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字交往視域下高校師生關系的識別與重構

2024-01-16 11:29徐晨陽林昊倫
江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 2023年4期
關鍵詞:場域師生關系師生

徐晨陽,林昊倫

(廣東工商職業技術大學,廣東 肇慶 526020)

截至2023 年5 月11 日,B 站UP 主宋浩老師官方發布的《高等數學》視頻播放量突破1億,彈幕數量達到218萬條,甚至到了深夜還有300多人在他的視頻里在線苦學,“八旬老太直呼簡單”的話題沖上熱搜。這不僅引發研究者對數字時代師生教學關系的隱憂。隨著數字技術不斷加速創新,個體和組織的交往環境產生巨大的改變,其工作、學習、生活受到深刻的影響。人們的交往實踐和具體的交往形式都建立在以數字技術為核心的交往生態系統中,數字交往概念應時而生,這也成為師生關系識別的新視角。數字交往時代的到來,既打破了師生關系建立的時空限制、拓展了師生關系發展的內容、豐富了師生關系建構的方式方法,又使原有的師生關系建構模式受到挑戰和沖擊。師生關系在交往的場域、認知慣習、資本等方面是否存在變化?師生關系的建立、維系和發展在變化中呈現怎樣的特點?是否需要重構,重構的邏輯和策略有哪些?這成為研究的起點。

一、核心概念

(一)數字交往

在了解數字時代技術革命對方方面面的沖擊時,“數字交往”的概念開始引發學者們更深的思考,這也是文章探討師生關系重構的基礎?!皵底纸煌钡母拍钤诙膨E飛教授先后發表的三篇《數字交往論》中有清晰的界定,他從理論的宏觀視角闡述數字時代交往的巨大變革:其一是基于對哈貝馬斯的交往行動理論的回應,將數字交往視作是一種試圖借助數字未來的圖景以抵達“行動轉向”(action turn)范式的傳播學[1];其二是對數字交往時代人與物、與系統和環境在交往端(如崛起的元宇宙科技面前)的生存探討,提出虛擬、實踐、變易、擴展的“分身認知”的認識論[2];其三是針對數字隱憂如何規避,闡述了媒介與社會處在“共同演化”之中,提出萬類交往、互利共生的數字交往時代哲學愿景,希望避免技術驅動、資本壟斷、價值缺失所帶來的“偏害共生”,以建立理想的數字文明[3]。他的論述開創性地為傳播理論、交往理論乃至數字時代的具象提供了各種假設和觀點。

與杜教授的數字交往論相互回應,在數字交往論的發展和應用中,康雅瓊等對數字交往過程的研究也同樣值得我們關注,后者提出了“數字交往三階段”:第一階段為主體的數字媒介交往階段;第二階段為數字虛擬主體的實踐階段;第三階段為虛擬主體與現實主體的融和階段[4],進一步明確了數字交往在數字技術主導下,虛實融合的數字實踐。另外,數字交往研究開始聚焦到微觀具體的理論層面,吳飛對公眾參與數字交往的主要行為特征進行底層邏輯分析[5],提出了“數字共通”的理論新假設[6]。王敏芝將數字交往闡釋為一種新的交往生態、空間建構和文化實踐[7]。其他學者也從實踐層面提出了數字交往的隱憂與對策,針對交往實踐的微觀場域中數字鴻溝現象提出代際反哺和同輩互哺的模式[8],分析數字交往時代博客發展的現狀、問題,提出優化策略[9]。

基于對數字交往相關研究的梳理,數字交往的本質是將過去的交往中介轉變為以數字編碼和互聯網為依托的新型媒介,進而展開信息交流和互換的實踐活動,具體表現如:以微博、抖音、B 站、小紅書等引流變現數據平臺獲得學習、娛樂和生活資訊等信息服務行為;以觸覺界面、傳感系統、云計算、人工智能技術、全息投影、VR 虛擬現實技術等智能化平臺進行沉浸式場景體驗行為;以ChatGPT人工智能為平臺的自然語言生成式模型,集寫作文、畫表格、寫曲、寫代碼、參加考試等人際交往的升維。

