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栽培管理措施對幼齡茶園生境的影響

2024-01-15 15:57陳清華胡雙玲向俊羅鴻崔清梅戴居會
安徽農業科學 2024年1期
關鍵詞:間作茶園土壤

陳清華 胡雙玲 向俊 羅鴻 崔清梅 戴居會

摘要? 研究4種栽培管理措施(間作周年綠肥、可降解除草布覆蓋處理、不可降解除草布覆蓋處理、常規管理)對幼齡茶園雜草生長密度、高度和生物量以及茶園土壤物理性狀和養分含量等的影響。結果表明,雜草防控方面,除草布覆蓋處理防控效果最佳,不同季節雜草幾乎無生長;間作周年綠肥處理不同季節雜草平均株高、生物量和發生密度均小于對照處理,尤其是雜草生長旺盛的夏季,平均株高、生物量、發生密度分別只有對照的53.12%、10.00%、30.90%;土壤物理性狀方面,間作周年綠肥處理土壤含水量較高,比常規管理高9.29%~11.24%,土壤容重低而孔隙度大,2020、2021年變化趨勢一致;土壤養分方面,土壤pH和全氮、全磷、全鉀各處理間變化不大,但間作周年綠肥處理土壤有機質、有效磷、速效鉀、堿解氮含量較高。幼齡茶園宜采用間作周年綠肥的方式,既可以改良茶園土壤理化性狀,還能有效抑制雜草的生長,為幼齡茶苗生長提供健康的生態環境。

關鍵詞? 茶園;間作;周年綠肥;土壤

中圖分類號? S50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24)01-0024-05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01.006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Effects of Intercropping Annual Green Manure on Habitat of Young Tea Garden

CHEN Qing-hua, HU Shuang-ling, XIANG Jun et al

(Enshi Tujia Miao Autonomous Prefectur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Enshi Comprehensive Test Station of National Tea Industry Technology System, Enshi, Hubei 445000)

Abstract? The young tea garden was tested for two consecutive years in the field, with annual intercropping green manure, weeding cloth cover and conventional management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the growth density, height and biomass of weeds in the young tea garden were investigated, and the changes of soil physical properties and soil nutrients in the tea garden were measured. Results showed that in weed control, covering treatment with weeding cloth had the best effect, and weeds almost did not grow in different seasons. The average plant height, biomass and occurrence density of weeds under intercropping annual green manure treatment were lower than those under control treatment in different seasons, especially in summer when weeds were growing vigorously, the average plant height, biomass and occurrence density were only 53.12%, 10.00% and 30.90% of those under conventional treatments, respectively. In terms of soil physical properties, the soil water content under intercropping annual green fertilizer treatment was 9.29% to 11.24% higher than that under conventional management, and the soil bulk density was lower but the soil porosity was larger. The change trend was consistent over the past two years. In terms of soil nutrients, soil pH and total NPK had little change, but the contents of soil organic matter, available phosphorus, available potassium and alkali-hydrolyzable nitrogen were higher in intercropping annual green manure treatment. Intercropping annual green manure is suitable for young tea plantations, which can not only improve the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f the soil, but also effectively inhibit the growth of weeds, and provide a healthy ecological environment for the growth of young tea seedlings.

Key words? Tea garden;Intercrop;Annual green manure;Soil

基金項目? 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項目(CARS-19);2020年青年科技創新基金項目(2020-011)。

作者簡介? 陳清華(1987—),女,湖北建始人,助理研究員,碩士,從事茶樹栽培研究。*通信作者,正高職高級農藝師,從事茶學研究。

收稿日期? 2023-01-10

隨著社會水平的不斷發展,人們對茶葉的需求也越來越大。據中國茶葉流通協會統計,2021年全國春茶銷售總量突破230萬t,但受疫情影響茶葉出口率漲幅不大,說明國內飲茶人口數量和消費量都在上漲。而茶產業蓬勃發展的基石仍是在材料源頭,即茶園的生產管理,按照高標準、高水平、高規格管理茶園,則能更好地提供茶青原材料,有益于茶產業各鏈的高質量發展。因此,幼齡茶園的生產管理是重點,保證幼齡茶苗旺盛生長發育需要良好的土壤條件和外部追施養分,目前鮮見通過間作周年綠肥為幼齡茶苗提供一個健康的生態環境的理論研究。因此,采用大田試驗分析對幼齡茶園生境的影響,對研究幼齡茶園高標準管理的推廣有重要意義。

