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省山區26縣經濟增長兼顧了效率和公平嗎?
——基于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視角的分析

2024-01-16 11:29陳小蘭趙曉雯
江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 2023年4期
關鍵詞:居民收入變動城鄉居民

陳小蘭,趙曉雯

(中共杭州市臨安區委黨校,浙江 臨安 311300)

當前,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較大,各地區推動共同富裕的基礎和條件不盡相同。[1]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需要正確處理效率和公平的關系。[2]實現共同富裕,首先要通過全國人民共同奮斗把蛋糕做大做好,然后通過合理的制度安排正確處理增長和分配關系,把“蛋糕”切好分好。[2]浙江實現共同富裕的基礎較好,2021 年發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支持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意見》,使浙江省成為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探路先行省份。山區26縣是浙江省相對欠發達地區,也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重點關注地區。在“八八戰略”指引下,過去十年山區26 縣經濟體量翻了一番,全域GDP 從2012 年的3605 億元增長到2022 年的7404 億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占全省平均水平的比重從70%上升到73.2%,城鄉居民收入比值達到1.9,與全省大致持平。在全球化背景下,發展中國家普遍關注經濟發展,同時不可避免的出現收入差距擴大等問題。那為什么浙江省山區26縣經濟增長的同時能夠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從城鄉居民收入視角看,浙江省山區26縣經濟增長兼顧了效率和公平嗎?

一、研究基礎:經濟增長與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關系

改革開放前,我國經濟有所發展,城鎮和農村兩大經濟系統內部收入分配均等化程度很高,但城鄉居民之間收入差距較大,強調公平而忽視效率。改革開放后,我國經濟增長迅速,但是區間也存在發展的不協調[3],尤其表現在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不協調上,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經歷縮小到擴大并超過改革開放前水平[4],而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解釋了我國居民總體收入差距的70.1%[5]。1980-1993 年間,非農部門和農業部門勞動生產率的差距帶來了城鄉居民自然收入差距的擴大,其中1985年以前,由于政策因素的作用,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程度擴大的趨勢得到了抑制;1985 年以后,非自然差距程度也呈上升趨勢,加上自然差距程度上升的內在沖動,推動了實際收入差距不斷上升,總體上經濟在增長但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在擴大,有效率但不平等程度也在增加。[6]1995-2012年間,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非常明顯的負相關關系,效率與公平之間并不是絕對對立。[7]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存在是一種客觀必然,而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是統籌城鄉發展、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客觀要求。[8]因此,實現共同富裕要統籌考慮需要和可能,按照經濟社會發展規律循序漸進,要自覺主動解決地區差距、城鄉差距、收入差距等問題。[9]

我國城鄉居民實際收入差距中,比較生產力決定了其中一大部分但并非全部,還有一小部分由近代中國社會形成的城鄉差別、戶籍制度、改革重心從農村轉向城市、實施城市傾向發展政策等因素影響。[10]發展仍是第一要務。從長遠看,解決貧困和收入差距過大的問題都離不開經濟發展帶來的生產力進步,進而實現收入增加和就業擴大;但是發展本身并不能解決所有問題,經濟發展并不必然帶來收入差距的緩和、更不可能消失。如果其他條件不變,收入差距今后長時期還將持續存在甚至變得更大。政府和社會有很大空間采取合理舉措來抑制收入差距的擴大直至縮小收入差距,同時也未必以犧牲效率為代價。[11]我國高度關注收入差距問題,提出到本世紀中葉,全體人民共同富?;緦崿F,居民收入和實際消費水平差距縮小到合理區間。[12]在合理收入分配制度、產業政策及其它因素影響下,當收入差距被迫調整到發展所需要的一個理想差距程度時,高質量發展將加速;而根據庫茲涅茨“倒U 型”曲線假說,隨著高質量發展加速,我國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將加快消失,而由此決定的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也將縮小到合理區間或趨于平等。

推動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關鍵在于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從全國范圍看,浙江省全域發展水平較高,推進共同富裕的基礎較好,其中山區26 縣是推進共同富裕過程中的重點難點關注區域。26 縣在過去相當長的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平均水平落后于全省平均,被稱為“欠發達縣”。進入21世紀后,浙江省把加快“欠發達縣”發展放在突出位置,2001 年實施了“山海協作工程”,有力促進了“欠發達縣”經濟社會發展。到2014 年底,浙江省“欠發達縣”的主要經濟指標超過全國縣級平均水平,所以2015 年起“欠發達縣”集體摘帽。當時正處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期,26縣的發展程度關系到浙江省全域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成色”,恰逢黨的十八大提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所以2015年開始浙江省實施了以加強生態保護、強化生態補償、發展生態經濟為主要內容的26縣政策,大力推動26 縣區域走上綠色發展之路。2021年后,26縣的主流提法改為山區26縣,在浙江省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下,省委省政府大力支持山區26 縣“一縣一業”。成績雖然突出,但是山區26縣在經濟實現增長的同時,是否實現了效率和公平兼顧、經濟增長對城鄉居民收入差異的影響到底如何、兩者是否實現同步等問題值得深入探討。