(二)高校師生關系

高校師生關系研究視角呈現多維化特點,既有教育學領域,也包含社會學、哲學等不同領域。關于高校師生關系內涵研究,有學者認為其本質是一種教學關系[10];有學者從關心理論視角強調高校師生關系是一種情感關系[11];郝文武從哲學視角認為它是“主體間關系”[12]。關于高校師生關系的結構研究,有兩重關系說、三重關系說乃至四重關系說,具體師生關系包括教學關系、人際關系、情感關系、道德關系等。隨著國外理論不斷的豐富,國內高校師生關系的研究,開始從師生關系內涵、特點的靜態描述轉向師生關系構建發展的動態分析。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國內高校師生關系研究缺乏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多停留在師生關系的理想構建層面,思辨性文章居多,缺乏理論轉向實際運用的銜接。二是缺乏行動研究,僅僅停留在整體的抽象分析和數量化的描述層面,缺乏走進教育現場、深入學校內部開展行動的研究。三是缺乏對職業本科高校師生關系構建研究。目前來看,師生關系研究多集中在普通本科高校,對于職教本科教育類型,師生關系的研究幾乎沒有,這些都為本選題留下了較大的研究空間。文章中對師生關系的界定為:高校教育教學活動中最基本的關系,具體在教學關系、人際關系和情感關系三個層面。師生作為數字時代的交往主體,師生關系受到必然沖擊,在教學關系、人際關系和情感關系方面需識別與重構。

(三)數字交往視域下師生關系識別的必要性

在數字技術發展面前,很明顯師生作為教育的二元主體被置于虛實融合的數字社會。師生關系的再認識有三點原因:一是國家政策對高校教師素養提出明確要求。2022 年12 月,教育部發布了《教師數字素養》,提出教師素養框架,明確了教師在數字化意識、數字技術知識與技能、數字化應用、數字社會責任和專業發展等方面的能力要求。教師數字素養的提升有利于轉變教育教學方法、與學生建立良好的教學關系。二是數字經濟對高校人才培養提出客觀要求。當前以人工智能、區塊鏈、云計算、大數據為代表的數字技術興起并蓬勃發展,世界經濟數字化轉型是大勢所趨[13]。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在擴大相關產業就業人數的同時,放大了數字人才需求的缺口。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布的《數字經濟就業影響研究報告》指出:2020 年中國數字化人才缺口已超過1100 萬。高校是青年數字人才培養的主要陣地,師生關系是人才培養活動中最基本的關系,師生關系中的教學關系數字化轉型是迫在眉睫的行動。三是教育數字化轉型對師生關系重構提出必然需求。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推進教育數字化轉型,建設全民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大國?!睔W盟早在2020 年發布《2021—2027 年數字化教育行動計劃(Digital Education Action Plan》(European Commission,2020)、《數字技術變革教師的專業學習》,明確了教育數字化的兩大戰略,指出了提升教師數字素養的必要性。

二、研究設計

(一)場域理論及其對師生關系識別的分析邏輯

研究范疇的不同,場域理論模型及其特征也不同,主流場域理論模型包含:社會心理場域、社會學場域、生態場域和城市場域[14]?;谘芯啃枰?,采用布迪厄社會學思想體系中的社會學場域模型。他提出實踐是由資本、慣習與場域之間相互作用的產物。按照布迪厄對場域理論的建構,需要明確三個方面:第一,師生關系建構受教育場域的直接影響,同時受社會世界場域的間接影響。場域是提供給個體參與社會活動的主要場所,師生所處的教育場域是社會世界場域的子場域。師生雖然是處于教育場域中從事教育教學和學習活動,但是受外部社會世界數字化變革的影響。第二,“資本”指一個場域中的有效資源,數字交往的資本主要指數字技術,可歸結于經濟資本。數字技術的發展影響著師生交往的方式、手段、師生關系建構內容的表達和呈現。第三,師生交往的認知慣習,即“實踐感”,指場域的參與個體自身的思維方式和行為傾向,是理解行動者實踐活動的特定“邏輯”概念,存在于行動者的潛意識層面[15]。資本和慣習是溝通主體性和客觀結構的重要工具,也是我們探討師生關系建構的重要概念。數字交往視域下反思高校師生關系,需考慮師生關系建構的場域以及場域提供的資本和慣習對師生關系的交互實踐。