間作是在一個生長季內,在同一塊田地上分行或分帶間隔種植2種或 2種以上的種植方式,玉米、棉花、稻田、果園等都有間作的生產模式[1-2]。而茶園因其采摘的特色性,大都是雙行或單行定植,行與行之間都有修剪、采摘、施肥等工作道。近年來,隨著茶葉種植面積的不斷增加,充分利用茶葉生長行間,間作其他植物,以提高土地和光能利用率。聶紅艷等[3]對茶豆間套作中品種選擇、播種時間、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等進行科學闡述;陳瑋等[4]研究了幼齡茶園空行合理間套作辣椒、花生等作物對茶苗長勢的影響,結果表明對茶苗成活率沒有影響;黎健龍等[5]通過選擇適宜的大豆品種進行茶、豆間作,結果表明不僅能增收兩季大豆,還能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微生態環境;張明澤等[6]對比了對純茶園和茶樹間作巨菌草茶園的生態環境。幼齡茶園需要3~5年的生產管理才能投產,而該階段由于茶園空白生境面積大,可以間套作不同作物,有茶煙間作[7]、茶花生間作[8]、茶菜間作[9]等;學者研究還表明,合理間套作有利于改善土壤物理狀況、提高土壤養分、改善茶園小氣候等效果[10-13]。幼齡茶園間作其他植物是切實可行的,幼齡茶園間作周年綠肥報道較少。鑒于此,筆者對幼齡茶園進行連續2年的大田試驗,種栽培管理措施(間作周年綠肥、可降解除草布覆蓋處理、不可降解除草布覆蓋處理、常規管理)對幼齡茶園雜草生長密度、高度和生物量以及茶園土壤物理性狀和養分含量等的影響,旨在為恩施茶區幼齡茶園優質高效生態栽培提供理論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供試地概況

試驗在恩施市七里坪陽鵲壩茶園基地(30°19′53″N,109°32′21″E)進行,該地海拔580 m,試驗田塊較平坦,肥力一致,土壤有機質15.52 g/kg,堿解氮52.43 mg/kg,速效磷15.38 mg/kg,速效鉀105.67 mg/kg,pH 6.05,土壤容重1.49 g/cm3,土壤孔隙度44.71%,土壤水分18.75%。

1.2? 試驗材料

茶苗品種為中茗6號,1齡幼苗,茶苗大小一致,雙行定植。

1.3? 試驗方法

試驗共設4個處理,即常規管理對照(CK)、可降解除草布覆蓋處理(T1處理)、不可降解除草布覆蓋處理(T2處理)、間作周年綠肥處理(T3處理),每個處理4次重復。各處理長15 m、寬1 m為1個小區。試驗于2019年10月起壟覆膜移栽茶苗,統一布置大田試驗,覆蓋除草布、播種油菜綠肥。間作周年綠肥采用周年種植綠肥方式,即1年種植3季,油菜—黃豆—黃豆,每年10月播種油菜,初花期壓青,然后5月播種夏季大豆,7月底壓青,8月再播一輪大豆,10月初壓青,從而形成一個間作綠肥周年。茶園每月采用根外淋施液態肥的方式施肥,其他大田管理一致。

1.4? 調查項目

1.4.1? 雜草防效調查。2020年的3、8、10、12月采用50 cm×50 cm樣方3點調查,現場觀察記載雜草種類、數量、株高和地上部總生物量(鮮重)。

1.4.2

土壤養分。周年綠肥壓青15 d后采樣,每個小區采用3點0~20 cm取樣,然后混合成1個土樣,風干研磨后室內檢測。采用水浸提-電位法檢測測定pH;采用堿解-擴散法測定堿解氮;采用碳酸氫鈉浸提-鉬銻抗比色法測定速效磷;采用乙酸銨交換-火焰光度計法測定速效鉀;采用重鉻酸鉀容量法-外加熱法測定有機質;采用凱氏法測定全氮;采用氫氧化鈉熔融-鉬銻抗比色法測定全磷;采用堿熔法測定全鉀。

1.4.3

土壤物理性狀。周年綠肥壓青15 d后采集0~20 cm土樣,每個小區采用2點取樣,采集原狀土壤,測定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度、土壤含水率。

