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生理論視角下河北省太行革命老區振興發展模式及實現路徑研究

2024-01-15 09:06黃巖迪王麗慧
寧波工程學院學報 2023年4期
關鍵詞:老區共生河北

黃巖迪, 王麗慧

(1. 河北地質大學 法政學院, 河北 石家莊 050031; 2. 河北地質大學 區域制度研究中心, 河北 石家莊 050031)

0 引言

革命老區作為一個特殊的地域大多處于經濟欠發達的偏遠山區, 一直以來都是貧困落后的代名詞。因此,國家高度重視革命老區的振興發展問題。自2021 年以來,國家便不斷加大對革命老區的支持力度,特別是國務院發布的《關于新時代支持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的意見》為革命老區的振興發展賦予了新的內涵,對推動全國革命老區加快發展具有指導意義。

“共生”(symbiosis)一詞是生態學領域的基本概念,由德國生物學家德貝里[1]在1879 年提出,原意指“不同屬性的生物按照某種聯系進行密切生活”。 國內學者袁純清[2]首次將共生理論運用到社會經濟學領域并對其進行新的解讀,他認為共生的本質就是協同與合作,共生單元通過共生界面傳遞共生能量,在優良的共生環境中實現共生體的互惠共生。 自2004 年以來,紅色資源共生作為有效促進紅色地區振興發展的“藥方”取得了豐富的研究成果。 黃細嘉等[3]對江西南昌地區城鄉互動型紅色旅游區共生模式的實現提出了資源整合、整體營銷、共建支持條件等措施。高科等[4]從產業、區域、產品、管理、利益、文化等六個方面構建了吉林省紅色旅游共生發展模式。 蘇海洋等[5]從旅游共生視角發現蕉嶺縣紅色景區運用“紅綠結合”的模式共生程度最高。 柴壽升等[6]從共生單元、共生環境、共生模式三個維度構建紅色文旅共生融合發展生態系統。 謝芬等[7]分析了四川省紅色旅游共生體系的搭建歷程以及內在要素的關聯程度,為我國民族地區紅色旅游高質量發展提供參考。 綜上分析可知,現有成果大部分是關于國內其他地區共生系統的構建,缺乏對河北太行革命老區現實發展的指導,因此,有必要在共生理論視角下對革命老區及其涵蓋資源的共生發展模式展開探討。 河北省太行革命老區牽涉石家莊市、保定市、邯鄲市、邢臺市、張家口市5 個地區,包含27 個縣、區,其資源稟賦、現實狀況等都具有共生性,但因其地理位置、交通道路、行政區劃等因素導致地區之間的共生機會相對較少。 因此,本文將共生理論納入河北省太行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的實踐過程中,以河北省太行革命老區作為共生體,分析資源共生條件,梳理共生困境,探索特色的共生合作模式以及實現路徑,深入論證共生理論對太行紅色地區的解釋力和契合性,以期為河北省太行革命老區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新的思路。

1 河北省太行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的共生條件分析

共生理論主要是由共生單元、共生模式(共生關系)和共生環境三個要素構成,三要素發揮共生作用的稱為共生界面,組合在一起是構成穩定共生體的基本條件[2]。

1.1 共生單元緊密相連,紅色文化認同感強

共生單元是指構成共生體或共生關系的基本能量生產和交換單位,它是形成共生體的基本物質條件[2]。 河北省太行革命老區作為我國重要革命基地之一,紅色文化資源豐富,同時也是構成共生系統的核心要素。截止到2022 年年底,河北省太行革命老區紅色文化精品景區有30 余個, 如石家莊革命圣地西柏坡、 保定阜平晉察冀軍區司令部舊址、邯鄲涉縣一二九師司令部舊址等知名紅色景區,分布情況如圖1 所示。同時,革命老區的人民以太行紅色文化為榮, 有強烈的文化認同感,紅色文化資源作為核心共生單元在市場、 管理、產品等方面開發中都具有共生的重疊性,這也為河北省太行革命老區共生發展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契合點,滿足共生理論中共生單元條件。

圖1 河北省太行革命老區各地紅色資源分布圖[8]