(二)研究框架

基于H 大學為個案探討師生關系建構,為保證最大素材量、滿足多樣性、觸及敏感性以及樣本特殊性的原則,選擇師生二元主體作為訪談對象,并以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圍繞“數字交往背景下,師生關系建構的現狀”展開深度訪談,在此基礎上靈活調整訪談的問題和維度,構建研究框架。具體訪談時長在60~130 分鐘之間,訪談錄音整理為文字稿并進行提煉和總結。

表1 受訪師生基本信息統計

三、數字交往視域下師生關系的表征

(一)虛實場域的多元主體

隨著傳感系統、云計算、人工智能技術、全息投影、VR虛擬現實技術的發展,師生主體間交互行為發生的場域從傳統的課堂教學場域拓展到課余“云端”場域,實現了師生關系建立場域的重組?!霸贫恕苯煌档土藭r間和交通成本,網絡原生代的學生更為偏好交往地點的非限制性和交往時間的即時性。師生數字交往一是借助微信、QQ 等聊天應用工具進行師生的線上互動。學習上學生向教師尋求課外答疑、考證考研考公建議、畢業設計指導等;生活上師生之間尋求情感共享、情感認同或情感共識,樂于以微信“曬”朋友圈,互贊互關行為等展現生活的真實情況。這種交往行為涉及的交往主體既包含了教學指導型的各科專任教師和服務管理型的輔導員、班主任,又包含了不同屆的學生。二是借助抖音、B 站、小紅書、網易公開課等引流變現數據平臺乃至ChatGPT 等沉浸式體驗平臺,虛擬空間師生的線上交往。這種交往行為,學生樂于借助各類媒介獲得學習、娛樂和生活資訊等信息服務;教師也開始趨向各大平臺模仿線上教師的授課和話術。師生關系的建構從簡單的文字、聲音逐漸過渡到圖像、視頻,實現交往中具體而生動的效果。師生之間人機互動,人機為師。學生XS1 表示:“Tandemzh 這個軟件特別好用,可以厚著臉皮練口語,反正是App 人機交流,避免了很多尷尬;我也喜歡在B 站聽李延隆的課,講國際音標非常專業,比教師平時課堂上講的內容深入多了?!睅熒g交往的媒介變得越來越多,學生在數字平臺中接觸的虛擬教師類型越來越多,教師在現實教學中遇到的“Z 世代”學生交往行為越來越網絡化,更多的交往主體加入到師生關系的建構當中。學生XB1 說“我們體育課跳起了劉畊宏的《本草綱目》,說實話我平時有下載Keep 在宿舍練習瑜伽,現在大二了,終于遇到一位大學體育老師愿意與時俱進,教學沒那么刻板。我們喜歡劉畊宏那樣的教學,又有趣又專業,而不是一味地權利壓制,要求我們做這做那?!?/p>

