態文明思想,提高農民生態文明素養,培養農民擁有生態智慧、樹立生態文明價值觀。

二、農民生態文明教育助推鄉村振興的內在機理

農民生態文明教育,是基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際需要,對農民進行以“發展綠色生態農業、建設生態宜居農村、培育生態文化農民”為主要內容的教育。農民生態文明教育助推鄉村振興戰略內在機理闡釋框架如圖1所示。

圖1 農民生態文明教育助推鄉村振興內在機理闡釋框架

(一)發展綠色生態農業,助推鄉村產業振興

發展綠色生態農業是農民生態文明教育的基點,也是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前提,它涉及鄉村的可持續發展大計。鄉村產業振興層面的農民生態文明教育,是引導農民關注綠色低碳農業、積極參與鄉村生態治理體系現代化建設的重要舉措,也是衡量農業農村生態環境質量及農民生活幸福指數的重要參數[6]。近年來,我國鄉村發展迅猛,農民生活質量明顯提高,但是也存在區域內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等問題,嚴重影響了農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因此,農民生態文明教育要關注理論層面的生態文明思想認知和實踐層面的生態實踐行為培育,引導農民參與綠色生態農業生產,提高農村生態環境治理認知水平,培養農民生態思維,完善鄉村綠色農業產業體系,積極推動各項涉農法律制度貫徹落實,保護好鄉村生態環境,進一步推進鄉村產業振興。

(二)建設生態宜居農村,助推鄉村生態振興

優化鄉村生態環境是鄉村生態振興的著力點,鄉村生態振興層面的農民生態文明教育,同樣堅持以綠色、可持續發展為基調,倡導農民綠色低碳生活,加強農村環境問題綜合治理,注重農民生態實踐技能以及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培育,這些不但是生態文明教育的主要內容,也是農村綠色發展的必然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大會上指出:“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協同推進人民富裕、國家強盛、中國美麗?!保?]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必須促成農民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的習慣養成。這不僅有利于規范農民的日常行為,還能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綠色消費觀,營造鄉風文明的良好氛圍,為鄉村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提供重要支撐[8],最終實現農村經濟社會的綠色轉型,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因此,鄉村生態振興,既要強調保護好農村自然環境,也要重視社會生態系統平衡,為農民群眾創造良好的生產生活空間,提供賞心悅目的優美環境。

(三)培育生態文化農民,助推鄉村文化振興

培育生態文化農民是鄉村文化振興的重要一環。通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持續開展農村倫理道德培育和鄉村生態文明建設。注重傳播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傳授鄉村生態文化知識,培育鄉風文明的美好鄉村;改善農民精神風貌,使之擁有現代生態思維能力和生態文明價值觀,培養農民養成尊重自然、保護環境的習慣。農民生態文明教育,既重視改變現階段農民自身存在的生態觀念與環保意識淡薄現狀,也關注農村生態環境基礎設施不足的問題;既著眼于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提高,也重視農村生產關系協調。保護農村自然環境,關注農村社會和諧,引導農民積極投身于鄉村振興和農業強國建設,把“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新發展理念[9]連同農民生態文明價值觀融入鄉村振興和農業強國建設實踐。將鄉村生態安全融入農業農村生產和農民生活日常,推動實現農業生產模式、農民生活方式綠色轉型,助推鄉村文化振興。

以鄉村產業振興為基礎,實施農業生產綠色低碳轉型,加強農業面源污染綜合治理,讓生態綠色農業真正成為推進鄉村振興的基點。以生態振興為著力點,建立健全村“兩委”協同、農民參與,具有“自我教育、自我規范、自我服務”功能的鄉村社會生態治理體制。以文化振興為精神動力源,加強農村生態倫理道德和鄉村生態文化建設,培育具有鄉風文明、家風良好、民風純正,又體現濃郁時代特色的鄉村文化。

三、農民生態文明教育助推鄉村振興的邏輯思路

農民生態文明教育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六項原則”(1)為指導,遵循“生態文明思想認知教育——生態倫理道德情懷培育——鄉村生態振興實踐活動”的邏輯思路(見圖2),提高農民對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認知,培育農民生態文明建設的道德情懷,提升現階段農民生態責任意識,推動農民積極參與鄉村生態振興實踐,實現“農民富”與“生態美”的有機統一。

