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學生非正常死亡“五維協同”預判預防機制研究

2024-01-12 06:18
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學報 2023年6期
關鍵詞:預判輔導員心理健康

田 艾

(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安全管理處,重慶 401331)

大學生非正常死亡事件的發生,不僅給學生家屬帶來巨大的痛苦,也會影響高校正常的教學和管理秩序,各高校除承受不必要的經濟損失外,聲譽也會受一定影響,甚至影響高校的安全穩定;從國家而言,在我國人口老齡化率不斷攀升的背景下,更是莫大的損失。數據統計顯示,截至2022 年底,全國60 歲以上老年人口已超過2.8 億人,占總人口的19.8%,較前一年增加0.9 個百分點[1]。作為高校教育工作者,理應責任在肩,用心守護每一個大學生的鮮活生命。

對于人類而言,生存是首當其沖的最基本的問題;對于個體的人而言,最基本的權利就是生存權?!胺钦K劳觥币辉~屬于學理概念,我國現行法律制度中,并未對非正常死亡給出明確定義,只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監獄法》第五十五條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執業醫師法》第二十九條、第三十七條中提及“非正常死亡”一詞,但未對其內涵作出界定。古有宋慈的《洗冤集錄》中有載:“囚及非理致死者,仍復驗?!保?]所謂“非理致死”具體指自縊、墜亡、溺亡、服毒、火死等,即非正常死亡。維基百科對非正常死亡的定義為由外部作用導致的死亡,包括火災、溺水等自然災難;或安全事故、醫療事故、交通事故、自殺、他殺、受傷害等人為事故致死。與之相對的正常死亡,則指由內在的健康原因導致的死亡,例如病死或老死[3]。

1 大學生非正常死亡的預判預防研究現狀

非正常死亡事件并非中國獨有,在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2023年世界衛生統計數據——監測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健康狀況》的報告中,2000-2019年期間,全球死亡率下降了20%,從每10萬人71.7人降至每10萬人57.4人。2019年,道路交通傷害造成的死亡占所有傷害死亡的29%,其次是自殺和跌倒(分別造成所有傷害死亡的16%)和他殺(占所有傷害死亡的11%)[4]。

目前,國外對非正常死亡的研究包括自殺的預防與干預、校園暴力的預防與干預以及對于某些意外死亡預防等方面的研究[5]。其中大學生自殺的預防和干預是主要研究方向之一。英國學生辦公室(OfS)表示:“學生的死亡很可能對大學社區產生重大影響。在自殺死亡的案例中,這種影響可能是深遠的?!保?]英國大學聯盟(University UK)主席史蒂夫·韋斯特教授表示,大學在學生心理健康方面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心理健康慈善機構Samaritans表示:“自殺死亡的人中,只有三分之一在死亡前一年接觸過專業心理健康服務機構”,但“通過及時、有效的干預措施,自殺是可以預防的”[6]。大學需要找到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的創新方法。確保安全的學校環境、加強積極行為和建立復原力是很好的起點。此外,學校需要更加重視對學生、家長和工作人員進行有關精神疾病的預警信號并做好應對措施。

中國社會的非正常死亡率和大學生的非正常死亡率呈雙降趨勢。這得益于政府部門、教育機構的高度重視,舉措得當。非正常死亡事件在高校中一直存在,但目前高校呈現出非正常死亡事件發生率下降,潛在自殺傾向和交通事故傷亡顯著增加的現象,潛在風險大,學界應積極開展實證研究,但現實情況是學界對該內容的研究興趣正大幅下降。根據《中國知網》論文檢索看,探討非正常死亡的相關論文、報道有759 篇,其中探討大學生非正常死亡的論文有73 篇,時間跨度從2001年10月-2022年10月,如圖1所示。面對大學生非正常死亡的預判預防的嚴峻形勢,還需要更多的有識之士參與、研究。

圖1 中國知網檢索非正常死亡論文發表量(2001-2022年)