二、研究設計和數據收集

(一)研究設計

西蒙·庫茲涅茨主要基于英國、美國、德國等國歷史經濟數據分析得出,隨著經濟發展,這些國家的收入分配不平等狀況經歷了首先擴大而后逐漸縮小的過程。[13]這并不意味著在沒有外部干擾的情況下,經濟發展會帶來收入差距的自然縮小。庫茲涅茨本人提出這種收入差距變化是當時一系列經濟、政治、社會和人口條件造成的,認為發展中國家不應當像早期資本主義那樣任收入差距擴大,實施縮小收入差距的措施是必要的。[13]在我國經濟轉型過程中,城鄉收入差距并沒有隨著經濟增長而縮小,反而越過了改革開放初始的水平,縮小我國城鄉差距的政策空間很大。[14]2001 年浙江提出山海協作工程。2003 年浙江省委在第十一屆四次全體(擴大)會議上提出面向未來發展的“發揮八個方面的優勢”“推進八個方面的舉措”的決策部署,簡稱“八八戰略”,其中兩方面優勢和兩方面舉措分別是“進一步發揮浙江的城鄉協調發展優勢,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進一步發揮浙江的山海資源優勢,推動欠發達地區跨越式發展等”。[15]此后,在“八八戰略”指引下,浙江省大力推進山區26 縣發展,一方面通過發展縮小山區26 縣與其他縣市區、城鄉間生產力差異;另一方面,通過政策傾斜、再次分配和第三次分配重點加強山區26 縣農村地區發展,使得山區26縣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明顯縮?。?6]-[17]。結合以往理論研究和實證分析結論,筆者梳理繪制了山區26縣經濟增長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具體作用機理,詳見圖1。

圖1 浙江省山區26縣經濟增長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邏輯框架

假設1:在政府區域協調發展政策實施下,浙江省山區26縣經濟增長對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縮小具有顯著的積極作用。從圖2生態發展類縣和圖3跨越發展類縣2005-2021 年城鄉居民收入比和縣域國內生產總值散點圖看,擬定山區26 縣經濟增長與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之間存在線性關系,具體模型如1.1所示。

圖2 生態發展類縣

圖3 跨越發展類縣

其中,crratio為城鄉居民收入比,GDP 為國內生產總值,ci為常數項,uit為未知隨機干擾項,β為系數值。

進一步討論,山區26 縣經濟增長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那么是否意味著城鎮居民收入和農村居民收入提升同步甚至快于經濟增長?第一種情況,經濟增長實現同步提升城鄉居民收入,農村居民收入提升快于城鎮居民,完全兼顧了效率和公平;第二種情況,經濟增長未完全實現同步提升城鄉居民收入,但是農村居民收入提升快于城鎮居民,這種情況下也會出現經濟增長帶來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縮小。

假設2:山區26縣經濟增長縮小了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農村居民收入提升實現了與經濟增長同步,而城鎮居民未實現。結合圖4、圖5 所示2005-2021 年山區26 縣城鄉居民收入環比增速與縣域GDP 環比增速散點圖,擬定兩組線性模型2.1、2.2來驗證假設2。

圖4 城鎮居民收入增速與GDP增速的散點圖

圖5 農村居民收入增速與GDP增速的散點圖

其中,city為城鎮居民收入,rural為農村居民收入,GDP 為國內生產總值,ci為常數項,uitt為未知隨機干擾項,β為系數值。

(二)數據收集

山區26縣分為跨越發展類(15個),為永嘉縣、平陽縣、蒼南縣、武義縣、柯城區、衢江區、龍游縣、江山市、三門縣、天臺縣、仙居縣、蓮都區、青田縣、縉云縣、松陽縣;生態發展類(11個),為淳安縣、文成縣、泰順縣、磐安縣、常山縣、開化縣、龍泉市、慶元縣、遂昌縣、云和縣、景寧縣?,F行麗水市區僅有蓮都區,衢州市區有柯城區、衢江區。由于相關統計數據的缺失,文中用麗水市區數據替代蓮都區,衢州市區數據代替柯城區和衢江區,因此實際樣本為25個。

以地區國內生產總值(GDP)、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city)、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rural)、城鄉居民收入比(crratio)為因變量或自變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絕對值(cf)、一般公共預算收入(fisc)為因變量或自變量的替代。使用STATA軟件,基于26縣2005-2021年面板數據,采用固定效應進行回歸。通過采用變量替換法(替換因變量或自變量)、分樣本回歸法(山區26 縣分為跨越發展類和生態發展類)進行穩健性檢驗。