(二)技術可供的四重恐懼

技術在師生交往上的作用體現在平臺的可編程性和算法的可供性,實現了師生關系交往資本的再造。平臺能夠給用戶提供一個穩固的實體,如抖音、B 站、You Tube、Facebook 等為人們提供了智能的信息、社交、娛樂知識環境??删幊绦詭椭脩暨M行內容創作、傳播和變現。算法能夠精準地了解用戶的偏好,按需匹配用戶需求。用戶數字社交平臺的廣泛應用使得師生更愿意選擇“云端交往”。ChatGPT 的到來足以宣告數字交往2.0時代的開啟,杜駿飛教授曾以“賽博格階梯”來形容人類被AI支配甚至是奴役的風險?!癦世代”學生對數字媒介的狂熱追捧,使處于數字難民的年長世代教師群體在師生關系構建中有了“被僭越、被代替、被否定、被遺棄”四重恐懼。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因為學生接觸到大量的媒介資源信息,明顯對自身知識儲備感覺不自信。J1老師表示:“不得不說,有的時候推著我去懂什么是‘元宇宙’,因為學生在各種渠道了解了,他們很感興趣,他覺得你是大學老師,也應該知道,我甚至在一次提問中被學生反問像《第二人生》《黑客帝國》《頭號玩家》這些電子游戲、影視和文學作品,然后學生想得到我對‘元宇宙’的認識,我當時是很懵的?!苯處熀蛯W生的低階的課堂互動被否定,J2 老師說:“我的學生上課問我會用ChatGPT嗎?其實我是蠻心虛的,在課堂上很怕學生問這種技術含量的問題。我布置的作業,學生真的用iPhone 手機自動生成答案了,而且非常質疑我作業的技術含量,覺得很無聊。我看到學生拿著他的iphone 手機演示怎么注冊賬號、怎么提問,我作為老師卻不懂”。教師權威性課堂管理被代替。J3 強調“我最大的感觸就是我那個班有十幾個學生他們自己帶著平板來課堂的,做題目、做筆記還好,如果對課堂內容不感興趣,他們會自行搜索視頻來看,有的時候也會百度一下我課堂的知識點?!苯虒W的方式方法和手段也不得不進行改變和創新,J4老師重點說“我的學生曾經分享一本電子書給我,叫《無知的教師》。他說我們老師是中介和解釋者,但是他認為我們做老師的不需要講解,我們的講解塑造了無能者,學生是需要那種能夠指導和激發學習行為的老師。不然,跟線上的工具沒啥區別?!?/p>

(三)認知慣習的三層境遇

在教育場域中,數字交往使師生對師生關系的認知和行為習慣實現重構。慣習是師生在不同教育場域互動時,不斷接觸場域提供的資本,長期從教或從學而形成的教育觀念、教與學的風格、交往話術,關系認知等。一方面師生的慣習具有建構性,隨著場域和資本的重組而作出改變,另一方面具有封閉性,長期教學經驗和學習經歷會固化舊有的習慣。學生在教育場域的行為習慣因為其不成熟性和可塑性,會表現出不同的狀態。值得注意的是,教師在教育場域往往承擔主動者的角色,面對學生不同的認知慣習,發展師生關系也會出現異化表現?;谠L談文本整理,師生對彼此關系的認知有三重境遇:

第一重是“剃頭挑子一頭熱”,介于對教師身份的認同和職業的責任擔當,大部分教師在師生關系的建構上抱著積極的態度,得到學生的反饋不盡人意。教學關系上,學生表現出對老師的“工具化”。學生XZ1說“這里的學生需要學習嗎?來這里的大部分不學習,不學習還需要老師嗎?在我腦海里已經沒有老師這個概念了??陬^說老師,只是在學校這個場里面的秩序和倫理道德所要求才發生的?!鼻楦嘘P系上,學生表現出對老師的“淡漠化”。學生XS2 說:“我的理解是圣母心泛濫,想把老師所謂的愛附加在全部人身上,以為用愛可以拯救一切生命,拯救被手機享樂綁架的學生?!盭Z3學生說“我和他這群人在社會的作用就是拉動消費端的,就是養學校和你們老師這個群體上的,所以大部分學生沒把老師當長輩,有這種倫理姿態看的,把老師當平等看的已經很不錯了?!苯處煴硎荆骸拔蚁駮f話的木偶,去宿舍想跟他們聊聊天,感覺有種強行廣告植入的感覺,學生不愿意理我,甚至招呼都不打,從頭尬到腳指頭?!?/p>