1.2 共生界面位置相近,交通發展便利化

共生界面是共生單元之間物質、信息和能量傳導的媒介、通道或載體[2]。 河北省太行革命老區涉及的5 市均位于太行山沿線并呈南北分布,具有地理位置的互通性和交通的便利性。 貫穿其中的太行山高速是加快太行革命老區各類資源開發的重要通道, 這條高速連接了河北太行革命老區內許多4A 級紅色景區,包括平山西柏坡中共中央舊址、一二九師司令部舊址、城南莊晉察冀軍區司令部舊址、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舊址等著名紅色景點,可以使該區域內各市通往革命老區的交通更加便利[9]。 因此,河北省太行革命老區在發展上具有空間距離近、交通便利的特點,可以滿足共生理論的共生界面條件。

1.3 共生模式同質共生,異質互補

共生模式,也可以稱共生關系,是指共生單位相互作用的方式或相互結合的形式,它既反映共生單元之間的物質信息交流關系,也反映共生單元之間的能量交流關系[2]。 河北省太行革命老區整體上呈現以紅色文化資源為核心單元的“紅+綠+古+俗+閑”資源共生型發展模式。如石家莊市的西柏坡紅色革命圣地與西部長青溫泉,張家口市的董存瑞烈士紀念館與官廳水庫國家濕地公園,邯鄲市的女媧文化和一二九師司令部舊址,邢臺市的邢臺大峽谷與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舊址,保定市的晉察冀軍區司令部舊址與天生橋。 這些優質復合型多色文化單元互惠共生,產生相得益彰的疊加效應,滿足共生理論中各共生單元同質組合、異質互補的共生模式(共生關系)條件。

1.4 共生環境成效顯著,整體環境優良

共生環境是共生模式得以正常運轉的必要外在條件,包括政策環境、經濟環境等[1]。近年來,國家十分重視革命老區的發展,出臺了《國務院關于新時代支持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的意見》《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同意太行山旅游業發展規劃(2020—2035)的函》等文件。 同時,河北省也出臺《河北省人民政府關于新時代支持重點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的實施意見》等一系列涵蓋革命老區各方面發展的政策文件來支持本地老區發展。 其中“革命紅”“生態綠”“產業興”“百姓富”“創新強”十五個字是河北省支持太行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的具體做法[10]。所以,河北省太行革命老區實現振興發展的方式之一就是可以用以“革命紅”的紅色文化為核心共生單元拉動其他共生單元共生發展。 因此,上述相關政策滿足共生理論中的共生環境條件。

2 河北省太行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的共生現實困境

綜合以上分析,河北省太行革命老區紅色資源緊密相連,且地理位置距離近,可以通過相互強化和疊加提升老區的發展水平。 因此,共生條件較好,有利于共生單元朝對稱互惠一體化共生發展,但同時也存在如下的現實困境。

2.1 共生意識不強烈,各單元互惠性欠佳

各共生單元之間需要在共生過程中持續增加共生能量才能使共生關系趨于穩定[6]。一方面,近些年紅色文化旅游的興起,導致紅色文化資源開發出現同質化現象,表現為數量有所增長但質量沒有跟進,忽視紅色文化資源自身的價值與內涵,造成紅色文化資源的閑置與浪費。 另一方面,在行政區劃上,河北太行革命老區地域范圍廣闊,各類資源單元在行政區劃上分屬五地管轄,使得各區域之間的共生意識更加不強烈,與相關資源的共生仍然存在條塊分割、追求各自利益的現象,導致各共生單元之間的共生意識欠佳。 如圖2 所示,各市近3 年的接待旅游人數呈現不均衡的狀態,其中保定市、石家莊市游客接待人數比其他地區要高。

圖2 河北省太行革命老區各市2020—2022 年接待游客人數對比圖[資料來源:中國統計信息網(http://www.tjcn.org/tjgb/03hb/)]

