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內華裔美國文學研究知識圖譜分析(1990—2021)
——基于中國知網546篇研究文獻的考量

2024-01-12 07:03王力鵬吳筱萱
廣西教育學院學報 2023年4期
關鍵詞:族裔華裔圖譜

王力鵬,吳筱萱

(廣西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廣西 南寧 530023)

華裔美國文學是美國少數族裔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廣大華裔美國作家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近幾十年來,中國大陸華裔美國文學研究發展迅速,出現了大量研究成果。隨著大數據技術的發展,知識圖譜軟件為文獻梳理工作提供了快速便捷的定量分析方法,能夠從海量文獻中提取關鍵信息進行可視化分析,將一個知識領域的演進歷程集中展現在網絡圖譜上[1]。為了在整體上厘清中國大陸學界對華裔美國文學研究的基本狀況和特點、存在的問題及未來的發展方向,本文運用CiteSpace 知識圖譜軟件,對中國知網刊載的華裔美國文學研究的文獻進行梳理、分析和呈現,嘗試對華裔美國文學研究的熱點主題進行定量和定性考察。

一、研究的數據與方法

(一)研究數據

吳冰對Chinese American Literature 的中文譯名進行了討論與界定,認為在國內“華裔美國文學”和“美國華裔文學”兩種用法都有贊同者,兩種譯法也各有其道理[2]。為了準確全面檢索到研究文獻,在中國知網高級檢索界面輸入“華裔美國文學”或“美國華裔文學”進行主題檢索,檢索時間為1990 年至2021 年(數據截至2021 年12 月31 日),共檢索到中文核心及CSSCI 來源期刊論文293 篇,博士論文25 篇,碩士論文228篇,用Refwork 格式導出,導入CiteSpace 繪制知識圖譜。

(二)研究方法

借助陳超美博士研發的CiteSpace 軟件,對從中國知網檢索到的文獻題錄數據進行運算,從論文作者、研究機構、關鍵詞共現等方面繪制知識圖譜,借助該軟件統計各年中文核心期刊以“華裔美國文學”為主題的發文量,梳理研究主題,探尋華裔美國文學研究的特點和趨勢。

二、研究文獻分析

(一)發文數量的變化

通過對1990—2021 年華裔美國文學主題論文在中文核心及CSSCI 來源期刊論文以及同時段發表的博士、碩士論文的發文量統計(見圖1),整體把握該領域研究的發文變化趨勢。

圖1 發文量變化趨勢

總體來看,在1990—2000 年間,以“華裔美國文學”為主題的核心期刊及碩博士論文發文量并不多。進入21 世紀以后,這一主題的論文發文量迅速增加,自2005 年之后發文量有所起伏但一直維持在較高的數量,直到2017 年以后,發文量才開始顯現出下降的趨勢。由此可見,中國大陸華裔美國文學研究在進入21 世紀之后迅速形成了蔚然之勢[3],成為國內外國文學研究領域的熱點。

(二)高被引文章及作者分析

從論文被引次數對論文作者進行分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高影響力作者的科研水平和學術影響力。表1 是1990 至2021 年中文核心及CSSCI 來源期刊中“華裔美國文學”研究排名前10 名的高被引核心論文。從表中可知,這些論文的被引次數均在70 次以上。其中,被引次數最高的是張子清的《與亞裔美國文學共生共榮的華裔美國文學》(223 次),然后是程安民(144次),張沖(110 次)等學者的論文,表明這些成果具有較強的借鑒性和引導性,同時說明在該領域,對華裔美國文學歷時發展的研究,以及從族裔文化身份角度探討華裔作家文學作品是研究的熱點方向,更多偏向宏觀方面。

表1 國內華裔美國文學研究高被引信息表(1990—2021)

將中文核心及CSSCI 來源期刊論文作者信息導入CiteSpace,可以得出華裔美國文學研究作者網絡共現知識圖譜(見圖2)。此圖譜可以清晰得反映“華裔美國文學”研究領域的作者情況及作者之間的合作情況。由圖中可知,作者節點(N)有229個,說明“華裔美國文學”的研究學者已經具備一定規模,圖中作者名字的大小表述發文量的比重;連線(E)只有44條,合作網絡密度(Density)非常低,僅為0.0017,表明作者之間缺少合作交流,研究多為孤立研究。

圖2 作者合作網絡圖譜

(三)研究熱點分析

論文的關鍵詞是對文章核心內容的提煉,體現了論文的研究方向,如果一篇文獻的關鍵詞或主題詞在其所屬領域文獻中反復出現,則表明該關鍵詞或主題詞所表征的研究主題是該領域的研究熱點[4]。本文使用CiteSpace 軟件繪制1990—2021年CSSCI源刊論文,中文核心期刊論文及碩博論文的關鍵詞共現圖譜,呈現我國華裔美國文學研究領域的熱點主題。