第二重是“雙向辜負”,師生在關系建構過程中出現雙方都得不到正向反饋的情況,甚至是出現互信度極低的沖突行為。一是學生課堂行為失范,存在“專業課選逃,選修課必逃”“形在神滅,該睡覺睡覺、該開溜開溜,該游戲游戲”“素質很差,完全不尊重老師,說來就來,說走就走”等現象。二是教師教學行為失當。J5 老師承認“其實我今年這門課上成水課,學生感覺沒啥用,基本都不太愿意聽,時間長了大家都擺爛”。J6 老師也表示“前兩周還設置一些課堂互動環節,后面直接放棄了,叫不醒裝睡的人”。J5 老師補充說“我脾氣不好,發火血壓都上來了,現在的學生吃軟不吃硬甚至軟硬不吃,你兇他比你更兇,上課就像一拳打到棉花上了,肌無力”。三是師生交往“功利化”。XB2學生說“大家各取所需啊,老師也怕評教的,加微信贏得老師好感,刷存在感,給老師朋友圈點贊評論。我們還是注重平時分的,畢竟跟獎助學金、評優評先掛鉤”。甚至師生間的互信度極低,導致一定的沖突行為。XZ4學生提到師生關系,有顯性沖突的表現,“我明明交了作業,他在群里說掛我科,他只要敢掛我科,我搞到他丟工作,看學校是站他那一邊還是我這一邊?!绷硗?,數字時代快節奏的信息傳遞使學生陷入復雜的人際關系,學生抵觸情感捆綁,表現出分寸感跟淺嘗輒止的社交需求。XB3“我希望跟老師保持邊界感,不喜歡被冒犯到。怎么說呢,有時候課間老師特意跑過來看我在看什么短視頻、刷什么題目,甚至課堂上特別想要我們互動,但我其實感覺有被強迫,老師不會站在我們立場考慮問題”。

第三重是“雙向奔赴”,師生愿意積極互動,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訪談中獲得大量師生對彼此關系的正向評價以及對現實師生關系發展的一些期待。師生在尊重彼此、享受到教與學的獲得感時,會堅定選擇現實的師生關系。教師J7 表示:“她們確實很叛逆,甚至有時候覺得很難打入內心,我也氣到停課一走了之,后來怎么發現學生還是喜歡我的呢,就是我走后,他們班有微信私聊我,有道歉的,有提要求的,有說原因的。我才發現學生更渴望被傾聽,但是不能操之過急,要用自己的專業水平、專業素養去打動他們?!盭B4學生表示:“老師的專業素養和學習態度讓我特別佩服,還有他的知識儲備,真正印證了那一句‘腹有詩書氣自華’,我很喜歡他教學的方向感和獨特的教學方法”?!半p向奔赴”的師生關系對待數字技術,持一種輔助的心態,師生的數字化交往朝著良性的方向發展。學生XB5 說“數字媒體學習平臺可以讓我們獲得大量的知識資源,但是老師的意義不可以替代,老師是有溫度的,言談舉止是可以共情的,有時候不經意的一句話會點醒迷茫的我們,面對面的交流更能激發師生之間的思考”。學生XB6也表示更傾向于教師的主體教育意義,“數字媒介只是工具吧,我也嘗試過各種線上網課,更喜歡傳統的授課方式,只有在現實中沒遇到好老師,才會課下補充基礎吧。這個靠緣分”。

四、數字交往視域下師生關系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在數字人類世里,從好的一面看,人類的意識、生存方式、聯結程度或將得到大的發展;而從壞的一面看,自我沉迷、虛擬依賴、AI崇拜,則會成為流行的數字文明病。倘若如此,數字未來在今天所需要的就不能只是“加速”,還應該加上“警醒”。缺乏警醒的技術狂奔,或將被物的霸權所奴役,并難免要歸于那種“人類世”的命運[16]。

(一)“買家秀”與“賣家秀”的數字區隔

交往行為數字化,使師生教學關系受到沖擊。數字媒介改變了師生交往時間的定期化,打破了學緣限制。學生以極低的門檻獲得學習資源,并產生巨大的吸引力,這迎來對傳統教學的沖擊和挑戰。學生喜歡網絡主播靈活運用賣萌、講故事、秀才藝、咆哮式教學技巧等戳中“爽點”,平等自由、靈活多樣的網絡文化深合大學生的天性并產生巨大的吸引力,造成感覺現實課堂枯燥、厭倦,對學校文化環境產生抵觸情緒。數字教科書等電子教材,為學生提供靈活多樣的學習方式,導致學生對現實教材的摒棄。短視頻巨大的引流變現能力在促使數字交往平臺獲取利益的同時,信息供給者會憑借大數據和算法來“識別”使用者的信息偏好,從而進行有針對性的信息“投喂”。面對信息過載的情況,學生識別能力有限,認知偏狹,難以加以判斷,易入信息繭房,形成對時空有限的現實課堂教學需求減少。