2.2 共生界面聯系不緊密,各單元共生媒介匱乏

共生界面是共生單元之間交流的載體和媒介,政策支持、地域空間、交通樞紐、信息技術等不同界面都可作為共生界面[1]。一方面,輔助交通線路不暢通不利于共生能量的傳遞。以交通樞紐為例,隨著主要交通通道太行高速公路投入使用,通往景區的交通條件有所改善,但是大多數資源分布于太行山深處,輔助交通線路較少致使很多紅色景點可進入性差,不能與太行山沿線的景區實現精準對接。 另一方面,缺乏形式多樣的共生傳播媒介。 河北太行革命老區內大部分地區依舊沿用傳統的思維模式,即參觀—接待式,主要是以陳列紅色文物、展示文物等方式為主,展示和傳播的媒介大多方式陳舊,缺乏對信息傳播媒介的創新,導致共生界面低端化,不利于共生體進化所需能量的傳遞。

2.3 共生模式不理想,各單元發展動力不足

在共生理論中,最理想化的模式為形成一體化互惠共生的模式。 一方面,河北太行革命老區隸屬多個行政區域管理,革命老區內各地方之間的組織共生模式以點共生、間歇共生為主,互相協作共生的時間具有不連續的特征,導致河北太行革命老區內各地資源缺乏深層次的銜接、溝通與合作,難以形成強大的共生力;另一方面,河北太行革命老區各共生單元主體的行為共生是非對稱互惠的,河北太行革命老區的紅色旅游業是拉動老區振興發展的龍頭產業,但各市之間的紅色文化產業之間的利益共享機制不健全,導致各共生主體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缺乏有效的共生融合,各方共生能量受益不均勻,無法形成太行山革命老區沿線一體化共生的理想模式。

2.4 共生環境營造不均,各單元出現失衡現象

整體共生環境不均制約了各單元共生關系的建立。 一方面,中央和地方政府部門未形成多元共生治理的政策局面。2011 年開始,國家針對老區陸續頒布了系列以扶貧攻堅為主題的政策文件,如“1258”政策體系、“1+N+X”政策體系,并要求涵蓋革命老區的省市將革命老區振興發展列為重點工作。 從實踐來看,河北省內各級政府對于太行革命老區的政策發布相比之前有所增加,但各級政府之間只是跟隨中央政策進行單獨發力,聯合發文的數量較少,如表1 所示,共生環境具有“碎片化”的特征。 另一方面,革命老區自身在經濟、文化等領域仍有較大發展空間。 河北省太行革命老區的經濟發展模式主要是依靠省內紅色文化資源作為基本共生單元進行的經濟模式,然而目前專門針對河北太行革命老區內各市紅色產業聯動發展以及專業人才相關支持性政策供給不足,不利于河北太行革命老區整體共生融合發展。

表1 政策發文量對比分析[11]

3 河北省太行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的共生模式探索

共生模式可以分為共生行為和共生組織兩種模式,分別包含四種不同的共生方式且分別有著不同的特點,具體如表2 所示。

表2 共生行為模式和組織模式的不同點比較[2]

綜合表2 可知,由對稱性互惠共生行為方式和一體化共生模式組合形成的對稱互惠一體化共生模式是最理想的發展模式。 因此,可以充分利用河北太行革命老區內特有的資源、空間、設施和政策將不同類型資源進行組合共生,在市場需求刺激及政府部門等共生單元主體的作用下,依靠共生環境引導、監管和價值引領,將紅色、綠色、古色、民俗文化、休閑文化作為基本共生單元,通過通暢的共生界面識別并傳遞使得共生能量有效傳遞,最終形成多色資源融合發展的對稱互惠一體化共生模式(圖3),實現河北太行革命老區的振興發展。

根據共生理論,共生體會選擇容易匹配且彼此關聯度高的共生單元作為共生對象,因此,河北省太行革命老區會優先選擇“紅”“綠”“古”“俗”“閑”具有較強組合性的多色資源,通過此模式達到同質共生、異質互補的效果,具體結合方式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3.1 同質共生

同質共生即由該區域內不同所在地的紅色資源構成共生單元并按照不同方式進行互惠合作[12]。 河北太行革命老區包括的5 市可設立“河北省太行山紅色資源共生小組”,形成政府主導、市場主體和群眾參與的發展格局,建立以石家莊為核心的河北太行革命老區紅色主題線路。 如川陜革命老區包含的紅巖革命紀念館、歌樂山烈士陵園等以及以紅軍抗日革命活動為主線的革命根據地,這些同質的紅色資源形成了以“紅巖精神”為基調的“紅巖聯線”川渝特色紅色旅游品牌。 聯想到河北太行革命老區,以石家莊西柏坡紀念館為例,可以與周邊的保定野三坡、邯鄲太行紅河谷旅游區、邢臺太行新愚公旅游區、張家口國防文化旅游區串聯成一條紅色文化旅游帶,從而打造出獨具特色的太行山紅色資源共生精品路線和品牌。