1.5? 數據分析

采用 Excel 和SPSS 19進行試驗數據統計與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處理對四季雜草發生種類的影響

由表1可知,4種處理的春夏秋雜草發生種類不同,其中2種除草布覆蓋處理(T1、T2處理)效果較好,無雜草生存。其中,T1處理在覆蓋的第2年,即冬季有零星雜草穿透而生長,為1種1科1屬。間作周年綠肥處理(T3處理)下,春夏秋冬四季雜草種類分別為7種6科7屬、6種4科6屬、12種7科12屬、3種3科3屬,春夏冬季均少于常規處理,秋季雜草種類與常規處理相當。常規處理下,發生種類較多,四季雜草種類分別12種7科11屬、9種7科9屬、12種7科10屬、9種5科9屬。

2.2? 不同處理對四季雜草密度的影響

由表2可知,2種除草布覆蓋處理((T1、T2處理)條件下,由于雜草無法生存,春夏秋3季雜草密度為0。其中,T1處理第2年有零星雜草穿透覆蓋而生長,密度為0.31株/m2。T3處理春夏秋季雜草密度均在40.00株/m2左右,其中夏季密度較高,為41.00株/m2;冬季較低,為28.63株/m2。T3處理春夏秋冬四季的雜草密度分別是對照的37.28%、30.90%、38.80%、38.11%。

2.3? 不同處理對四季雜草株高和生物量的影響

由表3可知,T1、T2處理的平均株高和生物量均較低,可見T1、T2處理除草效果較佳;其次是T3處理。春季,T3處理雜草株高只有對照的61.94%,雜草生物量只有對照的28.43%。夏季氣候適宜,雨量充沛,溫度合適,茶園田間雜草生長繁茂,對照的雜草生物量達1 434.03 g/m3;而T3處理的雜草生物量僅為對照的9.41%,株高為對照的53.12%。秋冬季,T3處理和對照雜草株高相當,但處理間生物量有顯著差異;T3處理雜草生長不高,各類雜草普遍較矮,且雜草都較纖細,所以生物量較低。

2.4? 不同處理對土壤含水量的影響

土壤水分含量可以反映土壤保水能力的大?。?4],能為農作物生長提供必要的物質條件,對作物生長發育和產量有較大的影響。由圖1可知,2020、2021年土壤含水量趨勢一致,處理間0~20 cm茶園土壤含水量不同,其中T3處理下土壤含水量最高,與其他處理間差異顯著。T1與T2處理土壤含水量略有不同,與對照間無顯著差異。幼齡茶園由于茶樹較小,茶行間都處于裸露地,樹冠覆蓋面積小,接受日光照射較多,而間作周年綠肥是周年種植綠肥模式,充當了動態的遮陰作用,能起到涵養水分作用。有研究表明,耕作活動可改變土壤的水力學特性,影響土壤的持水和導水能力[15]。T1、T2處理的除草布材質不同,雨水穿透能力不同,由于本身是黑色,接受熱量的一方,水分蒸發可能較強,優于常規管理。

2.5? 不同處理對土壤容重的影響

土壤容重是反映土壤物理性狀的指標之一,它可以反映土壤松緊程度、土壤肥力狀況和空隙狀況[16]。由圖2可知,2020和2021年T3處理的土壤容重都較低,分別為1.43和1.35 g/cm3,與除2021年對照外的其他處理間差異顯著。2種除草布處理(T1和T2處理)茶園的土壤容重較大,在1.50 g/cm3左右;2020年對照的土壤容重與T1、T2處理兩年間無顯著差異,但2021年對照土壤容重下降,與2020年間對照有顯著差異。2020和2021年T3處理土壤容重呈下降趨勢,但兩年間無顯著差異。研究顯示,土壤容重的降低有利于土壤中水氣流通,為土壤根系及生物有效活動創造了適宜環境[17]。幼齡茶園施肥采用的是液態肥灌根方式,而覆蓋處理相當于免耕狀態,經過兩年覆蓋,土壤結構較為緊實,土壤容重偏大。吳才武等[18]研究發現,少耕和免耕的土壤容重顯著高于傳統耕作,但仍在作物生長適宜范圍,不同耕作方式中,免耕的土壤容重最大。間作周年綠肥因采用的周年種植方式,一年內要壓青和耕地播種三季,松動了土壤,土壤容重下降較為明顯。常規管理也因為要除草,加上雜草根系穿插,松動了土壤,有效降低了土壤容重。