農民收入水平在現行統計年鑒中使用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指標衡量,但2013 年以前使用農民人均純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是一個可以全面反映整個農戶收入情況的核心指標,基本內容與可支配收入概念一致,因此不做調整,可直接使用。[6]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是2014年1月1日開始實施,2014年以前使用地方財政收入數據替代,兩者基本一致。研究樣本2005年以前的統計數據缺失較多,因此使用2005-2021年山區26縣面板數據,數據來自浙江歷年統計年鑒以及相關地級市歷年統計年鑒。

三、實證分析

(一)經濟增長對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縮小的作用

對假設1.1 采用固定效應進行回歸,為驗證模型結果的穩健性和可靠性,自變量采用一般公共預算收入(fisc)代替GDP,因變量采取城鄉居民收入絕對差(cf)代替城鄉居民收入比(crratio),實證結果顯著且趨同(詳見表1、表2)。此外,對GDP、fisc、cf取對數,進一步平滑數據,但不改變趨勢。

表1 山區26縣經濟增長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回歸結果(總體)

表2 山區26縣經濟增長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回歸結果(分類)

山區26縣經濟增長縮小了城鄉居民收入相對差距。從表1 看,GDP 變動1 單位,crratio 平均變動-0.004 個單位;自變量取對數后,GDP 變動1%,crratio平均變動0.01*-0.7943個單位(被解釋變量y不取對數,解釋變量x 取對數,參數β解釋為x 變動1%,則y 平均變動0.01*β個單位),可見山區26 縣經濟增長與城鄉居民收入比呈顯著負相關。初步反映“效率”與“公平”并不對立。但由于現階段城鎮居民收入遠高于農村,存量差距帶來增量差距,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絕對值還在擴大。從表1 看,GDP 變動1%,cf 平均變動0.6494%,彈性系數小于1,表示彈性不足,說明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絕對值對經濟增長的變化不敏感。因此,隨著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的推進,山區26 縣經濟增長將持續縮小城鄉居民收入相對差距,當相對差距被控制在合理范圍內時,那么絕對差距也將逐步收斂。

對樣本進行分類回歸,發現生態發展類縣經濟增長對城鄉居民收入相對差距縮小的作用更突出。從表2 看,跨越發展類縣GDP 變動1%,crratio平均變動0.01*-0.745 個單位,而生態發展類縣則平均變動0.01*-0.86;同樣,以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替代GDP作為自變量,也顯示生態發展類縣經濟增長對城鄉居民收入相對差距的縮小明顯大于跨越發展類縣。此外,在表2 中,跨越發展類縣GDP 變動1%,cf 平均變動0.64%,而生態發展類縣則平均變動0.663%。反映了生態發展類縣經濟增長帶來城鄉居民收入絕對差距的擴大略大于跨越發展類縣。統計結果表明生態發展類縣原本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大于跨越發展類縣,在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中后發優勢明顯。

近年來,山區26 縣經濟增長縮小了城鄉居民收入相對差距,共同富裕程度提升,但是由于存量原因,城鄉居民收入絕對差距仍在穩定擴大。在山區26縣中,相比跨越發展類縣,淳安等生態發展類縣經濟增長對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表現出更強的推動。因此,要重點推動生態發展類縣發展生態經濟,激活農村生態資源,加強城鄉要素市場流通,實現城市經濟部門和農村經濟部門生產要素流動,大力振興鄉村產業。

(二)進一步討論

山區26縣經濟增長縮小了城鄉居民收入相對差距,那么經濟增長是否同步提升了城鄉居民收入?因此,運用STATA 軟件,依據山區26 縣2005-2021 年面板數據,對假設2.1、假設2.2 采用固定效應進行回歸,實證結果如下表3、表4 所示,模型擬合度較高。對city、rural 取對數,進一步平滑數據,但不改變趨勢。

表3 山區26縣經濟增長提升城鄉居民收入的回歸結果(總體)

表4 山區26縣經濟增長提升城鄉居民收入的回歸結果(分類)

山區26縣經濟增長與農村居民收入提升完全實現同步,而城鎮居民收入提升略低于經濟增速。在表3 中,GDP 變動1%,city 平均變動0.863%;fisc變動1%,city平均變動0.689%,山區26縣經濟增長變化大于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變化。從表3 看,GDP 變動1%,rural 平均變動1.154%,fisc 變動1%,rural 平均變動0.921%,山區26 縣經濟增長變化小于農村居民收入提升。因此,嚴格來說,山區26縣經濟增長與城鄉居民收入提升未完全實現同步,其中農村居民收入提升完全實現同步,城鎮并未。由于存量的原因,經濟增長帶來城鎮居民收入增長的絕對值高于農村,在表3中,GDP增長1單位,city將平均增加141.66 單位,面板數據中GDP 單位為億元,city為元,導致系數異常大;GDP增長1單位,rural 將平均增加84.961 單位,進一步證明城鄉居民收入絕對差距尚未趨于收斂。