3.2 異質互補

異質共生即紅色資源與其他類型資源形成新的共生單元并按照某種合作方式達到互補效應[12]。因此,河北太行革命老區會將紅色、綠色、古色、民俗文化、休閑文化作為共生單元,形成異質互補的發展模式。

1)以綠映紅。 自然環境是開發紅色資源存在的地理基礎。 從河北太行革命老區紅色資源的分布情況來看,其周邊都有可依托的綠色資源。 石家莊市平山縣的西柏坡紅色革命圣地與當地的駝梁、溫塘溫泉,邯鄲市涉縣的媧皇宮和一二九師司令部舊址,保定市阜平縣的晉察冀軍區司令部舊址與天生橋,邢臺市信都區南峪村被譽為“太行山最綠的地方”,可以與當地的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舊址形成以綠映紅的發展模式,實現“紅”“綠”資源的一體化共生。

2)以古襯紅。 古代歷史文化也是不斷推進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的現實所需。 河北省是歷史文化資源大省,有6 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275 處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石家莊井陘縣有44 個中國傳統古村落,這些古村落在革命時期不僅易于耕種還易于躲避侵擾,體現了太行革命老區“藏”“防”“守”的三個特點[13];邢臺市和邯鄲市有著三千多年的建城史,有著豐富的都城文化底蘊。 因此,古色文化可以與當地的革命遺址聯合開展研學實踐活動,深刻理解抗戰時期人民群眾與日本侵略者頑強斗爭的精神,將二者進行共生融合,提高太行革命老區紅色資源的文化內涵。

3)以俗宣紅。河北太行山地區民俗文化多姿多彩,是發展太行革命老區紅色資源的重要載體。河北梆子《紅色娘子軍》和白洋淀雁翎隊水上伏擊敵軍的《白洋淀嘎子印象》情景劇就是將戲曲與中國共產黨革命故事結合起來,體現了軍民魚水情。 此外還有蔚縣打樹花、武安儺戲、曲陽石雕、井陘拉花等具有民間特色的民俗文化遺產,都寄予了太行革命老區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以此為載體可以共生發展具有民俗特色的文創產品,提高河北太行革命老區的經濟效益。

4)以閑賦紅。 “閑”指休閑之意,“紅”與“閑”結合,主要是在紅色資源稟賦較好的地區以休閑度假區帶動紅色資源發展。 河北省自2021 年起著重構建高品質紅色太行休閑體驗觀光度假帶,重點打造了平山溫塘溫泉度假區、阜平顧家臺·駱駝灣度假區等一批集采摘、觀光、休閑娛樂等活動于一體的紅色太行休閑度假區。 同時,還重點推出了一批休閑街區如石家莊德明古鎮、龍泉古鎮、保定戀鄉·太行水鎮等14 個省級休閑街區,引進民宿、特色美食、軍事體驗等可以與傳統紅色資源互相配合開發新業態,改善之前紅色資源開發方式的單一性,提升了河北太行山革命老區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2021 年西柏坡所在的平山縣紅色休閑旅游收入超過30 億元[14]。

4 河北省太行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的共生模式實現路徑

基于同質共生、異質互補的多色資源共生發展模式有助于進一步提高河北太行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的水平,實現此模式的具體路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實施。

4.1 加強區域間合作,提高共生單元利用度

共生單元作為構成共生模式的基礎要素,相互促進、相互激勵是提升共生體穩定發展的重要途徑。一是增強核心共生單元的融合狀態。 河北太行革命老區振興發展主線是以紅色資源為核心單元的共生,河北省應注重深挖太行山沿線自身的紅色文化價值,加強與“紅、綠、古、俗、閑”等資源之間的互惠共生,形成“太行山紅色資源共生帶”的整合思路,構建河北太行革命老區多色資源聯動互補的共生結構。 二是加強各共生單元主體間的共生融合。 河北省政府要打破多頭管理體制,突破行政區劃分界線,充分發揮省政府的主導作用,加強各市縣政府之間的交流合作,協調各方利益分配,設立專門掌管革命老區日常事務的機構,實現5 市27 縣全域聯動發展,規避重復性建設和盲目的惡性競爭。