2.6? 不同處理對土壤孔隙度的影響

土壤孔隙度是一個關于通氣和水分滲透的重要指數,土壤孔隙度大小適宜,土壤疏松多孔透氣性好,能提高土壤水庫納水能力,有利于土壤的保墑[19]。由圖3可知,T3處理2020、2021年土壤孔隙度分別為46.31%、48.88%,呈增加的趨勢,與其他處理間有顯著差異。對照2020、2021年的土壤孔隙度分別為44.50%、46.38%。T1與T2處理較低,均在43.00%左右。通過種植周年綠肥后,2021年土壤孔隙度較2020年低,下降了3.38~3.49百分點;但2021年對照較2020年略有增加。土壤容重的變化對土壤的孔隙度也產生較大影響,并影響作物根系的生長發育以及生物量累積[20],土壤容重與土壤孔隙度呈負相關,土壤孔隙度降低,土壤容重增加。T1 、T2處理土壤容重較大、土壤孔隙度較小,而T3處理與對照則與之相反。

2.7? 不同處理對土壤養分的影響

堿解氮、有效磷、速效鉀、有機質等土壤養分都是可以直接被作物根系吸收利用,也是土壤養分中最為活躍的部分;土壤pH對土壤肥力有非常重要的影響,主要是通過影響礦質鹽分的溶解度而影響土壤養分的有效性。由表4可知,不同處理下,幼齡茶園0~20 cm土壤pH為5.96~6.05,2020和2021年各處理間無顯著性差異。2020、2021年T3處理的土壤堿解氮、速效鉀、有機質含量均較高,與其他處理間差異顯著。2020年各處理間有效磷含量無顯著差異;2021年T1、T2處理間有效磷含量無差異,但與T3處理和對照間存在顯著差異;其中對照含量最低,為13.18%,在沒生長雜草之前可能存在地表徑流,也可能與當年雨水較多有關;T3處理較T1處理、T2處理和對照分別增加了3.20%、3.05%、10.09%。全氮、全磷、全鉀作為土壤大量元素的營養庫,2020、2021年略有波動。全氮含量在1.47~1.51 g/kg,各處理間無顯著差異。全磷含量在1.33~1.51 g/kg,2020年各處理間無顯著差異;2021年對照含量最低,為1.33 g/kg,與其他處理間差異顯著,比其他3個處理降低了11.33%~11.92%。全鉀含量在8.05~8.27 g/kg,2020年各處理間無顯著差異;2021年T3處理最高,與其他3個處理間存在顯著差異,比T1處理、T2處理和對照分別增加了1.60%、1.85%、2.60%。

3? 小結與討論

農田間套作種植結構能有效增強農業系統的抗風險能力,增強土壤水土保持能力[21],提高土壤肥力[22],還可以提高資源利用率[23-24],同時能夠抑制病蟲草害的發生[25]。茶園間作也是當前改善茶園生境的關鍵措施,在改良土壤養分、抑制病蟲害、提高茶葉產量和品質等方面具有顯著的間作優勢[26]。而幼齡茶園前期由于茶苗主要以生長株高為主[27],雖然有分枝,但因其單株樹幅小,還未形成大面積樹冠,大茶行空白生境較大,因此為雜草生長提供了有利空間。有研究指出,幼齡茶園間作苜蓿、大豆、三葉草、園葉決明、花生和百喜草等,可以明顯改善盛夏季節茶樹葉片的“午休”現象、茶樹的凈光合速率,提高土壤養分,控制雜草生長等,明顯改善茶園生態環境,有利于幼齡茶樹生長[28-29]。有研究指出,我國長江以南的茶區,每年茶園雜草高峰期有4月中旬至5月中旬的春茶季節、6月中旬至7月中旬的梅雨季節、8月中旬至9月的秋季茶季節3個時期[30],該研究采用間作周年綠肥,分別在5、8、10月壓青綠肥,該研究方法可以有效控制春季、夏季、秋季的雜草,而秋冬季雜草株高都不高,對茶苗影響不大,而且在間作周年綠肥的影響下生物量小。夏季因為氣候適宜、雨水充沛,雜草都生長茂盛,株高高且生物量大,而夏季正是第一輪綠肥播種生長季節,間作綠肥處理幼齡茶園雜草的株高和生物量較常規管理小,尤其是生物量只有對照的9.41%。除草布覆蓋效果較佳,但是在夏季雜草生長溫濕度適宜,茶行雜草雖能被有效控制,但會有雜草零星生出,尤其是可降解除草布在后期會有簇生卷耳、香附子等雜草零星穿透生長。

