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案例解析式微生物學教學改革的課程思政設計與探索

2024-01-15 20:43何慶元李正鵬史鈞闖紹闖董紅香王傳林
安徽農業科學 2024年1期
關鍵詞:微生物學課程思政教學改革

何慶元 李正鵬 史鈞 闖紹闖 董紅香 王傳林

摘要? 為了更好地實現微生物學的思政教學目標,在既定的學時基礎上,達到不減少專業知識點,同時完成立德樹人、愛國、敬業教育目的,進行了微生物學的教學模式改革。通過各章節中引入經典案例,展開相關微生物學知識,從實例中挖掘思政元素,將思政教育有機融入微生物學的教學內容中。通過現代化的教學方法,增強師生的互動,開拓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愛國主義和科學學習的熱情,并促進學生形成正確人生觀、價值觀。

關鍵詞? 課程思政;微生物學;案例解析;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 S-0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24)01-0277-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01.062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Design and Explora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icy and Politics Using Case Analysis Teaching Reform of Microbiology

HE Qing-yuan, LI Zheng-peng, SHI Jun? et al

(Anhu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 Fengyang,Anhui 233100)

Abstract? In order to better achiev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objectives of Microbiology, and on the basis of the established class hours, to achieve the goal of not reducing professional knowledge points, while also achieving moral education, patriotism, and professional dedication education, a reform of the teaching mode of microbiology has been carried out.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author’s team through the reform of microbiology teaching mode, the introduction of classic cases in each chapter, the development of relevant microbiology knowledge, the digg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from examples, and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microbiology teaching content.Students’ thinking is developed, patriotism and scientific learning enthusiasm are stimulated, and correct life and values are established through modern teaching methods and enhancing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Key words?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Microbiology;Case analysis;Teaching reform

基金項目? 安徽省2021高等學校質量工程項目(20215469);安徽科技學院教學質量工程項目(X2021064)。

作者簡介? 何慶元(1978—),男,安徽宿松人,教授,博士,從事微生物與豆科植物相互作用研究。

收稿日期? 2023-01-27

課程思政要求高校以立德樹人為根本目標任務,將思想道德教育融入文化知識、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達到全員、全程和全方位(三全)育人的效果,形成教書育人、提高站位、以知促行的長效機制。但課程思政并不是增加一門課,或者孤立的增加授課內容,而是要思政元素融入專業教育中,在不增加課時的情況下,做到不減少專業知識傳授,并激發學生的愛國、奉獻精神,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1-2]。然而,與人文課程不同,自然科學類課程思政教育短板在于其知識體系較為獨立,其邏輯性主要通過事物發展規律和機制作為貫穿課程的主線,以掌握相關科學理論和實踐動手能力作為課程目標,在教學過程中往往忽略了相關思政元素[3]。但實際上自然科學并不缺乏相關知識點,合理挖掘,精巧設計,在提高思想素質的同時,還能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微生物學是一門既古老又現代的科學,是以微生物的五大生物學規律為主線,對微生物學的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基本方法等內容進行有機整合,形成厚基礎、重素質、強實踐的課程結構體系[4-5]。課程內容包括微生物的形態結構、生理生化、生長代謝、生態分布、遺傳和變異、傳染免疫等[6]??v觀微生物學的啟蒙、初創、發展到分子生物學融入微生物學的整個發展和研究史,各章節中都存在可以挖掘的思政知識點,可以通過教學改革,以案例式展開知識點傳授,將其有機融入微生物學教學中。微生物學是安徽科技學院的生物技術、生物科學、生物工程,農學院的農學、植物保護、種子和園藝等專業的專業必修課,對培養學生的思想政治覺悟和專業知識具有重要地位。該研究從教學改革的角度,以思政案例展開各章節內容來探討微生物學課程思政設計,以期為同類型課程教學提供參考。

1? 微生物學案例教學的課程思政案例設計

通過挖掘各章節中的思政元素,在各個知識點設計案例,加強思想政治教育,以表1為例,在微生物學教學中鑲嵌案例,以此進行教學改革,同時加強思政教育。如在第一章緒論中以巴斯德和科赫奠定微生物學基礎為案例,提出問題,“為什么一直以來人類認識不到微生物的存在?”因為微生物的基本特點是個體小,直到巴斯德用曲頸瓶試驗證明了微生物的存在,從而引出微生物的5大基本特點(個體小、結構簡單,吸收多、轉化快,生長旺、繁殖快,適應強、易變異,分布廣、種類多)。同時講授微生物學的發展史,完成教學目標。在此進行思政教育,科學要求真務實,要解放思想,勇敢實踐,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唯物主義世界觀。