(二)“Z世代”與“年長世代”的圈層屏蔽

代際差異導致教與學的供需不匹配。數字交往時代,互聯網已然成為師生的公共話語空間,其中更是混雜著各個年齡群體師生的話語表達,原本見諸日常教學中的負向事件逐漸向線上擴散,發聲主體復雜?!吨袊ヂ摼W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1 年12 月,X 世代和Y 世代的網民占比分別為19.9%和18.4%。在如火星文、網絡用語、標簽符號和語言傳遞方面,X 世代和Y 世代網絡圈層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被屏蔽現象。交往行為網絡化造成師生人際關系信任危機。教師所獨有的知識權威受到挑戰。高校教師作為“知識化身”的知識權威消解。在傳統教育中教師是知識的“壟斷者”,教師是學生獲得知識的主渠道。數字交往時代,知識、信息傳播途徑越來越多,網絡知識資源的開放性和共享性給予學生更加便利的學習方式。缺少“長輩”的規訓的Z世代學生,是一種去威權化的群體結構。在學校場域,同樣對教師的權威存在質疑,不愿意主動與教師進行互動交流,面對面的人際交往更是罕見。

(三)“數字人”與“數字難民”的情感邊界

內爾·諾丁斯認為:“當今學校的危機主要是由教育取向的學術化和功利化,缺乏對學生的真正關心所造成的?!苯逃且环N情感實踐活動,師生日常的交流互動、活動參與等積極共同經歷,不但喚起教師和學生各自的情感體驗,而且建立起的情感聯結能夠起到促進師生共同發展的效果。不同代際教師群體對數字技術的掌握程度不同,與“Z 世代”學生相比,大部分教師被標簽為“數字難民”。學生作為網絡時代的弄潮兒,在訪談中不斷強調“邊界感”。數字平臺善于依靠技術可供性來進行情感生產。如抖音直播間,師生在可編程性和算法的引導下進入交往情景,夾雜著情感的生成。數字互動大大影響了師生在現實中的交往情感的生成和維護。數字交往中高校師生關系呈現“淺交往”“微交往”的新特點。一是高等教育從精英化轉向大眾化階段。高校中大學生數量大幅度增加,高校的師生比失衡,使得教師與學生之間課堂上交流和交往的機會、時間相應減少。二是多樣化的數字平臺使師生交往也逐步從線下轉到線上。師生之間通過微信、QQ、微博等社交平臺進行交流與互動,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師生交往不足的現實。但是由于代際差異,互聯網原生代學生對數字交往的青睞,教師對數字交往的生疏,彼此在言語表達、情感表示上的不同,往往會產生情感關系冷漠。學生偏向數字平臺宣泄,平臺維權;教師對學生“yyds”“emo”等一系列網絡術語的不解,形成了師生關系建立的網絡代溝??觳褪降?、即時性的數字交往逐步弱化面對面的情感交流,使師生間情感交流貧乏、師生交往的距離感增強。大學生群體裹挾在社會快節奏的生活和虛擬平臺的交往中,他們面臨復雜的人際關系,呼吁界限感又渴望獲得陪伴的情感支持。他們既需要社交來滿足情感需求,又不愿意喪失獨立和個人空間。他們不屑長時間情感經營的傳統交往,又期待在學校場域能夠得到先輩的引導。

五、數字交往視域下師生關系的嬗變及重構

在現實-虛擬的混合場域下,師生對虛實的理解在數字技術的整合出現了異化,如師生的思維、表達和行為方式。師生從傳統的“從游”關系轉向新型的“游離”關系,這種嬗變可以稱之為“數字化師生關系”。在此討論師生關系的嬗變以進一步識別數字化師生關系的風險,重構新型數字化師生關系。