2 大學生非正常死亡的特征、類型及成因

2.1 大學生非正常死亡的特征

相對于正常死亡,非正常死亡具有結果突發性、心理脆弱性、行為報復性三大特征。結果突發性指大學生非正常死亡結果的出現往往事發突然,毫無征兆,來不及防范,多數情況下只能進行非正常死亡事件的事后處置,但死亡的結果已無法挽回。心理脆弱性指在非正常死亡成因溯源中,往往是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方面引起。2022年美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數據統計顯示,25.7%的學生存在焦慮問題,17% 的學生把抑郁列為首要問題,其次是壓力(6.8%)、人際關系問題(6.3%)、創傷(4.4%)、家庭問題(4%)、人際關系問題功能(3%)和悲傷(3%)[7]。大學生在其人生成長軌跡中,因繁重的學業、家庭經濟條件差、父母缺乏關愛、同學的冷漠疏離甚至校園霸凌等原因引發心理問題并不斷加重,缺少應對挫折和困難的能力,脆弱敏感,導致在大學階段不堪心理重負而通過自殺等極端方式逃避問題。行為報復性指大學生因心理健康、情緒失控等原因,通過主動結束自己生命的極端方式,達到報復他人(父母、戀人、朋友)或社會的目的。

2.2 大學生非正常死亡的類型及成因

歸納非正常死亡的學理定義,可將非正常死亡分為自殺、自身原因致死、外界人為原因致死和自然災害致死四類。其中自殺行為在高校非正常死亡事件中占比最大,故自殺行為的預判預防是研究重點。部分學者將“大學生非正常死亡”的概念及分類擴充得過于寬泛,如楊振斌提出:“任何一位處于這樣20歲左右的人死亡都應視為非正常死亡,而不論其死亡的原因是什么?!保?]這其實不利于實證研究的開展。對大學生非正常死亡概念的界定和分類是為了更好地做好預判預防和處置工作,夯實高校安全穩定的根基,需要嚴謹得當。故在此將非正常死亡分為以下幾類。

2.1.1 自殺

是指個體在長期而復雜的心理活動作用下,自愿采取各種手段來結束自己生命的危險行為[9]。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中國從2000 年的每10 萬人死亡14.9 人下降到2019 年的每10 萬人死亡6.7 人,降比達122.4%,成效顯著。15~24 歲的青年階段,中國的自殺率為每10 萬人有4.26 人自殺[10]。吉林大學楊振斌經過統計數據分析,自殺是引發我國大學生非正常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已占大學生非正常死亡的47.2%[8]。2019 年江蘇省大學生非正常死亡事件中,學生自殺身亡比例占到高校學生非正常死亡的60%[11]。導致大學生出現自殺行為的誘因是多方面的,涵蓋心理疾病、父母矛盾、成長環境不佳、性格偏激、感情受挫、學業就業壓力、經濟困難、抗壓能力差等多種因素。研究表明大學生心理問題多發端于就讀大學前,自殺行為卻多見于大學校園內,令人痛心,也發人深省。

2.1.2 自身原因致死

一是因為自身隱疾原因,在正常的生活學習、體育運動中導致猝死;二是因為意外原因致死:如超速、酒駕、毒駕發生交通事故致死,溺水、煤氣或食物中毒、高墜、觸電、用火不當發生火災等意外原因所導致的死亡;三是因為大學生犯刑事案件而被合法剝奪生命。

