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玻璃,作為公共藝術的一種媒介

2024-01-13 12:22趙迪byZhaoDi
雕塑 2023年6期
關鍵詞:玻璃藝術

文/趙迪 by Zhao Di

(中國藝術研究院建筑與公共藝術研究所)

盧浮宮的玻璃金字塔

玻璃,一種有著5000年歷史的人工合成材料。雖然關于它“誕生”的問題依然眾說紛紜,不過可以確知的是,時至公元前1500年左右,居于兩河流域以及尼羅河畔的人們就已能夠通過“內核成型技術”制作簡易的玻璃器皿?!皟群顺尚图夹g”亦稱“砂芯法”,其工藝流程大體如下:首先,選取具有一定強度,同時又較易碎的材料(例如砂礫、黏土、纖維等)制作容器的內部形狀,亦即“內核”。接著,再在這個內核的表面均勻覆蓋灼熱的玻璃涂層。之后,待到玻璃完全冷卻,工匠會將內核敲碎、取出。于是一個中空的玻璃容器就此成型。誠然,這一技術確實存在工序繁雜、成品率低的弊端,不過憑借無與倫比的魅力,玻璃這種頗時尚不透明的、色彩斑斕的“珍寶”還是很快便俘獲了一眾文明的“芳心”。

由于價格高昂加之利潤豐厚,所以在很長一段時間里,玻璃一直都是重要的奢侈品和貿易物資。正因如此,包括埃及、希臘、波斯在內的很多文明也在不斷精進與之相關的各種工藝。然而,真正促成技術升級的卻是地中海的“后起之秀”羅馬人。而他們所做出的最大貢獻則是在公元前1世紀前后,開創性地發明出了玻璃吹制技術。借助一根中空的金屬吹桿,工匠能夠迅速膨脹一小團黏稠的玻璃熔漿。待到一個熾熱的玻璃氣泡成型以后,他們便可對其進行裁剪、塑形、裝飾等一系列操作。這是一種更加契合玻璃特性的加工方式,沒有繁瑣步驟,簡捷并且高效,因而自打出現以后,玻璃制品便被大規模地普及開來。

大約也是從那時開始,人們對玻璃的審美趣味亦發生了重大改變。色彩厚重的不透明玻璃開始不再流行,取而代之的則是清澈明麗的透明玻璃。伴隨帝國擴張的腳步,這種喜好迅速傳遍歐洲、近東以及北非地區。在很多城市的大型玻璃作坊里,耀目的光芒晝夜不斷地從熔爐之中噴涌而出,各種新的材料配方以及制作工藝也因工匠們的探索日臻完善。公元2世紀和3世紀是古代玻璃藝術發展的一個高潮。然而這股浪潮卻在4世紀末時,由于帝國的分裂而有所減緩。時至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在緊隨其后的政治動蕩與經濟崩潰的大背景下,西歐玻璃藝術的發展喪失了活力。好在此時的東羅馬帝國(亦即“拜占庭帝國”)依然強盛,因而許多技藝不但得以保存,同時玻璃藝術更以嶄新的姿態觸入人的心靈。

戴爾·奇胡利的玻璃藝術裝置

公元313年,出于政治上的需要,君士坦丁大帝會同盟友李錫尼頒布《米蘭敕令》,承認了基督教的合法地位。而到當世紀末,基督教則正式成為羅馬國教。由于早期基督教反對偶像崇拜,但對借由平面藝術宣傳教義的做法相對寬容。因而很多地方(主要是東羅馬帝國境內)也就順理成章地將玻璃馬賽克藝術引入到教堂之中。其實早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美索不達米亞文明便已開始運用馬賽克來鋪砌地面。由于兼具實用性(防潮)與美觀性,因而這種借助細小嵌片鑲貼圖案的做法同樣在希臘、羅馬等地廣為流行。對于那些目不識丁的信徒而言,懸于穹頂(或其他建筑結構)上的宗教壁畫就是專供他們閱讀的《圣經》。為了統一畫面色調,同時也為營造莊嚴神圣的氛圍,壁畫的基底往往會被覆上一層金箔。在此之后,工匠會以類似勾線填色的技法,將五顏六色的玻璃嵌片錯落有致地鑲貼上去。有別于石頭、陶瓷之類的傳統馬賽克材料,半透明的玻璃無法遮蔽金色的基底。于是,那些源自“天國”的凝視便被“罩染”上了一層金光。不僅如此,凹凸不平的壁畫表面更是能將耀目的天光亦或搖曳的燭火加以反射。進而,隨著觀看角度的變化,天上的圣父仿佛真的是在璀璨群星之間俯瞰眾生。