4.2 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創新現代化共生界面

共生模式的穩定發展應是打通共生界面,使得共生單元間的信息和能量得以暢通傳導。 一是在交通領域,河北省太行革命老區各市之間僅靠太行山高速公路傳遞共生能量效率不高,因此要以5 市為基點,以跨域連接為取向加快公路、高鐵、城際交通網絡等多維立體的“點—線—面”綜合交通體系,形成河北太行革命老區的交通多維立體的共生界面。 二是在信息技術領域,著力形成河北太行革命老區統一的信息共享平臺,借助數字技術實現多渠道溝通。 并且要充分運用5G、AR、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創新共生媒介形式,有利于將分散的紅色資源網絡化,實現資源整合共享。

4.3 轉變“碎片化”式開發,增強共生模式關聯度

優化各單元主體的關聯度會使共生模式走向高階階段。 一是要有意識地減少點共生、間歇共生的次數。 以石家莊市為中心點,制定區域共生發展規劃,聯合省內太行革命老區沿線的張家口市、保定市、邢臺市、邯鄲市形成太行山革命老區協作共生體,最終在區域內達到對稱互惠一體化共生模式,實現各主體長時段、持續性合作。其次,建立合作共生共享機制,以減緩共生阻尼。區域各共生單元主體產業在專業人才、市場客源、優惠補貼等方面應充分發揮市場主導機制的作用,以“本土—社會—政府”的三重管理手段積極尋求與區域內其他紅色景區進行合作,使“紅+綠+古+俗+閑”的一體化共生模式形成動態交流的共生利益網。

4.4 深化多元兼容理念,營造優良共生環境

共生單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界面的有序運行都需要一個相對平穩的共生環境。 一是加強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間的協同,中央政府要做好頂層設計,形成更加統一的太行革命老區發展規劃,以中國老區建設促進會(中央)主導,以河北省老區建設促進會為重要補充,在“共同擁有、互惠共贏”的原則下打破地方政府的人為斷裂式限制,避免各自為政、效力低下的問題,合力形成一種良好的共生治理環境。 二是完善多元化主體共生環境。 政府部門應加快提升政策環境的引導作用,使得各共生單元主體在政策支持、信息技術、人才精英等方面秉持共生式思路深入合作,充分開展適應當地條件的共生融合發展項目,增強共生環境的外在驅動力,營造全社會共同融合共生的良好氛圍。

5 結語

本文從共生的視角切入,發現河北省太行革命老區有著資源相似、空間距離近、統一政策支持等方面滿足共生關系形成的必要條件, 并且紅色資源作為革命老區的核心共生單元呈現共生發展的特征,應與區域內多色文化打造同質共生、異質互補的合作局面,形成多色資源共生發展的對稱互惠一體化共生模式,并通過提高共生單元利用度、創新現代化共生界面、提高共生模式關聯度、營造優良共生環境來實現該模式,以此帶動河北太行革命老區實現高質量振興發展的目標。

但由于革命老區要實現振興發展涉及諸多因素且數據資料難以收集完整,本文僅以共生理論中的四要素作為影響因素,因而在實踐調查等方面還存在一定的不足。 另外,受研究能力和文獻資料所限,提出的路徑建議更多局限在共生理論范圍內,今后將進一步豐富和完善,爭取在高質量發展理念的指引下,不斷從實踐中積極探索革命老區發展的新路徑。

猜你喜歡
老區共生河北
河北頂呱呱機械制造有限公司
人與熊貓 和諧共生
共生
老區在努力奔跑
優生共生圈培養模式探索
優生共生圈培養模式探索
河北:西洋樂器暢銷海外
堅決打贏打好老區脫貧攻堅戰
孫婷婷
老區也需要一個節日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