農田間作系統可充分利用空間資源,提高土壤養分,改變土壤理化性質;研究表明間作模式的土壤水分含量及利用率高于單作模式;間作對作物產量和品質的影響主要緣于系統內土壤環境的改變[31]。茶園間作周年綠肥,同一時期內0~20 cm土壤水分含量高,與對照相比,土壤含水量高了9.29%~11.24%;土壤容重較低且土壤孔隙度大,通過間作周年綠肥后,土壤孔隙度2021年比2020年增加了5.55%;土壤物理性質是作物生長發育的重要影響因素,直接關系到作物根系吸收、發育的狀況,對土壤通氣性、含水量及營養物質的轉運功能影響較大。間作周年綠肥下的茶園土壤堿解氮、有效磷、速效鉀、有機質等速效養分含量較高,且呈上漲趨勢,全氮、全磷、全鉀含量也較高,能為幼齡茶苗生長發育提供優良的生存環境。間作周年綠肥處理下土壤容重、土壤水分、土壤孔隙度都呈較理想狀態,主要是因為采取的周年種植綠肥模式,是一個動態管理模式,綠肥在生長發育過程中根系穿插在土壤耕作層,且壓青返田的生物量維持和增加了土壤有機質[32],從而使土壤疏松容重降低,孔隙度增加,而綠肥地上部分形成植物蓬,暴雨時可緩解雨滴的滴落強度,溫度高時可起遮陰作用,因此土壤水分適宜,而土壤水是土壤物理的核心內容之一,土壤水分運動是土壤物理過程的主要驅動力[33],且土壤水分存在一定的小尺度空間結構,這種空間結構可影響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和能量轉換[34],所以間作周年綠肥處理下各速效養分含量較高。

與傳統幼齡茶園粗放的管理模式相比,間作周年綠肥,即1年種3季綠肥可以有效抑制不同季節雜草的生長密度、高度和生物量。目前,壓青、微耕機、播種機等小型農業機械較多,控草成本較低,還能提升土壤養分、生態控草,營造良好的土壤物理性狀,為茶苗的生長提供健康的土壤環境。

參考文獻

[1]酒鵑鵑,李永梅,王夢雪,等.玉米大豆間作對坡耕地紅壤團聚體分布及穩定性的影響[J].江蘇農業科學,2021,49(22):219-228.

[2]程濱,趙瑞芬,滑小贊,等.果園綠肥對土壤生境調控的研究進展[J].天津農業科學,2021,27(12):59-62.

[3]聶紅艷,聶宗岳,郭維,等.間套作技術在山區茶豆栽培中的應用[J].江西農業,2017(5):5,7.

[4]陳瑋,阮軍,劉慧.茶園間套作辣椒等作物的調查[J].辣椒雜志,2011,9(1):21-22.

[5]黎健龍,涂攀峰,陳娜,等.茶樹與大豆間作效應分析[J].中國農業科學,2008,41(7):2040-2047.

[6]張明澤,姚玉仙,申太官,等.茶樹間作巨菌草對茶園小氣候及土壤養分的影響[J].山西農業科學,2020,48(2):238-241,245.

[7]孔繁星.茶煙間作對幼齡茶樹的影響[J].貴州茶葉,1999(1):11.

[8]楊順國,楊天海,陳剛.幼齡茶園間作花生栽培技術及效益[J].農技服務,2012,29(10):1104.

[9]王長科,侯運和,尤自明,等.一年期新栽茶園間套不同作物試驗研究初報[J].陜西農業科學,2016,62(6):62-64.

[10]李奇松,雷衛星,劉江西,等.間作麥冬對茶園土壤理化性質及微生物群落結構的影響[J].南方農業學報,2021,52(12):3366-3374.

[11]孫云南,梁名志,夏麗飛,等.不同間作物對茶園土壤養分的影響[J].西南農業學報,2011,24(1):149-153.