第二章原核微生物中,展現抗日戰爭中爭奪盤尼西林畫面,引入青霉素抑制細菌細胞壁的合成,從而進一步講授細菌的典型細胞結構,其細胞壁與真核生物構成上的差異,并進一步講解細胞的結構,固定結構(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和核區)、革蘭氏陽性和陰性菌細胞壁的區別,可變結構(糖被、芽孢、孢囊、鞭毛、菌毛)。以湯飛凡的事跡引入衣原體、支原體核立克次氏體,以及其與真細菌的區別。在此進行思政教育,弘揚抗戰精神,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忠貞不渝愛國情懷,勇往直前的擔當精神,求真務實的科學精神和兼濟天下的仁愛精神。

第三章真核微生物中,以儀狄、杜康釀酒故事是真菌的發酵作用,進而講授相關真菌的特征、特殊的酵母菌,介紹其無隔菌絲和有隔菌絲、無性孢子和有性孢子及繁殖方式、不同類型的真菌和相關的代表性類型。利用民族文化,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民族情懷,弘揚中華民族悠久燦爛的文化史,強調中華文明對現代科學的影響。

第四章病毒中,以新型冠狀病毒為例,展示其分子結構,展開講授病毒的結構、病毒的化學組成、病毒侵入宿主的機制及其繁殖的策略、不同類型的病毒及其代表性病毒、細菌病毒噬菌體的繁殖方式以及亞病毒類型。通過對新型冠狀病毒的防控的速度和能力,充分體現了中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政府和人民強大的執行力,各級黨員干部身先士卒。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第五章微生物的營養與代謝中,以農藥分解、秸稈禁燒后的降解利用,“三廢”治理為例,進一步講授微生物能夠利用這些物質作為食物,引出微生物需要的營養物質,如何利用營養物質,微生物的營養類型,微生物培養基、培養基類型;微生物能量獲取途徑、能量的釋放和利用,物質的合成與代謝,次生代謝產物。微生物具有豐富的營養類型,可以利用不同種類的物質?!叭龔U”、秸稈等的快速降解利用,需要尋找更好的微生物進行高效利用,激發學生學習新知識的熱情,為建設綠水青山的社會主義強國貢獻力量,建立良好的環保主義意識。

第六章微生物的生長及其控制中,以飲用水中大腸桿菌的測定、公共區域微生物檢驗為例,引出微生物分離培養的方法、生長的測定方法以及個體生長和群體生長,生長周期,環境對微生物的影響,溫度、水分、酸堿度、輻射和化學藥品對微生物的影響。指出不同的環境條件所產生的微生物種類和數量不一樣,所以個人要培養良好的衛生生活習慣,減少疾病發生的可能;強調第三方檢測的盡職盡責的職業精神。

第七章微生物遺傳和變異,通過英國女王的隱痛,引入遺傳規律,遺傳物質,基因,染色體以及從DNA到mRNA、tRNA和rRNA和蛋白質,基因的表達調控?;虻闹亟M,微生物的遺傳物質交換,染色體外的基因流,質粒;現代的DNA和RNA的遺傳工程,從轉基因到基因編輯,以及廣泛的應用,基因疫苗等。遵守國家有關規定,既是遵循科學規律,也是對人類負責,在科學研究中堅守科學精神和倫理道德規范,嚴格按照有關法律法規和倫理準則進行。

第八章微生物生態,以農業生產中氮素循環,根瘤菌與豆科植物共生固氮為例,講授微生物在物質循環中的作用,不同微生物的分布、微生物與環境和生物之間的關系,微生物的碳素、氮素和礦質元素的循環。工業革命以前,長期的生存循環都是依賴微生物的內部循環,工業革命以后,氮肥的施用,導致了環境的污染,有必要加大豆科植物的種植面積,減少化肥的使用,減少碳排放,達到保護環境,人與自然協調可持續發展。

第九章傳染與免疫,以傷寒瑪麗的故事引入微生物導致疾病的條件,病毒毒力、病毒量和宿主。講授宿主免疫機制,非特異性免疫(補體和干擾素)和特異性免疫(免疫器官、免疫細胞),抗原和抗體,免疫學的應用,疫苗和其他生物制品。教育學生在學習的同時要鍛煉好身體,提高免疫力,每個人都應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人與人之間應學會互相尊重,自由是相對的,遵守國家相關抗疫規定,是為了保護更多的人免受感染,嚴格要求自己。