在CiteSpace 中,將Node Types 設為Key Word,Years Per Slice 設為1,Top N 設為50,選取在每個時間分區內出現頻率最高的50 個關鍵詞,得到節點數(N)為437,連線數(E)為716 的關鍵詞共現圖譜(圖3)。在圖3 中,一個節點代表一個關鍵詞,關鍵詞出現的頻次與節點的大小成正比,節點之間的連線表示關鍵詞之間的共現關系。

圖3 華裔美國文學關鍵詞共現圖譜

表2 列出圖3 中出現頻率最高的20 個關鍵詞,頻次是關鍵詞出現的次數,中心性表現此關鍵詞在所有關鍵詞中的地位。通常一個關鍵詞的出現頻次較高,其中心性也不會太低,因為出現的次數越多,跟其他關鍵詞共現的可能也就越高。頻次和中心性并非正相關。如表2 中,出現頻次最高的關鍵詞為“譚恩美”,其中心性為就低于頻次排第二位的“湯亭亭”許多。所以,觀察研究熱點,除了看關鍵詞頻,還有看關鍵詞中心性。一般認為,中心性大于0.10,說明此關鍵詞為研究熱點[5]。

表2 華裔美國文學研究前20個高頻關鍵詞

結合圖表可以發現,華裔美國文學研究關注的重點比較穩定,幾乎所有高頻詞都出現在2010 年之前。通過分析,發現1990—2021 華裔美國文學研究熱點主題大致分為五類,分別為:代表性作家:“湯亭亭”“譚恩美”“任璧蓮”“伍慧明”等;族裔身份:“文化身份”“身份”“身份認同”“華裔作家”等;后殖民研究:“東方主義”“他者”“多元文化”等;女性主義:“母女關系”“華裔女性”等;跨文化研究:“中國文化”“中國形象”“文化認同”等。

1.華裔美國文學研究關注的作家依然集中在少數幾位。其中,最受學者關注的是湯亭亭(Maxine Hong Kingston)和譚恩美(Amy Tan)。在關鍵詞共現圖譜中,“譚恩美”的頻次為49,中心性為0.19,“湯亭亭”的頻次為46,中心性為0.31,遠高于其他關鍵詞。高中心性說明這兩個關鍵詞在該研究領域中處于比較核心的位置,具有較強的影響其他關鍵詞共現的能力,簡單地說,就是這一網絡中的許多節點都與這兩個關鍵詞存在聯系,都需通過他們實現關鍵詞共現[6]。此外,任璧蓮(Gish Jen)和伍慧明(Fae Myenne Ng)也是國內學者較為關注的作家。國內學者從文化身份、女性主義、族裔性、敘事等方面對這些作家的代表作品進行了探討。

2.在族裔身份方面,“文化身份”的頻次為34,中心性為0.14;“身份認同”的頻次為9,中心性為0.02;“身份”的頻次為8,中心性為0;“族裔性”的頻次為7,中心性為0.06;在“身份”主題下,華裔美國文學研究主要關注的主要是華裔作為少數族裔,在美國主流社會下的文化身份認同建構和認同問題。

3.在后殖民研究方面,“東方主義”的頻次為17,中心性為0.07;“他者”的頻次為7,中心性為0.02;作為西方主流社會中的“他者”,湯亭亭、譚恩美等華裔作家在西方主流話語當中以書寫中國母親/父親、唐人街的風土人情和中國文化而出名,其身份、所處的環境和時代背景的特殊性與復雜性,使得她們的作品打上了“東方主義”的印記[7]。從東方主義的角度對華裔美國文學中的身份和文化政治進行解讀,分析美國華裔作家對“東方主義”的建構、解構和超越,一直是華裔美國文學研究的重要話題。

4.“母女關系”的頻次為7,中心性為0.01;“華裔女性”的頻次為7,中心性為0.02;可見,母女關系是當代華裔美國女作家的一個熱門話題[8]。女性主義視角是華裔美國文學研究的重要角度,該領域最受關注的作家譚恩美、湯亭亭、任璧蓮和伍慧明皆為女性,因此從女性主義的角度對其作品進行分析也是應有之義。