2.1.3 外界人為原因致死

簡言之就是本人意志之外的因素導致的死亡,即大學生因安全事故、醫療事故、交通事故、高空墜物、他殺、故意傷害等人為事故致死。這其中,又以交通事故和他殺占比較大。

2.1.4 自然災害致死

因自然環境因素而引發死亡事件,包含地震、泥石流、海嘯、水災等自然災害。自然災害致死在大學生非正常死亡中占較小的比例,且非持續因素。

3 健全大學生非正常死亡的預判預防機制

現代漢語詞典中,所謂預判是預先判定的意思,是對即將到來的事進行主觀判斷。預防是指預先做好事物發展過程中可能出現偏離主觀預期軌道或客觀普遍規律的應對措施。在查閱的眾多文獻資料中多是從單一的心理、體育等層面提出大學生非正常死亡的預防對策,但對大學生的非正常死亡事件發生的預判預防,并非是某一個層面單獨發力就可以做好。要全維度考慮、綜合施策,方顯成效。根據教育部發布的《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安全教育及管理暫行規定》中關于高等學校學生安全管理,重在預防為主的要求,以大學生自殺為研究切入點,以“事前精準預防、事中應對得當”的思路,從心理、思政、法律、體育和美育五個層面探索構建大學生非正常死亡“五維協同”預防預判機制。

3.1 大學生非正常死亡的預防機制

3.1.1 健全心理教育,關愛學生心靈

一是心理健康教師隊伍建設。建立校級心理咨詢中心,配齊配強心理健康教師隊伍,這是心理健康教育專業性的必然要求,是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礎。二是建立心理健康“普篩+重點關注+高危跟進”三級服務管理。首先高校應在新生進校后立即開展心理健康篩查,實現全覆蓋,以避免新生軍訓期間因隱疾而導致猝死的情況發生。其次,針對普查結果,由心理咨詢中心教師和輔導員對重點群體開展心理訪談。最后,根據訪談結果建立重點關注學生心理健康檔案。輔導員密切關注重點學生,定期關懷。心理咨詢中心教師及輔導員要對重點關注學生群體里的高危學生做到持續“一對一”跟進關懷,通過催眠療法、沙箱療法、繪畫療法等一系列的方式開展一對多、一對一的心理治療,有的放矢開展心理危機干預,積極開展心理疏導、溝通交流,做到防患于未然,實現從源頭上降低學生非正常死亡的潛在風險。三是要健全“校、院、班、寢”四層級的心理育人工作機制,實現心理育人工作層級全覆蓋。通過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525心理健康節”、大學生成長論壇、心理健康系列講座、校園廣播等一系列的課程、活動的開展,傳遞心理健康知識,形成心理健康大環境,實現學生心理健康的心愿。四是定期開展輔導員、班主任心理健康知識培訓。鑒于高校不可能將輔導員隊伍一次配備到位,同時,輔導員客觀上也不可能上崗即為“全才”,關鍵之處在于要持續做好輔導員的心理學知識培訓,并盡可能確保輔導員隊伍的穩定性。采取每學期對全體輔導員和班主任開展不少于1次的心理咨詢師培訓和2次心理健康知識培訓,與心理咨詢中心專業老師一道,為學生提供專業、形式豐富的心理咨詢服務。五是進一步探索“校醫結合”轉介診療機制,推動“校醫共建”,幫助嚴重心理問題或疑似患有精神疾病的學生及時接受診斷和治療[12]。

3.1.2 思政法治共育,提供價值引導

高??蓪⒓t色思政教育與法治教育有機結合起來,讓大學生在紅色教育中感受革命先輩面對困難挫折時,勇往直前的斗爭精神。一是學管層面可建立起黨委學工部、二級學院、班級輔導員三級聯動機制,搭建起學生素質養成與拓展的數據記錄,集成、挖掘、分析的成長軌跡智能化監測與預警機制。二是探索“課堂教學+實踐教學+在線教學”的三位一體思想政治理論課、法治課教學模式,構建起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師生多維互動教學綜合體系,實現思政、法治課程線上教學全覆蓋。在法治教育中培養學生“夫法者,天下之準繩也,人主之度量也”的法治意識。三是以心理健康重點關注人群為主體,通過講座、論壇、先進事跡報告會等形式開展思政法治育人,將正能量播撒在學生心中。實施過程中,高校還要注意對該群體心理脆弱性、敏感性的保護。四是高校應進一步創新舉措,將學生家長納入普法教育,特別是對重點關注學生群體的父母,可通過云上家校會議、校園參訪座談等契機,有針對性地開展普法教育,普及涉校學生管理的法律知識和心理健康知識,進一步暢通家校溝通渠道,提升溝通實效。