(一)傳統“從游”的師生關系

數字媒介未普及前,高校師生關系是一種“主體-客體”關系。師生間體現出明顯的地位、權利方面的不平等,利益、資源分配的不公平。教學關系上,學生主體地位失落。社會教育制度賦予高校師生“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不同社會地位。教師“聞道”在先,是知識的擁有者和傳授者。學生則是缺乏知識和接受知識的人。師生觀念上,尊師重道思想濃厚。社會倫理賦予師生自上而下的權威性、等級性的師生關系,教師是社會主流價值觀念的傳道者?!胺矊W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學?!薄皫熗饺绺缸印薄耙蝗諡閹熃K身為父”等師尊生卑的倫理基調影響深遠。師生交往上,直接交往模式為主流。師生關系構建場域集中在學校課堂活動中,交往方式多是面對面的語言交流,交往空間、時間受限,交往內容以“傳道授業解惑”為主。師生之間追求情感上春風化雨般的人文關懷,耳提面命般的施加影響。

(二)新型“游離”的師生關系

數字交往時代,高校師生關系呈現以數字媒介為載體的“雙主體”交互關系。網絡知識資源開放共享,學生獲得與教師相對均等的教育資源,師生關系發生“游離”。一是知識權威消解,教學關系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教師與學生界限日漸模糊,師生之間角色不斷進行著互換。二是師道尊嚴弱化,自由平等師生觀念加強。B 站、抖音等平臺UP 主“白”“幼”“瘦”的完美在線教學形象,浮夸、個性的教學語言,精美、多樣的教學呈現,與現實教師存在極大反差,學生面臨多樣化選擇,對教師的權威存在質疑,教師崇高形象逐漸暗淡。三是師生交往方式虛擬化,交往內容異化。學生不再局限于教師提供的學習資源,有數據表明91.7%的“00”后有過網上學習的經歷。學生作為數字“原住民”,熱衷于微信朋友圈“曬”文化、短視頻的“拍”文化、小紅書中的“分享”文化等。

(三)數字交往時代師生關系重構的策略

一是善用媒介,彌合師生交往鴻溝。在數字交往中,年輕世代成為了教育話語權的“掌權者”,年長世代成了被批判對象。年輕世代基于網絡語言和網絡表情包形成的獨特表達方式,在教育場域,教師也應該給予理解和接受,遵循宜疏不宜堵的原則減少抵制或誤解,避免一味規訓。二是加強疏導,發揮數字交往優勢。當前興起于年輕世代的網絡語言作為一種流行文化進入年長世代的視野時并未遭到全盤否定,俏皮、精練、幽默的網絡語言同樣獲得了部分年長一輩的喜愛,甚至有不少年長者不甘成為“落伍者”,自發進行文化的吸收和再學習。在此過程中,年長世代對于低俗的網絡語言加以監督和引導,對于數字交往中的劣質資源輔之篩選和辨別,年輕世代則促進其對新鮮網絡詞匯的接納和吸收。最終,不同世代基于共同的網絡語言便形成了某種協商一致的認知模式和差異統一的意義連接。三是文化反哺,加強師生代際對話。年長世代的教師需要克服“數字障礙”,改變思維定式和認知偏見;還應完成進入數字交往,開展對話交流能力的再學習;虛心向年輕世代請教相關技能,通過文化反哺的方式提高對網絡新事物的認知能力和對數字化工具的運用能力。課堂教學作為師生關系建構的微觀場域,承載著代際鴻溝和彌合代際鴻溝之間的張力與師生關系變遷本身帶來的張力。這為重構師生關系提供了微觀具體的場景。教師在教學關系中應注重數字技術的應用,促進人際關系的交流,加強情感關系的聯結。

結束語

師生關系的改變與數字交往的發展形成相互呼應的關系。師生關系的建構既需要數字交往,又離不開傳統的交往模式。師生關系是數字交往的實踐,數字交往是師生關系重構的新型實踐模式。師生關系影響學生的課堂參與、學業成績和學習動機,認識、分析和理解數字交往時代的師生特點,對師生雙方交往主體的思想、行為和心態作出更為細致深入的分析,才能確切地理解師生關系在數字時代的嬗變從而更好地避險和重構。

猜你喜歡
場域師生關系師生
基于“自主入園”的沉浸式場域教研
民主論辯場域中的法律修辭應用與反思
初中歷史教學中師生的有效互動
淺談和諧師生關系的作用
掌握談心藝術 建立融洽師生關系
中國武術發展需要多維輿論場域
組織場域研究脈絡梳理與未來展望
三喻文化與師生關系
麻辣師生
重視“五老”作用 關愛青年師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