5.“中國文化”的頻次為16,中心性為0.05,“中國形象”的頻次為7,中心性為0.01;華裔美國文學的跨文化研究主要探討華裔作家利用中西方雙重文化資源,在西方語境下對中國文化符號的改寫和嫁接,以及因此而呈現出“中國形象”。作為最受研究者關注的美國華裔作家,湯亭亭的寫作最鮮明的特征是將中國文化大規模地移植進英語的文本,形成一種前所未有的跨文化書寫[9]。

從關鍵詞共現圖譜可以看出,在國內華裔美國文學研究中,研究的對象主要還是集中在湯亭亭和譚恩美等少數作家的代表作上,對其他作家關注較少[3]。在研究視角上,主要還是從文化研究的角度切入。孫勝忠曾經提出國內華裔美國文學研究中存在“唯文化批評”的現象,認為其研究視野主要局限在文化批評的范疇之內[10],從關鍵詞共現圖譜展示的情況看,確實有一定道理。

(四)研究演變分析

突現詞是指短時間內頻次出現較大變化的關鍵詞,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研究主題的發展趨勢[11]。使用CiteSpace軟件,對華裔美國文學研究關鍵詞共現圖譜進行突現分析,可以得到關鍵詞突現圖譜(見圖4)。

圖4 華裔美國文學關鍵詞突現圖譜(1990-2021)

對圖4 進行分析可知,1992—1998 年,從CSSCI 及中文核心來源刊物及碩博士論文檢索中,僅有“華裔作家”及“美籍華裔”兩個突現關鍵詞。這正說明,在中國大陸,由于地理上、社會文化上的差異和書刊流通領域的滯后,華裔美國文學研究起步較晚[12]。2001年以后,華裔美國文學研究迅速升溫,“多元文化”“族裔性”“身份認同”“離散”“文化沖突”“中國形象”等突現值較高的關鍵詞體現了中國大陸學界在華裔美國文學研究的主要注意力在意識形態方面,側重從族裔性、文化沖突,文化身份等角度展開。2010 年以后,突現值較高且跟其他關鍵詞無意義重復的關鍵詞為“哈金”“湯亭亭”“伍慧明”和“伍綺詩”,都是具體的作家名??梢?,2010年以后,華裔美國文學研究開始將更多的目光投向了具體的作家。不過,受關注的依然是少數幾位美國主流社會已經認可了的華裔作家。

三、結語

本文借助知識圖譜工具CiteSpace,基于中國知網數據對國內華裔美國文學研究現狀進行分析研究,從發文量的歷時變化、高被引文獻分析、作者網絡共現、關鍵詞共現幾個方面呈現1990—2021 年國內華裔美國文學研究的基本態勢。本文發現,從發文量變化上看,華裔美國文學在國內起步較晚,在20 世紀90 年代發文量較低,進入21 世紀后這一領域的研究迅速發展,發文量劇增,成為外國文學研究的一大熱點;從高被引文章方面看,族裔、文化身份,中美文化沖突與融合的題材更具有影響力;從作者情況看,研究多為獨立研究,作者之間的合作有待加強;從關鍵詞共現情況看,華裔美國文學研究的對象主要還是集中在湯亭亭、譚恩美、任璧蓮和伍慧明等幾個少數作家的作品,研究對象高度集中,對其他華裔作者的作品關注不夠,研究的角度也大多從文化研究的角度切入,對作品本身的文學性、藝術性的探討較少。從關鍵詞突現情況看,研究的熱點主要還是集中在意識形態、文化批評等方面,對具體作家的關注也依然在少數幾位美國主流社會已經認可了的華裔作家。

在華裔美國文學研究領域,大陸研究者似乎“總是渴望找尋更多作為華裔美國人在文學書寫中的共性,諸如對中華文化傳統的繼承,對中、西文化沖突的表現等”[13]。一些學者關注到了這一問題,呼吁華裔美國文學研究應該“還文學批評的本來面目”,走出“唯文化批評”的誤區[10]。但是,目前通過知識圖譜分析來看,“文化批評”為主的傾向并未改變。研究對象高度集中的局面依然存在。如何進一步擴展華裔美國文學研究的研究視角和研究對象,進一步關注作品的文學性,發掘出更深刻、更廣泛的研究內涵,是該研究領域是否能健康、長遠發展的重大課題。

猜你喜歡
族裔華裔圖譜
多措并舉加強和改進華裔新生代工作
讓中華文化在海外華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陶欣伯:熠熠生輝的華裔實業家
繪一張成長圖譜
王贛駿:首位華裔太空人
“英國多族裔未來”理念:緣起、困境及其理論啟示
族裔性的空間建構:《拉羅斯》的敘事策略
補腎強身片UPLC指紋圖譜
主動對接你思維的知識圖譜
祖籍國與離散族裔的關系:比較與理論的視角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