作為人類文明史上屈指可數的千年帝國(公元330—1453年),拜占庭在文化、藝術方面均取得過很高成就。而在這些成就當中,玻璃馬賽克鑲嵌無疑是其藝術冠冕上最亮的寶石。另外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借助從貿易到戰爭的多維度交流,這種藝術形式亦對西歐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時至公元12世紀左右,結合建筑技術的創新,有關宗教題材的玻璃鑲嵌最終出現在了哥特教堂的巨大花窗之上。盡管建造這些花窗的初衷是為教化信眾,進而鞏固當權者的統治,但從某種意義上說,經由它們著色的光影也確在很大程度上撫慰了飽嘗戰爭、疾病之苦身處黑暗時代之人的心靈。

當然,除了上述例子之外,還有很多古代文明亦對玻璃藝術的發展做出過重大貢獻。

18世紀下半葉,人類社會開始步入“蒸汽時代”。在“隆隆”的機械聲中,許多手工玻璃作坊逐漸被新型工廠所取代。更先進的高溫熔爐使玻璃的熔煉效率大為提升,經過改良的冷加工方式同樣也在縮短產品的生產周期。前所未有的技術變革無疑使玻璃進一步地普及開來,但在人們專注經濟與效率的同時,價格低廉甚至粗制濫造的工業產品卻也降低了它的審美品位。在工藝美術運動與新藝術運動的助推之下,玻璃藝術總算得以延續傳統并有所發展。然而真正給它帶來全新可能的,卻是另外一種歷史更為悠久的藝術門類——建筑。

1851年,為了配合萬國工業博覽會(亦即第一屆世界博覽會)的舉行,英國政府在倫敦興建了一座足以載入史冊的建筑——水晶宮。一改當時流行的新古典主義風格,這座占地面積約為77,000m2的龐然大物完全是由最簡潔的幾何體塊構成。由于主辦方的初衷只是建造一座臨時性場館,因而傳統的建筑結構并不適用。于是,一位名叫約瑟夫·帕克斯頓(Joseph Paxton)的園藝師從植物溫室當中汲取靈感,開創性地將其設計成了一個以鑄鐵為“骨”、玻璃為“皮”的透明“盒子”。得益于工廠預制、現場裝配的施工方式,水晶宮僅耗時9個月便宣告落成。雖然大面積的玻璃幕墻如今早已成為人們司空見慣的景觀,但在近兩個世紀以前,它的出現無疑給觀者帶來了前所未有的震撼:沒有墻壁的束縛,建筑首次展現出輕盈的質感。借助由反射與折射所“羅織”的光影,室內外的景觀、展品,乃至人流亦如多重曝光效果一般,被戲劇性地“拼接”起來。在這滿溢著光的地方,任何一片陰影都無處藏身,于是龐大建筑與生俱來的壓迫之感隨即消解,人的思緒因而得以更自由地徜徉其間。毫不夸張地說,水晶宮是西方建筑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在它出現以前,所有公共建筑或多或少都繼承了古典建筑的血脈。然而自它落成之后,建筑的外觀、結構乃至施工方式均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過往的柱式、穹頂、拱券再也不是恒久不變的建筑母題,鋼鐵與玻璃將人類對未來的暢想變為現實。

20世紀初期,伴隨現代主義建筑運動的蓬勃發展,玻璃這種兼具實用性與科技感的材料開始在公共藝術領域大放異彩。當然,彼時它所贏得的贊譽主要還是仰賴建筑的創新,而非自身的藝術表現。造成玻璃藝術難于自立門戶、取得突破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在那些擁有玻璃制造傳統的地方(比如歐洲),各種與之相關的技藝、配方幾乎全被世襲工匠家族所壟斷。這些墨守成規的匠人雖然有能力制造出近乎完美的花瓶(或者其他器物),但是他們既不可能將自己的經驗加以分享,也不會像藝術家般思考藏于這種材質背后的全新可能。另一方面,在那些歷史并不那么悠久的地方(比如美國),玻璃更多地被視為一種工業原料。以營利為目的的批量化生產不但對天馬行空的創意有所束縛,甚至就連整個創作過程藝術家也很難參與其中。正是基于上述原因,使得玻璃藝術的“身份”總在工藝美術與工業產品之間搖擺不定。至于它和純藝術之間則始終橫亙著一道看似平坦但卻難以逾越的“鴻溝”。