3.1.3 體教融合共生,健全學生人格

抑郁癥患者是大學生自殺群體的“主力軍”。研究表明,體育鍛煉已被證明是一種新的聯合治療抑郁癥的方法。它既可以作為治療抑郁癥的單一有效方法,也可以作為增強抗抑郁藥物及心理治療效果的輔助方法,已有研究證明,運動與藥物治療或者心理治療相結合,可以有效地減輕抑郁癥狀、防止抑郁復發,促進患者的社會功能的恢復、減輕病恥感;同時由于運動的低花費、方便性、耐受性良好等因素在抑郁癥標準治療中實施循證運動治療模塊是可行的[13]。依據患者自身情況選擇適宜的運動鍛煉方式,以有氧運動為主,包括小球類(羽毛球、乒乓球)、慢跑、跳舞、散步、太極拳、瑜伽等;在循序漸進的原則下,保證運動強度、運動頻率、持續時間。運動干預組相比常規治療組患者在抑郁、焦慮、偏執、強迫癥狀、精神病性、人際關系敏感方面均有明顯改善[14]。國外學者Jayakody開展的一項系統綜述研究中,對根據8 項隨機對照實驗設計的運動干預方法對焦慮癥障礙的影響研究進行了解析,結果表明運動的干預能使個體焦慮癥狀得到了明顯的緩解,運動項目涉及籃球、網球、慢跑等有氧運動,同時還涵蓋了抗阻練習、舉重等無氧運動[15]。

每次50 分鐘左右的慢跑,抑郁癥患者癥狀會顯著減輕,情緒得到改善。長期堅持慢跑有助于讓大學生的心理保持或恢復健康狀態。一是針對全校學生,從預防存量、控制增量角度,高校應根據教育部要求,每學期開設不低于1 個學分的“有氧健康跑”課程,學生須每學期完成50 次,每次男生不低于2.5 km,女生不低于2 km 的慢跑課程,讓學生“放下鼠標,走出寢室,邁上跑道”。二是對心理健康重點關注群體,心理咨詢中心教師、二級學院輔導員、班主任可根據關注學生的身體狀況,結合自身愛好,在完成“有氧健康跑”課程的前提下,有針對性的加以引導、鼓勵。既讓學生身體得到鍛煉,增強體格,也讓心靈得到釋壓,同時,校園里充滿朝氣蓬勃的景象。三是學校在做好前兩項工作的前提下,還可通過體育競賽機制選拔優秀學生參加各層級的競技比賽,“以點帶面”發揮“領雁”示范作用。

3.1.4 美育怡情化人,提升學生悅納力

以美育人,育美的人。美育作為全面發展教育的組成部分,不僅能滿足人的審美需要,還能借助美好的事物愉悅人的心理、陶冶人的情操、凈化人的心靈,研究表明,美育對大學生自殺行為的干預有十分積極的作用。高校應予以重視并采取相關舉措發揮美育對大學生非正常死亡的積極干預作用。一是可以開設一批特色美育公共選修課程,讓學生根據自身愛好和特長選修,通過美育課教師的在課堂中的分享、互動,達到“入心、化人、怡情”的美育育人功能。二是高校通過創建非遺工作坊、合唱藝術團、墨韻書法協會、民樂協會等一批特色社團,積極引導重點關注學生群體參與,持續涵養學生對美好事物的渴望,對生命的熱愛,培養他們旺盛、頑強不屈的生命力,抵抗各種困難挫折,創意藝術表達,塑造樂觀向上的堅韌性格。三是高校積極引導心理健康重點關注學生加入形式多樣的校園社團文化活動,豐富他們的校園文藝生活,通過平等、開放、積極的方式幫助他們增強適應環境的能力,學會自我解壓的正確方法,形成健全的社會化人格,營造積極健康的校園社區環境和氛圍,構建起預防和干預大學生自殺行為的防火墻。