2? 課程思政課方法改進探討

隨著現代教學改革的需要,專業課課時有限,但微生物學包括的內容較多,教學進度本身就比較快,思政教育的介入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教學進度。為解決好這一矛盾,要特別強調思政的“融入”性,要將思政要點與知識點融為一體。同時,依托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將慕課、翻轉課堂、微課等學習方式有針對性地引入課程體系。在上課前,通過“學習通”提前發布相關案例,在案例中設置2種不同的思維和結果,讓學生展開討論,通過正反方之間的辯論或者完成討論題啟發學生進入知識點學習。如第一章緒論中,可以設置為“以巴斯德發現微生物為例,闡述科學是求真務實,大膽創新還是以系統學習、按部就班更重要”,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相關微生物知識,同時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等。如第二章中可以設置“以青霉素的使用為例,人類平均壽命的延長更多得益于新藥的研發還是生活水平的提高”[7],引導學生認識微生物的結構,學習科學的重要性,同時看待事物要一分為二,勇于擔當的愛國主義精神。其他章節也都可以按這種方法來設置相關科學問題和思政緊密結合,使學生既學習了專業知識,也達到思政教育的目的。

3? 微生物思政效果分析

筆者教學團隊在微生物學的教學中,通過融入實例,啟發學生積極進行微生物相關的創新試驗和研究,同時提前讓學生了解案例,通過正反辯論的方式增強了學生的興趣,課堂教學進度未受到思政的影響,同時在課堂講授中因為有相關實例,學生能夠更好地明白相關微生物學知識。對學生的問卷調查表明,通過案例式的思政教育,得到了92%的學生贊同微生物學中的案例,并認為這樣的討論和思政問題能夠開拓同學的思維,激發愛國主義和科學學習的熱情,并有助于培養其正確人生觀、價值觀,對其自身具有更好的幫助,對職業規劃也有一定的幫助。因此,認為案例式的思政教育設計,能夠激發、傳播和培養學生的正能量,為培養適應創造、創新型國家建設需要、特別是培養適應產業發展需求的高素質創新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奠定基礎[8]。

4? 小結

通過微生物學課程組教師的共同努力,案例式的思政設計改革整體效果良好,提高了學生學習微生物的興趣,增強了參與度,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也能將理論聯系實際生活,同時提高了應用微生物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了學生求真務實的科學精神,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愛國主義情懷,樹立了正確人生觀和價值觀[9]。但大學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變化過程,教師和學生是一個相互交流、共同學習的共同體,教師應通過不斷的學習和探索,最大可能地激發學生的興趣愛好和探索學習的精神,開發學生的學習潛能,培養出思想政治素質過硬的專業性人才[10]。

參考文獻

[1]

高德毅,宗愛東.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從戰略高度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J].中國高等教育,2017(1):43-46.

[2]柳葉,胡佳杰,張勝威.自然科學課程思政的教學探索:以微生物學為例[J].微生物學通報,2020,47(4):1168-1177.

[3]郭潤芳,裴家偉,林楊.高校專業基礎課程“微生物學”思政案例設計[J].微生物學通報,2021,48(5):1810?1814.

[4]李娜,郭春秋,楊品紅,等.“雙一流”背景下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微生物學課程教學改革探索[J].黑龍江畜牧獸醫,2021(14):140-143.

[5]楊金水,袁紅莉,李寶珍.“雙一流”建設背景下農業微生物學課程教學改革的探索[J].微生物學通報,2020,47(2):641-648.

[6]周德慶.微生物學教程[M].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4.

[7]李斌,黃雪芳,邱慧,等.“三全育人”視域下的植物檢疫學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探究[J].安徽農業科學,2023,51(15):264-268,272.

[8]張更,黃思杰,王媛花,等.“課程思政”背景下無土栽培學課程教學改革探索[J].安徽農業科學,2023,51(12):269-271.

[9]陳勝男,張海涵,黃廷林,等.“環境工程微生物學”課程的教學改革探索與實踐[J].微生物學通報,2021, 48(12):4963-4971.

[10]孫蕾蕾,李明波,趙玉平,等.基于課程思政、協同教學和分層教學的高校微生物學課程教學改革[J].教育觀察,2021,10(44):86-88.

猜你喜歡
微生物學課程思政教學改革
路易斯·巴斯德:微生物學之父
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開展微生物學雙語教學實踐
提高微生物學實驗課教學效果的探索與分析
微生物學名詞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