圖2 農民生態文明教育助推鄉村振興的邏輯思路

(一)生態文明思想認知教育:助推農村鄉風文明之源

農民生態文明思想認知教育是農民自我生態道德情懷升華的前提,也是生態行為和生態責任擔當的前奏,它包括農民對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等方面的認知?,F階段,農民生態文明教育是從包括農業、農村和農民在內的鄉村生態系統出發,關注的對象不僅涉及自然環境,還包括鄉村社會生態格局的構建。事實上,鄉村社會生態系統中,農民均等地享有自然環境賦予的相應權益,這種平等公正的自然權益體現在當代農民與子孫后代之間的利益關系上?,F階段依然存在有些農民過度消耗和濫用自然資源現象,導致農村存在以土地利用為核心的生態安全隱患,在損害當代人利益的同時,也損害了子孫后代的生存發展權。農民生態文明教育的目的在于不危害他人以及后代人生存權益的前提下,充分發展自我,以高度的道德情懷和公平意識,協調各方關系、化解各種矛盾,為解決好“三農”問題、助力鄉村振興、加快農業強國和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做好鋪墊。

因此,農民生態文明思想認知教育,是在農業生產實踐中促進農民與農村自然環境、社會生態協調發展的基本前提。隨著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以鄉村土地利用為核心的生態安全問題日益顯現。在開展農民生態文明教育過程中,強調建立系統科學的生態文明知識體系,使農民認識到農村自然、經濟、政治、文化、科技發展的系統性和整體性。鄉村生態振興不僅要關注農村自然環境,更要重視農村經濟、政治、文化、科學技術和生態環境統籌發展。

(二)生態倫理道德情懷培育:助推農村治理有效之要

農民生態倫理道德情懷培育是聯結生態文明思想認知與鄉村振興實踐的紐帶,教育農民“在處理代內、代際和農村自然物種關系中對善的自覺選擇和對惡的自覺摒棄”[10]。喚醒農民與農村自然環境、社會生態以及農民之間和諧共生的道德情懷,幫助農民樹立正確的生態文明觀念、進行生態文明實踐,使生態文明思想內化為農民的一種自覺行為。為此,農民生態文明教育需要喚起鄉村基層政府和社會各單位、各部門、各成員的生態責任意識,引導農民正確認識和糾正自己思想觀點中的錯誤,擺正自我位置,以生態道德情懷激發自身生態智慧和鄉村振興中的生態責任意識。

比如,在鄉村基層政府生態環境保護政策宣傳中,農民專業合作社經營管理者意識到生產經營過程中不能為了提高企業利潤而污染農村自然環境、侵害農民公共安全利益、超限度消耗農村自然資源,這些皆屬于生態情境的道德情懷。這種生態情境的責任感無疑需要進一步強化,不僅要在感性上實現情感整合,還需在農業農村生產實踐中運用生態思維來解讀情境或行為的意義,這是對農民生態文明思想認知教育的有益補充,由此產生的生態道德情懷將更加持久、更為深刻,最終形成穩定的生態責任意識,并成為農民心中強大的力量源泉。

(三)鄉村生態振興實踐行動:助推農村生態宜居之策

農民鄉村生態振興實踐行動是對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認知和生態倫理道德情懷的具體表現,自覺的鄉村生態振興實踐是促進農民與農村自然環境、農民之間、農民與鄉村社會和諧共生的有效途徑。在農村生產生活中,農民的生態文明思想認知、生態倫理道德情懷與鄉村生態振興實踐并不總是同步的,農民對生態文明思想認知和生態倫理道德情懷可以引導和激發農民參與鄉村生態振興實踐的積極性,但并不一定能轉化為生態實踐的動力。農民生態文明教育,必須重視農民鄉村振興實踐行動。