3.2 大學生非正常死亡的預判機制

在做好大學生非正常死亡“普遍預防”的同時,也要做好“重點跟進”,面對有重度自殺意念的學生群體,應做好事中跟進的預判。

3.2.1 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體系

高校應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體系并制定評價標準??稍O三級指標及評分觀測點,涵蓋組織機構(領導重視、目標明確,考評完善、責任落實)、隊伍建設(隊伍建立、隊伍培訓)、經費保障(日常經費、專項經費)、制度機制建設、環境安全(建筑安全、校園環境、周邊環境安全)、設施安全(安防設施、后勤設施)、技術安全(智慧安防、聯防聯控)、安全教學(教學計劃、教學資源、教學實施、教學效果)、培訓演練(應急培訓、模擬演練)、安全文化(文化建設、文化宣傳)、政治安全校園穩定(意識形態、國家安全、輿情管控)、安全管理(保密管理、治安管理、消防管理、交通管理、公共衛生管理)共計十二個模塊,將大學生非正常死亡的預判及事中跟進成效納入高校安全穩定重點考核內容,形成校院兩級聯動機制,將大學生非正常死亡的預判及事中跟進的責任層層傳導到輔導員、班主任,形成合力,一體防范。另外,在大學生非正常死亡預判預防工作中,教育主管部門應指定一批有資質的醫院,方能出具大學生心理健康證明,避免因為學生家長隨意選擇醫院出具大學生心理健康證明并申請返校就讀,給高校帶來不必要的安全穩定隱患。同時提高校方責任險比例,加大保險和社會救助力度。

3.2.2 建立自下而上的信息報送機制

高校除了通過自上而下配齊配強安全管理各方力量,形成大學生非正常死亡預判聯動機制外,應建立自下而上信息報送機制。高校二級學院、學工部、保衛部門可各自選拔政治和作風過硬的優秀學生,組建三支學生隊伍,逐步形成“寢班院?!弊韵露纤募壭畔笏蜋C制,確保信息收集傳遞真實、快速和有效。為學校第一時間掌握心理健康重點關注學生群體和涉校安全穩定信息奠定基礎,確保學?!把劬γ?、態勢清”,安全穩定工作精準施策,有的放矢。

3.2.3 建立校園全覆蓋的安防信息化系統

在“數字中國”浪潮下,高校應緊跟時代步伐,切實加大資金投入,建立校園全覆蓋的安防系統,例如門禁、人臉識別、安防監控、一卡通等系統,以便實時掌握心理健康重點關注學生的學習、生活相關情況。同時,高校要積極開展警校聯動、醫校聯動,門崗隨時跟進醫院救護車輛進校并立即上報情況,做到第一時間掌握、處置大學生非正常死亡事件。

總之,大學生非正常死亡的預判預防工作需要包括教育主管部門、公安機關、醫療機構、媒體機構、高校、學生家長在內的全社會共同參與和努力,協助高校做好預判預防工作。高校要把大學生非正常死亡預判預防作為重要工作來抓,切實做好大學生的生命安全教育,確保校園安全穩定。家長也要與輔導員和孩子保持良性溝通,充分掌握孩子的在高校的心理健康、學習生活狀況,持續關心孩子的身心健康,給予孩子充分的關愛,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生命觀,直面人生挫折。

猜你喜歡
預判輔導員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2021年下半年集裝箱海運市場走勢預判
1+1我們這樣學隊章:我們的輔導員
對書業的30個預判
整體供大于求 蘋果行情預判
好輔導員這樣煉成
把握現在 預判未來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