1923年,馬塞爾·杜尚(Marcel Duchamp)展出了他的劃時代力作《大玻璃》(又名《新娘甚至被光棍們扒光了衣服》)。這是一件高277cm、寬177cm、厚8.6cm的大型裝置作品,主體部分是由上下兩塊鑲在金屬框架上的工業平板玻璃,以及附著其上的、宛如機械制圖般的抽象符號構成。以當時的眼光來看,這件帶有某種戲謔意味的作品無疑是在挑戰藝術的傳統。然而,這種“大逆不道”的挑戰恰恰與杜尚逃離繪畫、重視觀念的藝術追求完美契合??梢哉f,《大玻璃》的問世不僅拓展了藝術家的創作視野,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藝術”與“美術”的分離。所以,盡管這件偉大作品其實只是以玻璃為媒介的藝術,而非真正意義上玻璃藝術,但是它所蘊含的現代意識卻依然對玻璃創作實踐造成了難以量化,卻又彌足珍貴的影響。

對于當代玻璃藝術而言,1962無疑是個重要的年份。因為在這一年里,美國的哈維·利特爾頓(Harvey K.Littleton)發起了一項旨在推廣玻璃藝術的實踐交流活動——托萊多玻璃吹制研討會。誰也沒有想到,正是這次規模有限的活動開啟了影響世界的國際玻璃工作室運動(The International Studio Glass Movement)。曾經限制玻璃藝術發展的“閉門造車”的局面也由此被一舉打破。

盡管利特爾頓主修的是陶瓷藝術專業,但或許是因父親工作的關系(他的父親就職于康寧玻璃博物館),使他從小便對玻璃藝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然而在他的觀念里,若想在彼時的美國從事玻璃創作,就必須得投身工廠環境,并受制于那里的條條框框。好在一次前往歐洲的旅行讓他徹底改變了這種觀點。因為他驚異地發現,原來只要掌握了正確的技巧,那里的人們同樣能在小型作坊之中生產玻璃。于是回到美國以后,他一邊開始嘗試玻璃創作,一邊和身兼發明家與藝術家的多米尼克·拉賓諾(Dominick Labino)一道研發體積更小的玻璃熔爐,以及熔點更低的玻璃配方。盡管整個過程充滿艱辛,但在托萊多玻璃吹制研討會開幕之際,一個規模雖小但卻“五臟俱全”的玻璃工作室還是被其成功搭建起來。在利特爾頓的指導下,一群學習陶藝出身的學員第一次拿起了吹桿??粗藷岬牟A馀荼簧衿娴卮抵瞥尚?,藏于他們心底的創作熱情隨之開始沸騰起來……以本次活動為起點,在隨后的許多年里,利特爾頓始終都在不遺余力地推廣玻璃藝術。在其努力之下,不少高校也開始把這門新興學科納入到自己的教學計劃當中。有了完善的系統教育和深入的理論研究,玻璃制造工藝得以被更好地傳承、創新;而在各種后現代思潮的啟迪之下,靈感的火花亦為其注入嶄新的光華。至此,玻璃藝術再也不必拘泥于美,更無需受困于功能。而這挑戰傳統的理念,不是正與偉大的杜尚不謀而合么?

時至今日,玻璃藝術早已憑借多變的色彩、神秘的折光,以及堅硬并脆弱的內在張力而步入了純藝術的“殿堂”。特別是在公共藝術領域,各種推陳出新的實驗更是為社會各界帶來了如夢似幻的視覺體驗。通過玻璃藝術的發展軌跡我們不難看出,雖然技術的進步確實對這門古老藝術起到過推動作用,但真正促使其“進化”的卻無疑是觀念的創新。對于中國來說,或許是出于對陶瓷的偏愛,致使我們的祖先對玻璃多有冷落。與此同時,直至20世紀80年代,現代玻璃藝術也才伴著改革開放的腳步進入中國。誠然,玻璃藝術在我國的發展為時尚短、根基尚淺,但是換個角度來看,我們的藝術家也更不容易受到某些舊有觀念的束縛。如今,我們早已成為世界第一的玻璃生產與消費大國。借助這一契機,相信中國的玻璃藝術一定能發展出既植根于本土文化,又服務于當代社會的全新風格。

馬塞爾·杜尚的《大玻璃》

猜你喜歡
玻璃藝術
玻璃中的自然之美
玻璃是怎樣煉成的
紙的藝術
我不是玻璃熊
神奇的玻璃人
因藝術而生
藝術之手
為什么沾水后的玻璃不宜分開?
爆笑街頭藝術
玻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