農民鄉村生態振興實踐行動是基于生態文明思想認知和生態倫理道德情懷形成的處理與農村自然環境、農村生態社會關系的行為方式,能體現農民綠色發展的生態意識。農民的鄉村生態振興實踐表現為盲目和自覺兩種形式,前者具有偶然性、被動性、盲目性,后者具有主動性和自覺性[11]?,F階段鄉村生態振興中,為實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钡目傄?,政府倡導農村推動“廁所革命”(2)和“垃圾分類”(見表1)等,農民進行旱廁改水廁、垃圾分類等就屬于由外在刺激所引發的生態實踐行為。農民在農業生產中種植綠色無公害的糧食、生活垃圾分類、植樹造林、退耕還林、退牧還草、退田還湖等,均屬于農民生態振興實踐行動的自覺行為。

表1 南京市農村生活垃圾分類

續表1

總之,廣泛開展農民生態文明教育,進行鄉村生態振興實踐不是農民生態文明教育的終點,必須貫穿始終。一方面,農民生態文明教育是在農業農村生產、農民生活實踐中進行的。通過農業農村生產生活實踐,使農民在與農村自然環境、社會生態系統互動中深化生態文明思想認知、強化生態倫理道德情懷、增強鄉村生態振興實踐能力。另一方面,農民鄉村生態振興實踐成果是衡量教育效果的重要標桿。

四、農民生態文明教育助推鄉村振興的實施路向

面對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新形勢、新任務、新挑戰,積極尋求凝聚學校、家庭和社會協同教育的合力,注重農民生態倫理道德情懷體驗,建構鄉村生態文明價值體系,探索出一條農民生態文明教育助推鄉村振興的奮進之路,見表2所列。

表2 生態文明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比較

(一)凝聚家庭學校社會協同教育合力

農民對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認知是生態文明教育的前提,生態文明相關知識獲取、相關技能培訓和生態文明價值觀確立應同步展開。建立起家庭、學校和社會三位一體的協同教育體系,是農民生態文明教育的重要舉措。借助家庭、學校和社會教育的各自優勢,充分運用現代教育手段和方法,形成協同育人合力。在家庭道德教育、學校知識教育和社會實踐教育中融入生態文明知識,不斷優化教育內容,讓農民能夠全方位、全過程學習領悟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化對生態文明建設基本內涵、主要內容和時代價值的理解。同時,促進不同層次、不同類型學校的生態文明教育互聯互通,輔以校內生態文明知識的系統學習和校外宣傳引導、校園生態文化傳授與校外社會實踐感悟,普及生態文化常識、宣傳生態政策法規,樹立農民生態文明價值觀,培養農民生態智慧。

生態文明家庭教育、社會教育是學校生態文明教育的基礎和實踐平臺,也是助力農民生態意識和生態文明觀念提升的重要途徑,可以彌補學校教育的不足,能更具體更生動地引領農民對諸如鄉村土地利用生態安全等問題的認識,推動農村自然生態和以農民為中心的鄉村生態社會協調、可持續發展,并把這種觀念融入到農民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家庭教育是農民的自我生態文明教育,具有“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比如,農村的“廁所革命”“垃圾分類”等實踐,不但能幫助農民養成綠色生活方式,還可以鞏固和強化農民子女生態文明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效果。同時,生態文明社會教育也起到催化助推作用,通過鄉村基層政府、企事業單位、公眾傳媒等共同參與,充分利用好廣播電視、大數據互聯網絡、報紙傳媒等多種形式來宣傳、引導鄉村振興,對農村典型生態環保案例宣傳報道,在潛移默化中助推農民生態文明價值觀形成,從而助推鄉村振興。

(二)注重農民生態倫理道德情懷體驗

農民生態文明教育是一種具有社會責任感的倫理道德情懷教育,旨在培育農民理解生態倫理道德情懷,注重農民生態倫理道德情懷體驗,強化農民對生態責任的情懷認同。情懷體驗源于農民的生活感悟和農村現實境況。將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與鄉村振興實踐相結合,可以幫助農民深化對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認知和生態文明價值觀認同,做新時代生態公民,充分尊重現代人或當代人的權利、尊重后代人或未來人和其他自然物種權利,給予其他生物和自然環境充分的道德關懷[12]。