實證結果表明,山區26 縣經濟增長與農村居民收入提升完全實現同步,而城鎮略低。因此,從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視角看,山區26 縣經濟增長大體上實現了效率和公平兼顧,驗證了研究設計中假設的第二種情況。從2005年、2012年、2017年浙江省投入產出表看,全省生產增加值占總產出比從30.27%提高到34.40%,而勞動者報酬占總產出比從12.52%提高到16.36%,全省增加值占比、勞動者報酬占比提升均非常明顯,且勞動者報酬在增加值中占比提升6.2%,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經濟增長基本兼顧了效率和公平。在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中,高度關注農村居民增收問題的同時,也應適當關注城鎮居民收入提升,更好兼顧效率和公平。

進一步分析發現,生態發展類縣城鄉居民收入提升速度略高于跨越發展類縣,同樣表現出經濟增長與城鄉居民收入提升未完全實現同步的特征。從表4 看,跨越發展類縣GDP 變動1%,city 平均變動0.860%,而rural 則平均變動1.145%,農村居民收入與經濟增長實現同步,甚至高于;生態發展類縣GDP 變動1%,city 平均變動0.8671%,而rural 則平均變動1.164%,同樣農村居民收入與經濟增長實現同步,甚至高于,城鎮居民略低。以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代替GDP 作為自變量,并對樣本進行分類,回歸結果穩健。

近年來,浙江省山區26 縣農村居民收入提升與經濟增長完全實現同步,甚至更高;城鎮居民收入提升略低于經濟增長。生態發展類縣內部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更大,經濟增長對城鄉居民收入提升的彈性大于跨越發展類??梢?,加快生態發展類縣域經濟增長,有助于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

四、結論與建議

基于上述研究,從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視角看,大體上山區26 縣經濟增長實現效率和公平兼顧,主要結論如下:(1)經濟增長與城鄉居民收入提升大致同步。其中山區26縣中農村居民收入提升與經濟增長完全實現同步,農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經濟增長速度;而城鎮居民收入提升略慢于經濟增長??梢?,農村居民收入變化對經濟增長變化反應更大,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縮小的著重點在農村地區。(2)山區26 縣中,生態發展類縣經濟增長帶來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縮小的表現更為突出,發展帶來的后發優勢更為明顯。目前,生態發展類縣經濟規模落后于跨越發展類縣,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也高于跨越發展類縣。(3)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體現為相對差距和絕對差距。山區26縣經濟增長顯著縮小城鄉居民收入相對差距。由于存量原因,經濟增長使得城鄉居民收入絕對差距仍在擴大。

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浙江省是推進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的重點區域,大力發展山區26 縣經濟是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支撐,推動城鄉居民收入相對差距和絕對差距的“雙減小”。對此,本文提出了三點建議。(1)根據農村居民收入構成特征,發揮市場主體力量,重點推進山區26 縣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拓展農民工資性收入、經營性收入和財產性收入的來源渠道,保持農村居民收入高速增長。在初次分配的基礎上,通過加大對農村地區轉移性支付、社會公益等方式,提升對農村地區的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2)恰當關注山區26縣城鎮居民收入的提升速度,推動實現經濟增長與城鄉居民收入提升的完全同步,最終形成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合理區間。(3)在“八八戰略”指引下,踐行新發展理念,持續落實好山區26縣“一縣一業”,尤其是生態發展類縣,加大可利用生態資源的保護性開發,拓寬“兩山”轉化渠道。

本文還可從三個方面加強研究。(1)文中使用了經濟增長,而非經濟發展,增長更多是量的概念,發展是更為綜合的概念。(2)假如解決2005年以前數據的殘缺和指標不一致性問題,便可縱向比較和評估區域協調發展政策的實施效果,這將使研究更具有現實價值。(3)共同富裕并不是絕對的平等,經濟發展本身帶有因部門生產效率不同而產生的自然收入差距,后續可嘗試分析兼具效率與公平的共同富裕道路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合理區間。

猜你喜歡
居民收入變動城鄉居民
北上資金持倉、持股變動
北向資金持倉、持股變動
南向資金持倉、持股變動
居民收入快速增長——“數說陜西70年”之居民收入
河北省城鄉居民醫保整合的主要成效與思考
2018年一季度居民收入和消費支出情況
變動的是心
人力資本、城鎮化與城鄉居民收入差距
國有經濟對居民收入差距的非線性效應
居民收入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