[12]BARUAH S,AHMED N,SAIKIA S.Intercropping in young tea plantation[J].Natural product radiance,2005,4(1):35-39.

[13]張小琴,陳娟,梁遠發.間作對幼齡茶園生態與茶樹生育及效益影響的研究進展[J].貴州農業科學,2014,42(1):67-71.

[14]袁奎,楊洋,楊懿德,等.宜賓煙區土壤耕作方式對耕層土壤物理性狀的影響[J].現代農業科技,2021(12):15-18.

[15]王玥凱,郭自春,張中彬,等.不同耕作方式對砂姜黑土物理性質和玉米生長的影響[J].土壤學報,2019,56(6):1370-1380.

[16]孫利軍,張仁陟,黃高寶.保護性耕作對黃土高原旱地地表土壤理化性狀的影響[J].干旱地區農業研究,2007,25(6):207-211.

[17]劉波,吳禮樹,魯劍巍,等.不同耕作方式對土壤理化性質影響研究進展[J].耕作與栽培,2010(2):55-58,65.

[18]吳才武,夏建新.保護性耕作的水土保持機理及其在東北黑土區的推廣建議[J].浙江農業學報,2015,27(2):254-260.

[19]張文超.耕作方式對土壤主要理化性狀及玉米產量形成的影響[D].大慶: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2017.

[20]李篤仁,高緒科,汪德水.土壤緊實度對作物根系生長的影響[J].土壤通報,1982,13(3):20-22.

[21]蒲美玲.坡耕地玉米馬鈴薯間作蓄存田間水分效應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20,48(12):32-34.

[22]FUSTEC J,LESUFFLEUR F,MAHIEU S,et al.Nitrogen rhizodeposition of legume S.A review[J].Agronomy for sustainal development, 2010,30(1):57-66.

[23]GOU F,VAN ITTERSUM M K,COUDEL A,et al.Intercropping with wheat lowers nutrient uptake and biomass accumulation of maize,but increases photosynthetic rate of the ear leaf[J].AoB plants,2018,10(1):1-15.

[24]王沛娟,樊文霞,李燕芳,等.棗棉間作復合系統種植模式對棉花光合特性及產量的影響[J].核農學報,2022,36(10):2035-2045.

[25]SHENNAN C.Biotic interactions,ecological knowledge and agriculture[J].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B:Biological sciences,2008,363(1492):717-739.

[26]李金婷,韋錦堅,韋持章,等.茶樹/大豆間作體系氮素對茶葉品質成分及其土壤養分的影響[J].華北農學報,2021,36(S1):282-288.

[27]陳清華,張強,戴居會,等.根外追施液態肥對新建茶園一年封園效果研究[J].湖北農業科學,2021,60(21):53-55.

[28]董召榮,沈潔,朱玉國,等.苜蓿生物覆蓋對幼齡茶園生理生態特征的影響[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08,16(4):853-857.

[29]劉義平.新墾幼齡茶園套種經濟綠肥的生態效應研究與應用[J].江西農業學報,2011,23(8):17-18,21.

[30]郭胡津,曾小燕,蔡烈偉,等.我國茶園雜草研究進展與展望[J].長江大學學報(自科版),2017,14(6):8-12.

[31]崔愛花,劉帥,白志剛,等.間作對旱地作物生長發育及生理生態影響的研究進展[J].中國農學通報,2021,37(18):1-5.

[32]李超,王俊,邢文超,等.綠肥填閑種植對旱作冬小麥農田耕層土壤物理性質的影響[J].水土保持通報,2022,42(2):107-113,121.

[33]李保國,任圖生,劉剛,等.土壤物理學發展現狀與展望[J].中國科學院院刊,2015,30(Z1):257-269.

[34]彭新華,王云強,賈小旭,等.新時代中國土壤物理學主要領域進展與展望[J].土壤學報,2020,57(5):1071-1087.

猜你喜歡
間作茶園土壤
不同間作模式對山蒼子光合特性及其栽培土壤水分和養分的影響
茶園飄香
茶園之晨
核桃柴胡間作技術
靈感的土壤
識破那些優美“擺拍”——鏟除“四風”的土壤
湄潭茶園
靈感的土壤
棗棉間作系統光合特性研究
棗藥間作滴灌種植技術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