農民生態文明教育,還可以通過開展農村戶外生態實踐體驗活動,創作教育與娛樂相結合的生態文明作品、生態文化產品等,幫助農民在生態實踐中樹立崇尚農村自然、熱愛農業生態的道德情操,滿足農民生態文明教育目標向自身發展需要轉變,形成穩定的農村生態文明價值體系。在當前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中,鄉村振興的情懷體驗應進一步拓展思路,在更廣泛的生態安全問題上,對農民與農業農村的關系進行深入思考。充分利用能引起廣泛關注的農業農村生態安全實例,教育農民形成“尊重自然、善待生命”的生態責任感[13]。比如對糧食安全、食品安全等問題的思考,對農村土地規劃利用不當引起生態安全問題的關注等,由此形成豐富而又真切的生態倫理道德情懷體驗。通過道德情懷與生態倫理相結合的生態文明教育,促使農民擁有生態責任感,避免為了自身利益而損害他人利益、公共利益以及任意破壞農村自然環境來獲取自我滿足。

(三)建構鄉村生態文明價值體系

農民生態文明教育的最終目的在于引導農民掌握生態文明知識,樹立生態文明觀念,并將其內化為自身的生態思維能力,外化為穩定的生態文明行為習慣,實現生態文明理念的認知與行為統一。對農民生態文明教育而言,鄉村生態振興實踐本身就是一種有益的生態文明體驗,蘊含著豐富的生態文明教育內容,也是一個追求生態文明知識與鄉村振興實踐相統一的過程。農民個體只有通過鄉村生態振興實踐和參與綠色生產生活體驗,才能獲得對鄉村生態振興最直觀的感受。

農民生態文明教育必須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方法,通過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輔以大眾傳媒宣傳,培養農民節儉生活、合理消費的習慣,提高農民群眾的綠色意識。此外,鄉村基層政府、企事業單位也要積極參與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為主題的生態文明建設實踐。徹底扭轉以“經濟為中心”的傳統發展模式,努力探索和創新農業農村生產生活中低能耗、高環保的技術和產業,形成“以生態為中心”的綠色發展模式,提高農業農村資源利用率,降低農村地區的自然環境污染和社會生態破壞程度。因此,開展農民生態文明教育,提供更多的鄉村振興實踐機會,通過積極引導和行動規范,引領農民參與到豐富多彩的鄉村振興實踐中去,在實踐中獲得鄉村振興的真情實感,從而加強生態文明價值體系建設,推動鄉村社會高質量發展。

五、結 語

農民生態文明教育以解決“三農”問題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為旨歸,積極營造生態宜居環境和鄉村生態振興氛圍。一方面,將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與農村生產生活實踐相結合,遵循新時代鄉村振興和綠色發展路徑,倡導人民群眾養成綠色生產、生活習慣[15],堅決摒棄“先污染后治理,邊治理邊污染”的發展模式。另一方面,引導農民參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活動,滿足他們對改善農村生活的渴望和追求。堅持從農民最關心的問題出發,積極推動生態振興的各項工作開展,扎扎實實將農業農村農民生態主題實踐活動落到實處。積極開展農村基層黨員綠化林、生態田園建設,以及扶貧扶智工程、社會生態調查、綠色環保宣講等各種有益的生態實踐活動,幫助農民養成良好的生態行為習慣、形成生態思維、培養生態責任,擁有參與鄉村振興和農業強國建設的認知能力和行為能力,將農業農村現代化不斷推向前進。

注 釋:

(1)“六項原則”即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堅持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堅持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堅持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

(2)“廁所革命”是指對發展中國家的廁所進行改造的一項舉措,最早由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提出。廁所是衡量文明的重要標志,改善廁所衛生狀況直接關系到這些國家人民的健康和環境狀況。

猜你喜歡
情懷文明農民
請文明演繹
農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鈣與您同在
饸饹面“貸”富農民
贛鄱情懷
民有呼我有應 “剛”與“柔”中顯情懷
漫說文明
對不文明說“不”
文明歌
“五老”情懷
“五老”以“三用”關愛青年農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